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貌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礼貌问候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汉语 英语 问候语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 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言中。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 are 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就是典型的实用哲学。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也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重经验、讲实用的思维定式,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特色,也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着眼目前、注重实际的生活习惯。汉语中的各种问候浯,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烙印:从字面上看,汉语的问候语,几乎是着眼于眼前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同时又和对方直接有关的具体话题,很少有抽象化、模式化的用语。

英语的问候语则明显带有简单化、模式化和抽象化的特点,这同样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西方人长于抽象,把具体的问候语简化成了几条固定的“公式”;他们又“精于分类”,所以往往把事物条分缕析,论述得相当完备。这种“或繁于此而简于彼,或精于甲而疏于乙”的现象,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然。

汉英问候语的内容差异如此之大,在实际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撞也就更多,假如一个中国人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初次见面就无所顾忌地谈起上述那些话题,会被认为非常失礼。而中国人不仅不会反感,反而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有其历史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居。由于久居一地,世代繁衍,人际感情自然会特别深厚,这就是中国社会重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中庸”原则也把人的个性心理规范于一个统一“和谐”的秩序之中,更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于就生活问题问长问短,不仅不觉得涉及个人的隐私,还成了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有效手段。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以私人生活作为寒暄问候的话题了。

西方盛行的则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同样有其历史缘由。西方社会的经济很早就不是以农耕为主,而是以手工业和商业立国。当时的人民不是长期安居,而是经常流动,社会充满竞争。这正体现了工商经济的特点,也造成了人们血缘观念的淡薄。不仅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程度比中国人小得多,而且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也远比中国松驰。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体观念十分流行。早在古希腊时期,个体性就已经成为世界观的核心,当时一批哲人无一不强调“个体”、“自己”的重要价值。当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人们讲究自强自立,即便是亲属之间也是界限分明。如老少聚餐,每个人要自掏腰包;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支付酬金。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在英语国家却习以为常。人们追求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自由,“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试想在这种把个人天地视为禁区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又怎么可能会把私人生活作为寒喧的话题呢?

归根结底,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首先,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类别之间的次序。“礼”就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律。本质上,“伦理”就是 “礼”之根本。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尽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礼”,与其历史上所涵盖的内容已有很大变化,但不能不承认,它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其初始的印记,区别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的。具体讲,在交际行为的节制方面,“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礼”的具体体现。明白了名分,就明白了社会身份,就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人际间就没有隔膜、误会。这种等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也是用其体现并维系社会等级差别。而在西方来讲,由于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与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前者代表了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后者则代表了以个人为为中心的价值观。

正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们说话方式的差异,以及对问候语使用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候语这类礼貌常规用语使用问题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这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 Brown,P. and 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 Goffman,E.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and col,Inc.,1967.

[3] 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2):237-257.

[4] 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5]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赵永新:《et al.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俄语;商务;礼貌用语

一、商务礼貌用语的特点

商务礼节包括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两部分。由于交际是人的活动,所以交际时首先要考虑到言语行为规则,即礼貌用语“речевойэтикет”的特点,也就是交际的言语公式体系。商务礼貌用语具有习用性、标准语化、民族性、内容性、准确性和明确性等特点。

(1)习用性

礼貌用语最显著的特点是习用性,即都是一定语言社会、语言群体长期形成的习惯说法,它既是语言修辞的结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

(2)标准语化

商务礼貌用语使用的场合决定其语言必须是标准语,因为标准语具有规范性。而且正式场合下使用方言俚语、粗俗语也是不合时宜的。

(3)民族性

语言不仅有交际功能,还有存储功能,它能将自己民族文化层层积淀下来,因此了解民族礼节的特点和言语公式,理解某一国家和民族的业务往来的特点能为与伙伴接触和进行谈判提供帮助。

(4)内容性

商务交谈的目的是传达一定的信息,这要求说话者的言语要有足够的内容以保证信息的传达。空洞的言谈会被听者认为是浪费时间或拖延时间来掩盖某种事实。

(5)准确性

用语的准确性是不造成交际失误,甚或失败的前提。尤其要注意的是术语的运用。

(6)明确性

言语含混不清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影响业务的下一步进行。比如,拒绝要明确果断,而不要说“会考虑、以后再说”等给人以期待,却毫无希望的话。

