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情书

电影情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影情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情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情书 马丁·斯科赛斯 雨果 梅丽爱 电影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1],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听众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2]。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影经历了欧洲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实验过程,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还有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长时间对着太阳凝视,最终失明,他的失明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因为他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达盖尔照相法”将影像定格在胶片上,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讲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将马儿奔跑的过程用胶片记录下来,呈现了一片动态的和谐。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枪”,随后他又研制出“软片式连续摄影机”。历史车轮中旋转出来的科学尘泥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1888年,法国人艾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在经历了视觉暂留、连续拍摄后,人们终于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1895年,12月28日,这是全世界电影人都应该记得的日子,在这年最后两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就是世界电影的诞辰。

一、巧妙运用分镜头交待故事背景和故事人物

(一)分镜头的使用

开头,火车行驶的声音,火车鸣笛,声音渐渐淡出,我们听到的是时钟的齿轮的清脆的声音。

4s画面出现钟表齿轮的运转。

17s渐渐变成了巴黎的夜景,慢慢向下拉去是一个火车站,天也渐渐变亮了。

32s下雪的巴黎乌云密布,一列列火车进站。火车站里一个个人影进入镜头,又走出镜头,蒸汽弥漫。

19s运用蒸汽,巧妙的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火车站的内部,饱满构图的画面,左右都是忙碌的人影,中间留白,色彩是像油画一样的蓝绿、橘黄还有黑灰,车站内部的人有意无意地让出了主干道,或是赶时间的工作狂,或是嬉闹的情侣、老人,有的人还看着自己手上的表抬头看着火车站的钟,校对时间。挂钟进入了镜头,远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钟。渐渐推进到那个钟表的特写,钟表的4似乎有点奇怪。7点钟,正是上班的时间。这样,我们看到匆忙的人影也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继续推进,在这个4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主人公雨果的脸。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些人,好像在寻觅什么。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推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站。

3s这是主人公雨果的视角,静止地看着这个车站来来回回的人。

2s雨果的眼珠向电影中的右边转去,又向上,眼珠子突然瞪得很大,那是一种恐惧。

2s镜头中出现一个看起来不像善者的穿着制服的男人,蓝色,好像一个胡桃夹子,旁边还有一只警犬。镜头的左边是一个喇叭,交待了这个人物是从事车站保安的,只要广播中出现治安混乱,他就会立刻冲上去维护秩序。

2s继续是雨果的眼部特写,瞪得很大的眼珠子,持续惊恐。蹙眉害怕。时针刚好滑过他的脸。

5s保安的腿部特写,助跑的架子好像需要,旁边的警犬舔了几下。

2s楼上的保安(冷调),楼下的集市(暖调)

5s一个咖啡馆,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只小狗。

3s卖花的姑娘,带着爽朗的笑容。热情地对每一个人打招呼,白的、红的、紫的花儿,衬托出她的笑容比花儿更迷人。

2s卖报纸的中年男子,微胖,在看着自己的报纸。

3s图书馆的管理员,“新邮件,我相信你又给我带了些好书来。”这句台词交待了他的工作。

2s雨果的眼神中出满了渴求,继续扫视下方。

2s娱乐场所,充满了音乐,这刚好和电影的背景音乐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共鸣,人们跳着舞。

2s跳舞中的人们特写两组。

1s全景依然是下面是暖色调,上面是冷色调。

3s齿轮继续转动,雨果的眼神越来越平静,

49s他把4放回原位,往回走,走过一段通道,镜头也在往后退,他在找什么,慢慢的,镜头偏上,雨果顺着扶梯滑下去,略带些镜头的旋转。到了下一层,镜头继续跟拍雨果,慢慢推进,雨果开门,沿着滑梯滑下去,旋转。原来钟表的内部,竟然像游乐园一样充满了乐趣。隔着障碍物,我们看到了奔跑的雨果。又顺着旋转的楼梯上楼,顺着充满蒸汽的通道蹦跑,我们看到了通道的尽头是暖色的光。又一个钟表,转动的发条,镂空的数字。看到一个孤单的老人。也是从4这个数字的背后。

1s老人坐在玩具的周围,好像在想什么事情。

5s老人的正面,好像很忧郁

2s老人的特写,眼睛在看镜头的左边,渐渐放大了瞳孔,好像看到了什么。

2s老人的眼睛特写,突然向镜头的右边转去,看到一个时钟,正是雨果所在的那个时钟,细心的老人发现了雨果。

2s雨果依旧很茫然地看着老人,什么都没有发现。好像在看什么。

6s一只玩具老鼠,手部特写。给老鼠上发条,老鼠走动了起来,拿起老鼠。

1s雨果眼部的特写。很好奇地看着。

6s老人旁边出现一个人,年轻女子,手上拿着书,还有条形面包,好像在说什么话。

3s女孩把面包放在桌上,老人似乎对她说了什么,女孩拿走面包。

2s雨果眼部特写,眉毛动了两下,表示不解。

3s老人和女孩,女孩微笑。

7s老人和女孩说话,女孩离开,老人好像试图喊回女孩,无果。

3s雨果眼睛看着女孩离去。又转回看老人。突然眼睛变大。

11s老人睡着,脸部特写,镜头渐渐往下,那只玩具老鼠。

1s雨果盯着那只老鼠。迅速的离开数字4的背面。

7s空镜头过道,雨果出现悄悄跑到一个排风口的地方。

4s排风口的另外一面,雨果的头,雨果打开排风口。

4s雨果在一个墙角贴着墙壁。

10s老人所在的巷口,渐渐虚焦,雨果出现在巷口里。雨果在找时机靠近老人。

4s雨果的中景,往前悄悄移动。

13s老人继续睡着,雨果进入镜头。一直伸出来的手,慢慢伸向机器老鼠。没等抓住老鼠,老人就先抓住了雨果的手,原来老人是假寐。

“终于抓到你了”

(二)分镜头的分析

影片开头的5分钟左右运用了41个分镜头,而影片第一句正式的台词就是“终于抓到你了”。在这接近5分钟的镜头里,我们的人物几乎没有说什么话,车站的吵闹声,早晨的问候声,这些声音的分贝似乎都是那么的低,小到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注意到。这正是导演的用意,导演让我们全神贯注地去观看这41组镜头,并且在镜头中找寻线索,让我们能从这些镜头的语言中猜测出来这些人的职业,这些人的工作,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人和女孩的对话,没有一句台词,可是却从表情上我们能判断出来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写给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用容量丰富的镜头语言,对我们交待了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车站,这也许是暗示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电影诞生的地方。

