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议程设置理论 政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逐渐呈“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主动角色的开始,新闻发言人可作为政府主动介入并积极引导公共舆论从而成功实现新闻执政的切入点与现实手段。

本文希望在对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政府与媒体、公众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对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学定位进行分析。

一、新闻发言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2003年年底起,我国各地纷纷出台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浙江、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省级行政区。

由此可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过程,是公众对现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诉求过程,这种诉求必然伴随政府行为的民主、责任、透明、效益、法治和无私要求――这是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诉求,这恰恰也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学解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它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设定政策议程,以此影响媒体议程。进而设定公众议程,其中更多地表现了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引导。

1 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调控大众传媒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社会调控中的信,息源控制。信息源控制和行政控制一样都属于软性控制。但是,和行政控制有截然不同的是,这种制度一方面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沟通,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它通过信息源的有限性,协调政权、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比较隐蔽地引导舆论和控制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确实是平衡自由和控制的有效尝试。

(1)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的有效形式

根据先生的新闻定义,对新闻传播过程进行图解,可以拆分为三个阶段:

事实发生(信息源)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显然,构成这一运动过程的是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闻就不存在。换句话说,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新闻的全过程。若在新闻形成过程,将新闻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且把新闻形成的过程理解为政治传播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事实发生”和“及时报道”两个环节中,新闻会成了新闻形成的一个新环节,即:

事实发生(信息源)政府新闻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具体到上述政治传播过程来说,实际上政府面对着两个不同层次的信息受众:一是所有公共信息的接受者――社会大众;二是特殊的信息接受者――媒体记者。这两个层次的受众之间的关系是:虽然表面上看,政府新闻会针对的对象是新闻记者,但新闻记者只是新闻会主体和新闻会对象之间的桥梁,新闻记者有权力和义务及时高效地向受众(公众)报道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会的对象最终是公众。因此,政府应当看到:一方面,政府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威性和调节社会生活的权利,许多政府信息都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政府有责任让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最大的权利机构,政府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信息源。它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信息繁杂和思想多元的今天,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样,当人们无法分辨和取舍,更希望听到来自政府权威和统一的解释和说明。这一点在危机时刻和重大问题面前显得格外明显,政府的声音可以让小道消息不攻自破。

(2)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主体作用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作为体现人民利益、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权力机构,其影响和作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国家的形象,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枢纽。新闻发言人制度自然是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其目的在于协助政府工作,协调政府与传媒、与公众的关系,从而协调社会的发展。

面对政治信息的特殊受众媒体记者,政府应该了解记者甚至了解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需求,并以满足记者要求来寻求与媒体的合作。美国学者李普曼说,若非借助一种标准作业的方式,那么少数的人(记者)能够顾全这么大的报道范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记者常常必须经由别人的“告知”才能完成报道。由于大众传媒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去报道无穷无尽的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要求媒体对所有新闻都以“我在现场”来叙述、以目击者出现在新闻现场是不现实的,更别说相对稀缺的政治信息了。尤其在媒体商业化下,记者的工作和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任何采访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记者收入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帮助记者,就是帮助自己。政府给记者的“补贴”就是向他们新闻稿。而这些媒体除了付出记者的时间外,没有花费任何采访经费。就获得了新闻。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政府是现代社会中心信息源并希望控制大众传媒以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媒体为满足大众的需求报道政府新闻会并节省了报道经费和精力、大众希望政府信息公开以保障人民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为当下政治新闻形成的具有决定性的一环简直是“众望所归”了。

2 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公众

议程设置的理念实际涉及的问题是:传播如何围绕特定的目的设置议题,使之达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它是传者和受者之间一种相互牵动、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以沟通、扩散、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纠偏、排异等社会功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实施控制。议程设置是促进媒介更好地行使职责、发挥功能的一种方法。议程设置有三种功能:(1)在信息扩散之前,通过编辑实行限制;(2)通过增加信息量,强化信息环境;(3)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或解释。它涉及传播意图和传播效果的统一的问题。是建立在媒体对自身的定位和对受者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媒介的传播,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使某些事实从无数的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和

控制公众舆论。而人们则总是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行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控制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结合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可以对信息流动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图解:

