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政治学习材料

师政治学习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八个强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强化课堂教、学、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并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大课堂的读背记忆和训练力度,加大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力度。比如开展课前3分钟的读背记忆,课前的时政点评,课堂合作探究讨论,收看有关教学音像资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千方百计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另外课堂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配合教学,落实教学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的因素是落实,具体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落实,而教师的严格管理和要求则是落实的保障,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二、强化时政教学,提高教学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现实是政治学科的一大鲜明特征。形势与政策是政治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对老师和学生的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和教育。

对此,我们可以开展课前时事政治点评和演讲、时政小论文比赛、时事政治竞赛、时政报告会等活动,定期印发学习材料,尤其是可以组织学生及时观看有关的时政新闻和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深挖时政这个课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政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努力寻找与教学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提高师生捕捉有效教学考试信息的能力,提高师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考前教学,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考前复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针对一些学生考前患得患失,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我们可以重点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复习无计划、缺乏条理性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对其复习的计划性指导;针对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系统的学生,我们可以对其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的引领,对其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针对一段时间来所发生的重大时事,我们还应该加强考题的预测,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点拨分析。

四、强化问题式教学,提高思维的独立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政治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正确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和理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学会质疑和思考,至关重要。

现在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是很强,在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尤其是各种主观题更是致命弱点。因此我们应加大非择题的训练力度,加强材料分析题的训练,尤其是体现课改精神和方向的合作探究题型,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对各种题型解题方法和思路的传授,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问题式教学,指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五、强化课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的导向性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宪法”,也是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方向指南。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强化课标意识,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符合国家的意志和各项考试特别是高考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教学的性质、作用,实现学科的智育和德育功能。

由于课程标准往往是原则性、概括性的能力要求和大标题性的主干核心知识的规定,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解读,并组织实施编写模块、单元的课程规划纲要。

六、强化课型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力

教虽无定法,但不可无法。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一直强调一定要课型明确,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果你用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进行新授课,我们可以想象效果如何。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每一种课型的特点,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形成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应经常在不同时间和场合、通过不同老师上不同课型的公开课,就此课型、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以期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七、强化目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的完成力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灯塔。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伊始,我们就应该强化、明确本学期整个教研组、各个年级的奋斗目标;在每次考试前,我们都应该强化、明确本次考试的目标;考试结束后,在进行质量分析时都应该强化、明确下一阶段的“盯、关、跟”的目标。

强化目标意识除了包括学习成绩的“显性目标”外,如上线人数、平均分、最高分、优势与弱差学科学生等等,还应该包括学科的“隐性目标”,如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等。只有不断地强化目标意识,才能提高工作的创造性,才能提高工作目标的完成力。

八、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教学业务的发展力

老师优秀,学生成就;学生优秀,老师成就。如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理工科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学生的学习倾向日益偏向数理化生,我们政治学科在日益边缘化,甚至被置于遗忘的角落,因此每一个教师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压力感,积极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质素和教学能力。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 实践性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处理教学难点对教师来说能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能顺利接受新知识,提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能力,引感、价值观的共鸣,实现健康成长。可以说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难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相关知识――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的意义观念或相关背景观念,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意义关联,就会出现所谓的知识衔接之“难”。应该说这种情形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会出现,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点的关联而出现知识衔接之难。

知识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这一环节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以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必要的知识点,即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理论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确实会产生不少困难,如《经济生活》教材在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提及,我认为要讲清市场经济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对计划经济有个简要的交代,所以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先展示搜集到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时补充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再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共有四个模块。其中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联系较多,必修三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把握需要必修四中一定的哲学知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修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完成。高二学生第一学期还没学过《生活与哲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必修三和四的教学顺序,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通过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教学顺序的小微调就会带来大改变,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真正实现便教利学。

当然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度,即要适时适度补充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小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差距,以此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二、合理巧妙创设认知冲突――突破知识理解之“难”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它涉及知识对象的本质与意义。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言之”,理解就是“懂”。高中政治学科中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有些概念、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生活与哲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概括性与抽象性,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认知有一定难度,难免出现知识的理解之“难”。