在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组镜头,这让笔者似乎想起了诺兰式的《盗梦空间》梦中梦的结构,这大概出现在影片的第80分钟里,雨果准备睡觉调好了怀表,时针指向了9点55分,雨果找到了开启机器人的钥匙,可它却在火车的轨道里,轨道开始震动,火车进站一样的镜头,火车脱轨了把车站弄得一团糟糕,火车驶出了车站,撞碎了玻璃,这一切原来只是一个梦,雨果惊恐的醒过来。发现挂着的指向9点55分的那个怀表不见了,但是雨果仍然能听到时间在流逝的声音,他打开了自己的衣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在这一刻,笔者以为雨果是一个机器人,被零件所覆盖,所吞没,笔者单纯的以为,雨果醒过来了。其实,还有一层梦境,雨果再次醒来,时间指向了2点10分,这个构思,笔者觉得太巧妙了,竟然有《盗梦空间》的情节。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故事的最后110分钟左右,这样的场景竟然重现了,雨果的机器人掉在了铁轨上,而救他的人正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冷血保安,火车没出轨,雨果也没事,可见导演马丁·斯科赛斯与时俱进的思维。在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禁闭岛》也运用了诺兰式《记忆碎片》的结构,将一个故事叙述两遍,也许马丁·斯科赛斯也是一名诺兰迷。当然,还要感谢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二、油画般的色彩,充满了一种怀旧风格的童话故事书的感觉

(一)这是一部马丁·斯科赛斯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

1.《雨果》的拍摄简介和荣誉

《雨果》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在2007年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为《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文学文本,加上导演马丁·斯科赛斯的视听团队,让它摘得了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但其实马丁·斯科赛斯这位导演是一位真正的多产导演,并不是为了奥斯卡而去拍摄这部作品,这部自娱自乐的儿童科幻电影,“无心插柳柳成荫”,摘得了多项奥斯卡荣誉。

2.《雨果》以好奇和探索来衔接起整个故事

一个个谜团,先是偷钟表零件的男孩和抑郁的老人的故事,男孩为了修好父亲留下的机器人,想要知道这个机器人到底是做什么的,而老人夺走了男孩的记事本,不愿意还给男孩,因为好奇,男孩和女孩成为了朋友,男孩最终在女孩的帮助下修好了机器人,却始终差一个爱心型的钥匙,其实这不但是机器人的钥匙,也是打开老人心门的一把钥匙。机器人运动了,并且写下了,乔治·梅丽爱的名字。影片放映了60分钟,谜底依旧没有解开,但是聪明的观众应该能猜到这和乔治·梅丽爱有关,也许那个老人就是梅丽爱。戏剧性的巧合,让他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柜子,一张张原画飞满了整个屋子,好像是人对梦想的追求,是欲望的膨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但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摧残,梅丽爱的梦想也被战火烧尽了,他的胶卷最终成为了女人的高跟鞋鞋跟,老人为何阴霾,因为梦想破灭。

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雨果和伊莎贝拉看到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等,从孩子求知的角度来揭示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转动的胶卷的声音,还有一系列的快节奏的配乐突然戛然而止,《月球旅行记》的海报出现,下面是乔治·梅丽爱,“是第一个意识到用电影来捕捉梦想的人,这位伟大的先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他们感到很疑惑,伊莎贝拉觉得很诧异因为养父还活着。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梅丽爱的“粉丝”,他告诉了孩子们梅丽爱的生平,并且恳请孩子们帮助他找到梅丽爱。整个叙述过程,并不显得枯燥,因为它的色彩非常的好看,好像置身一幅美丽的活动的油画中一样。梅丽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而且是无法想象的梦幻,让人叹为观止于他天才的思维。而影片中部分存留下来的真实电影的颜色是一张一张胶片绘画上去的,运用“视觉暂留”的原理,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整部影片大部分都只有蓝绿、橘黄和黑灰色,这样单纯的颜色。放映机的声音如此的熟悉,好像是钟表走动的时间,可梅丽爱就能很清楚的分辨出来,这是放映机的声音,他出现了,并且唤醒了他对过去的记忆,是那么的沉痛,到这里,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

(二)这是一封马丁·斯科赛斯写给乔治·梅丽爱的情书

谜团解开了,我们的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几乎绝望的梅丽爱,历史上的他是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擅长绘画、喜欢魔术,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成年以后就买下了罗培·乌坦剧院,成为了一个魔术师。影片中,他和妻子在观看卢米埃尔电影《火车进站》的时候,深深的被震惊到了,想要向卢米埃尔购买放映机可是被拒绝了,于是他自己制作了一台放映机(电影史上是梅丽爱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一台放映机)。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制造了一个电影梦工厂——这就是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制造的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梅丽爱发现了停机再拍,《贵妇人的失踪》就是他运用这一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一位贵妇人坐在椅子上,然后不见了。梅丽爱还受霍布金斯《魔术》——这本书讲述拍照特技的书本的影响,拍摄了很多具有想像力的影片,魔术影片《多头人》、《一个人的乐队》等等,他认为“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歪曲现实的新方法”[3]。

梅丽爱还运用摄影棚、道具以及服装将戏剧和电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摄影棚,他拍摄了很多神话电影《灰姑娘》、《仙女国》等等,他“将电影引向壮观的戏剧道路,第一个拍摄了有华丽服装和好大场面的戏剧、重现的历史以及悲剧、喜剧、歌剧等等”[4]。“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5]。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科幻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是梅丽爱艺术创作中的登峰造极作品,在《雨果》中,我们也能看到这其中的一些片段,这是一部彩,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从片中梅丽爱的夫人珍妮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我们一帧一帧的把颜色画上去”,成本非常高,当然视觉效果也是很好的,当放映机将它们放映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感慨科技和魔术,幻觉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当然这位造梦专家并没有抛弃现实,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的同一天,罗培·乌坦剧院就上映了他的《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这是他运用摄影棚拍摄的,当然还有他的特技,用摄影机隔着鱼缸拍摄,这类似于现在的“情景再现”或是“还原历史”。当然这些在《雨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反应,《雨果》中梅丽爱运用了两台摄影机,但是并不是用来模拟人眼制造立体效果的,而是用来保险的,如果其中一台机器出问题了,另外一台机器能够跟上运转,不会导致停机无法拍摄。“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丽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6]。梅丽爱这位“银幕戏剧”家注重技术改变现实的表现主义,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三、马丁·斯科赛斯和《雨果》,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和雨果一样,马丁·斯科赛斯因为小时候患有哮喘,不能和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就像雨果一样,躲在钟表的后面,在自己的秘密基地观看这个街市百态。马丁看电影中的虚拟世界,雨果偷窥周围的世界。这是69岁的斯科赛斯第一次拍“儿童/家庭”电影,和以往的写实主义不一样的是这位导演运用了“Happy Ending”的结尾,将几乎绝望的梅丽爱搬上了大剧院,让他讲述他是如何恢复希望的,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雨果。这部影片是斯科赛斯试图从12岁女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阐述故事,虽然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些许的严肃、悲伤、复杂还有冗长。这部影片不拘泥于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了故弄玄虚的俗套,还有情节、浪漫、追逐闹剧,他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爱恋用“儿童片”的形式传达给年轻观众,“从娃娃抓起”,让年轻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人愿意为我的电影买单”这也是梅丽爱没落的原因,没有人爱电影,那么电影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马丁·斯科赛斯很私人的一种情感,在电影中他甚至和希区柯克一样客串了一把电影中的摄影师,他在《雨果》中重建梅丽爱的“梦工厂”,还有重现《月球旅行记》等多部梅丽爱的作品。不但是梅丽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瓦尔特·鲁德曼的《柏林,大都会交响曲》等一系列经典影片,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电影的道具时刻提醒着时间在流逝,钟表是贯穿本片的道具。电影可以让时间停止,而胶片电影的敌人,是受众趣味的变换,“敏感脆弱”的胶片电影,承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它们随时都可以被熔化成女人的“高跟鞋鞋跟”,冷漠坚硬的数字电影取代了胶片电影,电影从而失去了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美感和缺憾感,没有暧昧和感性,温度和柔软,在冰冷中获得永生。当电影学着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候,斯科赛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现在的人们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正如那列火车进站,观众们纷纷感到惊恐一样。也许它只是一时的风潮,这代表科技的进步,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向马丁·斯科赛斯一样,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狄德罗主编.集体编定.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2][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3页.