来自信息源(S1、S2、S3)的信息(M1、M2、M3)转变成信息(MA、MB、MC)后,才传给接收者(R1、R2、R31。守门人从各种信息中,按照议程设置的需要,选出那些他认为可以传播的信息加以传播。这个模式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其不一样的程度取决于议程设置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当代的传媒,没有“注意力”是不行的,但仅仅具有“注意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才能使媒体的活动同社会产生双向互动的“共振”。从而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毫无疑问,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帮助媒介完成这一社会使命。

3 新闻发言人通过提供消息来源引导媒体设置议程

从传播学一般意义来说,“某种消息来源能够为某一媒体设置议程,而某种媒体又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这两个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现了政府设置政策议题来影响媒体议题,进而设定公众议题,事先对新闻套人政府的定义之后,从而引导舆论。政府选择哪些消息可以,哪些不可以,对哪些媒体,又应该以怎样的口吻,从而表达对媒体议程的左右。消息来源不仅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更可透过对新闻事件的诠释与评论,而成为新闻事件的“定义者”。由于新闻记者不可能出现在每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说一件新闻事件确实发生,不如说这一新闻事件曾经发生或将要发生。这就为新闻发言人留下了“说话”的空间。新闻制度正是通过“观察者”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做法。使得那些者在服务新闻界的过程中,也服务了自己的利益。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2篇

“本论坛的宗旨就是在政府网络发言人与广大网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于2009年12月6日的第一个帖子,这也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南京市政府设立此论坛的意图。这次南京一口气推出了90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覆盖42个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9个重要部门、13个区县。更让人关注的是,南京还要求网络发言人针对网帖要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此举更被舆论评价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一大进步。

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这是全国首家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9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公布了设立全省首批“网络发言人”的15个省直单位……此后云南等省区也提出要在各级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的出现展现了我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组织政府公关的开放姿态,以及在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定位上的又一次跨越,对于完善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发言人制度朝职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与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比较

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我们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对比:(见下页表1)

从表1直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利用网络媒介将传播五要素整合:传播者的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意义与突破

1.下情上达的有效途径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这其中既可以是网民的个体利益,也包括网民所代表的群体利益。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介扩大了,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咨询、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地回应。传统的新闻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而利益最大关系人――公众的地位有时被忽略了,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所幸的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打破传统新闻的瓶颈。

2.网民实现自我设置议程

在Web2.0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减弱,而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生发出新的特点。议题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BBS、博客、网站上设置议题;议题内容多元化,网络把关人的弱化为网民营造了公共话语空间和“观点的自由市场”等等,这些新的特点满足了网民自我设置议程的要求,并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来影响政府议程的设置。

3.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

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尽管一些公众在表达意见时的夸张、虚假等成分也容易造成新的拟态环境,但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传输器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网络新闻发言人各显“招数”

(1)实名注册,负责人亲自上线

山东莒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名注册,亲自上线,轮流做客,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专用帖。他们事先安排主要负责人在线交流的时间,提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公布,把在线互动的现场照片到网上,接受网友现场监督。论坛要求主要负责人针对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限期答复,来不及答复的问题集中答复,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24小时回复,跨“网”作战

南京市规定,针对网络发帖,涉及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原则上应该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而且除了目前南京政府网站上开通的论坛平台,南京网络发言人还要监测人民网、西祠、天涯、新浪等论坛上涉及南京的发帖,并及时进行回复。

(3)视频面对面,上镜与考核挂钩

太原市民政信息中心网站开设视频节目《民生在线》,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在网站上专门设置的咨询信箱内,定期查看网友留言并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其内容,邀请相关处室负责人在视频上详细解答,并于节目播放前3天在网上通知网友。《民生在线》至今已播出14期,期间陆续接到各种咨询信息300多条,每期平均解决15条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4条网友的具体提问。据悉,在信息门户网站推出视频节目是太原民政系统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具体行动,既为民政对象提供了新的咨询沟通渠道,也使得局机关可通过干部上镜,间接对其进行考核考评。

