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冠肺炎初期症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鸡;禽霍乱;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04-01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传染病[1-4]。以鸡较为易感,4月龄以上的性成熟产蛋鸡发病较为严重,2月龄以内很少发病,且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鸡和康复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慢性感染病鸡是本病复发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一般潜伏期为2~7 d。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最急性型
该病多见于流行初期,个别鸡、尤其是高产鸡和营养状况良好的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可见冠、肉髯紫红色,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表面有针尖大的灰黄色坏死。
1.2 急性型
症状:大多数病例为急性经过,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饮水增加。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离群呆立。呼吸困难、鼻、口流出泡沫黏液、鸡冠发紫。粪便灰黄色或绿色,周围羽毛污秽。产蛋下降或停止,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3 d。
眼观病理变化:心包积液增多,心冠和内外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肝肺大、发黄,表面有灰色或灰黄色小坏死点,肺充血、出血,有纤维素性渗出炎症。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和淤血,肠内含有血性内容物,皮下组织、腹腔脂肪、肠系浆膜等处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1.3 慢性型
症状:多发于流行后期或急性病例转化而来,或毒力较弱的菌株引起,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冠和肉髯肿胀、苍白,随后干枯样化,甚至坏死脱落;关节肿胀、跛行,并有慢性肺炎和胃肠炎。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
眼观病变: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有多处黏性分泌物,肺部质地变硬;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渗出物;关节肿大、变性,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产蛋鸡可见卵巢出血,卵黄破裂,腹腔内脏表面上附有卵黄样物质。
2 诊断
该病可根据该养殖户的以往病史、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再结合用病死鸡的肝或脾为病料,做组织切片,用美蓝染色后镜检有无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可以确定诊断。注意与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鼻炎相区别。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鸡舍及环境卫生防疫措施
平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注意鸡舍通风换气和防暑防寒,避免过度拥挤,使鸡体保持抗病能力,并定期进行鸡舍和养殖场地清扫消毒。如鸡群发生该病,除了对鸡群用药物治疗外,对病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对病死鸡进行深埋或烧毁等无害化处理。
3.2 建立免疫计划
于春末或夏末按计划开展免疫接种,一般接种弱毒和灭活苗,可选择种鸡在产蛋前接种,免疫期一般为6个月,但作为种鸡每次注射免疫期一般为4~5个月。常用的弱毒苗有731禽霍乱弱毒菌苗、G190E40禽霍乱弱毒菌苗和833禽霍乱弱毒菌苗等,在使用禽霍乱弱毒菌苗时还应注意:禽霍乱弱毒苗苗只能用于发生禽霍乱的疫区,非疫区不要使用;在非疫区中最好用灭活苗,灭活苗是将细菌灭活后加入佐剂如氢氧化铝胶液、油乳剂、蜂胶等,以减缓吸收速度,延长抗原作用及免疫期。
3.3 药物防治
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已发生该病的养鸡户应及时选用药物治疗。一是中药预防治疗方剂。①白头翁汤。用白头翁30 g、黄连30 g、陈皮20 g、苦参20 g、厚朴20 g、山药30 g、党参30 g、苍术20 g,水煎每1剂,用于100羽鸡,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连用3 d。②茵陈20 g、藿香10 g、白花蛇舌草40 g、半枝莲20 g、大青叶20 g、车前子10 g、当归10 g、生地30 g、赤药10 g、甘草20 g,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用于100羽鸡,分3~6 d内用完,对于不饮不食的鸡可以灌服。③穿心连、成年鸡每天口服鲜叶2次,每次8片,连用3 d。二是西药预防治疗方剂。①磺胺类。磺胺脒:饲料中添加0.4%~0.5%,饮水加入0.1%~0.2%,2次/d。磺胺喹恶林,饲料中添加0.1%连用2~3 d,间隔3 d,再添加0.5%,喂2 d,再停3 d,再喂2 d。②青霉素。成年鸡肌肉注射2万~5万U/羽,2次/d,连用2 d。添加饮水中4万~10万U/羽,连用3 d。③恩诺沙星。5~10 mg/kg体重拌饲料喂或肌肉注射连用3~4 d。④喹乙醇饲料中添加0.3 g/kg,或每日20 mg/kg体重一次口服,每隔7 d用药1~2 d。
为了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最好采用交替用药法,以提高疗效,同时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4 参考文献
[1] 高齐瑜.鸡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1998.