认知冲突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俗讲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认知不平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就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突破知识理解之难。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来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设置概念的冲突和差异,学生懂得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哲学矛盾是对生活领域矛盾的概括和抽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只要设计的冲突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发的,就能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再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是文化入侵,你认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已经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认知冲突已经形成,通过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应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学习外国的优势与长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的“功夫熊猫”,进一步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应有的正确态度。

当然,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细致解读,精心预设,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实践证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突破知识理解之难的有效途径。

三、多维度设置情境体验――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情感与价值观同处于个体意识最深层,与前面所谈的知识理解相比,情感体验属于较高层级的学习领域。可以说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2014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情感体验之难常发生于正向价值观的迷失。高中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数字、事例等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由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教材知识产生情感体验之难在所难免。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认识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与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胡云琬先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若要突破情感体验之难,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多维度解决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价值和价值观》一课时,如单从知识和理论角度讲,无需作深入的挖掘或逻辑的推演,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难以让学生信服,更难以让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体验和价值冲突突破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难。在教学中我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最美人物的视频和照片,如白芳礼老人骑三轮车的画面,并配有相关文字,文字是画面本身的描述和网友给白芳礼老人写的颁奖词等。展示情境材料后,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思考题一:从白芳礼老人等的壮举和社会给他们的荣誉,谈谈人生价值的含义和评价标准。思考题二:爱往往意味着付出,甚至牺牲,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像白芳礼这样的人的壮举?当画面上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费力地踏上三轮车,我看到学生肃然起敬与感动之情,我想这时学生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和人性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比起知识的讲解,这种情感对哲理的理解感悟更有效,情感体验之难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新颖,教师选择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在体验中感悟,获取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正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对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茁壮成长及真正成才的最大关怀,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江苏《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建设年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建设年活动,每项活动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的暂行规定》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吉林市教师师德五条禁令》、《昌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十条工作纪律》,学校并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三个责任状。

(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

(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

(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

3、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了《我的师德观》录像,学习了马宪华、林占春同志的先进事迹,并组织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去昌邑区一实验小学听全国十杰教师林占春的事迹报告,林占春朴实、生动的报告深深地感染了每位教师。回校之后,学校组织了讨论,谈感想,谈体会,特别是教师听了贾局长的讲话,决心以林占春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内,成为一名林占春式的名教师。

4、学校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学习材料汇编》为蓝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提高认识、规范行为,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校师德建设年领导组组长高校长从北京学习回来,进行了《顺应时代改变思维模式,更新观念达到教育创新的》师德讲座,学校还聘请了吉林市小学校长主编李博生同志进行了《学习型组织》的辅导讲座,会后教师进行了师德论坛,通过论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自学,并写出千字文师德体会。同时,学校认真向教师传达吉林市教育局20XX年16号文件,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并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暂行处理办法》复印,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抄录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做到入脑入心入耳,并落实在行动上。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市教师师德禁令及其他师德规范均公示上墙,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真正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处。

通过学习,对教师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使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年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引起了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20XX年10月15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教师公开承诺大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传达了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活动方案及学校的活动方案,举行了教师公开承诺签字仪式,教师代表、区师德标兵王洪迎宣读了教师公开承诺书,全体教师把庄严的承诺留给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5)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新秀”工程、“明星”工程的目标进行培养。“五师”教育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掀起了人人争当师德先进,个个勇创教育佳绩的热潮。学校师德典型事迹层出不穷,教师们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悉心育人,她们用爱塑造爱,用心雕塑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的教育硕果,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教师禁语和教育艺术语言。全校共征集教师禁语213条,教师艺术语言190条,经过整理教师禁语66条,艺术语言44条,上交局人事科,每位教师人手一份,通过此项活动使每位教师知道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每位教师在此项活动中都有所感悟。

4、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师德征文活动。有8篇征文送交区教育局,其中6.3中队孙楠同学的《愿望》被选送市里参加评选。

学校在教师中进行了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的征文演讲比赛,6篇征文上交区教育局,其中李淑华教师的《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价值》征文选送市里参加评选。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坚持生本理念,激发学习欲望