由于目前国家还未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及管理的具体办法,各地纷纷“试水”,办法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些做法也引来了网民的质疑,例如有人指出回复内容有搪塞之嫌。很多网友得到的回答都是“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正在交相关部门研究处理”等套话,甚至被怀疑是系统自动回复。这种为了追求回复时效的做法是否妥当,也值得相关部门探讨。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首先,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具体包括掌握各种媒介特性,善于综合利用不同的媒介为新闻服务;要具备新闻的专业知识,准确无误地将政府信息出去;关注网络舆情,敏锐洞察言论动态,能够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收集和提取海量、变化的信息和快速有效处理政务的能力等等。

再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和灵活严谨的思维,在网络新闻信息和政府态度时,要做到言辞表达清晰准确,逻辑缜密。这是因为网络的共享性将放大政府的一言一行,网络发言人书面表达的好坏就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克服有些传统新闻发言人喜欢说官话、套话、打太极的毛病,而需要了解网络语言,甚至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可以用网民更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以平等交流的姿态来听取大众的声音,做好民情反馈工作。

最后,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敢于负责,要用政府行动确保发言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发言人背后支撑着一个长效的合理的运作机制,诸如政府部门应给予网络发言人一定的自,部门和发言人统一口径,创立联动制度来支持发言人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持续性,并真正起到作用。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3篇

危机来时,企业慌了手脚

尽管企业新闻发言人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中国,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十分滞后,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企业往往在出现负面消息后,才匆匆推出一个临时新闻发言人来面对大批媒体的围攻,临时抱佛脚,显然效果不会理想。有时不仅做不到“正确而有效地”对舆论加以引导,反而是火上浇油,这样只会祸从口出。

在各种行业中,医药企业设置新闻发言人岗位尤为重要。医药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一旦出现负面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对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许多失败的医药企业新闻危机公关已经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玩票”性质的职业,它需要的不仅是在面对质疑时有一个人出来说话,更需要一个懂得怎么发言的发言人!而在我国,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是一种稀缺资源,从事医药行业的新闻发言人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媒体,中国新闻发言人更显稚嫩

比起中国新闻发言人的不成熟,国外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已颇具规模,两者之间有四大差异:

1.立场不同。新闻发言人实质上是所在机构的代言人,所以发言立场应是他的所在机构,发言内容应代表官方的正式立场和观点。比如曾经的白宫发言人弗莱舍,他口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一词是:“总统布什”或者“我们”;而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我”、“我这里”等类似表述相当频繁。这会让人难以分辨其中是否夹杂着个人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而言,如果由于个人看法产生了误导,那后果由谁承担?责任问题很难界定。

2. 语言风格不同。国外的发言人在语言上更具幽默感和感染力,中国发言人严词强令居多,偶尔的幽默也和整体风格不协调。这是因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往往以书面材料来表述、自由临场发挥较少;面对媒体记者较为紧张,容易忙中出错,慌中出乱。

3. 面对记者表现不同。在新闻会上,国外发言人的投入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发言人,与记者之间针锋相对,言词上的辩驳气氛也更为浓烈。而国内新闻发言人大多照本宣科,只提供既定信息,面对尖锐问题,回答多半单调而无实质内容,或者答非所问,毫无说服力。

4、制度的规范化、透明化不同。美国有信息公开相关规定,企业哪些信息应该披露,按什么程序披露,如何落实责任人和追究失职责任,都有详细的规定。而国内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待完善。

由这四大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性亟待提高!

未雨绸缪,构建危机“防火墙”

我国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多为企业内部人员兼任,专业性难免有欠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培训,来让不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专业化。在新闻发言人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发言人培训机构逐步兴起 ,但质量参差不齐,难有保障。而针对医药企业专门进行新闻发言人培训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上师大、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上海商报联合举办了针对医药健康方向的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这是国内首家融国家高等院校、社科院和新闻媒体为一体的新闻发言人“黄埔军校”。以专业的师资力量打造专业的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提供“黄金人脉资源”,让企业轻松结识政府要员和媒体资源,使企业更好地面对信息时代的种种危机,步步扎实,发展更稳健。

该医药健康领域的新闻发言人研修班全权委托上海桑迪咨询营销机构(简称“桑迪咨询”)进行招生。桑迪咨询是中国10大营销咨询机构,专注医药健康领域营销咨询十一年,领军人物为首席咨询官张继明。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4篇

