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1篇

一、明确工作目标,坚持常抓不懈

2012年,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策略和各项要求、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的通知》(东卫疾控字〔2012〕3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严控暴发疫情,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发病率和重症病例,尽力杜绝死亡病例的发生。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疫情形势,积极争取在辖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要认真总结分析本乡镇(街道)手足口病流行特点,精心安排,提前部署。要建立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机动队伍,健全相应制度。要建立手足口病监督检查制度,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二、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县疾控中心要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与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要按照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要求,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特别是聚集性病例及重症、死亡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病原分布情况,尽可能准确分析研判疫情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各定点医院要认真完成辖区每月5例普通病例标本的采集工作(县医院50例、市二院20例、中医院10例)。县疾控中心指导、协助各医疗单位完成所有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每季度1起聚集性病例的病原检测和处置工作,各定点医院作为采样单位要认真采集患者发病后3天内的咽拭子标本和10%的急性期血清标本,认真填写病例标本送检登记表,采样后及时通知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和送样工作,录入数据库并及时上报,采样单位力争将采集样品病原检测阳性率达到80%以上。

三、及早发现聚集性病例,规范处置暴发疫情

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几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点。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早、快、严、实”(早期发现和报告,快速处置和结案,严格处置每一个环节,措施落到实处)的指导原则,规范处置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试行)》和《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规定,明确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定义,及时准确的判定相关事件的发生,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评定标准》,达到相应级别时,及时通过卫生应急系统进行网络报告。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一旦确认,要立即响应,制定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方案,做好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按时完成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消毒和病例的主动搜索等工作,确保疫情处置规范有效。

四、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努力降低病死率

各定点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的要求,着力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市级定点医院,提高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切实加强医务人员(重点是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积极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共同对重点病例进行个案分析,找出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减少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进一步落实重点场所防控措施,严防疫情蔓延

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尤其是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晨检制度,指导其做好缺勤登记、报告、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必要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停课、停托措施。各级疾控机构要会同妇幼保健机构,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管理网络,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做好辖区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各级各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做好门诊、急诊、手足口病病区、儿科、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六、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创造良好卫生环境

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联动和协调作用,将开展整洁行动与手足口病防治紧密结合。要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地区,依靠政府,动员基层行政组织,深入开展以“清扫死角、清除垃圾、管理粪便、整治污水”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2篇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3篇

贺江是西江的重要支流,西江则是肇庆、广州、佛山等地的重要水源。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水污染遭遇战,广东将会如何应战?

启动应急响应,粤桂联动合力治污

肇庆市封开县,是此次广东应对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最前沿,也是处置工作的主战场。在获悉污染情况后,肇庆市、封开县政府积极应对,迅速成立了水质监测、饮用水保障和卫生医疗等专责工作组,全力开展相关应对工作。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第一时间指派厅党组成员、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率环保厅应急办、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人员赶赴现场,立即开展水质应急监测,组织专家会商,对事态进行研究和预判,及时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报告,同时与广西环保厅建立了信息通报渠道。

7月6日,接到广东省环保厅《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江出现重金属超标事件的续报一》后,广东省委书记、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副省长许瑞生分别做出批示,并指示要尽快落实各应急工作,保证群众饮用水安全。

7日下午,许瑞生率领李清以及广东省水利厅、住建厅、卫生厅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到肇庆市召开现场紧急会;7月7日晚,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率有关司局领导和水污染防治专家赶赴肇庆市,连夜召集广东、广西两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主持召开贺江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协调会,对上下游协同处置、跨界污染提出明确要求。

与此同时,肇庆市处置贺江水质污染事件联合指挥部很快组织完善起来,并分别从肇庆市有关部门和封开县抽调精干力量及专家,组成十个专责小组,集中在封开县江口电厂内靠前办公,24小时轮值,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周全与肇庆市副市长范汝雄坐镇指挥部,全程指挥,应急处置各项工作迅速有序地推进。

此次事件跨越桂粤两省,广东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事件发生后,迅速与广西建立多层次信息沟通及联络员点对点联系渠道,密切贺江上下游肇庆、贺州两市合作。与广西制订了《贺江环境突发事件粤桂联合应急处置总体方案》,建立两省区协调联动机制,促成上下游联合应急。粤桂环保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每天交换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处置进展情况,同时与贺州市联合制定监测方案,统一监测方法、标准,实现贺江上下游监测数据的互通共享,并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及时、准确的依据。两省区还建立水量应急调度机制,科学调水,最大程度将污染物削减稀释,保证西江水质安全。

保障饮水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受污染影响,7月6日上午,封开县南丰镇停止从贺江取水生产自来水,3万多南丰群众饮水受到影响。

此时正值酷暑时节,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更显重要。6日当天,封开县政府即派出2辆消防车装运安全饮用水到南丰墟镇供应给当地居民,并装运24吨瓶装矿泉水到该镇各社区派发给群众。

