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勤工助学征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2002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转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就开始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参与图书馆日常开放工作。由于图书馆基础差,工作人员少,全馆只有10名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引入了大量的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所以,在充分利用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服务有很丰富的经验,而大学生读者已渗入图书馆各个工作领域,每年有80名左右的“学生馆员”协助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因此,学生读者成了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利用勤工助学学生补充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足,减轻了工作压力,拓展了图书馆服务业务层面,更好地为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学生读者也可以利用勤工助学岗位学边读书边工作,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能够达到工学结合的效果。
1.1基本情况目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渠道群体主要是勤工助学图书馆团队、尔雅书友会,学院社团、学生顾问团队等,都是来自在校大学生。其中,勤工助学岗位是学校全校实行的制度,涉及学校图书馆在内的多家单位,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岗位,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提高他们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协助图书馆工作主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勤工助学学生已经融入图书馆常规日常工作,成为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定品牌和影响力;尔雅书友会是以社团形式模式协助图书馆宣传活动工作和读书会友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阅读、学习,这也是近几年图书馆在为进一步密切与广大学生读者的联系的新举措,协助图书馆各项阅读推广宣传活动,把各项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受到读者广泛参与和喜爱。除了以上常规渠道外,图书馆还积极与一些院系社团团委学生合作,比如:每年的“书香节”、“读书周”’“毕业季”“新生入馆教育”等系列活动邀请学院各社团、院系学生团委参与图书馆各项活动。
1.2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实践图书馆各岗位离不开勤工助学学生协助,他们在各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勤工助学岗位管理方面,以前都是安排学生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上书、搬书、巡库等临时性任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不持续,学生的积极性不强,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岗位经常性缺人空岗等情,规模和发挥作用较小,给工作组织带来不不少麻烦。图书馆总结以前在勤工助学岗位上所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近几年尝试建立新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将勤工助学工作由以前的临时性任务变成常规化任务,邀请他们参与图书馆各项工作,让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图书馆工作。成立了图书馆勤工助学协会,由图书馆各岗位老师指导他们工作,实行勤工助学自主管理,做到业务上老师培训,工作上他们自主安排,人员招聘由学生处勤工助学协会推荐各院系贫困学生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协会共同面试、培训。在工作上实行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目标考核,“末位”下岗,名前几名相应激励机制,给出相应报酬,有效克服因不利因素带来对工作的影响。目前,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分布流通、期刊、技术等部门。不论在哪个岗位他们都能够独立完成图书馆安排的工作,如在流通部门,勤工助学学生能够完成了图书上架、书库整理、环境布置、读者咨询、书库的倒架等工作。图书馆还大胆尝试把流通服务台借还工作给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但任,安排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经过不断培训、训练,勤工助学学生在担任图书借还工作取得了好大的进步,他们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工作人员,更亲近学生,更让学生接受,能够及时清楚了解到学生所需,改变了图书馆关键性转型,让更多的老师投入阅读推广、教学与科研服务等深层次服务,成为一支能够独挡一面、有责任感、成就感、可信的团队。图书馆要充分调动勤工助学同学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工作无干劲,缺少活力。图书馆经常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比赛激活他们,经常通过组织开展“上架比赛”、“文献检索比赛”、“野外拓展”、“我的图书馆征文”、“读书有感”等特色活动,活跃勤工助学团队,加强队员之间联系交流,促进他们的感情和队伍的凝聚力。因此,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成为了全校学生最爱欢迎的岗位,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学生勇跃报名,想成为图书馆勤工助学的一名,为全校师生服务。如有位同学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为了每次完成图书上架、巡库、值班等工作,而是工作情系着全校的师生,凝聚了一群人,为他们营造一个优雅学习阅读环境,给了他们一份责任,使得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去锻炼自己,培养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在完成工作任务、服务读者的同时锻炼提升了自我。图书馆通过加强岗位管理的灵活性、安排各岗位的老师对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全面跟综培训,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服务功能、业务知识、服务意识等,适当的岗位轮换、多任务交叉、融合、避免学生由于岗位单一产生疲劳懈怠,鼓励结合岗位要求的每位队员参与图书馆服务小创新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馆员全面发展。
2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
创新工作了图书馆源泉,图书馆工作离不开创新,利用在大学生的智慧,参与到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活动中,开展各项服务创新工作。图书馆自2004年起,每年9月份都举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和4月份举办大型服务宣传月活动、活动的内容通常有发放宣传资料、主题展览、专题讲座、读者座谈等,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服务多在形式,过于简单服务推广,忽视读者阅读习惯与个性化,得不到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图书馆活动。在信息化时代,更多新形式、新颖事物的营销手段可以促进我们带来更好的收成。特别是现代智能手机普及性,99.9%大学生能够利用智能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视频等,当大学生已经成了“数字著”一代,吸引他们眼球是快捷、新颖、时尚的新鲜事物,而不是单一的发放宣传资料传递或物理图书馆学习、阅览。例如:视频新媒体,各种短视频在校园活动到处都是,大到招生宣传,小到院系学生节,几都有精彩视频助阵。这些视频大都由学生自主创作,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力。开展图书馆微电影设想来从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2010年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旨在支持大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创新项目和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规定学生三年中必须主持或参与一项创新项目作为学生毕业重要考核指标。为了将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融入学科的教学创新项目、人才技能培养的实践。2011年11月,图书馆申请了学校的创新项目并成功立项,由2位馆员担任指导老师,策划图书馆微电影拍摄制作,并以活动项目比赛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征收图书馆微电影短片比赛。
图书馆在校园内开展微电影宣传报名活动,得到了众多喜爱拍摄爱好同学的涌跃报名和咨询,经过面试和考核,最终项目组选定了学院社团新闻制作中心的团队,经过前期跟他们接触,把图书馆拍摄微电影的想法与目的,沟通和交流,并了解他们对微电影的想法,最后选定了微电影拍摄内容。在图书馆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他们在人员培训、视频选材、图书馆背景、演员选拔、配音选拔、创意策划、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全部流程都是他们自主创作、剧本编写、剧本的拍摄等工作,终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终拍摄了图书馆微电影,项目内容背景反映大学生在图书馆转角处发生的故事。通过整个微电影的拍摄,体现出是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整个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团队学生、勤工助学学生、志愿者学生之间有着深度、密切合作和互动,互相激发和交流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对图书馆而言,邀请用户参与营销微视频创作和传播;从用户出发、视角设计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作品,对学生群体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说服力,而利用校园网络传播的环境,在学校各微信、社团网络进行传播,使得图书馆推广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3对于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创新服务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现有的管理工作水平、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为向导。吸引更多的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打破图书馆传统管理观念。
