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文对联

英文对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英文对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对联范文第1篇

欣赏徐超教授的书法,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才能做到。他总是把汉字(特别是古文字)、文学等诸多传统文化乃至相关学问与书法艺术水融地融和在一起。书法境界就是艺术主体即艺术家自身的境界。从他的书法里,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文化精神,看到他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他的书法,体现了技能技巧与精神趣味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文化、学问与书法的统一、人与艺的统一。

徐超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书法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仅就书法创作而言,从两个方面就可以窥见他的修养与才华:其一,古文字书法,在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写法的古文字天地里,他能顺手写出最美的字形,并对它们的构形方式、构形寓意、历史演变如数家珍。能偶尔片言只语却振聋发聩般的讲述,让我们窥到古文字学的神奇天地,由衷惊叹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授这种学问、能力、修养,在当今书法家中亦不多见。

再者,就是从他创作的对联书法作品中,更可感受到的修养和学问。他曾著文说:“一是想写出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各种心得,并希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二是想表现汉语的独特之美。”随手翻阅他的创作手册,这些集中反映上述思想的作品俯拾皆是。像1994年为佛教文化书画大展创作:“佛祖拈花,迦叶会意;达摩面壁,神光传经。”佛祖释迦牟尼、迦叶、达摩、神光(名慧可。不称慧可是为调平仄),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人物。此联阐述了禅宗中诚心传学的方式和精神;1995年为韩国成均馆大学校中语中文科建科四十周年创作:“传道有恒真善美;立基不朽德功言。”闻该校一贯注重“真善美”教育,故有上联。下联用中国人“三不朽”为典;2008年为汶川抗震救灾英雄题联:“九悬生死山河恸,百入火汤日月知。”热情讴歌了救灾英雄置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的精神;2008年他应邀为布置北京奥运场馆提供书法作品,撰写:“饮河逐日,御气行天。”上联借用《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故事,赞美运动员的竞技精神;下联用《庄子・逍遥游》列子乘风飞行达到妙境的典故(“御气”即《庄子》原文里的“御风”,用“御气”是为调平仄),赞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境界;2006年,他的老师启功先生去世,写了两幅挽联以寄哀悼:“哲星遽落,老师已去矣,耳提难忘胡人语;薪火犹传,小子其勉之,手教永存坚净居。”启先生为人谦虚,说话幽默,常说:我是胡人,说话当然就是“胡说”。“坚净居”是启功先生斋号;“主业典型,副业典型,须知主业昭副业;先生师范,后生师范,幸有先生导后生。”上联写启功先生“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关系;下联因启功先生为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发:“先生师范”是说启功先生的学和行都堪称“师”称“范”。“学生师范”,一是说作者其时在北京师大上学,二是说作者要“师”先生之“范”。又如2011年为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创作:“来哲奋扬,克弘丕业;新猷继献,孔景有光。”此联全用先秦词语,文辞典雅。“来哲”,继往开来、卓有智慧的人。“克”,能。“丕”,古文写作“不”,大的意思。“猷”,计谋、规划。“孔景有光”系青铜器铭文里的原话。“孔”:很;“景”:大。全联赞扬后世才俊奋发激昂,其精神和能力都足以弘扬前辈的伟大事业;他们不断提出的新战略新规划,宏伟而光明。又则:“吾门藏巨子,此处觅天梯”。上联说山东大学的教师队伍里有许多权威学者,下联说学人可望通过在山东大学的学习进入学术的殿堂。同年为交通银行山东分行创作:“开源引水,川流不息;启智聚金,日进无疆。”“水”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金钱、财富,“川流不息”喻指资金循环、财源不断。“启智聚金”体现了现代企业家的发展高度。“日近无疆”做为美好的颂祷语,把此联的寓意推至。

徐超教授近期正在创作系列传统文化对联,如:“求真善美,清辉自远;立德功言,利泽久长”、“行止言容,有君子德;文章经济,通圣人心”、“君子立言,永垂世则;正人得位,长重民生”、“得贤是宝,因才成器;主善为师,唯德有恒”、“大道鸿猷,民人之惠;直言善政,君子所为”、“山容万谷,天高地阔;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等等等等。我们看文辞,都是以国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化。其文学形式是对联。对联讲究严格的平仄及对仗,被称为浓缩了的格律诗,是袖珍经典文化。书法作品的书体是金文。金文风格雍容富贵、典雅庄重,是典型的庙堂文化、贵族文化、经典文化、精英文化。其上下款文则是精美秀丽的行书。特别是他把一副对联独立写在一件立轴里,装帧成八屏、十六屏等形式悬挂,这种“集美艺术”,更能集中体现出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和她的艺术震撼力。