二、俄语常用商务礼貌用语

根据商务礼貌用语的特点,结合我们所积累的资料,总结出以下俄语常用商务礼貌用语以供参考使用。

(1)介绍用语

任何交际行为都有开始、主要部分和结尾。如果受话人不认识言语的发话人,那么交际就从介绍开始,这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造访机关、办事处、事务所,面临和官员谈话而必须向他进行自我介绍时,常使用言语公式:Позвольте(разрешите)представиться.МояфамилияИванов.ЯСергеев.МоёимяВалентинНиколаевич.介绍可以是双方的或单方的。单方介绍一般是在各种会议上或会晤中介绍组织者、大家不认识的参加者等。

(2)问候语

正式或非正式会晤一般都从问候开始。俄语中主要问候语是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常用的可指出会晤时间的有:Доброеутро!Дбрыйвечер!除了常用问候语外,还有能表达会晤、尊敬的度和交际愿望的问候语。

(3)告别语

表达愿望:Всеговасдоброго(хорошего)!Дсвидания!表达对新会晤的期望的:Довечера(завтрасубботы).Надеюсь,мырасста емсяненадоло.Надеюсьнаскоруювстречу.表示怀疑下次见面的可能性或将分别很长时的:Прощайте!Врядлиудастсяещёразвстретиться.Непоминайтелихом.

(4)邀请语

邀请参加一些隆重场合时,如国家节日、企业纪念日、商店开业、合同签订仪式时常说:Позвольте(разрешите)пригласитьвас...Приходитенапраздник(юбилей,открытие,встречу...).

(5)祝贺语

在隆重场合下的常用祝贺语有:Разрешите(позвольте)поздравитьвасс...Примитемоисамыесердечные(тёплые,горячие).

(6)安慰语

在悲痛的场合下,如死亡、自然灾害、破产、被劫带来不幸与痛苦的时候,安慰不应该是干巴巴的、官腔的,通常带有一定的感彩:Разрешитевыразитьваммоиглубокиесоболезнования.悲痛不幸的时候人们需要同情与安慰,不同情况要有不同意义的表达,如表同情的:Какявамсочувствую!Яваспонимаю!表相信有好出路的:Явамсочувс твую,но,поверьтемне,чтовсёкончитсяхорошо!Невпадайтевотчая ние(непадайтедухом).

(7)感谢语

正式场合下常用的感谢语有:Позвольте(разрешите)вырази тьбольшую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НиколаюПетровичуИвановузаотличноорганизо ваннуювыставку.

(8)建议用语

上级给下级的建议可以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如果谈话是同一级别的人之间进行的时候,上述建议就不总能引起遵循它的愿望,这时可以用一些客气的、礼貌的或是中性的表达:Разрешитедатьвамсовет...Позвольтепосоветоватьвам...Разрешитепредложитьвам...(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常对话 中西方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讲,沟通的关键在于语言。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问题,同时还隐含着文化问题。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使交际双方顺利传递和接受信息,需要了解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会和心理冲突的文化因素。否则,交际可能会出现误解、不快甚至恶性事件等。”[1]大批学者都已从成语、谚语、委婉语等诸多方面对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与研究。随着世界各地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增加,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日常沟通差异进行对比是十分重要的。日常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

本文将从问候语、称赞语及致歉语这三方面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在日常沟通方面的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使学习者意识到熟悉两国文化的重要性,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沟通的障碍和误解。

一、问候语的比较

“问候语是指双方见面时彼此问好的话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和英语的问候语有很大差异。英语问候语比较简单、单一和笼统,一般不会因为场合不同而改变。汉语问候语恰恰相反,与前者相比稍显复杂,尤其是带有十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2]

