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筑中国梦征文

共筑中国梦征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在本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三爱”教育活动,引导本镇群众不断升华对“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践行“三爱”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努力营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目标

1.对本镇在读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开展爱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爱劳动、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行为习惯。

3.通过开展爱祖国教育,增强本镇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培养本镇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推进以“三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

3.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四、方法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三爱一践行”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实施意见,明确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制定“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计划,明确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

2.坚持典型示范,营造氛围

通过主题会、展板、倡议书、等宣传形式,积极营造氛围,形成人人知“三爱一践行”活动,个个参与“三爱一践行”活动的生动局面,扩大“三爱一践行”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

五、“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实施计划

(一)宣传方面

配合上级关工委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共筑中国梦”系列教育实践活动。(1)开展宣讲活动。邀请关工委讲师深入我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2)开展征文评比。以《我的中国梦》丛书内容为指导,结合其他相关图书、资料,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活动,要求我镇群众充分结合自己的发展与规划,畅谈如何树立正确理想,如何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3)开展绘画摄影大赛。在读书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群众,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绘画摄影大赛。

(二)“爱学习”主题

1.通过主题会等形式,组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互助小组。2.“活到老学到老”主题活动。邀请我镇部分考取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以书信、现场交流等方式,与本镇成员进行沟通,提高群众学习意识。

(三)“爱劳动”主题

通过各种亲情作业,让孩子了解和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列出家务劳动菜单,供不同学段的孩子选择,由家长、孩子共建落实监督机制,从而尊重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锻炼动手能力并撰写心得体会。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2篇

一、制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法律,是我们残疾人生活的保障

1987年国务院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后国务院认为残疾人是数量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其权益。

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了这样的条文: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以上些条文都是对我们残疾人起保障作用的。在立法层面,保障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促进保障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残疾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残疾人保障法》给我们残疾人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有更多的“实惠”。《残疾人保障法》一是重申残疾人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并保护其不受伤害;二是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回想起1990年12月28日,《残疾人保障法》获得高票通过后,我们是何等的激动啊,热烈的掌声伴着我们感动的泪水。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着:祖国啊母亲,我们感谢你!

二、法在我心中,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过去的二十多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实施,随着残疾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增强,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条件、劳动就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状况的有很大改善,但是,社会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残疾人保障法》虽然明确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但在执行中也不尽其然。九八年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我义务担任任组织委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我们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受到街道组织部的称赞。为了更好的发挥余热,我应聘到社区居委会工作。记得我第一次到街道办事处应聘时,虽然我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名列第三,但最终还是因为我腿有残疾没有被录用。

经过我多次用《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的条文进行申辩后,在我第二次又参加了应聘时,我终于被聘用了。我觉得《残疾人保障法》是大前提,如果没有《残疾人保障法》,我们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残疾人保障法》也在我心中扎下根。

三、法在我心中,共筑中国梦

学法、懂法、用法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只有在法治框架内,社会才会有秩序的发展,人民生活才会得到更多的保障。《残疾人保障法》在保障我们权益的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有这样的条例:残疾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国家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残疾人,社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关爱,我们更应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要以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和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我要以关心社区建设为己任,积极支持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积极参加街道给社区布置的各项征文活动,支持社区开展文娱活动,为社区创作许多群众喜闻乐见原创作品,为社区奉献我的微薄之力,在创作中体会着为社区服务的甘甜,享受着付出的收获和快乐。

定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不仅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能量,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梦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实现中国梦要靠我们的努力拼搏去赢取成功。让我们树立信心,在生活中塑造梦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成就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3篇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关工委工作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今年6月23日、29日两次镇关工委会议,几位领导亲临会场、讨论研究、部署今年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询问大家的工作情况,活动经费问题。党委书记赖根生同志给大家鼓劲,叫大家好好地干、大胆地干。镇长说:“你们开展了什么活动,可以拿来报账,有什么需求,政府会支持你”。副书记关心重视下一代工作,经常过问指导关工委工作。我们每次开展的关爱、送温暖活动,委员亲自为关工委办实事,我们的要求都会给予支持。一年下来,拨给关工委经费有五千多元,保障了关工委工作的开展。镇党委、政府对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

二、抓好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五老”作用

我镇三乡合一、地域广阔、人口较多。34个自然村,490个村民小组,64000人,离退休老干部326人,党员89人。镇关工委成员18人,其中“五老”9人;行政村关工小组34个,成员316人,其中“五老”147人,组建率100%。村落关心下一代工作站2个,成员16人,“五老”6人。学校关工委4个,成员72人,其中“五老”41人。全镇关工组织中“五老”有216人,参与关工率达70%。我们在抓村级关工组织建设中实行统一领导,分片管理,相互联系制度。三片负责人今年3次到示范点学习调研,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

镇关工委充分调动“五老”的作用。5月14日县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会后的第二天我镇在片召开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会上学习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要批示,讨论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县关工委会议精神。17日在星村、19日在黄泥两片分别传达了县会议精神,要求希望广大老干部热心参与这个活动,参与所在村的村关工小组工作。退休的老画家肖泽民夫妇,积极参加关工委活动,常到中学、中心小学、、虎岗、坳上、柳树几个村辅导留守儿童学书法、学绘画。老干支部老支书李祖程同志多次到中学、中心小学给学生讲健康保健知识。退休老教师王贤忠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生练太极拳及太极功夫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了老少之间的感情友谊。

三位“五老”副主任,每一个月要到中学、中心小学、村小、幼儿园、村落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学期开学初,我们去黄泥小学了解开学情况,没进校门,见一位年丰村同学的家长怒气冲冲要找校长闹事,我们得知后,问明了情况,通过我们的解说,说通了这位家长,心平气和地回去了。中心小学两学生因误会吵架,引起两个家长说三道四,互不相让。也因为我们与一位家长熟悉的关系,把即将爆发的大事化小化无了。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共追回6名辍学留守儿童,重返了校园,3名退学儿童,回到了课堂。

“五老”同志他们有得天夺厚的人缘优势,对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得心应手。这样的事例,数不胜举。他们“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了子孙,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深得群众赞誉。

三、围绕“中国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我们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入手,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镇关工委与中学、中心小学分别组织“五老”和青少年共同观看《复兴之路》、《傲骨油山》纪录片,观看人数二千多人次。清明节组织青少年纪念革命先辈(原县委书记)曾纪财,受教育人数两千多人。

2、常务副主任老郭在中心小学作了“好人在哪里?”主题演讲,学习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好人就在我身边,我就是好人。在百兰小学、新建小学、黄泥小学、坳上小学都作过演讲,受教育人数达三千多人次。10月13日又在中学作“我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报告,并组织青少年学习24字。前8个字有关国家的,中间8个字讲社会的,后8个字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启迪学生该怎样做人,同学们深受启发。

3、镇关工委配合中学关工委,组织6位“五老”与青少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少讲故事,老少谈体会,老少谈人生等老少交心、交流活动。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图片,资料。

4、中心小学与“五老”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开展了“如何改变人生,我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谈心交心活动,一对一地谈心、交流,激起特殊家庭的特殊儿童的人生意义,努力目标,使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生活的意义。还给他们赠送了50个书包,100本笔记本,50支圆珠笔,并同他们一起照了相。