高效课堂必然是生本的课堂,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和生活实际。生本课堂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为本、教材为本的教学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和生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逼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教师要强化引导,通过“导”为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生活,在创造中获取新知,提升素养。坚持生本理念,激发学习欲望,这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前提。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灌输为主,极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极少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长期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缺少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使得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失情感陶冶和生活能力提升,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思想政治课也就成了单纯的说教课,严重缺乏时代活力和德育功能,造成教学质量低下。而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进去,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因为如此,新课标要求师生必须明确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事实上,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比较成熟的学习思维。要想构建高效政治课堂,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外在的教材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保持教学活力

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不会对枯燥晦涩的理论、脱离生活的资源感兴趣。而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确实有一些很枯燥,再加上有一些老师还只一味地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一些教材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意义,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觉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运用不当,甚至还会引发学生对政治课程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被孤立或者独立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外,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变得简单而机械、枯燥而生硬,进而出现“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现象。相反,如果有了社会生活的滋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则会越发变得鲜活丰富和形象生动,并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精心提炼和利用生活实例,尽可能挖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让教材始终处于开放状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让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学进去,讲出来”,以始终保持教学活力。例如,在教“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利用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2015年最美教师莫振高等人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通过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学,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教材与生活的贴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可见,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保持教学活力,这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创新评价机制,增强学习自信

现行的教学环境,对于政治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采用的仍然是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学习的直观成绩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一张试卷”的评价机制,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实际选择评价方式。其实,高中生也需要教师多多给予鼓励式评价,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多种评价形式,给予学生多元鼓励。因此,一个全新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全面的,有鼓励性的,应该包括自评、互评,甚至可以吸收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特别是应该落实到学生运用政治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上,而成绩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教师若能对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就会形成有力激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打心底地热爱政治,并肯定会从学习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信心,进而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如此一来,教师必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不费力,事半功倍。可见,创新评价机制,增强学习自信,这无疑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改版后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

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问题;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62-03

一节“好课”需要浓厚的课堂氛围、清晰的脉络结构、可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涉及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等三大环节。笔者认为,这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践行“有效教学”特别需要系统思考的重要因素。

一、适合的情境让学习“生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切实感受到尚处高一学段的学生对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这类较为宏观的内容缺少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对于诸如“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外交名言也缺乏足够的理解。

因此,笔者在开课的阶段便以时下沸沸扬扬的“中菲黄岩岛争端”热点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菲律宾军舰抓扣中国渔船,我方海警船巡航执法,双方针对黄岩岛归属问题激烈论战、对峙、僵持,所谓海牙国际法庭指鹿为马,某些国家和域外势力暗潮涌动、跃跃欲试……”在国人十分关注南海局势,甚至担忧我国海洋实际管辖权正遭受挑战的社会舆论环境下,以上这些鲜活的信息很快便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迅速提起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学气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兴趣,那些生动形象的事例、对比鲜明的数据、引人入胜的情境,往往最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营造气氛,掀起波澜,从而有效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与倦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内心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求欲望。

从客观上看,高中学生身处繁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对那些与自己并不直接相关或没有亲身感受的知识和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兴趣。例如《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政治生活》中“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以及《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等这些政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综合能力不强的高中学生来说,要想达到充分的理解和领悟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思想层面,高中政治学科的许多内容事实上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实际存在着不小的落差和距离,如果不能正视和科学应对,很容易让我们的政治课堂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困境,使学生习之无味,探之无劲,学无激情。

但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理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位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场”。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尽力促成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机融合,关注和搜集生活当中人们熟识的、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素材,通过巧妙搭配为我所用,创设切合课堂需要的教学情境,营造相应的教学活动氛围,站在“学生立场”,讲好“学科故事”,把书本知识拉近现实生活,将基本理论回到具体实践,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使原本相对枯燥的书本结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润色和丰满,进而引领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在情境中明理,在情境中导行。

二、恰当的问题引学生“激疑”

笔者在“中菲黄岩岛争端”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挖掘新的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多任菲律宾政府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未直接发生领土或领海争议。前任总统阿基诺三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属于第五代菲籍华裔……现任总统杜特尔特的祖籍是福建晋江,其祖父是中国人……”