谈及中西方的问候语差异,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一名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正赶往中午的约会,路上遇到中国学生。“吃了吗?”中国学生问。但美国学生只是笑着点了点头,挥手告别走了,令中国学生十分费解。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都推崇“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赋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内涵。在见面打招呼这方面,“吃了么?”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西方人见面时的“Hi” “Hello” 或者“How is everything going?” 美国学生不知道,这一句“吃了吗?”只不过是中国人说“你好”的一种方式。他们字面上理解为“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用过午餐了吗?”听起来显得相当怪异,对他们来说,这可能含有暗示的意思:“如果我没有用过午餐,你是不是想和我一起?”或者类似的意思。事实上,相当多的美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问此类问题。中国人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思考,是不是担心自己因为经济拮据或者别的原因遭受吃饭问题的困扰。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使用非常普遍和频繁的中文问候方式,那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按照字面翻译为中文,意思是“你要去哪里?”大部分讲英语国家的人得到这个“问候”时候第一自然反应是“不关你的事”,他们会觉得这是非常私人的问题。

在英美社会里,人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egotism)神圣不可侵犯,一切“礼貌原则”所包含的日常生活用语必须以这一点为中心。“他们不太强调社会群体或他人对自己的约束和干涉,而更讲究个人拥有的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3]所以,在中国人问他们“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是“Who are you going to visit?” 时,他们会有受冒犯之意。

“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都会在语言上留下一定的烙印,而运载这些烙印的词语、句子或其他语言表现形式,凡是本身因不为跨文化交际的人所熟悉,便会出现上述误解和心理上的冲突或反感。”[4]

二、称赞语的比较

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称赞。我们会称赞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称赞。中西方人在接受称赞和称赞别人时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佛教的哲学和儒家文化都提倡否定自我,中国传统文化更体现一种‘循例从众,拘谨自制’式的自我观念。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向来以谦逊为美德,总是以丑化或者贬低自己来表现自己的谦逊。”[5]所以,中国人不习惯于自我称赞,对于别人的称赞也会予以否认,以示谦虚。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极端崇拜个人主义。美国人强调个人意志优先,因此,他们习惯于自我赞扬,肯定自己。对别人的称赞也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中国官员与妻子访问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当美国官员看到中国官员美丽的妻子,称赞她“哇,你的妻子好美丽”,虽然中国官员内心感到高兴,但由于保持谦虚的传统,他回答说“哪里哪里”, 于是翻译员直译为“where?Where?”美国人又直言不讳地回答“和臀部”,闹得彼此都很尴尬。

“跨文化交际的日常对话中,首先要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意识和尽快进入另一种文化角色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下一步更深入的交往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和心理铺垫。”[6]

三、致歉语

“道歉语是一种常用的礼貌用语,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某种场景下,当自己的言行妨碍了对方或者损害了对方,都应该向别人致歉意。” [7]相比较于问候语和称赞语,中西方在致歉语方面比较相近。在中国,最常用的道歉语是“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很遗憾”等等。而这些致歉语在英语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不同的是,除了在表达歉意时会用这些道歉语之外,英语国家的人在请求别人或者是打断别人时也会常用“Excuse me”来表达歉意。例如,在聚会或者用餐要去洗手间时,他们会说“Excuse me” 。在路上向陌生人问路的时候会用“Excuse me ”。但是当中国人遇到上述情况时,一般不会说“抱歉”和“对不起”。在汉语中,类似于“Excuse me ”这个说法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求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人让路时一般说“借过”等。中西方道歉语中也许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妇女的态度,由于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汉子里以女字为部首的贬义词较多。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中,那种对妇女彬彬有礼的道歉语很难找到。

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 ,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学习英语不仅是要学习一门语言,更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去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09

[2]顾军霞.汉英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6).156

[3]孙芳琴.语用与文化比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8.09

[4]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10

[5]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11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4篇

(辽东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摘 要:中西方比较和分析文化中两种不同文化在称呼语、问候语、赞誉与谦逊语、致谢与道歉语几方面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可引起跨文化交际双方对于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重视,尽可能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63-02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语用视域下英语学习者文化意识提升研究”(2013q024)

礼貌是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一种行为规范。因此,礼貌具有文化特征。同时,礼貌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意义上被阐释为说话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以此来建立、维护或者提升交际双方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礼貌原则都普遍存在且具有相似的社交功能。然而,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礼貌原则也因受到所在的特定文化的制约而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本文对中西方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找出差异。

