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访提纲格式

采访提纲格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采访提纲格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1篇

教育背景

2004.09-2008.07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学士 排名:9/51

主修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 85/100、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88/100

实习经历

2007.04-2007.06 广东电视台移动频道 编导助理

n 撰写节目文稿,使用SONY-PD190录制节目,平均每周完成20期

n 提出统一图片、稿件格式,使后期制作效率提高30%

n 接待报料热线,联系采访对象,促进导演和编导之间的沟通

n 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实习鉴定优

2006.07-2006.08 韶关市新丰县广播电视局新闻部 实习记者

n 调查新闻事件背景和相关信息,制定采访提纲

n 联系采访单位和个人,能独立完成新闻稿件写作和镜头素材的拍摄

n 培养了敏锐的新闻视角,锻炼了信息收集分析的能力

课外活动

2007.08-2007.11 拍摄校园情景喜剧 导演

n 华工新闻传播学院与香农网站合作项目,获资金和设备支持

n 被优酷网评为最佳原创短片,首日播放次数近2万次

n 编写剧本和分镜头脚本,组织演员表演、摄像、后期包装等工作,剧组达25人

n 增强规划工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2005.12-2006.01 SRP科研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 主要成员

n 设计问卷,对广州十所高校18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n 采访著名专家教授,论坛发帖,QQ采访

n 统计数据,分析资料,完成1万余字的研究报告

其他媒体实践

n 制作南方高峰论坛宣传片,策划和报道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专题

n 负责华南师范大学绽放晚会、音乐学院毕业晚会的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

奖励情况

2004-2006 华南理工大学三等奖学金(奖励全校前15%) 2次

2004-2006 华南理工大学 三好学生(奖励全校前15%) 2次

20052007 新闻与传播学院运动会男子1500米第一名 2次

2004.11 华南理工大学羽毛球协会第一届比赛男单第三名 1次

语言与技能

n 熟练使用专业单反数码相机和广播级摄像机

n 掌握Premere、Photoshop、After Effects、Pinnacle Liquid等图像和视频编辑软件

n 四级464分,普通话流利,粤语熟练

个人评价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2篇

 我的指导老师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采访部的赵老师,主要跑口为党校、农业、消防、人大和部队等。由于选择在广播电台实习,不同于平面纸质媒体,所以前期主要学习了录音笔的使用、音频文件的编辑和电话采访的录音等相关技术,并初步了解了电台新闻的播放流程。

作为一名实习生,去现场、参与新闻采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实习第二天,我就正式开始跟随老师跑新闻。实习期间,由于老师跑口的缘故,大多参与的都是一些会议新闻的采访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却是了解采访流程和学习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机会。此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几次活动的采访,学习了现场活动的新闻写作方法。不仅如此,能够独立前往省人大、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也成为我非常难得的经历。由于大一暑假曾经在西安《三秦都市报》实习,两次不同媒体的锻炼使得本次实习有较大收获。

首先就是对不同级媒体新闻写作的体会。大一时在市级都市报的实习,老师非常注重新闻报道可读性要求,要尽量还原现场,用细节增加生动性。而这次在省广播电台的实习,老师专门提醒我注意语言的正式和一些政治上的常识。比如一次我独自参加省人大的主任会议,回来在写稿时,老师叮嘱我要注意领导的出场顺序,并交我写一些此类会议新闻的固定格式、固定用语等内容。

其次是学习到广播新闻与平面新闻写作的差异。因为广播新闻借助人们的听觉传播,所以在写作时语句不可过长,尽量使用短句;不可过多使用数字,否则反而不易让听众捕捉信息;尽量使用口语化、简洁易懂的词语,避免生僻词的使用。此外,为突出广播媒介特性,非常注重音响原声的使用,尤其是对于现场活动的报道。比如我在实习第二天采访的《军事科技知识展览举办》,那是一项为丰富小学生假期生活举办的活动,现场有不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在采访时,老师就告诉我要注意对小朋友的采访,并录下现场活动的背景音乐。通过后期制作,让这篇普通的活动报道从口播新闻变为音响报道,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可听性。

再次是学会了音频文件的剪辑技术。因为广播新闻最后的新闻成品是以声音的形式让广大受众接收到的,所以音频文件的剪辑就成为广播新闻的基本编辑手段。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老师简单地指导一番后,确实花了我不少功夫练习那个专业软件的使用。老师为了让我深刻体会到广电媒体对于技术参数的严格要求,还专门多次让我到录音棚去学习、比较不同格式下音频文件的效果差异。当我听到录音棚的老师对于拿来制作的稿件要求在秒以后的单位时,才深刻体会到广电系统对于技术的要求是多么苛刻。

