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存在的困难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近几年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较慢,但随着十的召开,国家反腐力度的增加,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制度建设也慢慢开始建立健全,但在总体上高校的内部审计在人事和机构上都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规划。在人事上,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在于学校内部,工作开展在学校领导下进行,如若审计发现的问题跟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在机构上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很多还是跟纪委合署办公,人员力量不足,这样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日益增加的资金量和业务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产生的矛盾。目前高校的财务收支资金量都在上亿以上,大多数高校一年的经费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财政水平,并且高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有基本建设、基本支出、专项支出、学生经费开支、科研经费及校办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而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落后,受当前审计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工作量跟审计力量的投入不成正比。有些审计形式到了,而实质未到,比如科研结题审计,受人力不足限制,结题审签只是走了个形式,做不到有成效、有深度的审计。

(三)审计方法比较滞后。高校复杂的业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了解,各高校现在审计人员运用的审计方法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处理阶段,这种审计方式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筛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不够全面,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全覆盖审计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于审计工作日

益迫切。

(四)审计整改难落实,发挥不了审计作用的全覆盖。目前审计整改存在的困难一是审计的监督因为都是在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追回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既定事实的情况追缴资金就无法整改到位了;二是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职责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时,对于审计已经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避实就虚,有敷衍应付,有推卸责任,而制度上的空缺也使审计整改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等措施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高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工作来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一)了解了高校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就会更加全面,有利于建立多种类型的审计监督体系。

1.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实现财务收支轮审覆盖。在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经济业务资金规模大,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按照行政部部门、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及下属校办企业等为单位进行轮审覆盖。各高校的财政经费的使用情况离不开有效的财务收支审计,在高校的财务收支管理中,实施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的保证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注重从组织方式上进行协调,构建以财务收支为主体,预算执行为主线,各专项审计共同参加,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财务收支审计还可以延伸至效益审计的内容。

2.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校组织部的委托,对校内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坚持离任必审、任中轮审的原则。学校应该制定本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对权力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的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在其一届任期内至少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等相结合,推进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全面实施轮

审制度。

3.以高校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重点,铺开高校审计工作的宽度。专项审计调查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常用的工作方法,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有时会存在审计深度不够的问题,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查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专项审计调查的对象领域广,要选择对象的时候既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将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审计内容的

全覆盖。

(二)重视和加强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应用风险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实现审计覆盖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论证决策及监管等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财务的内部风险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对风险的把控,签字授权比较随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疏忽管理,使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审计部门应进行一个全单位的风险评估调查,通个向各个部门的主管了解,确定风险点。

(三)针对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寻求外援。受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高校审计人员配比很?y提高,面对现实的压力,想要实现审计的覆盖要另辟道路。单位审计除了常规的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还有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基建项目专业性强,时间长,精力投入大,这部分的审计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工作,日常工作量大,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分块,把问题查实、

查透。

(四)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以便更快的实现审计覆盖。审计全覆盖下审计事业的发展必定不同于原来的财务审计,需要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多专业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单一的传统财务人员、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审计覆盖工作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都是财会专业的,但也存在原纪委工作中分出的人员,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一下子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有些困难。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专业对口的学生中选择一部优秀学生,给审计机构内部注入新鲜血液,既解决了人员不足问题,又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观念,定期参加外部省、市内省协会主办的审计工作内容培训,开阔眼界,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增设内部相关考核标准,以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当然,审计人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内容时,通过购买审计服务,解决不同审计领域的问题,不仅可以防范审计风险,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五)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审计作用,做到审计作用发?]的全覆盖。

1.加强审计整改结果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审计公开的制度。将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开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使审计效果能够更好的共享,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把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结果进行公告,不断强化审计的效果,使学校内部对问题的共性进行监督,有利于提高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积极性,保护自身的荣誉不受损。

