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调研目的

立足物价工作实际,按照实用管用、主动创新的原则,紧紧围绕省局“支持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六项价格政策,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工作职能,找出相关价格政策与我市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价格政策,使价格工作更好地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调研课题

重点做好以下课题(具体调研内容见附件):

1、如何发挥价格政策的调节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如何实行收费优惠政策,促进开发园区建设。

3、如何运用资源性产品价格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4、如何实施积极的价格政策,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5、当前中小微企业收费现状及对策建议。

三、调研工作具体分工

本次调研分为5个课题组:

1、综合科围绕“课题1”开展调研。课题组带队:庞胜,责任人:,组成人员:

2、服价科围绕“课题2”开展调研。课题组带队:王树理,责任人:,组成人员:

3、商价科围绕“课题3”开展调研。课题组带队:于天斗,责任人:,组成人员:

4、农医科围绕“课题4”开展调研。课题组带队:解柏筠,课题责任人:,组成人员:

5、收费科围绕“课题5”开展调研。课题组带队:高家成,课题责任人:,组成人员:

四、调研方式及时间安排

调研以实地走访、座谈会和书面调查形式进行。7月中旬各课题组按照调研课题内容要求,分别开展相关调研。8月5日前完成调研任务,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课题组的调查报告。8月10日前综合科将根据其他四个课题组的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归纳,8月15日前完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五、工作要求

1、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各课题组要将此次调研工作纳入科室7、8月份工作重点,在认真研读皖价综[2012]90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调研时间进度表,确定调研对象、调研方式,积极展开调研,确保调研工作保时保质完成。

2、领导带头,亲力亲为。局主要领导将参加所有课题组的调研工作,局其他领导、课题组责任人要主动走访企业、开发园区,认真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并做好分析归纳,形成思路清晰、数据真实、材料翔实,有份量的调研报告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而吹响了我国向生物产业全面进军的号角。

1 形势与需求

1.1 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态势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的产值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很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美国10%的基本化工原料将取自农作物资源,2050年达到50%;生物服务市场以年均20-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委托合同研究达163亿美元,占研发投入的24.7%。很多学者预测,生物产业规模必将超过信息产业,产业规模大约是信息产业的10倍,到202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0000亿美元,到2025年,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到生物经济社会。

1.2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整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23%。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接近2万亿。

国际化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现出货值233.13亿元,同比增长16.58%。我国生物企业继中古、中德在生物领域合作步入良性轨道后,中英、中印、中加之间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步伐也不断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成运行。治疗型乙肝疫苗、人工耳蜗等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2 优势与不足

2.1 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4.6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3.3倍。全省未利用地达9675万亩,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近2250万亩,占全国可开发耕地的22.5%。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年产各种农业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林业废弃枝桠、木材加工等剩余物至少4000万吨,中药材物种856种。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技术优势。我省哈兽研研制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54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重组人干扰素a-2b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绥农1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等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了十年。

人才优势。哈兽研沈荣显院士是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 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的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的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

2.2 存在问题

原始创新较少。我省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除生物疫苗外,其它的97%以上的药品均为仿制品。产业规模偏小。2006年在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排位中,我省的位次在10名之外,除哈药集团外没有第二家企业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研发投入偏低。全省101家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为1.9亿元,占整个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6%。而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18%之间,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

3 战略规划

3.1 生物医药

重点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和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3.2 生物农业

开发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6个,建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基础地5个,到2020年全省生物农用产品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培育10-1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团)。

3.3 生物能源

建设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中试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到2020年前,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进一步进行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的工业化建设,形成1-2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且规模较大的生物能源基地。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合作招商引企

引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粮集团、深圳科新、天津泰达、华晨集团、亚泰集团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或在生物产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迅速扩大我省生物产业规模;引入世界500强中的国外生物企业,如:美国辉瑞、强生、安进等公司,跟踪国际生物产业前沿技术,拓展生物产业国际市场。

4.2 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

通过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优化配置各部门科技资源,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转化主体和收益主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使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为我省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增长点。

4.3 加强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

依托对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重点积极开展同上述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上述国家先进生物技术和产品,吸引这些国家的高层专家、学者来我省交流、讲学,共同从事生物前沿技术的研发活动,为我省生物企业和引进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4 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在我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生物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重点包括:功能基因平台、植物新成份筛选鉴定平台、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研究平台、功能性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和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7.1

[4]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

[5]《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03.6.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非常感谢外交部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各国朋友宣传推介多彩贵州。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00万。刚才,大家观看了宣传片,聆听了部长和陈敏尔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接下来,我将重点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多彩贵州的魅力。

