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第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第三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四条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第五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定工作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

第六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七条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二)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第八条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辖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主体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

第九条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第十条申报者须提交以下资料:

(一)申请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三)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四)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

第十一条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

第十二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三条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四条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

第十五条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六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七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十九条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年度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

第二十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分类;工程性;与运河关系;申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27(4)

作者简介:陈国民淮安市楚州区桃花垠纪念地管理局 副研究馆员

我国政府正在认真准备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力争使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对大运河遗产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沿线省份正在制定本省的保护规划。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具体问题。①面对世界遗产委员会“遗产运河”、“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系列遗产”等新的遗产概念,确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类型。②大运河春秋以降,在我国中东部,是跨越若干流域、沟通南北若干经济文化区域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尽管“”期间文物损毁很多,但仍存巨量的遗产,怎样对它们进行分层(类)、编目?③对大运河这样整体连贯性很强的遗产怎样进行阐释、展陈?④如何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确定概念的外延,防止其范围被无限制的扩大。⑤在大运河申遗中如何调动沿岸城市积极性,避免过于为了遗产归属而争执。对这些问题回答的前提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类。笔者在此对两种分类方法进行辨析,并着力提倡张廷皓的分类方法,同时略加变动。

一、按文化遗产和运河的关系亲疏进行分类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健认为,根据运河文化遗产的定义,运河文化就是运河的流动性及所带来的交流,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所积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按文化遗产和运河的关系亲疏,将运河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划分为核心区、重心区和影响辐射区,据所处位置把遗产划分为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和连带遗产。核心区――核心遗产:大运河自身及与河道、航运(漕运)、水利等直接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物质的遗址遗迹有航道、水道网络、桥梁、船闸、堤坝、圩堰、驳岸、纤道、水柜、码头、仓库、船厂、航标灯塔、碑刻、船舶及漕运、盐运、治运管理机构、关榷、皇帝行宫、御码头等。非物质的有名人事迹、诗文字画、航运及河工治水技术、漕运传说、故事、说唱、戏曲、船工号子、水上习俗、地名等。这类遗产应是紧贴运河沿岸,与运河“零距离”。重心区――关联遗产:大运河沿岸城乡与运河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镇、村落、桥梁、古树、园林、民居、名宅、碑刻、庙宇、古墓、会馆、商行、市场、工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口述文化资料、实物文化资料等。这类遗产的空间范围应是运河沿岸城乡范围之内。第三层次,影响辐射区――连带遗产:大运河沿线城市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考古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小说、传说、工艺、民俗等。这类遗产的空间范围应主要在现代行政区划所包括的运河城市市域范围内。

这种分类方法中几个关键词应当是:与运河的关系、空间范围、位置、距离。笔者将这些词意进一步明确:分类是从与运河的关系,而不是从与运河文化的关系出发:位置、距离都是与运河相对而言。实质是按照遗产所在位置与运河的距离这种几何关系,由近到远,分成核心区、重心区、影响辐射区,进而将遗产分为核心遗产、关联遗产、连带遗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难以将核心遗产中的漕运传说、故事、说唱、戏曲与关联遗产、连带遗产中的非物质遗产科学区分。另外,上述的第三层次中,相当一部分与大运河几乎没有关系。例如,淮安青莲岗遗址是考古遗址,但真的说不出几千年前的它与在它后面的大运河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是因为在运河边的淮安城而将其划入,那么,诸如此类的考古遗址在运河沿岸周边城市确实太多了。这种分类法带来了大运河文化遗产范围无限扩大的趋势,另外由于这种分类法其逻辑性不很强,类与类之间的界限不清。还有由于此种分类考虑到了行政区划,在实际操作中会无意中强化沿线城市对遗产归属的争议。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运河申遗的整体出发,作为整体成为一项遗产时,就不应该按城市将其拆解。例如,某皇帝数下江南,我们应将这方面沿线城市的所有传说,整体打包成一个遗产项目,而不要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项同名遗产。

二、根据各组成部分与大运河遗产工程性的“亲疏远近”将大运河遗产分成三类

张延皓认为,由技术要素集成的人类伟大运河工程,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可将中国大运河遗产分成运河工程遗产和由运河工程派生衍生的遗产两大类。运河工程遗产包括大运河技术要素和大运河建造的非技术要素。大运河技术要素是指建造大运河并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各种技术元素。大运河建造的非技术要素是指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等主客观环境构成的工程边界条件,是为实现大运河工程目标而设置的。比如浅铺、兵堡、河道总督府及钞关、仓储设施、船场、漕政管理机构等。这是确定大运河工程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尺。大运河工程的衍生遗产是大运河的产物,与大运河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因果关系。如因大运河工程而兴盛繁荣的城镇聚落、产业行业,因大运河工程而建造的祭祀性建筑,因大运河工程造就的自然景观、工程化地貌。见证由大运河工程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大运河历史,有些还长久地影响着运河沿线的历史进程。

