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升职自荐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常遇到一些面试官说,现在的招聘真难做,在面试的过程中很难判断应聘者所说的真假,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应聘者的求职动机。
求职动机是影响到一个人能否适应新的岗位、能否在公司有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应聘者有强烈的求职动机时,他会很认真地考虑这个职位能给他带来的价值,以及他有可能无法得到的东西。进入岗位后他们一般能较快地适应环境的要求,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也会有比较好的承受能力,轻易不会选择放弃和跳槽。而当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不明确时,他们在进入岗位后,对环境的适应通常不如前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更容易动摇,从而会产生消极的工作状态,这会成为管理中的障碍。因此,考察求职动机的目的,可以了解应聘者是真的想来公司工作还是来“打酱油”的,找工作是为了饭碗还是为了梦想,等等。
正确对待,免入误区
每个人的求职动机是不同的,有的图稳定,有的图收入高,有的图离家近,有的图升职快,有的是因为能学到东西,有的是因为公司名气大、有面子,等等。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不同,适合在不同的岗位类别上工作。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就要尽量提供给应聘者适合他本身意愿的工作岗位,那么他们就能够自动、自愿、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求职动机,以免一言定论好与坏,进而影响到选人的策略与效果。
其一,求职动机没有好坏之分。求职动机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是“应聘者想要的”和“公司希望的”两者之间所进行的匹配,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动力适配性”。对面试官而言,需要考虑的是应聘者希望公司给他的,公司是否真的能给。当应聘者想要的公司不能给,或者公司能给的并不是他想要的时候,无论眼前的应聘者看起来多优秀,他都不适合,这就是不匹配。如果把应聘者“忽悠”进来,对应聘者和公司都是不负责任的。
其二,求职动机不易考察。从“冰山”模型来看,动机是处于“冰山”之下的,是由深层次原因引起的行为表现,一般不易被考察得到。在招聘面试中,很多应聘者会隐藏自己的求职动机。特别是在各种“面经”充斥网络的环境下,如果直接问求职者的求职动机是什么,一般求职者肯定不会真实回答;如果直接问一些有明显意图的求职意向问题,如“你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你为什么应聘我们公司”等等,也会引起求职者的警觉。
求职动机虽然“深藏不露”,但并非“深不可测”。求职动机背后就是价值观,而价值观会通过其职业经历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历分析、心理测验、行为面试、背景调查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简历分析,发现疑点
简历是企业第一次接触应聘者,而阅读和分析简历也是对应聘者的第一次测评。在考察求职动机方面,简历分析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发现其中的亮点和疑点,以便在接下来的面试中进行验证,使面试更有针对性。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把应聘者的年龄与其工作经历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应聘者所列出的经历的真伪。一般来说,应聘者不会虚报年龄,却会在经历上造假。如果应聘者年龄较大,那就需要在更换工作的原因上进行分析,而且年龄较大的应聘者是否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也是一个问题。例如,一个年龄在35岁的人还在做培训专员,心态上必然存在冲突,同时其发展潜力也有所不足。另外,年龄需要结合应聘者家庭状况(比如婚姻状况、配偶的工作情况、子女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2.学历。一般而言,学历越高,其成就动机越强,所以也要看应聘者学历与应聘岗位所需条件之间的对比。如果高学历来应聘低岗位的工作,比如一名博士要来应聘秘书,则可能是一时找不到工作而采取的“骑驴找马”策略。此外,从应聘者参加后续教育和培训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意识和进取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应聘者的教育培训经历内容专业跨度大、杂乱、没有重点,说明他没有进行很好的职业规划。
3.居住地。如果应聘者是跨地区来求职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应聘者,他们将面临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生活成本增加、生活环境变化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其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状态。通常而言,居住地或配偶的工作地离应聘企业较近,或有亲属在所应聘的企业工作,其求职动机就越强烈,也越稳定,这样的应聘者要优先考虑。另外,居住地在农村和城市的应聘者求职动机也有所不同。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般都经过较多的劳动锻炼,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对于一些工作时间比较长、加班较多、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的岗位而言,在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可以优先选择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应聘者。
4.自荐信。自荐信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自荐信可以把一些内在的个性化的东西抒发出来,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理念与个性特征。例如,一份言辞恳切、行文激昂、总结对工作和生活感受的自荐信,候选人可能待人坦诚,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同时,通过对应聘者期望的角色定位,来判断他与招聘岗位是否匹配。例如有的候选人表明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培训讲师,如果他应聘销售或客户类的岗位无疑会与其期望定位相矛盾。此外,简历的详细程度与包装情况,反映了应聘者对求职的重视程度,一封经过认真雕饰过的求职信,反映出应聘者强烈的求职动机。
5.职业经历。职业经历是人的第二学历,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曲线,背后代表了其思想与工作、生活状态的变化,对其求职动机影响较大。职业经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时间长短与稳定性有关,1年内转换工作是偏短的,属不太正常,稳定性差,2-3年是比较正常的,3-5年是最为正常的时间。二是当应聘者非常频繁的变换工作,对他每次工作轮换的原因是需要加以分析的。三是工作时间的衔接性,特别是与教育时间的重合、矛盾、空档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应聘者的价值观和求职意向。有的人的简历中会缺失某段工作经历,是故意省略还是另有原因,从这些原因的背后可以推断出应聘者的求职动机。四是如果应聘者一直在不相关行业间转换,证明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频繁转换从零开始,会放弃一些原有的积累,这是个疑点;假设应聘者是跨行跳槽,更要深挖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07年,毕业生达到49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19.9%。2008年,毕业生达到532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7.5%。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的。然而,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表现为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优劣势,择业盲目。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其普及面还不够广。据有关调查显示,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或仅仅是一般。高校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渴求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
2.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相当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致使人才流动呈现不均衡现状。这表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无法准确对自身和职业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3.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性表现在: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目前,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最终陷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歧途。二是急功近利性。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而不少大学生忽视了这个过程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盲目从众,急于求成,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当前大学校园里盲目出现的外语热、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等。三是应急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工作,通常是大四毕业前夕再临时突击,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前的短期培训。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选择的太大空间,被动地适应岗位需求,失去了职业规划应有的主动。总之,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过程也并非一时半刻,它不是短期行为。
4.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从大一开始经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而高校的职业指导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对策研究
1.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或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应该了解自我,二年级应该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应该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应该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总之,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提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进课堂。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将职业规划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一方面要使学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通过课程指导,要使学生在自我认识和社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具体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通过反复的评估与反馈,要使学生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修正与完善;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应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门指导,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人本化水平。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以及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各种制约因素,帮助学生自主、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队伍的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协调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5.加强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的力度。测评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知己”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做好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我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些感性上、经验上的认识。因此,它还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人才测评运用的是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树立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学生把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丁德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
[3] 马中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