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著名诗歌

著名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著名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诗歌范文第1篇

但也正是这一特点,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单元内容都是围绕话题展开的,很大程度上词汇、句子结构的困难都是由话题本身引起的(如,Unit2 围绕poetry展开 ),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背景知识。学生是完全被动地等待老师带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话题,结果往往是老师一个人讲,一群学生听。如以高二Unit2 Poems 为例,WARMING UP 里第二个问题便是Do you remember any poems you have read in high school, ei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 Can you recite any? 如果学生之前未对 English poems 作一定了解的话,势必无法顺利地进入到本单元其他活动中,这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障碍.

由此可见,如何合理有效地介入单元话题的背景知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教材特点、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以及与有关教师的探讨,形成以下几点想法(仍以高二Unit 2 Poems 为例)。

一、合作原则

为更高效地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能动作用,以及在双方合作原则下,教师可以在课前查阅系统的相关资料,并将其中适合学生水平的一部分材料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教师起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单元内容而来。如教师可列出一些学校图书馆内可得到的图书资料目录,或相关的一些网址让学生去登录,并做摘录。如在Unit 2中教师自己应先对中英文诗歌的历史发展、诗歌常识以及相关的著名作品有个系统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一些英文诗歌的作品集,作为欣赏。

二、多样化原则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背景材料应多样化,可适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吸引学生兴趣。除下发文字材料外还可采用音像材料、PPT课件、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如在单元开始前观看相关的英语影片和课堂中PPT课件欣赏。以Unit 2为例,可将一些著名诗歌印成文字材料下发给学生便于保存收藏;也可利用网络多媒体做PPT课件,将图片、声音结合,吸引学生注意;也可观看关于一些著名诗人的纪录片,如 Shakespeare。

三、“三位一体”原则

著名诗歌范文第2篇

1、《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2、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本书收入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五十余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来源:文章屋网 )

著名诗歌范文第3篇

一、狄兰•托马斯与现代主义诗歌

狄兰•托马斯生活于动荡的年代,当时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简单的语言已经无法有效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这就是西方现代语言的危机。人们的思想情感不能通过语言得到有效的表达,这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主义诗人开始探索新的语言形式,狄兰•托马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文字直接决定了诗人的风格特点。就如同画家作画,同样的对象在不同的画家眼中有所不同,能画成不同的作品,诗人也是如此,诗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于文字中,如何有效组合普通的文字,在其中选择更为贴切的词句尤为重要。对于超现实主义诗人而言,其语言特色就是打破传统逻辑思维和道德约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新颖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奇特的语言魅力。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在节奏把握方面十分到位,人们在读他的诗歌时能够感受到氛围及语调的变化。狄兰•托马斯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将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狄兰•托马斯主要采取重复性诗歌表达技巧,以此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断推向。例如在诗歌《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中,狄兰•托马斯就采用这种表达技巧,将生命循环的规律以及凄怆的生死别离表现出来。

