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雷锋感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雅安市召开“纪念同志为雷锋题词50周年暨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成立仪式”大会。市委书记徐孟加出席会议,并号召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不断学习、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奉献余热,为追求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断谱写更加壮丽的新时期雷锋之歌。会上,市委领导为“雅安市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和“文明义务监督志愿服务队”授牌。
眉山市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暨“美丽心灵·文明眉山”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坡湖广场隆重举行,四支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的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市委书记李静为市志愿者服务总队授旗并致辞,在致辞中,她特别对老干部志愿者们退而不休、无私奉献余热、争做文明使者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文化传播志愿者服务队参加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学雷锋一家亲、我奉献我快乐”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队以舞蹈、小合唱、时装表演、京剧等艺术形式激情讴歌了雷锋精神,传递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文化,营造出“学雷锋,做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乐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中队的11名老年志愿者参加到当地举办的“我为美丽乐山植棵树”公益活动中,整整齐齐地种好20多棵树。参加完植树活动,老同志们纷纷感言: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老年志愿者要带头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乐山多做贡献。
一、学校的管理哲学――真诚为本,方圆有度
在管理上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真诚”。学校的领导熟悉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个性特点,会根据不同的教师的不同特点和他们商议个性化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一般教师会瞄准优秀的发展坐标,优秀教师则可望成为杰出教。因为我们的团队是优秀的,身在其中我们没有理由不优秀,也没有理由不说做教师很幸福,孩子成长一分,我们快乐一寸。方圆意指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度”是对实施真诚的要求。
二、学校的环境建设――以人为本,厚德载物
我们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契机,将学校宣传和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梦,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系列、续走雷锋路系列、风采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类,民乐展示,快乐文体系列,国学,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学校文化精神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给师生以提示和激励,使师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加浓重了。老师们审视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了思想觉悟和师德修养。
三、学校的教师培训――内化思想。行为自觉
重视教师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把主流价值观融进教师的心灵中去,县里的专家型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全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共同进步,认清自己的角色,要做学生精神的守望者和学习的中介者。邀请少年宫的老师为教师讲解“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请镇派出所干警讲解《教师法》《青少年保护法》,同时学校引领教师不断地回顾,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培训、反思的过程中主流价值观就会内化成教师思想,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四、学校的各种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以学雷锋为契机,在一次次学雷锋的活动中,全校师生同学献出了一份份爱心,救助烧伤的男孩,义卖报纸捐助贫困学生,去社区清除积雪,去敬老院慰问,每一次爱心,老师和孩子们就收获一份快乐。每位教师都感受到爱的温馨,更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不用说教,不用管理,在活动中教师的师德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2.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召开“巾帼建新功,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校领导及全体班主任老师参加了交流会。会上老师们分别通过举实例、讲典型,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在管理、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深入探讨班主任工作方法。相互吸取好的班级管理经验,学习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水平,使班级管理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更提升了师德水平。
3.以教师节为契机,策划“感谢老师的关爱,倾听心的声音”主题活动。教师职业原动力的激发往往源于教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学生成长的教育回报。我们以教师节为契机,策划“感谢老师的关爱,倾听心的声音”主题活动。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教育意义。活动构建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汇聚了强大的正能量。学校用心编辑了活动的所有花絮、剪影、师生感言,配上音乐,制成光盘,让老师重温并珍藏这份感动体验和温馨记忆。
4.以推荐“最美教师”为契机,发动老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寻找发掘“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园里的阳光故事”活动。让老师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团队,让“我们以集体的方式站立”“每个人心中开出一朵花来”得到很好实现。发现和创造属于人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奇迹。为了故事的整理,更为了让故事更好的感染人、影响人,安排有写作能力的教师与故事人结对子,一对一深入采访,撰写。将“故事”的主题活动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和谐校园和教师师德教育的始终,成为学校精神培育和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希望用故事传递思想,用故事感染情绪,用故事影响人。使人的教育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5.以家校共建为契机,开门办教育,实现家校共赢。让家长亲身体会课堂教学氛围,共同进行家校探讨交流,举办“开门办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初,教师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订“开门办教育”的实施方案,通过家庭走访暖心工程、系列感恩教育工程、有效课堂研讨三大活动平台,推动家校间有效互动,实现家校共赢的局面。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开展“家长恳谈会”活动,深入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弊端;每学期都开展“学生眼中的我们”调查活动,帮助教师准确定位自我;在社会层面广泛开展“教师满意度调查”,从教学技能与道德修养等方面对教师现状进行调研。建立有效的家校连心桥,家长可以敞开心扉对教师提出期望,教师能正确面对家长的提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师德师能。
总之,学校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双层的,既教育了学生又深化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提升了教师职业境界和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的归属感和教育的成就感、幸福感,引领教师去追随教育的理想,执著于理想的教育。
