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留守儿童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我国儿童产品市场巨大,但以留守儿童为设计的出发点,可以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的产品却少之又少。文章以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的需求趋势,提出可远距离互动、可陪伴儿童成长、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设计方法,以期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独。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

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2]王亮.心理弹性导向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观,留守儿童

 

流金岁月,激情夏日。为了响应团省委、校团委以及会计学院团总支关于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7月带着一份激动,一份热情,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跟随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来到目的地五河县。在这里,我们开展了社会实践和相关调研活动。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记录

(一)、锻炼学习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7月7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一行乘车到达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华润雪花啤酒(五河有限公司)。

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五河县委高度重视,活动期间县委书记胡启望亲临现场指导。在县委办公室、经委以及五河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考察了五河有限公司的生产线,详细了解了生产流程,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啤酒的生产全过程,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精湛严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生产线,我们来到了企业的仓储间,巨大的仓储空间,整齐的产品摆放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每一位参观的团队成员叹服。

随后,我们来到五河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与五河县委领导和该公司负责人进行座谈。通过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雪花啤酒已晋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前列,品牌价值达377.26亿元。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锻炼学习实践能力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之一。在座谈中,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针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做了简单介绍,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强调在校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有效的执行能力,只有做好这四点才能为毕业后更好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院长盛明泉和党总支书记袁世俊分别发言,要求同学们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将本次活动的所见所感结合到自身的专业学习中,以实践促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走进企业的财务部门办公室进行考察学习,看到工作人员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好专业知识重要性。

(二)、“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结束在华润集团的学习考察,我们实践团队在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五河县沱湖学校。沱湖学校是一所以渔民子女为主的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以“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为主题,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在沱湖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向沱湖学校学生的捐赠仪式隆重举行,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沱湖学校校长先后向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沱湖学校的发展情况。随后,我院师生向部分“留守儿童”捐献了价值3000多元的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并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院长盛明泉代表我院对沱湖学校的孩子们表达了殷切期望,并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它为我们开启了生活中的另一扇大门,是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同时我们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一名当代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埋头于课本专业知识之中,更多的时候要投身于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使自己全面发展。我们青年一代要有理想,要坚定自己的方向,把握自己的前途,为了理想而奋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从中学到很多,可谓感悟颇多:

1、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创先争优”的思想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我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更加促进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择业心态建设,不要好高骛远,要放低姿态,要脚踏实地,要虚心学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多掌握几项其他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求真务实的人才。硕士论文,社会实践。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只有成为这种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

3、要了解我们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培养锻炼自己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今社会,只立足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当代大学生要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应该受到我们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条件差的情况,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而生应该多关心他们,尽我们的能力多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受教育条件。

6、要积极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的广大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举行的“支教”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条件。

7、要了解我国国情,认清国情,大学生要积极走出校园,努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认清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戒骄戒躁,才能激发我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8、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我们大家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为此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下一学期的努力方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积极进行实践操作,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步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三 、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实际,深入企业和学校,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开阔视野,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增长才干,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了我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中国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2005年12期

[3]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31日

[4]《论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年03期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爱心;帮助;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缺乏家庭教育支持

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处于中档水平,平时学习用功程度只是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很少有重新复习的。平时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时,如果自己上面有哥哥姐姐的还好可以辅导,如果没有的话,就无法解决。

当我们问及他们现在对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的时候,他们表示比较满意。他们住在农村,很少接触到外界的新鲜的科技潮流,对于一些时事热点也知之甚少,逐渐地他们就变得安于现状,认为这样生活地也挺好。这样的学习状态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城区里的孩子们。同时孩子们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更多的学习资料,以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指点,但是由于种种制约,使孩子们的愿望不能达成,以至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全社会要以爱相待

我们要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唤醒他们幼小的自尊,磨练出他们的意志。抓住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们所需要进行的安全方面、生活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不应一概而论。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能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爱,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和那写孤独,自卑的留守孩子们,思想工作不容忽视。让我们用爱心引导他们自主、自强、勤奋学习,让他们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心怀感恩,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多一些亲切的问候,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曾被吐界遗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有人关注着;多一些帮助,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业,心理方面的。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孤身奋战,有那么关爱他们的人得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挫折。

2.成立更多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团体

众人拾柴才火焰高。仅仅一个人,几十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深入内因,真正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基地的留守儿童的人数比较有针对性地派相关有经验的志愿者――辅导和相关心理纾解。譬如以结对的形式。我们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些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中来,可以让他们进行爱心捐助,也可以是身体力行的亲身参与等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到社会还存在这个特殊群体急需要他们的爱心和帮助。譬如我们可以建一些农民子弟的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让农民工子女能在地域上灵活入学,以受到更好的、更方便的教育。

