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论文

分析化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析化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特殊的教学对象

1)目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里想学习却又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2)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多为同专业、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多个班级的合班课,学生人数较多,化学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做到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学时数的压缩,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听课效果不好、抄作业现象常有发生、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无法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等等;3)非化学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课的学习较被动,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3].以某高校园艺专业为例,在大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分析化学”课程往往与英语及一些专业课程同时开课,相比而言,分析化学知识零碎,各类公式多,且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枯燥无味之感,普遍反应记不住,因而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同时“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知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摆在大学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2繁杂的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学科在整个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一系列分析方法所构成,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经典的化学分析法又可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主要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等,其中每一种分析方法因响应信号机制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条件、仪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体系,涉及的知识很广,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中营造一种活跃思维、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氛围,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3机械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设计方面,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较少[4],实验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并且多数实验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照方抓药”,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就能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严重缺乏在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造性锻炼.在实验授课方面,多数实验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解原理———学生接受,然后动手实验”的模式.教师“倾囊相授”,希望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于学生,但与教师的教学热情相反,学生的积极性却往往不高,无动于衷,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设计基本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缺乏对未知知识的探求精神以及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对于移液、称量等基本操作,虽然教师已详细讲解并演示,学生操作仍不规范,如在减量法称量时直接用手接触称量瓶,未用纸条和纸片;滴定时不注意观察标准溶液滴落点周围的颜色变化,却不时地抬头观察滴定管的读数;未进行半滴操作等.还有一些仪器较为精密、贵重,数量偏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有实验细节,再加上操作步骤较多,一些学生怕操作不当得不到理想的数据,只简单做一些辅助的配合工作,甚至站在旁边“冷眼观看”,基本上是学无所获.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比较机械.所以,如何建立新型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广阔、更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双丰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4单一的评价方式

多年来,“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课程最终成绩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后的总评成绩.成绩高的学生可能是“临时抱佛脚”即考前几天突击复习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

2“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可采取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等多样化的多媒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并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联系,适时地把一些化学史、应用实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讲解色谱分析法时,可介绍2008年我国发生的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进而向学生提出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和植物蛋白粉中的三聚氰胺,此外还可介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二噁英、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及奥运会期间兴奋剂的检测;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在介绍绪论“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应用性时,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其实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这时可列举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分析化学家约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库尔特•维特里希,紧接着介绍分析化学在他们熟知的领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讲授方法不但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析化学”课程在其所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性,进而参与到分析化学的科研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还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凸显主体”为研究突破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的局面,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学习”、“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学生参与的方式,先由教师提出分析任务,如水环境中As含量的测定、重要药物溶菌酶的测定[5]等,学生依据兴趣自由分组,先完成综述小论文,再由教师指导讨论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先是对这些分析任务产生浓厚兴趣,水环境中As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是多少?经常饮用超标水,会对当地人、畜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准确测定的重要性.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As的测定方法有滴定分析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电分析方法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最后根据环境水样中As的含量范围及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资源,确定选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将课堂中学到的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及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应采取的分析化学专业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2.2优化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学时少,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1)对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和精简,压缩同其他基础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如氢离子浓度的计算等,这些在普通化学部分章节已经提到,可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复习.