在当今信息化、媒体化时代,企业信息被广泛传播,被媒体时刻关注。而企业要让公众了解、认知,也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体支持。与信息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会、客户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等各种公关场合,大都能听到新闻发言人的声音。近几年,中国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带动下迅速起步,企业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开始活跃在企业公关、社会传播的大舞台上。

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但他们也时常会卷入舆论的漩涡,遭来广泛的质疑。他们有时消防救火,有时却火上浇油。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他们有时却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是中国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不足的结果。

职业新闻发言人,培养刻不容缓

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更需要自己的发言人,特别是医药这个“高危”行业对新闻发言人的需求更迫切!对处于潜在危机中的企业,尤其是危机频发的医药企业,一着不慎、处理不当就是满盘皆输。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说,“在中国做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特别不容易”。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起步,对大多数新闻发言人而言,新闻工作还是一个新领域。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新闻发言人在中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

在国外,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甚至10人以上的中小公司都配备兼职新闻发言人。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高于危机公关应对层面,走向专业化是今后一大趋势。而中国的医药企业,不能因为没有出现危机就不加以重视,有时预防危机更重要。医药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处在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的境地。医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应对各种危机。这就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培养医药行业的新闻发言人势在必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受到传统宣传机制和思维的束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2010年微博兴起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传统的宣传机制和思维方式被彻底颠覆,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企业必须按照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改变思维,改善方法。新闻发言人要成为“专业的传播者和沟通者”,而不再是宣传时代的“喉舌”。

中国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不可或缺

新闻发言人应该全面了解所在企业的信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和传播技能。美国等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言人基本上都是从媒体记者或编辑中招聘。这一点在当前我国的体制下难以做到,因此才有了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他们接受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和传播技能的训练,在发言时才能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段段揣摩,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新闻发言人,绝对不是一个动动口就可以的职业。

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为他提供支持。这样才能把新闻会做得尽善尽美。

危机是现实的,风险是未来的,而零风险则是不存在的。康泰克PPA事件、巨能钙双氧水事件、霸王洗发水事件、云南白药配方泄密事件、尼美舒利事件……这一系列的医药行业的危机事件都在警示着我们,面对危机应及早防范、预警,并通过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正确引导舆论,转危为机。

桑迪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先生,经过对医药保健品行业多年的研究和实战经验总结道:“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事实上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能帮助企业很好地解决危机公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还能时时做好预警,广交新闻界朋友,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加入“黄埔军校”,搭建黄金人脉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5篇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一位一直关注中国传播领域的专家,据说您参加了所有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并以精彩的授课受到了学员的欢迎,这些培训班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史安斌(以下简称史):我有幸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历次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对象涉及中央和各省市的新闻发言人与相关的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汪兴明局长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共同设计了培训班的课程框架。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我本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讲授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全球传播时代从宣传到传播的理念转换;第二、介绍美国政府的新闻制度以及新闻会的运作;第三、新闻发言人的传播策略和语言技巧。

我个人认为,政府新闻制度和新闻发言人的确立与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相契合的,也适应了全球传播的时代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对此都十分重视。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各省市,我和其他老师的授课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和学者,能够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所得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另一方面,这些新上任的新闻发言人都是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课后还通过各种方式虚心求教,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在培训班中,您感觉对学员触动大的案例有哪些?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从中取得了哪些明显的进步?

史:案例教学是我和其他老师采用的主要方法。我们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员们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拓宽他们的思路,从而更有效地面对媒体。

北京市政府在SARS期间召开的新闻会,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回答周正毅案等敏感问题、南京市政府发言人徐宁举行新闻会等本土的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美国国土安全部有关《网络安全保护法案》的新闻会、健康与公共服务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有关炭疽热的新闻会等海外的案例也是学员们较为感兴趣的。这些案例都较好地体现了“突出新闻性”、“以我为主”、“人性化传播”等新闻的基本原则。

通过教学,我感到大多数学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第一,他们逐渐淡化了固有的“官员意识”,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职能,从而完成了由政府官员向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转换。例如,他们抛开了以往的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信息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总结”式,而有意识地挖掘新闻点,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信息,很好地贯彻了人际传播中的“三十秒十九十个字+六年级水平”的原则。第二,他们明确了政府与媒体的角色和关系定位,从而以更加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媒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经碰到过有的政府官员面对记者提出的具有挑衅性的问题要么以“无可奉告”搪塞,要么对记者大为光火、反唇相讥或拂袖而去的情况。通过我们的培训,能够让政府官员进一步了解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从而使他们善待记者,树立政府部门的“以民为本”的良好形象。

记:从2003年9月22日第一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始至今已走过了近一年的历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您认为当前培训班的培训内容能否满足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需要?

