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工论文

理工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理工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工论文范文第1篇

1.1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必须贯穿园林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施工过程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工程验收阶段和后期养护阶段,而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员工、原料、设备、施工技术和施工环境等,组织并协调好这些因素,能够有力地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1.2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1)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研究和分析图纸及技术,了解设计图纸、施工技术、施工难点;其次,合理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确定整体的施工技术文件,使园林项目工程满足设计要求;最后,要充分准备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2)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施工项目质量目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施工作业计划和科学的质量计划,对施工流程、施工操作人员、原料及环境等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目标管理,以确保工程总体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加强实际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个工序的操作规程、操作规范要点、工作次序、质量目标等。在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作业,应对其作业人员、原料、施工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且加强对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视程度。(3)加强施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施工完成进入验收阶段,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收尾工作的整理,找出遗漏工序和需要修补的地方,并及时完善。严格根据设计图纸、施工说明及完工验收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验和验收。(4)加强后期养护管理。一般情况下,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时间为一年,即规定苗木的一个生长周期为绿化养护时间,是为了确保绿化苗木基本成活,生长状况稳定。苗木灌溉是苗木养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灌溉一般依据植物的吸水量大小决定。夏季是树木生长较为旺盛的季节需水量一般较大,但由于阳光直射,炎热的中午不能给植物进行浇水。灌溉时尽量做到适量,最好使用少灌、勤灌、慢灌的方法进行合理灌溉,确保树木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土质较差、树木缺水量大以及气候较为干旱时,则应适量延长灌溉量。

2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方法

2.1加强施工技术水平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以技术优势来增加经济效益,是降低施工成本的一个主要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工程进行施工之前要根据施工情况制定技术组织计划,并将其作为减少成本的主要方法之一纳入施工组织设计。

2.2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贯彻落实“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政策。各级质量检测人员必须做到定点、定位、定责的进行施工工序的质量检验和管理工作,真正把质量检测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防范手段,解决质量问题,尽量做到工程施工一次合格,杜绝工程返工现象,避免因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产生的施工成本。

2.3控制合理的施工速度一般按时间计算的施工成本,如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薪资、办公费用、施工场地临时设施费和水电费用、设备周转费用及施工器械的租赁费等,在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时间的情况下,都会出现明显的降低。但是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就会增加一定的其他成本的支出。因此,要控制合理的施工速度,使施工成本支出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3结束语

理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科学选题 过程管理 信息化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它的阶段性总结功能表明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重要性。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

新升本院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以我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数十位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论文指导的需要,选聘具有讲师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例如:选题方面,部分老师由于从事科研的经历不多,导致毕业论文的题目过于陈旧,范围很小,致使学生可以研究的方面明显偏少;而有的课题给的范围太大,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而流于泛泛的结果;而在选题环节中由于给出的总题目数和学生人数没有差额,也就是题目数和学生数几乎相同,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最后没有适合自己的题目可选,只好为了毕业而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科学选题

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的前提,是毕业论文的关键,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题目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先决条件,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定应考虑下列原则: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课题应结合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课题类型应多样化,能使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来选择选题,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课题的高质量完成;课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性;课题应具有可完成性。

在以上指导原则下,指导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科研实际提出课题,并将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预期成果向学生作以简要介绍。题目汇总后经教研室主任初审,由系(院)组织专家对拟提交的题目进行集中评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以供学生进行参考。论文题目进行公布的同时,加上相关背景介绍和成果预期,能够避免部分题目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多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选择该类题目,而倾向于选择其相对较为熟悉的科研课题,从而导致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或者相似等情况的发生,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2.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历时近一个学年,期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新升本院校而言,刚刚从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格为本科,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上,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经验不足,考虑不够周全等问题的存在。而在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缺乏毕业论文制度或制度不完整、执行不严等是影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规范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坚决把好毕业论文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于新升本院校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系(院)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论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另外,每级管理者还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甚至是对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今后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3.优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信息化需要