[3][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0页.

[4][法]乔治·萨杜尔著.法国电影:4.

电影情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岩井俊二;电影美学;观影体验;王家卫

在他的电影中,总是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在表面繁华背后渗透出的莫名的哀怨感。这种哀怨不是表演出来的,是通过故事的构建而自然流露的,正因如此在当今影坛则显得尤为珍贵。他总将画面的色彩纯度调至极限,无垠的绿色田野,蔚蓝且清澈透明的天空,如此美丽的意境又怎能不打动观者?那么,创作这些影像的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日本新生代电影导演――岩井俊二。

一、导演岩井俊二其人其作

岩井俊二被誉为最具潜质的新近“映像作者”,曾从事过电视剧、MTV及广告片的拍摄工作。1993年,拍摄的短篇电视剧《烟花》使当年的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天荒地把年度导演新人奖颁给了他。翌年,岩井倾尽全力拍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剧情片《情书》,影片上映后在票房和口碑获得了双丰收。此片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新电影旗手”的地位,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岩井以前制作的录像短片也陆续公映,其中《梦旅人》获得柏林电影节新闻审查员奖。

不知该如何为这位电影导演做一个最准确的评价。究竟应该称之为“导演”“作家”“画家”,还是“音乐人”呢?他的身份似乎是模糊的,除了导演工作以外,岩井会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在《四月物语》中,他身兼数职,包办了影片的编导、音乐、发行、宣传等多项工作。可谓是多才多艺的全能型电影人,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原创者。少年时代的岩井就已经爱上了电影、音乐、绘画和文学。他的小说已经发行了很多,如《情书》《燕尾蝶》《华莱士的人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些作品也均被拍成了电影,这种由文学创作转化成影像创作的行为方式,对其而言不仅已是惯例,也是其电影创作的重要方法。岩井作为横滨国立大学毕业的油画专业高材生,在绘画方面的功力也为他在电影创作中唯美主义风格的确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电影绘画分镜头剧本,而且也使自己执导的影片画面的色彩、构图和基调等视觉因子颇具美感特色。

二、品读岩井俊二电影的审美趋向

一部电影首先且直接带给观众的就是“观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是通过光、影、声、电等综合技术手段实现的。对于电影艺术作品的受众而言,这种体验不仅体现在对电影画面、情节、音乐等外在因素的直观感受,同时也体现在对影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念的感悟上。其实,这些都是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形态在其美学特征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是在现代工业作用下的商业产品,更是受众与电影创作者产生情感和精神共鸣的物质媒介。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在此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进行剖析。

(一)青春美――青涩的唯美主义倾向

1 主题的青春化特征

青春是其影片的惟一题材,青少年时代校园中发生的故事是其作品的主要线索和背景。《情书》虽然是从角切人。但该片所要表达的却是主人公(男藤井树)对年少时期的青春时光的追忆和纯真爱情的祭奠之情;《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由岩井执导的又一部力作,这是继《情书》《燕尾蝶》之后,届时已经39岁的岩井对逝去青春的再次追忆。片中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13岁的少年雄一和同班的星野本是好友,在一次暑期旅游发生意外后,险些丧命的星野变得暴戾无常,他以虐待同学和朋友为乐,内向的雄一更成了被欺辱的对象。雄一变得越来越自闭,逃遁在莉莉周的歌声中寻找慰藉。莉莉周是个走红的女歌手,在她的BBS里,有个叫“青猫”的人渐渐成为雄一的精神寄托。枯燥无聊的学校生活在孩子们的聒噪中虚度着,在看似单纯的世界里,却隐藏着不可思议的故事……

如果《情书》表达的情绪是凄美,那么《关》则走到了黑暗的尽头,尽管故事中风景依旧如画,天空依旧纯净,但它表达的却是暗淡的青春絮语。通过本片,可以看出岩井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绝非肤浅的青春颂歌,更不是简单的青春偶像剧。作为一位有着责任感的电影人,凭借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和审视态度才能拍摄出这种带有强烈悲彩的青春主题电影。岩井俊二作为一名新锐电影导演也绝非是位完美主义者,他所要表达的是在唯美的外衣包裹下的青涩与怀旧之感。

2 画面的唯美主义表达

观看过岩井电影的观众,几乎都被其电影中精美而恬静的画面折服,这也是他的电影带给观者的重要观影体验――视觉感受的唯美性。唯美主义风格可看做是岩井电影的主基调,这可能与他早年学习绘画、有较强的美术功底有关。纵观其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均在镜头语言、画面组织和色彩调配等方面颇见功力,不论是分镜头的设计,还是色彩基调的把握,都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可称得上将电影视觉语言唯美化表达推到极致的大师,如将岩井俊二的多部影片的镜头定格处理,都可堪称经典,作为观者,不能不为其对画面的静态美把握得如此到位而感到惊叹。《烟花》如此,《情书》如此,《四月物语》的成功也得益于此,美丽的画面加上淡淡的哀愁构成婉约的视觉风格。