3.1完善学生读者组织形态以大学生身份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大多数都停留在图书上架、整理、借还、值班和参与图书馆一些小项目的创新工作。他们大多数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图书馆活动,没有形成常态组织有机长期参与图书服务创新活动中。因此,必须以合法性基础吸引更多的团体参与图书馆管理,参议图书馆建设、事务、收集、筛选、整理学生的意见。
3.2寻求互助互建,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大学生身份体验和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实践了学生技能展示和知识拓展成长,另一方面图书馆收获了学生读者的成果,而借助学生力量,发挥各有所长,超载馆员自身局限,缓解了图书馆与读者在服务创新能力上的有限性的矛盾,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到新的起点、新的领域,更为重要是有利于图书馆与读者构成共建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将图书馆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去,有效吸引学生技能、教学成果实践中,加强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互助的力量。
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联合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情况调查与检查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xx〕164号)文件,为进一步总结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自查,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资助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领导机构
制定了《关于调整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的决定》(川信职院学〔20xx〕43号)文件。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审核国家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及发放;下设由学生工作部长担任主任的办公室,监督奖勤助贷的全面工作和受理咨询举报。
(二)建立资助体系,配置专业人员
为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保持工作长期有效有序的开展。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和专门设备,具体负责学生资助工作,指导各系学生资助工作;各系也分别设立了学生资助兼职老师。学院还将学生资助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纳入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
二、资助工作政策宣讲情况
(一)吃透资助政策,完善管理制度
学院积极组织参与资助工作的师生,全面学习国家和省有关资助政策,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川信职院学〔2007〕371号、《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奖、国励、国助评选实施办法》川信职院学〔20xx〕103号文件。其中电气系和信息系还根据本系部的学生情况制定了系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细则》、《学生贫困认定细则》。
(二)广泛宣传、家喻户晓
在招生宣传时就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每年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寄发给每一位新生。学生进校后,学院又组织辅导员在班级进一步广泛宣传、讲解,同时还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橱窗、展板等进行宣传,使资助政策深入人心。
三、资助工作政策落实情况
(一)做好国家三金发放工作
学院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分别办理中国建设银行卡,直接将国家奖、助学金打入受助学生银行卡。工作中三令五申,一再强调,不得以任何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奖、助学金。不得向学生收取押金等费用。学院财政资助资金到位后,立即组织人员对享受国家资助同学的个人信息再做一次核查,力求准确无误,及时将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手中。
1.国奖、国励发放到位
20xx年秋学院共有6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总计金额4.8万元。共有184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总计金额92万元。学院按照《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充分结合我院(川信职院学〔20xx〕103号)文件的评审条件,获奖学生均按严格程序进行公示、审核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2.国家助学金发放到位
20xx年秋学院受助人数为2006人,其中一档501人,(2000元);二档1004人,(3000元);三档501人,(4000元),总受助金额601.8万元,受助学生中少数民族154人,农村户口学生1677人。此助学金分为两学期打入学生账户,分为20xx年秋季学期和20xx年春季学期,其中20xx年秋季学期的钱已全部打入学生的建行卡。20xx年春季学期再一次核实了学生名单,凡是有处分和退学的学生一并取消并再次按照程序增补候补人。
(二)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20xx-20xx学年度共有385名学生贷款,贷款金额为2286900元。
(三)做好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
20xx年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补偿学费共5名,其中毕业生3名,每名12300元,合计36900元;在校生1名,金额4100元;在校生1名,金额8200元;共计49200元。
(四)做好基层就业学费奖补
20xx年基层就业学费奖补共有2名学生,分别为电气07-1班喻贞金,奖补8200元(因为5.12地震已减免1学年学费);计网08-1班杨丽美,奖补12300元。
(五)做好勤工助学
我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川信职院学〔20xx〕16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勤工助学的申报流程,提高了勤工助学的工资待遇。20xx年我院共有固定岗位57个,临时岗位32个,共发放工资5.9万元。
(六)开通绿色通道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学院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20xx年秋季学期共有385名同学通过绿色通道顺利报道。
(七)建立规范的台帐
学院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帐目清楚。
四、学院提取资助经费情况
20xx年共发放资助经费58.22万元。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新生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院助学金。其殊困难补助和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的经费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部门领导及院领导签字,由本人到财务领取现金。
五、以人为本,加强感恩教育
(一)以学生为本 聚焦校园民生
学院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育人目标,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奉献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潜能,倡导学生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励志成才。
(二)倾听我声,关注受助主体需求
树立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满足受助学生的需求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召开资助政策咨询会、不同年级学生的座谈会、电话及网上咨询等多样形式进行全面立体化的交流,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以更好地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和成长成才的环境。
(三)温暖我心,倡导资助人文关怀
本年度主要分管系内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开水补贴、伙食补助、寒衣补助的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建立及勤工助学岗位的安排。
一年多来,在两位主任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配合支持下,我围绕分管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努力适应岗位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集中大家的智慧,凝聚大家的力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下面,将我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述职,请予指导