最后就是独立采访和采写深度报道的经历。大一时虽然也已经有机会体验独立采访,但回到报社后的稿件都是一些小“豆腐块”消息,只是一种初级采写的锻炼。而这次在省电台的实习,采访部正好在做一组关于初高中乱收费的深度报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独立采访了当地一所名校乱收费的情况。采访前,老师教我如何在闲话家常中渗透敏感问题的提出,既减少采访对象的警惕性、又增强了所需信息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后,加上老师给我的其他学校的采访资料,就开始准备乱收费问题的一组深度报道。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有点迷失在大堆信息之中,老师就告诉我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得杂乱的采访资料可以共同形成几个主题,分析几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列出采访提纲。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又搜了一些网上有关教育乱收费问题的范文,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写完了这组报道的初稿。虽然写作的过程很辛苦,但能从采访到写稿完整地了解深度报道的采写过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3篇

一、电视编导构思的内涵

中国戏剧家何之安说,导演构思的根据或称之为“工具”有三个:一剧本,二生活,三舞台。引申到电视编导中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电视编导构思的第一根据是稿本,二是现实生活,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即稿本的题材内容所表现提示的特定的对象――人、事、景和编导平时的生活积累与经验知识。第三根据是屏幕的美学与技术规定性。

(苏)古里叶夫认为构思的基础“永远是一种思想”,而且“是某一种具体的思想”,“行动着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焦菊隐认为是对剧本的“整体把握与确定主题”,即“统帅全局的战略设想”。当然这些见解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细思起来,这个作为编导构思基础的“思想”还有另一更深层的意思,即编导欲达到的某种社会目的与艺术目的,正如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说的“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我视电影为讲坛”。这是纪录片大师眼里的电影功能,作为以新闻、专题、纪录片为主体的电视,编导构思中“行动着的思想”,其核心更应该是手拿“锤子”的战士,身居“讲坛”的宣传员和忠实报道纪录现实的镜子。

总结以上诸家看法,针对电视创作的实际,我们认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编导构思是这样一种创作活动:以稿本为依据,以现实生活、新闻事实为源泉,以编导的某一“思想”为主导的对未来屏幕演出形象与社会效应的预见与设计。

二、电视编导构思的特征

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不同的艺术各有与它们相应的艺术思维,一个思想绝不可能用不符合于它的形式来表现。”因为从本质上说,电视的文化品格是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本真性的纪实纪录与报道,而电影戏剧的文化品格是艺术,是以艺术的形象而作出的对社会现实的象征性的表现。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连“不同的艺术”,其“艺术思维”都有其不能互相替代的特征,何况是电视与电影、戏剧这样并不同属于一个艺术层面的文化形式,其“艺术思维”或“编导思维”当然更有其不可替换的特殊性。当然尽管这样,电视编导的构思不论从理论、实践、规范、经验上都不可避免地一定要从其亲缘母本电影、戏剧的导演艺术世界中,从报刊、广播等的编辑艺术中引进、借鉴、熔铸若干有益有效,而又必需的因素,从而构成电视编导构思的理论基础与艺术规范。

有文字稿本或意向性提纲的创作,因有“本”可据,我们把它命名为据“本”创作,这在电视创作中是较常规的一种情况。经电视台总编室或文学工作室提供稿本,如果稿本是按分栏格式写成,已具有确定的解说词和基本的画面提示,那电视编导构思的工作主要是,从审读解说词入手,找到稿本内容的结构主线、主题立意,同时参照稿本中给出的画面提示,将作品作出视觉化“意象”性的想象。这种完全以稿本为依据的编导构思,或可名为自上而下的构思。当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最根本的支点是对现场作出直接采访的构思。即便有“本”可据,若有条件也必须根据稿本内容,根据稿本所写事件人物的地区,作拍摄前的实地采访,这一采访是以稿本为据的采访,是对稿本内容作证实、补充,对“画面提示”作现场充实的采访。英国电影理论家马纳尔在《电影导演》一书中甚至将这种据“本”构思与采访工作看做是编导结构中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环,他说“写纪录片剧本的实质就是进行充分而彻底的考察”。考察什么?“考察题材和环境”,即“在这个阶段,导演不仅为剧本收集材料,熟悉有关人员,决定他们之中谁参加拍片,也要在他将要介入的环境中让人可以接受”。同时,他还要有能力检查环境要求的物质条件,即同期音响拍摄的最佳地点、照明条件,找到适宜抓长镜头的地带。他最后还归纳说:“考察期间最重要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导演接触了实际”,使他的“预想”得到“事实验证”,构思计划“落实到人头”。其二是“酝酿对题材的热爱”。其三是“介入了环境”。这是一位经验丰富、艺术阅历深的老导演、老艺术家的金石之言。他将我们说的据“本”构思已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艺术行动,很值得我们记起。