这种分类方法的关键词是工程性或技术价值,按照遗产所具有的工程价值(或对运河发挥自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吸收了第一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克服了第一种分类方法的缺点,但存在运河工程遗产类别数量特多的缺点。笔者在张廷皓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议把大运河文化遗产分为三类:

即大运河工程遗产、大运河工程相关性遗产、大运河衍生性遗产。

其中,大运河工程遗产与大运河本身及工程技术价值紧密相连,大运河工程相关性遗产是为大运河工程或为大运河发挥运河自然及社会功能而服务的,大运河衍生遗产则是见证大运河历史的。显见,广义地说,这是从大运河遗产所含工程技术价值的多少来衡量的。

当然,类以下还要再分,大运河工程遗产按照地区一朝代一水利作用往下分,大运河工程相关性遗产按照地区一朝代一服务途径(河道管理、漕运管理、船舶、财政、仓储等)往下分,大运河衍生遗产则先按地区,然后按城镇、行业、祭祀、地貌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再进行细分。

三、大运河遗产分类与申遗:工程性是确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类型关键所在

近20年来,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概念,主要有文化景观、遗产运河、系列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强调遗产中人类和自然相联系的要素,遗产运河强调作为遗产的运河的技术价值,系列遗产强调不同遗产的同质性,文化线路则强调交通线路的文化交流价值。虽然,一些 专家认为,将中国大运河套用这些概念的定义和标准,都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但要申报世界遗产,就必须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文件来办。由于文化景观是与生物多样性关联在一起,这样,大运河与它无缘。但大运河显然同时符合遗产运河、系列遗产、文化线路的条件,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找一个最符合的形式,所谓最符合,一是最符合哪一个概念就按照那个概念申报,一是按照哪个概念报容易通过就照哪个概念报。

2009年6月22日至30日,第33届世遗大会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召开,在系列申报上的新信息是,尽管系列申报有较多的遗产点可能构成一种对遗产价值的强烈表述,但同时也增加申报的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当专业咨询机构对每一个构成这一申报的遗产点进行价值评估、真实性、完整性评估和比较分析的时候,可能由于一个或几个遗产点的问题,而影响整个申报工作。如果大运河申遗是按照系列遗产申报,由于大运河遗产中遗产数量极多,我们从中选取10至50个作为系列申报,若此系列中的个别价值评估不过关,会给整个申报拖后腿。因此,我国不能在大运河申遗上搞系列申报。

另外,在这次大会上,还反映一个信息,人们已不仅仅把景观环境作为遗产的外部背景,而是将遗产的文化价值、遗产地的精神延伸到景观环境当中,景观环境已经成为遗产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遗产完整性的重要内容。大运河全长1 782公里,南至杭州、北达北京,把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时间不长,周边已有不少“运河小区”之类与申遗不符的区段,要把此类环境完全恢复,难度大,三、四年内清除不容易做到。从这点看,由于遗产运河强调运河的技术价值,像清口运河渡黄、高家堰“蓄清敌黄”、宿迁淮安段“束水攻沙”等,诸如此类许许多多,同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一些运河相比,其工程技术价值远在其上。

田忌赛马,以长克短。凭借大运河极具工程技术价值的明显优势,按照“遗产运河”概念去申报世界遗产,应该说是明智之举。根据各组成部分与大运河遗产工程性的“亲疏远近”,将大运河遗产分类,自然是最符合申遗要求的。

四、从大运河遗产工程性出发有利于整体连贯地阐释、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历史之长、流域之广,所包含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毋庸重述,如何将这些遗产更好地展现给参观者,如何通过展示更深刻地体现运河的伟大价值,这是专家学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一些人提出“整体连贯地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综合性的运河文化博物馆”的主张,笔者大为赞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京剧申遗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与西方不同,作为东方文化,中国书法、绘画讲究写意,而京剧作为‘国粹’秉承了中国5000年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雕塑、杂技、武术、绘画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虽然仅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作为艺术经典的文化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研究京剧几十年的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如是说。