[2]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状为:急性猪瘟较少见,往往不显现任何病状,突然死亡。常见的病型,初期体温升高至41℃以上时,软弱无力、背腰弓起、喜钻草窝、食欲不振或完全不食,喜饮凉水、眼结膜发红、有眼屎、大便先干后稀,时而干稀交替。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腹下、耳根、内股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红疹。在小猪常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7~10天或延至2~3周后死亡。在预防方面,定期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注意检查猪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猪时,除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外,对受严重威胁的猪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目前无特效药,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1.2猪肺疫
猪肺疫又叫猪出血性败血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传染力较猪瘟与猪丹毒小。病状为:流行性猪肺疫多发于5月份、9月份温暖的季节,急性的死亡快。病初期发高热至41℃以上时,呼吸急促困难。口鼻粘膜乌紫,咽喉部肿胀,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病后体温在40℃~41℃之间,咳嗽、流鼻涕、呼吸用力、不愿多动。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病的后期在皮肤上出现红紫斑,常经过1~2周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除改善饲料管理外,要狠抓预防注射工作,定期注射氢氧化铝猪肺疫菌苗。治疗上,用青霉素注射(用法用量同猪丹毒),必要时加用链霉素,每日2次,每次0.5克(以百斤体重计),或磺胺噻唑(用法用量同猪丹毒)。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叫猪病毒性肺炎,可由支原体或称霉浆体所引起。常见病状为:病初期即见咳嗽,先是短声连咳,逐渐变为痛咳,以早、晚及吃食、运动时较多。气喘多在病中期出现,严重时卧地作腹式呼吸如拉风箱状。猪体日渐消瘦,常常变为僵猪。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料管理,母猪单栏、小猪按窝饲养,定棚定栏,不随便加以调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调动猪只栏间用2%热烧碱水消毒后,冲洗干净,并空关3天以上,再调入猪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防止相互接触传染。治疗上主要通过机体内因,使病好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治疗:紫菀、苦参、葶苈、枇杷叶各2~3钱,煎煮20分钟,滤渣混入料中,连服5天;针灸疗法,主穴:苏气、耳中、肺俞、山根、尾尖;配穴:六脉、过梁、后三里、承浆,隔两日针灸一次,连续2~7次。或按体重每公斤每日颈部肌肉注射土霉素40毫克,连续注射3~5次。
1.4幼畜下痢
常见发生的幼畜下痢。一般病状为:粪便稀薄,先是粥状,后近水样,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别的腥气味。后期排粪常不能自主。身体瘦弱,毛粗乱,常造成失水、虚脱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做好畜舍的清洁干燥工作,定期用1%~2%烧碱水消毒,或用20%生石灰水刷栏舍。母畜生产后要多垫草,经常保持清洁。天气变化时加强护理,防止幼畜及仔猪舐食粪尿污水。训练仔猪提早吃料,以促进胃肠早期发育。在治疗上,用白头翁、胡连、焦山楂、龙胆草各5钱,黄柏1两,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熬至100毫升。仔猪每日2~3次,每次2~3毫升。牛犊每日2~3次,每次10~30毫升。还可以用山楂、陈皮、麦芽各2份,酒曲1份,炒后研细。每天服一次:仔猪0.1钱,牛犊0.5~1钱或是用磺胺胍1份、单宁蛋白2份、干酵母粉2份,混合为散剂,用时调成糊状。一日2~3次。仔猪每次3~5克,牛犊每次15~30克。
1.5畜禽的流行性感冒
由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气候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病状为: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走路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温升到41℃以上;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甚至完全不吃,喜饮凉水、厌动,咳嗽、喷嚏频繁,鼻盘干燥,鼻流粘水,呼吸困难。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流感多发季节,要注重天气变化,不使受寒、受暑。加强饲养卫生条件,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多给饮水。在治疗上,牛。鲜紫苏全草1斤,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磺胺噻唑粉1两,重曹1两4钱,大黄末1两6钱,混合加水,一次灌服。内服退热冰片,很见效;猪。针灸:主穴(山根、尾尖、百会、肺俞、鼻梁),配穴(苏气、六脉、涌泉、肺门、玉堂、三里)。复方阿斯匹林或复方氨咖片2~3片,一日三次内服,也可肌肉注射安乃近2~4毫升。
2、牛急性臌胀
