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朱子治家格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1篇

朱子家训: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予以规范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朱柏庐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画荻教子:千方百计为子女学习创造条件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为孩子成长创造好环境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诸葛亮诫子格言:教给孩子处世治国之道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2篇

冬至过后,随着大地的阳气回升,人体内的阳气也慢慢从潜伏状态开始生发,是为新阳。新阳犹如草木嫩芽,很容易受伤。因此,冬春养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斫伤新生的阳气。在人的七情中,大喜伤阳,而不巧的是,辞旧迎新,一元更始,又是喜庆的日子。于是,乐极生悲的惨剧年年都有重播,不可不慎。

颜延之,字延年,南朝刘宋文学家。刘宋在动乱的南北朝时代,获得短暂稳定,因而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大家。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当时并称颜谢;与陶渊明私交甚笃,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徵士诔》。只是社会动荡,文风扫落,颜延之留下的传世之作不多,《庭诰》即其中之一。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即朱子治家格言)等。颜延之的《庭诰》就是家训。据《南史·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官运坎坷,二次被罢官后“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以训子弟。”颜延之自己也在《庭诰》中称:“庭诰者,施於闺庭之内,谓不远也。”养生是一个综合工程,修身、齐家是基础,故多读家训,不仅是教育子女,对老人养生也是功莫大焉!

中医讲七情致病,历来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等说法,世人多不以为然。其实,这是我国古人对疾病临床现象的总结,岂是无谓之谈?中医的心有两方面含义,心之官则思,同时心又主血、主阳,掌控周身之血脉、阳气。伤心会引起两方面的疾病,一是癫狂,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是心脑血管意外,即血脉方面的问题。民间有“菜花黄,癫子狂”的俗语,即是春天易伤心阳所致;由于大喜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临床上也屡见不鲜,一些出血性疾病更是在春季多发。阳为生机之本,得阳则生,绝阳则死。伤心即是伤阳,还会引起全身其他脏器的伤害。关于这一点,古代典籍多有论述,如《淮南子·原道训》说“大怒破阴,大喜坠阳”;《汉书·东方朔传》说“乐太甚则阳溢”;金代名医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说“喜气所至,为笑不止,为毛发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论衡》则教人抑喜以养阳气;等等。

喜怒哀乐,发自真情,本不可压抑不发;但大喜伤心,又不可不防。所以颜延之说:大喜使心神动荡,需要稍加抑制以定心;过于愤怒使性情失控,需要稍微忍耐使之平复。这既是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总结,又是对后人的要求,我们不妨也学着点儿。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3篇

一、 精心选择传统蒙学经典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在我国历史上,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撰写蒙学教材。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流传到现在,许多成为了蒙学经典。诸如:《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传统蒙学的内容可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广泛分析了传统经典蒙学著作,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收集、挖掘、筛选、整理工作,具体把握了以下几点。

1. 贴近幼儿现实生活

许多传统蒙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了,孩子年龄小,生活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尊老爱幼、文明交往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易于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是我们收集的主要对象。

2. 健康且有教育价值

传统的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经典儿童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些都成为我们的首选。同时,我们注意内容的健康和有益,去除幼儿难理解的如三纲五常等不太健康的内容,筛选出经典、有价值的内容。

3.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接受水平,我们主要采用的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训》,《三字经》中部分涉及遵守礼教规范的内容,文字简练,概括性强,句句成韵,通俗易懂。《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是我国古时的家庭礼教文化精华,使人通人事、明事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例如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孝顺父母的人、有礼貌的人。这些优秀的蒙学教材,为我们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整合礼仪教学内容

我们在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的基础上,把传统蒙学经典与现实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有机的对比整合,将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作以下细分(见P52表)。

三、 在“润物细无声”的礼仪教育中巩固孩子的礼仪行为

根据选择的内容,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整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润物细无声”中凸现形式的多样性,培养与巩固幼儿的礼仪行为。

1. 丰富幼儿礼仪认知

我们在每周三下午安排专门的礼仪学习时间,教师选择《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中的相关词句,把它们编成故事、儿歌,结合图片讲解、多媒体动画等方法让幼儿理解原文,在熟悉、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把图片、原文、译文和幼儿的图文诠释整理后布置在班级环境中,比如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后,幼儿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孝敬父母、谦让同伴的做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样布置环境除了让幼儿重温经典礼仪,更是用视觉暗示法提醒幼儿时时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从而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2. 培养幼儿礼仪情操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为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意义,培养礼仪情操,从小学做文明人,我们十分注重创设文明礼仪的氛围。因此,我们也十分留意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以身作则,穿着打扮整洁大方,言谈举止为人师表。具体比如早上能热情地向幼儿及家长问好,能和颜悦色地和幼儿交谈,哪怕是批评,也不说过头的不尊重幼儿的话,教师之间的交往有礼有节、融洽文明等等,用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文明的气息。我们还通过在班上评选文明之星、礼仪使者,为幼儿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榜样,培养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发挥评比活动的激励作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之星、礼仪使者的班级氛围。

