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庙宇对联

庙宇对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庙宇对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庙宇对联范文第1篇

官岩山的半山腰有一亭,名曰“鹫峰亭”,亭门两侧镌有一副对联:

凉风荫爽小憩再上,亭立观光留恋忘返。

其书法竟出 于浦江著名书法家何保华之手。据亭内碑刻记载,此亭初建于元朝(公元1343年),毁于;改革开放后重建,不料在1998年春突然倒塌;同年秋,浦江曹家畈、时年76岁高龄的刘永钦老人捐资4500元,终于又重建此亭。其慷慨之举,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由亭往上走不多远,可见“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想必此处就是号称“仙镜”的官岩山庙宇了。

走进细看,这庙宇因势起屋,分为两层。第一层,有千手观音、四大金刚及其他一些小仙的塑像。好多善男信女,正在烧香跪拜。第二层,中间是一条水泥大道;左面有三楼:钟楼、鼓楼、望江楼;右面是两座大殿:大雄宝殿和官岩教寺。

登上望江楼,凭窗远眺,但见:宽阔的高速公路,承载着奔驰的汽车,像一条长龙在官岩山脚 蜿蜒舞动;母亲河浦阳江,泛着鳞光,像一条玉带镶嵌在浦江大地 ;江边,一排排暂新的厂房,鳞次栉比,一直排到几里路外的省道——浦郑公路。

大雄宝殿内有三个菩萨:如来、普贤、文殊。官岩教寺内供奉着胡公、关公等菩萨;还有一个岩洞,据说直通海底,名曰 “通海洞”。走出宝殿,抬头仰望,这两大建筑竟依靠一块巨大无比的岩石——官岩山峰 而建。这巨石既是两大建筑的背景,又是两大建筑的一个部分,两者浑然融为一体。这巨石似乎摇摇欲坠,但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岂非神佑乎?

……

庙宇对联范文第2篇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⑷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3、对联的分类

⑴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⑵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

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复字联:

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字联:

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

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谐趣联:

取诙谐幽默之意。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

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庙宇对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尚书祖庙;陈文龙;文物价值;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4-02

一、尚书祖庙的历史价值

阳岐尚书祖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凤鸣山南面,为海峡两岸众多祭祀民族英雄陈文龙尚书庙的祖庙。所祭祀的陈文龙(1232-1277)是南宋末年名臣、儒将,与文天祥齐名的抗元民族英雄。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省派员到全国各地访求应祀神祗。“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定各地城隍庙祀典的名单中,有庐陵的文天祥、福州的陈文龙等。阳岐尚书祖庙就是在这时期始建的。当时,因闽江南港乌龙江峡兜江面风涛险恶,经常发生覆舟事故,来往闽南、福州的客商行旅多改从南岸西行到阴岐(今闽侯新岐)后渡到北岸的阳岐,阳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码头上帆樯云集,多莆仙一带的商旅,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为纪念莆田籍抗元英烈陈文龙,祈佑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客商们就在兴化道建一小庙宇,奉祀陈文龙和同为莆田籍的妈祖娘娘。这就是陈文龙尚书庙在福州的最早起源,以后从此分炉出三四十座尚书庙,连绵不断分布在海峡两岸沿江沿海,陈文龙渐渐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水上保护神”。明天启七年(1627年),为避免闽江洪水泛滥殃及庙宇,乡人将原建在兴化道的小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之阳今址新建。庙建成后,几毁风灾火患和人为灾祸,多次重修。今庙门前大埕两边碑亭里竖立的记载各次重修情况的诸多石碑,就是该庙兴衰历史的见证。

如今的尚书庙基本框架为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阳岐人严复奠定。1919年元月,严复亲撰《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成立董事会,主持重修工程。他亲自劝募,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和福州绅商以及分布在各地的门生故旧等都踊跃捐款,得款10多万银元。1920年元月动工,翌年夏主体工程基本落成。重修后的庙宇面积3805平方米,四面围有青灰色砖高墙,规模宏大,气势恢弘。