主要是吃食较多的容易发酵或变质霉烂的饲料,在胃内形成大量的气体。病状为:反刍(倒嚼)停止。背拱起,头常弯到腹部,腹部迅速胀大,左边最显著。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要喂发霉的饲料。春季初次放牧,宜注意不使牛吃嫩草过多,尤其是豆科的草,或在放牧之前喂给少量干草,以免牛贪吃嫩草过多。喂完草料休息1~2小时,让它反刍后再使役,在使役后应该稍使休息,再喂草料。在治疗上:用烟丝4两,拌和豆油或其他植物油成小团,放于舌根上,让其吞下,或用大蒜苗头半斤,捣碎喂服,将牛拉到斜坡上,头向高处,把舌头拉出来,在舌根上抹点食油或盐,再把舌头放回去,然后再拉出来,抹些油或盐再放进去,这样反复进行,使肚内气体放出。将牛牵到宽敞处,牵着它慢慢走走,口中横放湿木棍(木棍可固定在头上),让牛舌头舔食,并用竹杠从它腹下伸过,两人两边拿住竹杠,在它腹下慢慢推压,帮助它排出粪便或气体,豆油或花生油1斤,妇女头发1两,先将油煮沸,再将头发放入油中化掉,冷却后给牛内服。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套管针插入胃内,使气体缓慢排出,部位在左饿窝部。
3、畜禽肺炎
主要由于受凉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病状:体温上升或高低不定,厌食、口渴、眼半闭、头下垂、喜卧、常有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畜舍清洁。预防感冒和过劳。在治疗上:鲜枇杷叶(去毛)1斤,鲜金银花1斤,竹叶一大把,共煎汁,加童便1斤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天。鲜金银花1斤,车前草1斤,枇杷叶(去毛)1斤,蜂窝1只,共煎汁,加蜂蜜4钱冲服;杏仁、地龙、白矾各一两,斗芩、双花、花粉、百合各8钱,浙贝母、大艽、知母、甘草各5钱,共研细末加蜂蜜5两为引,开水冲服(马);内服或注射磺胺噻唑,内服量按每斤体重0.025~0.05克,肌肉注射每斤体重为0.01~0.02克。一日2~3次。
4、胃卡他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或吃下过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病状:食欲减少,喜吃不易消化及苦臭的饲料、食物。牛马喜舐冷冻物体或墙壁上的灰泥。马常打呵欠,眼结膜暗黄色;牛羊站立时拱背,毛粗乱,反刍减少,吐气恶臭;猪喜啃烂草污泥,呕吐,有舌苔,喜卧暗处。在预防方面,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的饲料。治疗上:猪。碘化钾4分~1钱,加适量水喂服;大蒜加烧酒5~15毫升或2~5克盐加2~5克龙胆末灌服;复方龙胆酊2克,碳酸氢钠5克,薄荷水8毫升制成散剂,分成4包,每天2包,加入饲料中喂给;牛、马。人工盐1两6钱,小茴香末8钱,大黄4钱,一次内服;龙胆草8钱,苦能7钱,煎服;食盐1两,小苏打2两,芒硝3两,内服。
5、牲畜烂蹄
病状:蹄肘肿胀,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热、疼痛,蹄底和蹄壳上缘和蹄缝里有裂口或烂伤,流臭脓和血水。预防方面,畜舍勤起勤垫,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牲畜在低洼潮湿地区久留。治疗上,用温水把蹄子外表洗净,挖除里面的烂东西,用麻丝蘸松溜油放于蹄叉沟内包裹或洗净后,把热酒喷到蹄叉沟附近,再撒上些雄黄粉。每天一次。或用鱼石脂涂入患部;红升片6钱,白蜡5钱,冰片5钱,广丹5钱,研末涂在患部;马烂蹄,先将烂用刀子挖干净,用炼开的豆油(一次半两到一两),灌入烂蹄部位,敷上用猪油炒熟的烟末,再用洋铁板放在马蹄上,然后外边再装上蹄铁,一齐钉好,防止感染。一月一次,一般1~2次即愈。
6、牲畜生产中胎衣不下
主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畜孕期中运动不足,过肥或过瘦等。病状为:摆尾弓腰,排粪困难。常由中垂脱一部分胎膜排不出来。日久因胎衣腐败,内有淡红色臭液流出,病畜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在治疗上可用吊物法:把胎衣露出部分,用绳绑上一个小沙袋或草鞋、木棍等物(不可过重);灌水法:将大量的温开水加一点高锰酸钾灌入子宫内,鲜芡实叶1张,荷叶2张,陈小麦秆4两,同煎汁喂服,大向日葵蒲1只,小向日葵蒲2只,陈麦秆1斤,同煎汁,加红糖4~8两,黄酒0.5~1斤冲服。手取法:将指甲剪光磨平,消毒后涂油,顺阴道摸入子宫,慢慢把胎衣分开,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子宫。
7、羊痘
病状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炎,流鼻涕,减食无神。1~2天后在头、眼圈、鼻翼、唇周围、尾下、四肢内面、、尾根及胸腹部皮肤上发生斑点,周围红肿,逐渐形成水泡。在预防方面,每年注射鸡胚化蛋白筋胶羊痘疫苗。治疗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用醋水、盐水或2%白矾水洗涤;黄连2两,射干1两,地骨皮5钱,山栀、黄柏、柴胡各5钱,混合后加清水20斤,煎成7斤左右的棕红色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2~3次(纱布先用开水浸过绞干),冷却后行皮下注射,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7毫升,一般2~3次即愈。
8、鸡瘟
又叫鸡新城疫由鸡瘟病毒引起,是鸡传染病中最厉害的一种,死亡率高。病状为: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的初期精神不好,不爱动,不吃食,眼半闭或全闭,尾翼下垂,拉黄绿色很臭的稀粪,口角流出粘液,冠变暗紫色,援摇头喘气;后期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抽筋而死。在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有注射疫苗以后,才能保证鸡群不得此病(病初可试用刀豆根或南五味子根煎汤灌服)。
9、鸡霍乱
摘要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是由C群链球菌引起,介绍了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1病原
