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PLC技术及应用》 高职教育 考试改革

引言

高职高专的《PLC技术及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自动化大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教学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岗位针对性强,课程设置针对电气设备的PLC维护、技术改造岗位;二是实践性强,PLC属于企业一线的应用需求,只有强化实践训练,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创新素质要求高,从事自动化设备PLC改造需要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要系统、全面、公正地评价高职高专《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情况,就必须推进考试改革,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合理规划,制定一套符合校情学情、岗位对接紧密、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考核办法。

1.目前PLC课程考核的弊端

1.1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高专的《PLC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理论笔试多,实践测试少。这种做法,导致知识点记忆的比重大,不能反映出学生的PLC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在PLC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梯形图的思维严密性,忽视了指令的应用性和工程可靠性的讲解,导致部分高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实际应用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1.2考核分值比例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PLC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的考核方式。每到期末,任课老师出题,以理论题为主,闭卷考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笔试,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试卷,试卷得分占总评成绩的80%。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到课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期末笔试占了很多分值。部分学生就采用“考前临时突击“的做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PLC技能训练和应用创新。

1.3考核方式与岗位对接不配套。

在PLC的应用岗位中,员工完成PLC的技术改造需阅读大量的产品资料,而高职院校的PLC考核却是闭卷进行。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依赖于学生的死记硬背,不能考查学生阅读资料、灵活运用PLC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与PLC岗位有效对接,学生的能力结构与PLC应用岗位不配套。

2.PLC考试改革的策略

为了正确评价PLC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策略,充分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与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对接。通过考试改革,正确引导学生提高PLC资料查阅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他们在PLC应用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PLC考试改革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三点:

2.1突出实践考核,强化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的PLC课程考核应当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坚持以技能为主线,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这就必须摒弃原来的“依靠死记硬背知识点蒙混过关”的考核形式,增加实践操作、实践技能的考核评定。在高职高专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实践考核,可以帮助建立以能力为主的PLC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体现高职高专“学以致用,能力为先”的教学特点。

2.2推进多元化考核。

为了强化PLC应用的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的多元化,引领学生提高PLC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自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PLC技术及应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应该是PLC知识灵活运用和实践技能并重,即理论加技能的考核模式。理论模块既可以闭卷考试,又可以是PLC应用案例分析报告、PLC应用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既可以是实验操作,又可以是创新实验设计与操作、工厂PLC项目优化实践等,注重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既要考虑期末考核与平时表现,又要全面考查其创新实践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实现考核的多元化。

2.3强化岗位能力测试。

高职高专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在企业一线。因此,PLC考核必须跟实际应用岗位对接,培养PLC一线岗位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应用考核的引导作用,及时调整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习期的PLC岗位跟踪反馈,及时修正测试方案,加强岗位对接。

3.PLC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PLC考试改革以后,总评成绩由40%平时成绩和60%期末成绩构成,分值比例与考核项目如表1所示。

考试改革应重点做好以下四点:

3.1PLC教考分离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是实现考试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利用超星网络平台,建设了PLC教考分离题库,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参与命题的成员,既包括本校专任教师,又包括校外专家和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确保题库的多样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在能力考核题库中,引入了企业的PLC改造实际案例,确保了岗位能力考查的有效性。

3.2注重平时成绩。

在PLC教学实践中,注重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40%。平时考核的项目,除了出勤、作业、课堂提问以外,扩展到了第二课堂的PLC应用创新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各类技能竞赛、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等。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可以避免部分学生考前突击,优化了学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

3.3强化技能考核

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PLC应用技能考核均超过50%。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的每一次PLC实验打分,既包括实验结果的评定,又包括实验过程、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在期末考核中,实践部分是开卷的。学生从题库抽题,完成企业PLC真实应用案例,以此考查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在平时和期末都布置技能考核的办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3.4重视基础,考查创新能力。