2)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应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滴定分析法中,可精讲酸碱滴定法,包括滴定分析法的共性(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指示剂、终点误差和应用等),然后通过对比和归纳手段,讲解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可以给学生列举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光度方法,如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双缩脲法(Biuret法),并将这些方法和之前学习的凯式定氮法相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前后知识的贯通融合,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的作用,不但大大节约了课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对于仪器分析内容,应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主线,突出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6].仪器分析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响应信号与被测物性质(与结构有关)、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利用峰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积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基本规律.在三大类分析中(包括光谱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利用各自的峰位置可推断被测物的结构信息,而峰面积或峰高则可以反映被测物的含量或浓度信息.这种讲授方法会使学生对仪器分析知识有一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将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徐光宪院士指出,应把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极大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程进度,适度地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在讲解分光光度法时,可引进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碳纳米材料.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元素虽然相同,但由于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布不同继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态,有零维的碳点、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等,不同的碳材料在紫外-可见光区域有不同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峰(尤其是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区分不同的碳材料,根据吸光度的大小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碳材料的浓度或含量.同时可利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进一步确定碳材料内部的精确结构,用共聚焦显微成像仪可观察其在细胞内的成像情况,为将其进一步应用在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于现代分析化学中单细胞实时分析、单分子检测等前沿技术,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如中文的CNKI和英文的WebofScience)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强化实验环节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的实验效率最大化,用“心”体会实验内容,一直是“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最近几年,有关实验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保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规范地掌握基础实验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要领.除此之外,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各专业的通用性,如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日用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并让学生自行提供样品.这些实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在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仪器操作及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2)在实验讲授和学生的操作训练方面,摒弃教师“一切包办”的理念和“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对于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常规仪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每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规范、操作要点和技巧、注意事项及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等)边讲边示范,让学生先在感官上对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独立操作练习得以强化;对于一些涉及到精密贵重仪器的实验内容,可采用“虚拟实验”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仿真动画教学,将仪器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通过三维虚拟动画的模式直观展现出来,教师要适时地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引导,尽可能提示操作可能出错的地方以及出错所导致的不良结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4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基于此,要改变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强化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均采用结构评分来组成课程的总成绩,即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平时成绩改变以往所用的点名或签到次数计算的方式,而是通过对学生在课前预习、随堂练习、课堂讨论及课后复习的总体表现来确定;实验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标准,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纪律清洁四部分,学生编造实验数据及结果的不良风气得以纠正.实践证明,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实验室之美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摆放有序的仪器设备、整洁一新的实验室台面、地面,在环境优美的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都能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但实际上大部分化学实验室都有着令人不悦的异常气味,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了解化学实验的特点,了解异常气味产生的来源;再启发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遵循实验室的各项规程,减少实验对化学试剂的使用以及“三废”的产生和排放。实验完毕后,再将个人使用的仪器刷洗干净,摆放整齐,将实验台面、地面打扫干净,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之美。

1.2实验仪器之美

分析化学实验使用的玻璃仪器较多,如滴定管、容量瓶等,造型各异,本身就具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原则组装仪器,仪器装毕干净利落、匀称协调,充分展现出仪器美的均衡性。而教师要求学生规范的使用仪器,如通过控制滴定管活塞的开关,就可随时控制反应速度以及反应的终止。使学生体会到仪器美不仅在“外表”,还有“内在”的性能美。

1.3实验技术之美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实验技术也愈显其美的价值和特征。如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实验,往届学生使用的是手动波长的721型分光光度计,用于可见光区的测定,按钮式、手动波长设置,波长精度10nm,操作繁琐,仪器稳定性能也较差。现在实验使用UV762型全自动扫描分光光度计,通过触摸屏实现全部操作,测量波长范围宽,可用于紫外和可见光的测定,波长精度为2nm,可进行自动波长扫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让学生体验到现代分析仪器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美。

1.4实验操作之美

实验演示时,教师先以规范、优美、娴熟的动作给学生做出示范,从仪器的用法到试剂的用量处处体现出实验操作之美,增强学生获得鲜明的实验现象、准确的实验结果的信心。当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再巡回指导,解惑答疑,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滴定终点将到时,一滴或半滴试剂的滴下就能改变颜色而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操作乐趣,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手段,也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途径。