链球菌的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非致病菌,致病性链球菌由于其种类不同而引起人畜不同的疾病[1]。链球菌单个呈圆形球状细菌,单个、成对或数个呈短链或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呈串珠状的长链。本菌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有的菌株具有荚膜,革兰氏染色一般呈阳性。按Lance field血清学分群方法,链球菌分为20个菌群,与其有关的血清群是A、B、C、D、E(P、U、V)、Q、G、L、N、M、P、R(D)、S(D)13个菌群,目前A、B、C、D、E、L 等6个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菌群。其中与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有关的是C群链球菌。链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致病性链球菌对营养要求高,在加有葡萄糖、血清或血液营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形成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细小菌落。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当强,可耐干旱数周,冰冻条件下保持6个月活力,而毒力不变,70 ℃保持50 min,煮沸1~3 min灭活。对一般消毒药较敏感,如20%石灰乳、0.1%新洁尔灭、5%来苏儿、2%碘酊等3~5 min灭活。
2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经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新病区多呈急性暴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有的延至初冬[2]。
3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的病例,往往当晚未见任何症状,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体温41.5~42.0 ℃,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易与败血型猪丹毒混淆。急性的病程2~4 d,体温40.5~41.5 ℃,有时达到42 ℃,呈稽留热,精神沉郁,低头、喜卧。个别病例一肢或四肢疼痛,站立时悬蹄,跛行或后肢不全麻痹,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尤以15 kg左右小猪多见,颈部强直,偏头或呈一个方向打转划是跳跃。病猪减食或不食,眼结膜充血,流泪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快,一般大小便正常。个别有血尿或腹泻、便秘现象。病猪迅速消瘦、贫血,表现极度衰竭。濒死期出现角弓反张,嘶叫,全身颤抖或四肢作划泳挣扎。少数在病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呈紫色或出血紫红斑。
4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肉尸外表多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充血,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肺门淋巴结水肿,其余没有特异变化。急性型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有的背臀部成片出血,血液凝固不良,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胃底黏膜有片状出血,大小肠各部多见充血、出血。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心耳、心冠多有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
5实验室检验
镜检采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关节液、胸腹腔积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见到革兰氏阳性,单个或成对,短链或行链状,就可以确认为猪败血型链球菌病。分离培养取上述少许病料接种于琼脂夹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同37 ℃培养24~48 h,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湿润、粘稠、隆起、半透明的露珠磁菌落,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B溶血环,少数菌落呈现草绿色溶血环,可进一步涂片镜检。试验动物接种用前述病料制成1∶10匀浆悬液分别接种于健康猪仔、家兔和成年小鼠,腹腔注射,每头(只)剂量分别为10.0、2.0、0.5 mL,结果接种的猪仔、兔子和小鼠均死亡。分别将死亡仔猪、兔子、小鼠的肝脏抹片染色镜检,发现大量与原组织中相同的病原菌。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七叶苷、水杨苷、山梨醇。不分解菊糖、阿拉伯糖。血清学鉴定必要时可以进行血清群及血清型的鉴定。荧光抗体技术用制备的A、C、D、G等荧光抗体血清,快速检测样本中是否有链球菌敏感性高,通常在20 h内出结果。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4 h可以确诊。此外,葡萄球菌蛋白A(SPA)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也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样本中的链球菌抗原。