“”时阳岐尚书祖庙被改做他用,受到很大破坏。上世纪90年代,阳岐乡人、知名企业家林信铨等会同各地信徒募集巨资,在福州郊区文管会的指导下,按原貌再次重修,新增建了庙前大埕两边的碑亭等建筑。2005年,福州盖山机床厂买下祖庙和周边土地,并在此投资修建机床厂厂房等相关建筑共7栋。同时也出资将建成的尚书祖庙修缮一新,依照历史记载和老人回忆,将原尚书祖庙中存有的牌匾和对联重新制作裱上。期间不少信众以个人或家庭、团体的名义敬献类似的牌匾和对联,内容大都如旧。敬献人多为福州、连江、马尾、长乐、莆田人,还有马祖岛和台湾人或团体,由此可管窥尚书公信仰的流变。

1992年12月,阳岐尚书祖庙被列为福州郊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内容移录如下:

“阳岐尚书祖庙,建于明初,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嘉庆九年(一八零四年),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年)重修,民国九年(一九二零年),严复集资扩建。文龙,字公贲。莆田人,宋咸淳四年(一二六八年)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元军入闽,以闽广宣抚使领兵退守兴化军,力战被俘,押至杭州,绝食两亡,昭谥忠肃,封水部尚书,加封镇海王,清顺治后,朝廷册封琉球使节例必致其庙致祭。

“保护范围,庙周围一百米。”

尚书祖庙和左右两侧的毓麟宫、忠肃祠,正面宽39.5米,忠肃祠和尚书祖殿进深57.287米,毓麟宫进深64.764米。祖殿前门最高处10米,中间大门高5.11米。忠肃祠和毓麟宫高9.69米。祖殿内前后二进,进门正中央为81平方米的戏台,左右两侧是供行人出入的上下两层的回廊,回廊上层的栏杆上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过海”以及象征吉利的相关成语和熟语图。一进内有覆龟亭,内设神龛。亭前小院正好供村民看戏之用。二进内则是尚书祖殿、神龛等构件,总面积702平方米。

二、尚书祖庙保护方案

尚书祖庙的保护,具体可分为祖殿建筑本身的保护、周围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现分而述之:

首先,建筑本身的保护需要维护资金和合适人员。就资金而言,20年前就已经被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专门拨款作为维修费用。然而,庙中管理人员20多年来从未拿到过一分钱。所以这些年来的维护费用全部来自信众捐款和盖山机床厂。大到检漏、小到买扫把,管理人员本身也是1990年代参与祖庙重建工作的老人严某,今已70多岁。白天在庙中看守打扫,晚上回严复故居居住,生活费全由儿女供应,纯属义工。严某是居委会委派加上自己情愿为之,如今年岁已高,无法长期维持。而当地热心于斯者大都是老年人,这从今年元旦演戏期间的看戏人员可见一斑,所以要找到第二个严某恐怕不易。于是严某自身希望政府下拨的管理修缮资金可以直接送到祖庙,否则经过各级政府下拨,最后到祖庙就没有了。幸运的是,买下这个庙以及周边土地的福州盖山机床厂有委派几名中年员工,也是本村居民,在管理祖庙的财产、筹备烧香纸张等所需以及对外接待等事务。这几名管理员工的工资自然由工厂负责,他们大都乐意为之,视为积德,可保佑家庭子女等在外打工和做生意发财。所以只要机床厂运作良好,祖庙的管理费用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相应的,日常事务的管理人员也能维持。

祖殿新建至今20余年,整体架构尚新,然而问题犹在。其一,部分墙体有受潮现象,甚至大裂纹出现。可能是房项不够平整,多年风吹雨打损坏屋顶瓦片,多雨季节雨水浸湿墙体砖块,经热胀冷缩效应而产生的裂缝。其二,殿内面积大,平时只有一位老人在殿内负责打扫卫生,只能做到神龛附近和主要过道上的垃圾清理。而木质结构的戏台、回廊上层和栏杆、柱子上等大面积地方都无力打扫清理。现已出现腐蚀、长白蚁等现象,急需清理。故此需要定期维修和定期大清扫,期间所需的资金可由已经成立的尚书祖庙管理委员会从工厂出资和信众捐款当中定期划拨。