据“本”构思并据“本”采访、考察,这是电视专题纪录片中最常见的编导工作方式,即便稿本本身就是由编导自己获得新闻信息并已经采访而写成的稿本,在作实地拍摄的编导准备前,也同样要经过一番据“本”再采访再考察的过程,只不过因其是编辑、撰稿与导演是一个人,而大大缩短了由编到导的构思过程。

据“图”构思的创作中,有一种更多见的情况是,原编导已将所拍摄回来的素材,按照他的构思剪辑成片,甚至片名都已拟定,只需你据图撰写相应的解说词。这也是一种编导创作,这也需据图采访一番,将其画面内容、背景材料、原编导者的创作意图、艺术设想、预期目标,了解得清清楚楚,有条件的也需到原拍摄现场作些观光采访,以酿成创作的激情,这样“填”出的解说词,才可望多一些创作的成分,而少一些据图填词的枯干生涩,言不及义甚至张冠李戴。

据“本”构思、据“图”构思虽然是两种情境,两种创作,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最终都要以稿本为编导构思的依据。有稿本的据“本”构思与据“图”采访构思,最后也要写成一个有解说词、有画面构思的专题纪录片稿本,才可望进入真正创作,所以整个创作又回到有“本”可据的据“本”编导构思状态。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编导构思说到底是以“思想”为轴心,以稿本为依托的艺术创作活动。当然有的音乐片,因为从广义上说,音律音响的本质就是一种泛语言的解说。潜在于编导构思少的解说可从画面的蒙太奇逻辑组合中 “看”到,更可以从音乐音响的旋律乐句中“听”出,所以音乐片的创作也是一种据“本”编导构思,只是其“本”的解说部分设计为“潜台词”式的音乐音响。

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创作,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据“本”编导构思,还是无稿本的据“实”、据“息”、据“图”的自下而上的编导构思,最终都需经过这样几个创作程序:分析稿本,确定主题,形成总体概括形象,设计叙述结构,拟定结构模式等等。

参考文献: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国家实施普九,两基建设,两免一补,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是学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1近十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忽视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每一届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就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0%,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5%。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2适应新农村建设改进语文教学

现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迅速,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新农村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2.1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新农村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2.2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2.3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2.3.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3.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2.3.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2.3.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双休日及放假让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家人或村送投?

2.4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

2.5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2.6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2.7补充“农村实用杂字”的教学。对“农村实用杂字”教学,我国古代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今天完全照搬有其弊端。但是杂字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可以有选择地用来进行教学试验。

3以革新语文教学控辍保学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5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电视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齐全,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学位中心 2013年最新公布的学科排名中,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八。1999 年,文学院正式招收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其中的影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于 2002 年开始招生。“九五”期间,经严格论证与审批,文学院获准建立电影学(含电视)和影视文学两个硕士点。2003 年,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设立影视文学博士点。2011 年,戏剧与影视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 年,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3 年,根据教育部 2012 年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的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方向)更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南京师范大学校考艺术类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或方向相比较,其显著的特色是:课程体系建立在播音主持艺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与汉语言文学三个平台之上,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实力雄厚的文学、语言、艺术教学平台,以宽口径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媒体人才,多年来走出了一条有扎实专业基础、显著文化特色、学界一致好评、业界广泛认可、社会影响深刻的育才之路。在每年毕业的三十名左右学生中,三分之一左右会选择到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三分之一左右会选择到中央台、上海文广、江苏广电总台、湖南文广、山东卫视等国内一线卫视频道就业,同时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份的诸如南京、合肥、济南、苏州、无锡、徐州、扬州、常州、盐城等地市级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为数众多的冠亚季军并最后签约为城市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此外,还有三分之一左右会在江苏省武警总队、消防总队、边防总队、省公安厅、省气象局、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华谊兄弟影业、幸福蓝海影业等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传媒类岗位工作。