毕业论文工作的准备、撰写以及答辩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在这近一年时间里,围绕毕业论文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给管理者和教师带来难以应付的工作量,并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首先是数据一致性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之前需要上报个人信息及论文信息。其指导教师在填写相关表格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咨询、确认工作,工作繁琐,错误率高,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其次是数据更新问题。学生的选题,最初由各指导老师向管理者提交。但在提交后多个阶段中可能会修改。答辩后部分学生也可能根据意见修改论文题目,这种修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不能及时更新并反映给管理者,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第三是信息收集问题。总评等级需按比例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评分计算所得。但数据分散在各个教师,各答辩小组手中,收集的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易出错,调整的难度大。第四是数据版本问题。由上面可知,数据分散在不同使用者手上,在收集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里难免会出现多个版本,难以确认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导致多种问题。第五是工作重复问题。同一学生及论文的信息在多个表格中需要重复填写多次。上述存在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重复工作多,亟需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发挥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平台的优势,设计并实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理工论文范文第3篇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理工论文范文第4篇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基于全员即全部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即工程造价的每一个环节、全方位即综合性的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员参与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全员参与不仅包括建设单位人员参与管理,而且包括项目设计、招投标单位(如通过第三方委托招标等)、施工单位以及监理方等多个主体在内参与工程造价控制,首先,从建设单位职工来看,作为投资方,建设单位职工必须积极行动推动工程造价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单位成本控制目标。其次,从其他利益主体来看,他们或者接受建设方的委托,或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建设项目参与权,这都需要发动全体职工参与工程造价控制,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建设方等市场主体的认可。

(二)全过程管理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造价涉及到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或者说每一个过程都落实到位才能做到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而全面预算管理则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实际上,工程造价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情况会对原材料采购、施工等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项目设计不合理导致后期设计变更等可能引起工程造价大规模变动;再如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也会带来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控制等方面。

(三)全方位执行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造价控制最为重要的在于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则工程造价控制可能难以落实,全方位管理理念则有助于工程造价的落实,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全方位制度的完善与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全方位宣传为例通过在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中的宣传,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工程造价控制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能够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工程造价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在工程造价中尚难以得到全面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利益主体的驱动、制度的缺陷以及工程造价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一)各主体利益博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实施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主体多,总体来看分为委托方和方,从委托方来看,力求通过工程造价控制降低建设成本,但委托方内部职工可能为谋求个人利益如工程“回扣”等而采取放松管理、提高工程造价等行为,这就会形成一种博弈,难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目标。特别是,在部分情况下,项目招标方与合同签订主体并不一致,即招标方只负责确定承包主体,但对于如何签订合同、合同价款如何约定等内容未明确,这就使得建设方或者说委托方可能单方面的利用合同来变更工程总造价。从方来看,除约定总结或者规定最高限额造价等方式外,在发生各种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行为时可能积极谋求通过变更签证等方式提高工程价款,或者通过拉低工程质量等方式降低工程总体造价,这实际上也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大量的建设项目存在变更签证甚至设计变更的问题,其中不乏利益主体为获取更高利润水平而采取的行动。

(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等方面,这也会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执行。从管理制度来看,虽然各主体都强调成本控制,但不同的主体在制度上不衔接、不配套,如建设方的工程造价控制制度无法在承包方执行,即使从单位内部来看,工程造价控制制度也存在虚化问题,即没有形成细化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而是宏观性的制度。从责任落实制度来看,工程造价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现行制度难以将各主体的责任完全予以明确,这就容易导致责任缺乏明确主体等问题,如工程设计中由于设计人员个人喜好等导致在原材料采购上提出了特殊要求,加大了采购成本,这可能就是由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所致。从责任追究来看,部分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无法通过制度予以明确,因此,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也难以进行责任的划分,如对于监理方与施工方合作提高工程造价的行为,如果签证齐备则难以追究相应主体的责任,这也加大了工程造价控制的难度。

(三)工程造价的复杂性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工程造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机械等直接成本因素,技术等间接影响因素以及工程市场供需情况等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从直接成本因素来看,原材料、人工、机械等费用容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工等费用长期保持一定的增速,这就使得工程造价可能会随着市场因素而变动,进而给造价控制带来影响。从技术水平来看,施工水平、工程设计水平等都会对造价带来影响,如当前出现的钢结构建筑等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到期后的处理成本。从市场供需来看,如果建筑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则可能会通过降价等方式来获取市场,反之则可能会通过涨价来获取市场。实际上,目前我国建筑业行业内部企业数量多,截止到2014年6月底,在A股上市的建筑类企业数量就达到60个,由此可见市场竞争之激烈。