东方艺术缘何唱响世界

京剧的自信从何而来?早在上世纪前半叶,京剧作为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就已走出国门,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展现独特的东方神韵,备受西方世界的瞩目。作为集众多戏曲门类之所长的京剧艺术有着“国剧”的雅号,至今它仍被看作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一曲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唱的就是外国人眼中的京剧:“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peking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外国人眼中看到台上演员抖擞出来的精气神儿,沁透着演员无数的汗水。在京剧的行当里,武行最为重要,无论是唱生的,还是唱旦的,都要先练武功。旧年习武的人总说一句老话:“好把式打不过赖戏子。”可见京剧演员武功底子的重要。

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第一个真正将它推广到世界的人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很难说究竟是京剧成就了梅兰芳,还是梅兰芳光大了京剧。梅兰芳和京剧已经密不可分,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梅兰芳,是因为这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戏曲剧种――京剧。当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亮相于世界艺术大师们的眼前,梅兰芳希望的不仅是以唯美的唱腔与身段征服外国人,更是要让“老外”欣赏京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是什么让这些人看到中国京剧就会兴奋异常?五颜六色的脸谱、古色古香的服饰、亮丽夸张的盔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当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当京剧越来越多地走上外国人的舞台时,他很自然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1919年,梅兰芳率团赴日本演出,一出《御碑亭》让深受封建制度压迫,夫权至上缺少家庭地位的日本妇女感同身受,纷纷洒泪而泣。这是京剧艺术首次在海外取得较高影响力的演出。

1930年赴美,首登百老汇舞台,梅兰芳精心挑选了歌舞并重的剧目。《西施》里的羽舞、《霸王别姬》里的剑舞、《木兰从军》里的戟舞、《上元夫人》里的拂尘舞和袖舞,还有《嫦娥奔月》里的镰舞,展现了来自东方文化中对于美的写意性理解。当时美国正值金融危机,岂料美国人竞对京剧如痴如醉,“梅兰芳热”在全美迅速升腾。

《霸王别姬》虞姬舞剑既有双手持剑的美姿,又使出各种单手饼剑的剑式,行云流水般目不暇接的剑花,让剑舞变得出神入化;《天女散花》里的长绸共有十几米长,粉色的长绸“圆圆圈圈”舞动起来,极为柔美、洒脱、飘逸,展现了仙女出神入化的美;《麻姑献寿》里融合了杂技的功夫,盛寿桃的盘子,在一根手指尖飞速旋转,犹如“二人转”里的手绢一样听话。

当时,梅兰芳在百老汇演出,被誉为“主教”的大卫-贝拉斯科生病住院,没能当面欢迎。可接连三个星期的演出好评如潮,让贝拉斯科在医院里终于按捺不住了,他不听医生的劝阻,依然抱病前往观剧。散场后,一见面,他恳切地握住梅兰芳的手,赞扬道,“君真是世界上的大艺术家,怎么能教我不佩服呢!本来大夫不许我出门,今天因为您将要演完,再不来恐怕就没机会瞻仰东方戏剧和您的艺术了。”在洛杉矶演出《刺虎》,因观众太过热情,梅兰芳不得不谢幕15次!与在国内被称“梅郎”“艺士”“伶人”“老板”有天壤之别,在美国,梅兰芳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家”“罕见的风格大师”和“卓越的艺术大师”。

1934年,梅兰芳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与欧洲的歌舞剧不同,在导演们还在忙于用一台的布景来表现环境,中国的京剧已经通过动作暗示出了虚拟的场景。翻山越岭只需舞台上打几个旋子,打鱼只需一支船桨,跨障碍只需来个“铁门栓”(就是一只手捏着一只脚,另一只脚围着被捏住的那条腿前后跳跃的动作)。1935年梅兰芳到苏联,有位导演看完京剧,感慨于京剧丰富的肢体语言、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表示:“当我们还在苦苦寻求再现生活的舞台形式的时候,中国人早已进入了写意的境界,不能不令人叹眼。”

50年代中国京剧演员不断出国演出之后,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已广为海外所知,甚至影响到二次大战以后欧美的斯坦尼斯托大戏剧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成为东方戏剧的一颗璀璨的叫珠。此后,世界各地开始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这些极富东方韵味的文化特质,让京剧跨越了语言、跨越了世界,也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即使从未接触过中国戏曲,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观众,也为京剧艺术的美、梅兰芳的美而倾倒。“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让外国人第一次认识了京剧,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京剧的记忆。

京剧申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早已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京剧作为中国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价值,符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标准。

“深入浅出”的文字博弈

15个月的申遗之路,20多万元人民币的申报花费,让京剧成为了高效申遗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要求的资料就是一些文本、图片和视频材料。其实这次申遗耗费最多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申报文本要写得让外国人懂,这个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北京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千容回忆整个申报过程时说。