(一)培养目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主持采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和文案写作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电媒体、网络新媒体、影视公司、出版发行机构、政府和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节目主持、出镜采访、影视编导、企划撰稿、策划执行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向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招收本科生 30 名(文理不限),其中面向江苏省招生 20 名,面向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招生 10 名;学制 4 年。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气质好,无色盲、色弱,男身高 1.70 米及以上,女身高 1.60米及以上。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材料,并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校考)。

专业考试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网址:add.njnu.edu.cn/,报名前请先仔细阅读报名须知add.njnu.edu.cn/home/index)。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2015 年 12 月 10 日起开放缴费)。

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缴费,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5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12 月 30 日 23时 59 分关闭报名系统)。完成后,用 A4 纸打印该专业报名表并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报到时间:2016 年 1 月 19 日上午 8:00-下午 16:30

2.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3.报到要求:凡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且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及 2 张近期免冠 1 寸彩色照片前来办理报到手续。

4.考试时间:2016 年 1 月 21 日起(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5.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6.考试内容:

(1)指定稿件播报(当场随机抽题)

(2)话题评述(当场随机抽题,限 4 分钟内完成。评述时不得带书面提纲)

(3)综合素质考查(当场随机抽题问答,文学常识问答)

(4)才艺展示,在下列考试形式中任选一种:

①器乐(自带,钢琴演奏不列入考试范围)、舞蹈、小品、曲艺或声乐等(伴奏乐请用标准 MP3 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进入普通 U 盘,现场备有 MP3 播放器,提供 U 盘中的 MP3 文件读取,考生不可带入任何具有录放功能的电子产品);

②朗诵自备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片段等形式中任选一种, 2~3 分钟)。

专业考试四项满分为 300 分,其中指定稿件播报、话题评述、才艺展示项满分各为 80 分,综合素质考查项满分为 60 分。

7.专业考试成绩将于 2016 年 4 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我校的本科生招生网查询,对于合格考生将书面通知考生本人。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考文化分(江苏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合格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如考生所在省份另有专业统考或联考要求,考生还需参加所在省份的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将其高考文化分与专业分相加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可能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4.认可我校 2016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成绩的高校,我校将在本科生招生网上公布其相关信息,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咨询电话:(025)83598452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83720759、83598534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6篇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

第一,田野研究是一种现场实地研究,田野――Field,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田地和原野。田野研究就是到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去研究人物、事件或文化。田野研究意味着田野中的研究,并且随着田野的深入而同时得到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带着问题意识进入田野,同时还要在田野中发现问题,乃至问题的问题,并积极地就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仅仅针对业已设计完毕的“问卷”,或以“表格式”的预设框架为发现问题的禁锢。换言之,田野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既定学术目标,或为了印证某种学术预设去调查、参与、观察和搜集资料。要求研究者进入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即它体现了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第二,田野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含括着田野作业,并将之整合为田野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同时提倡个案与专题。对田野研究者而言,其案头准备工作和理论预设,就不仅包括了田野日程的计划和步骤、资料搜集的手段和技术、记录采访的专题和内容,以及进入社区的角色和方式等等具体操作层次与技术路线,还应当包括对田野问题的有效视界,田野关系的主动建立,地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乃至田野笔记与田野访谈的规范化,田野中的跨文化经历与主动体验,田野写作中的文化发现等等更为丰富的理性思考。即它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整体性。

第三,田野研究强调研究者主体在田野关系中对自身角色与功能的主动认知,对自身学术背景和可能形成的影像失真甚或倒置的敏锐体察,能够在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观察距离来切近对象,并适时地、主动地作出精细的调整。

第四,田野研究要求我们要从田野与文本两个维度来高度关注民俗学的“证据提供”(documentation),也就是说要从田野研究的一系列环节,如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notes)、田野记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到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田野档案(archiving,包括田野文献识别、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等),才能最终支撑起被阐释的文本,而在史诗田野中,只有经过这一完整的、有步骤的、充满细节的田野研究流程,才能最终提供并支撑一种能够反映口头史诗传统本质的,以表演为中心的民俗学文本及其文本化制作流程。

第五,田野研究要自始至终地贯穿学术的思考、文化主题的发现和文化意义的揭示,最后都要落脚在理论概括的层面上。而任何形式的理论抽绎,都不过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组织和梳理材料的结果。田野研究应该是一个走近对象到发现对象本质性规律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穷尽研究对象的过程。因此,田野研究中对资料或文本的取舍和轻重,都深刻地浸透着研究者的“指纹”,也就是研究个性。