3 人物的偶像化选择

岩井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恬静而美丽的,导演经常会有意选择日本当红偶像明星担当主演。如,在《情书》中少年藤井树的扮演者柏原崇。在《四月物语》中的主演松隆子……偶像明星的策略应该与导演考虑到电影的商业价值不无关联,但也要看到导演对影片人物的角色设定上还是持谨慎态度的,这种人物形象的偶像化倾向与其电影所承载的主题是相契合的。尤其在《情》中女主人公那感人至深的表演在影片中可圈可点,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不但展现了影片内容。更加服从了影片的主基调。

(二)戏剧美――叙事散文式的情节构建

矛盾冲突是产生戏剧美感的主要手段。构思精妙、剧情感人是岩井电影的又一重要特征,精巧设置的剧情性也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观影体验”。还以《情书》为例,该片通过女主人公对在事故中逝去的未婚夫不为人知的生前事迹的追寻,观众被带入了导演事先设定的情节中,随着故事一点点铺开,谜底被一层层揭示,死者10余年前的一场暗恋则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最终使观者对那位逝去的主人公(男藤井树)对青春的爱的执著而感动。故事的发展是那么自然,不流一丝雕琢之匠气,使观者不禁叹服编导如此强劲的驾驭故事的能力,也领略到这种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在影像中的呈现。从表面上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及其情节推进是悠长且略带沉闷的,但它却通过精妙的设计和缜密的线索来吸引观众。在貌似平淡中,给予观众新奇和感悟是其编剧得以成功的法宝,在岩井的电影作品中非常多地体现出这种“外散内紧”的情节构建模式, 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三)纯情美――理想主义的东方精神体现

在岩井的电影中,无论其画面的景致,还是背景的音乐,乃至其所要阐述的精神内核都给观众非常一致的体验,它们美得那么纯粹、那么绝对。他是用电影这种手段来传颂东方理想主义精神的布道者。他的电影无疑是温柔、细腻的,但又是强硬、残酷的;他的电影唯美婉约却又诡异刺激;他游离在主流与异类之间,没有背离任何一方。理想与爱是岩井电影的主旋律,特别是对暗恋的表现分外突出,那种青春期异常执著的理想,对爱的理想和渴求在暗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小男孩默默地陪在离家出走女孩的身边,一路上就满足于默默跟随……(《烟花》);为了考到东京的学长,努力考进同一所大学,在学长认出她时,她感到的是幸福吧……(《四月物语》);在借书卡上写下自己名字,也是那女孩的名字,故意在放学回家路上对那个女孩做些恶作剧,蹲在女孩身旁让她摇自行车照明的时候,他一定也是满足的……(《情书》)。这种含蓄的爱情观可能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爱情理想。在岩井的电影中,理想是神圣的,也正因为神圣才不可企及。对于纯粹的理想。实现与否并不重要,重要在于对理想膜拜的过程。如果真的要去实现理想,那就一定会失败。《梦旅人》中的三个病人,《燕尾蝶》里的元盗们,他们在岩井构建的电影世界里注定要失败。在影片里,人们追逐理想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人们说着寓意深刻的话:“天堂是存在的,当人死去时灵魂飞向天空,在碰到云彩的那一瞬间,就会化成雨点落下来。”他们寻找的理想是天堂,在《燕》里,天堂已经触手可及,但仍然失之交臂,那是必然的。而其他电影中,守望者的理想也无一例外地破灭,因为只是守望着。无限靠近却无法触及,纯情却凄婉的美。这又使笔者不禁想到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二者在美学特征上或许有着某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如前文提及的:“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是淡淡的哀愁。”

三、岩井俊二与王家卫电影作品的美学比较

岩井俊二被誉为“日本的王家卫”,可见,二者在电影创作上可能会有一定的相近之处。笔者借此对中日两位优秀电影导演的电影美学加以比较,望能阐明二者美学的异同。

电影情书范文第3篇

空手去探班 撬走章子怡

在“小樽爱情”篇章中,章子怡饰演一位去日本寻找前男友足迹的乐天派女生乐琪,在寿司店偶遇学徒小健(彭于晏饰)之后,两人开始了共同的寻爱之旅。看似完美的邂逅,却在故事的最后,让观众泪流满面,原来彭于晏就是章子怡一直在找的前任。据悉,《奔爱》也是章子怡和彭于晏这一对全新荧幕情H的首次合作。

对此,张一白笑言,“他们其实是上了我的当,我一开始骗他们说这次不是来拍戏,是到日本度假,于是他们就愿意来了。”章子怡更表示,在拍《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时候,张一白曾经空着手来探班“撬演员”,张一白回应说,“我当时以为那附近有吃的可以买,可到了那才发现什么也没有,所以才空手去的。我也没在意这个,因为跟子怡是好朋友,她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但一直没机会合作。她演过很多电影,诠释了很多非常好的角色,但我一直劝她演一个纯粹点的爱情片。所以当我拍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了她,她现在已经进入幸福美满的阶段,太适合不过了,我希望她可以演这个角色,于是就问她我有个短片她要不要来。那时候离开机时间也很近了,我也知道子怡档期很紧,最后她还是接了。为了这么短的一个片子贡献了影后级别的表演,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喜欢纯爱电影小樽取景致敬《情书》

电影情书范文第4篇

查利・林中文名林秉森,父亲是老上海金牌广告公司老板,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商。查利・林西童公学毕业,骑马玩乐队样样在行,追女孩自然也热衷。

查利・林说,在他年轻时(上世纪四十年代),所谓交女朋友,最多也只是看看电影吃吃饭,要说接吻,那一定非得是未婚妻,已订过婚了。起码,也得已到论婚嫁的程度。

查利从高中时代就开始约会女孩子。在西童公学,校方并不将此作为问题,反而在礼仪课上有许多教程教你如何约会女孩子。查利是严格按照章程办事。首先,要提前一周约会定好时间,然后一定要包接包送,并且要在接时见过女孩子家长,得到女孩子家长首肯,然后一定要在午夜十二点前将女孩送回家,最好要与女孩父母当面道晚安。这是纯西方礼节。可见,西方人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随便。

那时最时兴约周四晚上看电影,因为老上海的首轮影院通常每周四就换新影片。时间约在晚上八点半,笃悠悠吃好晚饭看电影,电影散场不过十点半钟,十一点前可将女友送回家。

当然,约请看电影的必是如大光明、美琪、南京等一流电影院。一定要先预订好票,位子总是楼上第二排(第一排前面是过道),不能临时去买票,万一还要排队,让女朋友陪你一起排队吗?如果逢挂出“今日客满,明日请早”,还让女朋友扫兴,这余下的时间如何打发?难道真叫她穿着高跟鞋跟着你压几个钟头马路?