庙宇对联范文第4篇

关帝庙内有“三宝”天下第一灵验签

正阳门关帝庙也称前门关帝庙,此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山门、石座、供桌、观圣帝君殿组成。据史料记载:庙内有义、圣、忠、王大字碑和明万历年撰写的碑文拓片,其中部分碑文为董其昌所书。2008年6月,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村民在拆建小房地基时,发现了正阳门瓮城关帝庙的两座著名石碑。其中一座碑的碑文是董其昌所书的《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另一座碑的碑文为康熙皇帝书法老师沈荃撰并书的《正阳门关帝庙碑》。据了解,这两座石碑是1968年从正阳门运到槐房的,目前两座石碑已得到妥善保管。

关帝庙内还有一尊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关帝像,传说最早的关帝像尺寸较小,嘉靖皇帝又命人请木工制作了一尊大像,旧像已经过数百年的香火,曾来占卜的人太多,弃了不吉利,嘉靖皇帝遂命两像同时摆放。庙中有山西工匠张一忠制作的铁,重百余斤,虽然为铁质,却发出铜音。庙内还有“三宝”尤为珍贵:第一件为三柄大刀,最大的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柄分别为60千克和90千克,均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马国镒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铸。每年农历五月初九,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届时将刀抬出,请三元刀铺的工匠按照普通磨刀法举行仪式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与白云观的洗骨典礼相同。第二件宝物为关帝画像一轴。据说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1900年的庚子中被德兵掠取。第三件为关帝庙前的明代汉白玉石马,雕刻精细,是明代遗物,清末到民国初年,屡次拆改正阳门一带,石马不知何时丢失。

正阳门关帝庙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清代杨静亭的《都门杂咏・关帝庙》词中这样写道:“来往人皆拜瞻,香逢塑望倍多添。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前来关帝庙求签的人很多,都说“关帝签”非常灵验。清代著名诗人王世祯当年参加科考前曾到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得的签语是:“今君庚申未亨通,且向江头做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后来王世祯进士中选,本应留在京师,最终却在扬州就任。后来他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时,才发现自己一生的沉浮,竟然应验在关帝庙抽取的签语中。京城一直流传着“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庙里求”的说法。正阳门关帝庙的“关帝签”有着“天下第一灵验”之称。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李若农当年参加咸丰已未科会试时,曾经在考前来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得的签语是“名在孙山外”。他看后很是失望,以为会名落孙山。没想到发榜时竟考取了进士。他逢人便说,此签实在不灵验。等到殿试发榜,状元为孙家鼐,榜眼名O念祖,李若农得了个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正巧合。李若农叹服不已。诸如此类的传闻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

关帝庙农历每月十五日,开放庙门接受香火,每年农历除夕到初二开庙三天,游人最多,每当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道士手抱签筒接待求签香客,百余摊位仍应接不暇,同时庙里还施舍道教善书,如《关圣帝君六十四爻》《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等。清代杨米人《都门竹枝词》说道:“吕祖祠中好梦留,白云观里访仙游。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描述了关帝庙虽然面积不算大,但香火之旺盛比白云观、东岳庙这样的大庙一点不差。

观音庙为祠堂改原为祭祀洪承畴

坐落在正阳门东侧的观音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从“样式雷”图样中看到它的布局和关帝庙基本相同,由山门、石座、供桌、观音殿组成。观音庙的建成还有一段传说:明崇祯末年,崇祯皇帝诏爱将洪承畴御敌,授予上方宝剑,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投降清朝,朝臣怕伤皇帝的心,便上奏洪承畴已死,崇祯皇帝以为洪承畴殉难痛哭失声,下令在正阳门东侧建祠堂祭祀,并亲笔写下祭文立于庙中。后来,得知洪承畴非但未死,而且已经投降清军,崇祯皇帝听后肺都快气炸了,立即下令停止祭祀仪式,并捣毁庙中供奉的洪承畴塑像和排位,将祠堂改为观音庙。此时,洪承畴投降的消息已传遍京城,老百姓纷纷赶到正阳门祠堂,打碎他的塑像丢进茅厕。洪承畴投降清朝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顺治帝在紫禁城金銮宝殿加封文武百官,其中洪承畴功劳最大,被封为当朝一品。