一、工作内容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1、系部高度重视资助工作,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各班级辅导员为组员的;年级班级干部;普通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监督和检查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检查、监督学生资助经费、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
2、认真学习资助政策体系和有关精神,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贫困补助等为辅的资助体系;为了使资助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部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我系关于资助工作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资助工作的宣传、落实以及检查提供了参考,使资助工作能够做到制度化。
(二) 规范程序、健全档案
1、及时高效,核实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信息档案库;
各班级按每班不少于五人的比列,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初步的审核,并民主评议认定,及时向系部提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整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材料。我系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管理,
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普通高校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并由当地基层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证明盖章。系部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抽样核实,同时对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以便更客观地确认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客观公正地做好资助工作。
2、立足班级,发挥民主,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
为使资助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系在具体实施工作中明确规定了工作程序。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学生干部、党员或积极分子代表、普通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资助对象评定工作小组,通过民主评议,对班级内学生的困难情况进行评议、认定,公平公正做好班级评审认定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评议监督,由班级评议小组最终确定本班名额,上报系部资助小组审核,从而做到最基层的民主。并在全院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3、申请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学生首先向系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普通高校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然后在班级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评议认定小组的评定,再由辅导员组织对申请进行审定,按照要求对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和评选,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系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系内公示五天,再报院学工部对申请人审核后确定最终的建议名单,建议获得资助名单在全院进行5天公示,系部根据公示后的结果,确定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名单16名,助学金最终名单共109名同学。
(三)认真落实,资助到位
1、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我系各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具有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准确性要求高等特点。
国家助学贷款学生86人,累计合同金额314400,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7.7%;共有生源地贷款学生8名,受助金额达43500元。
2、系部根据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的安排,做到资金发放及时到位,使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2011年我系共有156人获得资助,累计50.7万元。其中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共8000元,实际发放8000元;1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共8.5万元,
实际发放8.5万元;138人获得国家助学金,共41.4万元,实际发放41.4万元。获得秋季困难补助的学生138人,实际发放金额4,1400元。
3 、充分挖掘系部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学生的自力更生,为少数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我系依照我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定我系的相关规定,为学生提供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对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给予勤工助学的机会。虽然每月200—300元的钱并不多,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助学的办法,来减轻家庭的压力,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4、寒衣、开水、伙食补助及临时困难补助工作,用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以及孤儿、单亲学生的生活补助等。此外,系部还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每年申请专项资金给予此类学生,以保障其顺利走向社会。
5、系部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形式和国家助学金形式积极帮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学业。同时,还为新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及办理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发放相关资料。
(四)科学管理,合理务实,推动毕业生还贷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全过程大致可划分为申请、发放和还贷三个环节,其中的还贷环节是整个国家助学贷款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有序开展的主要瓶颈所在。为突破这一瓶颈,近年来我系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我校国家助学贷款还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建立完善有力的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我系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
(五)注重宣传,提高认识,推进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1、注重新生入校教育工作,成立资助专班,各班选派资助专干进行培训,每年9、10月份为资助政策宣传月,举行专题讲座,座谈,班会活动等形式介绍学校、系部情况和奖助贷政策;
2、加强系部微博建设,及时资助信息和国家最新资助政策;
3、定期召开系部辅导员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落到实处;
4、印制分发资助政策手册,全面讲解资助政策,介绍最新资助动态;
5、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宣传资助工作的意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六)深化教育,提倡诚信、感恩,积极开展诚信校园行活动
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部本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既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精神上鼓舞他们,心理上抚慰他们,引导他们自强成才。
1、“感恩教育”活动。系部每年十月份开始举办“贷款助学,助我成才”征文活动,向大家介绍国家关于资助工作相关政策、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深化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以此促进我系资助工作的开展。
活动时间上覆盖整个学年,活动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在我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七)踏实认真,务实求新,不断完善资助后续管理工作
系部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调查回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及时对相关家庭贫困信息进行更新,掌握第一手的资助信息。同时认真落实资助款项的发放工作,加强监督,确保国家资助资金切实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学生在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时存在不真实成分,有些学生虚构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或者是恣意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且很容易获得当地行政 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印章,这给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把资助金真正资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建议通过省级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干预,加强基层对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的验证工作,为学校的资助工作提供便利。