第一方面:贵州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贵州因山而名、因水而美。山地和丘陵占到国土面积的92.5%,处处是青山绿水,主席多次盛赞“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美誉”。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成员梵净山,世界著名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百里杜鹃、千里苗寨、万顷茶海等美不胜收。全省共普查出7.6万处旅游资源,其中尚没有开发的达4.5万处,奇峰、异谷、溶洞、湿地、温泉遍布全境,全省88个县,其中有72个县发现有温泉,发展全域旅游潜力巨大。

贵州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达52%,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超过90%,负氧离子浓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天然的大空调、大氧吧,是居住、休闲、养生的好地方。

贵州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动植物种数分别名列全国第3位和第4位,是裸子植物、大型真菌、中药材的天然基因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贵州人民的智慧勤劳,酿造出独特的美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名中国工作人员一不小心摔碎一坛茅台酒,会场顿时酒香四溢,贵州茅台酒也因此荣获金奖,从此香飘世界。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大力发展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绿色经济,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贵州茶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已经有将近700万亩茶园面积,茶叶品质上乘。“老干妈”辣椒酱畅销全球。

第二方面:贵州文化多彩、风物独特。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享有“文化千岛”、“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美誉。

姊妹节、火把节、芦笙节等民族节日盛大热烈;以古村落、古屯堡为代表的民族建筑古朴厚重;以苗绣、蜡染、银饰为代表的民俗制品精美绝伦。遵义海龙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8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6个特色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均居全国前列。美妙的侗族大歌,是贵州侗族流传2500多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文化等资源,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三个方面,贵州交通便利、能源充足。由于山区特殊自然环境,历史上贵州交通不便,500多年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从浙江到贵州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而今天,乘飞机从更远的北京到贵阳只需2个多小时,乘高铁从广州到贵阳只需3个多小时。贵州近年来的交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我们进入高铁时代,**年年底,我们实现了市州通航机场全覆盖,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推动铁路、高速公路成网,加快机场、水运航道的建设,基本建成内畅外连、四通八达、快捷安全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贵州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大战略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

贵州煤炭储量居长江以南第一,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平均电价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能源、广阔的市场,使贵州成为风起云涌的财富洼地、兴业热土。瑞士国民院议长克里斯塔·马克瓦尔德今年访问贵州时说:“今天的贵州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楷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贵州有着巨大的机会顺势而上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四个方面:贵州后发赶超、充满希望。近年来,我们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按照对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十二五”期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10.5%,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数据电子信息、医药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8%和14.2%,电子商务交易额**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2.6%,成长指数居全国第一。改造提升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化工、冶金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促进航空航天、智能终端、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壮大。精密铸造、无人机、特大型桥梁、绿色农药等技术达到国家或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我们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与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不断深化与美国、丹麦、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在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经感叹:“如果大家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

我们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资源配置、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快吸引各方资源、各方人才和各种市场主体向贵州集聚。蚂蚁金服的《大学生就业流向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在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流入地排行榜中,贵州名列第7位。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所报告显示,贵阳居260个“中国最佳表现城市”首位。

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完善医疗卫生、教育、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近400万农村孩子吃上了营养餐。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富有魅力的美丽乡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活力迸发,对未来充满信心。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贵州;制药业;中药;民族药

作者简介:杨洋(1980―),山东金乡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5;TQ4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70-03

一、贵州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1-2006年的5年里,贵州省药业总产值增长到99.1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增加值增长8.8%,成为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地方工业增长的5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并有76个品种获得了发明专利保护。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2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28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0强。贵州益佰、百灵、神奇3家制药企业跻身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同时,建成了扎佐医药工业园区、花溪医药工业园区、乌当医药工业园区、息烽医药工业园区、清镇医药工业园区、遵义医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园区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

(二)行业技术规范情况

通过近十年的政策引导、技改资金投入、技术指导,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到2009年初,全省有144家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完成GMP改造并通过认证。全省共计投入改造资金26亿元。通过企业GMP技改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全省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目前,中药企业生产的剂型,已由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发展到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滴丸、针剂、泡沫剂和喷雾剂等31种。

(三)特色中药业种植情况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其中天麻、杜仲等药材的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省政府根据生物资源优势,把发展中药材生产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相结合,把中药材作为农业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很多地县都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加以发展。至今全省种植并能提供一定产品数量的药材已达1000多种。全省各类药材生产基地由10多个发展到77个,种植品种有天麻、杜仲、羊藿、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石斛、山银花、栀子、银杏、川黄柏、厚朴、喜树等50余个。天麻、杜仲、川黄柏、半夏等在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山银花(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为主)、银杏、五倍子、厚朴、鱼腥草、桔梗、南板蓝、白术、百合等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有杜仲、川黄柏、半夏、羊藿等19种。