庙宇对联范文第5篇

但是在宗族组织保存完好的闽南乡村,情况却不同,特别是如果外来的游人目睹当代的闽南乡民如何依旧通过宗族和宗教的力量获得社区凝聚力,并维持与过去的文化遗产的鲜活的关系。

在闽南,每一座村庄都有庙,每座庙都有由村人组成的管委会照看庙务,组织祭祀活动。这些庙,都是活的古迹,不是圈起来看的文物,而是仍是村庄社会生活的中心。如果要看在闽南这种中心的地位可以达到什么程度,那么不妨去保生大帝的两座祖宫――位于厦门海沧青礁村的慈济东宫,和与之比邻,位于龙海角美的慈济西宫。

保生大帝的两座祖宫

闽南人好巫尚鬼,崇神重祀,数以千计的神明被此地的民间信仰世界所崇奉。但不是所有的神明都被所有的闽南人所供奉。不同的神有不同阶序的神格,有些只是一村一乡私下供奉的神,而保生大帝和妈祖,则是为闽南人广为崇奉的最高级别的神。供奉他们的庙宇,也有级别,下级的由上级分香火而来,称为“分灵庙”,最上级的,则成为“祖庙”,或“祖宫”。位于青礁和白礁二村的两座慈济宫,同时是分布在全世界的闽南人所崇奉的保生大帝的祖庙,正如更广为人知的,妈祖的祖庙在莆田湄洲岛。

保生大帝是一位医神,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人在世。他本名吴本(一说“吴”,音“涛”),北宋初年人,医术高明,悬壶济世,在一次上山采药中失足命殒,死后仍能显灵为乡人治病,于是乡人将其供奉为医神。

对保生大帝的信仰同时拥有两座祖宫,十分特别。其原因在于:这两座宫,或者其背后的这两个村,都掌握足够多的证据证明吴本曾是本村人。哪一种都不占绝对上风,而历史上,两村对于保生大帝信仰获得朝廷的承认,都做出过贡献,使对保生大帝的崇拜不被作为“祀”而打击。于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是:曾经位于漳州府龙溪县境内的青礁慈济东宫,被作为漳州的保生大帝庙的祖庙,而位于泉州府同安县境内的白礁,是泉州一脉的祖庙。

从厦门坐公交,经过海沧大桥,走马青路,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青礁。此地曾经属于漳州龙溪,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划归厦门海沧。相反,旁边曾属于泉州同安(即差不多是今天厦门地界范围)的白礁,则已经是漳州龙海的地盘,让人有些错乱感,不过传统的庙宇分灵关系,不会因此改变,于是漳州和厦泉的信众,自此都需越界进香。

来到马青路边的青礁慈济东宫门前,发现其恢宏远超出对于村庄庙宇的想象。首先,其地理位置不在村内,而是在青礁村东北约一公里的山脚下,地域开阔。庙前树立着新修的五开的山门,高大巍峨。与山门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其背后依山势修上山顶的笔直的台阶,和台阶顶端巨大的保生大帝石像。看石头的成色和工程的手法,是近年的手笔,这种修建巨型室外造像的风俗,据说从台湾而来,近年在福建日趋流行。

在这条阶梯南侧,是慈济宫建筑群。宫前有新修的大型广场,以及放生池和金水桥。不同于一般的福建民间信仰的宫庙,慈济东宫的主体建筑有三进,其前殿是两层的楼阁,且面阔达到五间,即殿前檐廊由六根石柱支撑,殿门有三洞,左中右各两扇。殿中令人目不暇接的是无以计数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的彩绘、木刻和石刻,以及各种高悬的金字匾额和对联,那些各个时代的信徒送给保生大帝的美名、称颂。保生大帝的神位在这一片金色的光晕和缭绕的烟雾中接受信众们络绎不绝的膜拜,以及海内外分灵庙的拜谒。

徒步去东宫的进香队

离开东宫,坐摩的穿越青礁村,前往白礁西宫。半道忽然闻得一阵锣鼓声,色彩斑斓的大队人马随即出现在眼前,连忙下车旁观。走在最前面的扛着大旗,上面绣着“保生大帝谒祖”,另一面绣着“西边社”。原来是白礁那一头的西边村穿越白礁和青礁二村,徒步前往青礁东宫进香。