史:目前参加培训班授课的专家学者,既有国务院新闻办的主管领导,也有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还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应该说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满足了这些新上任的新闻发言人的需求。

与西方的做法不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从官员直接转换而来。虽然他们是所在部门的领导和行家里手,但普遍缺乏对新闻媒体的了解以及直面媒体的经验和技巧,鲜有机会接触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因此,目前的培训把重点放在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应对媒体的实务方面,我个人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为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制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培训内容的一个缺陷是本土化的程度不够。就我个人的教学来说,绝大多数的理念和案例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我一直跟各位学员强调这一点,提醒他们要在各自的实践中加以“扬弃”,避免产生“淮橘为枳”的效应。随着我国新闻制度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我将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充实本土的案例,提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可操作性的理念,让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更具有中国特色,这一点当然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记:有些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尽快促进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仅对新闻发言人进行技巧和技能的培训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新闻发言人的传播策略和语言技巧是我们培训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就我个人而言,能够把新闻传播学的有关理念融入到培训当中,旨在帮助学员完成从政府官员到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转换,以及从宣传到传播的理念转换。在全球传播时代,媒体既非政府的朋友,也非政府的对手,更不是政府的敌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个字:积极合作、讲求策略、维护利益、实现双赢。

我国许多政府官员对新闻媒体(包括西方媒体)缺乏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因此有“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我们的培训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构建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央所倡导的信息透明和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传播权,这也是我们所进行的培训工作的要旨所在。

诚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会的运作需要相当程度的策略和技巧,这对于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说是必需的。但我本人认为,策略和技巧一定要有合适的理念作为保障。因此,有人认为我们只讲技巧,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如果只讲理念而忽视技巧,也失去了培训的本义,我们面对的是即将上岗的新闻发言人,而不是进行学术讨论的专家学者。

我赞同这样的说法: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政府和媒体之间建设性的关系作为保障,而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政府和媒体都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我们所进行的培训工作就是其中一项。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虽然我是以教员的身份参与了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但在与学员的交流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中国现有的行政体系下为新闻发言人定位?如何使新闻发言人在我国现有的多样化的媒体生态中发挥作用等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有关新闻发言人的学术研究和培训工作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从而使这门学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史安斌教授还对下面一个案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6篇

今年6月2日,安徽临泉县要求各单位确定专人担任“网络发言人”。9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公布了设立全省首批“网络发言人”的15个省直单位。一时间,多个省份的政府“网络发言人”闪亮登场,网络问政再开新局。

“网络发言人”不仅能有效地防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同时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公民电子参与的潮流不可阻挡

信息和通讯技术提升了公民对政府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的各项方案和服务中。从世界范围看,公民的电子参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机构不可忽视的潮流。

2009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首份备忘录《关于透明和开放的政府》。美国媒体把此举解读为:在较大程度上依靠Web2.0赢得总统选举战的奥巴马,开始在联邦部门和机构层面上呼吁统合利用Web2.0技术向公民提供服务。

而在中国,网络也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听取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书记、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各级领导重视网络舆情,纷纷邀请网民“灌水拍砖”……一系列事件反映出,网络民主正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

我国政府推出网络发言人这一举措,将面对网络舆论时由自下而上的被动应对,上升到自上而下的电子政务系统管理水平。网络发言人的推出,表明了官方对网络民意的进一步重视,并将其正式纳入公民电子参与的范畴。但是,网络发言人在弥补传统新闻方式不足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给政府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