(四)产业创新情况

全省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21家,登记注册的民办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8家,建成和完善了“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6个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被科技部批准为“863”产业化基地。这批机构构成了贵州省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及中药材、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的基础平台。截至2008年底,贵州省医药行业一共申请专利2251件(发明专利165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1250件(发明专利671件),知识产权数量显著增长。

二、贵州制药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较小、发展模式滞后

贵州省制药企业“小、散、弱”,基本上是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营销体系建设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许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单一,没有拳头产品支撑,造成产能过剩,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亏损的局面。如在7个医药工业园区内,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况,多数企业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缺乏资金的问题。

(二)药材资源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道地药材品种开发利用率低,仅占现有品种的10%左右,中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传统初级产品直接流入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已开发的药材,由于缺乏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意识,长期低水平利用,掠夺式经营,毁林毁草开荒,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天然药用动植物产量呈下降趋势,有的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直接影响产品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稳定。

(三)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

1.投入不足。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最低9%,最高达26%,贵州制药企业的投入比例多数仅为0.5%―2%。

2.企业缺乏研发平台。贵阳市从事中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有14个,民营科研机构21个,研究人员近300名,但这些研发资源配置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无法为地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贵州省尚无比较完整、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化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医药研究机构分散,科技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机构不完善。由于研发体系不健全,导致不少中药、民族药企业创新能力差。

3.人才缺乏。新药研究学科带头人和新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生产企业中技术、质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匾乏。

4.设备利用率低。为了通过国家GMP认证,制药企业配备的高标准生产设备没有充分利用。据调查,贵阳制药企业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5.4%,其中利用率最高的胶囊设备也只达到71.5%;设备利用率最低的为口服液,只有38.3%;其次是颗粒剂的设备,利用率为40.95%。

三、加快发展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布局,发挥“集群效应”

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为主,依托医药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充分利用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特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把扎佐、花溪、乌当、息烽、清镇、遵义、龙里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培育和强化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互动关联、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壮大贵州制药业实力

通过政府引导,推进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彼此的产品优势、营销网络、研发生产力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制药龙头企业。重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资本与市场对接。通过培育一批经济上规模、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骨干企业来带动贵州制药业、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

(三)强化产业顶层设计,突出品牌建设

1.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中药农业。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和繁殖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药材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加强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和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

2.坚持以企业为主,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以天麻、杜仲、何首乌、半夏、石斛、羊藿、头花蓼、艾纳香、黄柏、太子参、吴茱萸、山银花、山慈菇和喜树等品种为主,开展地道药材产业化种植,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绿色种植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支持培育一批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和技术骨干。

3.进一步突出重点,力争“一县一品”。以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等为重点做大做,实现“品牌战略”,重点发展贵州“十大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半夏、黄柏、黄精、天冬、南沙参)与“六大苗药”(艾纳香、观音草、羊藿、头花蓼、米槁、刺梨)。按照区域规划,依托能形成产业链的药品生产企业,在黔北、黔东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等地重点建设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力争“一县一品”。

(四)合理使用先进技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采用资源节约型加工工艺,促进动态逆流自动控制提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现有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包装等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鼓励支持制药企业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逐步推进制药过程中制剂制造技术的智能化组合应用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

2.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鼓励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打造开放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3.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优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实验动物中心、公共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争取纳入国家总体布局。

4.立足贵州省人才资源,加强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药及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符合国家GLP和GCP管理规范的药物研究机构;建立中药创新药物筛选技术中心、专业化企业新药研究技术中心和中药、民族药活性筛选中心。

(五)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

走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道路,以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为重点,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加大对传统中成药制剂的改造,加强新型制剂技术上的运用。

大力发展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鼓励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剂型改进。充分利用地道药材资源,开发相关产品。运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加强对现有品种中上规模产品的系统研究和深度开发,筛选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度研究开发。针对现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效独特、市场需求量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大研发培育力度。

(六)加大对制药业现代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新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为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继续加强政企银联合,加强政府、企业、银行沟通,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搞好银企对接,把重点医药企业纳入优先对接对象,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营造产业发展有利的产权交易、创业指导、人才服务环境。

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帮助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引进资本,扩大对外合作,破解资金瓶颈制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药产业。对进入上市辅导期、近期可实现上市的医药企业,从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上市补助。

(七)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积极推进有特点的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并促进中药民族药的文化交流,鼓励和支持有关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药民族药的教育和医疗活动,促进贵州特色药业更广泛的走向世界。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进程中,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贵州制药业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例如,东盟10国中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占本国人口比例最为庞大,由于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该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中药,并在2007年达到2871万美元。海外华人对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文化的信任和推崇可见一斑。贵州制药业应牢牢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制药产业的跨国经营,促进贵州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9]22号)文件加快贵州民族制药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06).