进香是维系祖宫和分灵庙之间的重要仪式。分灵庙的神力来自祖宫,因而必须持续地从祖宫那里分得并更新本庙的香火,以保持分灵庙的神力。这队人马,就是去东宫“割火”的。

队伍阵容非常大。与旗手走在一起的是一群穿着白袍、打着白绑腿的人。与我结伴同行的插画师、业余的闽南民俗寻访和研究者陈花现介绍:这是村中“三坛”成员,就是村中修习道教闾山派科仪的术士,在村庄祭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地的民间信仰神人沟通的媒介。在他们后面,有个人用扁担挑着一个锃亮的铜炉,上面贴着符,这是用来盛放割来的香火的容器。然后是一队古代官兵模样,举着“威武”、“回避”木牌的仪仗队,然后是活跃气氛的腰鼓队。紧跟着的是一个奇特的装置――乍一看是舞龙,定睛一看,“龙”的躯体是一节节小型的轿子,每一节里前后分别坐着一个盛装打扮的孩子。花现说:虽然是龙的样子,但这东西叫“蜈蚣阁”,是闽南迎神赛会时常用的道具。好长的蜈蚣阁,绵延五六十米!这些孩子在上面正襟危坐,也不哭,也不闹,只是东张西望着。似乎和大人们之间已经有了某种默契,明了他们在这仪式中作为娱神道具的使命。

大人们为这个节目当然付出更多!每节蜈蚣阁得四个人抬,旁边还有一些替补队员,随时准备轮换。这还不算,孩子的父母们在两侧保驾护航,偶尔停下来休息时,立即上前给孩子补充零食,奉上小玩具。

庙宇对联范文第6篇

这不是说笑。水的确随处可见,但小河逼仄而混浊,河里挤满了船,桥上、岸边挤满了人,更别提老街上摩肩接踵的燥热。失去了空灵感的水再多也没用,枕水而居实在是人们对环境的将就。

只有到了锦溪,水乡古镇的概念才为之一变。

远处有一座不见首尾的桥映入眼帘,定睛再看,嚯,那么宽阔的湖面!

古莲桥横贯东西,桥南是广阔的五保湖,湖中有陈妃水冢,桥西连着莲池禅院,桥北是古莲池,再往北就是居民生活的街巷了。这个布局颇有意味:最南边是人生的彼岸,庙宇掌控着通往彼岸之门,而彼岸与今生之间还要渡过宽阔的河。

这里的河,水面宽阔,水流清澈,水草悠长得如同缓慢流淌的生活;这里的桥,坚固而有型,桥拱两边往往镌刻着对联;这里的老街,敞亮而宁静,你往往被对面的小店吸引,不觉已走成了之字形。

锦溪的船,整齐地排在岸边。船娘们清一色的蓝印花布小褂,静静地等候游客上船。船开了,我们的船娘摇着櫓,重心在左脚与右脚间转换,令人想起古代的“踏歌”。

“请唱一曲吧。”我们要求。

船娘并不答话,我们正想再度请求,一阵委婉而清亮歌声已经响起。是她在唱!嘴巴开合的幅度很小,眼睛不时瞄一瞄行船的方向,然后转向别处,继续她的歌声。

她用的是方言,歌词我没听懂,但那悠长的韵味感染了所有人。一时间,整个河道肃静无比,连河边洗涮的主妇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一曲歌罢,舱中和岸边一齐叫好,她却抿着笑,默默地摇櫓。向导告诉我,她唱的是《摇船调》,词曲并无定制,全凭即时发挥。我真想请她再唱一遍,见她认真摇橹的神态,把话咽了回去。

前后的船娘应游客的要求,各唱了一首,但音色及技巧逊色多了。

上岸后,沿着古老的街巷前行,船娘的歌声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仿佛整个锦溪都在那歌声里载浮载沉。

太湖流域星罗棋布的古镇为谁是“第一”已争了不下二十年了,此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恐怕不止我一人有此感受:

三国时吴国大臣张昭,死后葬于此;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长年隐居此间;