5、以“我的梦、中国梦、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中学、中心小学开展了书法、绘画、征文、演讲比赛,老同志肖泽民、肖承声、吴美顺主动参与比赛活动。肖泽民的《源远流长》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实现老少双受益、双提高。

6、8月15日镇关工委与村关工小组组织村的河仔下、端屋、官路下三个大屋场39名青少年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我们牵手同奔梦想”社会实践活动。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作了“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报告,与青少年座谈、交流。使青少年懂得中国梦,就是我的梦,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7、镇关工委、村两委与“三送”工作队聘请大学生来村部为留守学生上辅导课,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8月20日,在虎岗村我们与村两委、“三送”干部(县计生委小郭、郭红梅)开展“城乡联动——共筑中国梦”活动,良屋、牛角湾、柑仔树下、黄竹蔸下的留守儿童与“三送”干部带来的孩子进行联动,表演了文艺节日,还进行了书法、画画、歌咏比赛。计生委小郭能歌善舞,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给孩子们发了70本笔记本、35套铅本等慰问品,还发了奖状,孩子们高兴得得意忘形,深得了家长社会的好评,说,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些。

9、5月份,镇关工委与中学关工委组织部分学生去敬老院开展“老少牵手、老少同乐”活动,表演了文艺节目,为老人谈心交流,为老人梳头、按摩。10月份与中心小学关工委选派了54名学生去敬老院做好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10、地处的北大门,贴近工业园、融入了工业园,进城、入园务工人员带进他们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占总人口的30%。在校留守儿童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我们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的急需关注的中心问题。需要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中心小学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礼仪宣传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特殊群体中的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中学开设生理知识讲座。中学、中心小学分别组织“五老”给特殊家庭的特殊留守孩逐一谈心、交流,每学年“五老”们自掏资金都给这些特殊学生赠送书包、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91-02

有人说,遇到一个好教师,能改变你的选择;遇到一所好学校,能改变你的生活。一个学校是不是“好”,要看教育质量、看校风、看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对学校的爱。

东城小学始建于2010年,在校学生2838人,现有教学班48个,教职工130人。学校占地总面积64亩,建筑面积共17869平方米,教学楼及配套办公用房5栋。东城小学是全县环境最优美、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园林式、现代化全日制学校。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县之最,一次又一次位居全县第一,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无不被人称赞,这里的素质教育闻名远扬,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校“打造特色校园,推进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

一、建设特色校园

办特色校园,定能育出高素质学生。为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房县东城小学确立了“构筑书香、墨香、花香”的特色教育之路,引导师生把眼光放开,在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走进东城小学校门,在樟树淡淡的清香中,多功能的建筑—综合楼便映入了眼帘。它占地5995平方米,总投资1054万元,多媒体教室、少先队活动室、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绘画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东城小学还兴建了音乐大厅,心灵驿站,棋道画廊,经典诗词等文化设施。以“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为理念的六根忠孝文化柱,彰显了国学精神,东方三根展示的是“忠”的楷模尹吉甫,西方三根展示的是“孝”的典范黄香。在忠孝文化、诗经文化、社区文化的传承中,通过开展诗经吟诵、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能受到忠亲孝义的感染。

文化长廊全长112.5米,共45块。分为:“放眼世界、胸怀祖国、风雅房县、东城校园”四个部分,分别突出:“环保理念、爱国情怀、热爱家乡、廉洁思想”四个主题。长廊的廊柱上有46条关于做人、学习、生活的名人名言。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每一根柱子都能说话,让每一幅画面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蕴涵思想,一排文化长廊,不仅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告诉学生从小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成为一名有志向、有眼光的人。

“花香”的校园并非是单一意义上的生态化校园,而是人与校园优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最佳模式。东城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自然环境资源,在校园及前后门,楼梯处以及每一个角落增加茂盛的绿色植物,在大树下面摆放小盆花草,在教室、功能室、办公室摆放花盆。让校园在处处可见鲜花绿草的同时,更与具体的场景和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老师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撰写,放飞他们的思绪;美术老师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定向观察、描绘;英语老师在校园内创设情境;而在学生艺术特长课上,更是将乐器带进了课堂,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种乐器的学习中,用艺术的美去熏陶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学校采用“开放性”、“生活化”、“口语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校园布置的独具匠心。学生们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书香、墨香、花香的环境里,心理上自然会产生愉悦感、自豪感,从而使他们既得到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二、创新素质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是铭刻在全校教职员工心中的一个坚定信念,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与个性,就必须满足他们在心理上的多种需求,如“爱的需求”、“活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学生主动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让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的环境卫生建设,真正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教师倾其所爱,做到细心、耐心、责任心的“三心合一”,用爱的感化教育学生。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素养。如教给学生学会分享,把自己的最爱献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最爱看的书放到班级图书角来和大家共享等。

学校开展“阳光工程”,要让每个人都有幸福感、成功感;开展“明星工程”,在学生中间发现并培养一批有特长、有个性、有艺术素养的优秀学生,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楷模;开展“名师工程”,让优秀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质量把关人;开展“精品工程”,把每项工作当作艺术品,精心策划,精雕细刻。追求完美,不断反思进取,成为在这里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在学校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里,我们把书市摆到校园,形成班里换书读、学校借书读、书市取书读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放飞梦想,润泽童心”的七彩艺术节里,学生人人登台表演,自己做舞台监制、化妆师、主持人。同时,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接踵而至,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纷呈。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有时组织学生到展览馆参观,有时把展板借来在学校办展览,公民道德教育展、国旗颂、纪念胜利图片展、科技图片展等展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县的黄酒、香菇、工业园等企业全国文明,学校就组织全体学生参观这些地方,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学校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知道科技能使生活神奇,发明创造就从身边做起。2012年组织的以“吟诵诗经”为题的大型广场舞,荣获了“大美十堰”的一等奖,学生吴雪君表演的吟诵诗经走上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在“中国梦·我的梦·十堰梦”征文比赛中,该校代晨同学的《我的团圆梦》里压群芳夺得一等奖。

在节假日,教师会依据不同的年级设计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开展“给爸爸、妈妈做次按摩”、“帮家长做家务”、“到社区做件好事”、“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大自然”等课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熏陶。对学生课堂常规、文明礼貌、课间纪律、孝敬父母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定期检查、严格考核,使学生明确这些行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校将“写字课”作为学生一门重要的培训以及考核课程,每日一练,每周一展,每月一评。“认认真真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写字与做人结合一起。汉字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习惯,同时也更能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学校各班设有图书角,各楼层有活动书架,要求每个家庭都有学生书架。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上,演讲、“名人名著知多少”、“向他人介绍一本书”、书市等活动,使书香气、人文气更浓。

三、实现均衡发展

锻造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一直是东城小学不倦的追求。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最能影响人、熏陶人的莫过于辛勤的教师,以及充满着人文气质的办学理念。“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蕴的文化人”,东城小学把这一理念融入到了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让教师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思想、身体状况,成为学生的家长。

2012年,东城小学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组织旨在促进新教师快速转轨的各类培训;教师手拉手帮扶、新教师汇报课展示等活动。通过“以老带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形式落实教师角色转型。该校充分发挥学校骨干示范作用,对各年级、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确定目标任务,提供学习进步的机会,创造展示才能、才华的舞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出名师、办名校”的进程。