“驾轻就熟”徐超教授的文章也常常用对联做题目,如他写蒋维崧教授的文章《学垂典范,艺壮国光》、《人琴已渺,风范长存》、《挥毫留大雅,论艺有真经》,题目都是对联。教授这种驾驭语言的功夫,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其中的妙处甚至都不易觉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见徐超教授的文化、学问等方面的修养确已达到了相当的境界。

谈到徐超教授的成就,他坦言,这首先得益于大师级学者书法家启功和蒋维崧先生的指导。他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不仅在书法上深受启功先生的影响,启功先生亲自拟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也深深地影响着其学其行。而在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后,其学问、艺术、人生更是得到空前升华,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他以“人格、学识、理论滋养书品”的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界独树一帜。他在兼任耄耋之年的蒋维崧教授工作助手的5年中,更作出了全面突出的成就:2002年,徐超教授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2003年,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顾问、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他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各项荣誉的背后,不仅是中国书法界对徐超教授个人在其专业领域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彰显了徐超教授多年来在书法、文字教育等方面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以学驭书”的鲜明个性。

英文对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美”原则 对联 英译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传统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其在音形义上面的美学效应和独特的文化元素,中国对联也有着许多翻译价值。然而,目前中国对联翻译研究仍然落后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对中国对联翻译实践或系统研究作品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由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是对中国对联翻译研究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与其他书籍相比,这本书更加系统和全面。该书的第一部分,着重讲了中国对联的历史、分类、审美特征等;第二部分主要关于中国对联翻译的经验和策略,其中包括了150副由该书作者翻译的对联。因此,本篇论文主要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该书中对联翻译的英译策略与技巧。

二、“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的体现

著名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在针对诗歌翻译时提出“意美、形美、音美”三美原则。对联的文字特点和语言习惯与诗歌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此标准也适用于对联的英译。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系的不同,我们能否在将对联译成英文的同时并使其达到达意、表形、表音的三美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从三美原则出发,以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为对象,具体论述了“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例1

百业兴旺

五谷丰登

All dealings are booming right here.

All crops are abundant over there.

在此例中,原对联词性相对,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首先,译者做到了“达意”,用booming和abundant分别表达“兴旺”和“丰登”,意义准确贴切,用两组副词right here和over there表达了一种由此及彼的广义概念,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联中那种美好的祝福在译文中也得到了传递。于是,“意美”得到了展现。然后,由于英语缺乏仄声和平声,因此中国对联的“音美”效应无法在翻译中得到直接体现,译者用发音很相近的here和there一组词对应了原文中的仄声“旺”和平声“登”,体现了“音美”效应,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译文读起来更加自然顺畅。至于两句译文的语法结构都是典型的对称和平行结构:“名词主语+谓语系动词+表语形容词+状语副词”。平行结构能够把一些相似元素有逻辑性地连接起来,因此平行结构在英语中经常被运用。这样,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中国对联的“形美”也基本得到了再现。总之,该对联的翻译基本上成功地再现了“三美”原则。

例2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 distant journey tests a horse’s might;A long kenning reveals a man’s true mind.

在该例中,原文上下联各有5个汉字,语法结构简洁。译文中,首先,译者选用了最简洁的单词再现了原对联的基本意义。马力,即马的力气,人心,即将人的真正想法都基本译出。其次,译者选用的单词might和mind有着相同的元音/ai/,在一定程度上,读起来比较押韵,体现了“音美”原则。最后,译文的结构对称工整有序,A distant journey对应A long kenning,tests对应reveals,a horse’s might对应a man’s true mind。

例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The worth of many things seems small;The study of books transcends them all.