第六,在置身田野的过程中,理论和预想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换句话说,在实地表演的场域中,对材料的透彻理解与语境关联的动态分析,会反过来对理论框架的搭建、分析模型的推演,乃至具体操作规程的调整产生深刻的影响。田野研究,一方面就意味着,它绝不仅仅是特定理论或学术预设的简单验证过程,而毋宁说是检验、修正,乃至颠覆预设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田野研究不是一种走向田野的姿态,而是一种学术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装置,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对象本质、去提炼出更切近对象、更符合对象本真,同时又能烛照其社会文化语境和史诗传统规定性的学理性阐释,因此,也为我们通过史诗田野的实际展开,而最终在史诗理论的思考中有所建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人类学中的田野研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方式相当大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文献和思辩式的书斋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但是它的弊端是容易脱离实际。由于我们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缺少长期深入基层的社会调查,缺少具体、实际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教育统计来看,其结果的真实性往往就要大打折扣。例如涉及国内某一地区教育的一些基本数据,就只能够依靠当地行政机构提供。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由此也会受到某些行政官员的影响,服务于一些行政长官的需要,从而失去学术性和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目前的教育现实是要“普初”“普九”,发展的重点难点还在农村,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大多数人口的教育,那么教育研究就将是一句空谈。而且,一些在中小学进行的教育实验,在相当程度上远离基层民众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需求和教育的文化底蕴。一些教育专家常常只是站在指导的位置上,只求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研究或进行实验,并最终验证自己所设想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这类教育研究过程中,极少存在研究者以平等的身份较长时间实地亲身参与并多处观察社区及农村基层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方式。

因此,我们的教育研究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校园、课堂、社区与家庭。而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式恰恰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情境中去,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田野研究的设计程序

1.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的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在教育研究中,它可以是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人、事件、行为、过程和意义)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地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准备不同的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开始实地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2.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添加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3.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调查: 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问题。

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以个人为对象)。

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4.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地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记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地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地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道、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

5.田野调查的四点要求

求实的作风。在选定研究的项目以后,深入调查,多方调查,一定要严格尊重原始的记录,不得参与个人的分析、猜测以及个人的结论。原始记录应该是实事求是地记下原始的原话、原事、原人。

严谨的学风。在调查中有口头了解的,有文字史籍记载的,有各种来源。但一定要加以多次反复核实,去伪存真。多次考证取得共性,统一的观点和论据。一定要做到有充分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也就是法律上讲的,有根有据,有据可证。

平等地位的态度。调查研究者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调查研究时,切忌不可以我为主的居高临下态度,要以诚相待,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帮助。

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良好的理论修养是调查研究的基础,社会调查的深入需要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总之,田野调查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6.衡量田野调查的质量标准

第一,做田野工作时,往往用文献法了解历史背景和现状,用问卷法大面积地抽样了解宏观背景,用个案法实地观察体验,深入挖掘,做小的case study(个案研究),也就是说,做田野工作是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力图了解真实情况,获得第一手真实的东西。田野工作质量的标准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获得真实的东西,真实性代表你的田野工作质量的高低,这些资料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第二,所作调查是否全面,是否尽量不带强烈的主观意向,不预设倾向性。但是往往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预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要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避免掉入由预设导致的文化困境当中去。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两课”评比;课例;点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0-04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组两届说课比赛78位选手中,潘莉萍老师是唯一抽到“表达与交流”中“口语交际”内容的。与说课文相比,口语交际的说课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也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一定难度。但潘老师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巧、澄思渺虑的教学智慧以及对职校语文教学的独特理解,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示范课的好成绩。在2012年省职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笔者被指名点评潘老师的“交谈”,笔者又认真阅读了她略作修改的课例,收获颇丰。语文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教些字词句篇,也不是简单地教些文章格式,而是让学生真正热爱民族的文字语言,真正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用那些鲜活的言语与深邃的思想润泽自己的心灵。潘老师“交谈”课例力图在语文课堂上演奏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一、“交谈”课例核心点击

潘老师的“交谈”课例安排两课时,设计如下(限于篇幅,仅呈现课例中的教学要点,作为评说的对象)。

(一)第一课时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讲故事(投影:基辛格答美国记者问)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竞赛串联、主动学习。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把关于“交谈”的知识转化为相关题目,立足教材,适当拓展。竞赛形式有抢答、必答,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详见表1。