在高职高专PLC教学中,必须强化基础指令的教学。在编程开发过程中,一边发展学生的梯形图编程能力,一边强化SFC绘图训练,才能保证维修电工(中级)的考证需求。因此,各校的PLC考核方案,都以基础指令考核为主。在本次PLC题库建设中,我们新增了以特殊功能指令为核心的“创新应用能力”考核模块。这个模块的分值不高,全程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上网,自主获取足量的参考资料,灵活采用各种方案完成考题。该模块的考点是学生的PLC综合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4.PLC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PLC考试改革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试点,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办法实施后,有以下特点:

4.1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明显

2014级的电气自动化班改革了PLC考试方式,由于平时分值比例加大,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堂提问和作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引导了班级学风的健康发展。

4.2实践训练效果明显

与往届的自动化班级相比,2014级自动化学生更加注重技能的练习。每次实验和练习,都务求规范、准确。由于要进行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了PLC实践应用能力。维修电工职业鉴定PLC应用模块的成绩表明:自动化班级的合格率从往届的90%提高到了2014级的97%,学生的PLC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4.3学生的PLC岗位应用能力提高

2014级自动化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调查表明:PLC应用能力强。据工厂的师傅反馈,实现PLC考试改革的2014级学生,PLC的灵活运用能力强,综合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综合职业素质高于往届。

结语

长期以来,以理论考试为主的《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核方案已显示出的弊端,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不足,笔者提出了“以技能为主、以理论为辅”、“以提升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案,建立教考分离题库,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基础技能考核,鼓励学生创新。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考核方案,提高了学生的PLC职业素质和运用技能,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岗位对接性强,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东萍.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

[2]吉冰伟.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4-0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但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枯燥,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形成厌学情绪并觉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完美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愉悦和轻松地学习课程知识,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

(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核算技能,并学会依据各种物流业务选择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二)按照情境学习理论选择课程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取真实的职业能力,并使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要对偏重讲述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实际项目练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尽量考虑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并把实际物流工作岗位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融合起来。

(三)以仿真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设计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分为不同的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按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模块一是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一个学习项目即物流成本管理认知;模块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成本预测与决策、物流成本预算与控制等三个学习项目;模块三是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包括运输物流成本核算、仓储物流成本核算、配送物流成本核算、包装成本核算、装卸搬运成本核算、流通加工成本核算等六个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每个学习项目都指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附有物流各个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背景,改善学习效果。每个项目都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讲述,讲述时先采用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任务分析,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详细讲述任务实施的程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有关职业技能。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应该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的模式。《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该依据学生设计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案。同时,要使学生能为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设计,学生要学会分析物流成本的组成,运用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为物流企业制作物流成本归集表和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业务技能又必须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来演练,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实质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一)考核的组成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以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并以学习项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50%)和结果性考核(50%)。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在过程性考核中,学习态度考核占20%,即通过课堂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考勤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专业技能考核占3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操作能力、完成情况等。学习质量考核占5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其他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的设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应用程度。

(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含学习态度考核(20%)、专业技能考核(30%)和学习质量考核(50%)三项。学习态度考核方式如下:若按时出勤,一次计1分,满分10分,若学生每缺课一次则扣1分,迟到一次扣0.5分;在课堂提问时,回答情况按回答次数计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计1分,满分5分,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则不能得分;在课后作业上,按上交次数考核,每上交一次计1分,满分5分,及格分为3分,若少交1次则扣1分,共5次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好加0.5分,加满至5分为限。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任务参与考核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在进行工作任务参与考核时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应依据分工情况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中的任务,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1分,满分15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5分(按组考核)。学习质量考核是对学生在各种类别的物流企业下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代表性项目应用参与考核是依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应完成其他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满分20分,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2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代表性项目应用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满分30分,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按组考核)。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应依据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员分工,由各小组组长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核算进程的评价。接着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表和小组组长提交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表进行统一考核,给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总评。在进行过程性考核中的专业技能考核时,可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结果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在学期期末,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项目,必须分别针对几种不同种类的物流企业设计物流成本核算方案,这一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综合应用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能力。结果性考核分值占总评分值的60%,若针对某一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时总分为50分,则结果性考核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组成分析(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完整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解释(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清楚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归集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分配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整体方案设计(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和严谨)。