1.5实验思维之美

“化学实验过程不仅是感性活动过程,而且更是理论思维活动过程,它本质上是理论思维的物化。”科学之美在于发现,因为科学的发现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其深刻的内在规律,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所在。如常见阳离子混合液的定性分析实验时,在酸性试液中加入稀HCl溶液,可得到白色沉淀,经分析可确定白色沉淀是由AgCl/Hg2Cl2/PbCl2组成,从而体现出Ag+、Hg2+2的Pb2+的共性。接着将除去氯化物的酸性离心液中加入硫代乙酰胺(TAA)溶液并加热,可得到第二组阳离子的硫化物沉淀,离心分离;再将离心液pH值调为9.0,并加入TAA加热,可得到第三组阳离子的硫化物沉淀。实验要求学生细致观察现象从中发现实质之美。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其硫化物溶解度的差异,第二组阳离子相应的硫化物的溶解度小,因此在酸性试液中可生成沉淀,从而与其它离子分离;而第三组阳离子相应的硫化物的溶解度比第二组的大,所以在碱性试液中才能沉淀完全。由此可见,使离子完全沉淀的条件选择依据是离子生成相应化合物的溶解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使他们深深领悟该原理在思维上的动态之美与和谐之美。

1.6实验设计之美

一个体现出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的实验设计,不仅是科学设计,而且是美的设计。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本身就含着美,其本身给人的愉悦就是报酬。”如研究型设计性实验“Cu2+、Zn2+混合溶液各自含量的测定”,有学生会考虑利用Cu2+、Zn2+与EDTA络合性能的差异,采用控制酸度法测定。即在pH为5~6时,以二甲酚橙(XO)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Zn2+的含量,然后调节溶液的酸度pH为4,以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为指示剂,加热80~90℃情况下,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Cu2+的含量。但是,这种方法的结果误差较大且滴定终点的颜色突变不明显。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考虑Cu2+、Zn2+两种金属离子和EDTA、XO的络合性的差异,尽管在pH为5~6时,Cu2+与XO不络合,但与EDTA会有络合反应,从而造成较大的测定误差。为此,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案,最后结合预实验给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即以硫脲掩蔽Cu2+先测定Zn2+含量(要求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硫脲与其它试剂的加入顺序);再取一份试液,测定总量时,首先以Cu2+标准溶液多次实验,确定正确的滴定终点颜色,从而提出正确合理的设计方案。

1.7实验报告之美

实验报告是实验全过程的记录、归纳和升华。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把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现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简要地记录下来,形成常规格式的书面报告外;还要重点强调学生需独立完成并且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和描述现象,不可臆造、篡改或抄袭。如滴定分析实验,需要求学生在三次平行实验中,数据极差应在0.08mL以内(以每次消耗滴定液体积20mL计算)才算合格;若不合格,必须再进行操作直到得到三次合格的数据为止。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验报告进行创造性设计,绘制美观、整洁、比例适当的线条图、着色图、装置图等,就像一幅精美的绘画那样令学生自我陶醉,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化学语言和简明符号来表达化学之美的能力,从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创造美感。

1.8实验教师之美

在美育和实验教学的渗透、结合与促进中,教师起着媒介、桥梁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师不仅要以美施教,从心灵到仪表都要成为美的化身,以美好的形象和言行垂范于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同时要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感到上课就是一种惬意的审美享受。实验教师着装朴素得当、教态端庄自然,使内在学识修养与外在形象和谐统一,就会令学生感到愉快,提高听课情绪,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而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信息时使用的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吐字清晰,发音标准,都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轻重缓急、高低强弱等众多的语言变化美。从而使师与生、教与学之间呈现一种融洽畅达的氛围,形成一种师生心灵相通、情感和谐的美。

2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审美化

如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展示上述美育内容,就需要教师了解美学原理以及将美学原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为审美化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体验化学实验美的同时习得知识、陶冶情操;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

2.1教学目标审美化

教学目标审美化就是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单纯的验证性、知识传授性模式,将知识传授和审美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将化学知识变为审美对象,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分析化学实验里的仪器美、操作美、现象美、思维美,提高其审美欣赏、创造和表现能力。同时通过审美模仿与迁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2教学内容审美化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但各知识点间并非孤立无关,而是有规可寻。教学内容审美化就是要发掘这其中的内在逻辑美,即让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可采取以知识点为纽结,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再以多条线形成面,以多个面构成“点线面体”的立体知识系统和跨学科知识联系,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审美转化。如在酸碱滴定法的基础、综合实验完成后,安排HCl-NH4Cl、HCl-MgCl2-NaCl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这两个研究性实验。为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需查阅相关理论书、分析化学手册以获得各种有用的常数和溶液的配制方法,写出完整规范的设计实验报告,再在实验室里完成实验。通过完成这两个实验的学习,学生对强酸、弱酸和极弱酸的概念性质以及滴定过程的特性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几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选择原则等更加熟悉,今后遇到同类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络合滴定法基础、综合性实验完成后,则安排Fe3+-Al3+、Cu2+-Zn2+混合液中各自含量测定的两个研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了解各种离子性质(络合、水解等)、酸效应曲线的应用以及各种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变色、适用酸度范围及其正确应用等,得到的效果是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所无法取得的。