据此设置相关问题:①“从中菲关系的变化来看,国与国之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常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情况,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②“请你为当前相对冷淡和紧张的中菲关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此调动学生通过前后比较、讨论分析,揭示并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同时,引导学生为处理国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观点并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

“好奇和疑问是人的天性”,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锤炼以及探究精神的逐步塑成无一不是孕育在对问题的主动质疑和倾力解决的过程之中。如果说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好比是戏曲表演中的“开场锣鼓”,旨在制造气氛、奠定基调,那么接下来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唱念做打”,即紧扣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与解答问题。简言之,课堂情境实际上是为提出和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而作的铺垫,一个个从情境素材当中衍生出来的问题构成了政治课的血肉和脉络,也体现出一节课的内在水平和质量。

相对于陈述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效果与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地被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和接受。但是,“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等这些还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并成樗嘉和行动的自觉,着实需要每一个课堂引领者去潜心思考和摸索。

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力争做到“三度”。一是问题要有“梯度”。每节课围绕2-3个主干问题有序展开,起点力求偏低,这样便于学生广泛参与,提振获得感与自信心,形成积极研讨的氛围;台阶不宜过少,这样便于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新的能力平台。二是问题要有“厚度”。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种简单化、表态式的设问应尽量避免。教师要通过对学情的充分研究,预判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疑惑点、模糊点,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和拓展,以此让问题有“嚼头”,能调得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胃口”,产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思考价值。三是问题要有“生成度”。每节课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和安排,课前预设的问题能让教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画龙点睛,但是,面对各具个性特点的课堂主体,教学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事先构想而依次运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且还会碰撞出“火花”,进而派生出各自不同维度的“新问题”。这才是同样的课堂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魅力和精彩,也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导者的灵活驾驭能力和智慧。

三、明确的目标使课堂“聚神”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①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正确认识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③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以上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树立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观点和做法,维护本国正义的国家利益,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

因此,笔者再次搜集了关于的信息。如“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高调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宣布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上主张维护航行与公海自由,不承认任何国家声称的……中国已明确表示将南海列入核心利益,地位与台湾、同等重要……”。

根据以上教学情境进一步设问:①“你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国际关系有哪些?”②“我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做到理国?”引导学生从具体、个案的发散开来,启发已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高中生逐步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使教学活动从外部感性的层面发展到内在理性思考的层面,进而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目标是追求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对每一节课教学结果进行评判的最终标准是其有效性,即基于具体教学对象的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笔者在实践中曾以一种基层的视角对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做过通俗化的描述――“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使教师教得有意思”,具体考量三个直观性问题――“课堂有没有笑声”“过程有没有互动”“师生双方有没有所获”。所谓“有笑声”,绝不是喧闹戏笑,应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欢悦;所谓“有互动”,即克服教师单向式的“讲”或学生单纯的“练”的倾向,开展双向多边式的合作探究;所谓的“有所获”,即师生双方通过课堂中的和谐、合作与支持,实现知识、实践和身心三个层面的体验、提升。

如果从情境、问题及目标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情境是“形”,问题是“线” ,目标是“神”。“情境”营造的是学习的背景,“问题”牵引的是教学的线索,而“目标”的达成是课堂的直接追求和宗旨,也是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探究过程绝不能一味追求“眼花缭乱”的“热闹”场面,必须自始至终围绕教学内容,并将“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和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和相关问题中去,既要蕴含特定的“情”,又要注重不变的“理”,还要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师生的发展与进步,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以上观点其实是回答了情境和问题设置的依据问题,即教师为什么要在此时创设如此的教学情境,提出这样的教学设问?对此,那些目标明确的课堂和思路清晰的教师一定能够自信而准确地回答出来,而一些“依葫芦画瓢”或“人云亦云”的课堂和老师必然稀里糊涂,没有了主张。因此,一名称职的课堂组织者也应当具有自己的“战略”与“战术”,不管是什么课,首先必须考虑“这节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实现什么目的?”这就是战略思维,是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大前提,然后才可能进一步思考“这节课应该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得更好?”这便是战术措施。可见,教学的“根本大法”是课程标准,教师的“第一意识”应是目标意识,有目标的课堂方向明确,教学才有“奔头”,有目标的课堂动力充沛,教学才有“劲头”,有目标的课堂活力彰显,教学才有“看头”。