[2] 邵骏.贵州苗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前景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113~116.

[3] 朱兴兰.贵州苗药:冉冉崛起的朝阳产业[J].当代贵州,2004,(15):25~26.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徐群的演讲技巧效果很好。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他很自然地引出了他为之倾注了多年心血、以核心技术创新为发展方向的CIIIC。

CIIIC并不玄虚,它的中文全名叫做“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是指“软件、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的创新园。但是,它很珍贵,因为全中国只有唯一的一个。经过层层论证之后,中国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最终把这个承载了中国ICT产业发展梦想的园区放在了济南。

这改写了济南。这个历史悠久而性格中庸的城市,通过CIIIC和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摩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而在今天,当我们重新打望CIIIC的时候,发现它确实置身于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之中:其一,经历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两轮创新相对较低的发展浪潮之后,中国迎来了致力于核心技术创新的环渤海发展浪潮。于是,环渤海城市圈重镇――济南得以冉冉升起;其二,济南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作为现代服务业先锋的信息通信业无疑被寄予厚望。

徐群则担纲这个园区管委会的常务副主任,整日为这个园区提供更好的环境而忙碌。历史的机遇和责任落在了这个学者型领导者肩上。

大趋势:“中国制造”的失意与出路

一场金融危机,中国珠三角以粗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没有倒闭的也在艰难度日。日前,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40%的中小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影响。按照去年中小企业4300万家概算,破产的中小企业预估超过1720万家。

徐群因此感慨:“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南方中小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失业浪潮又加入了进来,确实让人心忧。”

但是,原因何在?徐群解释,除去国际经济环境突然变化的客观原因,以粗加工为主要特色的珠三角“中国制造”多年来形成的“症结”也是难以回避的原因:创新乏力。

创新乏力,不仅仅表现在珠三角。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发展、产业转移的几次浪潮,其实就是呼唤创新、对核心技术逐步加强的过程。当然,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合理轨迹。

近些年发生的第一次影响较大的产业转移是美日产业转移,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起飞。第二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一个圈,经济特区开始在中国出现,深圳成为改革开放最耀眼的明星,由此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浪潮。“但是,那个时候珠三角的主要产业是什么呢?是一些粗加工的产品,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在低技术水平上获取少量的利润,因此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徐群说,那种产业运行模式势必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当国际环境恶化的时候,出口受阻的它们就面临着严峻的压力。”第三次,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浦东开发,由此带来了长三角的产业发展繁荣。“长三角的产业核心是什么呢?它比珠三角的层次要高一些,注重引进国际金融资本,并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但是创新水平仍然不够高。”

三次经济发展浪潮,都没有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导、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结构。后来,随着世界产业的转移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迥异于古代的持续北移,环渤海经济圈终于走入人们的视野,环渤海经济发展浪潮呼之欲出。“这是一次真正的以核心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浪潮。”环渤海经济圈有两个城市明星,一个是天津,另外一个是济南。这两个城市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都市,另一个则是中国经济第二大省山东的省会。

于是,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进行定位。经过各种各样的论证,两个城市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天津拥有大量盐碱地,适合发展大规模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济南则是交通要塞,具有良好的人才基础,且齐鲁软件园的信息通信产业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信息通信业。

因此,由国家科技部和山东省共同承建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信息通讯产业园――CIIIC,就毋庸置疑地落户在济南高新区。而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业园(CIBMIC)设立在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创设立在苏州工业园。

大规划:亚洲最大的信息通信创新园区

在徐群看来,发展信息通信业,济南有着当仁不让的优势。

首先是被人频频提起的区位优势。“京沪高铁穿过济南西部,为此济南正在建设一个西部新客站,届时济南到北京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并且,济南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南端,连接京津、沪宁都市圈,是京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腹地和产业承接地,具有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良好条件。