在该例中,关于原文对联意义的表达,译者采用了先把原语通俗化的做法翻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意思就是很多事情跟读书相比,价值就变得微不足道。译者的翻译直取原对联的核心意思,small和all形成强烈的意义对比,做到了“意美”。此外,原文上下联形式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对仗,在翻译时,译者却巧妙地把原文中暗含的对仗译了出来,The worth of many things对应The study of books,seems small对应transcends them all,并且在结尾处,small和all的对应,形成了一对音律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中国对联的音律美。

例4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Business is thriving,reaching out to five continents of the world;Revenues are accruing,pouring in from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在此例中,首先是意义的表达,译者的处理很到位,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四海”和“三江”并非指的是该词语的指称意义,而是指的该词的蕴含意义“任何地方”。于是译者分别翻译成five continents of the world和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译文没有对应原文中的数字,但意义表达绝对到位,做到了“意美”。我认为,唯一美中不足的一处,即“财源”的翻译有失偏颇,revenue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原对联是说个人的收入很丰盛,建议改为profit。而“形美”,译者分别用了两个伴随状语从句表达“生意兴隆”和“财源茂盛”的状态,形式对应工整,“形美”也得到了完美体现。

例5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Hearing fire-crackers from a distance,one knows the year is here changing;

Seeing the plum blossoms by chance,one feels spring is near drawing.

在该例中,原文又是对仗极其工整的一副对联。“遥闻”对“偶见”,“爆竹”对“梅花”,“知”对“觉”,“更岁”对“已春”。在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典型的直译策略,将句内语言单位逐项对换,形式对仗工整,Hearing对Seeing,fire-crackers对the plum blossoms,from a distance对by chance,knows对feels基本做到了“形美”。Here changing对near drawing译者也做到了音律美。

三、结语

中国对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现,其英译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难在其一,对联语言简洁,对仗工整,由于英汉语言体系的巨大差异,很难做到绝对的形式对应和音律美。其二,对联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传递这种艺术意境是译者需要重点思考的地方。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影响巨大,但在对联的翻译中,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对联的翻译首先要做到“意美”,其次是“形美和音美”。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英文对联范文第3篇

一、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兴趣

英语新课导入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图片、音乐或是电影等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也可以利用小故事引出阅读内容;或是进行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导入到阅读材料中去。具体使用哪一种导入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以及所教阅读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以牛津小学英语5A第四单元Halloween这一课为例。此课的阅读内容是围绕万圣节这个节日展开的,万圣节是一个西方的节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和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教师先拿出与春节有关的实物如对联、红包等,以What’s this?提问。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What do you need for Spring Festival。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讨论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向学生输出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课前导入部分的充分调动,下面再设计一个图片连线的题目自然进入Halloween的学习。学生读到课文内容时,就会充满好奇,到底西方国家的孩子们过万圣节会准备哪些东西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准备对联、红包呢?他们为什么会准备南瓜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去读,相信学生们的阅读会变得很快乐!

二、阅读过程指导学生方法

小学英语阅读训练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英语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以牛津小学英语6B第三单元E部分的短文为例,这篇短文的内容是围绕抓小偷展开的,另外阅读内容中还涉及了动词的一般过去式以及表达路线的句型。要将这篇短文读懂、读透,就得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1.略读

在学生们阅读前,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个问题Did Nancy loose her purse last Sunday?在第一遍阅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快速阅读,要求学生读出文章大意,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行了。所以,在略读时,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出能够概括文章整体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整体阅读,快速了解文章大意。

2.精读

通过第一遍的略读,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要继续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第二遍的精读解析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提问:Where was Nancy last Sunday afternoon? What kind of books did Nancy want to buy? Who ran faster, the thief or the policeman?一系列跟课文有关的细节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文章当中找出答案,并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穿插生字词的讲解和重点语法、句型的分析。精读是整篇阅读的重点,要指导学生如何抠细节,抓住关键词;还要让学生学习新的语法知识和重要的句型。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积累精读的经验,对学生课后的英语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3.再读

在梳理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一方面是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学完上面的阅读材料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思考,假设你就是Nancy,你会怎样处理钱包被偷这件事情;或者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复述阅读内容从而体会故事角色的心理活动。阅读不是简单的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活动要上升到情感方面,要帮助学生领悟故事的内在教育意义。

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也能够大体领略到阅读的技巧,还能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阅读后拓展学生思维

英文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本困惑;中国文化;翻译痕迹;异化;文化因素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于1938年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短短半年即行销5万多册,并多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部著作使林语堂蛮声海内外,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的地位。然而,中国大多数读者都误认为林语堂用英语原创的《京华烟云》是由汉语翻译过来的译著。为什么中国读者会有这种文本错觉呢?本文旨在从林语堂的文化背景、《京华烟云》作品分析,及其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入手,阐释说明这部著作带给读者的文本错位困惑。