Situation, Question and Objective: Three Elements of Effective Teaching

YIN Dun-xin

(Zhenjiang Experimental Senior Middle School, Zhenjiang 212003, China)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远程教育中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时空分离作为异步教学说的核心思想,在国内外远程教育界被广泛接受。教师与学生跨越时间、空间进行交互不可避免地存在通信延迟现象,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的评阅质量和及时性可以有效消除异步教学的时间延迟,避免学习者因积累而形成的学习障碍。本文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从中央电大直属北京、太原、南海学习中心的重点专业中抽取的五门主干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布置和评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发现形成性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异步教学对远程教学实践的困扰,提升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远程;异步;形成性考核;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53—03

一、引言

异步教学说是一系列关于远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时空关系”的论述[1]。爱尔兰学者Keegan认为,远程教育以学的行为与教的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为特征。教师和学生在远程教育中教和学全过程中基本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2]。Michael Simonson认为,“不同空间”意味着学习某门课程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意味着教学不是“实时的”[3]。异步教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和教师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使用媒体进行交流和学习,在现实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摆脱远程教育形态本身因通信延迟而固有的障碍,还原其实时服务属性,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性考核是对远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检验,帮助学习者校正学习目标,提升终结性考核成绩。实施形成性考核可以在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掌握其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扶正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对解决因异步教学通信延迟而造成的学习障碍,回归实时服务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形成性考核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很多。美国教育评价专家Bloom非常重视形成性考核,认为它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所进行的评价”[5]。Sadler认为,掌握和了解良好表现的标准、主动比较当前表现和目标水平、采取措施弥合差距是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益的三个前提条件[6]。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Clarke 和 McCallum认为,好的形成性评价应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参照水平进行比较并产生一些信息;二是将这些信息用于改变两者间的差距[7]。中央电大的杨孝堂将形成性评价视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测评,或是对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对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8]。

远程教育教与学相分离使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师生见面机会有限,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形成性考核网络平台来实现。目前,中央电大已有150多门统设必修课程和为数可观的各省级电大省开课程通过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平成形成性考核任务。中央电大《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统设必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意见(试行)》(电校考[1999]18号)规定,形成性考核由各省级电大组织实施,各级电大教学第一线的课程辅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所完成作业的批阅,写出对学生作业的批语,并评定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批语和成绩必须在学生上交作业后两周内反馈给学生。形成性考核的核心职能是为远程教学活动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缩小因异步而带来的信息延误,其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是为了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的评阅质量和及时性可以有效消除异步教学的时间延迟,避免学习者因积累而形成的学习障碍,保障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提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考核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的评阅状况如何呢?为了解实情,中央电大直属学院于2011年10月对北京、太原和南海3个学习中心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政治学原理》、《办公室管理》、《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5门主干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进行检查,采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抽取整班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的方式对评阅的及时性和评阅质量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同时运用访谈法与担任课程的责任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批阅形考作业册的情况及问题。

奥苏贝尔和罗宾逊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错误等做出反馈。他们认为以下四种反馈是最有效的:一是持续性的(尤其是对概念的学习);二是及时的(防止问题被忽视或掩盖);三是全面的(不仅仅是回答“对”与“错”);四是有解释的(告诉学生为什么答案是错误的或者正确答案的根据是什么)[9]。笔者运用这一理论对形考作业册的批阅情况用1-4分进行界定,1分表示作业评阅不完整,有遗漏;2分表示作业批阅完整,但教师只给出每次作业的总评分;3分表示教师对每道题目评阅对错,并给出总评分;4分表示教师对每道题目评阅对错并给出总评分,还指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及问题所在,提出建议或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通过采取整班抽样的方式,运用评分量表对每份形考作业册的批阅情况进行记录和打分,并利用统计工具SPSS11.0对作业布置情况和评阅情况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每门课程的作业评阅情况