三、实施效果

笔者把上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具体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通过在本校2012级和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推行这种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继而实现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操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多个成员共同合作以此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作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是一种值得高职院校广泛推广的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现阶段,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多变,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充满变数,在这种形势下,着力培养和造就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新型劳动人才是保持我国劳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各地均立足于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实际,加强各类行业职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维修电工职业自然不例外。在维修电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紧密依照国家所规定的各项职业等级指标,民联系技能鉴定的特征和实施方式,时刻围绕着职工多层次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搞好各项培训和鉴定工作,为促进维修电工顺利就业,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文首先就维修电工职业培训及鉴定过程中的问题做一番探究,接着就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给出一些可行性见解和建议。

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能鉴定偏向于理论记忆,缺乏能力考察

在技能鉴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个别问题有待健全,首先是鉴定考核的题目大都局限于教材,一些同电路密切结合的试题未有电路图,接受鉴定的人员仅能彻底地记牢该电路,才有可能回答正确;其次,鉴定中的理论试题基本均是纯粹记忆性的数据或定义,分析计算等体现职工职业技能高低的试题相对匮乏,致使职工缺乏自主发挥的余地,理论水平无法得到展现。

2、培训中的理论知识同技能匹配度不够强

由于电路内部的电磁物理量具备隐形性等特征,造成维修电工在故障调试和探析、读取电路图等技能层面上缺乏必备的理论根基。在技能培训教材中,所选入的基本理论常识太过简单,例如,三相负载联接、基尔霍夫定律、分流分压公式等比较关键的应知应会的常识未被选入教材,显得异常精简。假若从未接触职业电工知识学习的人会较难学透弄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教材的可读性和利用参考价值。

3、培训教材的编排不够科学

在电工职业培训教材中,钳形电流表、电容、电阻的型号标识等初等级别的电工便要掌握的知识,不必编入中级甚至高级电工阶段才领会弄懂,所以,对于类似问题要做一定的调整,以充分适应接受职业培训的维修电工的实际水准。

4、技能的考核方式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凸显高科技的先进性

现今维修电工职业考核所采用的方式较为老套,缺乏创新活力,依然延续传统意义上的“纸面考核”样式。伴随当代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和运营,对维修电工的考核可通过专项选考的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考生可立足于自身的培训状况,有侧重性地进行高科技的考核。专项高科技可依据培训子模块的内容要点做出适当地划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考核范围,在考核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凸显技术的前沿性。

5、技能鉴定中缺乏对个人能力的展示

维修电工作为一类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职工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异常关键。基于此,职工个人的能力业绩要在培训中加以鉴定,在接受模块化培训时,需合理选择相应的课题为过程鉴定创造先决条件,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整体评估电工技能人才的鉴定目标。

二、解决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问题的有效措施

1、推行全新的技能鉴定方案,实现鉴定的科学化

通过多年的职业培训经验可知,如若纯粹的进行职业教学或训练,一般无法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维修电工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从本质上提高职工技能。为此,要从推动职业技能培养及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健全技能鉴定方案,设立基于实践过程中的技能考核鉴定体系,也就是说,技能的考核成绩是由职工的每次实践经历及工作成果所组成和决定的,每项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围绕着职工岗位技能的领会和运用、综合职业素质的稳步增强以及专业常识的熟知等,进而稳步地推进职业素质、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评价。与此同时,可引进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考核内容及形式,将新的鉴定环节分成应知考核及应会考核两大内容,职工们可在完成这两项技能考核后获得相应的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2、科学编排职业培训教材,强化技能,适应岗位需要

毋庸置疑,职业培训教材作为维修电工开展技能鉴定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教材中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教材编排的中心环节,强调技能培训的特色;其次,在具备级别不同,所对应水平也不相同的差异性特点;第三,教材在具体电工技能要点的选择上要突出代表性和普遍性特点。