2、我系有3名学生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以后,申请休学,然后就没有履行退学手续,就不再来学校上学,失去联系,家庭也不予配合,这种情况给我系催还贷款造成一定困难,建议学校教务、财务部门干预。
3、建议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进行资金帮助外,还要从其他方面予以帮助,注意对他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艰苦朴素教育、自强不息教育等。让他们从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常态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分管工作中的问题
1、由于贫困人数较多,需要救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较多,加之由于资助名额有限,少数学生见利相争,给资助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系内个老师都能够很好的解释相关政策,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2、法学系、旅游系绝大部分农民家庭比较贫困,且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难以确定,引起少数同学误解。但是这些误会也在各位老师的耐心解释下及时化解了。
四、工作展望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在经济上对贫困生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加强了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关心、引导和帮助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当前高校贫困资助工作面临的几个难点
(1)在认定工作上存在的难题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主要有以下3个:第一,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第二,实行宿舍测评、班级评议和院(系)评定相结合的"三级"认定程序;第三,进行公示,确定名单。但是,在实际的参评过程当中,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公信力存在质疑,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而学校本身很难做到对所有递交贫困证明的学生进行一一调查。
(2)贫困生精神上的"贫瘠"
个别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资助有一定的依赖性,认为只要递交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资助而放松了自己对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要求,造成经济和学习上的双重困难。甚至有些贫困生心安理得接受资助对社会和他人毫无感恩之情,在信用上也出现不良记录。
(3)贫困生心理上的"贫瘠"
有些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容易造成自卑、焦躁不安等心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脱离群体,不愿参加团体活动。
2 探讨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途径
(一)完善资助工作的制度和队伍建设
(1)加强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管理。大部分高校都有通过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证明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但是却没有根据时间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议高校应当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审查,比如通过餐卡的消费情况、 个人的电话账单、宿舍成员的反馈情况以及到学生家里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同时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参与活动情况等综合表现纳入是否受资助的考察范围,综合一学期个人的表现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重新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即可享受相应的经济补助。
其次拓宽经费来源。高校要加大资助力度帮扶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贫困生首要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基本生活和学习保障。我校目前向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资助来源主要有: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和慈善基金:如"邱月娥奖学金"、"好事达奖学金"、 "李新炎慈善基金会" 龙岩市易佰特节能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先标先生的资助金等。
另外要努力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方式。校内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建设,由导师辅导,挖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 [1]。另外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而稳定的实践岗位,拓宽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既可以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又能在实践能力上得到良好的锻炼,还能增加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在思想上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获得内心的满足。
(2)加强资助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的资助工作者均为学工系统的人员,特别是政治辅导员,工作都放在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贫困生身上,对贫困生的情况除了经济上给予一定帮助之外,在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关心。因此,高校必须将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作用,不仅要在数量上保障这支队伍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要加大经费和经历进行投入。首先在数量上应招聘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从业人员,比如拥有职业从业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人员,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其次,高校应定期对这一队伍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资助队伍的工作有效性。再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定期动态摸查,根基实际情况开展班级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发挥革命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劳动报酬。只有加强了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保证评定的公平和公正,才能让贫困生政治意义上得到帮助。
(二)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先进人物的励志事例在思想上鼓励贫困生坚强自立
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树立自立的意识,主动地寻找兼职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生活经费。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两手同时抓,两方面都不误。既在经济上减轻了父母的压力,同时在学习上也不落人后。他们勇于吃苦,善于学习,心态乐观、平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资助工作者要善于找到这些学生树立"朋辈"先进励志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向贫困生展示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励困难学生实行自己我帮扶;此外,高校都通过各种先进事例的宣传活动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例如我校每年都举办的"自强之星"评选活动、闽南师范大学组建"优秀贫困生群体先进事迹宣讲团",厦门高校开展"道德模范标兵走进学校"等活动,从而使他们能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充分发挥贫困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资助为自助。