东成小学坚持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推进,继续落实学校领导年级组蹲点、学科蹲点制度;教师教案每周分管领导签字、每月集中检查反馈制度;坚持“推门听课”,“公开课申报”制度,细化教研活动程序与管理。学校组织的语文素养大赛,模拟课堂竞赛,十堰市组织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营造“比教学”的氛围,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组织的“教研课题汇报”“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活动初步实现了教、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益。组织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中,展示了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训是惠及教师终身的福利”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参加县组织的新课标培训率为100%。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多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如研究课、追踪课、提高课、摸底课、推门课等。提倡教师相互听课,以及教学主管听课。与此同时,学校主办了各项教研活动,各学科组织了教改汇报课活动,各教研组围绕教学中的困惑和薄弱环节进行小循环教研活动,形成了“人人有课题,时时在研究,集体攻难关”的教研氛围。通过不断地培训以及强化管理,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学习了优秀的教法,吸收了教学信息,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很多教师甚至非常自信地说:“我们既是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也是精神的富有者和未来的成功者。因为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而且是惠及终身的福利。” 为了配合全县“四城联创”,该校组织了“小手拉大手共做文明人,共建文明城”的活动。同时,还开展了“感动东城”的评选活动,促进了家校联谊。

2012年7月,学校获得了“全国特色学校”的称号;2013年,学校接待132次,承办县级以上活动43次。2013年12月11日,省人大副主任李春明等领导视察东城小学时给予了较高评价。承办的十堰市经典诵读活动、全县乒乓球比赛活动、教师招录招聘、副科级干部考试、道德讲堂活动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5篇

2012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确定2013年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活动,确立了“传承、责任、前行”的校庆主题,“热烈、隆重、节俭、创新”的工作方针,以及“回顾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总结办学经验,传承优良校风,以校庆聚力量,以校庆促发展,以校庆树形象,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奋斗”的指导思想,提出要精简会议活动,厉行勤俭节约,创新办校庆。在为20周年校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把校庆与职教园区入住仪式结合起来,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结合起来,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项目签订结合起来,举办一系列的学术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少花钱,不铺张,不浪费,同样把校庆办得精彩、办出特色。

学术交流建平台

从2013年4月初开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就邀请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贵成博士前来作学术交流。李博士以《怎样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为题,以自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申报高层次课题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解读,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4月底,学院又邀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朱吉顶教授来学院作学术报告。朱教授从“国家精品课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简谈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意见。

进入5月,学院又先后邀请了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李进教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教授前来作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李进教授还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管理高校经验,引入海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把脉指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王继平教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挑战及需要做出的重大抉择,针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可以说,专家的学术意见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乃至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隆重热烈显成效

组建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5月22日,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济源市委书记何雄、市长王宇燕等省市级领导,学院党委书记普锋、院长赵学通及全体领导班子、全体理事成员、合作企业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会议。会上,学院先后与富晋精密工业(晋城)有限公司、深圳市尚荣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同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市住建局等44个单位签订了校企、校校合作项目。会议议程简洁,但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指导,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相关局委、企业参与,中高职相衔接的平等合作组织。以理事会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第一届理事会共有理事单位39个,其中,政府职能部门5个,职业院校6家,行业企业28家。职教集团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六个平台”,打造“济源职教”品牌。一是搭建中高职院校合作平台,共享图书、师资、设施等优质资源,避免重复投入。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教结合,服务济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保障企业中初级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四是搭建职教研究平台,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五是搭建技术培训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六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职教集团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济源特色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引领济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济源职教”品牌,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培养更多急需人才,强力服务济源经济社会发展。

济源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44份校企、校校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校校合作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将助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升。

创新节俭拒铺张

为庆祝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周年,大力弘扬济职精神,学院创新思路,组织了一系列反映教师职业素养、彰显青年特色的比赛和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校庆氛围,同时杜绝了铺张浪费,充分展示了学院师生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院承办了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在全院范围内举办了教师专业技能竞赛,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竞赛活动,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4月开始,学院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院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食品检验、计算机技术、制图员、英语翻译、酒店服务、会计电算化、电动机控制线路等12项市级比赛项目、23项院级比赛项目以及9项参加济源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的项目。本次竞赛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响应,27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形成了人人知晓、积极参与的局面。活动采取以赛带练的形式,是比赛,也是学习,更是一种集中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进行互相交流,提高和加强了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起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和锻炼了师资,创新了教研活动形式,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学院举办了“同庆济职华诞,共建美丽校园”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围绕“二十年校庆”和“创新提升年”主题,举办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四大类共11项活动,吸引了8000余名学生参加,呈现出活动覆盖面更广、参与人数更多、活动质量更高、系部积极性更强等特点。此外,学院还举办了“魅力济职,创意无限”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比赛,“丹彩墨香,书绘颂庆”大学生书法、篆刻、美术作品比赛,“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演讲比赛,“舞动青春,美丽校园”大学生校园舞蹈比赛,“校庆华章,情系济职”大学生校园征文比赛和“唱响二十年,声动济职情”大学生校园歌手比赛等,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艺和创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展示了学院学子的良好风采。

深情回眸意未尽

“这里,曾留下了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我们心中,早已把济职的烙印深深刻下!不管我们走向何方,这里总有着深深的眷恋、长长的牵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5月22日,在世纪广场“传承、责任、前行”第九届大学生文艺晚会现场,新老校友聚首联谊,共同庆祝学院建校20周年。从老校友到今天的在校生,从演职人员到现场观众,大家尽情地歌唱着过去的辉煌,放飞同一个梦想,表达着对学院的真情和赞美。

学院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海内外勤劳拼搏的华人中也时常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在校庆期间,广大校友以不同形式,纷纷来信来电为母校20年华诞庆贺祝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孔春元在给母校的贺信中说:“‘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此时此刻,我与所有的校友一样,怀着一股感恩之情,我们深切感谢母校的教育,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希望能有机会为母校贡献绵薄之力。我因是济职的学子而深感自豪!”

传承、责任、前行。济职人正以豪迈的情怀,团结奋进,开创美好未来,实现济职强校梦。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6篇

一、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1.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淮北市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11月,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和烈山区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淮北市不断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4年,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各级各类项目资金23 562万元,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目前,该市共有423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达标率94.4%。此外,重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教师招聘中,在坚持农村和薄弱学校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健全“局管校用”教师管理机制,对新招聘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并根据农村学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工作,建立城乡教育结对帮扶和支教制度,推动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带动农村学校快速发展。

发挥名校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是淮北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一大特色。该市实施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行“统一领导班子、学管理、统一师资调配”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多元捆绑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市二中、西园中学、实验小学分别与梅苑学校、实验初中、首府实验小学实行集团化办学。烈山区将57所中小学整合为5所中心校,将16所中小学调整为6所集团化学校。淮北一幼成立黎苑分园、华佳梅苑分园,二幼成立凤凰城分园、华松分园、仁和分园。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名校采取兼并联合、委托管理、举办分校、一校几区、组建办学集团等形式,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该市人民路学校,2005年创办时只有100多人,实施“名校+新校”战略后,由淮北市实验小学带动其发展,促进学校迅速成长,至今学校学生已超过2 000人,正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质量较高、广受家长好评的学校。