3、实施科学的技能考核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维修电工的技能考核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范围,通过培训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差异的区分每个级别的内容,为职工有条理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便利。除此以外,在考核形式上也要清晰地划分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对电工专业理论常识的作答,而主观题则是一般的技能操作题,考核的直接目的在于检测电工现场实际操作电力器械设备的综合能力,使每位职工的技能尽早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维修电工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要勇于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技能培训、鉴定的方案,并付诸于行动,从而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技能合格的电工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浅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前培训[J].学周刊,2011(01)

[2]张开霖.浅谈维修电工实习指导教学[J].海峡科学,2012(05)

[3]施剑凡.高职院校中高级维修电工考核实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J].科技信息,2011(17)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模块教学现场化。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技能模块的要求,以“课堂—工作间”的方式,把教室搬到车间、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边学边做,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去,改变以往黑板上讲解化学分析技术的抽象、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目前,动物药学院化学分析技术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遵循理论部分以“够用”为原则,注重将相关理论融入技能操作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都是在实验室或者车间进行,例如在进行滴定管操作技术模块教学时,教师可以边讲边为学生示范滴定管如何检漏、洗涤、润洗、排气泡、读数等操作,让学生首先对基本操作有个大体了解,然后让他们去实践练习,锻炼他们的实验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选择必须遵循“三性”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材的选择必须遵循“针对性”、“代表性”以及“一致性”。教材内容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检验工的职业标准要求,所选的分析测试任务要涵盖兽药检测工作中所需用的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与实际工作要求保持一致。目前,笔者使用的是“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化学分析技术”,该教材以任务为载体,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将知识点分散在各个项目的任务中,每个项目设有一个或多个模块,以共同完成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

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课前预习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对巩固和强化已知的知识、对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每次上完课后需布置学生预习任务,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事先自学,通过熟悉教材,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疑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能够带着问题听课,做到心中有数。在做实验之前,学生应该认真书写预习报告,报告中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需做到在完成每个实验项目之前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采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见图1)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的学习体系。在化学分析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教材、数据库资源(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常用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去查询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其方案做认真研究和讨论后,选择出最优实践方案,随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同时教师需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进行规范,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且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学会进行数据处理,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最后需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结果的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以及师生评价等几个方面。

3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着重将相关知识融入到技能操作中,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用、做”四合一的效果。例如在溶液的配制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的使用范围穿去;做滴定基本操作时可以把滴定的基本术语穿去。另外,学院可以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使他们熟悉掌握专项技能,熟悉分析检测各环节的关键技术,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知识指导实践、实践创新基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拉近了与就业的距离。

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点的掌握,更要突出实践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转向更多实践能力的考核,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目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对化学分析技术课程考核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变”。

1变一次性终结考核为分项目过程考核

一次性终结考试轻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蔓延。而分项目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预习和准备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观察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打分,通过将考核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教、学、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消除了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试作弊等一些不良现象,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

2变课程考核为“化学检验工”技能工种考核

目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正在实行“社会化”改革:变课程考核为“化学检验工”技能工种考核。学生在学完化学分析技术这门课程后,需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的技能考核,该技能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学生可以拿到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可作为今后从事检验工作的上岗证。因此,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目前,兽药质量检测专业2008级学生在“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8%。

3变单纯的校内考核为校内与企业考核相结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考核方式 改革 知识+技能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7-01

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革新,作为当前职业教育学科之一的学前教育,也面临着多种机遇与挑战。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先进的幼儿教育能力且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的幼儿教育人才。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没有按照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基于此,当前有必要研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知识能力全面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实践型应用型学前教育师资。

1 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质量提升探讨等问题上,主要的关注点落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高校会关注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较少,更加忽视了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考核方式创新与研究。很显然当前的考试制度已经滞后于职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方面应当多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模式,考试形式应当更加灵活且实用,应当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宗旨,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而不是仅仅以文化课的笔试分数来进行评价。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也应当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学前教育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并建立起以传统的知识本位,加上当前技能新要求的考核方式。