(2)通过诚信、感恩、团结友爱等主题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不要因为短暂的贫困就自怨自艾,甚至怨恨父母,而应该认清贫困是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的。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一方面通过勤工助学为自己解决生活上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要努力读书,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校级优秀奖学金甚至是国家励志和国家奖学金。此外学校还有各类的社会和个人资助都是为有准备的贫困生而准备的。告诉学生们,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其次要开展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标杆,是人的道德基础。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组织征文、演讲、海报等宣传方式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公民。比如我校开展的"学生诚信档案",学生从入学开始的一些不诚信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比如说考试作弊、信用卡逾期未还等。通过这些记录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我校还广泛开展诚信主题班会,组织生活会等,在学生中宣扬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时时刻刻讲诚信;
再次开展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感恩父母,感谢父母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还提供给自己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其次要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各种资助;再次感恩国家,感谢国家的良好政策,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高校应在校园内通过开展"互帮互助"等实际活动,比如,到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陪伴残疾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让他们看到自己不是最困难的人,在接受社会帮助的同时应该想到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等着他们去帮助,从而在内心深处更能感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对自己的再造之恩。
另外开展团结友爱教育,鼓励贫困生与人相处,建立人际和谐关系;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中去,加强和同学们的交流,寻找属于自己的团体。
(3)加强人文关怀,培养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
加强人文关怀,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鼓励科任教师和同学们主动关心和帮助困难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真诚的和他们交往,力所能及的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说在班级评选各类资助人员的时候给予名额上的倾斜。同时,在班级里形成"好带差""多帮一"等学习帮助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除了经济上得到资助外,在学习上也可以得到帮助,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资助工作者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谈心、咨询等活动,化解贫困生的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首先要加强他们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我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每周都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此外辅导员也经常与父母联系,相互交流学生信息,共同努力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工作。
(4)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教育,提高贫困生实践和就业能力。
高校应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首先要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例如计算机应用、社交礼仪、演讲口才等免费培训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等;同时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贫困生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明确目标,进而才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要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基础教育,拓展受助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高校可以和社会企业构建长期合作模式,将高效毕业生有组织地安排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去,增强贫困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是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扶助[2]。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资助管理工作的思想指导。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彻于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管理工作两不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各种思想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将经济困难这一暂时的困难化作努力向上的不竭动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实现未来的远大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贫困学生 资助工作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79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ENG Liyu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0201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funded universities work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improved, bu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re are always new problems. Articles from the current system of funding policy, analyzes the role of inspirational guide grants funded Universities in present to be strengthened, student loa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of recipient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sues,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propose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guidance to students on a regular basis thanksgiving integrity of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fee funding model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funding paid, improv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and other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financial aid; problem
1 新形势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金的励志引导作用有待强化。我国现行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按照资助形式进行分类,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属于无偿资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则属于有偿资助。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与学生的课业成绩、在学校的表现等紧密相关,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国家助学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助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庭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只要符合国家助学金评定条件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受资助的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受助学生履行任何义务,这就使得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受助学生的依赖心理,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和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2)助学贷款还款机制不够完善。在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毕业生的还贷主要依靠学生的诚信、自觉,且欠款学生的信用意识和自觉度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贷款的及时有效回收。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层面,经常有毕业生忘记还款或恶意欠款等情况发生,且目前高校对违约贷款的回收主要依赖学校辅导员催缴,这其中就有较多问题产生。首先,欠款学生毕业后会频繁变换工作单位,这将导致受助学生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信息的频繁变更,使得高校老师在不能够及时联系到欠款学生。第二,即使高校老师通过其它学生联系到了欠款学生,若学生恶意不还款,高校老师也是无计可施。因此要追回受助学生违约欠款,仅靠诚信显然不能保障银行和学校的利益。国家助学贷款最终要依托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而不是学生良莠不齐的信用意识。