在大力促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教育公平,该市按照免试、划片、就近的原则,严格划定义务教育学校学区范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坚决杜绝“条子生”,较为彻底地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让招生在阳光下运行,做到中小学招生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将省示范高中80%的定向生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严格按照招生计划、考生志愿和中考分数,分步实施中招录取,切实保障高中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这些举措,有效推动淮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促进淮北幸福指数的提高。2011年,该市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榜单,位居安徽首位。

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抓好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淮北市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鼓励学校积极创设条件,整合师资力量,从尊重学生爱好出发,积极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促使该市特色学校逐年增多,获奖档次大幅提高。并且,该市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体育与艺术“2+1”项目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活动,推进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广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呵护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淮北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持续开展中小学减负工作,实施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育评价机制,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势潜能的挖掘,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红红火火,素质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1. 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打造职业教育“淮北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淮北市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因此该市提出精致淮北建设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和新型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为满足产业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该市决定实施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职教园区。

淮北市职教园区自2012年列入该市重大建设项目起,到2014年9月顺利开园投入使用,历时短短两年多时间,充分体现出淮北人的务实高效。职教园区总占地面积2 297亩,由淮北工业学校新校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组成,概算总投资约19.1亿元,园区完全建成后可容纳学生约8万人。园区融入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的先进理念,让中高职院校间没有围墙,园区图书馆、会议中心、艺术中心和运动场所等实行资源共享,数控、机械加工等实训车间为园区“引企入校”预设了空间和平台。淮北市职教园区使当地中高职教育紧密衔接,有利于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需求,灵活设置“3+2”或“3+3”办学模式,架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作为皖北地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社会资源共享程度最高的职教园,充分体现出淮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特征,被教育界誉为“淮北模式”。

在大手笔投入职业教育的同时,淮北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率先在安徽成立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市职业教育局,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一步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并且组建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机电职教集团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三大职教集团,促进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实习就业工作和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此外,淮北市根据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需求,围绕城市转型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强精品专业建设。大手笔的投入和勇于改革创新的措施,开拓出淮北市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示范学校1所、国家重点学校4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国优”“省优”学校比重达84%,拥有省级重点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5个。

2. 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背后的理念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淮北市大手笔投入职业教育,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淮北市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尽快建立初、中、高衔接,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淮北市在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因此实施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城市转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存在巨大需求。不管是大力投资建设职教园区,还是调整职教专业设置,都充分体现出该市围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理念。

(3)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因此淮北在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使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三、双管齐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1.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开创师德建设良好局面

“中国好人数安徽,安徽好人数淮北,淮北好人数教育系统。”这是淮北当地传扬的一段佳话。这里所提到的“中国好人”,是指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所评选出来的“中国好人榜”的上榜人员。据统计,至2014年12月,“中国好人榜”共有7 243人光荣上榜。其中安徽省共有858人,实现该活动开办6年来的“六连冠”。而淮北市有110人上榜,位居安徽省第一,其中教育系统就占了15人,包括十多年如一日在上下班途中捡拾垃圾的淮北二中朱兴剑老师、“留守孩子”的妈妈五沟中心学校李平老师、七年义务植树造林的退休教师石宗宏……在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涌现出被评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身残志坚的邵英文老师,身患尿毒症仍坚守讲台的全国优秀教师李长海,全国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彭瑛,“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书包变成工具包”的全国模范教师顾宏等。“中国好人”和一大批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教育系统好人好事处处可见,这是和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师德工作密不可分的。

淮北市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师德师风征文和演讲比赛、“爱与责任”师德专题教育和感动淮北教育人物表彰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先进模范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煤城精神,促进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并且进一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师德年度评议、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师德投诉及时受理等制度,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有效地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2.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淮北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是其中的最大亮点。为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淮北市教育局于2010年设立淮北教育名师工作室。经过严格筛选、层层把关,目前共设立名师工作室16个、提名候任名师工作室3个,拥有首席名师、名师、提名候任名师等共204人。并且实施保障激励措施,为每个名师工作室设立专项业务经费每年度两万元,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总量控制、能进能出”的梯队式动态化管理机制,使名师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工作状态。

名师工作室成立4年来,通过举办名师大讲堂,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上示范课、公开课,组织讲座、报告会和开展送教下乡等活动,一方面大力促进名师自身的成长。高中历史赵剑峰工作室首席名师赵剑峰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和安徽省高中远程继续教育首席辅导教师,成为安徽省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学科专家。高中物理徐杰工作室首席名师徐杰当选为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获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中职机电顾宏工作室首席名师顾宏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为省级督学,其工作室承担省级精品课建设4项,成员4人被评为安徽省中职教育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极大推动中小学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带动大批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优秀教师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仅2013年,淮北市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有13名教师,获奖层次和比例居安徽省前列。淮北教师在全国性赛课中屡获殊荣,被安徽教育界称为“淮北现象”。

四、教育改革硕果与展望

1. 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硕果累累

淮北市近年来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1)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

淮北市积极扩建优质普通高中,投资2.7亿元建设的实验高中新校区已于2011年投入使用。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推动高中快速发展。在人口仅有220万的淮北,目前该市拥有市级以上示范高中18所、省级示范高中8所,该市有近一半的学生能在省示范高中接受优质教育。同时,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2014年该市高考本科达线6 982人,被北京大学录取两人、清华大学录取 6人。淮北一中连续三年荣登“中国百强名校”榜,2011年和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连续两年花落该校。不仅高中,该市小学、初中的内涵式发展也很有特色。如该市首府实验小学,大力推行幸福教育,创造性地实施幸福鸟吉祥物、幸福小舞台、生命教育种植墙等教育方式,无处不展示着内涵发展和特色教育的魅力,使这所创办不到两年的新学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2)坚持德育为首,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淮北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育人”的首要原则,以课堂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国梦,我的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传承中华经典、共筑中国梦”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名著选读、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中国好人”的淮北优势,先后聘任73名“中国好人”担任各级少先队道德实践校外辅导员,组织15名“中国好人”在教育系统持续开展校园巡讲活动,让“中国好人”的正能量引领师生养正气、行善举、树新风。

通过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来强化德育工作,是该市德育工作的另一特色。该市第三实验小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传统经典文化的良好校园氛围,让德育工作润物无声。该市人民路学校把传统经典文化作为校本课程重点开发,结合音乐、美术与传统经典文化相通之处开发特色课程,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德育整体水平提高,也为该市争取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的荣誉。

(3)注重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淮北市中小学生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连续多年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学生先后荣获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个人最高奖、“第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机器人足球项目比赛第一名等荣誉。2014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淮北一中获奖牌7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2枚,有27人次获全省一等奖。已有两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保送预录取,获奖人数和层次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2014年12月12日,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向世界977名提前录取批次的申请者发送录取通知书,中国仅两人,其中包括淮北一中高三学生董雪。

2. 展望未来,淮北人正朝着精致教育梦的目标奋进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推广方法

分类号G252.1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6.06.012

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阅读推广委员会,倡导图书馆人顺应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千方百计推动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已从以往自发的、局部的、补充式和应景式的服务,发展成为最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最具活力和最受欢迎的图书馆时代潮流。高校图书馆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推广的方法与形式,使阅读推广活动更为丰富多彩。沈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沈师大)图书馆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面向创新,走出了具有本馆特色的阅读推广之路,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成效显著。2016年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这里以沈师大图书馆近两年开展的阅读推广工作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1.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推广主体