网络发言人只是组织对外信息的机构。就目前网民与网络发言人的交流来看,民众诉求多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政府部门在赋予网络发言人一定自的同时,也需要在其背后建立切实高效的联动机制作为制度性支撑。可以说,建立联结性的电子政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目前,广东省公安厅的网络发言人工作主要是由网站管理科承担,专门定期收集网络信息,归类整理后,上报给相关部门,有了处理结果后,经过新闻科的审核,然后以网络发言人的名义回复。而贵阳市则在较高层面上作了工作:成立了由贵阳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工作。可以说,贵阳市这种做法能够更有效地统筹网络发言人工作。

变“防火墙”为“灭火器”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SARS事件中开始建立,目前各部委、各省市的立体新闻机制已经建立,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新闻发言人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国新闻发言人一般来说是从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中产生,由于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害怕祸从口出,信奉“少说、能不多说则不多说”的“明哲保身”哲学;有的政府官员把新闻发言人当做信息公开的一道“防火墙”而不是“灭火器”,使媒体获取新闻变得更加困难。民众对于传统新闻发言人的不满,反映出个别机构对于民意的漠视以及对于信息公开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传递其服务价值,违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宗旨。

网络发言人作为政府服务价值的代表者,需要面对更为严格的要求。网络发言人不应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传统新闻发言人缺陷的有力补充。在平时,解决公民咨询、反映的问题时,由于不是现场的一答一问,网络发言人比起传统新闻发言人有着更充分的时间去向有关部门调查、印证以及执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发言人面临的心理压力相比传统新闻发言人有所缓解,更有利于解决上文提到的传统新闻发言人因为害怕祸从口出而不轻易透露更多信息的焦虑。比如,按照广东省公安厅规定,其网络发言人对于一般问题的回复是三个工作日,重大疑难问题是七个工作日。但是,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发言人则应该充分发挥其反应快速、灵敏,表现手法多元化的特性。在贵阳“立交桥垮塌”的传闻中,贵阳市网络发言人及时跟踪事实,配发现场图片,使谣言止于公开。

网络发言人要成为政府切实有效地回应民意、为民解忧的手段,各级政府就要切实转变思维方式,转变执政理念。传统新闻发言人面对的群体通常是记者等,但是,网络发言人面对的是所有公民。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网民对于问题表述自己看法、流露情感时可能比较直白,还可能出现不太理智的谩骂训斥、人身攻击等。这需要网络发言人具备冷静的头脑和较灵活的网络沟通技巧,在适应、掌握以及恰当合理地运用一套网络语言,保持权威性、公信度的同时,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从而达到传递公共服务价值,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目的。

防止沦为电子形式主义

“电子形式主义”是人们对于政府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的一些形同虚设的电子服务项目的戏谑。比如我国一些官方网站平时少有更新,对网民的发帖或者通过邮件形式来反映民声、建言献策置之不理,还有的用“我们已将你的建议及时转告相关部门”等官腔回复敷衍了事。

电子形式主义不但在中国有,在外国一些地方也存在。200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位学者通过对美国二十个州以及联邦机构的网站及政府工作人员、五个大型公共图书馆、各种用户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政府机构的网站上有“联系我们”的反馈方式,但是这些机构对于处理这些公众的反馈并没有正规程序而是比较随意,并且在相关决策时并没有系统地把用户反馈意见作为参考。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7篇

2007年4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介绍了总理此前签署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确立的主要制度有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制度等项。