查利坦言,交女朋友不在你钱扔多少,而在你有没有花心思制造点情趣。在那个时代,钱扔太多,女朋友反而给你吓跑了。只有捧追歌星,她们巴不得你大把扔钱,扔金刚钻才开心。但查利这些小伙子追求的是闺秀小姐,她们欣赏的是你的情趣和审美。那时连送花都很少,除非在女朋友生日或毕业礼,一般是送花篮。对于女朋友的母亲即未来的丈母娘必须记住,每次上门一定要记得带一小束花,不过,她必须是洋派和新派的母亲,否则反过来会责怪你乱花钱,不如送她整只火腿或几听香烟合适。送女朋友礼物,也只在她生日,也不会送昂贵的首饰,最多送一副手套或一只手提包,当然包装要漂亮,东西要上品,千万不能送大减价货。

与女朋友晚餐,以西餐为多,因老上海一般中餐店太嘈杂,且两个人吃中餐菜又难点。邀女朋友共进晚餐纯粹是吃环境、吃情调,故而西餐馆的浪漫氛围是最合适的。当然,与女朋友孵咖啡馆也是很重要的内容,问题在你必须善于辞令,即情话绵绵,否则两人闷坐在那里喝咖啡,保管把女朋友吓跑了。查利・林说到此事很得意,他常常会利用这个时间用火柴梗或随身带的纸牌变点小戏法,哄她开心,或者为她看手相占卜,借此与女孩子有点小小的肌肤之亲。平时,多阅读一点西方杂志,记住一些幽默笑话,到时候就大有用处。其实陪女朋友孵咖啡馆是最能考核男孩子的风度、智力和人品的,也是女孩子借此了解对方的重要机会,很多男孩子有很丰富的肢体语言,但言谈语言则贫乏又苍白,很多就败在咖啡馆里。

当然,能约到女朋友一起看电影吃晚餐那已是感情发展得相对成熟了。在感情还处青涩的一层纸还未捅破之时,最好是与一大批朋友一起各带女朋友一起骑自行车至郊外。上世纪四十年代,骑自行车是很时尚很阳光的运动,如果一个女孩子肯答应与你一起出去骑自行车,那就说明她对你很有好感。一般约在星期天早上,这非正式约会,所以不用上门接,但一个聪明的男孩子就会在离她家不远的某个横街口静静地等她。

那时上海的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江苏路一带还很冷清,两人缓缓骑车向西区行去,如果此时男孩子能吹出最流行的好莱坞电影插曲甚至会吟唱,那一定事半功倍,这段集体活动过后,再转入个别约会,方渐入佳境。如果与她还未确定关系,一般不宜约晚餐,以免弹一鼻子灰,通常约午餐或午茶。

电影情书范文第5篇

他颇为坎坷的“艺术人生”与莎士比亚的经历几乎同出一辙。

出生贫寒的他发奋向上,终获牛津大学学位。

他在学期间就已在伦敦演出舞台剧,1948年进入电影界,

其后活跃于英、美两国的表演圈,1953年以《圣袍千秋》一片

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在好莱坞打响知名度。

1925年11月10日,理查德•伯顿出生在了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名叫Pontrhydyfen小村庄,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他爸爸是一名煤矿工人,即―名“十二小时制的工人”。伯顿的父亲后来声称:“他看上去很像我――他非常擅长雄辩,投入巨大的热情,以及巨大的暴力”。

尽管理查德•伯顿在演技上极为出色,1967年他导演的《浮士德游地狱Doctor Faustus》也十分精彩,但这些都不及他的情史更为众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他与刚刚香消玉损的伊丽莎白•泰勒之间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唏嘘和感叹。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两人合作了11部经典电影,这对银幕情侣银幕下的爱情故事比任何一部爱情电影都更富戏剧性。

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可以说是好莱坞最激情澎湃、最变幻无常的一对儿。相似的性格使两人既不能分又不能合,他们整整纠缠了22年。“我们爱得太激烈,最终我们两个都筋疲力尽了。”理查德这样形容他和泰勒之间的关系。1963年,当各有家室的泰勒和伯顿相遇随即发生婚外情,成为历史上最轰动的桃色新闻之一。伯顿曾经在他的日记中毫不忌讳地写道:“伊丽莎白是世界上最完美、最让人狂野的情人。”他们两人于196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婚,10年后离异。1975年,两人在博茨瓦纳复合,然而,仅4个月后又再次分裂。伯顿的兄弟曾说:“伊丽莎白是伯顿生命的一部分,伯顿没办法离开她。伯顿携他最后一任妻子萨莉与伊丽莎白和她那时的未婚夫见面时,伯顿还在桌子底下紧紧握着她的手。”

当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投资最大同时也赔得最惨的古装片之一《埃及艳后》里银幕上下如胶似漆的时候,出品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钱包在流血。泰勒开机不久就病倒,整个摄制组只好停机等她,第二年重新开拍她又病倒一拖再拖,400万的预算不停追加,当这部电影磨磨蹭蹭拍了四年终于在1963年完成公映时花掉了约4千5百万美元却在票房上惨败,福克斯公司因此差点破产。

电影的失败倒成全了他们。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公司赔惨了。成千上万的钱花掉,可结果是这部电影最大收获的不过是为六十年代增加了一段长长的花边。拍《埃及艳后》的时候,伯顿和泰勒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特别是泰勒已经嫁了四次,当时泰勒的丈夫原本是她的好友、主演过《雨中曲》的女星黛比的老公艾迪费雪,泰勒插足进去,拆散了原本是模范夫妻的黛比和艾伦。但是这也拦不住她和伯顿银幕上下的假戏真作,1964年,两人分别办好各自的离婚手续后在蒙特利尔结婚。

伯顿与泰勒的罗曼史价值不菲,因为伯顿从拍《埃及艳后》时起就常常买珠宝送泰勒,这一对情人让电影公司赔得吐血的时候却让珠宝公司大发横财。1969年,他从卡地亚珠宝公司买下一颗重约70克拉的梨形巨钻送给泰勒,这颗轰动一时的巨钻就是著名的“泰勒-伯顿钻石”( Taylor-Burton Diamond )。尽管如此,他们的婚姻却最终没有如钻石般恒久不变。

伊丽莎白•泰勒曾公开过理查德•伯顿写给她的情书。这些情书证明,尽管分分合合的两人没少恶语相向,但在理查德•伯顿生命行至尽头时,最爱的人还是伊丽莎白•泰勒。“我点燃了烈火却又将它扑灭,为此,我受到了上帝永久的惩罚。那烈火,当然就是你。”理查德•伯顿在1973年的一封情书中说,那段时间两人正好在闹分手。