1.1设立阅读推广部

沈师大图书馆十分重视阅读推广工作,面对纸质图书借阅量及新书利用率逐年下降的情况,2015年4月,正式成立了阅读推广部来开展阅读推广工作。阅读推广部由副馆长主管,抽调馆内精干力量分别成立资源组、影视组、基地组和社团组4个小组。资源组负责纸质资源推介;影视组负责经典影视推介;基地组负责对接院系开展系列活动;社团组负责组织学生。每个小组专司其职,协同所在部门制定阅读推广计划,策划方案,共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这种“矩阵型”的机制有利于减少阅读推广工作的专门人员的数量,同时充分发挥各馆员的才智,通过不同部门人员的合作,锻炼了他们相互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带动了全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这项创新服务工作的参与热情。

1.2组建阅读推广人团队

为使阅读推广工作进入常态发展的轨道,2015年策划组建了阅读推广人团队。即在全校师生群体中,通过公开招聘、院系推荐、专家邀请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学术宗师、教师、辅导员、图书馆员、学生五个层面聘用阅读推广人。首批阅读推广人团队的架构是:首席阅读推广人贺绍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当代文学评论大家;青年教师王力春,沈师大国学达人,“兰亭书院”和“子矜国学会”创办者;金星老师,法学博士,“鲤鱼读书沙龙”主持者;魏泽、刘君杰老师,辅导员,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胡永强老师,馆员,“好书角”和“新书架”负责人;芦金梅老师,馆员,“读者协会”负责人;学生阅读推广人3名。共聘任了10位阅读推广人。2016年读书文化节期间,图书馆聘任了第二批阅读推广人。在面向全校师生继续选拨的同时,将视野扩大到社会,聘请了国内知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沈阳著名企业家刘奇。这些阅读推广人均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热心公益、志愿分享,乐于参与推动全民阅读的事业。他们是各个层面读者的代表人物,在担任阅读推广人之前,就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事业,用实际行动和高尚人格影响并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正式担任图书馆阅读推广人之后,开展了读书沙龙、专家讲坛、经典书目推荐、真人图书分享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这些阅读推广活动交相辉映,以点带面,联接一体,凝聚无穷力量,不断唤醒读者阅读的热情。

1.3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

早在2010年9月,图书馆成立了“读者协会”,属于本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阅读活动的社团组织。读者协会打破了年级、院系和学科的界限,吸收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阅读的活动。目前,读者协会的规模逐步扩大,并打造了三大品牌活动:即每周二晚的“共读一本书”读者沙龙;每周三晚的HT英语角;每周四晚的真人图书馆活动。除此之外,还不定期举办阅读演讲、读书征文等竞赛活动。读者协会不仅只是图书馆内的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它担当的是全校乃至校外大学生阅读推广的使者;不仅给自己创造了阅读的机会,同时还发挥了影响、传播、感染身边人热爱阅读的引领作用,将他们的阅读理念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们。读者协会成为图书馆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推动者。

1.4联合学校职能部门协同工作

沈师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一直坚持“一个核心,多方合作”的思路。所谓一个核心,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对读者进行阅读推广的核心作用,推广主体主要是图书馆;多方合作,是指充分地发挥全校有关部门的力量,包括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校工会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例如,每年举办读书文化节,活动以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为主导策划,由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团队、学校职能部门、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力量等几方面共同参与。读书节的开幕、闭幕仪式,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处长以及各学院领导,都能到场指导活动、参与活动,并给予专项活动经费支持。这已成为沈师大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力量源泉。

1.5争取社会资源助力阅读推广

沈师大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时,不囿于校内资源,主动寻求与社会媒体等部门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借鉴、借力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与辽宁省图书馆合作开展“120周年特展”“战火中的铿锵玫瑰――抗日巾帼英雄图片展”。其次,与民间读书会合作,如与“子矜国学会”合作,联合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其三,联合社会志愿者,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如与“盛京文华工作室”“辽沈海归精英联盟”等合作,分享阅读理念以及学习、求职经验。其四,与社会媒体合作,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如邀请《环球时报》首席记者谷棣做客真人图书馆,分享海外采访经历,与《时尚生活导报》联合打造小学期生活课堂。其五,与实体书店合作,邀请热销图书作者,如漫画大师王泽、剑桥男神邓楚涵等,与大学生读者品读作品。其六,面向社会聘任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且乐于参与阅读推广工作的人士,如知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光明日报》著名记者毕玉才、沈阳著名企业家刘奇。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和指导读者阅读。

2.创新推广形式,深化活动内涵

2.1阅读推广常态化

为了使阅读推广工作常态化,图书馆将阅读推广活动划分为读书季、毕业季、迎新季、文化季四个时段。①读书季(每年的4月到6月),历时两个月,围绕当年读书节的主题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2015年读书节的“书香伴春日・阅读正当时”,开展活动20余。②毕业季,一般是结合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的时段,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如“‘学长开讲’真人图书馆”“考研・听我说”“‘书海留痕’借阅记录私人订制”“送你可以带走的图书馆”等。③迎新季,是在新学期新生报到后,围绕“新生如何利用图书馆”所开展的入学教育活动。如“最美的遇见・沈师大图书馆初体验”“大学那些事儿・新生推荐阅读书目”“梦想时光机・写给四年后的自己”“左图右书・图书馆卡通形象征集”等多项活动。④文化季,基本贯穿于整个下学期,围绕系列主题内容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如2015年文化季以“阅古读今・中国传统文化品鉴之旅”“向忱讲坛:做好中国人,共图中国梦”“特藏珍品古籍展”“中国传统文化影片展播”等为主题,开展了10余项活动。

2.2活动形式创新化

阅读推广活动只有具有特色和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图书馆在以书展、图片展、影展、报告、交流、竞赛等传统阅读推广形式的基础上,融入游戏、微旅行等充满乐趣的流行元素,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推广渠道,达到引领阅读的效果。创新型的活动如:①读书季中的“向忱讲坛”:邀请《亮剑》的责编董保存大校、孔子传人孔祥林、明明德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奇、锦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魏金国等开讲。②真人图书馆:后勤史馆徐文涛大校讲“重温革命记忆・延续红色精神”;十年徒步中国的雷殿生老师讲“信念的力量”等。③各种展览:举办“硝烟中的红色记忆”著作展、“战火中的铿锵玫瑰”图片展、“战争中的峥嵘岁月”影片展。④竞赛:举办“书海寻径,辩途争霸”主题辩论赛、“品一抹古韵,绘一路人生”读书计划大赛、“以书为友,以书会友”大学生读书爱书推荐活动。⑤走读:2015年读书文化节期间带领大学生走读“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满铁奉天公所旧址等10余处文化建筑,探寻历史遗迹、增强爱国情怀。⑥游戏:举办“寻找遗失的代码”活动,设计“深入敌营”、“争分夺秒”等七个环节,带领读者穿越战火纷飞的年代。参赛选手需通过寻找线索、检索数据库、预约学习空间、使用移动图书馆等多种考验,在游戏中寻找检索与阅读的秘径。⑦新媒体平台推广:开展微信好书推荐、微信美文朗诵・聆阅等,让阅读无处不在。