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文化局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短短不过千字的京剧介绍,初稿撰写修改了无数次。前后请了十多位京剧和非遗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千容至今仍清楚记得厚厚的一本申报说明,令人费解的生涩词汇,拗口的表述……

“申遗之初,我们也曾走入过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是政府在进行。无论从内容,还是词汇的使用上,一填表就明确地告诉人家是政府要申报。但事实是教科文组织不认为政府是遗产持有者,他们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所以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会错位。”跨过这道门槛,文化局先是请来两位京剧专家写申报书。8月底,北京市文化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

初稿对于京剧音乐的表述, “京剧的唱腔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节奏上分为散板、慢板、原板、快板、流水板等。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即管弦乐器;以京胡、月琴、三弦为主(俗称‘三大件’),兼用唢呐、笛子等吹管乐器;‘武场’即打击乐器,以板鼓、大锣、小锣、铙钹为主,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韵。”作为中国人看没问题,已经囊括了京剧内涵,但却没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200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馈的修改意见提出,“由于大多数读者不是京剧的专家,他们对这一申遗项目并没有预先的了解,因此,概括性描述应该能让读者了解京剧的重要特点。如果能提供一个生动的描述,使从没有看过或听过京剧的人在脑子里想象出京剧演出的情景就好了。”专家搞研究没问题,要深入浅出地写出让外国人、外行人一看就懂的申报书却没那么容易。申报书要求既短又准确,每个项目都有严格字数要求,必须一字一句地斟酌。

为了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实现深入浅出、完整表达出京剧的内涵,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足迹遍及各大京剧院校、团体,组织了十几位专家、学者、传承人来共同“会诊”申遗文本,针对文字表述重点字、句,进行一次次的研讨,终于寻找到了最佳的表述方法。

一个经典的京剧音乐文本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努力下诞生了。“京剧音乐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西皮表现激昂、欢愉的情感,二黄表现尤愁、伤感的情绪。京剧用中国传统乐器伴奏。京胡是‘首席’;司鼓是‘指挥’。优美柔和的京胡、月琴、三弦等演奏的管弦乐,称为‘文乐’;清脆明亮的板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演奏的,称为‘武乐’。”

可问题又来了,京剧过多的专业词汇如何去翻译?因为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很多术语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英文。比如,唱、念、做、打中的“做”,英文翻译就不完全统一了,做是表演、跳舞,还是什么?打指的是武术还是杂技?这几个版本都存在。京剧申遗文本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尤为重要。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维基百科》的英文版“唱、念、做、打”被翻译为“音乐、人声演唱、哑剧表演、舞蹈和杂技”。但经反复斟酌并多次征询京剧专家和翻译的意见,最终将“做”译成两个词,“表演和舞蹈”。2010年1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馈的修改意见,文化局组织专家修改申报文本,补充完善申报材料并提交。

不同于流行的经典传承

京剧作为申请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关心其文化价值,更加关注其保护和振兴行动计划。文本撰写不仅要写它的艺术成就,还要有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的方案,必须细化到每一件事的实施办法、时间表、负责人或机构和费用等。申遗也成为了对经典艺术保护的另一种方式。

与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动辄上千人的报考规模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结束了本科生招生的初试,仅有115人参加京剧系表演专业考试。面对这样的比例,京剧人却并不忧心。

“口传心授是京剧的主要传承方式,它不仅在戏班(剧团)中以师徒关系得以延续,也在现今戏曲教学活动中被普遍运用。作为遗产持有人,每位京剧演员从小都要经过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掌握念白、演唱、舞蹈、武术等基本技能。一名表演艺术家,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并为丰富和完善该遗产发挥作用。京剧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都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音乐、历史等,因而备受公众尊重。”(摘自京剧申遗文本)

“京剧是经典艺术不同于流行,成千上万人学京剧是学不出来的。从有京剧以来,京剧弟子都是老师点将,一对一的教学,要有好老师、好戏校学,才有可能出好角儿。京剧传承不是以量取胜,不在乎考生有多少,在乎的是能否出两三个长期立足于时代的精英人才,而非一个时期的流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表示,“京剧申遗将有助于让外国人对京剧有一个正确认识,理解中国东方的文化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是看京剧哪出戏好看,哪个角唱得好、演得好,而是将京剧作为传统文化来对待,看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从汉剧、昆曲梆子、徽调,到成为宫廷艺术的京剧。京剧的文化地位如同国外的歌剧一样,我们应该把京剧作为一种严肃艺术来对待,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京剧,让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到京剧的文化价值,这样有助于未来多出好戏、多出人才、多出好节目,促进京剧的保护与传承。”