一、中西方礼貌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关于礼貌原则的概述要从1967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开始。他指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会话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尤其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4方面: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后来Grice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针对这一现象,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交际中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并将其划分为6个范畴:得体准则: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尽量让别人多收益;慷慨准则: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中国,顾曰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称呼准则: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原则选取适切的称呼称谓对方;文雅准则:择雅言,弃秽语,多委婉,少直言;求同准则:说者和听者在各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德言行准则: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具体语用差异

(一)称呼语

称呼语体现了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认定,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社会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语,而西方国家趋向于对等式的称呼语。中国人一直以来严格遵守称呼准则,在相互称呼时仍强调体现“上下、尊卑、长幼”之分。例如:在亲戚朋友中,辈分低的人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在学校里,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姓名;在单位中,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姓名。所以我们在社交中经常听到王阿姨、马爷爷、李老师、刘主任、杨书记等类似的称呼,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家庭成员间的称谓并不像中国那样要复杂地使用表现辈分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除了Doctor,Professor等个别的传统的职业称呼外,是没有诸如Manager, Accountant, Engineer,Teacher等的职业称谓的。此外,上下级之间,除非在极为严肃的场合或双方地位极其悬殊,否则通常都可以直呼对方姓名。

另外,中国人出于尊重,常会以“老”称人,如“李老”“王老先生”是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的尊称,而“老李”“老王大姐”是对同辈人亲切的称呼。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很忌讳说“老”,认为“老”即“老而无用”,在表述此意时会格外委婉,更不会以“老”相称。如果将中国人的尊老的称呼习惯套用到西方人身上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问候语

问候语是双方开始交际的最通常的方式之一,交际双方在问候时大多使用高度规约化、仪式性、模式化的套语,而这些套语也存在不同语言社区的语用差异。西方常见的问候形式主要有祝愿式问候,如: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Hello等;关心式问候,如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等;交谈式问候,如: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Lovely day , isn’t it ? It’s a bit cooler today isn’t it ?中国人也会有一些类似的祝愿式问候,“早啊”“你好”,但“中午好”“晚上好”在日常问候语中很少见。在关心式问候方面,中国人常说“你吃了么?”“你去哪啊?”“你干什么去?”这些用语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问候西方人,他们会觉得不理解甚至反感,认为这类问题涉及到他们的隐私,而不是友好的问候。中国人也不会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如果以此方式对中国人进行问候,会被理解为没话找话,令人尴尬。

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致问候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问候语用习俗,不然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在大学校园,李明与一位英国外教相遇,李明想和外教攀谈几句,于是采用了这样打招呼的方式:“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李明显然只是略微了解用谈论天气的方法来与英国人打招呼,但是他却不知道西方人在谈论天气时总是包含自身对天气的评论,所以他的话应表述为“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 isn’t it?”更为恰当。李明出于礼貌原则谈论了当天的天气,但他只是纯粹性地描述了当时的客观情况,并期待对方对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作出回应。然而他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在打招呼时没有提供足够的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失去了问候的意义。李明的话语只会使这位英国外教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生气,“难道我不知道天在下雨吗?”

(三)赞誉与谦逊

称赞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言语交际行为,指说话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恭维或赞誉听话者或与听话者有关的事物。中国人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做事秉持中庸之道,因此在称赞语使用中也体现了这种影响。中国人称赞别人时更愿意遵循文雅准则,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如“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你这个想法不错”,这样既得体,也让被称赞者感到舒服。西方人在情感表达上更积极主动,勇敢大胆,对别人的赞扬也比较直接,比如“Nice haircut.” “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 “It’s wonderful!”等等。此外,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他们喜欢直接赞美人的外貌、身材、服装、配饰等等,而中国人却注重事物的内涵,偏好赞扬人的内在品行和能力。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谦逊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两种文化表示谦逊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对于称赞语所采取的表示谦逊的回应方略存在差异。西方文化倾向于尊人却不贬己,遵循一致准则,迎合并肯定对方的赞誉,并在表示感谢后欣然接受。西方人还认为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表现,而并非自满或自大。中国文化推崇贬己尊人准则,所以往往对于赞扬会先表示否认,然后再贬低自己一番。中国人认为这种做法是谦逊的表现,而并非自卑和虚伪,但这种做法却违反了一致准则,会给西方人造成面子威胁。下面是一位美国客人对中国朋友家的女主人厨艺的赞美及女主人的回答:

American guest:“Everything tastes great !”