2.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深化审计工作效果。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会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同时各有关方面也会给予有力的监督,杜绝屡审屡犯的情况,使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推行。审计整改可以依靠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予以通报,研究解决审计整改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建立审计整改机制首先要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制度,从制度上明晰各部门在审计整改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在审计整改意见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制度的健全完善了审计整改的问责制,对于不按规定要求和期限进行整改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由审计联席会议追究其责任。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审计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能力,对于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提高决策能力具有一定意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经社理事会关于加强统计能力的决议》中呼吁各成员国要加强国家统计能力,为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服务。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全局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地方审计也要求针对地方发展所处的关键时期和特殊环境,注重抓好开拓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审计统计工作切实发挥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功能。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当然,除了以上审计统计工作创新内容外,还包括其他审计统计指标细化,如针对地方领导决策需求,对“成果利用”的审计统计指标内容进行细化;以及其他地方领导决策所需要的审计统计数据。在具体进行审计统计时,尤其重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要科学地统一统计口径。在审计统计数据出来后,要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的分析能力,写出高质量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一、工作方向

首先,加强了对重点地区的监控。上收湖北审计职能后,鉴于湖北省公司多年来在经营上形成的问题较多,根据总公司相关要求,加大了对湖北分公司的监控力度,每年选择湖北省分公司的二个市公司、四个县支公司作为常年监控的单位,中心各业务处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将湖北省分公司列为重点对象,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

其次,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审计职能上收后中心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是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心领导班子积极创新思维方式,加强各处之间的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积极探索非现场审计模式,把前期非现场准备工作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加强了对总公司开发的审计业务辅助软件和财务辅助软件的应用和推广,为现场审计提高效率,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工作目标

加大工作力度,完成两个确保的审计目标:一是及时梳理审计发现问题,确保问题浮出水面。2009年以来,中心多次组织各处对开展的各类审计项目发现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通过梳理,全面掌握各级分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的主要违规违章的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督促辖区分公司开展整改工作,真正发挥公司第四道防火墙的作用。二是督促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得到整治。辖区分公司审计职能上收后,为保证审计监督连续不留真空,成都区域审计中心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及时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意见书》,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30天内上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报告,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了后续审计,确保了整个监督过程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三、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调整审计工作职责,因时制宜

目前,区域审计中心下设4个专业处室,其中3个处室负责按照审计项目类别对辖区各级分公司开展审计工作,现行工作模式下,各处室仅就自己的工作职责,对辖区分公司的部分分支机构或某一领域开展审计、审计调查或远程监控,从一段时期的运行情况看,这种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存在一定不足。鉴于此,建议总公司进一步深化审计改革,保持现有处室设置数量,调整处室工作职责,采取“分片监督,组合审计”方式,即3个业务处室,每个处室负责辖区2家分公司的非现场监控、专项审计、机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全部审计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逐步打造出专业化的区域审计中心;另一方面在中心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区域审计中心内部监督与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配备培训精兵强将,增强素质

精心选拔特约审计人员,打造审计精兵强将。中心筹建以来,审计力量来自辖区各个公司,随着审计职能逐步上收,中心的直接审计面迅速扩大,为确保审计计划的全面完成,本着在整个辖区内强化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成都区域审计中心着手建立了特约主审和特约审计员队伍,有效缓解了审计力量不足的现状。上海区域审计中心是第一家完成辖区审计职能上收的中心,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中心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人员数量、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审计任务需要;二是审计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审计成果、审计价值有待进一步体现。针对这些不足,中心总经理室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工作例会、专题研讨会,就审计职能上收后,如何有效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探讨。有关思路或建议报告如下:通过业务培训抓专业队伍建设,夯实审计工作基础。审计职能上收后,中心如何全面履行审计职能关键还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中心成立已两年有余,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等问题。中心目前项目的开展,主审还依赖于辖区各分公司的特约审计人员,但随着公司经营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分公司定岗定编后,能抽调的骨干将越来越少,最终还是要靠中心自己。为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工作。中心综合部对全体员工开展了公文写作的培训,并拿出实际工作的案例进行讲解,效果不错;非现场处开展辅助系统应用和日常监控问题分析,通过考核使处室人员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处不定期将审计报告做了案例进行分析,大家取长补短,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县支公司审计开展讨论;专项处每次项目开展前,都对方案进行培训,做足功课,在人少的情况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培训,上海区域审计中心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员工的求知欲都很强,形成你追我赶,积极要求上进良好氛围。