2.3教学过程审美化

教学过程审美化就是教师将实验课的预习、授课、演示、提问、启发、讨论等环节艺术化,引导学生用实验、记录、实验条件控制等科学方法及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美、理性美。

2.4教学手段审美化

教学手段审美化就是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直观、形象、和谐、愉悦化学美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锐化学生审美感观。如分析天平的称量实验,就可先播放相关视频,再辅以教师讲解,最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5教学评价审美化

教学评价审美化即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个体差异,给予肯定评价。如在研究型设计性实验中对提出有新意和创新性的方案的学生要及时肯定、积极鼓励,以赞美的评语使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激发学生新的积极行为。

3结语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水处理

尊敬的先生/小姐: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污水处理是实验室近三年来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而我在研究组员中分担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意外情况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2005年,我获得了XXXX证书。英语水平:本科期间,我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查阅科技文献,修改英文论文,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我能得到这次机会,我将十分感谢。

此致

敬礼!

环境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2005年,我担任XXXX,获得了xxxxxxx证书,得到了进入环境行业的通行证。我在xxx实验室里分担了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机理,处理意外情况,以及修改论文,编修报告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XX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英语水平:本科期间,我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查阅科技文献,修改英文论文,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

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我能得到这次机会,我将十分感谢。

此致

敬礼!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2005年,我担任XXXX,获得了xxxxxxx证书,得到了进入环境行业的通行证。我在xxx实验室里分担了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机理,处理意外情况,以及修改论文,编修报告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XX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英语水平:本科期间,我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查阅科技文献,修改英文论文,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我能得到这次机会,我将十分感谢。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1.以行业岗位特征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为目标。因此,优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结合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到的分析技术,在课程内容上注意接近实际,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分析化学是在完成化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教学中可删除与无机化学重复的内容,侧重某些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的选择、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内容,增加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检验工作关系密切的内容。例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滴定分析法中的酸碱、配位滴定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应详细讲解,而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应用较少,只讲典型分析方法即可;重量分析法选择只讲方法原理和结果计算;在光学分析法中以紫外一可见光谱法为重点讲授分子光谱;适当减少电化学部分的内容等。另外,通过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前沿性知识,如电泳分析法在临床检验分析中的作用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2.加强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遵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规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并循序渐进的增设一些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拟定约8个学时的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水的硬度测定等,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适合要求的分析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学中适时安排见习或实训,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挂钩,这样可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使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保证教学效果,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纠正—评价”填鸭式教学法,而采用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研究方案—指导讨论—评价分析”四步教学法。分析化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很多理论看不到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做好以下几点,提高教学效果。第一,用生动的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分析化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毒豆芽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告诉学生这些事件中的成分如何分析。与现实应用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用贴近生活的类比加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类比可使问题深入浅出。比如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可用打靶作类比,准确度是接近靶心的程度,精密度是多次射击后集中的程度。这样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分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示较为抽象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巩固课堂效果。如在讲气相色谱时,以flash仿真动画的形式讲解整个仪器的工作流程,学生能真切的看到整个分析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改变“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传统考核方式,探索期末笔试、课堂提问、课程论文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期末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给出课程的实操分数。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5.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教师到医院、研究所等参观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请检测机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教师作专题讲座,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结语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O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41-02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环保等众多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按照传统的观点,高校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其核心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意义已经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新高度。在教学目的发生变化的同时,以“面向问题学习”、“面向课题实验”以及“合作小组学习”为代表的分析化学教学法的变革,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率先进行。

