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训征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厚德博学”的校训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方式继承下来。所以“厚德博学”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善技创新”的校训体现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善技创新”的校训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和“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既继承了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展现时代前进的方向。两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这样说,“厚德”就是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博学”就是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途径与手段;“善技”就是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厚德”之价值观的能力与本领;而“创新”就是在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境界。准确把握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映射关系,便可把校训精神的传承、发扬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期北工职院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全过程,使之成为指导学校办学、规范师生品行的圭臬。
2弘扬校训精神,培育优秀育人文化
校训精神具有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它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怡情、养心、明理、崇义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以校训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大学精神与价值的凝练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理应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振辐射示范效应的软实力。
2.1建设文化景观物化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校训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一些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北工职院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这些建筑景观或精致、或卓越、或雄伟的表现,是建立在精心的设计施工和细致入微的管理基础上的。学校通过在校园内建造适宜的文化景观、积极营造最能够体现校训精神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性象征物,来营造育人气氛,展现办学特色,物化校训精神[3]。耸立在学校中心位置的校训石上镌刻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园文化广场浮雕墙上用小隶刻写着校训精神及其意义所在;老校门里的“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的雕塑,通过夸父的英雄故事激励师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追求,昭示着北工职院应具有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志向和气魄;立于运动场一角的雕塑“擎”,力挺千钧终着地、步履些微须望天,用工业化表现手法叙述着北工职院人“团结拼搏”开创高职事业新征程,描绘出“求实创新、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学校精神内涵。这些建筑物已经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屹立于校园内,师生往来穿梭,抬眼即见,岁月滋长、潜移默化,校训的精神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师生心中,成为内化的精神追求、外化的行为准则。除校园景观建设外,北工职院还将校训精神的宣传载体多样化、细致化。比如将校训精神写入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毕业纪念册等实物中,使校训精神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使校训精神之精髓滋养后学,赓扬传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2.2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校训精神
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精心培育健康向上、蕴含校训精神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学校培养“三高”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北工职院按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要求,围绕校训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训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内涵、新追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书育人实践中,使之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中,内化为北工职院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们实现中国梦的自觉行动。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营造校训文化的氛围;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专题活动对校训内涵进行宣传教育;开辟校训文化专栏、文化论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师生实践校训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整理校史、专业史、人物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为师生作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其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提高师生对校训精神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从而深化师生对校训精神的理解、认识[4]。
2.3强化特色制度发扬校训精神
学校将校训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制度与体系建设,培育学生厚德之情操、博学之品行、善技之技能、创新之精神。保卫处开设失物招领网上平台,服务师生找回丢失物品,促成学生养成捡拾物品不动用、不挪用的习惯。后勤集团大力推广食堂餐盘自主回收制度,学生用餐后自己将残食送到回收车,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主人翁精神和为他人服务意识,从细微处培育“厚德”,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创新教育学习模式,有条件的课程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项目化教室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这样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工作,以项目任务拉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效果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收效显著,学习成果提高明显。为锤炼提升学生技能,学校将技能大赛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学校设立了校内竞赛、市级竞赛、全国大赛的3级竞赛体系,校内技能大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参加市赛、市赛的优胜选手参加国赛,通过这种3层选拔机制,鼓舞全体学生对技能大赛的参与热情,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局面,带动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立由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阶梯式获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建立顶岗实习、订单培训、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校企间人才、技术交流制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优质平台。
2.4凝聚校友力量传承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气质。校训精神更是一种血脉,它跨越时空,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不仅停留在校园内,更会伴随每个校友的一生。[5]”校训精神承载着历代师者育人的殷切期盼,如同家风家训一样,代代传承,让学子们心有归属。校训精神不仅让青年学子深感认同,而且融入了无数校友的血脉之中。一代又一代北工职院人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坚守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精神传统,爱岗敬业、求实拼搏,他们就是北工职院校训精神活的宣传,是校训精神文化的获益者也是传承者,是校训精神文化的展示者更是传播者。北工职院一直非常关心支持校友工作,近年来,成立了校友会工作的执行机构理事会及其秘书处,建立健全了校友会工作的机制。校友理事会开展了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为凝聚校友、弘扬校训精神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将校友理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列入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石景山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试验区”,依托校友理事会这个平台,拓宽社会力量关心学校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学校建设了校友会工作与校友交流的平台“北工职院校友网”,采集、整理广大校友的基本信息,将校友信息资源库嵌入到校友网站中,利用Web页面对数据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定期学校大事、校友新闻、捐赠动态等信息,使校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母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采编出版了校友通讯,向各地校友会介绍学校办学育人成就与各地校友动态,进一步联络了校友,增进了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调动了校友关注和支持母校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在广大校友中及时、广泛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与成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玉梅、“首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陈建民等杰出校友的事迹增强了广大校友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拼搏进取的斗志,从而使得北工职院校训的精神内涵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校友中熠熠生辉。中国国电集团总经理助理、地质84届校友许明军在校友座谈会上深情地说:“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成就都来源于学校的培养,来源于严谨务实的校风校纪的锤炼。有母校才有我们的今天,母校校训精神将继续导航我们的前行!”