㈠ 林语堂的文化背景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16年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40岁时林语堂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如林语堂在其自传中所说“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 [1]

林语堂的大多数作品虽然是用英文撰写的,但从内容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创作兼翻译。虽然文字形式是英语,但同其它英语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取材植根于中国文化,述说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国产物。所以,很多中国读者对林语堂的英语原作会产生是译作的文本错觉。

㈡《京华烟云》作品分析

《京华烟云》以姚木兰大半生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到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通过大量解释性的描写向外国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人生活的画面,堪称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副全景图,从而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

通读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在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造诣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懂英语的中国读者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的原因。

㈢ 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文化的处理得当是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对翻译策略而言,“归化”和“异化”两个对立的概念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接近作者;另一种则反之,引导作者接近读者”,韦努蒂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分别归纳为“异化法”和“归化法”[2]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采取了“异化”为主的文化翻译策略,用英语对西方读者详细解释了在中国人看来是路人皆知的风俗人情、社会情况等,以至于让中国读者产生是译著的文本错觉。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⑴生态文化⑵语言文化⑶宗教文化⑷物质文化⑸社会文化”。[3]

⒈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群落生活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与特征等。汉英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汉英语言里的很多词汇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色彩。在《京华烟云》里就有大量的此类词汇,如:Matajen Hutung――马大人胡同;moon door――月洞门;Shanhaikwan――山海关等就是采取异化的译法。

⒉ 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语言,如: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对此,林语堂多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Children should have ears and no mouth.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⒊ 宗教文化

《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为儒道互补,中西交融。对于“天”的概念表述,林语堂主要采取异化手段,在语言中植入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读者也能接受。如:

Nature plays pranks with human beings. 造化弄人。

⒋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日用物品,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等条件。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传输此种文化的时候,也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⒌ 社会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特点和形式,对个人、社会和阶层的习惯称谓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京华烟云》在称呼方面大量运用的就是异化手法,还对丧葬和婚嫁都做了描述。如:

Keeping the vigil, or guarding the “soul” 守灵

综上所述,《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语撰写的原著,并非译著。中国读者之所以将这部英语著作视为译著,首先是因为林语堂“非中非西,既西又中”的文化背景;其次,由于《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至于林语堂的英语也具有中式英语的特点;再次,林语堂采用的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也很容易使得大多数中国读者产生这种文本困惑。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作品集[A].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英文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演播室

一、背景简介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主阵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是每位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结合教学过程中提炼出的经典案例,巧妙剖析如何将“静态”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神奇并极具变化色彩的“动态”演播室,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与学生的本性融为一体。

二、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改革是我们的课堂,如何将英语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掌握、自由施展语言魅力天地的同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激情以及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欲望,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这是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追求与探索的主题。

三、问题的解决

从事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本人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课堂长期处于一种极具“引力”的状态,让学生永远保持英语学习的最高兴奋点使之延续发展,唯一的结论是:“课堂必须是动态的,是不断在变化与发展的。”教师只有结合英语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出发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使英语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并通过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出现生机,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学生的英语学习才得以延续与发展。

经过反复的尝试,不断的完善,结合新课程标准,终于总结一种以“演播室”活动为主线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即从学生的兴趣及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精心设计别具一格的课堂组织形式,把课堂变成一个个节目的演播室,同时巧妙地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贯穿其中。这样,课堂中有主持、有观众、也有嘉宾;节目中有计划、有主题、更有目的。学生在积极参与其中的同时,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准备,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学会组织设计策划,更学会用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在培养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真正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更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真正的意义所在。

四、案例展示

案例:

现场直播:各地的节日

教材处理:NSEFC Book Three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了解一定各地节日的知识

教学思路分析及设计:“节日”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谈论的事情,也是电视上经常会出现介绍各地的风俗,其出现的频率之高,让我们教师在获得辅助教学材料非常方便。如果能够将电视播放实况移入课堂,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观看加上解说,让学生对各地节日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根据转播录像,将声音关掉,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听、所看、所理解进行配音,即解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节日气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

教学过程展示:(简略化)

Step one: Warming up

在观看各地庆祝节日风俗习惯的同时,说出他们看到那些节日的名称,巧妙地将有关节日的生单词引出来。(用英文)

(satisfy, ancestor, lamp, feast, lead, origin, in memory of, dress up, play a trick, poet, arrival, independence, custom, rooster, admire, religious, Christian etc.)