(三)、把握风险防范重点,抓住要害

公司改革过程中,风险防范的重点在哪个层次、哪个部位、哪一环节,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辖区各分公司审计职能全部上收,中心的审计工作方式完全由“统分结合”向“中心独立履行职能,独立开展审计业务”转变。在探索中国人寿特色审计模式过程中,应该重点发挥审计中心在审计体系中的作用,尤其要根据中心工作实际探索完善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审计项目开展模式,进一步明确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与审计中心的职责分工,特别是探索发挥中心贴近一线、贴近风险的优点;2、探索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下的审计项目体系,根据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下的风险点来组织开展审计项目,特别是考虑如何更好地开展各级公司经责审计和专项审计;3、探索完善非现场审计模式,完善非现场审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等,特别是非现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4、进一步完善与辖区分公司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方面,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与效果,更好服务于辖区公司发展,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满足辖区分公司的个性化审计需求。;5、探索专业化审计队伍培养模式,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以及研究审计人员的技术序列等问题;6、探索完善后援服务模式,提高后援共享支持效率,更好地满足中心工作的发展需要。

(四)、找准审计贯穿三点,全面准确

在审计工作中药找准三个点,即审计关注点、工作切入点和工作落脚点。

1、审计关注点———持续开展非现场日常监控与重点监控。一方面是根据总公司要求结合辖区内各分公司具体情况,持续开展非现场日常监控与重点监控,针对经营管理数据监控与分析,对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现场与非现场核实,并开展机动审计。及时将监控情况向总公司汇报,并向分公司发出审计警示与审计意见书,对监控发现问题进行持续的跟进、核实、报告。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各经济责任审计、常规审计、专项审计等项目的非现场审计阶段工作,提高各项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2、工作切入点———加强系统数据核查工作,提高系统运行质量。一方面对分公司报送的数据加强核对审查工作,以及业务辅助审计系统的数据核查工作,加强监控与分析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结合监控工作需求,总结积累审计系统开发与完善需求,为总公司不断提升审计系统功能、提高审计效率做好基础工作。

3、工作落脚点———.加强非现场审计监控资料库建设、提高非现场监控结果利用程度。要积极探索建立非现场监控资料库,将日常监控和重点监控内容以及核实结果进行归档,形成持续、连贯的监控档案,保持对辖区分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的持续关注,为今后开展非现场监控提供历史数据,为计划开展的审计项目提供对照分析资料。

(五)、建立长效监控机制,源头治理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全面引入警示谈话机制。整改报告要突出重点,一是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是否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落实到位;三是移交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处理的违纪违规事项、人员及资金是否处理到位、纠正到位。全面引入警示谈话机制,完善了审计的整改方式,推动了公司问责制度的建设,能够起到明显的警示和惩戒作用,有助于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一、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思路