3校训精神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回顾北工职院的办学历程,学校能够几经变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全体师生员工恪守“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己任,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天,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培育与弘扬校训精神大益于满足师生员工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益于北工职院人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大益于学校的科学发展。
4结语
一、校本特色课程是传承学校文化的着力点
星执是一所以历史名人朱执信命名的民办学校。“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和“崇德瀹智”的校训构成学校的主流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具体做法是开发实施校本特色课程。
在校本特色课程顶层设计时,学校以最能体现执信文化的校训“崇德瀹智”作为核心理念。“德”指德性、品格;“智”指智慧、才能;“崇”是推崇、尊崇;“瀹”即浸渍、疏通。“崇”与“瀹”互文,校训包含崇尚、陶冶、培育、养成之意,意为“追求达德广才,修养大德大智”。鉴于这样的诠释,学校力图将“崇德瀹智”的深刻内涵贯通于校本课程之中,以“德”和“智”为核心元素,构建有利于促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两大课程体系:“崇德篇”与“瀹智篇”。在“崇德篇”中,学校以“规范”“仁爱”“阳光”来体现“德’;在 “瀹智篇”中以“灵动”“多元”“审美”来体现“智”。以“崇德瀹智”文化内涵为立足点,构建“崇德瀹智”校本课程体系,教学生做一个懂纪律、守规矩、有仁爱之心并充满阳光的人;培养学生灵动(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多元(兼容并包)、审美(爱美、懂美、创造美)特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在具体的课程项目设计中,经专家指导,学校专门开发了三套宣扬执信文化的教材:《执信精髓》《崇德“仁义”篇》和《崇德”礼信”篇》。这三套教材作为“崇德篇”的核心课程,全面呈现了执信文化的精髓。《执信精髓》分上下两册,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解读执信校训、校徽、校歌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等文化符号和学校精神,旨在达成让学生进“崇德瀹智”之门,走个性发展之路,传承执信文化。《崇德“仁义”篇》《崇德“礼信”篇》两本教材则通过传授、推崇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达成立德树人,弘扬执信精神的教育目标。
在课程实施中,为了让教材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学习,学校为这三本书专门编辑了适合低段学生使用的“注音版”。为了确保课程的常态实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内容与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的内容整合,确保学生在校六年的时间里,逐步完成校本课程的学习。期间,学校还采用知识竞赛、征文评选、书画展览和文艺展演等形式,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弘扬执信精神。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也培养了学生尊师重教、爱校爱国的核心素养。在校期间,执信学子遵守校训,阳光成长;走出校门,执信学子弘扬执信精神,是宣传执信文化的忠诚使者。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学校文化需要师生认同方得以传承。星执的实践证明,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开发实施校本特色课程有助于提升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学校文化,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二、校本特色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校本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最鲜明的标志。但是校本课程的“特色”除了要具有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还必须服务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校本特色课程的灵魂,星执的校本特色课程,无论是项目选择、开发,还是课程实施、评价,都紧紧围绕这个“灵魂”,真正做到了让特色课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在星执,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项目,都是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在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之前,学校采取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和家长中广泛征询意见,全方位了解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根据学校文化特色和师资条件以及硬件设备,确定合适的特色项目。由于课程项目皆为学生的个性需求而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丰富,所以,星执的校本特色课程基本上做到了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课程常态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星执三个校本特色课程为例――
烹饪,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可的校本特色课程。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学校为实施该课程专门修建了一栋设施齐备的教学楼,由专职专任教师执教,自己开发编写教材,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编入常规课表,常态开课。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亲自动手制作各类糕点和菜品,当堂展示厨艺,分享学习成果。大多数学生双休日回家都能够利用在学校习得的厨艺,在家里大显身手,活学活用。
轮滑球是星执独树一帜的校本特色课程。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不仅配备了专业技能过硬的专职教师,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还专门在校园里开辟场所作为轮滑球训练场。课程安排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低年级段、高年级段两个层级的班轮换上课受训。由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组成的学校轮滑球队,近几年参加省、市赛事,竞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少年轮滑球邀请赛中,还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赛场上的一缕光
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四年(4)班黄尹宣指导老师:张鹭仙
阳光下,红花绿草,虫鸣鸟叫,人影穿梭,一股股生命的力量在颤动,奏响生命之歌。赛场上,环形的红色塑胶跑道,一个个跃动的矫健身姿散发着青春勃发的气息。阳光洒在运动员的脸颊,额头上密密层层的汗珠闪闪发光。此时,区运会正在上演着速度与激情,我是其中的一个参赛者。
第一次被选拔参加区运会,心里万分紧张。检录后,我随着参赛队伍进入比赛场地,应该可以跳出一个新的高度吧,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开始试跳,突然间发现我起跑的方向与其他选手相反,只有我一人从竿的左边起跳,顿时有种孤单失群的感觉。之前在学校训练,老师没告诉我可以从左边起跳,也可以从右边起跳,我天真地认为就是应该像我这样。原来是我与众不同,我一下子慌了,试跳一次次失误,刚建立起的自信瞬间轰然倒塌。
我咬着牙,双手握拳,真希望时间就在这一刻停止。选手们一个个都准备好了,跃跃欲试。我忐忑不安,心想:这些都是湖里区各个学校挑选出来的精英,我比得过吗?