此外,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高校众多,智力资源充足,列中国城市科技竞争力第8位,R&D和智力资源居全省之首。“更重要的是,山东是孔孟文化的发祥地,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很高。我们连续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济南人才的平均流失率低于5%,而北京、上海则至少为20%。人才的的稳定对软件企业的稳定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再次是政策层面。“政策上,我可以说这么一句:别的城市有的我们济南肯定有,别的城市没有的我们济南也可能有。”徐群说,信息通信业对版权的要求比较高,但来济南投资的企业在版权方面尽可放心。“济南市政府专门为此制定了严格的版权保护规定。我们也采取以刑事侦办手段打击知识产仅侵权的独特做法,曾经处理了两次版权案件,当事人判得都很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创新园区致力于提供更好服务环境的宗旨。“纵观一下中国的信息通信业园区,我们会发现它们很多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项目。商人的目的是逐利,开发商当然要包装,所推出的措施也会为商业利益服务。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纯粹的服务型园区,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我们成了企业联盟,由各家企业老总组成,使企业之间真地实现技术、融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为了使CIIIC从一开始就能准确定位、全速发展,济南聘请全球最大的IT咨询机构Gartner公司,五易其稿,终于初步形成了《中国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科技部给CIIIC做出了这样的定位:“CIIIC将陆续引进美、日、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时吸引国外留学生、国内相关大企业和研发机构进区发展,力争把CIIIC建成聚集国际研发和产业资源的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亚洲最大的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联结全球的信息产业链,科技体制改革及有关优惠政策的实验区。”

徐群说,到2020年,这里将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产品和品牌;形成领航全国的IT产业集群;实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6000亿元,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3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在100家以上。

大手笔:五驾马车齐头并进

徐群说,从园区规划上说,CIIIC建设遵循“一园两区”的发展格局。

研发区:在济南高新区中心区,规划用地1850公顷。研发区定位为核心功能区,呈“双核带动、两翼发展、三轴相连、Z字轴心”的空间布局,建设教育科研、孵化基地,研发基地,服务外包和软件开发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七大产业基地。

产业区:在孙村新区,规划用地5600公顷。作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区,呈“一心、三轴、三带、两片发展”的空间布局,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移,建设运输装备、电子制造、IT孵化研发、PC产业、电子制造及PC综合体、物流小区六类产业集群。

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CIIIC逐渐呈现出五大产业“五柱擎天”的发展格局。“从概念到现实、从一家企业到五大产业,CIIIC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已开始具备阔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五大产业格局的形成,更是被看作承载济南产业发展的希望平台。”徐群说。

被频频提及的五大产业,包括软件产业、集成电路、网络通讯、数字化装备和信息服务。软件产业方面,将以行业应用软件为主,兼顾中间件和高端基础软件。目前,CIIIC已经通过企业联盟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的集群式创新主体,在若干应用领域逐渐显现规模优势。

集成电路方面,以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为主线,加快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化合物半导体、半导体发光元器件及应用、太阳能充电转换、晶体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

网络通讯发展迅速,微波通讯、无线宽带城域网络、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方面的设备生产和软件研发正在发力,通过对行业应用的引导,促进网络通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网络通讯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

数字化装备方面,加快发展服务器,税控收款机、数控机床、电子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引进、吸收、转化、提升,形成以汽车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等代表先进制造方向的高附加值数字化设备生产基地。

信息服务方面,迅速扩大以ITO、BPO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产业,大力扶持以游戏动漫为主的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使信息服务成为济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支撑。

业界人士评价,这五大产业在济南的迅速发展,将彻底改变济南工业的发展格局,以节能降耗、高新技术为特色的产业将取代济南传统工业占优势的现状,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产业将成为济南的新名片。

今年2月,济南还成功入选国务院批准的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将获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业内专家表示,这将加快东部新城的发展,促进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聚集和提升,并进一步加快泉城的国际化进程。

CIIIC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启动一个称为“齐鲁外包城”的计划。其总体定位是打造集“工作、生活、服务、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技术新城”,形成新知识经济和服务外包产业的融合,引领济南东部经济腾飞。

按照现有服务外包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态势,“齐鲁外包城”将建成八个基地,实现组团式发展。预计用4-5年左右的时间,“齐鲁外包城”初具规模,8年后完全建成,届时“齐鲁外包城”将成为引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个制高点。

CIIIC Settles in Jinan

The tall man Xu Qun smiled and pointing at a cute Barbie doll said: “All the toys in the world are made in China, including this Barbie. It costs over ten dollars in the USA.” Then, his face turned grave and he said: “Do you know how much the Chinese can earn from the mire than ten dollars? Their profit is just a few pennies.”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son is lack of innovation.