6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比较复杂,容易与败血性猪丹毒、急性猪瘟等一些败血型疾病混淆,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认。败血性猪丹毒采取脾、肝、淋巴结、肾、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菌体平直或稍弯的,成对或小丛状的纤细小杆菌。针对性猪瘟皮肤和肾有密集的小出血点,有脓性结膜炎,病程较长,各种治疗无效。
7综合防治
采取结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净,建立定期卫生消毒制度,交叉使用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有病的猪群引猪。切实搞好收购、宰前宰后检疫工作,同时搞好市场猪苗交易管理和防疫消毒。注意断尾、剪牙、阉割、注射和手术的消毒,防止感染[3]。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研制出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的灭活菌和弱毒疫苗。如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疫苗,免疫广谱,可同时预防发病率高的猪链球菌C群和猪链球菌2型;猪败血性链球菌苗,是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药物预防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可几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 g/t或金霉素400 g/t和恩诺沙星200 g/t,或加入多效氟苯黄芪500 g/t,连续饲喂1周左右。本病具有来势猛,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在本病暴发期间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立即把病猪和可疑病猪隔离,同时停止放牧,固定圈舍饲养员。用具、运动场、地面、圈舍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常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0.3%过氧乙酸、5%~10%石灰乳、1%~2%火碱和0.1%新洁尔等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死猪,深埋或焚烧。每天要多次检查猪群,病猪用抗菌素治疗,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常用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头孢氨苄等。应用药物时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大剂量原则,氨苄青霉素由原来0.03 g/kg体重增加至0.06 g/kg体重;二是增加用药次数,用药由原来的1~2次/d增加至2~3次/d;三是坚持连续3 d用药,由原来的1~2 d增加至2~3 d。同时,也可口服电解质、多维。还可利用中药治疗,如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麦冬、连翘、大黄、甘草等煎服[4]。疫区和流行猪场应对未发病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
8体会
猪链球菌呈世界分布,荷兰和英国最早报道猪链球菌感染猪。此后,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诱导下会诱发动物和人发病。一些诱因如气候的变化、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多雨和潮湿、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规模化猪场,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和多发病,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发病。而且常与一些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败血型的发病率一般为30%,死亡率可达80%。因此,在现代集约型条件下养猪应高度重视。
一些规模化猪场已接种了链球菌疫苗,但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有多种血清型,使用链球菌多价苗效果较好,否则血清型不对时,就无效果。由于有些猪场经常滥用抗生素,导致猪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治疗早期可采用2~3种药物试验性治疗,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合理用药。2005年6月底在四川某地暴发了一场来势凶猛的猪链球菌疫病,造成人和猪的死亡,病人多为病猪屠宰和加工病死猪的工人。因此,饲养员、兽医及屠宰场工人等接触病猪、剖检死亡猪和处理污染物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防护。如戴胶皮手套,防止发生外伤等,防止被感染。猪链球菌病虽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但对该病已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对疑似发病的动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猪链球菌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9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家兽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91-195.
[2] 费兴祥,陈培华.一起生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08(3):86.