在另一封闹分手后写下的情书中,伯顿承认他没能成为一位完美的丈夫,但他始终相信,爱能战胜一切,“你肯定知道我有多爱你。你肯定也知道我对你有多糟糕。但是最根本、最残酷、最自私、最具有杀伤力,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完完全全地误解了彼此。我们两人就像来自不同星球的人,交流不在同一波段。我爱你,我会永远爱你。请你尽可能快地回到我身边。”

我们都知道,泰勒与伯顿是于1962年在拍摄《埃及艳后》时相识,当时他俩分别扮演艳后和安东尼。而初见面的时候,她,是有夫之妇,他,是有妇之夫。但两个人的绯闻却马上传开,甚至连梵蒂冈教廷都为此特意发表了声明,谴责两人“通奸”。尽管有诸多阻挠,他们两人的爱情却不可阻挡。“如果你离开我,我就只能自杀。没有你,我了无生趣。”伯顿在一封情书中写道,“有一天我醒来――我认为我是醒来了――我意识到我真的在爱。到底是谁发明了爱这个概念?我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答案。”

电影情书范文第6篇

家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一栋房子,一纸婚书,还是另一个人?如果是房子,它可能会倒;如果是一纸结婚证书,它也有可能变成离婚证书;如果是一个人,有可能会分开。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果他去世,也意味失去。那么你一生中究竟为什么活着。

“十二三岁的时候,收过同班女生的纸条,现在想想,是很有童趣的经历,长大后,我是真的没有写过信,因为认识的人都特别近,好像恋爱经历用三个字形容一下,都是在‘楼下等’,等她出来。写信的等待太漫长,当然,也怕家长收到。”吴秀波很应景地讲了自己的情书经历。甚至,也提起了自己的儿子:“我听说剧组的同事收了儿子的情书,我就想,我的两个儿子很帅啊,不知道是他们没有收到还是没有被我翻到。”

说道应景,因为他和薛晓路导演以及汤唯合作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在这个月底上映。在这个片子中,他一反现实中的自己,拿起笔纸,坐在了情书的一端。

《北京遇上西雅图》在2013年刷新了国产爱情片的票房纪录,吴秀波饰演的Frank和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在帝国大厦的楼顶定情后,依然给人很多想象空间。这一次的《不二情书》,虽然延续着上一部的爱情主题,但却讲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爱情故事”:吴秀波饰演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房地产经纪人Daniel,汤唯则饰演人称“姣爷”的澳门赌场公关。不同的生活际遇,同样的漂泊感,还有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牵起了两个陌生人的书信缘分,但也有着很多的擦身而过。

在提前一些的媒体看片中,我的旁边,坐着一位姑娘,“眼神太迷人了”“身材太好了”,我听她念叨了好几句,在故事的推进中,我也听到了她微声的啜泣,看哭了的她说,“这片子不错。”

抛开影片,让一个女孩子不喜欢吴秀波,是挺奇怪的事情,无论是 《黎明之前》、 《心术》 、《离婚律师》 ,还是他蓄起胡须,甚至是彰显白发树立起的大叔形象,都圈粉无数,当然,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粉,多半是女生。

后来,我问了一些男性朋友,他们也不讳言对吴秀波的喜欢,甚至说,“他还会唱歌,还会主持,你看《欢乐喜剧人》了吗,简单说,看了,就会喜欢他。”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是投射,一种说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用吴秀波的表现,映射着自己的欲望,我把这看作是男性对吴秀波的一种认可,颜值之外的认可。

我问吴秀波,你怎么看自己的全能?毕竟他做过音乐编辑,不仅给别人写歌,自己也出过唱片,做过活动策划,做过节目制片人,也出版过自己的文集。在电视剧和电影上收获口碑的时候,他也涉足综艺变身“主持大咖”,但他却一点没有给自己贴金,甚至直白地说“不是成名了,以前的经历就都能变成值得炫耀的资历,简单说,就是之前啥都没有干成,才做了演员。”

即便做了演员,吴秀波也依然有着抽离的心,他说自己很宅,可以几个小时不讲话,但却不能没有书。他也被称为娱乐圈的哲学大叔,回忆拍摄《不二情书》的8个月,他说印象最深的是转场中,自己开车行进的三千公里路,“你是一个中国人,开着一辆美国产的车,在美国的公路上看美国的风景,你要在那个公路上找一种家的感觉,确实是挺异位的感受,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当你进入故事环境后,会很强烈。什么人才会想家?出去呆太长时间的人会。只有真的深入那种环境,才知道人多么缺乏归属感。”

家与漂泊感,吴秀波说,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有感触。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吴秀波

写情书,是因为孤独

Q:大家都在期待看到大叔Frank和文佳佳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的时候,没有想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却并没有以故事续写的方式出现,你在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有些意外?

A:这次合作不是基于之前的故事,而是基于之前合作的人。上一次,大家合作地非常开心,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对作品表达的态度和温度,我非常认可。印象里,第一次“西雅图”合作的时候,她的剧本已经是完全成型的作品,不需要再改动了。这一次,接到她的电话,立刻决定跟她合作的时候,剧本还在打磨阶段,并没有完全定稿,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Q:不二情书,你怎么理解不二,怎么理解情书?

A:这个名字有趣,大家可以诠释出很多蛮高深的意味,不过,我想说得简单,按照薛晓路导演的意思,这一次拍得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那么我们就叫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至于情书,和每个写过情书的人,发心是类似的,因为情感,因为孤独而产生。

Q:这一次你不当医生,却成为一名卖房人,角色的这种设置,是为了配合怎样的表达?感到薛导之前的作品,主人公都有一种漂泊感,这个感觉也会在你这一次饰演的角色中统合吗?

A:这一次当上了纽约的房产经纪,是个卖房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上都有一些大体的共性,如果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家。这个家到底是什么?这个片子多多少少就是在讲家究竟是什么。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把主人公设定成一个卖房子的人,因为他是帮助别人安家的。但是他本身却有一种漂泊感,如你所言,薛晓路的片子,从《海洋天堂》到《北京遇上西雅图》再到这部《不二情书》,这种漂泊感一直都有。

我想,一定也会有人觉得,把主人公发配到国外,可不就漂泊吗?薛晓路是个非常极致的人,她不会做简单的“可不”的事儿,她想到一个念头,想好一段缘分,再让它们落实为可行的框架,会去做很多实地的踩点,和物料准备。这一次拍摄我们去了澳门、香港、温哥华、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伦敦、还去了重庆,大概取了八个地方。故事串联了这些地方,我特别想提伦敦,这部片子中重要的道具是一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地名作为书名,孤独也好,连接也罢,这本书是游走在中间的魂。

站在女性立场有态度地去放歌的文化人,很少

Q:这本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一端是爱书成痴、穷困潦倒的性情女人海莲,一端是矜持稳重的英伦绅士弗兰克,他们通信20年, 一段从未谋面的情缘却给双方带来异常珍贵和温暖的欢乐。那么,想一下,这部片子,你和汤唯就有些像“海莲和弗兰克”?这个角色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怎样的延续或者颠覆?