By introducing this vivid example, Xu Qun naturally brought out “CIIIC”, which has absorbed his great passion for many years and takes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CIIIC refers to “China International ICT Innovation Cluster”. It is an innovation cluster that is made up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 of software, comput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 digital equipment,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owever, it is a very precious organization, because it is the only one in China and the whole Asia has only few innovation clusters. After some discussion,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China decided to site this innovation cluster in Jinan.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是,经济改革和体制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改革逐步推进与体制渐进转轨过程中,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突出地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和县级财政困难上。按照“木桶理论”,对于农业比重大、经济欠发达的吉林省来说,县域经济就是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短的木板”。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吉林省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三大战略,把“县域突破”作为战略选择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落后和县级财政困难问题,进而带动全省财政经济再上新台阶。本文试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财政和相关经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县级财政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作简要回顾与分析,并对“十五”期间县级财政发展目标及实现途径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支持县级财政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一)从财源建设入手,解决经济不发达县(市)的财政困难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出台的“减政放权、减税让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级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也使财政补贴县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掌握财政困难县的经济财源基本状况,从1985年开始,省财政组织调查组赴通榆、长岭、镇赉、乾安、长白、靖宇、安图、珲春等8个不发达县(市),对其经济基础、财政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经济环境、资源状况、科技力量等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并组织两次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讨论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支持不发达县(市)发展基金”,每年3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不发达县(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对不发达县(市)还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项目审批、平价物资供应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使支持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工作全面启动起来。

(二)制定县级财政发展规划、落实责任、强化力度,支持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1988年开始,财政支持不发达县(市)的范围扩展到28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数量的68%,“支持不发达县(市)发展基金”数额也由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不发达县(市)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产粮农业大县,农业投入多、效益低,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规模小,即所谓“高产穷县”;二是分散于西部边远地区的农业县,自然环境、生产条件更为恶劣,周边经济发展及带动能力较弱;三是分布于东部山区的一些偏远县份,交通不便,开发较晚,但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和后劲较足。其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效益低下。围绕这些不发达县(市)的脱贫致富,省财政在各级财政部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1988—1992年吉林省县(市)财政收支发展规划,签订了吉林省政府各厅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县(市)财政收入升级晋档包保责任书,重点支持28个不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科技投入,不发达县(市)的经济面貌有了明显改善,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到1993年,中部地区的榆树、德惠、农安等产粮大县(市)的财政收入已经接近亿元县的目标。

(三)适应分税制改革的发展变化,调整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和分配格局,进一步支持县域财源建设。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央财政集中了新增财力的大部分,另一方面,中央在参与地方收入分成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税收增量返还的比例没有地区差别,同时又受中央财力的制约,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未能及时出台,使中西部地区省份对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应能力弱,资金回旋余地小,调度异常紧张,财政困难特别是县(市)财政困难突出地表现出来。吉林省对市、县也相应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缓解县(市)财政困难,增强自求平衡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从1996年起,对人均财力未达到省定标准的市、县,将省共享收入全部下放,到1998年,下放省共享收入的县(市)已达21个,占全省县(市)数量的51•2%。同时,对仍有财力缺口的县(市)给予适当财力补助,还帮助县(市)消化部分财政赤字,并从2000年开始,改革与完善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将省对市、县改为省对市、市对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几年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财政积极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县域财源的质量和效益。在支持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中小企业方面,一是对中小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在享受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重点支持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二是积极支持县域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帮助解决企业改革中遇到的财政财务问题。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方面,省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贴息资金扶持乡镇企业的重点项目,如延吉苹果梨加工、长白集成材、伊通水泥厂等项目,收到显著效果。在促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方面,通过科技兴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在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个体私营经济还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无论是乡镇还是村办企业,也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只要经济效益好、创造利税多,都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扶持。在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扩大招商引资、构筑县域财源新体系,广泛培育和挖掘收入增长点创造条件,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县级财政发展的成效及特点

(一)县级财政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发展还不够平衡。1999年全省41个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51•4亿元,比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1994年增长48•1%;地方级财政收入29•8亿元,比1994年增长1•1倍。到1999年末,全口径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已达22个,比1994年增加11个,占全省41个县(市)的53•7%,地方级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市)达到9个,占全省县(市)数量的21•9%。9个超亿元县(市)财政收入总额达11•87亿元,占全省41个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的39•8%;地方级财政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县(市)还有17个,占全省县(市)数量的41•5%。人均财力最低的县为5000元,全省只有1个县。1999年全省有14个县(市)累计财政赤字1亿元。#p#分页标题#e#