【关键词】:藏药棘豆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4;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属植物属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约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余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1。棘豆属植物中有许多种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但本属植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在民间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藏药棘豆(称“莪达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药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为豆科植物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轮叶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为药材使用。镰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产于、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轮叶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滩,主要产于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和前苏联(中亚)亦有;小叶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滩、砾石地,产于、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东西伯利亚)亦有2~5。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肿痛、外敷治疮疖肿痛。藏医记载其有毒,因而受到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自1929年由Couch从O.lambertii(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得到生物碱类成分起,经过化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工作,已从二十余中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0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机脂肪酸、醇、醛、烷类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郑尚珍等用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从检出化合物类别看,绝大部分为醇、酯、酮、酸类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种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组分有16种,占精油总含量的70.84%7。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确生等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个黄酮醇苷元与糖基形成的黄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单体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C3′.4′-OH及C3-OH与其消炎、解热的活性相关。此外镰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与黄酮类化合物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8。
1.2 生物碱类 镰形棘豆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确生等从镰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到野决明碱thermopsine、臭豆碱anagyr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白羽扇豆碱1upanine、棘豆碱Aoxytropine A和棘豆碱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镰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而羽扇豆醇是从镰形棘豆中分离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确生等应用GC-MS技术对镰形棘豆中油脂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3%8。
2 药理毒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镰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药理作用,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1 抗炎作用 从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中分离出鼠李柠檬素和一未经鉴定地棕色粉末,这两种成分为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烫伤性早期渗出反应,抑制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5,9;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本身无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3。魏群等对镰形棘豆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将镰形棘豆中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试验,将大鼠ip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0.3g/kg,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及肾上腺静脉血内游离类固醇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01,而肾上腺内抗坏血酸量则明显下降P<0.001,说明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既能促进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又能将其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间接的达到镰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该研究还通过该植物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去肾上腺和去垂体大鼠循环血浆中皮酮水平的影响实验发现,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它不能使去肾上腺大鼠血液皮质酮的浓度升高,对去肾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亦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药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体内应激状态来实现抗炎作用8,10。
2.2 祛痰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关。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维持2~3小时,腹腔给药的作用优于口服给药8,10。
2.3 平喘作用 镰形棘豆有较弱的平喘作用8,10。总黄酮苷元在离体豚鼠气管上有抗组胺的作用。在离体豚鼠空肠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5,9。
2.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能增加离体心脏冠脉的灌流量,对心缩力产生抑制作用。对在体心脏可产生心缩短暂加强或抑制减弱的作用。血压呈一过性降低,尔后恢复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体内过程 口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1小时后约有一半药物自胃肠道消失。离体试验表明胃、肠、肝、肾对药物有降解作用。药物吸收后以肾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肝脏。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肠道和肝脏,对脑也有一定的影响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达剧毒或接近剧毒级标准。对本属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蓝花棘豆O.coerulea、鳞萼棘豆