Chinese hostess:“No, no, not at all, you must be joking.”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美国客人在遵循了赞誉准则的同时也兼顾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对女主人的厨艺进行了诚恳的赞赏。但这位中国女主人却本着谦逊准则,有意违反质准则(她不承认自己厨艺好是言不由衷的),对于对方的赞美持否定态度,用客套话贬损自己的厨艺,以此来表示礼貌。这种客套在美国客人看来是令人费解的,不明白为什么女主人要拒绝接受对她的赞扬,甚至会因此感到尴尬和不快。

(四)致谢与道歉

在致谢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方面,中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表达“thank you”的频率比中国人使用“谢谢”的频率高得多。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巨大帮助要表示感谢,对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要表示感谢,西方人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可以用于任何人之间,对于他们来说,感谢本来的意义越来越少,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礼貌。在中国,“谢谢”的适用范围小于西方人“thank you”的适用范围。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中国人一般不使用“谢谢”,如果过于客气,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彼此关系不够密切,感觉尴尬和疏远。对于理所应当的服务,中国人通常不予致谢。

道歉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为,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体现。当我们的言语行为给对方造成冒犯与伤害时,道歉能够用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弥补冒犯与伤害的后果,进而恢复双方和谐关系。但在道歉的动机和道歉语使用频率上,中西方仍存在差异。西方人道歉的动机更具功利性。西方人道歉主要是为了挽回行为对象的面子,从而保证双方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西方人将道歉作为行为手段,侧重其外在形式,而并非看重自觉地内在感受。中国人道歉的动机更加偏向人文性,重视道德和人情,注重行为人自身的情感,因为觉得内疚而道歉,即歉意生发于内而表现于外。在道歉频率上,西方人使用频率远超中国人。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凸显个体自身利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极为分明,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越界”冒犯他人,连咳嗽、打喷嚏这样微小的举动也被认为可能惊扰他人或传播细菌,也需要说声“I’m sorry.”因此,西方人几乎随时随地道歉。在中国人看来,道歉是一个相对郑重的行为,与冒犯的程度相对等,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需道歉,所以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时不时就道歉。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有不同的规约和理解,在礼貌原则的使用上也存在语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意识到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言语行为和语用策略,尽量避免语用失误,以此确保双方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5篇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

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6篇

dearall是尊称、爱称,如“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之类的”的意思。

这是在英文当中的首句问候语,应用很普通,没有像我们中国人说亲爱的强烈感情,只是普通的问候。一般用于公开场合的讲话,或者一封邮件发给很多人的时候的一种礼貌问候用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7篇

一、知道什么是求职信很多求职者心里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求职信,其实求职信就是求职人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情况以求录用的专用性文书。

求职信与普通的信函没有多少区别,但它与普通的信函又有所不同,当然也不同于公事公办的公文函。求职信所给的对象很难明确,也许是人事部一般职员,也许是经理,如果你对老板比较了解的话可以直接给老板。

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认识招聘公司的任何人,求职信最好写上求职信人事部负责人收较妥。如果直接写人事部经理或老总收可能不妥,如果该信落到一般职员手中的话,可能使得这些人不高兴。

二、了解求职信内容的构成要素称呼:称呼要恰当对于不甚明确的单位,可写成人事处负责同志、尊敬的领导同志、尊敬的某某公司领导等等;对于明确了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可以写出负责人的职务、职称,如尊敬的林教授、尊敬的蒋处长、尊敬的刘经理等等。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书写,之后用冒号,另起一行,写上问候语 您好。

引言:引言包括姓名、就读学校、专业名称、何时毕业等基本情况。引言的主要作用是尽量引起对方的兴趣看完材料,并自然进入主体部分,开头要引人注目,说明应聘缘由和目的。

主体:主体部分是求职信的重点,简明扼要并有针对性地概述自己,突出自己的特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描述与招聘职位要求一致,切勿夸大其词或不着边际。许多简历中的具体内容不应在求职信中重复。尽可能地少用人称代词我,要让人感到你想表达的是我怎样才能帮你。