首先,营造书香氛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快乐的阅读之路,首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环境来引导学生走入“书香”。我把几位学生从家里漂流来的85本好书作为一个“原始小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孩子都踊跃地把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大家共享。大家都急切地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好书,所以个个都卯足了劲,一有时间就坐下来醉心阅读。现在,班级图书已经有260多本书在漂流,一种书香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就营造起来了。
其次,开展多彩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晨会课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孩子们通过讲故事、美文诵读、读后感言等活动,分享了读书的感受,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每个年级年龄不同,就开展不同的活动。一年级开展的名人名言书签制作,二年级开展的红心向党童诗创作,三年级开展的想象作文,四年级开展的学雷锋征文,五年级的参加的全国读书建设幸福中国征文,六年级参与的美丽中国征文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孩子们的知识。特别在三年级开展的亲子读书活动 ,孩子、家长收获更大,他们不断感受书香墨趣,培养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提升了个人文化素养。通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飘满班级”这一主题读书活动。让学生的小手牵着老师和家长的大手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通过师生和家长共读活动,使我们班的读书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刘姗姗同学还专门到市少儿图书馆借阅《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蓝鲸的眼睛》(赵冰波)、《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嘭嘭嘭》(童喜喜)、《大林和小林》(张天翼)、《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美丽的巴拿马》(德米切尔恩德)、《中国童话》(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大师对话、与名师对话,与经典对话、与智慧同行。。读书使孩子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中升华。
第三,保证读书时间。为了让孩子都有时间读书,我每周都抽出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静心阅读。在孩子读书的时候进行巡视,有针对地给予孩子读书方法的指导,教给孩子学会浏览书籍,选择性地读书。例如:五、六年级推荐的《逃逃》(秦文君)、《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城南旧事》(林海音)、《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幻城》(郭敬明)、《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的故事》(黑柳彻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三重门》(韩寒)、《青铜葵花》(曹文轩)、《寄小读者》(冰心)。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没有看完的部分,自己做好记号,期待下次阅读时间接上。刘畅同学自己把《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妮娜》、《三个火》借阅个其他的同学,让其同学,此外,和家长沟通,保障孩子每晚都能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大地提高了孩子读书的效率。
第四,成果展示。
1、搞好班级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每次的黑板报、手抄报、班会课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书香溢满班级,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的宣传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举行背古诗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3、举办“读书交流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 “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4、举行个人作品集锦、读书手抄报、读书成长册等展评活动。
5、开展 “背诗大王”、“读书小博士”、“阅读明星”、“读书小状元”等多种评选活动。
6、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开展背古诗、讲名人故事、成语故事……使语文课堂得到拓展延伸,展现活动的魅力。
一 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注重过程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形成有关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难望。
二 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 、学习小组、 伦理学学习小组等,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充满了好奇,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了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 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 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圩场赶集,了解民意社情,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拥护党的领导,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帮助他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用指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举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进行教育宣传,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 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祭拜悼念先烈、民族先烈,使学生身临其境,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做报告,让学生体验穿衣,扛抢,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 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提高认识,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坚持长期义务支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以人名校”的校训,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将学生热爱吉大,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 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路” “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让大学生到乡镇(街道)、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工程。对于贫困生,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进而反思、判断、选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三)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再成立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行动有组织,过程有监控,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 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策略,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分级设立指标,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对照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在此基础上,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