新建钢铁企业工程投资金额大,人员多为临时组建,情况比较复杂多变,如何快速组建内部审计队伍、开展审计工作成为许多钢铁企业面临的新难题。新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以服务新建钢铁企业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开展工程项目日常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纠偏堵漏的同时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增值作用,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工程成本,为规范项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搭建学习平台,掌握审计工作要求通过搭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融入项目管理关键环节,项目日常跟踪审计与内控专项审计相结合,创新实施项目全过程审计,事后审计监督的同时突出事前、事中监督与服务,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审计效能;通过建立审计建议书制度,参与专业会议和会签,开展管理制度评审,落实防范重大决策风险的管理要求,及时查堵漏洞,促进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新成立审计组全员要紧跟新建钢铁企业建设节奏,克服任务重的困难,积极提出各类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服务增值作用。2.明确内控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审计组成立伊始,为尽快明确审计任务和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审计工作重点,有效发挥审计效能、提高审计质量,以集团公司“及早介入,嵌入流程,努力实现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要求为指导,研究确立公司内控审计工作总体思路,以项目审计为重点,跟踪审计与重点环节专项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立足于建立“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促使审计人员尽快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适应新的审计工作,同时便于公司充分了解、配合审计,为新成立审计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管理基础。3.以服务为导向,开展项目跟踪审计根据新钢铁企业项目建设和新成立审计组审计人员配置情况,将初期阶段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确定为招标文件审查、招投标过程监督以及合同评审。通过嵌入重点业务环节,以服务为导向,从规范管理、防控风险、节约投资、减少疏漏角度提出大量意见建议并督导整改,发挥项目审计效能。4.从完善内控管理入手,开展专项审计针对跟踪审计项目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精心组织项目专项审计,挖掘问题根源,以点带面,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通过梳理制度文件,发现管理缺陷,对其中较大风险问题归类总结后形成管理制度专项审计报告,要求各部门举一反三,做好反思,不断改进,夯实内部管理责任。

二、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在我国,尽管审计署2001年就颁发了《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内容、程序、范围、权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但真正开始实施还是在2003年12月,审计署将防治非典专项资金社会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对外作了正式公布,这是审计署出台的第一号审计结果公告。

2005年,前审计长李金华在年度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监督的范围力度进一步扩大,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审计的唯一出路,在于加大公开透明度。刘家义审计长也多次强调审计结果公开是国家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2010年他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审计结果公告,加强问责,以其阳光作用加强反腐。

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审计署也提出将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公告的内容、程序、范围和形式等进一步细化规范。今后审计结果公告的重点将放在公告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规划还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目前,审计署在审计结果公开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审计署每年同级审报告向社会公开;二是单项审计结果直接以公告方式向社会;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公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新闻媒体或采取专门出版物等方式,将各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有关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向社会公众公开。在2010年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还特别对审计结果内涵做了进一步明确,是指包括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审核检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在内的各类审计监督活动的结果。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现状

在审计署的强力推动与直接影响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审计机关陆续开展审计结果公告。以各级审计机关门户网站的审计结果公告专栏为例,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发展极不平衡。

1.审计署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截至到2012年8月2日,审计署已经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150个。既有中央部门单位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又有重点投资项目审计调查情况,如京沪高铁建设项目专项跟踪审计、西气东输工程专项审计等;也有重大专项审计调查,如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更有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结果,如汶川、玉树地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情况,奥运会建设项目情况,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等;也有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结果公告,如审计署移送已办结27起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整改结果等;也有审计署内部自查的检查报告,比如对审计署2011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检查结果、2010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等。

审计署公告方式较广,既在审计署门户网站设立专栏,也有审计结果公告的专门出版物,同时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等审计署宣传载体上也有适时公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重要新闻媒体也会有相应报道。

审计署还对审计结果公告之后有着相关的跟踪措施,以关注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反映。例如2010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告后,审计署利用门户网站于2010年6月25日,开展了关于2010年审计工作报告的问卷调查,反响较好。

2.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部分省(市)级审计机关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且基本都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审计结果公告专栏(除自治区审计厅未建立门户网站以外),但公告程度、范围、内容等都有所不同。

全国大部分市、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少数审计机关有所开展。在审计机关门户网站设立审计结果公告专栏的前提下,以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为主或以审计署明文要求规定公告的为主的审计机关占大多数。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未在其门户网站设立审计结果公告专栏,甚至有些基层审计机关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通审计门户网站。

三、我国审计结果公告风险分析

受审计体制影响,在未实行审计结果公告之前,审计风险一直被潜藏于政府内部。审计公告实质是一把“双刃剑”。在向社会公布被审计对象情况的同时,也将审计机关自身工作质量公布于社会。因此随着我国建立责任制政府、推行公共财政、强调财政透明度的进程逐步加快,无论是现代国家理念的实施,还是我们国家体制的本质,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必然的结果,审计风险也会随之显现。