结尾:信的结尾要留下你的电话、手机、Email等联系方式,并表明如果几天内等不到他们的电话,你会自己打电话确认招聘者已收到履历表和求职信并安排面试。语气要肯定、热情、诚恳、有礼貌,把你想得到工作的迫切心情表达出来,请用人单位尽快答复并给予面试机会。通常结束语后面应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发展等等。

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署名应写在结尾祝词的下一行的右后方。日期(x年x月x日)应写在名字下面。若有附件,可在信的左下角注明。例如附1:求职简历、附2:成绩表等等。

三、求职信书写警惕四雷区写求职信必须避免以下四种失误以提高求职命中率,这四个失误我们称之为雷区:

1、主观意愿,推理不当

许多求职者为了取悦于招聘单位,再三强调自己的成绩,而不知有关经验与能力对职位的重要性。

2、语气过于主观

对于招聘单位来讲,他们大都喜欢待人处世比较客观与实际的人,因而求职者在信中尽量要避免用我认为,我觉得,我看,我想等字眼。

3、措词不当,造成反感

写求职信最忌用词不当,例如:有我这样的人才前来应聘,你们定会大喜过望。对方看到这样的词语,怎么会不反感呢?

4、不够自信,过于谦虚

求职者应当在信中强调自己的强项,即使不可避免地要说明自己的弱项,也没有必要那么坦率。

四、求职信书写要突出哪些内容1、写求职信的理由

2、自我介绍

3、你的相关实力

4、你所受过的培训

5、你的进一步行动请求

五、求职信书写大忌大忌1、版面安排不合理

有些求职者求职信版面安排不合理,没有根据求职信内容构成要素来写,导致很多企业人事经理看了大皱眉头,企业当然不会录取你了。一份优秀的求职信版面是吸引人的、各个板块合理恰当,所以我们在写求职信时要注意一下求职信的版面安排问题。

大忌2、求职信内容里没有摘要部分

摘要部分是求职者最好的工具。做过该项内容的候选人就会知道这种类型的技能和资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摘要中应该说明与所求职位相关的技能等级和经验。为了创造一个有影响力的概括陈述,老练的开头会决定什么才是对雇主们来说是重要的。接下来,罗列一下你匹配的技能、经验和教育情况,这些自我推销点就可以并入概括部分了。

六、求职信书写礼仪三技巧1、称呼要准确

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 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2、问候要真诚

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8篇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俄中两国文化进行对比来理解和学习俄汉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各种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而形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是社会活动经验和教训的总和,反映的是人类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而产生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的实现的,所以语言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的是各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的差异不免会呈现在语言上,当与不同民族的人交际时,就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交际上的阻碍,影响文化交流。

一、 俄汉语言的基本差异

俄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即“汉语‘句内松、句外紧’,俄语‘句内紧,句外松’”。俄语隶属印欧语系,属于语法型语言,句子围绕谓语为中心,注重主谓语之间的协调,性词、数词、格词严格制约静词,构成严谨的句子内部语法;句子外部语序衔接与汉语相比较,则相对灵活,即“句内紧,句外松”。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只要意义上可以组配的词语,一般都可衔接成句,句子内部没有严谨的语法要求。汉语传统上并不重视语法研究,汉语与俄语相比,更注重行文线索的连贯一致,更讲究语句的排列顺序,强调言之有理,言之有序,顺理成章,即“句内松,句外紧”[1]。

二、 俄汉语言差异及文化原因

在从事语言研究的这些年,不断的收集和整理下,笔者对在文化差异上产生俄汉两族的语言差异的例子及原因总结了以下几点:

a)生存环境

俄汉两族人民的生存条件迥异,尽管两国版图都很大,但俄罗斯的版图横跨欧亚大陆,大部分国土处在高寒地带,天寒地冻,冬天长,夏天短;汉族人生活在温带及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大有不同,也就造成了在语言上的区别。俄语中经常使用一些高寒地带的物种来表达某个意思,例如俄罗斯盛产蘑菇,生活中则经常拿蘑菇作比喻,典型的有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雨后的蘑菇),与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意思一样。汉语中常利用自然景观或名山大川作比喻,在俄语中是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语的,如“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等。这些都俄汉两族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还有一些植物的比喻,俄罗斯多白桦树,所以俄语中的Белая береза(白桦树)一词,许多场合下不能只单纯地理解为白桦树,它是祖国、故乡的象征,而中国盛产竹,竹则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b)社会习俗