3.学校应成为联系留守儿童家庭的主体

教育学生是一个艰苦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这样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办而更容易产生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紧密联系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拥有更大的耐心,投入更多的热情。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上课回答问题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教师硬挨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求自己的不良行为。总之,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束语

当前,如何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http://baike.省略/View/109106,htm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范先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8

[4]梁平:《西部科教论坛》来源:第12期供稿文,2009-2-16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课余体育 锻炼现状 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达到4378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占全部留守儿童总人数的91.7%。而学龄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57.9%,规模达2535万人。江西、重庆、安徽的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超过了30%。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落实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正安县谢坝乡中小学留守儿童。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为本调查问卷、走访提纲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为本论文撰写奠定现实基础,就问卷内容、信效度及如何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向专家咨询,为本论文撰写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三、正安县谢坝乡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谢坝乡中心学校、上关小学等几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小学生有效问卷有100份,中学生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小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1份,占51%;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有49份,占49%;中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3份,占55.78%;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有37份,占41.11%;调查中有120人不是独生子女,占总调查的61.53%。他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有将近一半,年收入上万元的大多是父母均外出务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如表1所示,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次数情况: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留守学生要少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要少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参加的次数。每周一次都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留守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比例又要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

表2所示,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留守学生的每次锻炼时间大多集中低于30分钟或30分钟到60分钟。而每次锻炼时间低于30分钟的比例大一些,留守学生的每次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短,要低于普通学生。

农村学校及街道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男生主要为球类、奔跑游戏、打弹珠等,女生活动项目主要为跳皮筋、抓石子、踢毽子等。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选择与同学或者伙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学校或伙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一般不会自己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周末看电视、做作业、做家务基本上取代了课余活动,其中尤其是女孩做家务的比例更高。这样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存在着时间少、活动项目少的特点。

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设施及学校师资、领导重视与课程开设情况等与学校中小学儿童课余锻炼情况息息相关,学校场地设施、学校师资、课程设置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师资与课程建设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个锻炼氛围,这些都与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有着重要的联系。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学校经济条件差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农村学校大多数田径场跑道是碳渣,在教学中不方便使用,如灰尘大、下雨后基本不能使用。课程内容项目少,大多数项目为田径、球类、跳绳、徒手操;课程内容单一。由于场地器材缺乏,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留守儿童接触体育教师的时间少,只有广播操或体育课时才能见到。班主任因为学生成绩和升学来评优等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用来补文化成绩,占用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农村体育教师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职教师,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体育知识,因为他没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导致农村体育课教学存在传统“放羊式”教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专业的体育教师都要兼其他学科。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锻炼没有重视,学校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好的氛围。学校周末对外没有开放,这也影响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家庭体育环境对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教育孩子一般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由于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差异,监护人大多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待父母的回来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思想就限制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加上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做农活就是在进行体育锻炼,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没有好的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对儿童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使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的主要负担来自老人和孩子的开支,以前全家靠务农的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父母外出务工后家庭经济情况有改善,但不宽裕,没有条件给孩子买较好体育用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教育,因此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淡薄,他们和孩子的认识有差异。监护人由于经常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就更不会教育和引导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家庭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很少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周围也很少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三)社会因素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及儿童。他们的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没有城市老年人的晨练等,他们认为农活就是体育锻炼了。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田径场跑跑跳跳,基本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概念,村、镇、县每年举行的体育活动少,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也很少。

五、结语

(一)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乐观,基本上学生不参加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体育锻炼。农村学校和家庭周围体育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学校没有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差,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惰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学校没有形成课余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体育锻炼教育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家庭体育环境和监护人的体育意识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父母的影响较小,监护人重养不重教育,体育认识程度和体育价值观念不同,常阻止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周围很少居民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体育活动少,活动参与的人群少,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

(二)建议

加大对农村学校及社区周围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增加活动项目,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多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教师要关注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心里所想,让代管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情感,减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的问题。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学校,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与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可以开家长培训课,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知道体育的功能,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班主任要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自己也要参加班级体育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体育教师要认真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对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活动,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多组织体育活动,定期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体育活动。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关心孩子最近的生活、学习及情感等。家庭可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增进感情,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发展体育爱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30.

[2]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2.