A:每一次塑造不同的角色,你依然会看到相同的一些特质,比如,他的鼻子眼睛,他的音色表情,包括他所有感受事情的态度和方式,都会让人“似曾相识”却又完全不同,演员,要把原来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放下,体味故事环境里所有的一切,然后尝试着变成那个人。当然,完全投入,也并不是说,明确地给自己和角色一个区分,也没有那么复杂和麻烦。演戏等同于任何一个游戏,当你达到忘我的程度时,那就说明这个游戏规则和状态产生了。

Q:哈哈,是不是也有一些戏谑?

A:一千个人,就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游戏本身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则,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词汇的理解不同。我们生命中学会的第一个词叫“妈妈”,但是你闭着眼想的妈妈和我闭着眼想的妈妈,人不一样,年龄性格也不一样。从这一个词的不同,就可想而知,我们对所有词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我总觉得很多看似客观的事,其实都是一个唯心的游戏。

Q:于是只做情绪感应?

A:我们讲什么是演戏,或者什么是看戏,第一层所谓的共鸣就是情绪共鸣。比如我现在猛地拍一下桌子,你会吓一跳,别人也会吓一跳,这是情绪共鸣,不需要任何语言沟通,大家就感受到了。第二层是情感交流,两个人生活了两年,和两个人刚认识,或者已经生活了二十年,肯定不一样。戏剧的情感交流,是更深层次的。第三层是态度沟通,你可以把它简称为生命态度或者信仰。一个大字,加上那个点,就是无限大,底下放一颗心,就是你的心可以无限大,所谓“态”。其实演戏就是这三种沟通。

Q:拍薛晓路的这部片子,三层沟通,都做到了?

A:是的,薛晓路的电影之所以好,因为她自己是一个非常单纯和善良的人,她所有的故事都讲述着善良的、温暖的、舍己利他的态度。这跟她做人一样,你看她是很有名的导演,但她每年都坚持在电影学院给学生上课,一直都做着老师,她两年才写一部电影剧本,也不多拍,然后每部片子都亲力亲为,其实从赚钱来讲,这是一个特笨拙的做法,但是按照生命态度来讲,她是一个特别强大的女性。我觉得现在能站在女性立场拥有态度地去放歌的文化人已经很少了,薛晓路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个人。她的创作态度,让我不会拒绝她的任何影片。

关于拍戏,我特别不赞成用输赢心去看待,它就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甚至和聊天一样,你总是愿意和能懂你的人,多说几句,能懂,不代表你们所有对于故事的理解要完全相同,那只是具体技术,我更强调所有之上的那个态度。

我就是什么都没干好,所以最后当了演员

Q:在2015年,你就只接了这一部戏,如果我们从理念的高度,转到细碎的拍摄中,有哪些故事,令你印象深刻?

A:我们一共拍了八个月,从温哥华转场到拉斯维加斯的时候,我是开车去的,自己开了三千多公里,在沿海的公路上飞驰,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开着一辆美国产的车,在美国的公路上看美国的风景,你要在那个公路上找一种家的感觉,这个确实是挺异位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出去,大部分是旅游,除了新鲜和享乐以外,没有体会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当你进入那个故事环境后,这种感觉却会很强烈。什么人才会想家?出去呆太长时间的人会。只有真的深入那种环境,才知道人多么缺乏归属感,这些场景给我的印象还挺深的。

Q:如果可以带着一个问题看电影,你希望让大家带着什么问题?

A:让大家想想,为什么天天发朋友圈?朋友圈这个东西特别奇怪,你要是明确知道发给谁,你直接给他发微信就好,为什么不是一对一的直接发,而要在朋友圈?也许这部电影能让你有些思考。同样的,也像我上面提到的,想一想,家究竟是什么?

Q:有大家,也有小家,心理学上还特别注重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你的成长中,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哪些地方?

A:很多很多,当然,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生命中每一个感受和体悟,最终都会影响你的表达。

Q:所以你做过的表达也是很多,中戏毕业后,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没做多久就放弃了,做过唱片,出过专辑,做监制策划,现在在电视电影之外,综艺主持也拿得住,面向很多。

A:好像一个人出了点儿名,他以前所有的经历,都变成了他的资历。但我不想给自己贴金,我的那些经历并不都是光耀的,甚至可以说以前很多都没有干成,因为一直没干好过,所以换了好多行业,只是后来干演员干成了而已,我没有那么多本事,也不是全能的多面手,没有什么好隐晦的,我会跟所有问我的人,认真地说,我就是什么都没干好,所以最后当了演员。

想把所有拥有都扔掉,不想坚持

电影情书范文第7篇

《巴黎宝贝》

上映日期:2011年8月25日

求爱方式:展现父爱

电影推荐度

简介:中国留学生leo在法国巴黎的浪漫奇遇记。为了留在巴黎追求心仪的法国女孩,leo想尽了各种办法,同时也闹出不少笑话,在一场精心布局的“宝贝计划”中竟然和三个“情人”在浪漫之都上演了一场“巴黎爱情故事”。伴随着眼泪与欢笑,leo最终意外地当上了爸爸,戏中的每个人也因此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点评:父爱是一种爱情资本

leo原本身家富裕,可为了追求法国女歌手,最终落得一文不名,要到餐馆打工的地步,后来还无故当起了爸爸,自己还是个大龄儿童的前提下还得照顾一个真正的儿童,不过也获得了让女神看到自己另一面的机会,父爱展露无遗,为自己增加了爱情资本。

《巴黎宝贝》虽然仍未上画,但剧情充满笑点,这部影片通过幽默的镜头展现出一幅阳光十足温馨满场的巴黎风情画,让人在轻松愉悦之余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并且学会珍惜眼前人。

《求爱上上签》

出品年份:2004年

求爱方式:以命求爱

电影推荐度:

简介:四位现代都市的性感美女——汪楚翘,yuki、关德娴、倪险各自享受着感性都市的性感生活。同时演绎着现今都市的女性如何在事业、家庭、友情以及爱情方面作出取舍。

四名都市单身女郎,分别求得爱情上上签。奔向美丽康庄的爱情大道,享受浪漫幸福的爱情生活。

点评:用生命的全部去爱

在四段各不相同的爱情里,其中有一个为了爱人不惜豁出生命的爱情故事。为了追求喜欢极限运动的美女倪险,大胆豁出一切,硬着头皮玩飚车,玩完再来高空跳伞,一连串惊人玩命的举动最后终于让倪险感动的热泪盈眶,从此以身相许。