引发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有多方面,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审计自身的问题。

1.法律保障不力。

就目前而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尚缺乏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与审计结果公告相关的仅有一个审计法和两个准则以及一个具体执行办法。在《审计法》的第三十六条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四十五条,都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的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但事实上这些既有的规定又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具体的统一规范,不利于审计机关操作,反而容易产生消极和不稳定的因素。

其次,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现行法律中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定。《审计法》规定采用了“可以”的表述,侧重于审计机关有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权利,缺乏必须执行的法律制约。这为审计结果公告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审计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告,也可以不向社会公告。

2.体制关系受限。

根据《宪法》规定,当前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采取行政型模式,即审计机关从属于政府部门。行政型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虽然本身拥有行政执法权限,但却没有实际的处理处罚权,必须借助于其他监督力量执行,导致监督权力行使力度小。我国的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一,为政府的有关经济事项提供监督管理的服务,其人事关系与经费保障等都归地方政府管理。这种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关实质上相当于地方政府的内审机构,只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未得到有效充分的保障,势必也会影响到审计结果公告的独立。

3.问责机制未建。

随着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审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从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尽管有很多带有普遍性、共性问题是源于体制受限、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但违规不改的现象仍然严重,甚至出现“你审你的,我的”怪圈。究其原因,一方面,责任追究制度作用甚微。在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地许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囿于实际情况,领导同志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做出详细过问与具体批示。另一方面,从审计目前发展的状况看,审计机关不具有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受审计力量有限,也难以做到整改跟踪,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审计成果不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公告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督促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势必削弱审计对权力的监督,不利于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

4.审计质量不高。

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提出了“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极不平衡,存在上高下低、东高西低的现象。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与相关财务会计资料基础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都有待于审核。受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素质、法制观念、道德意识以及审计程序不到位、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大等因素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5.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审计人员特别是县级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绝大部分审计人员还处于就审计而审计,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以江西省为例,据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底,市、县级审计机关领导和非领导职务人员占的比例较高,真正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比例偏低;具有高、中、初级职称人员分别占6.69%、26.80%和13.60%;特别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总人数的25%,而按第一学历算,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7%左右,第一学历为中专及以下人员比例很大,占了近70%。在专业结构方面,半路出家人员多,财会审计专业人员少,基建工程、计算机、法律、金融等专业人员更少。

6.审计方法单一。

我国现行审计方法单一,模式滞后,大部分仍停留在以传统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水平上,目前主要是运用判断抽样审计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物、往来款项等进行审计,有无重大风险隐患等都难以有效判断。特别是审计抽样技术方法的采用,因样本数量有限、随机抽取机率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偏概全”,既不能完全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也不能真正确认样本的总体性,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7.审计程序缺失。

在审计准则中,对审计程序有着严格规范的要求。在审计的准备、实施、报告各个阶段中都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文书的撰写、审计取证的要求等等都形成了一整套规范要求。规范的审计程序,是合理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是确保审计质量的环节。但是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许多审计机关为降低审计成本,片面追求效益,有意无意减少甚至取消工作环节、审计步骤,审计程序不到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忽视了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风险。

四、我国审计结果公告规避风险的对策

尽管受诸多综合因素影响,审计风险客观存在,而且产生于审计的全过程中,但仍然具有可控性。

1.在现行审计体系下进一步完善公告制度。

根据宪法规定,在我国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实质处于政府内部审计的尴尬地位。目前我国的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复杂而艰巨,涉及到《宪法》修改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解决。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当务之急要想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就必须首先协调好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确保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开展审计工作,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次要促进审计结果公告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从法制制度层面加大力度,既要有法可依,也要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提高审计质量,严格公告程序。

防范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确保审计质量。公告审计结果,就是让公众检查审计质量,让社会督促审计工作。因此,提高审计业务质量是重中之重。对每个审计项目的立项准备、现场实施、审计报告阶段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针对各类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完善公告操作程序,增加公正透明。通过编制《审计结果公告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尤其是要对公告的授权、内容、范围、时间、形式、撰写、审核、签发、公布等程序环节做进一步的细化要求,加强可操作性。