京剧虽然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它在戏曲界还是最年轻的剧种之一,还在不断发展、丰富它的表现手段。事实上,自打诞生那一刻起,京剧自身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创新,从谭鑫培创造了独特的悠扬婉转的声调,王瑶卿打造了唱、念、做、打并重的“花衫”行当,梅兰芳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和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近百年来京剧身上留下了不断创新的烙印,这样的创新凝聚了民族的根与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经典民间传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经典民间传说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节日。 第一,端午节来源于5000年前对夏至这一天文现象的发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天文发现。第二,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得出24节气,通过观察月亮得出阴历12个月份,然后将阴阳历结合,用干支计年,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体现了这一古明。第三,端午还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端午赛龙舟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挂艾草、挂菖蒲,表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端午是一个提倡孝和善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第四,端午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将屈原、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人物故事叠加到端午节中,上世纪40年代,在国难当头时期,端午节又被公认为诗人节,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为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因素,端午节的民俗也十分丰富。赵书逐一解释说,作为诗人节,端午节时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贤,第二要背诵经典诗篇。在古代,农历五月五又被认做是恶月恶日,因为70%的人去世时间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气,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节还是卫生节,需要兰汤沐浴和去五毒。作为体育节,端午有两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赛龙舟,这在北京叫划龙舟,只作为一种表演。从辽代、金代开始,北京的端午节就流行一项名为踢石球的体育活动。此外,端午还是一个社交节,也叫女儿节,古代讲究在端午送五种礼,端午节也是美食节,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饼、玫瑰饼。

在洋节当道、西方文化一边倒的现在,重塑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对追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强民族凝聚力,重塑中华价值观,甚至凸显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显得愈加重要。2004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列入国家遗产名录,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遗火热“提速”。2006年,“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端午节入选35个项目,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经历了充满艰辛的申报过程,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遗产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申报多项。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此次同时位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22个中国项目。 恰如一位专家所言,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才是目的。

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的,为了让江中的鱼儿不吃楚国屈原大夫的身体,所以将粽子投入水中,后来便渐渐成为端午的一种传统食物。

2、赛龙舟

赛龙舟现在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长江流域都很流行。

3、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节来临之际,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远离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种很好的点缀装饰物。

5、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人们喜欢把艾草挂在大门的两侧,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好运气。

6、系五彩绳。

古代认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用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颈子上,寓意消灾躲难、远离疾病、平安长寿。

7、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8、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其它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长沙弹词曲韵悠长,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因用长沙方言演唱,也被称作“长沙道情”。2007年,长沙弹词入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延坤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彭延坤是“老长沙”忘不了的旋律。“站如青松滴翠,坐似玉树临风。胸如心花开放,情在眼底传神。不论生旦净末,刻画栩栩如生。道破炎凉冷暖,说透书里人情。”说的就是彭延坤表演长沙弹词时的迷人风范。

彭延坤把一生寄托在发扬长沙弹词及其传承事业中,不顾病痛折磨,正在等待下一个成熟传承人出现。

“勤学苦练,一定能把弹词唱好”

彭延坤因年幼时一次误用眼药水导致双目永久性失明。9岁时,中国胜利,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喜悦中,随后便迎来长沙茶馆文化的鼎盛时期。解放后,整个长沙城有四五十个说唱艺人,20多个茶楼设场,觥筹交错,曲韵萦绕,每家茶楼平均每天客流量近200人。

彭延坤的父亲彭紫钦开了一家名为“日要书场”的茶馆,每天两场,都是雇著名艺人唐云芳、舒三和等表演。彭延坤几乎每天都坐在台下听,渐渐对长沙弹词产生了兴趣。

眼盲,彭延坤学琴比一般人困难,但他刻苦,整天琴不离手,同一个小乐段都要练习到信手拈来为止。6岁时他就能够登台唱上一两曲。

热心人向有名气的弹词艺人舒三和介绍:“你看台下那个孩子叫彭延坤,是书场老板的小儿子,很聪明,收他做徒弟吧!”

“他没文化,又是个盲人,就是我不要钱,他也学不出来。”舒三和回答。

“听完我觉得很气愤,既然你看不起我,那我就自己去努力吧。”彭延坤回忆起当时的不甘心,更记得父亲的慈祥宽慰:“没关系,你要努力,勤学苦练,一定能把弹词唱好!”

彭延坤的技艺在不断练习中日渐纯熟。21岁那年,彭延坤加入长沙市曲艺队,恰好成了舒三和的同事。省电台请舒三和灌录唱片,因为需要录制新曲,他请来湘剧和花鼓戏音乐工作者帮忙创作。

别人见彭延坤练曲勤奋,问他怎么不去参加。彭延坤反问:“我觉得好笑,我们唱了那么多弹词,怎么会连一个伴奏都写不出?”