3.实时总结,点评促学。竞赛结束后,教师从知识掌握和学生表现两方面作点评,意在让同学们明正误、知得失,学榜样、找差距。

4.整合资源,布置作业。结合本单元已学习的诗歌,按照要求准备模拟交谈。详见表2。

说明:(1)小组成员两两结对,从三个材料中选择一个交谈话题进行模拟,并在小组模拟交流。在此基础上,每组推选两对选手在全班交流。(2)模拟交谈内容以教材文本为主,可参考其他有关诗歌,如《蒹葭》《关雎》《采葛》《归去来辞》《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3)拿到话题后,可按照“列写交谈提纲――模拟训练――小组交流”步骤展开。

(二)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创设模拟场景,教室中间留出空地供学生模拟表演。分成四组按指定位置入座,再次明确任务。推选活动主持人,确定学生评委。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聊天式的轻松氛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模拟练习,互动提高。第一环节,主持人由“交谈”学习引入本次活动,宣布活动开始。第二环节,主持人依次组织四组选手模拟交谈。小组其他成员可为台上本小组同学提供帮助,其他各组学生及评委注意倾听,评委进行精当点评并打分。

3.观照全程,点评促进。模拟练习结束后,首先让学生谈参加活动的体会,也可就某同学的表现谈看法及改进建议。接着教师作点评,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从交谈要求层面谈学生们表现的得失;二是从交谈与诗歌的结合层面谈学生们的理解及问答设计的优劣;三是从学生点评的层面作点评。学生、教师点评后再次明确交谈的要求、技巧,进一步深化对“阅读与欣赏”中所列诗歌的理解,促进教学内容的再学习。请学生课后完成学习评价表。

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评委回收各小组的评分表,根据评委分占40%、小组评分占60%的比率结算分数,得出结果。

最后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评委组颁奖。

4.引申课外,布置作业。推荐学生观看《面对面》《实话实说》等节目录像,学习借鉴。

二、打开知识教学的通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如要不要教、教什么、如何教等。尤其是口语交际,要形成口语交际应用能力,口语交际的规范知识是其背后重要的基础,但仅止于规范知识的介绍显然是不够的。究竟用什么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却是见仁见智。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唯知识”法,口语交际的教学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讲解、归纳,忽视应用能力的形成;另一种是“去知识”法,忽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认知,整个教学围绕几个案例、几个训练话题展开,呈现在课堂中的就是书本上“口语实践”的演练,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或是评委的身份出现。

潘老师“交谈”课例设计注重知识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关联、恰适。她既没有条分缕析地罗列“交谈”的一个个知识点,也没有完全抛却“交谈”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有关“交谈”的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组合,并将其巧妙地糅合在竞赛活动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案例分析题与情境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进入专家(教材编者)认知模式的同时,修复、重组、新创形成开放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新的视域里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潘老师设计的部分竞赛题如下。

1.选择题

(1)“我对此非常满意”一句中的兴奋点是哪一字眼 ( )

A.我 B.此 C.非常 D.满意

(2)“请问先生您贵姓?”一句属以下哪种提问方式 ( )

A.好奇性提问 B.礼节性提问

C.渗透性提问 D.诊断性提问

……

2.判断题

(1)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

(2)打电话需要用到交谈这种沟通方式。 ( )

(3)倾听只要关注兴奋点,不用关注问题点。

( )

……

3.填空题

播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金正昆的《交谈礼仪》讲座,学生观看,然后准备回答问题。

(1)交谈的话题可以就地取“材”和随机应变。

(2)谈话时要注意对象、场合等。

(3)倾听时要注意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动作。

……

4.案例分析题

投影案例,抽取题号决定案例分析题所涉及的谈话技巧。

(1)王光英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刚下飞机,就有记者采访。一位女记者问:“您带了多少钱来?”王光英随口便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您说对吗?”

……

5.情境模拟题

投影三个情境,各小组自选一个,分配角色,组内练习后在全班模拟交谈过程。要求控制在三到四个回合。

(1)情境一:你的一位同学来自贫困地区,生活拮据,平时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位同学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大愿意与别人交往。大家都说他性格孤僻,为人古怪。一次班级组织春游,他没有报名,老师让你找他谈谈,动员他参加这次活动。你在校园里遇见了他,你打算从哪里谈起?