(二)县级财政收入规模扩大,但在全省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并未提高。实施分税制改革第一年的1994年,吉林省41个县(市)实现财政收入34•7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4•2亿元,1999年县(市)实现全口径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比1994年增加16•7亿元和15•6亿元。1994—1999年,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7•1%,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9%,这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政策导向及其效应,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8•8个百分点。但是,1999年与1994年相比,县(市)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并未提高。1994年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4•4%,1999年为28•9%,反而降低了5•5个百分点;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1999年为29•4%,比1994年的27•7%仅增加1•7个百分点。整个“九五”期间,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吉林省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相近的中西部省份相比,吉林省县级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如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1999年地方级财政收入105•03亿元,其中县(市)财政收入61•9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9%,而吉林省1999年地方级财政收入101亿元中,县(市)财政收入只有29•8亿元,所占比重不足30%。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9年地方级财政收入的106•41亿元中,县(市)级财政收入为54•9亿元,占全省的51•64%,而实行分税制体制之前,这一比重仅为34%,县(市)级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1999年比199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由于县级财政收入在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高、增长幅度大的拉动,陕西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逐步前移,1999年由1994年的22位前移到20位,吉林省则由1994年的18位后移到第22位。江西、陕西省与吉林省地方级财政收入总规模相差无几,都是100多亿元,但县(市)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不同,前者超过50%,后者不到30%,相差20多个百分点就是2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这正是吉林省县域财源培育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经济不发达县(市)初步脱贫,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东部山区资源优势及潜力的开发转化效应初步显现。吉林省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5个省定贫困县。贫困县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自80年代中期省财政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及建立“支持不发达县(市)发展基金”等开发式扶贫政策以来,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县(市)落后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东部山区随着交通、通讯等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优势及潜力开发转化为经济后发优势,并体现为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如靖宇县解放思想、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的各项政策与财力支持,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招商引资,创造和培育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与条件,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发展。靖宇县由国家级贫困县,由1994年分税制之前财政收入在千万元左右、排全省倒数第一的穷县,跃居到1999年全口径财政收入6087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4714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999年列县(市)第26位,接近全省县(市)中游水平的位次。1994—1999年靖宇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2%,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7%,增长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并且还很有发展后劲。

三、县级财政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一)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县域财源基础调整优化及后续发展的压力加大。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只是初步的分税制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分税制,因而,在这个改革阶段设计的各种政策措施,都主要是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目标。增值税和消费税两个大税种划为中央财政主要收入,同时,中央又集中了税收增量的大部分。这样,县(市)主体财源提供财政收入的增量大部分上划,地方税种基本上是一些零散税种,农业税又是增产不增税的“死收入”,相应弱化了地方财政的财力及其收入增长机制。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县(市)在80年代后期用银行贷款或财政资金扶持的一些工业财源项目,90年代刚刚实现的经济效益及税收增量,也被中央财政以增值税的形式大部分拿走,县(市)财政状况普遍恶化。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政策导向调整优化现有经济财源结构,培育新的财源项目及优化财源建设投资环境,都需要新一轮的资金投入和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综合配套产出过程,县(市)调整经济财源结构,构建新的经济生长点和财政收益点的压力普遍加大。

(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力度不断加大,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由国家政策规定的重点财政支出项目和政策性支出项目不断出台,大大超过了县级财力的实际增长水平和负担能力。一是1999年止4次调整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补助标准,平均每次增幅达14•9%。二是中央下达的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资金逐年上升,已由1996年的1•5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4•7亿元。三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实行“三三制”配套,从1998年开始,增幅达到1倍。四是县级支农、教育、科技、文化宣传等政策性支出,从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以5•5%的速度递增,超过县级财政可用财力平均增长3•8%的幅度。加上提高优抚对象医疗标准,弥补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差额等其它支出因素,支出的刚性增长大大超过了县级财政财力的增长和负担能力。1999—2001年3年间,全省政策性增加支出又分别是当年新增财力的4•3倍、8•6倍和3•3倍,致使全省财政发展中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县级财政支出硬缺口越来越大。

(三)债务负担及财政风险日益加剧。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各县(市)利用国家扩大开放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多方举债,加大经济开发和经济调整的力度。据初步统计,自1992年以来,吉林省使用国际农发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贷款的各类政府外债余额已达10亿美元。从1989年开始使用的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的周转额达到7•5亿元。再加上使用的国债资金、银行贷款等,债务负担更为沉重。全省有31个县(市)借用外债,外债签约额超过地方级财政收入50%的有13个县(市)。这些多数被县(市)占用的政府外债或财政担保贷款以及财政投入的有偿资金或相关贷款,大多用于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小的农业开发项目和文教、卫生项目以及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上,有效地缓解了县域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活动中各种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积聚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增加和逐步显现。由于有些项目市场发生变化或是盲目上马,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够,市场调查预测不足,使得项目自身还款能力很低,难以形成综合经济效益,有些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造成贷款资金的死滞沉淀,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加重地方财政承担的风险。另外,各项债务陆续进入偿还期,经济效益差或没有经济效益的借款项目的还本付息,给县(市)财政资金运转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些县(市)按照当年收入及财力,完全能够保证工资的发放,但由于偿还各种到期借款以及处理以前年度遗留问题等,而造成当年工资欠发。1999年全省有13个县(市)欠发工资,到2000年末,欠发工资的县(市)超过70%。#p#分页标题#e#