谈到制定信息公开条例的好处时,张穹说:“政府信息公开以后,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为广大群众知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部门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实现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在信息公开上的责任、主体、原则、重点内容,无论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还是对加速政务公开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无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条例出台后,引起了国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继政务网上公开、政府新闻、政府决策听证等制度渐次推出之后,这一条例的出台,以法律的强制性,为打造透明政府上了最坚实的保险。”国际各大主流媒体也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事。《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增加政府透明度的新条例可能会让公众获得更多信息,帮助中央政府遏制腐败现象。”“美国之音”在网站发文,认为条例的公布是中国向着政府透明化、确保公众知情权的正确方向迈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文章还援引推动各国反腐败“透明国际”组织一位高级官员的话,“全球有46个国家制定了信息公开法”。他认为,中国愿意学习别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常规做法接轨,是向着政府透明化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政府信息公开必须准确、及时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在《条例》出台之前,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6个较大的市都推行了政务公开的试点。张穹对此给了很高的评价:“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的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就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概率。”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进程中,媒体曝光的作用也如同阳光一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内容不够广泛、公开形式不够规范、信息失真等问题;记者采访难,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披露不及时,甚至不披露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张穹就“条例对媒体获取政府公开信息在哪些方面会有比较具体的改善”答记者问时说,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国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宪法规定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政府和媒体对政府信息的,都要依法进行。《条例》规定了必须准确、及时,这和媒体报道信息的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展江指出,《条例》对媒体而言益处显而易见。过去,媒体报道政府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困难,采访政府部门往往会被以各种理由拒绝。而《条例》规定,政府信息需要及时公开,这就便于媒体跟进报道;政府是依法管理社会的组织,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离不开法律的授权,因此它是如何获得授权的、法律又对它作了哪些规定,公众亦需要知晓,从而也需借助媒体。

专家们同时呼吁,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责任方,政府一方面要在信息公开操作过程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逐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允许媒体对决策过程进行报道。

新闻发言人心里更有数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条例》实施后,新闻发言人承担的职责更加明确了。以往开展新闻,是否定时定点、什么信息、到什么程度,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现在有条例管着,就不能想说什么才说什么,半年或一年才一次。新闻发言人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该公布信息的时候没有公布,公布的信息不到位,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条例》从四个方面对各级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作了基本要求,对市县、乡镇一级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重点内容作了更具体的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要重点公开的信息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中涉及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须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公民知情权若受到侵犯,可以进行举报或提起行政诉讼。这些都将推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

王国庆说,《条例》实施以后,新闻发言人和其团队面临的任务也更艰巨。在《条例》实施前的一年准备期中,各个行政机关都要对本机关大量的政府信息进行整理,哪些信息是必须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公开的,不能无限放大不能公开的信息。还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建设政务网站等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因为新闻的渠道很多,除了新闻会,政府网站也是一个公布信息的重要载体。

此外,《条例》还规定,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机关进行沟通、确认。另外,这个信息是应该上一级机关才有权,下一级机关不经批准,不能擅自。这种信息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政府信息体系,新闻发言人可以在一个信息畅通的内部环境中工作,既能从决策层实时更新自己对全局情况的了解,又可以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从而迅速搜集和掌握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信息,得以随时接受外界的咨询。即使是回答敏感和棘手的问题,站在台上也能底气十足。

站在政府新闻最前沿的新闻发言人意识到,《条例》出台后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工作方式也随之要变。除了不说“无可奉告”和及时新闻外,还要让的信息更能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对此,江苏省南京市政府女新闻发言人徐宁认为,对于政策类的新闻,不仅仅是政策条文的公开,还必须是政策内涵的公开。公文有其写作规范,可能不是很通俗易懂。这就对政务公开提出了一个新的大众化解读的要求。当了三年新闻发言人的她用两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职责:“通过各种方式让政策在第一时间到达市民的口眼耳,让政策切实地为市民服务。”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第8篇

网络发言人的创举,最大的意义在于敞开信息的大门,简单地将其看作执政方式的华丽转身还不够,网络发言人背后,是亿万网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盼。令人高兴的是,网络发言人使得民众与政府沟通更方便。但令人担忧的是,没有真正的信息公开,网络发言人能在虚拟的世界存活多久。

重视网络,重视网民的意见,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新奇的事情。然而重视的结果,则是换来政府对网络言论的管制加强,删帖、政府部门网页不更新,等等。前段时间的王帅发帖事件,可算是将目前政府对待网络的心态表露无疑。网络发言人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的执政窘境。

网络发言人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伸和扩展。它的发言能否有别于传统新闻发言人,怎样用网民熟悉的讲话方式而非“网八股”,用网民可以接受的态度而非“无可奉告”,来解释和解决网民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网络发言人利用不好,将会变成政府用来安抚网民情绪的工具,而真正的信息公开,仍旧是指日难待。

更重要的是,“替谁说话”就成了网络发言人必须面对的大考,这可不是及时回应和实名发帖那么简单。出于各种原因,网络发言人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明确的解答,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网络发言人在发言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改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