3. 巩固幼儿礼仪行为

幼儿的礼仪培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必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保持一贯。早上入园,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好,提醒幼儿恭恭敬敬的回礼;晨间活动,要求幼儿不争抢器具,玩好后放回原处;做操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本领时,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区域活动时,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材料和经验;在游戏活动中,也抓住教育契机灵活指导,比如上小吃店吃点心,怎样有礼貌地与对方交谈,怎样坐怎样吃,到小伙伴家做客应该怎样?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幼儿更自觉地掌握正确的礼节礼仪。

4. 增加幼儿礼仪体验

我们把礼仪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每个主题活动中,比如在“粮食”主题中,学习餐桌礼仪,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保护自己”主题中,学习保护嗓子,不大喊大叫,保护肠胃,不暴饮暴食;“各种各样的标志”主题中,让幼儿设计静标志、行为警示标志,在幼儿园的走廊上张贴文明标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标志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在棋类活动时,渗透“观棋不语”“落子无悔”的礼仪教育等……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的礼仪教育自然、生成性强,符合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增加了幼儿的礼仪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5. 内化幼儿礼仪品质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并且卓有成效,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努力。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许多教育家与名人更是强调家庭中重视礼仪教育。因此,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小报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树立典范,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我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提供幼儿实践活动的机会,体会礼仪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如举行古代经典著作知识问答,让幼儿和家长PK礼仪知识;要求幼儿在三八节给妈妈感恩回报,不少孩子为妈妈洗脚、帮妈妈做家务,并且能在以后坚持每天给妈妈做一件事;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一堂,学习照顾祖辈,尽享尊老爱幼的天伦之乐;亲子自助餐中,学习彬彬有礼的取用食物,文明进餐;组织幼儿家庭观看教师排演的礼仪童话剧《我知道》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4篇

徐老师不仅戏演得好,管理也很有一套。通常来说,是抓大放小,疏而不漏。看上去人权、民主气氛都有,实际上是内紧外松,发现问题绝不手软。也就是说,徐老师可以不开枪,还可以往炮楼下面扔水果糖,但你得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是在徐老师的机关枪射程之内的。

我喜欢在铁腕人物的统治下俯首帖耳,免得自己煞费苦心地追求真理。我非常了解自己,威逼利诱之下是可以走正路的,放任自流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北京人的特点,必须拿枪逼着,谁厉害听谁的,光平等协商什么事也办不成。早年间八国联军来了,为便于治安管理,天黑了逼着每家每户门口挂灯笼,从那以后北京的胡同里就有了路灯。据说最初建立公共厕所也是如此,一声令下,不许当街撒野尿了,谁要敢违反就得挨枪子儿。一开始还有人不服气,觉得当了亡国奴连尿尿的自都没了,但强迫之下大家也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

我的许多良好习惯都是在徐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逐渐养成的。比如说:每天坚持洗脚换裤衩,袜子穿两天就得换干净的,小便完了不忘冲水,晚上刷牙,不喝自来水管里的凉水,吃完饭擦嘴,烟灰不弹到烟灰缸外面,沙发靠垫坐拧巴了,离去前想着把它摆好扶正,挂毛巾时上下对齐,汽车里放纸巾,等等。

徐老师改造我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有:不吃手指甲,不在汽车里吸烟,每天洗一次头。前两点不说了,它们和我的思考有关,我会在退休后加以克服。不爱洗头是我从小养成的毛病,一直以来我对洗头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原因有三条:第一,洗完头领子湿了特别难受;第二,肥皂沫特别容易蜇眼睛;第三,长时间弯着腰非常不舒服。所以现在只要徐老师问我这两天洗头了吗,我多半不说实话。我甚至可以为了躲过在水池前洗头,宁肯答应她去洗一个澡。

徐老师不仅对我严格要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就像《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家里的日常用品她都有适量的储备,绝不可能发生柴米油盐用完了才想起来现去采购的情况。每逢下雨,我们打开汽车的后备厢准会出现一把伞,用完后擦干净又会回到后备厢里。