沈从文称锦溪为“睡梦中的少女”;

庙宇对联范文第7篇

一、焚香

香,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文化。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它常会给予我们久违的安宁与舒展。故,香道流传千年。

二、喝茶

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一杯一盏间,尽是人生工夫。在慢斟细品里,是一种闲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书写灵感。

三、听雨

雨,带给人宁静、惆怅、沧桑的感觉,一个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瞬间也变得透明。

四、赏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可以让世间万物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五、赏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六、吃酒

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古代文人饮酒时追求的清雅意境,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运用到美妙和极致,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各种文化内涵,无不出神入化地蕴涵于酒令当中,为饮酒赋予了优雅的书卷气和文化意蕴。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新意

七、观花

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八、寻幽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浩瀚的美景有着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很多人都喜爱寻幽探胜”。

九、抚琴

庙宇对联范文第8篇

盘子: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

在山西省吕梁山上的柳林县,元宵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特殊物品,名字叫盘子。一般称之为"柳林盘子"。关于"盘子"的叫法,至今还没有定论。在当地似乎因其形制很像一般盛供品的木盘,故名。

因为是浓缩了的庙宇,所以盘子更是一件要求更细、更精的艺术品。从造型上看柳林盘子的形态可谓千变万化:有的用几棵木桩支起来,搭挂上树枝蒿草,贴几幅对联、神像,摆些许面塑供果就行;有的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有的单层薄进,如板画孑立;有的则多层多面,亭台楼榭,飞檐斗拱,栩栩如生;有的楼台人都可以上去观看,一个盘子得花十几万块钱。

木头打制、铁皮铁管焊接,用砖石水泥砌筑,还有用两种或几种材料混合构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柳林盘子的材料也多样化。盘子各部之间讲求的是套和插,一般各部之间是活套可拆的。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套装好,活动完后再拆下来保存。这也是盘子与一般庙宇的区别。

后来,有的地方专门为盘子建造一所房子,元宵活动时把门打开,活动完再关上,这便省下了年年装拆的工夫和对连接件的损坏。也有的地方干脆把盘子做成一个固定性的建筑,盘子便更像庙宇了。

在当地木制的可拆装的盘子系出正统,制作也更精细。无论木刻、彩绘,出自有文化艺人之手的东西更有市场,于是便产生了一支制作盘子的队伍,而且手艺日进,收入可观。匾额是固定的"天官赐福"四个字,而楹联的讲究就多样了,多是文化人参照诸多庙宇楹联编撰。木雕掌握的是大的形体把握和刀工的细腻,有阴刻也有阳刻,有的阴中嵌阳,有的阳上镶阴。近年制作的盘子,在镶角和填栏的木格子上,又增加了不少有故事和趣味的造型雕刻。

画工靠非凡的想象和色彩的搭配,笔法各有千秋。盘子在制作时,内壁和嵌面都留出很多平面,等待画工去填充。除内部正面主画有一定的内容限制,其他地方就是画工自由发挥的天地。有画飞禽走兽的、有画历史人物的,有的单单一个造型,有的讲述历史神话故事。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单一形象的,也有组合的,有一主多辅的,也有平均对称的。有的画工作品入规入矩,形象逼真。有的则肆意夸张,形体变态。如把龟、羊画成直立的,头是兽身如人,甚至给插上翅膀,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面塑:盘子活动祭祀的供品

盘子的祭祀活动中,供奉最多的是面塑。盘子装好后要摆面塑。面塑的式样很多,单个蒸好成组摆放的有大贡,面猪、面羊、面鱼(俗称"三牧")等。大型的,单独摆放的是由S形的小件拼捏成的。因为每个S形的弯里都嵌进一颗当地特产的大红枣,名称也就离不开枣了。用这么四块方形的组件围起来,加一个盖子像储粮的囤子一样的叫"枣囤囤",用S形拼成个近似三角形,加一个大大的面头,再拼两只面脚,立在盘子正面的叫"枣山山"。所有的面塑上都用柴棍儿或高梁杆皮的条儿挑一个面鸟儿,棍儿条儿的身上再缠些彩色纸条,面塑便愈加五彩缤纷了。而一家一户蒸了去供奉的,则只是涂点些色彩,并不插面鸟儿。当然,为生子而偷了面鸟儿或枣囤囤盖儿应验了的,除了金钱和灯笼的贡献,还得蒸上一对大大的枣囤囤供上,并且尽力装扮得华美些。因此,有的盘子上的枣囤囤就不止两个。