(四)财政供养人口负担过重,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越是经济落后、市场发育缓慢,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低,越是财政供养的人口多,千军万马挤在一条“吃皇粮”的路上。这一问题在吉林省更为突出,1999年吉林省财政供养人口116•1万人,每万人财政供养人口高于全国地方级平均水平116人。就是这样一个很高的基数,县(市)万人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还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到1999年末,全省县(市)万人财政供养人口346人,高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24个县(市)。并且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仍在膨胀,1999年全省市、县财政供养人口103万人,比1998年增加5万人,其中县(市)增加2•5万人。财政供养人口增加的县(市)中,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较困难的县(市),最多的县增加3600人。由于财政供养人口多、增长快,大多数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财政完全陷入养人吃饭、甚至是吃不饱饭的状态,万人财政供养人口规模高于县(市)平均水平的24个县(市),就有14个拖欠工资。增长有限的财力,除了“养人吃饭”难以再满足其它财政支出的多重需要,这不仅削弱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和宏观调控的能力,降低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效率,而且也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

四、“十五”期间县级财政发展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县级财政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县级财政困难,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根本出路在于立足本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十五”期间县域经济及县级财政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应当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框架和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全省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超过全省“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1个百分点。

———全省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58•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6%,分别比全省平均递增速度高出3个和6个百分点。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县(市)达到38个;地方级财政收入亿元县(市)达到23个。县县实现收支平衡,彻底消除财政赤字。

———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力争达到40%。

(二)培育财源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进行,分类规划指导。在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单纯注重财源的增收效应,更应重视结构调整的优化效应。过去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直接目的的财源建设项目,凡是能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也不乏投资效益欠佳者,成为各级财政的包袱,有些甚至是以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及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至今还留下隐患。还有相当一部分扶持项目由于对市场取向、技术先进程度等方面缺乏充分的论证,在市场发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活力和生存空间。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确立培育财源的重点是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的政府支持体系,以及建立实用技术推广传播体系,即以支持技术进步为立足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遵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和方法,对县(市)重新分类,规划指导。依据自然资源状况、财政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划分成不同类别的县(市),制定发展指导规划,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市)中,选择8—10个县(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这些县(市)的财政经济状况有明显改善。每年可具体选定2—3个县(市),采用上级政府扶持下级政府的方式,集中财力给予重点支持。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工业项目,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贴息,高新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贴息,小型技改贴息,以及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项目等。支持的范围包括各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并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

2、促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持续、稳定发展。对这部分县(市)要鼓励其继续加快发展,成为全省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的基地。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前提下,安排的扶持资金、贴息资金优先予以考虑。

(三)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

1、加大县域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吉林省随着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基础产业方面建设力度的加大,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特别是一些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县(市),由于交通、通讯的改善,大大拉近了与大中城市的距离,密切了相互交流,并由此带动了这些县(市)的经济发展。但是,总体上看,县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还不够优化,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要根据财力可能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县域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当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除政府的直接投资外,也可以采取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等多种形式,还要管好用好国债资金。

2、发挥财政投融资导向作用,培育县域新兴财源。按照吉林省县域经济资源禀赋条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及实现方式,具备新兴财源特点的有高新技术产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第三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城镇建设等。但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其它新兴财源的培育,都不能只依靠财政资金的“单打独斗”,而是要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补贴、参股、贴息、垫息,通过担保公司筹资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投融资杠杆和渠道,启动、粘合、吸引、凝聚社会的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等,广开资金来源,形成各路资金合力参与开发县域经济、培育县域新兴财源的格局,构造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3、实行技改贴息补助政策,提升和改造县域存量财源。财政可以实行县域技改贴息补助政策,专项用于县域原有财源升级和改造中的技改贴息,重点考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市)。财政技改贴息采取公开招标的竞争方式,不限技改项目的内容,不限所有制性质,只看项目的评审论证结果,以实现存量财源的升级改造和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p#分页标题#e#

4、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对财政政策而言,财政对农业稳定的资金投入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侧重的主要方面有:(1)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2)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3)支持农村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和营销组织建设。(4)支持对农村劳动力转化进行组织和培训。(5)扶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

5、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征管方式。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要更多地由地区优惠向产业优惠倾斜,对吉林省县域经济来说,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十五”期间重点培育的食品、医药产业,基础工业设施建设,环保项目等。同时,在税收征管中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完成税收任务的关系,既要考虑需要,也要考虑可能,不能超越现实,过分强求税收任务的高指标。同时,要改革税收计划和执行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使税收的增长真正建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