不仅如此,徐老师还非常喜欢制造生活的情调。外出演戏归来,她必跑到花卉市场讨价还价地买回几捧鲜花,让它们分别盛开于书房和客厅的各个角落,然后点燃香,令室内香气袭人。逢此情景,我都会如坠雾里云端。

徐老师还好唱昆曲,常常于率领小保姆打扫完卫生后,拖着两条水袖,跟着伴奏带反复吟唱。看着她在我的面前舞来舞去,如泣如诉,总会让我产生一种恶霸地主将一代名优掠为己有的不好联想。

母亲去世后,我在西山为父母大人购置了一块墓地。安葬的那天,一切都在徐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得井井有条。

我还记得当天的一些细节,她先用一个纸杯斟满一杯酒,沿着墓碑的两侧边洒边说:“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阿姨,我妈今天刚搬来,往后你们就是邻居了,希望你们和平相处,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也请你们一定原谅。我们这里先给你们敬酒了。”洒完又斟满一杯放在我父母的墓前,然后又取出另一个纸杯,将一些米粒填满杯子,点燃三炷香米粒中,让我和姐姐、姐夫,还有两个女儿祭拜,自己退到一边安静地等待。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5篇

焦宪庆,1957年生,山东章丘人。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任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校长。长期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后在各级教育专业期刊50余篇,曾荣获“金城名师”、甘肃省“园丁奖”、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家庭和学校,是促使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机整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离开任何一方都无法保证教育成功。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智育至上的家庭教育一直在严重地冲击着孩子的学校生活,而在学校,家长工作也被边缘化。因此,怎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首先养德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的“本”,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个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会从小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由此推及到爱家庭、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进而对社会事业作出贡献,这大概就是夫子所谓的“道生”吧!故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无不认为道德完善的意义要远远胜过智力开发,无不把完善道德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党的十更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这一重大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父母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总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认为只要把孩子学习抓好,其他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一句颇有代表性的话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导致现在的孩子普遍任性、自私、懦弱、厌学,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竟然不惜残虐生灵,谋杀同窗,戕害教师,弑及父母,种种恶行,令人发指。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之罪、谁之责呢?无数事实证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假若一个人首先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恐怕终究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才”,故我们务必牢固树立这样的人才观。

其次融通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家庭是人生命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父母的道德品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言谈举止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因此,千百年来众多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培养良好的家教家风,他们教育子弟的著作文章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像《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家书》等,一直被历代善治家者奉为圭臬,潜心实践,成效卓然。如梁启超后辈,个个不凡;钱学森家族,群星璀璨;任继愈世系,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上述家庭大多把正心诚意、修身报国作为教育的核心要义,大多形成了谨严而独特的家学家传,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虽然很多封建时代的修齐治平观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素养的要求,但我们却不能无视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精髓,像孝亲敬友、谦逊礼让、勤劳简朴、坚韧顽强、自强自立、诚信有责等关键要素,依然是今天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家校之间首先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始终是家庭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父母要注重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人与求学齐头并进,融通合一,那么,他今后的良好发展就一定会成为一种必然。

最后精心组织,建立稳固的学习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进城定居人员逐年增大,流动人口增多,居民构成成分、家庭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当70后、80后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时,虽然他们重视家庭教育,但在汹涌的社会发展大潮中,却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充满着诸多的困惑。针对这一现状,去年10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表明:家庭教育是家事,又是国事,它关系家庭幸福,更关系国家命运,足见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上下协同,形成合力。如,各级政府要充分落实主导职能,教育行政部门更应积极组织协调,如组建专家团队、统一编订教材、进行骨干者培训等等。但最重要、最经常也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得依靠中小学来做。学校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当作自身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认真安排,指导教师明确理念、目标和任务,像精选案例、准备内容、召开家长会等,都要尽量避免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同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创办专门报刊、设置网络学习终端等形式,从家庭教育的观念、特性和规律等各方面为学生父母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促使他们一步步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观点和方法,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才能共同筑就科学育人的强大基石。编辑:谢颖丽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6篇

那么班主任怎样开展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呢?