三、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工程造价中应用的思考

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推行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创新理念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完善制度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强化监督与考核推动工程造价控制落实,以此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达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一)创新理念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才能应用这一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工程早课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宣传,有关单位要通过宣传栏、企业内部网站、内部刊物等渠道展开宣传,特别是,可以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撰写专门的文章,引导相关责任主体了解工程造价管理。其次,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培训,相关责任主体要编制学习材料,并组织相关个体学习、了解这些材料,甚至展开集中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二)完善制度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其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是要从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出发,制定一个可操作的管理方案。首先,要对单位工程造价的基本现状、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即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在工程造价中应用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的发展潜力或者说应用重点。其次,要明确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此指导、规范整个工程造价活动,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明确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同类型工程项目的造价总额,分析当前技术、成本等的变化确定控制目标。再次,要明确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路径,即要明确通过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流程中所要采取的方法,明确如何让全体人员参与,如何实现全过程管理等。

理工论文范文第5篇

1.1生铁中磷含量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对于球墨铸铁炉料而言,其中的生铁成分、回炉铁成分以及废钢中的磷成分在铁水熔炼过程当中会以恒定量的方式得到保留。同时,过量的磷成分多富集于晶界,主要表现形式为二元磷共晶或者是三元磷共晶。无论其表现为哪种形式,都具有脆性相的特点,由此会导致球墨铸铁的塑性指标明显降低,最终诱发曲轴的早期断裂。已有研究中对发生断裂问题的曲轴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曲轴正火采用部分奥氏体化工艺,通过此种方式获得铁素体组织(此类铁素体组织多为破碎形态)。但从断轴分析的角度上来说,此部分检出的磷成分含量多在0.07~0.10%范围内。通过疲劳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反映,该曲轴正常运行工况条件下的疲劳强度极限值仅为8050.0kg•cm,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原因在于曲轴制造使用了本地生铁作为的球铁炉料。在取消该环节后曲轴质量自然可得到提高。

1.2铸造缩松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资料中报道某厂曲轴曾大量出现断裂问题。从曲轴外观上观察得知,导致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曲轴连杆轴颈位置有铸造缩松问题,且肉眼可见。分析其成因是:在冷铁供应存在问题的条件下,曲轴造型省略了补缩所使用的冷铁。在恢复冷铁工艺后,曲轴铸造缩松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铸造缩松对于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1.3黑色带层及灰斑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在常规工艺条件下,球墨铸铁曲轴断口多呈现出灰色或银灰色,曲轴本体以及抗拉试棒断口同样应当有此类表现。对于黑色带层问题而言,其主要是受到灰斑在疲劳试验曲轴轴颈往复式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而灰斑的产生则主要是受到了铁水中硅偏析的影响。以往研究中在对某批次球墨铸铁曲轴进行疲劳试验的过程当中发现曲轴断面出现了异常的黑色层以及灰斑。虽然此种问题在球墨铸铁曲轴中相对比较少见,但同样属于内部缺陷的一种表现形式,此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曲轴疲劳强度受到不良影响,有黑色带层或灰斑问题的曲轴在正常使用过程当中可能提前出现疲劳裂纹,导致抗疲劳强度的下降。

2热处理工艺对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2.1正火和中频淬火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已有研究中显示,对于球墨铸铁曲轴而言,在经过高温正火处理后,能够将其中所存在的游离状态渗碳体消除掉,从而能够起到调整基体中铁素体以及珠光体形态,以及两者构成比例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使球墨铸铁曲轴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抗疲劳强度的改善。同时,在球墨铸铁曲轴制造过程当中,通过进行中频淬火处理的方式,能够使球墨铸铁曲轴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淬硬层,其对于改善曲轴自身耐磨性能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研究中认为:传统的非圆角淬火工艺下会导致曲轴淬火区与非淬火区交界位置产生失衡且反向的应力关系,并对疲劳强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引入中频淬火工艺的过程当中,需要尽量选择圆角淬火工艺,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

2.2等温淬火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在球墨铸铁曲轴的生产过程当中,通过应用等温淬火工艺的方式,能够使曲轴获得主要的贝氏体成分,同时还可形成一定的马氏体组织以及残余奥氏体组织,力学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韧性水平。已有研究资料中报道,针对受到化学成分偏离影响而造成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的不足的问题,通过应用等温淬火工艺的方式,解决了曲轴在热处理上的质量问题。等温淬火工艺的应用除了对改善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水平以外,还对提高曲轴自身耐磨性有重要价值,由此也有效延长了曲轴的使用寿命,综合效益确切。