以实验性和应用性作为主要特征的分析化学学科,实验课程教学是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构成要素,理应成为此次教学法变革的重点之一。基于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开放性设计实验,因其能够使学生深切体验到理论知识与现实间胚之间的广泛联系,进而变成“有意义学习”的动力和过程,尤其能够体现新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践行,在国内重点高校中已常规化。但对于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这类设计实验在人们的意识中仍处于辅助地位,实际投入的学时甚少。加之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面对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创新,以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普通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对此,我们除将开放性设计实验引入实验课程教学中,同时还大胆尝试开展“国家标准方法”实验,进一步拉近了理论一实践一社会之间的距离。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强调“设计”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重知识讲授、按教材教的“备课”活动,它既反映了“设计科学”的本质――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了教学论、系统科学、学习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依存于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之中。据此,我们构建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

1.1 教学目标设计

建立在整合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和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基础之上。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也对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充满期待。可是,如果让学生以“照方抓药”的方式,按照课本所列的原理、药品用量和操作步骤去“操练”实验,学生因始终处在受制于教科书的被动地位而毫无激情。加之学时数的减少,即使是这样的操练也非常有限。事实证明,这种“只重视机械训练,不重视意义价值”的实验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所做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和进程,着眼于多个维度学习目标的综合达成。现代“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者浸润于知识技能蕴含丰富、对学习构成挑战性的、足够复杂的开放性学习任务(或问题)情境中时,才会促成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心理倾向,在总问题解决与知识整合过程中建构适用于解决日后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知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这些任务难度亦不超过他们的能力极限,让他们在每一个进步和成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以及产生对知识、技术和问题的价值认同。

1.2 学习过程设计

整体规划,突出开放性自主实验设计的教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程序一般为基本理论获取(课堂理论教学)一基本技能训练(验证性实验)一实际问题解决(开放性设计实验)。前两步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程序,仍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后所体现的价值,并以此产生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因此,应及时将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与之相结合。娴熟的实验技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保障。依照传统的观点,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应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事实上,学生在没有应用体验之前,即便是教师极度耐心的反复示范和强调,学生也仍然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进行着机械的操练,很难形成主动构建的技能体系。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以“全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试剂配制开始至提交分析报告均自主完成),以真实、复杂和开放的挑战性问题(如对各种食品、药物、生活用品的分析测定等)促使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努力追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对分析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得知识获取和技能练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以提交分析报告作为完成标志的一个实验教学程序,其中所包含的已经不仅仅是实验技能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同时进行大量信息收集、整合以及获取过程的实践锻炼,这反过来又使得课堂所授理论更具亲和力和活力,更易于主动接纳和吸收。

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国家标准的查阅和利用。这些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其全面性、严谨性远远高于我们所用教材的内容,同时又是相关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主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引进种类标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他们所做的分析实验原来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近”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实验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远”意味着教材内容与社会主流分析方法还有一段距离。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亲身体验并产生认识的过程),他们对分析实验倍感兴趣并产生进一步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渴望,这种心理倾向促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的去征服原本抽象而复杂的分析化学难题。

另一方面.学生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错误观念或偏见,需要通过反思、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对各种观念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简化明晰、具有活性的知识。知识整合的过程亦可通过成果展示会、专家点评、同学互评、论文撰写等方式来达成。

2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设it创新的案例及效果

根据上述理论构架,我们在广西师大化学化工学院04级应用化学本科班,进行了基于挑战性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性试验。

2.1 案例一

在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设自主设计与探究的全程开放实验――“胃舒平”药品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即从完整实验方案的拟定、仪器试剂的准备直至分析结果的提交均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性作用,按学生需要提供帮助,例如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等,并对实验进行总结。

虽然学生首次面临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实验任务,但他们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在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时遇到了困难,但通过师生交流与学生合作学习,至实验方案实施时,已经充满自信。所有同学一改往日对现有教材和教师的依赖,都忙碌于实施自拟实验方案的工作中,教师只需查看他们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2 案例二