这话传到舒三和那里,他找来这个“大放厥词”的年轻人,要彭延坤去写曲子:“你要多少时间?”

“别人一星期,我也一星期。”彭延坤回答得干脆响亮。

这是一个挑战。彭延坤不识简谱,只会唱旧的工尺谱。他自己编谱子,唱一句编一句,写出伴奏旋律。“长沙弹词的词十分考究,既要贴近生活讲究趣味,每一句唱词也要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彭延坤说。

时间紧,他几乎不眠不休,整天在盲文板上扎字,不断发出“擦擦擦”像小鸡啄米一样的声音。“睡眠不够精神不好,打瞌睡了,我就打盆水放在脚边,点一炷香往指间一夹,香一烫手就醒,醒了就继续写。”彭延坤说。

一周后,彭延坤拿着自制乐谱交稿。舒三和招呼大家都过来听。一曲唱罢,没人说话。

直到一两分钟后,艺人“评审”群中才爆发掌声,大伙啧啧称赞。舒三和也大为惊喜。此后他常常对其他艺人说:“不得不佩服彭延坤,长沙有句老话,‘带着饭碗进牢门’,我看长沙弹词这碗‘牢饭’就该他吃。”

“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老长沙”都爱听彭延坤唱弹词,人群中流传一句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一提到彭延坤,市民王定峰脑海呈现这样的画面:一副墨镜,一把月琴,圆润而厚重的唱腔即兴评唱,彭延坤把圣贤经典、市井俗事、名篇小说和革命故事娓娓道来。

从上个世纪开始,听长沙弹词是许多普通长沙市民最大的业余爱好。

2002年,彭延坤受邀到长沙市火宫殿演出。彭延坤在火宫殿连续演出3个多月。舞台上,主持人介绍他的绝活:现场问答,用长沙弹词即兴回答观众的任意3个问题。

茶客们兴趣大开,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拉登现在是生还是死?他在什么地方?”无论茶客提出多么刁难的问题,彭延坤即刻就能用弹词唱出答案,合辙押韵,幽默生动。

台下掌声雷动。艺人们都说,这是“最看功力”,也是“最接地气”的表演。

彭延坤的弹词表演是公认的“灵活有趣”,其中最让人佩服的是一首《妹妹歌》。彭延坤掌握很多方言,每唱到了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方言唱出当地“妹妹”的一颦一笑,观众们都说“亲切极了,真好听”!

长沙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胡其美这样描绘彭延坤的技艺:“时而急风骤雨落玉盘,时而漫舞轻歌杨柳春风,九板八腔十三辙,运用自如功显奇。诙谐的道白生妙趣,厚重的唱腔满座惊,高亢时令人振奋,低吟时让人泪湿衣襟。”

很多人都想不到,长沙弹词曾经迎接过流行歌曲的“挑战”。在湖南卫视一档节目上,彭延坤和台湾歌手张帝“过招”,四轮比赛,双方用各自擅长的艺术表演形式即兴回答4个问题。不少人为彭延坤捏把汗,但三招过后,张帝败下阵来,他挥手暂停比赛:“我甘拜下风。”

火宫殿表演后期,彭延坤因用嗓过多引起发炎导致声音喑哑,无奈暂停演出。停演当晚,一位老教授特意找到他:“怎么不唱了?哪怕你在台上唱两句我都满足呀!”老教授住河西,真心喜欢彭延坤的表演,他每天都要乘公交车,横跨湘江到火宫殿听彭延坤唱长沙弹词。彭延坤不上台,他很是失落。

彭延坤是一代长沙人的共同记忆。“嘭的嘭,彭延坤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小时候背着书包跟在您后面看您今晚在哪里唱弹词咧!”只要彭延坤出门,总有些“熟人”能够认出他来。

岁月只改容颜,歌声和笑容却依旧熟悉。

2010年,彭延坤受邀参加当年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在容纳近千人的音乐厅里,彭延坤一人一琴唱起《红楼梦》中一折《悼潇湘》(又名《宝玉哭灵》),摘得银奖。

“宝玉哭灵”的情节在《红楼梦》文本原著中找不到,是后世弹词艺人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创造的。台上,彭延坤唱到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讯时,眉头紧锁,嘴角向下,满脸悲伤。悲伤至深处,彭延坤声声“妹妹”似为林黛玉招魂,音调低沉,如泣如诉。