[3]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4]孟筱,张铁军.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0,(3).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感恩;学习成绩

1 引言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恩惠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的一种人格特质。 [1 ] 初中生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其健全人格的体现。

本研究要考察的是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何为“内化”,以Dukheim [2 ]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家则提出,内化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机内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外在学习动机内化即个体将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自我调节问卷、感恩问卷为调查工具,结合学生近期学习成绩,探究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情感、感恩认知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同样,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内化水平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4 讨论与建议

4.1 关于初中生动机内化水平及特点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可得,整体上初中生的动机内化发展较好,内化水平较高;女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高于男生。女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比男生早熟,所以在生活上表现得也更为乖巧、懂事,学习上更为自觉。研究还表明,初一学生自主学习倾向强于初二与初三。在个体身心发展历程中,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从以前的依赖关系中独立出来,渴望成为独特的自我。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行为的内容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也体现在学习行为中,学习行为较小学时期更为自觉,自主学习倾向性更强。初三由于学习任务、升学压力、学习氛围等影响,学习动机会比初二阶段更多的依靠外部调节,如对升入重点高中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愿望、不辜负老师的期待等,这也是初三级学习动机内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性比非留守儿童强,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某些学者的研究不符。赵富才 [4 ]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父母监督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学习态度散漫和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而在本次研究中,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却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与学校实际情况有关。首先,被调查学校是该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各方面都尽心地照顾这些孩子,并且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也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心,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温暖可以化解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不安感。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小就留在家中,不像普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更强,比一般孩子心理成熟得更早,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更强。

4.2 关于感恩对动机内化的影响

由结果分析我们得知,感恩水平越高,动机内化水平越高。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怀有感恩之心的人,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怀有珍惜之心,他们珍惜老师、父母、同学、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给予的帮助。在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对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感恩更多的是体现在学习上。在别人的关怀下,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学习。

4.3 关于初中生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动机内化水平越强,学业成绩越好。这与孙式灵的研究一致。他的研究指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提高学习成绩。弗雷德里克森曾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模型 [5 ],她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心理定势。所以,可以用这种模型解释感恩心理、自主学习态度是如何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不仅能使人感觉愉快,也会促使人作出最优行为,即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则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4.4 建议

4.41 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知恩。其次,使学生懂恩,鼓励学生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去发现身边的感恩故事。通过“今天我是小当家”“他人对我的帮助”等活动感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最后,把感恩付诸实践。如节日感恩,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给自己的老师、父母送上一张自己制作的感恩卡片;参与社会实践,多组织学生探望学校周边的孤寡老人,让学生学会爱,体验爱,感激爱;每周写一封感恩信件,写下这一周以来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等对你的帮助;每个教室里设置一片“感恩墙”,墙上可贴感恩的名言、故事等,鼓励学生争当感恩明星等。

4.42 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发展

为提升学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除了进行感恩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赏识教育,帮其进行近期人生规划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使学生喜欢学习,使其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父母、教师同时监督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有不良学习习惯督促其改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培养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充实的体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 结论

(1)初中生整体动机自主性发展较好。其中,初一级学生较强,初三级最弱;女生高于男生,但性别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

(2)感恩情感、感恩认知、感恩行为均对动机内化起促进作用。

(3)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2]暴占光.大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3] 李勇. 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及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现状 法律完善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尤其注重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和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耕地变得越来越紧张,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为了生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由于户籍制度、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已为人父母且子女尚未成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丢下子女长期在城市艰难地打拼着,他们的孩子们组成了中国一个特殊而又令人心酸担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

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保护制度。其中,履行监督、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而被监督、保护的人则称为被监护人。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我国尚未制定清晰具体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目前,只能适用《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然而,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却显得比较特殊,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既没有死亡,也不是没有监护能力而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而只是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而导致不能行使监护权,因此在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但是实际上具体履行监护职责的却大多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还存在少数留守儿童完全没有人监护的情况。对于接受委托对留守儿童行使监护权的人,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资格、权利、义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那些完全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监管,这种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制度与实际需求的不配套,使得我们在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时候多少有些尴尬。

根据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并且按照监护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分为五种,分别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自我监护。

1.单亲监护。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在外务工,留下的一方负责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实际上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监护基本相同,都是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长期地照顾、教育孩子。这影响影响了留守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隔代监护。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将子女交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从而形成爷孙两代共同生活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中是最为普遍的,同时也是不利因素最多的。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大都年事已高,有的还体弱多病,造成祖辈的负担过重,这样对儿童的监护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另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忽视对儿童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同时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监护不到位。

3.上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与父母同辈的人照看,大多情况是交由叔、舅、姑、姨实际履行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容易使被监护的儿童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他们通常过于内向、孤僻,而且做事格外小心翼翼,比正常的同龄儿童显得成熟内敛。