一、修己心,正己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首先要用教师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品德。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格,心静如水,处处节俭,以勤

精业,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次作业,对每一项工作一丝不苟。还要从班里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起到示范的作用。孩子们跟着学,养成习惯,班务工作迎刃而解。自然就树立良好的班风。

二、感恩教育

现代的初中学生不知道感恩,好像人人都要为我,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国家的培育,朋友的帮助,都是天经地义的。从不为别人考虑,自私自利,所以教育他们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是首要的感恩教育。

1.孝顺父母。《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懂得了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所以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2.尊敬老师。人有两条命,一条身命父母给的,一条慧命老师给的。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养我蒙恩,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

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它是发自内心的。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见面问候是尊师,认真听讲是尊师,遵守纪律是尊师,态度端正是尊师,完成作业是尊师……这些要落到实处。尊其师方能信其道,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恭敬心达到了,

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自然就提高。

3.感恩一切,让自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正如一首诗中所说: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恩就是教育学生不能怨天尤人。要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一切,人与人之间就没有怨恨、没有嫉妒,互相谦让,和平共处,其乐融融,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措施:可以读感恩的美文,讲感恩的故事,也可以唱感恩的歌曲,如《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感恩春风、阳光、河流、山川、大地母亲,教育学生像小草一样消除攀比心,提升感恩心,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挫折、学习中的困难与成绩以及周围的人和物。

三、圣贤教育

没有圣贤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弟子规》上讲: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所以要让学生读圣贤书、看圣贤故事,净化他们的心灵除去污渍,让灯泡发出原有的光芒,显露出至纯至善的本性。班主任可安排学生早自习20分钟读《弟子规》,天天如此,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修学的基础,一千零八个字,一百一十三件事,包括了生活中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事,是一个人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准则。它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方面教诲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同时让他们懂得“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这样谦恭由心而生,自然而然。再有,现代中学生太浮躁,没定力,马虎,烦躁不安,如果每天端身正义、语速放慢、一顿一挫的读《弟子规》,还是培养学生定力的好方法。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在国学课上让学生读《孝经》《朱子治家格言》等一些经典。让学生了解古圣先贤,像圣贤人看齐,学做君子,对照自己的言行思想,不断改过,立志做国家栋梁。

四、定期开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交流经验,借鉴好的方法;一起学习《弟子规》《孝经》等圣贤经典,督促落实到生活中,做出榜样。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出现的明显弊端就是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淡化传统文化等基本文化素质教学。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大量输出职业技术人才,但是从长远看,非常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淡化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同时导致人们心理浮躁。很多人更愿意腾出时间去聚餐,或者花费大量的金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却唯独不愿意静下心来再去重拾“孔孟文化”。

2.学校环境的影响

从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一天起,学生就被灌输了“学好技术好找工作”的扎实技术教育理念,这点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窥见一二。高职院校几乎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不下二十门专业技术课程,但是对于语文、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寥寥无几。正是这些被灌输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加热衷于技术培训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而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则较为淡漠。

3.家庭教育的影响

记得多年前,大多数家庭中堂上都要挂一些装饰性物品,悬挂比较多的是《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道德经》之类的字画。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几个家庭有这些字画,更谈不上让孩子记诵。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孩子更难以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在高职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了文化。同时,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建筑、发明、文学、科学以及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等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的“修身养性”、讲求的“经世济国”、倡导的“博学笃行”、崇尚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内质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及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浮躁、功利心强、缺乏耐心、不求上进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到位。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学生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培养双向提升的新途径,以改善这一现状。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实践者,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有文化的学习者,他们不是机器,学校也不是流水线。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技术理论之外,我们可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书本阅读让他们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礼等价值观念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汉字书法展示、成语接龙大赛、灯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文化教育与理论实践并驾齐驱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好,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他们更好地幸福生活。拿恋爱来讲,很多时候学生在处理失恋、分手等问题时表现不理智、不冷静,不同程度上影响以后的家庭幸福。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把读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指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疏导自己的情绪,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勇气。此外,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量人才进入社会之后,不能正视来自自身及周围的压力,表现出抑郁、内向等消极心理,我们要培养学生不怕挫折、昂扬奋进,以过硬的心理和高超的技术去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三、小结

传统文化课程的充分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技术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C合素养,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学习的有效开展,使后续的学习更加轻松而高效。

参考文献:

朱子治家格言范文第8篇

【活动缘起】

周一早餐过后,转到教室,看到一些被吃的“没完没了”的馒头,或塞于抽屉,或弃于垃圾桶,表达着无声的抗议。一个馒头虽小,道理很深。乱丢饭菜、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当下中小学校已是司空见惯,长此以往,积非成是,积习难改,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又将何去何从?