(3)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往往来自农村或经济贫困地区,大都家境贫寒,教育水平落后,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背负着较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低于其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现行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往往只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而忽视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如果不能在资助过程中辅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他们容易产生心理扭曲等心理上疾病,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得资助工作的功能大大削弱。
(4)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目前,“90后”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主体,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传统道德教育淡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首先,贫困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无偿资助,部分学生因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其次,目前国家层面的奖助学金、学校层面的各种补助以及社会捐助,基本上都是以资金补助形式发放,学生获得这些资助的条件,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贫困生身份,缺乏主观的努力,使得学生对所获的资助不知珍惜,感恩意识缺乏。再次,目前高校社会资助的操作模式多为高校根据社会资助单位或个人的意愿推荐筛选受助学生进行资助,高校作为中间人协调资助者与受助学生。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助学生与资助方较少直接接触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到资助方的殷切关心,因而没有对社会、学校产生感恩之情。
(5)资助数据分析相对较少,资助效能无法检验。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较为注重对学生的资助,而缺乏对后期资助成效和数据的跟踪和反馈,无法有效检验资助效能。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率相关数据缺乏。受助率,即实际受资助学生人数与每学年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资助是不是能够达到全面覆盖仍不清楚:其次,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所占比例等相关数据缺乏。受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资助项目是否合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是否恰当,有无部分资助集中或分散的问题。最后,受助额度相关数据缺乏。即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额度与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否相当,是否有资助额度不足或资助过度的情况出现;只有对资助工作的作用、成效进行分析、反馈,才能及时发现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改进和革新,才能使得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
2 对当前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相应对策的思考
(1)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引导,定期开展感恩诚信教育。鉴于受助学生感恩诚信意识缺乏的普遍现状,高校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第一,高校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为受助学生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场所,有责任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第二,加大高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高校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可与银行的诚信档案联网,对于恶意欠款者,利用媒体曝光,与税务、财政等部门携手,限制“赖款者”以后进行住房贷款和投资贷等,以杜绝恶意欠款等现象的发生。第三,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定期开展“诚信、感恩、自强”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内心深处认同诚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的资助育人作用。
(2)积极探索有偿资助模式,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的比例较高,造成了学生普遍的依赖心理,因而积极探索有偿资助模式,增加资助体系中有偿资助的比例显得十分必要。有偿资助,是一种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时间以换取酬劳的资助方式,勤工助学就是一种最为普遍有偿资助形式。首先,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校园招聘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来校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同时,积极为在校贫困学生拓展“工作岗位”,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其次,高校可试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高校及受助学生三方签订契约,用人单位通过投入经费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受助学生毕业后进入委托培养单位工作,逐步偿还单位先前支付的培养经费,是一个双赢的有偿资助模式。
(3)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贫困学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化,使申请学生、银行、高校和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能够全部在网上实现。加强银行与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毕业学生正常按月还款。其次,建立建全助学贷款违约惩罚机制。对于还贷违约者可采取如下惩罚机制:①授权银行通过用人单位在违约者的工资中扣除相应的助学贷款和滞纳金;②将贷款催缴工作交由专门的追款机构负责,提高贷款催缴工作的针对性;③将恶意欠款者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对情节严重的拖欠者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追回欠款。
(4)加大心理扶贫力度。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资助育人的主体,既要解决贫困学生物质和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难。只有着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文明、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困难学生在宽松、友好的人际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支持,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第二,高校要加强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视目前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心态。第三,要培养贫困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抗压能力。通过培养受助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乐观人格、培养认知调整、培养幽默化解能力和培养问题解决技巧等能力的培训来提高贫困学生的抗压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5)跟踪学生受助后发展动态,考察资助育人效果。对于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不定期进行关注,建立贫困学生的资助及个人档案。首先,可通过与同宿舍学生谈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侧面了解受助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生活及学习情况。其次,针对现在大学生都有手机这一现状,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或与校园信息系统联网等方式,及时对受助学生的话费及消费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和透明;最后,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高校的资助现状进行了解,及时掌握资助成效和学生的需求,动态调整资助方案,确保资助成效。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具时代性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的作用,协调多方力量,在传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本文受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J].理论月刊,2010(7).
[2] 王梅姣,王向菊.创新高校社会资助模式,充分挖掘社会资助潜能[J].高教论坛,2014(11).
[3] 李云.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4(8).
[4] 章湘平.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7).