三个学习中心的5门课程的作业评阅情况如表1所示,《基础会计》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均值较大(3.0-3.5),而方差较小(0-0.23),表明评阅情况最好。前四门课程的评阅情况相对稳定,《政治学原理》的评阅情况随时间推移,评阅质量有所下降。从总体反映出多数教师对学生形考作业比较重视,但目前对形考作业的批改还处于初级水平,批改形式较为单一,仅限于评分和简单批阅,而缺少对学生的错因分析和个性化的鼓励建议。

表1 每门课程作业评阅情况对比

[

课程名称\&作业一评分\&作业二评分\&作业三评分\&作业四评分\&均值\&方差\&均值\&方差\&均值\&方差\&均值\&方差\& 办公室管理\&2.29\&.22\&2.29\&.22\&2.29\&.22\&2.29\&.22\& 基础会计\&3.33\&.28\&3.24\&.23\&3.00\&.00\&3.00\&.00\& 经济数学基础\&1.98\&2.12\&2.00\&2.20\&2.00\&2.20\&1.98\&2.12\& 企业集团财力管理\&3.50\&.40\&3.49\&.39\&3.49\&.39\&3.49\&.39\& 政治学原理\&2.83\&.80\&1.62\&1.35\&1.62\&1.35\&1.62\&1.35\&]

(二)学习中心作业批阅总体情况

三个学习中心总体的批阅情况如表2所示,均值分布在3分上下,说明各中心对形考手册的批阅较完整。南海学习中心综合课程均值为3.47,方差为0.13,反映出南海学习中心教师对形考手册的批阅质量较高,也和访谈中了解到的南海学习中心《办公室管理》课程教师专门针对期末考试布置复习试题,帮助学生通过考试的事实相符。北京学习中心综合课程均值为2.74,方差为0.14,说明评阅质量低于南海学习中心。太原学习中心的《经济数学基础》为空值,综合课程均值2.75,方差为0.21,说明作业评阅不完整,且有遗漏。

表2 学习中心作业批阅总体情况

[

课程名称\&北京中心\&南海中心\&太原中心\&总体评阅情况\&总体评阅情况\&总体评阅情况\&均值\&方差\&均值\&方差\&均值\&方差\& 办公室管理\&2.00\&.00\&4.00\&.10\&3.00\&.00\& 基础会计\&4.00\&.00\&3.72\&.21\&2.87\&.28\& 经济数学基础\&2.89\&.11\&3.08\&.07\&.00\&.00\&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2.87\&.27\&4.00\&.00\&2.12\&.29\& 政治学原理\&1.96\&.04\&2.57\&.00\&3.02\&.06\&]

(三)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分析

标准差是样本数据方差的平方根,衡量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误是样本均值的标准差,衡量样本均值的离散程度。从表3的四次评阅情况来看,文科第一次作业评分的平均分较高(为3.03);从统计结果来看,文、理科第一次作业评分的标准差和标准误最小(文科标准差0.854,标准误0.81;理科标准差1.350,标准0.185);说明所有科目第一次作业评分平均数的离散程度较小。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期初学生学习较认真,教师评定分数总体分值较高,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不大,之后由于学习松懈和一定的流失率,教师评定分数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方差值也逐渐增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更要在学期中和学期末,通过对形考作业的评阅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反馈和监控,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表3 个次作业方差、标准差、标准误分析

[\&均值\&方差\&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作业一评分\&文理\&1\&3.03\&.74\&.86\&.08\&2\&2.66\&1.64\&1.28\&.14\&作业二评分\&文理\&1\&2.46\&1.58\&1.26\&.12\&2\&2.63\&1.58\&1.26\&.14\&作业三评分\&文理\&1\&2.46\&1.58\&1.26\&.12\&2\&2.23\&1.87\&1.37\&.19\&作业四评分\&文理\&1\&2.46\&1.58\&1.26\&.12\&2\&2.21\&1.82\&1.35\&.19\&]