2 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学前专业考试观念

学前教育是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学科,其中关键是要求掌握弹、唱、跳、说、画、做六项基本业务技能。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改革,应当着手于知识的考核,更加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与检验。必须树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学前教育专业考试观念,学前教育专业考试内容应当与学前工作者岗位需求密切联系,且做到实践考核的比重要远大于理论考核。

2.2 建立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专业考试模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相关职业院校应当建立起多样的考核方式,知识方面的考核可以参照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需采取现场考核、模拟考核等技能考核方式,这样才能如实的反映学生对学前教育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这样一来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前教育的岗位实际需求,来具体制定出合理的知识+技能的考核制度,有针对的进行实践性技术技能性的考核,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体系。

3 考核方式改革的方法

3.1 学校组织去学前教育单位进行调研

要想改革当前学前教育的制度,还需有充分的学前教育单位调研的相关经验。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然后结合社会所需要的相关职业标准,有针对的制定出合理的“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考试方案,并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引进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创新考核方式,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岗位的需求。

3.2 注重平时考试加结业考试相结合

在开展学前教育考核方式创新的同时,还应建立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考试与结业考试相结合。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进行,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职业技能采取技能考核,有条件的还可以实施过程考核,实时地对学生掌握技能情况进行考核反馈,让过程控制成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践中,需要从考核的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制定完善且可行的考核制度,进而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3.3 能力考试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行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将考核内容建立在专业实践需要的基础之上。⒀前教育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以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对相关职业技能进行锻炼。能力考试便是很好的评价体系,其能切实反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状况。建立起“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能使得学生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实际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实践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实行能力考试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模式,学前教育学生不但需要取得校内考核的分数,最终获得毕业证书,还可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在毕业条件中进行说明,取得毕业证以及专业资格证书才予以顺利毕业。

4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缺乏多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视,这与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实践中完全以“知识本位”的理论考核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探讨了“知识+能力”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考试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职业技能大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71-03

Based on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of Vocational Skills Contest to Explo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Jiang Zihong et al.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uzhou 239000,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promote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courses,which is based on plant tissue culture events,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kills contest competition,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industry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post office(group),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Plant tissue culture;Occupation skills contest;Curriculum reform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植物组织培养”赛项通过竞赛实际操作,检验参赛选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下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能力和选手的职业素质,操作技术主要考核母液配制、培养基制作、无菌转接3个基本能力。通过竞赛检验高职学生进行优良品种和无病毒苗木的快速繁育和培育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园林园艺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培养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自2011年以来,“植物组织培养”赛项共组织了3次全国大赛,即2011年、2012年和2014年。我院共组织参加省赛3次,分别在2011年获得省赛三等奖,2012年获得省赛三等奖,2014获得省赛二等奖,并取得国赛二等奖。作为植物组织培养赛项的指导老师,笔者在6a来全程指导训练与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探索和尝试。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以技能大赛为锲机,结合学院2012年的第3轮教学改革,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组成员2013年参与编写“A”联盟项目化教材。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1]。课程考核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试卷为主的模考核式,加重技能考核比重,结合平时考核、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合理评定学生的成绩。

1 技能大赛背景下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1]。植物组织培养竞赛项目是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竞赛,竞赛试题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农业生产岗位需要。

植物组织培养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MS母液化合物配制、MS培养基配制(不需灭菌)及马铃薯组培苗继代培养的无菌操作。技能比赛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组织培养相关仪器设备,能进行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和管理[2]。本课程根据技能大赛中出现的试题、设备和技能考核内容,开发符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专业技能应用的实训项目[3]。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围绕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结合三级花卉园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见图1)。例如,大赛的一个技能考核内容为马铃薯脱毒苗继代繁殖的无菌操作,本课程根据该考核内容,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调整并增加了马铃薯试管苗的脱毒实训项目。