2.3强化专业阅读

专业阅读是大学生读书的重点,必须加以重视和强化。图书馆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平台,通过信息检索比赛、论文写作大赛等活动开展专业性阅读推广。主要活动有:①第六届本科生信息检索技能大赛,首届论文写作大赛。②“快乐听讲座,轻松拿学分”的新功能体验系列、论文写作指导系列、资源推广系列活动。③2015年秋季资源检索与利用培训,一是新功能体验系列:走进苹果,走进lOS、3D打印的世界、多媒体制作入门、视频编辑技巧、光与影的世界、摄影技巧培训、Photoshop入门。二是论文写作指导系列:word的排版与设计、论文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文献管理软件、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论文相似性检测知识、国研网。三是资源推广系列:包括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介绍、中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外文电子期刊、原文传递服务与免费学术资源、移动图书馆。同时,配合大学生主修专业,不断评介、推荐经典新书,开展文献传递和指导阅读。

2.4深化主题阅读

注意克服多主题推广的分散性,经常开展围绕一个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有益于打造内涵丰富、持续性强、常规化的“深阅读”活动。图书馆陆续开展了“莎士比亚作品”“鲁迅作品”“创新・创业”“国家珍贵古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主题阅读活动。如2016年10月,为纪念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而开展的“读史・铸中华魂”主题阅读活动:①制作了“红色追寻・不忘初心――纪念胜利80周年专题”大型宣传展板,分为“史料忆往昔”、“细读铸魂魄”、“影像说故事”、“答题寻足迹”等部分;②举办“读史诗”主题书展,歌德电子书专题同步上线;③影音鉴赏空间推出“书影暗香”读好书赏佳片活动,同时播出中央电视台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④请本校教授李福岩做“”专题讲座;⑤推荐宣讲家网站、中国知网等各大网站推出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纪念胜利80周年专题》等网站纪念活动;⑥举办“答题寻足迹――跟着老,重走路”主题知识有奖竞赛。用文字和图片再现史料中记录的历史,追忆中国工农这一伟大壮举,让大学生重历那艰苦卓绝、硝烟弥漫的岁月,将精神内化于骨髓、血脉之中,脚踏实地去丈量属于自己的路。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活动,有目的地解决某个问题的深入阅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3.推广数字阅读,重新定位职能

3.1聚焦数字资源建设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沈师大图书馆从1996年购入第一张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光盘起,就没有停下数字资源建设的脚步:①数字资源采访经费比例已超过纸质资源,2014年度图书采购经费中数字资源已占到58.95%,2015年度电子资源已占到62.86%。②2005年率先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深入各院系为教师推送数字资源是其重要职责。③启动“送数字资源到教师书房”行动计划,为近千名教师安装了VPN,使教师在家里也能访问数字资源。④图书馆一楼装置了两块大屏幕,全天播放当日数字新闻。⑤2011年10月开通了东北第一家移动数字图书馆。⑥先后建立了沈师大文库、沈师大机构知识库。⑦各个楼层均设置了液晶电视机、博看自助阅报机、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等。⑧开辟以ipad、kindle阅读器为主的数字阅读专区。⑨开辟以电钢琴、电留声机为主的数字音乐图书馆。⑩为全校师生代办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卡,使他们可以远程使用国家图书馆的175个国内外数据库,以补充馆藏数字资源的不足。全面营造数字阅读氛围,实现了数字阅读的品牌化、立体化、专业化,让数字阅读无处不在。

3.2打造数字阅读空间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方式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碎片化的趋势。阅读环境的打造是读者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阅读推广就要从打造数字阅读环境人手,开展以数字资源为切入点的阅读推广活动,再造学习共享空间。沈师大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启动于2012年,首先从理念、机制、管理、文化、服务方面进行全新定x与设计,具体方案是:一个空间、二个平台、三个中心、四个定位、五个支持和六项举措。完全打破传统概念与格局,历时3年,完成了大流通改造,建立了一站式服务模式。全力打造了经典诵读、读者研讨、语言交流、创意展示、书画作品欣赏、微课录制、音乐欣赏、多媒体制作、写作指导、新功能体验、影音欣赏、信息素养等12个学习研究共享空间,营造了很好的数字阅读环境,实现Wifi全覆盖。将图书馆变成了人员、技术、设施和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动态空间,成为全校的学习中心、教研服务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中心。统计显示,学习共享空间一学期的预约数量已超过1万人次。数字阅读空间的打造,旨在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着力建设一个更加开放、舒适、便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智慧型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是新环境、新形象、新服务、新体验。

3.3搭建阅读互动平台

一切有利于大学生个性阅读的因素都是构成阅读互动平台的要素。沈师大图书馆已将馆员、读者、图书之间的三维互动,看成是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基础和必备功能。阅读互动平台的主要特点是:①开馆时间每周不低于90小时,假期每周开放5天,网上资源服务每天24小时开放。②设立网上咨询台、网站地图,开展书评、论坛、征文、辩论、竞赛等活动。③网站设有资源荐购、问卷调查、读者协会、图书荐购、金点子、交流互动、特别推荐等栏目活动。④2009年创办了读者服务工作简报――《图苑知讯》,成为读者与图书馆沟通的新渠道。⑤2010年开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共广播3000余条,现有粉丝3100余人;2013年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现有粉丝15544人,共推送消息822条。⑥2013年,自主开发“沈阳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自主学习平台”。图书馆强大的互动功能,让阅读变得更简捷、更有趣味性,在把握自主原则、对话原则和整合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阅读互动平台,将阅读、评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探讨、争辩中张扬个性。

3.4提升数字阅读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掌握数字阅读能力很重要。图书馆除了打造数字阅读体验空间外,从入馆教育、通识课程、专题讲座、嵌入式教学、网络课堂等五个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数字阅读能力。①通识课程:从2007年起开设本科生“文献信息检索”通识选修课,累计课时2640学时,受教育人数达3781人;2009年开展嵌入式教学,目前共嵌入30门课程,与11门课程保持长期嵌入合作。2015年共开展嵌入式教学42次,接受教育的有1329人次。累计开展300余场嵌入式教学,受教育人数达8200余人;开设研究生“文献信息检索”公共必选课,截至2015年,共授课21个班次、630学时,受教育人数达936人;编写信息检索教材3部。②专题讲座:2011年开始以“微讲座”模式,向院系教师推荐最新数字资源以及数字资源获取的新方法等;2012年设立学科馆员日,深入到院系现场解答,解决教师移动阅读、远程访问、资源使用、文献传递政策等问题;2015年12名学科馆员举办新功能体验、论文写作指导、资源推广三大系列的22个主题的50场培训,参与读者1500余人。③组织竞赛:2010年以来连续6年举办本科生信息检索大赛,如“读秀杯”“中国知网杯”“超星杯”“博看杯”“万方杯”等赛事。从2014年起,连续两年举办研究生信息检索大赛。④策划活动:嵌入四季活动中,读书季:读书嘉年华之“移动阅读体验”;毕业季:“送给你一个可以带走的图书馆”;迎新季:“迎新游园会”;文化季:“音沁墨香”经典短剧大赛。在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的活动中,坚持经典阅读与数字泛读并存、浅阅读与深阅读互存、碎片化阅读与整体性阅读同在,千方百计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4.广辟传播渠道,蔚成阅读风气