盘子活动的古老法则

和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一样,盘子活动也有它的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本身并没有个准确的名儿,但机构中的组成人员却叫纠首。纠首的多少视区域大小和盘子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或者更多。纠首由区域内的男户主们轮流出任。纠首中还有一个为首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产生一般是从轮到的这班纠首中推选,负责组织管理纠首和盘子活动的所有事宜。

盘子活动的经费大多是凭心而为。在盘子活动中,有不少捐赠榜示。盘子活动是神社的事,朴实的神的子民们是很虔诚的,宁可自己多贴进去,也不愿或不敢在神社里有计么不规行为。一般来说,一个盘子都是由某一区域内的居民住户们共同出钱制作的,出钱的标准是经过商量确定的,每年盘子活动的经费也由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负担。收取的形式就是由轮到的纠首、主人家们逐户去收。标准确定之后,多少就自愿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宁愿多掏而不愿少出。因而一个盘子的繁华、铺陈程度,就决定于供奉这一盘子的住户多少,富裕程度,灵验与否和纠首们的工作能力。

基本的面塑都出自自愿捐集的资金,由专门的面艺人员制作。有的地方除了基本的面塑,区域内每家每户都蒸一份,到正月十四子夜时分送到盘子上去供奉,叫做"点头香"。为了点到头香,好多人早早地就来到盘子前等候。盘子前便人越来越多,甚至挤得水泄不通,活动也就到了鼎沸的时候。

当然,供奉面塑的也有跨区域的,这取决于该盘子的“灵验”程度。距县城五公里的穆村镇也是盘子活动比较集中和盛行的地方。由于这里过去商贸鼎盛,文化发达,许多盘子制作的艺人也大都出自这里。镇子上有个清泉沟,沟小道儿窄,这里盘子活动的场所也就在沟中段一块不足40平方米的空地上。这个盘子的制作虽不甚精良和奢华,但其活动却是异常的热闹。在活动的每一个程序性中,几乎是人人热心参与。爆竹在小沟里回荡,灯火照亮了整条沟道。点头香的时刻,这里的活动热闹到不可忍受的程度。不到点头香结束,盘子上的贡品仓就已堆满。

柳林盘子: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

元宵活动在山西吕梁一带叫闹会子,其中的会子说的就是天官会子。柳林盘子活动,与元宵活动一脉相承,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是天官会子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三开始,十七、八暂停,二十五再闹。有的要闹过了二月初二。柳林人把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搞得更铺张、经典,在文化性和祭祀性两个方面更趋极致。

盘子所祭祀的主神是天官即观音,因此,每个盘子的主额头标就是"天官赐福"。这也看出它与天官会子的渊源关系。祈求天官赐福,每个盘子的檐前都会挂好多好多的锁,两三毛钱的东西一经过盘子的拜度,一般要卖到两三块钱,买的人十分踊跃。一拨一拨的善男信女们领着子孙来到盘子底下,点两柱香,烧两张纸,卖锁的人把锁在供物上绕几圈,再给孩子们戴在脖子上,似乎孩子就能幸福长寿了。

盘子祭祀的中心活动是求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儿想生儿子的夫妇们,都要到盘子上去偷供献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儿"小鸟",有的把"枣囤囤"盖子也偷去。如果心愿得偿,他们就会用几倍、几十倍的贡品来还愿。于是,每个盘子的周围便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而灯笼上写得最多、最大的便是"有求必应"。

柳林盘子活动,只分布在县城周边十公里左右的一个狭长地带中。现存最早的盘子在距县城不足2公里的穆村镇沙曲村。据考证出自清光绪年间,距今有二百五六十年。沙曲村的老盘子还有三四个,用木头做成,和现今的盘子比起来,造型比较单调,尺寸也比较小。有一个老盘子后侧的木板背上,依稀可见期间的语录。可能正是由于有了"最高指示"的“保佑”,这些古老盘子才得以留存下来。