【活动目的】

1.了解馒头知识,体会馒头来之不易,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不丢馒头、不倒饭菜的好行为。

2.培养学生分辨能力,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结合《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熏修感恩劳动、感恩父母的好德性。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知识准备:馒头是怎样“炼”成的。

2.材料:“馒头的营养及作用”

3.文章:《餐桌上的浪费》《暴殄天物,罪莫大焉》

班会主持:班长杜守兰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学生齐读

《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饭前感恩词》:

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与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萝卜白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 愿天下所有人都有饭吃。

师:古人云: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这餐,每念农夫之苦。如果没有粮食,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粮食,中国何谈发展。(出示垃圾桶里捡到的馒头)馒头,普普通通的一种食物;吃馒头,简简单单的一顿早餐;丢馒头,轻轻松松的一个动作。可是,当这一幕在每一天,在每一所小学不断上演时,同学们,你以为丢掉的仅仅是一个馒头吗?出示课题:馒头,馒头!

第一环节 发放“问卷”,调查早餐状况

问题一:早餐你吃了几个馒头?( ) A.经常吃两个 B.经常吃一个左右 C.经常吃不到半个或基本不吃

问题二:对于吃剩的馒头,你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 A放着,等饿了再吃 B吃不完随手扔掉

搜集并整理数据。结果如下:一.经常吃2个的9人,占45%;吃一个左右的7人,占35%;基本不吃的5人,占2 5%;二.对于吃剩的馒头,“扔掉”的8人,占40%。

师:统计数据,我们分析:一、平时喜欢吃馒头的同学,占不到一半;二、吃不了浪费掉的同学,接近一半!这个现象是“果”,追根溯源,造成这种结果的“因”,又是什么呢?

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重新认识馒头

师:同学们,当你拿起馒头时,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不是它的味道?这个馒头好不好吃,甜不甜?你有没有思考,这个馒头是怎样来到我的手里的?在它身上,究竟有多少故事呢?那么,就让我们刨根问底,看看馒头的由来吧!

一、馒头是怎样“炼”成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归纳小结,形成答案)

小组甲:时间周期长。馒头取材于面粉,面粉来自于小麦。秋播,冬生,春熟,夏收,结束了小麦的轮回,接着进入加工厂,磨成面粉,然后来到食堂,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在热气腾腾的蒸锅里,“破茧成蝶”成了白白胖胖的馒头。

小组乙:劳动强度大。从田间地头,馒头开始了它漫长的“演变”:耕种,管理,收割,脱粒,晾晒,入仓,运输,加工,制作,最后一站是教室。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小组丙:参与人员多。有农民伯伯、收割机师傅、运输司机、加工厂工人、炊事员、值日学生等。一个小小馒头,竟然凝聚了这么多劳动者的付出,真是来之不易啊!

师小结:这个帐一算,明白了,馒头虽小,来之不易。吃在嘴里,甜在心上。馒头为什么这么甜?因为它历经了风雪雨霜,因为它吸收了日月精华,更因为它凝聚了劳动者的汗水!因此,让我们感恩劳动者,感恩父母。扔掉一个馒头容易,可是做成一个馒头呢?代价真的太大了!那么,作为餐桌上的主食,馒头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二、馒头(小麦)的营养(生甲读)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有利于保护胃肠道。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馒头,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

师:同学们,馒头来之不易,是无数劳动者汗水的结晶,它食用方便,制作简单,营养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能量。这么好的食物,我们有什么理由糟蹋呢?把吃不完的馒头扔掉,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

第三环节 结合《弟子规》,谈谈对浪费粮食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记录)

麦元洪:早上不吃馒头,上课时肚子饿,头晕,身体没劲,就会影响学习。经常不吃早餐,营养跟不上,久而久之,疾病就会来找你了。比如肠胃病、结石等。身体垮了,父母会担心难过。身有伤,怡亲忧。这是不孝的行为啊!

尹定华:丢馒头是一种浪费行为,糟蹋粮食更可耻!既对不起种粮食的农民伯伯,也对不起爸爸妈妈。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我们却不珍惜,这也是不孝的行为。

孙兵:经常丢馒头是一种坏习惯,长此以往,长大了就变成败家子了。到时候,浪费的就不仅仅是粮食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乱丢馒头、乱倒饭菜也是一个品德问题。德有伤,怡亲羞啊!

师:是啊,小小一个馒头,却蕴含了这么多道理。人不学,不知道啊!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丢馒头原来是一个很严肃的道德问题。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那么,就让我们走出校园,看看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一面吧!

第四环节 朗读文章一:《餐桌上的浪费》(杨雪琴读)

文章二:《暴殄天物,罪莫大焉》(杜守兰读)

第五环节 倡议书:《拒绝浪费 珍惜粮食》(班长读)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世界上有多少人因饥饿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还有多少父母正在为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

同学们,为了让贫困家庭早日远离饥饿,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圣贤早已告诉后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为此,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