2.3氧氮化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从化学处理的角度上来说,在球墨铸铁曲轴的制造生产工艺中,通过对曲轴进行氧氮化处理的方式,能够使曲轴表面获得具有高氮特点的化合物层,同时还可形成具有饱和特点的氧扩散层。受到氧成分以及氮成分渗入的影响,使得球墨铸铁曲轴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显微结构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趋势,曲轴整体的耐磨性能以及耏疲劳性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经过氧氮化处理的球墨铸铁曲轴而言,其抗疲劳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氧化层扩散水平的影响,在氮化处理后快速冷却,并在扩散层中形成饱和固溶体,或是形成高水平的残余压应力都能够促进疲劳强度的提高。正是由于在氧氮化工艺处理下,曲轴表面能够形成较深的扩散层,故而对延长球墨铸铁使用寿命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3结束语

理工论文范文第6篇

(一)健全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

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不仅包含了投资估算、预算和竣工结算等工作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了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材料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充分的调查之后制定出针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从工作机制的完善入手,制定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制度。以此来降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中存在的风险,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得到开发和利用。

(二)完善造价管理信息化规划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工程造价管理创新和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应与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相符合、相统一。明确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逐层的进行信息化基础建设。

(三)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其中涵盖了工程造价数据库、电子评标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储存量十分庞大,对工程造价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应不断的调整本地数据库,为实现不同区域间数据交换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四)加快造价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的基础要求。首先,各级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应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工作的自动化,以此来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其次,应加速建设工程信息资料数据库,不断地添加新的工程造价信息,使工程造价的内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另。此外,应强化工程造价的信息功能,带动我国工程行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

(五)加速信息开发

工程造价信息开发和利用是现代化建设的中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不断的利用新科技,开发全新的软件和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此外,可以通过远程数据交换等形式来实现投标或者用户访问等,真正地发挥出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3]。

(六)提升人员素质

要想切实做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应当重视起人才的培养。我国当前迫切的需要一批既懂得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同时又懂得专业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的加大力度,积极的引进外界专业人士加入,并在此基础上培训现有工作人员,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结语

理工论文范文第7篇

①大多数医院领导者将工作重心放在病症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在工作实践中容易产生敷衍情绪。②手术室中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未设置专人进行清洗消毒处理,且基层医院中往往容易由于经费不足而导致必需的清洗和消毒设备缺失,影响手术器械管理的效率。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堆放,未进行相应的毁形处理,容易导致一次性用品的重复使用。④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对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将不同等级的消毒液混淆使用,引起部分病房或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不达标,增加二次感染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三级医院中未出现医疗废物及手术器械方面的管理问题外,其他医院均表现出较严重的感染管理问题。

2改进措施

2.1加强感染知识培训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感染意识是开展高校感染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医院应在全院范围内加强感染及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应在充分了解不同培训对象的职责后,通过知识讲座、专家讲解等途径,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医务人员及感染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促使其形成完善、正确的感染知识体系,为后期感染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2.2规范相关部门职责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质量纳入到医疗质量及医疗实力的综合考察体系中。可在医院内部形成“感染控制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室-临床感染控制小组”的感染管理网,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升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2.3提高自我防护技能及意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或护理时,应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技能。可通过佩戴口罩、手套等衣物,避免与患者的破损皮肤或体液等分泌物接触,必要时可穿戴无菌衣。这样不仅能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几率,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发生二次感染的可能性,真正做到双向防护。

理工论文范文第8篇

盾构刀圈的制造工艺一般为:下料——锻造——软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回火——精加工。因盾构滚刀的刀圈承受严重的冲击载荷和磨料磨损,因此选用刀圈的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避免刀刃端在高应力下发生变形或压溃变形;应有足够高的硬度,有利于提高耐磨性,减少刀圈的磨损;应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可防止刀圈工作时的断裂和崩刀;应具有良好的抗回火性能,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保证刀圈在热装和滚压、破碎岩体过程中因摩擦热而升温时不会过分降低硬度;刀圈材料还应该具有好的热加工和冷加工性能,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制造方便等。目前,国内外制造盾构刀圈材料主要为模具钢,常用刀圈材料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8~11]。可以看出,刀圈材料的含碳量一般在0.4%~0.9%,较高的含碳量可以提高热处理后刀圈材料的硬度,保证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对于模具材料,热处理后全相组织中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而合金元素对硬度的影响较小。从表1可看出,刀圈材料合金中含有较高的Cr、Mo、W、Ni、Si、V等合金元素,主要是为了提高热处理时的淬透性,提高刀圈截面硬度的均匀性,提高回火抗力及全相组织的热稳定性。