……

从上述例子来看,潘老师在进行“交谈”知识的教学中,从策略上说已有了独到的见解与处理,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第一课时的主体环节,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从检测入手,将交谈知识点内化为应用能力。设计中,潘老师首先从知识点上做到层层深入,竞赛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交谈”的三个层面,即什么是交谈――怎样交谈――怎样更好地交谈。其次三个阶段竞赛题在难度设计上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张悦老师说:“知识、术语、概念的理解,归根结底植根于我们的经验,生长于个体的语境土壤。离开了各自的土壤,也就是失去了后台,意义就被悬置。意义、意识是当心灵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概念意识到环境时的解释,也就是说一切意义、意识都存在于关系之中。”[1]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心灵和知识的相遇”为标准,潘老师在“交谈”教学中努力使交谈知识与学生的精神形成关联,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对经验更新和能力构成的引导,打开了知识教学的通衢,为学生接下来展开模拟交谈奠定了基础。

三、架构整体教学的津梁

推进整体性教学是该课例设计的又一特色。它需要教者对教材的通透把握,也需要教者的智慧设计。潘老师独具创意地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间架构了一道津梁。“交谈”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新编语文第一册“千古流芳一诗心”单元口语交际中的内容,这个单元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静女》等6首古诗;“表达与交流”是“交谈”内容(记叙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古诗重读”。潘老师很准确地把握了三块内容的切合点,在节点上设计情境,展开模拟。用一道“结合《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围绕‘城隅会面’‘采访陶渊明’‘杯酒聊人生’的话题,准备一次‘交谈’练习”的模拟题,将这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几首古典诗歌、“表达与交流”中的交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整合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学习、拓展了交谈的素材,更为后续“古诗重读”活动的教学作了铺垫,收到了一石数鸟、较好地达成单元目标的效果。[2]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师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在通透教材的基础上掌握要领,寻找最佳切合点,对教学内容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返约,使学生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强化。

四、体验“教学做合一”的愉悦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听说问能力也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纵观潘老师“交谈”课例设计,遵循口语交际实践性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主线,构建两大板块内容:知识竞赛和情境模拟。围绕“交谈”设计了竞赛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情景模拟活动以及模拟交谈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倾听、说话、提问、思考、动手、评价,在活动中提高交谈素养。活动设计有分有合,分合灵动。师生在分分合合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愉悦。

如果说“交谈”是一个教学整体,那么“知识竞赛”和“情景模拟”就是分,其中“知识竞赛”是基础,重在学,“情境模拟”是应用,重在做;如果说“知识竞赛”是一个整体(“合”),那么“抢答、必答、实践”就是分,其中“抢答”“必答”以“学”为主,“实践”以“做”为主;如果说“情境模拟”是一个整体(“合”),那么“分组准备”就是分,“全班交流”则是合,“情景模拟”中又贯穿了“学与做合一,做与评合一”。整个设计彰显学生主体,不枝不蔓,干净利落,变化灵动,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体验、分享”,既显示了教者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彰显了教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五、合作世界里的自由呼吸

在潘老师的“交谈”课例中,合作学习不仅作为一种范式存在,而且融合在整个教学步履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不经意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的通道,显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张力。

首先,知识建构。潘老师在基于标准,通透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实例,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竞赛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分组合作,开展竞赛,在合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实例剖析。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升与释放。潘老师从生活中寻找经典案例“王光英答记者采访”等,让学生协商讨论,剖析学习交谈技巧,品味生活实例中交谈的智慧与快乐。再次,情境模拟。情境模拟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模拟,自编自导自演的合作形式,整合、共享了学生的多种思维、智慧。靠近主动与自由,远离控制与支配,培养了学生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有效交互的能力。最后,互动评价。“学”、“做”、“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学”与“做”是评的基础,“评”是“学”与“做”的提升。潘老师在课例中安排了两次点评活动:一次是学用以后,以教师点评为主;一次是模拟以后,由学生谈体会,教师点评,小组评级,评委打分。课例中的评价活动很有特色:评的时机恰到好处;评的主体多元多极;评的目的清晰鲜明;评的方式合作互动。在师生、生生合作中,达成学生学习经验的同化,“我”与“你”的精神融合。

整个课例的推展过程,开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潜在资源,处处闪烁着合作学习的清辉,显示教者构思的郁勃与设计的娴熟。在实践、合作的世界里盈满自由和谐的气息,让学生在其间快乐地呼吸也许正是潘老师美好的愿景。