在巴黎演出现场,彭延坤是比赛中年纪最大、表演时间最长的艺术家。连续22分钟原汁原味的长沙弹词演唱征服了观众,现场观众配合字幕静静欣赏。表演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拼命鼓掌。彭延坤从舞台侧幕走下,路过观众席,眼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再次起立致以掌声。

“莫让弹词空白头”

上世纪末,长沙弹词逐渐衰落。

眼见身边长沙弹词艺人越来越少,少有新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彭延坤有些心急,担心往后长沙弹词没人承传延续,担心这门艺术传不到后世。他总说:“莫让弹词空白头。”

2005年,湖南省政府拨款保护长沙弹词,希望弹词艺人能够进棚录音,保存第一手资料。彭延坤时任长沙市曲艺协会主席,他高兴极了,马上组织艺人开会商讨。

会上,大部分人对这次长沙弹词的大整理工作不抱乐观态度。

彭延坤没放弃,继续联系老艺人试演。

事实上,彭延坤的妻子谭玉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录音资料。一次,她听说有朋友家里有一些弹词录音带,硬拽着彭延坤登门询问。走进朋友的家,谭玉清满是心疼:“那些磁带被随便丢在冰箱顶上,有些有纸盒包装,有些没有,拿下来看全是灰尘。”

谭玉清把这些磁带都拿回家,一盒盒清理干净,拿到太阳下晒一晒。

老前辈舒三和唱了一辈子,留存的只有一本磁带《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彭延坤也说,如果不是前十几年谭玉清收集整理,这些能当教材的音频材料就都没了。

申遗工作还在继续。2006年,彭延坤和谭玉清准备好所有录音材料,长沙市文联副主席刘忠宏负责整理申报长沙弹词,在他的鼎力支持下,两人进棚录音。为了节省经费,两人还特意找了便宜的私人录音室录音。

小小录音室里,71岁的彭延坤怀抱月琴在话筒旁一曲曲录制。负责字幕输入的工作人员不懂长沙话,谭玉清只能全程在旁指导,看着唱词一字一句出现在屏幕上。

为了完成申报材料,彭延坤和谭玉清不知熬了多少夜。最辛苦的一次,他们连续三天三夜都泡在录音室里:彭延坤反复录,要最好的效果。谭玉清来回校对字幕信息“千万不能出错”。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不回家睡觉,就连正常的早晚梳洗都不能保证。累了,就在身后的小沙发上躺一下,体力恢复再继续。

彭延坤说:“我们抱着一定要申遗成功的决心。”终于,第四天上午,13张光盘及时赶制出来。两人相互搀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2009年,长沙弹词被正式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彭延坤说,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由于精力、财力有限,彭延坤整理和创新的长沙弹词音乐的九板八腔、十八套曲方言十三辙和现场编唱的公式等也都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长沙弹词的将来掌握在你们手里”

“传统曲艺光有保护抢救还不够,还得传承发扬。”彭延坤说,尽管长沙弹词已经申遗成功,但长沙弹词真正的生命力是在艺人们的一场场表演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以延续。

担任长沙曲艺家协会主席以来,彭延坤一直为传统的曲艺后继无人感到担忧。2006年10月,市曲协举行笔会,一些老艺术家谈起长沙弹词等曲艺节目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了,大家都觉得,让曲艺走进校园也许是件好事,决定在高校举办校园曲艺之星大赛。

校园曲艺之星大赛是全国首创,大赛的举办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彭延坤已是古稀之龄,在市文联的支持下,他和曲协主席团以及理事会部分人员跑遍长沙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沟通,组织校园曲艺大赛初选。

彭延坤常常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掌声和欢呼声。有的高校还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看到传统曲艺在校园里这么受欢迎,再累我也愿意。”彭延坤激动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长沙弹词的魅力,彭延坤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长沙弹词课,免费教学生们唱弹词。校园曲艺大赛举办,彭延坤在这些学生当中挑选12名女生组成“女子十二乐坊”参赛并顺利进入决赛。

台上风姿绰约,台下步履艰难。

唱长沙弹词要用长沙话,可12名女生只有一个长沙本地人。要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首方言弹词,每个人都信心不足:“太困难了。”

彭延坤一句句教,教到发音准确为止。他拿来录音机,唱一句,录一句,反复给学生对比不同,克服缺点。自始至终,彭延坤都坚持亲自教唱,一教就是一个半天,光是一段简单的“山在西来水在东,山水流来到处通,山水也有相逢会,人生何处不相逢”就练了一个星期。