Step two: Reading

在学生对生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比赛讲出自己所知的有关各地过节日时一些风俗习惯的知识。

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are festivals of the dead for?

What would people do for the Japanese festival Oban? etc.

Step three: Watching and listening

让学生观看Halloween,中国传统的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Festival)、圣诞节(Christmas Day)、日本的樱花节(Cherry Blossom Festival)及Spring Festival等听其中文版的解说,然后给学生五到七分钟准备为比赛进行英文配音。

Step four: Broadcasting

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描述信息,进行创作,然后根据录像进行英文解说。

Homework: Writing

根据下面的汉语提示,以The Spring Festival为题, 介绍中国春节的习俗.

1.春节,又叫做阴历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根据中国一个古老的传说, “年”最初是一个怪兽的名字。

3.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

4.人们穿新衣服, 放鞭炮,贴对联。

5.走亲访友,许多孩子可得到“压岁钱”。

阴历的lunar鞭炮firecracker 对联couplet

教学后记:本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为“播音式” ――用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说”与交流的话语技能。学生通过看、听、学、仿等过程之后,已基本掌握较为广阔的书本知识,但如何将书本知识进一步的升华,从中提炼可以形成自己头脑意识范畴的、有发展创新思维的知识,是需要靠我们教师的循循善诱与设计。本节课的经典之处也在于学生的惟妙惟肖的配音以及初次参加配音的紧张与心跳的感觉。

五、问题的延续

其实,除以上课堂设计所涉及的一些案例之外, 我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生理心理等特点,组织设计过《对话》、《开心词典》、《快乐大本营》、《超级访问》等多种“动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俗话说,“课堂就好比是一个大舞台”。但是,任何一个光彩夺目的舞台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课堂就更少不了学生的激情流露。但是,如何将课堂变成一个个闪亮动感的舞台,让学生有参与的欲望与激情,有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元素,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尽情享受语言所赋予的魅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精彩演绎来领悟英语语言的真谛所在,这才是我们外语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如何做好舞台导演的最大考验与挑战。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教学材料所赋予的特点,并根据各单元教材的内容,参照一些节目样式,恰当地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充分利用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新颖丰富的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等特点,活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课堂,有欢呼、有笑声、有辩解、有活力,让学生有新鲜感,真实感,有参与的热情,使他们逐渐养成一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发展中去,从而真正达到英语学习延续的目的,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英文对联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关 修辞手法 翻译 可译性

一.双关语的定义

中文中关于双关语的定义有很多,其中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提到过“双关语即文字游戏,是利用语音相同,语义不同的条件,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张涤华和胡裕树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解释双关语为“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辞海》中“双关,即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多义的关系,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

英文中双关语即pun。在《韦氏大学英语词典》中解释Pun为:the humorous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of meanings or the meaning of another word similar in sound(词的一种幽默用法,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或是与其音相似词的意思)。[1](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Dictionary,2014:1008)

二.双关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1.双关语的不可译性

双关语因为背后都有较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所以很难进行翻译。一部分的学者会认为双关语是不可译的,翻译的困难之处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差异。

A.语言差异

中英文属于不同的语音体系,英文是子母排列,而汉语是表意性文字,而谐音双关语是中英文双关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因为发音不同,文字不同而使翻译陷入困境。

例如: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在这个对联中,汉语中的“暑”谐“鼠”,“风”谐“蜂”,而且前面的猫和后面的“暑”是对应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猫和老鼠;后面的蝴蝶和“风”可以理解为蝴蝶和蜜蜂的关系。因为这些词在汉语里是谐音,而如果要英译的花,就显得不可能。因为英语里的summer和rat不是谐音,翻译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很容易丧失原文的意境。

B.文化的差异

奈达在《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写到a text which reflects many concepts and literary canons of a particular isolated culture often includes information which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to translate in a distinct language-culture.[2] (Nida, 1993)文中很清楚的指出来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的困难性。因为双关语都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翻译,翻译出来也很难被理解。

衣食住行,有龙则灵。(建设银行广告语)

在这里“龙”就具有双关语的作用,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龙”代表的寓意也不同,在中国“龙”代表着权力财富,但如果要翻译成英文,那直接翻译成dragon,就完全没有中文中“龙”的意义,而是邪恶凶恶的动物。这样因为双关语所代表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或是双关语翻译的不可译性。