阳光热情地照着我,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我感觉腿肚子一阵阵地发紧,双脚像被施了魔咒似的定住了,迈不开。看着一个个身影像射出的箭直的心脏,我感觉头脑一阵阵发昏,“退出比赛吧!快——”心底里有个声音在呐喊。“不,你要坚持下去!你练了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今天。勇敢地跳起来,你一定行的!”我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
“下一位!”裁判望向了我。我好像被电击了一下,意识清醒了许多。我收回思绪,调整心态,准备一搏。我屏住呼吸,目视前方,开始助跑。一步,两步……耳边响起老师的提醒:注意助跑的节奏,调整好步伐。近了,更近了,横杆就在眼前,起跳,身体腾空,过杆,一气呵成。“耶,过了!”耳边传来了欢呼声。我回头看了一眼横杆,纹丝不动,我的心也跟着沉下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80厘米,85厘米,90厘米,|米,1.05米……一个高度一个高度不断攀升,选手一个一个遭淘汰。1.10米高度,已经超越了我平时训练的高度,这个高度比的不是对手,而是我自己。我皱了皱眉头,硬着头皮向前跑去,纵身一跳,杆掉了。体育老师也来到现场,他拍了拍我的肩,轻声而有力地说:”加油!”我点点头,带着老师的期待重新起跳,第二次还是失败了。
最后一次机会,周围的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我告诉自己,勇敢地往前冲,不退缩。最后,杆还是掉了。我带着遗憾退出了比赛场地。
关键词:德育教育 途径
一.在高校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等学校所有的管理岗位都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岗敬业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会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风和焦躁的工作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此,要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各部门的德育渗透功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春风化雨的谈心活动是高校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环境的不适应、
人际交往不适、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新目标的缺失等都会给同学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思想变化。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谈心”活动。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春雨谈心,细心疏导,将积极健康的认知方法传授给他们,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谈心活动是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多方面问题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载体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高校的德育渗透工作要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创新性地根据德育教育目标设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
1.大学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哈佛大学看重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否有为国家服务的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认可并形成共识,便会对他们的行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体现出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师生的认知和行为标准。
2.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科技类创新活动,会培养学生们缜密的思维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征文、影评、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文学修养并陶冶了情操;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拓展知识体系;社会调查、各类参观等实践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类活动,是学生们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平台,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重视环境的隐性德育渗透功能
关键词:鲁班文化;应用与实践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学校魅力的具体表现,特色的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教育内涵。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工程师之一,也是建筑业的开山鼻祖,他在物理、数学、美学、天文等各类学科上都有不同凡响的造诣,是象征着勤劳、智慧、严谨、专注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鲁班文化也称“木文化”或“石头文化”,与传统的其它文化和而不同,它提倡从细节入手,讲究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创新,教导人们增强实践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专注认真,追求完美。鲁班文化包含鲁班精神、鲁班品质、鲁班故事、鲁班教育,以及以鲁班为意象的成语格言、标志与符号。鲁班文化催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是全国闻名的鲁班镇,高度发达的“石头文化”在这里不仅焕发着时代的光芒,而且点缀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辛冲街第二中学就镶嵌在这山水之中。辛冲二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多年来,学校坚持把鲁班文化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传承鲁班文化,培养新型鲁班人才,学校在总结、凝练的基础上,提出了“鲁班文化引领、社团建设育人”的办学策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不断构建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使全体师生高度认同鲁班文化,确立“爱岗敬业为先,劳动教育为基,创新教育为法,效益教育为果”的鲁班文化价值行为规范。
一、思想文化领域
思想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鲁班思想文化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动态表现,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执行能力———把鲁班文化融入学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形成与落实。通过“鲁班文化节”“鲁班文化征文”“鲁班文化主题班会”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使鲁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产生了积极的濡染、引导和示范作用,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生成,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学校高质育人、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二、物质文化领域
鲁班文化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是硬件和环境建设,也是鲁班文化物化的表现,更是校园文化的镜头表现。学校致力于把优美的校园环境、宁静的园廊作为各类活动的载体,并寓鲁班文化于其中,不断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科学规划了鲁班文化的空间环境,如鲁班园(观赏园、实践园、科技园)、鲁班文化长廊、鲁班文化墙、鲁班文化音像等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暗示功能、引领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活动文化领域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环境和舞台,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此,学校构建了鲁班活动文化系列,如:鲁班人物访谈、走近鲁班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当地建筑业的了解,懂得了家长外出打工的辛酸,而且增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自己成长的信心与动力。再如,通过鲁班故事会,对学生进行传承规矩、创新工具、精美建筑、诚信服务的鲁班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笃行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弘扬工匠精神、掌握科学技能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文化阵地领域