汗水换回曲艺大赛上的艳惊四座,人们都在议论,长沙弹词居然能在年轻人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大赛准备工作前后历时两个月,相声小品、常德丝弦、长沙弹词、相声在校园里纷纷亮相。省会的曲艺艺术家们手把手带学生走进这片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大赛得到了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的大力支持,70个节目经过两轮选拔进入决赛。

“曲苑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丝弦小调迎宾客,相声小品乐开怀……湖湘辈有人才出,芙蓉曲韵百花盛开。”舞台上,12个漂亮女生亦唱亦跳,以一曲原创《芙蓉曲韵》 夺得一等奖。

彭延坤说:“曲艺要振兴,文化知识是关键。这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看到了曲艺的大好前景。”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学历最高的是一名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不少艺术家看到曲艺受大学生的欢迎,劲头十足。彭延坤对此很满意:“曲艺大赛要接着办,还要让我们这些校园曲艺之星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有了第一次成功,彭延坤更加卖力。担任长沙市曲协主席期间,他组织“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更多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表演经典曲目,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讲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

现在“芙蓉韵校园曲艺大赛”和“芙蓉韵”长沙市元旦晚会都举办到第四届,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相声、小品等优秀曲艺人才。

“她就是我的眼睛,我的灵魂伴侣”

在彭延坤的努力下,更多人知道了长沙弹词,但彭延坤的身体却“有些跟不上他的脚步”。

2011年,彭延坤被诊断为急性心肾衰竭。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他反而开始加快步伐,“每天都在想办法解决长沙弹词的传承困境”。

谭玉清一时间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她担心彭延坤的身体;另一方面,她为彭延坤担起长沙弹词传承责任感到自豪。“我只能好好待在他的身边,尽我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好他。”谭玉清说。

2012年4月22日晚,天津音乐学院学生吴纯请彭延坤修改研究长沙弹词的毕业论文。当晚彭延坤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是学生已经约好了。他对有些担心的谭玉清说:“我坚持一下,弄完马上去休息。”

彭延坤在躺椅上坐好,让学生坐在左边,自己侧着耳朵听论文内容。听到不对的地方马上喊停,出言纠正,并且详细讲解。

谭玉清站在一旁着急又心疼:“我了解他,这件事情他不做完、不做好是不会放弃的。”

没想到,第二天彭延坤就被送进医院。当天下午,彭延坤的心跳每分钟只有38下,情况紧急。医生给彭延坤动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

病房外,一张病危通知单送到谭玉清手里,彭延坤徘徊在生死边缘。

彭延坤先后10多次住院,家里积蓄早已花光。为了给老伴治病,谭玉清卖掉老房子,卖房所得的30万元尽数用于彭延坤治病。

谭玉清陪床,除去一些必要的事务,她一刻也没离开过医院,一直没有抱怨。夫妻俩也因长沙弹词结缘。“我特别喜欢彭延坤唱弹词,唱得真好,特别韵味。”谭玉清说,20年前,她和彭延坤都是再婚,结婚时彭延坤的生活里只有弹词,一贫如洗。但谭玉清说:“我就是愿意和他一起生活,照顾他。”

彭延坤住院4个多月,谭玉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甚至两度病倒。一次因为焦急过度、劳累导致心脏出现问题,一次因为在病房照顾导致交叉感染,引发肺炎。尽管这样,谭玉清还是寸步不离彭延坤,生病住院也要和他同一个病房。

面对彭延坤,她不多言自己的辛苦,总是这样自我安慰:“我不能倒下,要是我倒下了,谁来照顾彭老?”

谭玉清相信,彭延坤会好起来。她给病床上的彭延坤读报,讲弹词学生的动态,放过去录下的弹词曲子……病房里仪表声滴滴答答,一分一秒都是彭延坤和谭玉清夫妻携手的见证。

得知彭延坤的病情,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十分重视,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湘涛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关心救助彭延坤的办法,筹集经费12万元,报销医药费数万元,并提供20万元整理出版《长沙弹词优秀作品集》。

“今年我身体不好,万一有人要来学弹词怎么办?”彭延坤还要谭玉清学好弹词,如果有人要学,可以代他示范。彭延坤的要求很严格,每一句都要用传统唱法,容不得一点差错。谭玉清也很耐心,尽管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身体不舒服,也要抱着月琴坐在彭延坤身旁学。

夫妻俩要一起把长沙弹词延续下去。

有人问,谭玉清之于彭延坤是什么?彭延坤轻轻一笑:“她就是我的眼睛,我的灵魂伴侣。”

衡阳渔鼓艺人王智敏是彭延坤的徒孙,他告诉笔者:“老艺人艺德高尚,除了个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还逃不过一个‘情’字,这是民间艺术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