4.1设计活动宣传品

图书馆开展各项阅读活动,都非常重视对活动的宣传报道。我们根据阅读活动的主题、规模、时间等情况,将阅读活动分为特别活动、专项活动、常规活动,进行动态性宣传报道。每次开展特别活动或专项活动,阅读推广部人员都要认真确定宣传标语,精心设计海报、展板,并加工细作,做好活动的深度报道。如“奉天烽火・盛京记忆”“修典传世・复古流芳”“阅古读今”“红色追寻・不忘初心”等大型活动都制作了2×8米的大型展板,配有活动介绍和图片,摆放在图书馆大厅,每天映入读者的眼帘,起到宣传和引导阅读的作用。对于图书馆每天的常规,如培训、讲座、好书角、新书架、每周晚间的所有活动,都有宣传板、海报、通知之类的宣传报道,常规动态性报导无处不在。为阅读推广活动营造氛围、造势给力,确保阅读推广取得实效。

4.2微信、微博平台推送

图书馆开通了微博、微信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了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微博、微信平台自开通以来利用率一直很高,它的特点是任何阅读活动信息都在不间断推送,比宣传品更为方便自如,这种微服务方式广泛宣传阅读推广活动,其信息特别引人关注,既能让读者掌握活动信息,又能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如推送的“寻找遗失的代码”“好书推荐”“沈师校长林群推荐书目”“首席阅读推广人贺绍俊教授寄语”“放假了,把图书馆带回家”等,都有大量的点击数据。2015年3-7月的推广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231条,关注人数9094人;微博推送信息419条,粉丝总数1987人。读者可以通过客户端组建的个人社区,实现即时分享,具有不可替代的宣传效果。

4.3网页、大屏幕滚动播报

图书馆大厅二楼高处,面对人口左右安装两块约1.5×4米的大屏幕,一块用来“当日新闻播报”,全天候播报全国新闻;一块用来播报通知,为阅读推广工作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举办业界大型会议、专业培训班、外请专家作学术报告、邀请名人作真人图书馆等特别活动或专项活动,都要在校园网主页的校内新闻、校内广播站、图书馆网页及馆内大屏幕等载体上通知报道。大屏幕是滚动播报,每天的重要活动无遗漏,与其他宣传形式兼播并举,为读者提供即时性、多形式的宣传报道。这种方式向读者不断传达着信息,让更多的读者及时地获得最新信息,是一种完全无纸张的环保宣传,展示着一种动态美,并且不会引起读者的不满,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实现宣传与信息交流就在身边的效果。

4.4学生组织的口碑相传

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引导下,沈师大校园内自发的学生社团越来越多,如“读者协会”“子矜国学会”“党建协会”“春芽公益社团”“晨星文学社”“鲤鱼读书沙龙”“阳光直播室”“古生物博物馆志愿者协会”“导游风采学会”等,都是积极发挥正能量、促进阅读学习的学生组织,每次搞活动都离不开图书馆,与图书馆有密切联系,对图书馆的各项活动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故而,它们的负责人都很关注图书馆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通过他们的口碑相传,各种信息在教室、寝室、食堂等空间不胫而走,在学生中间形成共识,这种源自于学生的传播力量不可低估,尤其在网络快速普及的今天,口碑相传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5.注重用户体验,坚持实效为王

5.1注重信息的对称性

沈师大图书馆十分重视用户的阅读体验,格外关注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努力摒弃“应景”式的阅读推广方式。为改变图书馆比用户占有信息多、用户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阅读推广信息单向推送的信息不对等现象,注重以用户为中心,探索互动性、参与式的阅读活动形式,各项活动积极征求和采纳用户的推荐与建议,实现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达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如成立的阅读推广人团队,会实现各个层面的传播、倡导和引领作用;搭建的交流互动、读者问卷调查、图书荐购和读者座谈会等,以及2013年自主开发的“沈阳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自主学习平台”(获辽宁省文化厅2010-2012年度图书馆应用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各种互动平台,都是为了体现自主原则、对话原则和参与原则等,让每个参与主体都拥有尽量完全的信息,实现双方信息的对称性,读者才能真正成为“上帝”,阅读推广才能真正有效。

5.2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提升阅读推广的实效

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信息对等,调动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踊跃参与,活动效果才能显著提升。2014年度新采进图书的利用率较上一年度提升了12%;2015年5月读书文化节期间,图书的借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25%;专题推荐图书的借阅率近70%,如“职场加油站”专题书架推荐图书120本,借出92本,借阅率为76.7%;2015年读书文化节参与阅读活动的人次创新高,达到6300余人次。2015年开展了社会“游学阅读”活动,举办了大学生画展、大学生书法展、雕塑学院毕业作品展、国学会“子矜社”创意书签展、大学生服装设计展、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摄影作品展、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动植物标本制作校内选拔赛作品展等专业竞赛活动。由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进入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得到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信赖和赞赏,2013年以来的6次读者调查问卷显示,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全方位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9.99%甚至百分百,大学生们回馈的都是感动、满意和赞扬。

5.3重视推广的实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对于检验和评价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图书馆不以自我感觉良好来定论,而是从图书馆与读者双方角度来设计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体系,活动有没有实效,读者评价起决定作用。每项活动都及时总结和开展读者调研,了解读者对推广活动的实际感受,调查读者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推广,进而选择正确的令读者信服的理论与实践路线,并探索长效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保障阅读活动具有时效性、创新性、发展性和较高性价比。因此,沈师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在理念、创意、策划、口号上更胜一筹,往往让读者高度认可,得到读者的踊跃配合。正如读者评价的“书画、光影、文字、真人图书,阅读原来不止一种可能。图书馆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让我们体会到:阅读,原来是如此纯粹而充满乐趣的一件事情。”另有读者借用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的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来赞誉母校图书馆。沈师大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图书馆打造成每一位读者的天堂!

5.4阅读推广工作的社会影响

沈师大图书馆经过不懈努力,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创造了具有本馆特色的阅读推广品牌,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

(1)案例获奖:2015年“阅燃星火・共享书香――阅读推广人行动计划”实践案例,荣获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主办,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等多家单位承办的“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征集案例二等奖;2016年9月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办的首届“阅读推广青年论坛”最佳音视频奖。2015年“奉天烽火・盛京记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地域文化阅读活动,荣获“辽宁省首届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二等奖。这是业界对沈师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鞭策。

(2)专题报告:2015年7月,王宇馆长应邀在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作题目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规划与设计”的报告,介绍了本馆阅读推广系列工作的经验。2015年11月,吴瑾副馆长应邀在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举办的“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培训班”上作了“沈阳师范大学阅读推广人行动计划”案例分享报告。2015年12月,王宇馆长应邀在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主办的数字化阅读研讨会上作了“打造数字阅读环境,提升数字阅读能力”的专题报告。2016年初至现在,王宇馆长应邀先后在全国各种阅读推广会议上作关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报告,如“图书馆数字阅读的实现路径”等专题报告10余次。这是业界对沈师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鼓励。