2.双关语的可译性

双关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而言的,而可译性是绝对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如果只注重字面或形式上得忠实,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就会丢失殆尽。在翻译双关语时若恪守忠实性必然会影响其可译性”[3](谭震华,2006:37-39)就像以上所讲,双关语确实在翻译中存在很多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学者认为双关语是可以翻译的。翻译本质上不是在语言层面进行机械转换的技巧,而是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文化的等值转换。在翻译双关语的时候,因为不同的语言结构、语言背景,一些字词的用法肯定会消失,但是如果翻译能保持原文中双关语的整体大意,那么就实现了双关语的可译性。

三.双关语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双关语的翻译应该履行翻译的基本注意事项即:充分理解双关语所表达的意思、初步尝试用英语翻译以及利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进行不断改进直至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1.直译

直译是翻译原文时,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起来,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直译的理想目标是保持“神”、“形”兼备。

例如经典美剧《老友记》中一集中:

Ross:I had a dream last night where I was playing football with my kid.

Chadler and Joey: That’s nice.

Ross:No, no, with him.

在这个例句中,运用了with这个单词的两个意思,一个是“用”,一个是“和”,Ross说昨天梦见和他孩子一起玩球,其实梦见的是用他的孩子来玩球。就可以用直译的方法来直接翻译,读者都能很容易的理解。

2.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例如:“美的”家电,“美的”全面,“美的”彻底。(“美的”家用电器)

这则广告很巧妙的运用了“美的”这个双关语,汉语意思可以理解为美的事物,同时也表示“美的”公司,在汉语的意思很明显是“美的”制造的家电是美的,美的全面,美的彻底。但是英文翻译美是beautiful,所以就意译为:Media products are beautifulCbeautiful from top to toe, beautiful inside out。译文中很巧妙的运用了三个beautiful来呼应中文中的三个“美的”,翻译很是巧妙。

3.备注

在很多情况下,中英文是没有对应关系的词句,这时候就要用到备注,可以进一步解释说明双关语的意思。

例如:黄西在美国白宫记者年会上表演的脱口秀中,有一个情景是他成为美国公民以后,就可以有选票选举总统,他就萌生了自己要当总统的想法,因为他的母亲是姓胡,所以他的竞选口号是“Hu Cares!”。作者想要表达出他关心大众,所以请给他投票。但是中文的“胡”和英文的“Who”发音一样,那么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Who cares?(谁都不会关心你的)。翻译时需要添加备注才能很好的翻译这个双关语。

四.结语

翻译始终是一门拥有遗憾的艺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永远是翻译者无法完全逾越的鸿沟。而作为文化积淀很深的双关语翻译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既要体现出原文的意思,又要照顾双关语要表达的多重意思。中英文的双关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文化历史知识,通过直译、意译和备注的方法来巧妙的解决双关语的翻译问题。

参考文献

[1]John M. Morse.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Z]. Beijing: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4.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英文对联范文第7篇

一、差异化战略

在欧美市场上,由于当地企业技术较为先进,竞争对手实力都是比较强的,联想并不能以技术和产品取得胜利。此时一个好的市场战略就显得无比的重要。联想在欧美等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场,针对大客户这一方面建立起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采取适合大客户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联想的差异化战略也是对IBM公司大客户战略的一种延续。联想的差异化战略还针对特定人群,例如,迷你笔记本是目前笔记本市场最受欢迎的一类产品,联想采用迷你笔记本创新营销模式,其IdeaPadS9/S10主要定位于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提供了有线、WiFi、“蓝牙”和移动上网等4种网络连接方式,可轻松实现“永远在线”。通过稳固特殊消费群体,联想占领了海外的部分市场。联想通过在海外市场上选择差异化战略使自身走向国际化。

二、人力资源国际化

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实现其人力资源的国际化。2004年11月9日,联想集团主席表示在联想的国家化进程中是比较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联想一直都在为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做着不懈的努力。首先,联想寻找具有国际管理能力的国际管理者,2005年12月,联想聘用前戴尔高级副总裁出任CEO一职;2006年请微软前高管肯尼思.迪佩特罗担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高级副总裁。联想改变启用内部人才的策略,实现人才本土化、国际化。这更有利于把握国际的市场信息、节省开发人力资源的成本。其次,联想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为了适应国际化,联想集团的董事长杨元庆宣布联想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也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做了培训,这就方便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沟通,节省沟通管理的成本。再次,联想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型人才,为自己的国际化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才准备。不难看出联想的国际化进程里是非常看重人力资源国际化的。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必然要有效用的人力资本,联想人力资源国际化的战略给那些力图走向世界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