3.落实审计结果,强化问责机制。

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既是对审计监督权威性的挑战,更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大考验。政府严肃地查处审计发现的问题,在体制与机制上加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问题的整改。积极构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借助社会监督的“外力”,强化问责机制,有效落实审计结果。进一步明确审计、监察、财政及各业务主管部门职责,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加大整改和处罚力度。通过与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互动,实施动态的持续的责任问责机制,构建不同监督主体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确保整改取得实效,提高审计威慑力。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6篇

一、审计工作目标

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强化系统内部审计监督职责。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做好税收执法审计工作。促进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督查问题的整改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完善相关操作流程和内容,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二、2015年度审计计划

(一)今年,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拟对第一税务所开展内部审计“回头看”。

(二)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配合、协调做好州局对我局的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及工作重点

2015年审计的重点内容:

1、内部审计“回头看”,着重检查第一税务所是否针对2014年《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认真整改;是否举一反三,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排查管理漏洞;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逐一逐条整改;是否强化风险预警,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2、税收征管方面应强调税收征管职能审计,重点审计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预征和清算、存量房的管理及评估价格调整情况;财政资金项目的税收管理情况;营改增后各项税费附加的征管情况;所得税政策执行情况;欠税上线管理等情况。

四、审计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内审队伍建设

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采取以审代训、抽调业务人员及派驻纪检监察员参加内审工作等形式,不断提供审计队伍业务技能。加强项目审计实践,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二)创新审计方式,推进审计信息化

要充分利用征管软件和税收管理决策分析平台软件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扩大审计抽样范围,强化数据分析效果,降低审计风险,推动内审工作便捷高效,高质量开展。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7篇

一、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我县审计部门没有开展过此项审计工作。但从2013年开始,县农业局的下属经管站开展过此项审计工作,审计面达60%左右。

二、对村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县没有制定具体办法,主要是按2013年我县农业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联合转发上级《关于推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吉农字〔2013〕21号)执行,该文第五条规定:认真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要求对村组集体经济的审计面要达到80%以上。要求严格执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任期和离任审计。以该文为依据由乡、镇经管站组织实施。

三、我县农业局的下属经管站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以赣农字〔2005〕76号文精神为主要内容,严格按该文中的《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方案》要求进行。具体内容有三点:1、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2、财经法纪执行情况;3、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我县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提交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及县农业局。供参考使用。

五、我县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村工程建设支出(如修桥、路等),没有开具有效正式税务发票入帐,白条列支现象普遍;2、税改之前年度垫付税费现象比较普遍;3、收入被挪用或私自占用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审计,对村干部履责情况和加管财务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县目前农业部门的审计人员中专业人员少,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审计部门人员编少,力量不足,难以安排对村干部的经责审计。

专项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8篇

    (一)弥补了经审力量的不足

    市总工会经审办工作人员一般维持在1-2名,仅凭工会自身的经审力量很难完成工作任务,借助外部力量对工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如,审计和税务部门人员的积极参与,既可以弥补工会内部审计自身力量和业务知识的双重不足,又能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工会干部依法审查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促进了工会经费收、管、用

    表现在:(1)审计发现未独立建账核算的有17家工会,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10.2%,要求及时整改;(2)审计发现未落实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制度的有31家工会,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18.7%,要求纠正;(3)发现欠拨本级工会60%部分工会经费的45家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7.1%,通过审计追缴到账率达67%;(4)发现欠解上级工会40%部分工会经费的75家单位,通过审计追缴到账率达79.21%。

    (三)提高了工会经审干部业务素质

    在近几年的工会经审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以经审组织为主体,以经审干部为主力,以特邀审计员和社会审计力量为补充的经审工作新格局。同时,我们还在每年的经审活动结束后,联合审计、地税举办工会经审干部的业务培训班,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了经审干部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