(3)科研成果:在馆领导的带动下,2011年以来图书馆共获得相关方面的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如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服务研究”(L12ATQ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文化软实力与图书馆全民阅读研究”(L13ATQ003)、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东北振兴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多元化阅读服务研究”(20171slktyb-163)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专题论文近20篇。由中国社会科学等出版社出版《全民阅读新常态发展策略探索》《全民阅读从创新发展中走来》《全民阅读发展简史》等相关著作5部。这是出版界对沈师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认可。

共筑中国梦征文范文第8篇

1.强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以此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和引领人。民族学院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密切联系学生的工作制度,诸如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联系学生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等,面对面地倾听大学生意见、了解大学生诉求,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以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建设为抓手,确保学生管理有章可循,学生工作有据可依……有效促进管理育人工作规范化和精细化”[2]。大学农牧学院坚持做到制度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先后制定或修订完善了……52个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学生为了一切”的工作目标,陆续建立了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早操、宿舍卫生、晚自习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并与评奖、优、贷、补、勤等工作相结合,实行奖惩机制……”[4]

2.探索教育管理的创新实现形式。为使教育管理实现立体化和全覆盖,各民族院校主动延伸触角,逐步由课堂向宿舍拓展,由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民族学院深入开展校领导入住宿舍“结对认亲交友”活动。“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分六批入住学生宿舍,每人入住一周,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他们“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意见,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学生交朋友拉家常……同时,学校出台了《干部入住学生宿舍工作办法》,扩大入住宿舍人员范围,辅导员、班主任、科级干部及学校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与……通过开展星级宿舍评比、‘静、雅、和’文明宿舍创建……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及宿舍文化研讨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宿舍和生活区文化”[2]。大学同样发挥宿舍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载体平台作用,以“丰富宿舍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于2012年举办了以“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征文比赛、评选宿舍文化消防安全宣传展等系列活动”[5]为核心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节。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宿舍文化节上,他们则以“青春智慧献高原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大学生宿舍文化书法评选、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寻访‘宿舍内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小故事”等系列活动,对创建“优美和谐的宿舍环境,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富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氛围具有很大意义”[6]。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品质。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各民族院校不断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并把教育管理内植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民族学院以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文化方向,常态化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涂鸦墙大赛、演讲辩论赛、民族服饰秀、手工艺作品展(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术沙龙、青春励志影视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有文化,文化时时能育人,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2]。大学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宣传单发放、《大学生心理导向》课评优等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情绪、加强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结合“五月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书法、演讲、原创诗歌朗诵、藏汉语辩论赛、师范生试讲、ppt制作、宿舍才艺比赛”[7]等多项活动,发挥了校园品牌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解析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自治区高等教育开始步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阶段,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或共性的,有些问题则具有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理念传统落后。部分民族院校表面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招数不活,办法不多”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一方面,强管理弱服务。部分民族院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应以“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主题、提升服务品质”为前提,把有效管理寓于优质服务之中;没有突出“服务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各族大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之相反,他们继续沿袭“规范人、管理人”的传统育人惯习,管好大学生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在这种“强管理轻服务”的育人理念驱使下,在校大学生就像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一样难于进行独立思考,个性特征很难得到张扬,创造潜能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强灌输弱引导。部分民族院校教师引导作用缺位或弱化,他们往往采取灌输而不是引导、辅导或指导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不是以师生双方平等互动为前提,它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绝对服从,从而忽视了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2.师资素质不是很高。民族院校具有起点低、底子薄、规模小等特点,尤其是现有师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无疑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在任教师素质不一。有调查统计,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少,大多数仍然依靠兼职教师充任”。可以说,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团体拓展等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尚无“一名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8]的在任教师。部分教师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仅四人”[9]。其他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质量同样不容乐观,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全区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比如,民族学院“43位辅导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34人,30-40岁的3人,40-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2人……近3年参加工作的34人,占总数的79%”[9]。三是学历层次较低。据2008年统计,自治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3%,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为30%”[10]。这一数字不但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他们绝大多数从事专业课教学或科研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是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比如,民族学院43名辅导员中,“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9]。四是职称结构不完善。2008年“高校的正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4.1%,副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22.4%,中级职称占37.5%,初级占22%”[10],这一数字既未达到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与内地省市高校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五是分布不均衡。民族院校“各类教师在文学类专业分配较多,在哲学、历史学方面分布较少……”[10]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强化。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政治可靠,理想信念坚定,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部分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出现了“注重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注重实惠、忽视理想;注重索取、忽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奋斗”[11]的倾向。部分大学生世界观偏离,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他们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尤其缺乏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11]。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对社会、人生缺乏宏观把握……面对比较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缺乏理性判断,是非不分、黑白不分……做事缺乏对后果的预测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即不计后果,凭感觉,图一时冲动和痛快做决定、做事情”[11]。更有些大学生深受宗教思想影响,据民族学院调查显示,“有81%的区内学生认为他们受到宗教的影响……浓厚的宗教氛围,不仅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立场”[11]。大学生是自治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否过硬,对自治区的未来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各民族院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挑战。学分制作为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在全国普及推广,民族学院等也开始尝试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作为“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学习形式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受此因素影响,原本同一班级的大学生由于共同上课的次数减少,同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次数显著减少,班级的凝聚力、影响力、约束力和战斗力严重削弱,班集体出现了离散性和虚幻化倾向。部分自我管制力差的大学生“懒、松、散”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以班集体为教育单元的传统管理形式面临新挑战。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还需借助班级这个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但受学分制的持续影响,每个大学生上课的时间不同,上课的地点也较为分散,加之没有固定的教室,原有的班级概念已经完全虚幻化,班级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等受到较大影响,开班会或举行相应的集体活动及开展党团教育、素质教育等难度较大。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2]。为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动态需求,针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症结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地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育人品质。

1.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采取柔性化或人性化的服务形式,把自己转换成服务者,把大学生当成服务对象,将服务寓于管理过程中,逐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能力,以此增强主动、到位、细致的服务意识。无论是学习生活环境的营造还是宿舍卫生的清洁等,都要体现服务主题,尤其注意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状况、学习成绩优劣、个好特征以及社会阅历等,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对于贫困生、单亲生等特殊群体更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并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所谓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3]。民族院校导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日常管理琐碎、细微的特点,需要对管理的程序、步骤乃至环节进行规范,尤其对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要细心关注,注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以细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另外,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严格、公平的规章制度,要求在校大学生严格遵守,做到有章可循,并将管理工作量化到人。通过全员、全过程的参与,实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人人有指标,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当然,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或者采用先进适用的管理技术,以此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由粗放模式向精细模式转变。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理念。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以适应自治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2.全面提升在任教师的能力素质。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能否得到质的提升,提高在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一是补齐补全在任教师数量。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应对教育管理师资状况进行一次大摸底、大普查,对数量不足的师资岗位要尽快补齐补全,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教育管理教师的数量需求。二是调优调强师资队伍。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大多或因年龄偏大或因能力素质低等而从其他教学岗位转到现任岗位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陌生。基于此,应结合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育人实际,尽量把那些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充实到一线队伍中来,或者面向区内外引进若干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门人才,以此不断调优调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三是强化对在任教师的培养。对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或者鼓励他们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或者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以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对其他在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可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形式,或者采取外出进修等形式,通过对他们进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动态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个性化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