唐代司空图《诗品・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诗文、绘画等意境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读潘老师的交谈课例,似有同感。她能圆通教材,体会学情,因材施教;她又能源自心灵,睿智地调动自己的经验与累积,巧妙又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让学生始终濡湿在“生命在场”的独门意蕴之中。

参考文献:

采访提纲格式范文第8篇

这类题型简单归纳为:“主题+材料情境+论证性问题”形式,我们按问题设计的能力层次要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如下具体四类:

主题探究型

它是指在试题的题首中往往引用某人、某刊物、某一著作中提及的某一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为主题,后运用图表、漫画、谚语、文字史料等各种图文并茂的资源材料相结合,创设新颖的历史观点情境,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性问题,根据材料信息,探究、证明该观点、结论、概念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侧重考查考生问题探究过程和方法,同时又考查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理解、判断、分析、归纳能力。例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此类题型首先要求考生一方面要理解、把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获取材料中与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设计的论证问题层次要求,对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探究,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对问题进行论证,答案往往与考点关联性不大,具体做题方法如下:第一、明确探究主题的内容和方向。第二、根据具体史料提取问题有关相息。第三、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探究,提出历史认识。第四、语言简洁,表述准确具体书写问题答案。按此方法此题答案为(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对比论证型

它是指试题中围绕特定时期某一领域的历史主题,创设反映此主题的多种不同、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社会历史现象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新颖的比较论证性问题,来考查考生对此主题问题的比较、分析、归纳、探究的能力 ,尤其是比较能力。例如:

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

材料二 乾隆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材料三 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法国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法革命的“兵工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4)启蒙运动“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它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外文化领域的变化比较,此类题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题讨论的是什么主题,确定反映主题的角度、范围,然后回顾与此有关的高考考点的主干知识以及结合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再根据问题设计层次要求,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比较、探究、对问题进行对比论证,具体答题步骤为:第一、确定比较主题比较对象以及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第二、阅读相关史料,提取比较问题的有效信息。第三、根据提炼的信息对比较对象进行综合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各比较的异同,分析、归纳、比较差异的原因。第四、根据问题准确表述答案。显然答案为(1)因为启蒙思想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如果让政府参与,狄必然会失去独立人格,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2)《百科全书》:汇集和宣传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追求幸福人生;《四库全书》:实行文化专制,毁灭历史文化,愚弄人民,削弱民族战斗力,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因为它为法国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4)启蒙运动传播了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做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思。

观点解释、说明型

它是指试题中往往引用某刊物文章、 某史料文献、某新闻评述报道 、热点问题争论等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多种评价争论观点,来创设具有新颖的论证历史观点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论证性、开放性的问题,让考生根据具体观点角度展开解释,运用已掌握高考考点主干知识来说明该观点、结论、概念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是考查考生对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说明、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此题考查学生不同史观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此类题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试题讨论的是什么具体问题,材料中与此有关有几种观点,然后依据自已知识储备情况,根据具体要求展开对论证的视角观点运用史实解释、说明,但语言要简洁、精炼,论据要正确、充分、切忌论据错误。通常做题步骤:第一、明确主题,理解历史概念、历史认识的内涵。第二、根据问题视角,收集主干考点有关史实。第三、运用有效史实论证支撑具体历史概念历史观点。显然答案为(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产生与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3)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或人民、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城邦经济的繁荣,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和城邦体制(小国寡民),最终不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②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完全体现全民各种权利和社会公正。

学术小论文型

它是指试题中往往引用现实社会上某刊物,媒体上某一史学观点、某一新闻评述 、 某一热点问题争论等文章,介绍对特定时期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评价,创设具有时代性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开放性,现实性,学术性的论证性历史论文问题,考查考生历史知识储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此类题型首先要求考生明白此题的主题,论据的范围,文章的结构、字数,然后收集有关正确的论据,构思文章结构,书写文章提纲,最后一气呵成,做到文章论据充分,论述层次分明,问题探究合理,逻辑推理严密。具体做题步骤为:第一步要从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材料中阅读、提炼要评析的观点,确立小论文要阐述的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内涵具体分解成为若干具体小论点,选择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中某一史学范式作为评论视角,论证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维框架。第三步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史实,支撑的每一具体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实与论点之间符合严谨的归纳逻辑,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最终全文阐释形成思路清晰,思维具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

【结语】总之,只要我们掌握材料论证主观题的方法技巧,再通过实战训练,一定可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