[关键词]新生;适应;入学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一、开展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开学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始陆续到奋斗已久的大学报到,在一系列的入学手续完成后,学校以及各个院系会对新生召开入学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如形势政策与爱国主义教育、爱校与专业教育、安全知识与校纪法规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主题进行。这些给新生讲授的教育内容有的是一堂讲座,有的是一次参观,有的甚至贯穿整个学期,这就是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大一新生的一个主要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称之为“新生综合症”。大一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从一名高中生转变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期间的转变发生的很快,新生要适应大学校园,会出现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适应,学习环境、方法等方面的改变,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复杂人际关系的困境,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对未来、理想等的迷茫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个年龄,正值学生们的“成年早期”,处于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世界、社会、人生、价值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认识。因此,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在学生的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各个高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
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集中教育阶段、深入教育阶段和教育结果反馈阶段。集中教育阶段一般从开学至军训结束。深入教育阶段从正式开课至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教育结果反馈阶段从大一第一学期后期大二学期前期。
(一)集中教育阶段
1、新生家长座谈会。小学和中学时期,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到了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考上了大学,对孩子的关注也下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可能之前没有离开家庭,所以进入大学后,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也会出现其他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因此,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大学开学报到时间为两天,从多年经验来看,有的学生会提前报到,而大多数学生主要是集中在第一天报到,第二天会有少量学生报到。而且,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好手续后会立即回家。因此,把新生家长座谈会一般放到报到的第一天下午,通过与新生家长坐下来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学校、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的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借此机会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
2、院系老师进宿舍:第二天学生基本上都报到完毕后,由院系老师前往宿舍看望学生。通过对新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动态,表达学校对新生的关心。
3、爱校教育: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而有今天的成就。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校史博物馆,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爱校情结。
4、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全体新生参加的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介绍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学籍管理与纪律、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就业前景,以及党团组织等。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引导新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深入教育阶段
1、校纪法规教育:一般由各班班主任组织新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使学生能了解。
2、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对口专业新老生交流会,邀请专业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年级学生代表参加,向新生介绍学习、生活、就业经验,解答新生关于大学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联系学校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组织前来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讲授,如组织学生参加以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3、安全知识教育:组织新生观看安全教育片,通过案例向学生强调个人人身、财产安全。通过与学校保卫处、公寓联系,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应急情况处理等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评活动,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知识讲座。疏导新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后形成的各种心理压力,预防并解决新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
5、安全法律教育:邀请法律专业老师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环境、交通、饮食等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
6、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各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成立小组,每周定期到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就学习、生活上的各方面问题与新生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
(三)教育结果反馈阶段
1、召开主题班会:以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班集体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为主题召开班会。学生发言,总结自己在入学以来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应情况。广泛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征文活动:院系可以开展征文活动,如以“初进象牙塔”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学生以自己初入大学校园的心得体会为内容,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学生写作,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新生教育结果。
3、走访学生宿舍: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
4、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心理咨询中心反馈测评结果,及时处理问题。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贫困学生、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内向的学生等,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不适,尽早帮他们解决困难,化解他们的疑虑,走出心理误区。
三、总结