[5] 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报,2008(5).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数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作为高校的经济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建立了“奖、助、贷、减、勉、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大部分贫困生能自强自立,懂得感恩,也有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还不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缺乏感恩,不懂得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抱怨父母工作差、收入低,不愿在同学面前提起父母的工作等;对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缺乏感恩,少数贫困生对负责资助的老师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学,不仅没有说过一声谢谢,还时常抱怨学校资助不公平,资助金发放太慢,这让学校资助工作者心寒;对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缺乏感恩,部分学生认为社会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个别学生虚报个人材料,以期获得学校的资助,而且在得到学校的资助后对资助金存在挥霍和浪费的现象。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的过份宠爱
在中国家庭里,大多父母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从不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他们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把所有的个人抱负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一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片面的教育方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失去了爱的责任,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感激之情,到长大后自然不懂对父母感恩。
综观我们现代中小学的教育,大部份学校都只注重升学率,没有办法逃避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仅限于加强文娱体育等;对学生的减负也仅表现为减少补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对思想品德教育讲起来要高度重要,但做起来并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德育内容单一,形式传统,很少涉及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当前,高等院校也往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大家生的思想教育少之又少,对贫困生的资助也多在物质层面,不能很好地将资助与教育相结合,过份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忽视了应有的感恩教育。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今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中部分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助者不懂得感恩施助者的种种现角,也对大学生感恩缺失产生了暗示效应。
(四)个人交往经验的不足
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往往把他们子女的学习作为第一位来抓,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人际交往根本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家庭中没有与其身份相等的交往对象,往往只是父母自上而下的告诫,存生代沟。贫困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比较自豪,也很自信,但进了大学以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囊中窘迫,又会变得自卑、自尊心特别的强,使得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放弃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形成了人际关系的障碍。这样,很难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无法知觉别人的利益,更无法感恩他人。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懂得感恩父母、学校和社会。”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充分了解贫困生的感恩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贫困生往往存在经济和心理的双贫困,心理不良比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更突出,高校在积极帮助贫困生度过经济难关时,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当及时化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影响,让感恩教育收到实效。第一、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如在新生入校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的贫困生进行有区别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帮助,让受助学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必然产物,摆脱那种贫困就低人一等的思想。第二、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应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对自己合理定位并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为他们创造更多锻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第三、积极为贫困生寻找和创造勤工俭学机会。学校资助部门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联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参与勤工俭学,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
认知是行动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先识恩、知恩,才有可能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因而,学校感恩教育应首先让贫困生对感恩有所认识,让他们懂得所获得的关心、帮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增进贫困生感恩的认知度。在思想道德休养、基本原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应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学会自我认识,进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第二、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受助者感恩认同度。“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学校可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助者进行有目的地实施感恩教育,使受助者的心灵得到启迪、感染和升华。第三、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受助者感恩践行度。实践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一定要将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将钱直接送贫困生手上的简单做法,加大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力度,让受助者参加劳动,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们能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
(三)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要做好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感恩学校对自己的信任、感恩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并把感恩的心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感恩。同时,要加大对优秀贫困生感恩他人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典型事例来教育和激例贫困生。第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文化。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恩。如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为主题的征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的演讲以及爱心捐赠活动等,倡导学生自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培养贫困生“知恩图报”传统美德。
(四)拓宽感恩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现实;调整;思考
在广大人民群众看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关系到家庭未来的最迫切的需求。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从2007年5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开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逐渐完善。通过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使万千学子圆梦,使万千家庭受惠,这正是凸显社会公平公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主要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形式,辅以大学生入伍教育资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教育、“绿色通道”报到、社会助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积极确保优秀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努力向学,勤奋进取,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整个体系的良好运作就忽略了村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有益动态调整策略才能保证学生资助体系有序、规范、科学的可循环运行,发挥其最大化作用,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终生受益。
1.整体运作形势有变,客观仍然存在问题
1.1学生心理复杂,增大工作难度