影片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极端的爱,不是所有人都敢于用生命的全部去爱,因为不能真正判别出爱情的价值,也因为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当一个人敢于豁出一切,用全身心来爱你,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福祉。

《玻璃之城》

出品年份:1998年

求爱方式:改变掌纹

电影推荐度:

简介:1996年的最后一晚,伦敦桥旁旅客云集,在风雪中倒数迎接新年来临,1997年,新年的第一秒钟,一辆汽车失事撞毁,车上的一对中年男女,一生与韵文双拥而逝。第二天报刊头条新闻,发现他们原来是一对偷情的恋人,各自有家室。两人的家人慢慢还原父母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触及父母湮远遗亡的往事。

点评:浪漫是一种极致的奢侈

在被还原的上一辈的爱情里,曾经有这么一段,许广生制作了一件特别的礼物送给韵文:根据自己的左手制作的手模。最特殊的是,模型上的手纹全部都是由“韵文”二字组成的。并加上浪漫的一句:“我的生命线、事业线、感情线,全部都是你的名字。”这样浪漫的求爱,透着极致的奢侈。

影片通过后辈的视觉,以遗物与书信一点一滴拼合出上一辈的恋情。让人不禁透着这些爱情足迹一起心动一起心痛。以改变掌纹来换取爱人的全部信任,这样极致的浪漫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对于追逐爱情的无限想像空间。

《情书》

出品年份:1995年

求爱方式:借物传情

电影推荐度;

简介:《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

点评:爱情需要一点传统怀旧

《情书》这部电影里,情的意义远大于书,不过没有书信这个开端,这一段情也没有办法弄出端倪。这封寄往天国的书信,误打误撞下牵扯出了一段新的爱恋,让人动容。

在这个电子产品泛滥,邮件代替信笺,视频代替相见的时代,书信这种古老的形式已然被人遗忘,而《情书》这部影片却强调了书信这个传统工具的重要性。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事注定不会轻易改变,比如人

转贴于

心,比如爱情。

《重庆森林》

出品年份:1994年

求爱方式:手绘机票

电影推荐度;

简介:两个互不交叠的警察爱情故事,影射着重庆这座钢铁森林城市的欲望与冲动。无论是失恋无聊的警察223爱上了戴金色假发的女杀手,还是在速食店打工的女孩暗恋着每晚来买宵夜的警察663,两个爱情故事都透着浓重的寂寞与无奈。

点评:幸福需要勇气加一点创意

食杂店店员阿菲暗恋警察663,但当663真的开始注意她时,她又决定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她留下了一张手绘的飞机票,时间是一年后,目的地是加利福尼亚。一年后,阿菲回来见663,再次画机票给他。定情。阿菲大胆而不失含蓄的举动,在捍卫了女孩子应有的矜持之余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对警察663的爱意,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段姻缘。

很多时候暗恋总是无疾而终,尤其是女孩子的暗恋,因为勇气的缺乏而最终使恋情未开花已凋谢。其实缺乏勇气还是其次,关键是有没有创意,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有心做的话,会找到一个方法,不想做的话,只会找到一个借口罢了。

《邮差》

出品年份:1994年

求爱方式:装知识分子

电影推荐度:

简介:一个渔夫的儿子马里奥因为晕船而不能子承父业,又因为粗识些字而找了个给智利左派诗人聂鲁达送信的邮差工作,再因为爱上了个姑娘而学习诗歌的写作,最后因为对诗歌、诗人的热爱而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

点评:爱情需要情话的滋润

邮差马里奥出生在渔夫之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只具有初小文化,可他一样可以跟心仪的姑娘大谈诗歌和暗喻。没有文化,他有一颗上进的心,敢于装成知识分子,也敢于挑战自己所不谙熟的领域,向心仪的人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

影片展现了爱情以及生活令人向往的一面,同时也道出了爱情的保鲜秘密:情话滋润。光是同床共枕柴米油盐,不足以长期维系两个人的感情,而一句小情话,一段小诗的点缀足以为爱情挽回褪去的光华。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出品年份:1961年

求爱方式:意识控制

电影推荐度:

简介:在一座拥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城市里,戏剧演出正在进行,男人x与女人a相遇。男人告诉女人;一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相见。她曾许诺一年后在此重逢,并将与他一起出走。a起初不信,但是男人不停出现在她面前,并且不断描述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种种细节。于是,a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并与x相恋。

点评:有一种爱活在记忆中

有人说,谎话说一百次也会成真,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对你施展话语诱导,年长日久之下,很难做到此心坚定不动摇。而影片中的男主角用尽了一切魅惑的字眼,颠覆了女主角的所有记忆。

影片虽然公映年代久远,但其前卫的意识控制描述方式比现在众多电影都要来得震憾。言语的魅惑,对记忆的篡改,记忆与现实之间界线逐渐模糊,这种爱的感觉似乎曾经存在,又似乎不曾出现,无论如何,它们都通向了同一个终点:爱情。

《热·陪如火》

出品年份:1959年

求爱方式:巧妙装病

电影推荐度:

简介:1929年,动荡的芝加哥常有强盗集团骚扰。在乐团工作的乔和杰利。因在偶然的机会中目击盗匪史巴克的手下在车库杀了告密者,而被穷追不舍。正好一女性乐团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于是二人便男扮女装加入,随之抵达迈阿密才躲过了追杀。该团有位美丽的女郎。名叫秀珈,乔知道她想要一个有钱的金龟胥,便抓住这一弱点自称为石油王的公子企图得到她的芳心。

点评:爱情可以包容善意的欺骗

电影情书范文第8篇

“真的,而且比我们还小一年级诶”“啊,姐弟恋”

“……”梦铃什么时候想象力这么丰富了-_-^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的太是时候了,口若悬河的梦铃算是极不情愿的闭上了嘴。

当我坐到位子上时,不禁惊呆了——

旁边叶云菲的抽屉被一封封粉红色的情书塞满了!唉,天生就是这么有人气的女孩啊……我差点忘记自己还要交一封情书进去-0-“嘿休~嘿休~~”气死我拉,这抽屉塞的太满,恐怕塞只蚊子进去都难-_-^

“呼……”正当我为“挑战情书抽屉的极限”胜利而松口气时,“扔掉”叶云菲又是一句极其冰冷的话。“什……什么?”

“我说把这些情书扔掉”叶云菲有些愠怒地指了指她快被情书挤烂的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