开设国家标准方法实验一漓江水的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实验方案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方法,这是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挑战性任务,要求学生对设点采样一样本处理一同室分组测定一数据分析一提交分析报告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全体合作完成。

2.3 效果

通过活动学生们的热情很高,为确保分析报告的可靠性,在技术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准确性。例如,学生在采样时自行设计了水样采集器,并对同室测定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制出高锰酸盐指数同室测量值频数分布直方图。虽然在测定结果上并不令众多学生满意(RSD%=19.85,精密度很差),但可贵的是所有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制作完成。特别是一些在过去“封闭性”实验中表现懒散的男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圾性和创造性。显然,学生在开放性自主设计实验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成功”和“失败”,是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探索的动力源泉。

挑战性任务的开放性、自主性,使得学生的“被动”身份(为了应付老师而做实验)转化为“主动”身份,他们必须像一化学科学工作者那样去解决现实问题.对自己的研究负全部责任,这种责任感体现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们发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开放性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获取越发精益求精,有效数字的取舍更为严谨、合理,对提高自身实验技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实验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意识逐渐萌发,实验报告越来越趋近于研究论文。这种变化亦体现了多维度学习目标得以自主建构和内在生成。同时,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集体智慧的魅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对此.在学生的实验总结中,也有充分反映:①在桂林读书,对漓江水的最亲密接触竟然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挂钩,使我感到我们这个专业的实用性真的不小。以前从来没有对那门实验课做到如此细致化、精确化,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培养了这种能力。整个过程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因为每做错一步,都会为实验误差打下基础,误差是可以累积的。②关于实验设计的信息五花八门,这让我不知如何选择,最后从实验原理出发,对每一步用到的相关知识都作了进一步了解。③通过这次课的讲解,激烈的讨论,表现出同学们极大的热情,积极和认真的态度。④这种能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够真正锻炼我们的能力,增加我们的实验兴趣和信心。⑤这次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知道我们还缺乏很多的应用能力,认识到所学的东西与现实间的差距。⑥这个实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实验。⑦通过这次实验,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在实验过程中与同学合作。⑧希望这种实验方式能够保存下来并加以改进,毕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的实验才有意义。

3 讨论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本书共8章:1. 引言: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2. 质量管理导论:论述了质量管理的历史背景,容差、标准、控制过程、指导方针以及质量管理的系统要求等;3. 统计学基础:论述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术语及各种测量偏差的计算法,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及回归分析等;4. 分析过程:介绍了分析过程的整体范围,设计、取样、分析、评估及验证等过程及方法;5. 验证策略的实例:以测定工业废水中苯酚为例,讲述了验证分析方法的途径,包括对精确度、准确度、校正函数、测量的不准确性、耐用性等的测量;6. 教学实验室章程中的组织实用规则:论述了建立这些章程及规则的目的及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安全性、实验项目的工作流程、准备工作、实验室纪录本及报告等;7. 文献:讲述了引用的文献、推荐的标准、校正、内部测试及质量管理等;8. 课题:以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分析课题,系统地讲解了色谱、光谱、电泳分离、流动注射分析、质谱、凯氏氮测定法、溶解氧测定法以及场流分级等分析方法。每章的结尾有参考书目,本书的结尾有6个附录,最后是主题索引。

本书著者Keling Liu是瑞士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的副教授,是该校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实验室导师。他长期在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验工作,在很多国际杂志上发表过大量论文。

本书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同时,通过一些分析实例向学生灌输了以下思想:分析方法是学习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分析过程从订单的输入开始,到分析报告的打出结束;分析工作就是一种服务。本书可作为化学系大学生实验课的教科书、研究生或分析化学领域工作者的实验室参考书。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19-02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它的学科特点表现为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内容所涉及的面较广。一般而言,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多重视教师的教学与演示作用,而对学生这一主体角色常常忽视。分析化学实验本身是非常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而传统教学使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长期下去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科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教学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互动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领域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手段,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氛围。

此论文结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对比传统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探索