图1 课程模块与学习项目设计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安排教学,组建教学项目,在教学模块中穿各岗位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各个岗位的工作[4](见图2)。

图2 企业工作流程与典型任务分析

2 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置,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实践课与理论课一体化,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够用,实践求精,实践教学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50%以上,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挑选出几项基本技能,反复操作,不断强化。

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有2名学生组成(参照技能大赛要求)。教学过程为:(1)各小组领取工作任务单;(2)小组成员自己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3)查阅资料及教师示范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单实验,并写出相应的操作步骤(课余完成);(4)方案实施:依照具体的方案实施;(5)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6)检测:学生对所做实验结果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加以考核。

实践教学分小组训练(2人一组),增加操作的反复次数,单人考核;定期开展技能比赛,结合每年11月份的学院技能大赛(原科技创新节)进行课程操作考核,同时备选第2年的省技能大赛选手。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考核内容与技能大赛接轨,也主要包括MS化合物母液配制、MS培养基配制及组培苗继代培养的无菌操作。

3 “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教材建设

项目组成员参与编写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植物组织培养》(汪本琴主编),并选作教材。该教材将理论和实训结合起来,以任务驱动引出理论知识,以单元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安排;教材的侧重点在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为度,根据实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理论知识;要求理论知识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

4 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技能大赛植物组织培养项目考察更多的是学生的技能水平,这不仅为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自我检验的机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师过去那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思想。技能大赛使指导老师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起技能教育的理念[6]。技能大赛要求指导教师在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我院教师队伍培养通过参与科技服务项目、考评员培训、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建立了一个教学团队,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并集中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升技能进行专项讲解和训练,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5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样化评价措施。评价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是否达到目标,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3]。过程考核是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在完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时的具体表现,考核的指标涉及学生的出勤,资料准备情况、任务分工合理情况、项目实施过程的完成效果及速度、报告总结及成果展示等方面。以技能考核为主,分多次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综合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和技能考核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本课程考核具体做法为:过程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其中过程性评价中岗位技能(即随堂现场考核)60%,学习过程40%(其中考勤20%,实验报告和总结20%)。终结性评价即期末测试,其中技能操作考核50%,理论笔试5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6 结语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优良品种快繁、脱毒种苗生产、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2]。“植物组织培养”赛项推动了高职院校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我院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团队通过组织参加技能大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改革课程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主要在组培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教学时分组训练,单人考核,并在课堂开展技能考核。技能大赛使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标准,并把实践教学训练体系做实、做细;技能大赛使学生对职业操作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水平有了明确的认识,加快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人实施,只有不断探索和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谌悦,樊晨,张璐璐,等.高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4(6):53-54.

[2]夏珊,张小娟,陈洁,等.组织培养技能大赛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7):61-62.

[3]粱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设计[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75-77.

[4]李军.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2O11(10):73-74.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通过以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方案设计为切入点, 探究建立“以赛促教”“教赛融合”,既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双师型”队伍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双师型;竞赛方案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举行职业技能比武活动。把中职教师与企业培训、行业协会与职业技能竞赛进行很好结合,能够完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1]实现多赢局面。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开展的合作,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建立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已是技能竞赛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校企合作,不仅仅在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上开展合作,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也能参与合作。[2]

二、校企合作中职业技能提升途径

(一)职业培训

校企合作中的职业培训是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培训课程内容,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定制化培训的方案。是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企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主要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讲解实操知识。这种职业培训是短期的强化培训,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3]。教师结合工种、工序、工厂的安全、质量、生产、设备、技术管理及产品开发、企业文化和班组管理中存在的典型操作问题,选定课程安排。授课内容先从学员熟知的岗位知识,操作注意事项,运用问题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开始课堂授课。再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对培训课门成绩的考试方式、答题技巧等进行讲解。[4]

在培训过程中,中职教师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把企业最新的技能、技术成功应用到专业技能教学之中,从“以赛促教”中逐步走向“教赛结合”。成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