盘子活动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围绕盘子的活动很多,有旺火、赏灯、扭秧歌、转九曲等。

有盘子必有旺火。城区盘子的旺火,一律用柳林的优质焦煤垒砌。平时人们烧一两煤都要掂量掂量,但盘子旺火的火炉一天烧一两吨煤是常事。在山村,只能用柴禾点火。如果能砍下酸枣树的话,那火是相当壮观的,大火可以把一个院落或一个村子照得通红透亮。这时,男人们有的瞅火焰喷溅的形状,有的到窑壁上细看火影的图形,以判别今年哪种作物将丰收,依此作为安排农事的参考。

姑娘、小伙子等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纷纷从火堆上头跳越,这在当地叫跳火笆。至于跳火笆的讲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只是大家跳我也跟着跳,一是祖辈留下的活动要参与,二是这么放肆的娱乐何乐而不为?

火头很快过去,渐渐变成灰烬。火旁边渐渐冷清下来。主妇们把年节祭神的面塑拿来掰成数块,放到柴火堆上熏烤给馋嘴的孩子们。煤垒的炉子几乎通宵达旦地燃烧。一般点火的时间得掌握好,在观赏人最多的时候,火也要最旺。灯火辉煌的盘子前,人头攒动,旺火的火苗则高高地跃出人群,伸展着,跳跃着,伴着欢快的朗笑装扮着太平盛世。

赏灯是县城居民的一项必修课。元宵夜华灯初上,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这时,有盘子的地方时常人山人海。

九曲黄河阵在当地叫"转九曲"。不少人要掏上两个钱到九曲黄河阵里去转转,以求得一年的通顺。"九曲"不只九个弯,而是由四个回转的方阵拼合组成。由春门进到冬门出,中间历经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去的九曲只是在地下插些木桩,木桩儿的顶上固定个圆形木盘,木盘上糊一圈彩纸围起来,中间放个食油的瓷瓜灯。木桩与木桩之间用绳子连起来,只留出一条曲曲弯弯的路。后来,圆木片上的油灯换成了蜡烛。再后来,人们干脆给木桩上安个灯炮,木桩之间也用串串灯管拉着。人行期间,亮如白昼。最热闹的地方是九曲的入口处,亮亮的大灯炮下,两排纠首,一只大簸箩。锣鼓山响不息,香火烟雾缭绕,想进的人挤来挤去,簸箩里的钱也猛涨起来。

小时候觉得九曲很难转,因此,人们说转进去找不见路就出不来。其实,可供你走的路只有一条,只是转来转去转得人发晕。同去转九曲的人要是不紧挨着,那么互相之间就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迎面而来、擦肩而过,一会儿并肩前行又各自拐去。

闹秧歌一般在白天,晚上有闹的也一般在离盘子远一点的大街上或大院里。晋西北的二人台,或简陋或华丽。演唱者往往是一男一女,在锣鼓和乐器的伴奏下,两个人摇着伞子逗酸逗臭,有时还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动作,俚俗至极,却也热闹至极。经常是观众脚下似钉了钉子半夜不肯离去。

盘子活动场上还有一样很耀眼的东西叫"花纸"。花纸是用本地抄的粗纸染成各种颜色,再写上各种祈福迎祥的字,象现在的标语。方形的纸下面两角各糊着一条彩色纸穗儿。花纸粘贴在绳子上横挂在空中,一条一条的琳琅闪耀,竭尽招摇。从春节到元宵,柳林县城周边家家户户挂花纸,或街巷、或门楣、或院落,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眼花缭乱。而盘子活动场所的花纸比别处更密集,更惹眼。

盘子活动结束,新生活开始

正月十七、八日,盘子活动暂时冷下来,有的盘子已开始拆除保存,有的则用塑料布或什么东西蒙蔽起来,等待正月二十五的活动。盘子里的贡品按区域内出钱人家的数量分开,或通知各家来取,或由纠首们挨门挨户去送。积余的款项有的连同盘子交待给下年的纠首,有的买一些小物件和分开的贡品一起送给出钱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