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或限于自然条件,或限于思想落后,还有很多地域人口仍然贫困,脱贫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学生都有改变家庭条件,改变自己未来的迫切需求。在处处需要金钱的社会现实压迫下,这种需求就常常演变成毫无理由的偏执,导致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情况最糟糕,只有自己最应该获得资助,只有自己应该得到所有资助。同时,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他们的“免死金牌”,孤僻消O不合群,旷课挂科不守纪,都能用“贫困”来搪塞。在面对大量经济资助时,他们更是无视政策中“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品质优良”的明文规定,一意孤行,强词夺理,扰乱了正常的评选秩序,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对辅导员来说,由于当前受资助对象点多面广,开展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不得不草草了事,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非但无法实现,反而会促使一些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去实现受资助的目的,滋长了不良风气。
1.2资助材料繁多,浪费大量时间
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资助工作虽然大都集中在秋季学期,但是时间不统一,而且每项资助的名额越来越多(以2016年秋季学期为例,我所带的7个班级各种资助名额就到54名),每项资助的上交材料也不尽相同,整理审核材料的工程量很大。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麻难,一方面,困难学生都没有经济能力购买电脑,如果要填写电子表格必须借用其他同学电脑。如果去社会网吧操作,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困难学生接触电脑机会少,操作水平低,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修改格式上。以某个社会助资为例,要求上交的材料就包括贫困认定、申请表、评审名单、个人简介、生活照、事迹表、征文材料7种。特别是征文材料,有要求受助学生本人参加的,也有要求文笔较好学生撰写素材的,还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但是,贫困学生大都心理敏感脆弱,自尊心强,不愿意外界了解其窘境,所以这样的征文活动参与性都不高。
1.3存在感性倾向,标准会失偏颇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无论是基于职责还是基于人性,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培育有能力、有担当、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看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的困扰而影响学业时,即使总体上会坚持原则也往往从细节上降低若干标准,使学生获得资助。比如文件中规定受助学生必须“品学兼优”,但是没有要求是成绩第一名还是综合测评第一名,那么在还有剩余名额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违纪情况辅导员也可能把名额给学生。辅导员可以将其作为管理班级的一种手段,鼓励督促贫困学生迎难而上,努力奋斗,积极学习。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不浪费名额而降低标准,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2.稳妥调整相关细节。积极应对复杂情况
2.1学习心理知识,坚持运作良性化
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辅导员的必修课。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应互动与交融。从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来看,思想道德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更易于接受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纪违法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此,高校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理论,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可以有效处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经济救助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运行。这些心理知识中最为重要的是沟通谈话技巧,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具体的心理战术和沟通技巧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当学生的心扉敞开时,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给资助工作扫清障碍。
2.2统一诸项材料,坚持信息数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优质、高效、便捷。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更应该适应这样的形势,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从沉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回归本职,守护好我们的思想教育阵地。学生工作做好做透,校园和谐稳定才有保障。目前,政府出资项目基本都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助学的兴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出资项目也多了起来,材料更是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可以进行整合,统一格式,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只要学生在入学伊始进去备案,就留有详细的数据和证明,无论是哪种资助项目开始,我们都可以借助这个资源库,一一对应的按资助项目的要求一次性完成各项数据整理,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个统一的数据库可以使辅导员实时监控所辖班级情况,也可以使学生方便修改数据而不用事事报告。
2.3做好定量评定,坚持标准不放松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在我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因此许多高校提供多种渠道为困难学生做好各项资助工作,通过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减轻还贷负担,还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申请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奖助学金,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如实发放困难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各项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改进资助工作的措施
(一)构建细化资助机制。学校成立了由院领导任组长的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各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辅导员为成员的系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系贫困学生资助、教育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班级成立由辅导员老师为组长,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学生资助工作评议小组,具体负责本班级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从而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三级协管机制使资助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二)健全制度,落实到位。为了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做好制度的制定与宣传外,我们还抓住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综合测评工作,这两项工作是我们做好各种奖助学金评定的基础和依据。学校在反复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管理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的基础之上,加强事前的调查、过程的抽查、结果的公示、事后的跟踪等环节,使资助结果更加科学、公平、合理;第二、通过加强学生信息的采集、学生相关信息统计等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建档和更新工作,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库,准确掌握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第三、加强监督与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一方面,学校、院系均设立反映问题的意见箱和联系电话,随时接受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并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对资助对象资格的确认、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发放和制度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和检查,同时,接受全校师生和纪委的监督。
(三)从诚信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诚信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要求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正如陀思陀耶夫斯基所言:“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警、自励、自省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并且学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大家谈诚信”主题征文活动,“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大学生诚信是否缺失”辩论赛活动等,在学习和讨论中明辨是非,造就诚信。
三、顺利开展资助工作的两点建议:
首先,做好一年一度的贫困生认定工作。1、建好贫困生档案。每年新生入校后,我们想方设法多渠道主动收集贫困生信息,并在第一学期期末初步建好贫困生档案,同时把贫困生档案作为有贫困要求的各类奖、助学金等的主要依据,以避免推荐评选时产生过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如:如果有吸烟酗酒或长期高消费现象的,则及时清除出档案,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有效性。2、细化条件,严格程序。我们在吃透上级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将受资助学生的评选条件进行细化,如针对国家助学金,可附加申请对象必须无抽烟酗酒、无违纪行为等条件。
其次,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加大向全校学生开展新资助政策体系宣传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一是注重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感恩意识教育。二是注重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典型示范教育。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他们在全体学生中的模范教育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而将其转化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