(二)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目前,一些院校将“双证书制度”贯彻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去了解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评管理规定,对考评人员、考评员等实行动态管理,并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确保鉴定质量。[5]

(三)开展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通过技能竞赛,职业学校引进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融合,实现了校企双赢,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方式等的变革。[2]

教育系统主办的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多是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参与的竞赛。而学校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在各大企业之间开展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还在探索实践中。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已成功举办了“伊川杯”、“中孚杯”和“万基杯”的技能竞赛。企业高度认同这样的竞赛。在赛点上,直接选择在了企业的生产一线现场进行选拔。以企业内部或行业标准的职业岗位为竞赛标准,以企业操作规程为技能竞赛规程。评委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生产主管、一线技师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等组成,按照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判。在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后,先由各企业内部选拔参赛人员,再由协会组织,优秀人员可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

三、职业技能竞赛方案

以“万基杯”金属轧制工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例:

首先通过行业协会向各单位下达技能大赛通知 ,成立省行业职工竞赛筹备委员会,通告大赛基本要求。

要求竞赛决赛参赛选手的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组委会上报参赛选手名单。并下发奖励措施:每个职业(工种)参加决赛的选手满30名,前2名选手直接授予“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每增加15名决赛参赛选手,增加1个荣誉称号名额(最多不超过3名)。决赛总成绩排名前5%的选手,可申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选手,可申报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决赛总成绩排名前15%的选手,可申请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申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1.竞赛说明。本次职业技能竞赛由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技能考核由笔试作答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考试内容范围严格按照金属轧制工《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职业功能模块的“工作内容”范围内的知识。竞赛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均按百分制计算成绩,合并计算总成绩时,其中的理论知识成绩占30%,技能操作成绩占70%。

本次竞赛命制试题,报河南省人力Y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命制试题遵循坚持标准、重视基础、全面考核、反应水平的原则,适当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内容。

每队参赛选手由若干人组成(根据轧机岗位标准人员配置)。按单位大小或生产线多少,每个单位可派出一队或多队选手参赛。

实际操作竞赛裁判构成:每个裁判组3~5人组成,每个裁判组设主裁判1人。裁判组由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包括参赛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组成。

2.理论知识考试。

3.技能操作考核竞赛项目及考评内容。

(1)技能操作竞赛方式。鉴于金属轧制生产已经实现了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因此,工艺设备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过去的操作型技能,大部分已经转为心智型技能和技术型技能,技能考核除现场实际操作外,增加实操必答和现场故障排除项目。

(2)技能操作竞赛的知识范围。

(3)实操笔试考试。

(4)现场故障排除。现场由裁判指定设置两处故障,现场工作人员协助布置完成。选手需在15分钟内发现故障,并向裁判汇报,每回答正确一个故障得5分。选手作答后,由现场工作人员排除故障。

(5)现场实际操作考核项目。大赛的组织安排合理,竞赛内容贴近实际,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大大提升了职工的技能水平。中职师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实现了与现代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4).

[2]史文生.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2):24-26.

[3]张冰.“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课程创新研究[J].大观,2015(01):248.

[4]张冰.“校企合作”中企业岗位培训教学的新模式探究[J].商情,2014(35):187.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范文第8篇

走访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总结学生座谈及调查问卷反馈,分析校院培养之间的需求差距,寻找共同培养的对接点,根据推拿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探索适合的推拿教学方式及培养方案,从推拿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学生测评等方面来改革推拿教学,有目的的开展推拿职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高专推拿人才培养的质量。

1推拿岗位能力分析

1.1中医推拿师岗位能力①能进行诊断,收集相关信息;②能做好疗前准备和预防措施;③能运用推拿,配合药物治疗人体疾病;④能进行保健及恢复推拿;⑤能指导或实施人体预防护理,耐心解答疑惑;⑥能做好用具清洁和资料的整理保存。

1.2推拿岗位能力培育要求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能熟悉中医基础及推拿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熟悉推拿手法操作,能对临床病例进行辨证论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