四、结论

远程教育起源于1840年的函授教育[10],在函授教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书信指导”作为唯一的教学指导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时间延迟,其直接后果就是函授教育的失败和消亡。提升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评阅方式的改善和评阅质量的提升,缩短教与学信息反馈时间,是网络时代解决异步教学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以下几项措施对于加强形成性考核评阅质量监控,提高实时信息反馈速度,提升对远程学习者的指导与服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对形成性考核工作进行评价,加强实施管理

有些教师对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评阅形考作业册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多数仅有评分和简单批阅,没有严格按照中央电大文件要求执行。学校应定期组织形成性考核工作专项检查,通过对形考作业册评阅质量(学期中和学期末)及批阅效果的评价来强化辅导教师对形成性考核重要性认识,通过加强形成性考核实施过程管理来保证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二)对辅导教师进行培训、业绩考核和奖惩

辅导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保证形成性考核落到实处的关键。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存在对形成性作业马虎搪塞,相互抄袭,迟交补交等现象,有责任心的教师应在形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分析错因,并提出鼓励性建议。学校应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强化辅导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表现出色,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进行奖励,树立敬业爱岗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设计形考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质量

目前,形考作业册本身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对待形考作业的态度。形考作业在内容上应根据成人在职学生的特点从复述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方向转变,避免机械性背记的题型设计而注重理解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设计上应从以客观性题型为主向以主观性题型为主转变,在试题设计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思路。

(四)发挥网络优势,发展基于网络的课程形成性考核

纸质形考作业册存在易抄袭、教师批改后反馈不及时、不易长久存档保存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的优势,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课程形成性考核,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师评阅与技术本身的优势互补,既给教师评阅提供较大自由度,又能为教师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真正实现评阅信息反馈及时、反馈形式丰富灵活、反馈内容多种形式呈现等网络功能优势。

[参考文献]

[1] 蒋国珍. 异步远程教学说的理论缺陷及其对实践的困扰 [J]. 中国远程教育,2007,(2):11-12.

[2] 丁兴富. 远程教育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7-218.

[3] Michael Simonson.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M].2000:140-144.

[4] Scriven, Michael.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A]. In Gredler, M. E. Program Evaluation.(61-73)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6.

[5] (美) B·S·布卢姆,王纲等. 教育评价 [M]. 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4-91.

[6] Sadler,R.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9,(18):77-82.

[7] Clarke, S. & McCallum, B. Gillingham Partnership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 [R ].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1. http: // aaia. org. uk/pdf/Gillingham3. pdf

[8] 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 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66-69.

[9] (英)理查德·弗雷曼,蒋国珍译. 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85-100.

[10] 丁兴富. 远程教育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 2013-04-15

作者简介:徐刚,助理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100031)。

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误区

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随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围绕新理念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变化。但在具体教学中,我明显感受到,有些老师走进新的误区,如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重现象、重形式,致使课堂中出现虚假繁荣。对此,我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误区及对策。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政治教学在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已经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就出现偏差,只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恰当讲授、生动举例,会启发学生,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向导。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必须有机结合,在讲授中先引导学生思考,后总结,促进师生互动、情感升华。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忽视传统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教师强调自主探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由学生探究得出。有的学校甚至规定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几分钟,学生活动要多于几十分钟,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改革很重要,但对以往教学方式一味否定批判,没有看到传统教学的合理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施的核心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政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则不仅课时严重不足,大班额的课堂秩序会很混乱,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会不完整,造成两极分化加重的情况。

三、注重教学情境化,轻视基础知识掌握

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刺激性的背景信息,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思维意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运用幻灯片、多媒体影像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另一方面会剥夺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创设的情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当然,教师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探究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积累。

四、追求手段现代化,降低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优势。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情境,有利于提供丰富的政治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形成鲜明表象,启发学生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个别教师走入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个别教师忙于学习课件制作,在制作课件上花费时间过多,没时间吃透教材,忽视正常的教学设计与预设,课本知识网络结构的构建。同时,每一节课都用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手忙脚乱,学生感官疲劳,教学结果并不理想。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多媒体教学替代不了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替代不了师生间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整体优化,合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总之,哲学课本――创新的实质是继承与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站在教学前沿,适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立足现实,辩证思考,正确面对和处理好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真正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