(O.squammlosa)、刺叶柄棘豆(O.aciphlla)、线棘豆(O.filiormis)、东北棘豆(O.manshurica)可饲用外;不少种类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发状棘豆(O.pilsoa)、急弯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镰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绢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国内外学者对棘豆属植物毒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棘豆的种和变种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样,但基本的有毒成分为疯草毒素,多数学者认为疯草毒素属生物碱。按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苦马豆素和氧化氮苦马豆素,使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臭豆碱、黄华碱、N-甲基野靛碱和鹰爪豆碱等,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呼吸抑制或兴奋、致幻、流产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华本草藏药卷等书在藏药棘豆的性味中明确指出其苦、寒、有毒。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肠粘膜水肿,充血,上皮细胞脱落,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枯否氏细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可能有升高。心电图可能出现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齐。服药初期,动物不食,腹泻,以后症状自行消失5,9。轮叶棘豆、小叶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
3 临床应用
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等功能。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咽喉肿痛、大小便秘结症、炭疽,外敷治疗疮疖肿痛。目前单味药用于临床甚少,均以复方入药,疗效较好。目前就镰形棘豆临床应用的报道较为多见,轮叶棘豆、小叶棘豆未见报道。
3.1 流行性感冒 四味藏木香汤散2~3g,用凉水(约300ml)煎煮3~5分钟,滤除药渣,凉温药汁后用其汤冲服十二味翼首散(镰形棘豆50g)0.5g,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服完后发汗15分钟。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总有效率为98.1%18。在流感丸中作为臣药的镰形棘豆,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症,效果良好。
3.2 上呼吸道疾病 六味镰形棘豆散(镰形棘豆、川木香、土木香、草莓、绢毛苣、巴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疾病。口服,每日1~2次,每次2.5g,饭后服。洪连、翼首草、矮紫堇、秦艽、垂头菊、镰形棘豆、半荷包紫堇以上七味制成散剂,每日2次,每次5分,饭后服,用于治疗咽喉热5。以莪达夏、诃子(去核)、藏木香、大株红景天、无茎荠、草乌、安息香、短管兔耳草、翼首草配方共研细粉,治疗疠病、咽喉肿痛、肺热咳喘。赵永吉用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治疗慢性气管炎且痰量多者共314例男性104例,女性210例,病程在10年左右。治疗组口服总黄酮苷元片,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必消痰,每次16mg,每日3次,疗程30d。观察结果表明,祛痰效果治疗组为91.77%,对照组为64.86%,两组差异显著P<0.01;祛痰起效时间治疗组为4.43d,对照组为6.22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故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无论是从祛痰效果上还是祛痰起效时间上都有速效祛痰的功效,特别是对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临床控制症状效果好8。
3.3 急性胃痛寒证 王挺用产自川藏高原的藏药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动植物组方的湿敷膏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取得较好疗效19。
3.4 关节肿痛 辛措吉用秀巴夏琼俄保(镰形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麝香等组方)散方30g加入凡士林或适量药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4%20。
3.5 其他 青鹏膏剂是以镰形棘豆为君药制成的复方外用膏剂。具有止痛消肿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痛风、湿痹、“冈巴”、“黄水”病等引起的肿痛发烧、温疠发烧、疱疹等8。以莪达夏、铁棒锤、安息香、藏菖蒲、渣训膏等量配方,再加入少许麝香粉,内服清热解毒,愈疮生肌;调酥油或青油,涂抹患处,治疫疽病、疮疖痈肿、疮疡久溃不愈及外伤出血。镰形棘豆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在九味青鹏散、达斯玛保丸、二十九味羌活散、十八味欧曲丸中都用作配伍,治疗痢疾、白喉、流感、肺炎,疱疹等病症。
3.6 不良反应 就所查阅藏药棘豆的相关文献中,对其不良反应仅有零星报道。张武等报道奇正消痛贴膏(由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中药组成)引起皮肤过敏反应21。
4 结语
棘豆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虽然棘豆属植物有许多种有毒性,对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但现代研究也证实这些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藏医认为棘豆能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外敷治疮疖肿痛。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治疗流行性感冒、关节肿痛、慢性气管炎等功效。目前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种植物上,而对民间多用的一些种(如小叶棘豆、轮叶棘豆等)未见或仅有零星报道。这对我国藏药资源的开发十分不利,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加强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马颜梅,周文明,杨新娟.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67~170.
2蔡建英.藏药“达夏”防治感冒的介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34:27.
3刘斌.中国棘豆属药用植物及其现代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16(2):15~18.
4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主编.中国藏药(第一卷).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5~120.
5自治区藏医院药物研究所.中华本草藏药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7郑尚珍,确生,许先放,沈序维.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51.
8姜华,胡君茹,刘霞.镰形棘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6,37(2):314~315.
9陶诗清,吴先琪,胡伯林.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的含量测定.中草药,1980,11(11):493.
10魏群,贺幼平,李经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药理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1):677~679.
11席琳乔,马丽萍.草地毒草棘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草原与草坪,季刊,2003,(3):19.
12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13Kinghorn A D.Alkaloids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nesVo12,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York,1981105.
14Molyneux R J et al.Loco intoxicationindolizidine alkaloids of spotted Lowcoweed.Science,1982,216,190.
15Abutalybov M G et al. Seleniumcontent in some bean plants of Azerbaidzhan.Selen Biol.,Mater.Nauchn.Konf.,2nd 1975pub1976.2140,159.
16Blinova K F ec al. Species of Oxytropis DC.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their flavonoid composition. Rastit. Resin.,1986, 22 2266.
17纪亚君,王柳英.青海草地棘豆属有毒植物的研究概况,四川草原,2004,(8):10~12.
18才让吉.藏药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汤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5(3)13.
19王挺.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1998,7(3):21.
20辛措吉.藏医药浴配外用药治疗关节肿痛.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