2根据岗位工作能力,改革渐进推拿教学

根据执业医师考核及推拿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学生培养情况反馈,我校在推拿教学中,探索培养推拿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面向医院推拿科、康复科、保健机构的技术岗位,从事推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改革阶段渐进式推拿教学。

2.1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设置阶段渐进教学通过调研用人单位相关推拿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推拿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能力要求,同时根据推拿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的规律,来构建以推拿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培育职业能力为主的推拿教学体系。建立突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执业医师考核能力为教学标准,使推拿教学与执业医师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根据推拿医师岗位能力需求,设计的推拿三段渐进式教学,如下:①基础训练第一段:根据实习医院用人单位反映,有少部分学生基础手法力度及深透不足,或练习不规范、用力不当后出现自身腕关节的劳损,希望学校加强推拿基础手法训练督促及劳损预防,所以改革在推拿手法练功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基础能力,加强基本手法强化练习,又要重视手法的规范性练习,积极注意防范手法练习损伤。改革后在每次课堂教学前都请学生演示手法操作,抽查基础手法训练情况,如反复抽查?法操作练习,逐步纠正错误,指导规范练习,防止手腕受伤,不仅打好了基础,而且通过鼓励表扬学生操作演示,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熟练操作第二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加强手法训练的督促指导,而且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推拿操作,通过相互之间的操作感受体会,指导学生来不断熟练手法操作,通过持久的实践练习,来储备推拿职业岗位所需的体能,具备熟练的推拿岗位操作所需的技巧。③实践应用第三段:重视开头,坚持以生活实例及典型有效案例开头,引导学生积极进入主动学习过程,再通过推拿治疗教学实践、保健按摩室对外服务及医院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等,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来学习,结合推拿岗位工作的实践,勤于思考,并站到患者方面进行角色互换体会思考,知道如何去关心爱护患者,逐步学会用中医推拿知识技能来解决推拿岗位的常见问题,逐步拥有推拿医疗保健岗位所需的良好的职业能力。

2.2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不断改进推拿教学方法①以能力为本位:教学中加强互动,以学促教,以教授业,既重视每一个学生手法操作能力的真正掌握,又重视所有学生期末理论及技能测试的相关教学反馈,能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促进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对手法都边演示边讲解,规范操作要点,让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模仿,然后再规范练习,老师又边示范,边巡视练习,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学生操作,同时通过故事形式融入推拿职业岗位中可能出现医疗状况,进一步讲解操作要求、注意事项,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在练习过程中就获得一定的职业规范及实践操作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考虑,给一切学生提供机会,设置工作情景,提出相应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推拿工作的规范性要求,针对难点重点,通过生活常例积极解析,如在学生中寻找实例来进行现场案例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分析处理,相互操作比较,再通过比较及讨论,产生推拿职业知识技能的纵横联系,而成绩评价考虑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放弃传统的学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坚持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使学生不仅关注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也要重视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③以就业为导向:以推拿执业标准为依据,以推拿职业活动的要求,以职业行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 形成具有推拿职业素质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部位操作、常见病案例教学,以部位推拿或疾病治疗为任务驱动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能灵活就业。④开展启发合作式教学:按照学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相应的知识技能,设计安排内容启发学生先自学及组织思考,后自行组织开展教学,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分成组织人员、教学人员、推拿人员、摄像人员等等,或模拟推拿保健行业经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团队成员的角色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使每个成员的各种能力均得到发展。

2.3坚持执业医师标准,全程规范多元考评推拿成绩理论占50%,实践占50%,根据执业医师考核标准和办法进行,执行全过程能力培养考核方式,以课堂测试结合期末考试,不仅平时抽查每个学生手法操作演示,加强跟踪指导督促没有掌握的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手法操作,而且期末学生技能考核,由学生相互为模特,按执业医师技能考核标准和评分办法进行测评,再进一步再指导和规范学生手法操作。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