2热处理工艺

(1)在盾构刀具制造材料中,4Cr5Mo-SiVl钢是常用于制造刀圈的材料之一。4Cr5Mo-SiVl相当于美国牌号AISI-H13,日本JIS-SKD61、德国X40CrMoV5-l,是一种铬系中合金高强韧热作模具钢,该钢的特点是含铬量较多,具有较高的淬透性,如厚度为150mm的钢可油冷淬透。由于合金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和抗氧化性。模锻时锻造温度范围较窄,应严格控制锻造温度,模锻加热温度在1120~1150℃,始锻温度在1080~1120℃,终锻温度不小于850℃,模锻后应该缓冷并及时退火,以免产生裂纹。4Cr5-MoSiVl钢球化退火工艺为860℃±10℃×2h,降温到750℃±10℃×4h,500℃左右出炉。普通退火工艺为845~880℃×2~4h,然后缓冷到500℃左右出炉。4Cr5MoSiVl钢刀圈材料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为1020~1050℃,空冷或油冷材料的硬度HRC55~58,淬火组织为细针和隐针马氏体、未溶的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需适当的回火提高韧性。文献[12]在4Cr5MoSiVl基础上,通过提高含碳量至0.5%,适当增加Mo、Cr、V合金元素含量,热处理工艺为1060℃真空淬火+550℃回火3次,回火后硬度HRC55~58,且具有良好的韧性。3次回火的目的是由于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淬火后全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硬度偏低,淬火后第一次回火可促使部分奥氏体的分解和对淬火马氏体进行回火,而在第一次回火冷却过程中部分未分解的奥氏体会转变为二次马氏体;第二次回火是对二次马氏体的回火并进一步促进奥氏体分解,减小奥氏体含量;通过第三次回火可使奥氏体含量达到较低水平,提高材料硬度和组织稳定性。(2)进口盾构刀圈材料中,有的用40CrNiMo制造刀圈。40CrNiMo属于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常用于调质结构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强度和耐磨性。40CrNiMo是在热作模具钢50CrNiMo钢的基础上降低含碳量而来,因此韧性提高。用40CrNiMo钢制造切割圈,热处理采用870℃淬火220℃回火,硬度为HRC50~55,全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文献[13]分析进口40CrNi-Mo刀圈材料与国产4Cr5MoSiVl的刀圈材料,发现进口刀圈材料的硬度值从刀圈刃部至内圈逐渐减小,表面硬度为HV627(HRC56.5)、心部硬度HV530(HRC51),但具有很高的冲击值、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进口刀圈材料基体组织主要为回火板条马氏体,细小的碳化物不连续地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及晶粒内部。而国产4Cr5MoSiVl全相组织虽然也为回火马氏体,但析出碳化物沿晶界及马氏体板条间分布,导致刀圈的冲击值降低,使用寿命低于进口刀圈。(3)5Cr5MoSiV属于中合金模具钢,热处理时材料的硬度一般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060~1100℃时硬度达到峰值,淬火后回火温度在500~560℃时硬度达到最大值[14]。5Cr5MoSiV的热处理工艺一般为1060~1100℃淬火+530~560℃2次回火,硬度HRC57~60。淬火后多次回火使奥氏体充分分解或回火冷却过程发生马氏体转变,减少奥氏体量、稳定组织和提高材料硬度,淬火回火的全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其上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如VC、Mo2C及M23C和少量M3C型碳化物,碳化物在基体中弥散分布能提高材料的硬度及其耐磨性能。文献[15]研究了热处理对5Cr5MoSiV钢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Cr5MoSiV钢较合适的热处理工艺为1060℃淬火+530℃2次回火,可获得较高的硬度(HRC57~58)和良好的耐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5Cr5MoSiV材料的韧性和塑性,合金化时可再加入微量的稀土和钨,形成5Cr5MoWVSiRe钢[16],钢中加入钨能形成复合碳化物,提高耐磨性;稀土的加入可以净化钢液、细化组织,能够改善钢的力学性能,耐磨寿命达到或略超过进口刀圈的寿命。(4)50CrMoV属于低合金模具钢,用50Cr-MoV制造刀圈的模锻始锻温度为1100℃,终锻温度900℃。