实践证明,解决大学新生的“新生综合症”并非易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等的共同努力与长期坚持。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环境、融入校园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新生将会又快又好地适应大学新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为夯实后勤服务保障,打造全方位育人阵地,切实做好服务育人工作,中心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心打造后勤育人阵地。
一、参与式管理,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成立新一届后勤服务学生信息员队伍,组织其分批次深入后勤各部门了解后勤服务。并根据学生信息员的班级和宿舍不同,在每个教学楼和宿舍设置一名负责人,负责该楼宇和宿舍区域的常见性后勤问题的解答,同时,定期收集一些师生反馈有关后勤的建议或意见。让同学们直接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既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又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通互动。
二、优化工作作风,转变服务理念。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发扬“多说一句话、多跑一段路、多抓具体事项落实”的精神,对承担的每一项服务与管理,都要做到及时、高效、细致、优质,树立后勤部门和后勤人员的良好形象,促使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思想的形成。始终牢记“服务育人”宗旨,加强后勤队伍的作风建设。广泛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只有后勤职工自身修养得到提高,才能担当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真正做到示范育人。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服务,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服务。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以制度文化创新建设为保障,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要创新“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更趋合理和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
1.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式梳理学校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值得发扬的继续继承,对不足之处进行修订与完善。
2.通过原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修订,形成一整套推进学校发展、文化进步的观念、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等,并汇编成学校管理手册。
3.积极寻求规章制度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服务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并把这些制度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以物质文化优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物质文化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精神特征。因此,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精神文化内隐价值为指导,以有效承载和彰显这些精神价值。从三方面着手:
1.环境改造,对学校物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如:校园电视台建设、校门改造、学校围墙的改扩建、塑胶跑道建设等,为全校师生营造更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
2.文化营造,以景观、园区、餐厅、操场、各室(教室、办公室、专用教室、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科学楼——娃娃科学宫)为基点,营造“单元板块文化”,多层次、立体化地构建优美高雅的学校环境文化。
3.内涵打造,雕刻博爱、笃行的校训石,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形成特色鲜明的“百色长廊”,让学生在这里有展示的舞台,获得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围绕学校的“科技和关爱”两个主题,将刻有“创新、求真、探索、勤学、睿智”和“宽容、感恩、诚信、和谐、至善”十个小石块隐匿于绿树红花中,更加丰厚了“科技创特色、人文增内涵”的学校内涵。将学校的亭子命名为览远亭,赋予寓意深远的对联,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加强墙壁文化的建设,在教学楼墙面上,围绕“尊重生命、享受教育”这一内涵,依次形成“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守护—生命的升华”这一系列生命主题文化,力求信息具有激励性、导向性、时代性,使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将“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内隐价值更好地体现在学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墙一角、一门一窗、一景一物上,形成具有较强教育力的物质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独有性、连续性、有归属感的百小精神家园。
三、以提升行为文化为主体,彰显“尊重享受”的课程文化。
1.积极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生命课堂。
以课堂为阵地,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和体验,努力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充满生命活力和气息的课堂教学。
(1)立足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式探寻师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对我校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并形成书面报告。
(2)理性思考,明晰课堂内涵。理论知识学习: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和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主题沙龙研讨:围绕“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等一系列主题关键词进行沙龙研讨;参观考察学习:创设条件联系一些知名学校向他们借鉴学习,如到丹阳学习活力课堂的经验。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一步明晰在“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下课堂的概念、内涵、特征和价值,逐步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课堂理论框架。
(3)实践研究,构建生命课堂。根据学科特点,各学科组从教学设计的改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组织、有效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使每个教学环节彰显师生生命价值内涵,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快乐的场所,从而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课堂文化。
在过程实施中,制定生命课堂的“课堂教学观察表、评价表”,观测教师执行度,为界定和评价老师们的生命课堂教学提供依据,从而推动生命课堂的发展性评价。
2.积极开设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文化。
(1)深入打造以“科技、关爱、数棋、航模”为主旋律的必修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修订《生活与科技》的校本课程,探索和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体系。
(2)积极开设“生命课堂”的课程超市,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自愿报名,以走班制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中,体验实践的乐趣、探索的新奇、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幸福,充分享受到课程的滋养。
四、以精神文化渗透建设为根本,谋划“尊重享受”的共同愿景。
通过制度文化的创新建设、环境文化的优化建设、行为文化的提升建设,逐步渗透“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精神文化。
1.进一步解读学校的外显形态的精神文化,不断挖掘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和提炼办学理念,规划学校办学愿景、制定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教风”。班级层面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徽、班歌、班花,不断丰富和充实学校的文化内蕴。
2.通过创办专刊、主题板报、师生征文、愿景学习等活动方式使学校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主行为,并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