自7日早上起,20辆消防车每天不间断运送安全用水前往南丰镇。酷日当头,忙碌中的消防官兵连汗也顾不上擦。据送水的消防队长介绍,他们一天来回利水水库平均十七八趟,从8点到21点,每车6吨,一天送150吨到200吨,“供给整个镇每户家庭两桶水共50升左右,每次送水时人们都排着队来取,等我们喊到无人应声时我们再走。”

仅到7月8日,封开县已向南丰镇派发瓶装矿泉水2000多箱,出动消防车40台次,送水240立方。再加上封开县市场上每天可供应瓶装矿泉水2000多箱,确保了充足的安全饮用水供应量。由于供水及时,市场供应正常,市民未发生恐慌、哄抢等现象。

保障供水的同时,水务部门相关专家也抓紧时间对南丰水厂及江口水厂净水系统进行应急处理工艺改造,增加高锰酸钾氧化、加碱沉淀等处理工艺。由于有过北江抗击镉污染等经验,广东在应急处置工艺改造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改造后的南丰镇自来水厂于6日19时50分恢复非饮用水供应,21日恢复常态供水;江口水厂取水供水一直保持正常状态。

在对南丰、江口两间水厂进行工艺改造的同时,两间水厂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也随即启动,以应对上游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水情。

7月9日南丰、江口两间水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南丰镇采取直接引利水水库水到南丰镇居民区,工程需铺设自来水管1500米;江口镇采取引西江水作应急备用水源,并接入水厂入水口,工程需铺设自来水管2471米。

为了保障工程进度,施工人员顶着高温、冒着雷雨,克服各种困难,全天24小时分班连续施工。监理公司派出8名监理人员实行全程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住建、水务和城管部门每天对供水管道进行不间断反复洒水降温,避免高温酷热天气影响供水管道的使用性能。公安交警、交通、公路部门对供水管道途经的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障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最终,南丰水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前两天实现通水,江口水厂工程提前四天完成,清澈安全的饮用水通过管道又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各居民家中。

昼夜不停作战,提供科学处置依据

应急期间,在贺江流域的各个断面,每天都会出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带着仪器,奔走在现场与实验室之间,他们就是环境监测人员,每次应急事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6号开始,为了实时监控贺江广东段各监测断面的铊、镉的浓度,在贺江沿岸的封开县,从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肇庆市和各县抽调的几十名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条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取水――送水――监测”循环流水线。12个班次的车每天在9个监测点位之间取样送检,监测数据实时汇报给应急指挥部。

“每4个小时就要取样一次,前天是每2个小时一次,事件曝光当天曾加密到每小时取样,检测项目就是这次污染事件中的‘元凶’铊和镉。”监测人员王华冰说,他与同事每天多次往返于封开与肇庆市区之间,一趟来回就6个小时,“这还算好了。仪器没搬到肇庆前,还要到广州的省监测中心才能测。时间还要多两三个小时”。事件发生以来,广东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共出动送样、采样人员954人次,车辆690车次,共出具有效数据2502个。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吕小明、副主任向运荣、总工陈丹青等人也轮番上阵,带领骨干技术人员每天定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并多次前往现场指导监测工作。为了第一时间获取监测数据,工作人员将指挥部办公室当做寝室,每天除了吃饭洗澡时间离开外,其他时间都守候在电脑前及时对数据进行接收分析并传送。

及时信息,消除公众恐慌情绪

“由于贺江上游水质受到污染,严禁到贺江水域游泳、捕捞及食用鱼虾等水产。严禁饮用贺江水。”接到广西方面关于贺江水体污染的通报后,肇庆市、封开县立即启动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类似的警示牌很快就出现在了贺江流域封开段的各个显眼位置。

6日下午14时,《今日肇庆》对外宣传网及肇庆市政务微博,发出了肇庆市贺江水污染事件的首条新闻通稿。此后两天,第二、第三期新闻通稿陆续发出,均第一时间将事件相关信息及应对措施情况公开,确保群众知情权,稳定社会情绪。截至8日凌晨,三次通稿被网媒广泛采用,央视新闻频道、新华、新浪网等超过100家媒体、门户网站了主题报道、网贴共计900多条,微博转发6520条次。各报道、网贴均对政府行动迅速、应对及时表示认可。

7日,央视驻广东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凤凰资讯、中新社等30多家媒体共100多名记者进入封开县及其下辖的南丰镇采访,封开认真做好各媒体的协调、跟进、引导和服务工作,采访活动正常、有序、顺利开展。

7月9日,肇庆市处置贺江流域水质污染事件联合指挥部召开新闻会,对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肇庆电视台、今日肇庆网等10多家媒体、30多名记者参加了新闻会,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由于新闻会策划及时,准备充分,主题突出,以讲清问题、不敷衍、不回避为原则,真实客观地相关信息,让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事件相关情况和应对措施,反响良好,社会各界认为广东、肇庆方面在此次事件中,处置科学,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