由于材料含碳量较高,存在提高淬透性元素Cr、Mo,模锻空冷后可产生马氏体组织,硬度较高。因此模锻时要注意严格控制终锻温度和锻造后的锻件冷却速度,以防止锻造裂纹发生,模锻后刀圈在机械加工前应进行软化退火,温度在750℃~780℃。刀圈的奥氏体加热温度为870~880℃。为防止刀圈在淬火加热时发生表面脱碳,淬火加热最好在可控气氛热处理炉内进行或采用真空淬火热处理,淬火后的刀圈应及时进行热处理,50CrMoV回火温度在500℃~550℃,回火后刀圈的硬度HRC56~59。(5)6Cr4Mo2W2V为一种高合金模具钢,含有较高的铬、钼和钨,具有良好淬透性、耐磨性和韧性,应用于岩石抗压硬度较高的情况,是制造滚刀刀圈理想材料之一。实验表明[17],6Cr4-Mo2W2V钢制滚刀的使用寿命是9Cr2Mo钢制滚刀使用寿命的2倍以上,制造刀圈的热处理工艺为680℃回火、820℃加热、1150℃加热,预冷一定时间后在200℃等温处理,油冷、540℃3次回火,刀圈截面硬度HRC62~63,硬度分布均匀,刀圈材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下贝氏体组织,形成回火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复相组织,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组织对提高滚刀的磨料磨损有利。(6)9Cr2Mo钢属于高碳低合金钢,一般作为Cr系冷轧辊用钢。9Cr2Mo钢制作刀圈材料,钢的硬度值控制在HRC54~58,用于软岩滚刀刀圈,具有耐磨性和经济效益[18]。9Cr2Mo钢通过等温淬火,可形成下贝氏体或下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复相组织,可提高耐磨性。9Cr2Mo钢淬火温度为840~860℃,淬火后硬度66~68HRC,回火温度360℃,硬度HRC56~57。淬火回火状态的全相组织为隐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和碳化物。文献[19]研究了热处理对9Cr2Mo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9Cr2Mo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实际生产时热处理可采用油淬,加热至温度845℃淬火,硬度达HRC61,淬火全相组织为马氏体、Fe3C和残余奥氏体,随淬火温度的提高,全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增加、硬度降低,淬火后随回火温度的提高,硬度有降低的趋势,300℃以前回火硬度变化较小,HRC为57~61;淬火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或回火马氏体、下贝氏体和碳化物。超过300℃回火,硬度下降较快。9Cr2Mo实际生产中可采用840℃淬火、300℃~360℃回火,可获得较高硬度(HRC54~57)和韧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刀圈材料经热处理后的表面硬度较高,一般在HRC56-60,心部硬度HRC50-56,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对于软岩和中硬岩的刀圈材料,刀圈所受岩石的冲击力相对较小,可用利用刀圈的高硬度来提高碾压破岩效率,可用一般的工模具钢或高碳低合金模具钢制造,经淬火回火热处理使用。对于硬岩,刀圈所受岩石冲击力较大,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冲击性能,可采用基体钢或中高碳中合金钢制造,配合合理的淬火或回火工艺,为提高刀圈的使用寿命,也可在刀圈刃部镶嵌硬质合金,以提高刀圈材料使用寿命。

3提高盾构滚刀刀圈材料耐磨性能的主要措施

分析国内外刀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提高盾构滚刀刀圈耐磨性和寿命的主要措施有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破碎岩石的特性等方面。材料方面主要提高刀圈材料的纯净度,减小材料的成分偏析、带状偏析及其气体和夹杂物含量、细化刀圈材料的组织,提高材料的纯净度,采用电弧炉冶炼+炉外精炼,或采用电渣重熔等措施,提高材料的冶金质量。在热处理工艺方面应研究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确定合适的热处理加热温度、回火温度及回火次数,通过热处理细化材料的全相组织、提高刀圈的韧性。对于破碎工况,要分析了解岩石的硬度特征,对于硬岩工况,为了提高刀圈材料耐磨性,可以在刀圈工作部分镶嵌硬质合金刀头,或采用回火抗力较高的刀圈材料;对于软岩工况,适当提高刀圈材料的硬度,对耐磨性有利。刀体部分可选用耐磨合金钢材料,也可采用表面堆焊硬质合金、热喷涂耐磨层、渗氮或碳氮共渗等方法增加表面硬度,提高滚刀的耐磨性。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