问候语上的差别,汉语的问候语用语通常根据所处的交际场景来灵活变化,比如吃饭时段打招呼会说:“吃饭了么?”;在行走的路上遇到熟人,会说“做……去了?”或“去哪里?”等;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会说:“干什么呢?”等等。多以明知故问的话来作为问候语,被问者只需要用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甚至是点头、摇头来回答。如果用同样的招呼方式去和俄罗斯人进行交流,则会导致交际失败。在俄罗人的理解来看,这些问话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他们无需告诉你吃没吃饭、做了什么、去了哪里。俄罗斯人见面时最经常使用的问候语是:привет(您好!)或доброе утро (早安)以及其他类似意义的各种形式的问候用语。

俄罗斯人在与人交际时,有一些禁忌话题,是不能被提及的,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例如:年龄(尤其是女性)、婚姻、子女状况、居住状况等。俄罗斯人对于这些信息经常是避而不谈的。而在中国,这些话题这是人际交际中的主体,经常性是以这些话题来展开交谈的。俄罗斯人在个人价值观方面,有西方人强调人人独立平等关系,注重个人权利与自我表现,同时又有东方人的自谦精神,在思维模式是西方式的直线式思维。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的群体性,为人处事谦和,强调自谦和自贬以示对他人的尊重,思维方式则成螺旋型。在遵守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时中国人往往表现为礼貌与尊敬,而俄罗斯人则倾向于平等待人[2]。

在馈赠礼物的时候,中国人往往先要推辞一番,在对方的坚持下,才收下礼物,且不在对方面前打开礼物。而俄罗斯人则和大多的欧洲国家一样,一定要接受对方的礼物,表示谢谢并在对方的面前打开礼物。这反映的是两国人民为人处事上的不同,中国人比较谦虚谨慎,受中庸思想影响比较大;俄国人则比较直接[3]。

c)

作为特殊的文化形式,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中国主流的宗教是佛教,佛教里认为“莲花”是圣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有很多引用莲花做比喻的词汇,如“口吐莲花”(表示说法微妙,有文采)、“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态优美)等。俄罗斯文化中тополь(白杨树)是一种不祥的树,象征着胆小、怯懦,以此,白杨树枝与宗教仪式是无缘的。俄语中常用Дрожа листья тополя(颤抖的白杨树叶)来形容人们害怕的心情。成语中有Aspen забил гвоздь в могилу(把白杨木橛子打进坟墓),意思是:使(某种凶恶)不能再兴风作浪。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也都会避开白杨树。

d)思维方式

俄罗斯人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由点到面,由一到多,属于焦点式思维方式;中国人则从面到点,由多到一,属于散点式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俄汉语言的遣词造句上便会有极大的不同。俄语的句子以谓语两大支柱为中心,句子内部其他成分围绕谓语展开,并按照规则排列,即所谓的由点到面,或是由一到多。而汉语句子内部不注重语法规则,语法的引进是近代才由印欧语系得来,句子中各个成分在不同的场景中心不一,汉语注重的是行文的方法,文章的构造,即所谓的右面到点,由多到一。

e)心理因素

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存的两族人民对于不同事物、概念、现象的理解,在心理上有着很多差异,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语言表达。例如:俄罗斯人“尚右忌左”,而中国人则相反;“喜欢单数、讨厌双数”,中国人则钟爱“好事成双”;俄罗斯人讨厌黄色,认为是病色,不吉利,中国皇家则多以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两族人对动物的喜好也有不同,等等从中反映出两民族之间的心理差异,其对于语言的影响也是极深[4]。

三、 结语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在语言上,导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在语言学习的同时,透过学习两族文化,来加深语言之间的对比,会更容易掌握,也就能够尽可能的减少交际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国际交流。(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洁,傅玲.俄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47-49.

[2]王淑杰.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