4.同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由已经成年的兄、姐来照顾尚未成年的弟、妹。这种监护方式可以说几乎没有,但如果已成年的兄或姐身体有残疾不宜外出打工,比如聋、哑,或者肢体虽有残疾,但经过长期训练能够照顾自己和他人饮食起居的,可以担任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5.自我监护。没有上述四种监护条件,父母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他们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不具备监护资格,因而自我监护实际上就是无人监护。

至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令人堪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就要追根溯源,究其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三、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者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各方意见不甚一致,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立法缺失。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涉及未成年人监护内容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民通意见》),而其中的相关规定要么过于原则化,要么不能适应当前监护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具体的操作依据,可执行性差。例如,有关监护人的资格、委托监护的条件、非法定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以及监护监督等问题在现有法律中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才日益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才刚刚开始,而对该群体监护现状及监护制度的思考也只是处于讨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统一的法律或制度构想,因此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规范除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的一句原则性规定外,再无其他法律依据可循。立法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监护问题被搁浅于法律之外,没有依据,没有保障。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种种壁垒。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由来已久,最能够体现“二元”,同时也是该体制下最为基础性的第一道壁垒就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按照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划分首先造成了农民工和城里人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在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源共享等方面也体现出三六九等,而造成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守农村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不公。同时,陈旧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其他各种制度壁垒就这样无情地将农民工与其子女分隔两地,客观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形成,继而引发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缺失问题。

3.社会责任缺失。之所以将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之一归结为社会责任的缺失,这是因为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会因为重重制度壁垒的破除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有人提出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上升为国家责任,由国家出台法律或者政策予以解决。其次,各地政府在落实国家政策、法律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并且需要时间适应,才能熟练运作。因此,我认为,由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的暂时性和当前其监护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决定,目前,在相关比较成熟的政策法令出台之前,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更适宜承担起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责任,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当做公益慈善事业来做,由社会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慈善基金,用于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机构及相应的监督体系,以防止因问题久拖不决而引起其他次生的社会问题。

四、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法律完善的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除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各种制度壁垒,强化社会责任等途径外,还有一个极为必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体系,把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其监护是具有亲权性质的,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即使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与子女长期分离,也不能完全免去其监护职责。相反,父母应尽一切可能对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进行指导、关心和抚慰,而不能不管不问。法律应当强化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对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父母的监护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例如,父母应当及时支付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各项花费;务工地离家距离比较近的,父母应当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务工地离家距离远的,父母也应当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询问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关切;对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故意逃避监护责任的,法律也应当规定相应的惩治措施等等,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委托监护制度。首先,明确适用委托监护的条件,即必须是父母外出务工且没有条件或者不宜将子女带在身边的,或者因其他原因父母不得不长期与子女分离的,才可以将子女委托他人监护。其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资格和范围。被委托监护人除了应当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够提供监护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有足够监护儿童的精力;被委托监护人的范围应当是除因各种原因根本无力或者能力有限的人以外的关系亲密的亲属、朋友,并且近亲属优先。再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被委托监护人应当负责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被监护人基本的生活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正常进行,在此范围之外的涉及财产、管教、民事活动、诉讼等问题,应当在书面的委托协议中做出明确约定。此外,法律应当赋予被委托监护人要求合理的监护报酬的权利。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索 农村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人格培养

近年来,农村学校有这样一群远离家庭温暖的孩子,他们并不是没有父母,只是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父母监管和关爱的缺失,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促进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难题。既然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我们是否可以从农村学校教育入手来探索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呢?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验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1.加强心理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所以学校班主任大多时候就承担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多和留守儿童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监护和关心。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和沟通,告之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2.运用学科知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在学习各门学科时,孩子们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内容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拿语文学科来说,如果孩子们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孩子们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孩子们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孩子们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和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和语言美。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更大作用。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这种认为,不无道理。如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他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孩子们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又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3.丰富课外活动,推动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来讲,既是学校,又是家园。不能让以校为家的留守儿童上完几节课后无所事事,必须为他们创设课余活动平台,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使这些留守儿童进得来,学得好,玩得乐。为丰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完善活动设施,提供活动条件。学校要想方设法加大活动硬件设施的投入,设置各种体育活动场所,提供各项体育活动器材;开设文体俱乐部,添置各类音、体、美设备;完善孩子们的阅览室,添置图书,定期对他们开放;完善信息教育设施,装备语音室、电子阅览室,连通互联网。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活动,发展业余爱好。学校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第二课堂。实践证明,孩子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异常踊跃,例如乒乓球、象棋、围棋、舞蹈、合唱、乐器、跳绳等活动深受他们的欢迎。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同时,业余爱好得到培养,特长、潜力得以挖掘。校园文化氛围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留守儿童的身心均能健康成长。

4.关注衣食住行,保证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