美国管理大师NoelTichy认为,企业作为一种活的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这个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乃至变异的种种特征。联想优秀的企业DNA就是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重视国际化的发展,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联想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逐步实践。其次,联想有着良好的沟通环境,这能使得人力资本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虽然,联想优秀的企业文化目前还不足以支撑联想的国际化,但也为它的国际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联想的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使他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风险,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四、利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迈出国际市场营销步伐

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TOP赞助商联想集团的梦想是:让世界关注联想。联想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官方合作伙伴,其创新设计中心主创的“祥云”火炬走遍全球,联想奥运战略由此启动。联想的奥运计划帮助联想击败了很多对手。同时联想还把参与“世博”作为其规划许久的市场战略。其管理者透露,早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联想便开始了“世博”项目的“攻关”,一是这是作为民族企业的责任,二是决不能错过这个展示联想技术与方案实力的机会。可见联想长久以来都极其的重视抓紧机会,以完成其建立跨国大企业的目标。

五、国际市场营销与“双业务模式”

企业要想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必然要有一个具有特色的营销战略。“双业务模式”就是联想的特色战略。联想采取关系型客户模式和交易型客户模式,即联想把客户分为商用群组和消费群组,而在每个群组,又分为笔记本营销部以及台式机营销部。在市场前端除了大客户部维持不变外,其他部门都组建为新的渠道市场部。这种“双业务模式”不仅使联想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并吸引到更多客户,也为后来联想全面向Think及Idea双品牌切换打下基础。联想的“双业务模式”是极其成功的,在印度市场有增长70%利润的例子。

六、品牌标识国际化

2003年集团全球品牌新标识切换项目正式启动,LENOVO从此取代LEGEND成为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新标识。切换品牌标识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化的需要。要国际化,首先需要一个可以在世界上畅通无阻的、受人喜爱的英文品牌,但LEGEND这个英文名称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被注册,品牌新标识切换为未来公司业务拓展做好先行部署。品牌标识切换仅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进军海外不仅需要在品牌方面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在业务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准,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七、把本土市场作为坚实的后盾

英文对联范文第8篇

晚上在福州路最潮的酒吧参加派对,华洋杂处的国际化都市,见面打招呼,贴面礼蔚然成风。酒吧装饰成了金属感的未来风,天花板上的管道一片黢黑,无处不在的超大镜面仿佛让人置身爱丽丝奇境,吊在半空的珠帘是闪着冷光的细碎银色。吧台上除了香槟就只有鸡尾酒和冰水,刚从机场赶来的水晶空着肚子想要杯热茶,对不起,欠奉。看见熟人瑞秋及其法籍男友,瑞秋一边跟末末说普通话,一边跟男友说法文,还抽空用上海话跟走过路过的人打招呼,语言系统泾渭分明,毫不错乱。

第二天早餐的时候,遇到公关助理海伦,席间不知怎么就说起公司里的阿姨,海伦说,她刚入职的时候,第一天在洗手间遇到扫卫生的阿姨,海伦客气礼貌地问候“阿姨早!”哪知阿姨突然走到她面前,端然正色指着自己的胸牌说:“请叫我Susan。”从此以后,海伦见到阿姨都直接说Goodmorning。再后来,公司来了法国大老板,Susan还学会了 Bon jour。

那天下午搭火车去苏州,不过40分钟路程,仿佛换了一个天地。老友的办公室装修,暂借了一所中学的房子,邀我上楼喝杯茶。没料到,这中学竟然是在挂着文物牌子的建筑里上课的。绕过砖雕的照壁,穿过绿竹青青的回廊,眼前豁然开朗的是精致小巧的园林。处处依旧是粉墙黛瓦,走到拱门石柱的礼堂前,门锁着,贴近玻璃看进去,暗红的长椅形貌古旧,顶上的吊灯和吊扇仿佛从民国起就没换过,台上拉着红丝绒幕布,直接拿来拍《围城》里方鸿渐演讲的那场戏,完全不用搭景。园子里有座太湖石,据说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从留园里搬来的。旁边的亭子的匾额用小篆题着“来今雨轩”,图书馆门上的对联有着老派的四平八稳,隐约传来不远处教室里的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