1.1 样本对象

此实践案例随机抽取了食品工程专业的4个班级,并将其分为两组:班级1和3为A组,班级2和4为B组,以这两个组来具体说明。在教学中,组A和B均有61个学生,组A使用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而组B则更多地探究和使用互动式教学手段,每个班平均有44个课时共计11个实验的讲授过程以及4个课时即1个实验的考试过程,共计48个课时12个实验,样本的选择均匀而合理。

1.2 传统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的实施阶段

(1)启发式的连锁提问。样本选择后,A组的教学主要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B组则注重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分析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强,所涉及的知识面广,集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及化学分析等若干知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每讲到其中一部分,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另外一部分,形成联动式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仪器分析中电位分析法的相关要点,如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概念以及能斯特方程的表达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而当学生回忆不起时,自然会提出来让教师给予解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数量多,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并e极发言。又如在学习“粗盐的分离和提纯”时,教师会提出若干问题――大家接触过的分离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么?是否适用于这次分离?能否为同学演示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引路人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演示具体操作,在加深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也锻炼了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为密切。

(2)提问后的逐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仅要根据教师所提出问题回顾之前学习的章节,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互动式教学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逐步拓展到其他知识点和领域,这锻炼的是学生的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能力。相对于B组来说,由于A组满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因此不会有意触发学生这一行为。B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递进式的引导模式,有意指引学生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点,触发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例如学生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分析中有关“萃取和分离”的知识点,如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概念以及有机化学中“极性”的概念和大小比较。又如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时,可以从生活中进行延伸――平时喝的水是否含有致癌的物质和元素?如何检测、检测的方法是什么?这时候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滴定法,也有的认为可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这时候教师就会提出:除了这两种方法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学生马上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当没有找到时,他就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因此教师会提出新的测定微量元素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接着教师就会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从整个过程看,教师的互动式教学实际上促进并激发了学生自发的、主观性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2 实验教学中的全员参与法则

全员参与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思想和积极性,课堂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不活跃的学生,或者说整个课程均不发言的学生,那么互动式教学如何在这类学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教师针对实验的教学过程要多抽取这些学生上来做代表,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参与的热情自然会有所提升。

在对A、B两个组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后,如何印证互动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研究人员在样本的抽取阶段将44个学时的授课实验作为平时成绩,另外4个课时的考试实验作为期末成绩,这是综合检验两种教学模式最好的办法。通过调查和统计两个组的考试成绩可以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一致。在平时实验与考试实验两个环节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B组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方面均要好于A组,尤其在考试实验中,B组的优秀率基本是A组的两倍,合格率也比A组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认为,互动式教学真正让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有了更多的思考,真正将教师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成果。当然仅仅针对两个组在成绩这一方面的结论来判断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显得有点勉强,但毕竟这一调查方式也可以说明互动式教学在某程度上自然优势很大。在访问中,研究人员了解到B组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更加自信,同时对成绩也比较满意。

3 结语

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基本素质。互动式教学则将教师和学生高度融合为“教与学”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教师展开交流甚至讨论,削弱了教师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其他化学学科联系密切,自觉引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点过渡到另一知识点,这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新的要求,尤其近些年分析化学伴随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本身也会慢慢变革,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海燕,张世红,罗米娜.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多平台体系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11-0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本科院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是后续实验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环境、条件及运行模式的限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创新和应用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发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各专科学校在合并整合的基础上升级形成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实验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目前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就难以反映到实验教学中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21世纪化学科技人才,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强无机及分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核心,从实验课程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进行改革与整合,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基础知识型到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3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新建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涵盖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包括常用化学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重要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共性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必备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增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容量和教学效果。在实验仪器方面,积极推广微量操作技术与方法,对于投资较大的实验,部分开设“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 增开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除了反映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外,增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类型上不仅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选做实验的数量,而且内容不断改进、充实、丰富和提高,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扩展的余地,实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实施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针对学生各人的志趣而设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验题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生的科研项目,选择优秀的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地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并积极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受到科研的全程训练,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内容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实验考评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代之实施一套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方法,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评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核、命题试验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8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开拓创新,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