二、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语言特征

1.词语实体化狄兰•托马斯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形成了新颖的诗歌体式。他像艺术家一样通过语言创造艺术,寻找表达的新途径,他通常组合没有逻辑关联的词语,在词语跳跃的过程中将读者带入唯美的境界。狄兰•托马斯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非理性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用语言取代实物,表达出超越实物的境界。他笔下诗歌不是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语言与旋律的结合体。例如诗歌《我折断的这片面包》充分利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诗歌特色,将神话故事融入诗歌中,不仅表现出了诗歌的魅力,还赋予诗歌以故事性和生命力,使原本单一的诗歌生动起来。语言不仅是一种媒介、一种传播工具,它也有自己的灵魂、生命力。通过狄兰•托马斯式的诗歌,人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与众不同,语言表达不再软弱无力,不再像玻璃一样透明,反而成了彰显人性的镜子,能够反射世间的美好,让人们看到镜子中美丽的自己,看到自己心中内在的美。2.注重语言修辞形式修辞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之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运用,在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因此在诗歌创作中需要注意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方面,狄兰•托马斯同著名诗人庞德一样,他们不会通过理性的思维评判事物本身,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多彩性,将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旋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诗歌的动态魅力,通过色彩、音响、旋律将诗歌表达出来,而不是以单一的逻辑思维,情感因素是诗歌语言的根本。为了表现出诗歌的文学色彩,狄兰•托马斯在《我切开的面包》中同样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排比、拟人、重复、尾韵等。这些都成为辅助元素,使他的诗歌更加生动迷人。例如他在诗歌《致你及他人》中写道“窗户倾如他们的心扉”,在诗歌《你的痛苦》中写道“你的痛苦是弦上的音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美妙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情感。3.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是语言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诗歌特色的基础。个性化语言是狄兰•托马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诗歌语言实体化也是狄兰•托马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想要将诗歌语言实体化就需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形式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客观实物的约束,打破客观存在物体的界限,让诗歌不再受语言规律的束缚,拓展语言的空间和表现方式,让读者产生共鸣。注重运用诗歌的形式因素是狄兰•托马斯在创作诗歌时一贯强调的,只有强化形式因素才能淡化语言的单一性和指示。形式化的表现方式能让诗歌表达更加直接,同时消弭对客观现实的冒犯以及由其导致的争议。在诗歌创作中,狄兰•托马斯还通过语法变异等形式表现出反逻辑、反理性等思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诗歌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使诗歌表现形式趋于单一,大部分诗歌不再像先前那样优雅,更多偏向直观的描述。正如著名诗人巴赫金所说,想要建立乌托邦式的诗歌风格,需要摒弃事物的本身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诞生新型的诗歌。

三、狄兰•托马斯诗歌中的语言张力

著名诗歌范文第4篇

整个蛇年春节,笔者沐浴在云南著名回族老诗人马瑞麟的诗海诗论里,仔细阅读了《马瑞麟诗选》《诗的沉思》《看云楼随笔》和《马瑞麟创作研究》上百万字的作品,感触颇多。

《马瑞麟诗选》2002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1月获昆明市第二届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茶花奖”文学类银奖。这是马瑞麟诗集《“咕咚”来了》1979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1年先后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诗歌奖、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品奖后的又一重要奖项。2006年4月荣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表彰“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09年7月荣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奖章。

《马瑞麟诗选》在马瑞麟至今出版的15部诗集里最具代表性,是老诗人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精选,是解读其诗歌的权威选本,而其中笔者认为写得最经典的,当数写于1998年的备受好评的六行体诗《唐诗》:

唐朝的山是诗

唐朝的水是诗

唐朝的日月星辰是诗

唐朝的花鸟虫鱼是诗

唐朝的黄金没有照亮历史

照亮历史的是唐朝的诗

在这首四二式结构的六行体诗中,前四行铺垫,从唐诗最有特色的山水诗入手,实写大唐帝国的山水,无论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处处入诗,处处是诗,宛如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画。后两行的点睛,则从容大气,让人豪气满怀,遐想连篇,照亮唐朝历史的并非是遍地黄金,而是至今无法超越的诗歌盛世。难怪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因为群星璀璨的唐朝诗人群为我们留下言简意赅的风景如画的山水诗、铁马金戈的边塞诗、长河落日的抒情诗,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魅力。目前不少诗评家把《唐诗》作为只有最后两行的微型诗来解读:“唐朝的黄金没有照亮历史,照亮历史的是唐朝的诗”,它的确将会随着唐诗的千古流传而被爱诗者所传唱,不过笔者认为还是把它作为六行体诗来解读更有诗味。

一个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成百上千首,但真正流传千古的只有一两首代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瑞麟诗选》中的《父亲和他的黑布袄》《“咕咚”来了》和叙事长诗《山恋》等均为他不同时期受人关注品评的精品力作,总的来看,笔者还是认为《唐诗》是马瑞麟的代表作,既诗意盎然,又思想深邃;既超越历史,又返璞归真。难怪《唐诗》会受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诗评家穆仁、木斧、张承源、李一痕、瘦民、李丛中、曹铁娟、寒山石等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精彩点评、深刻解读。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马瑞麟诗选》中还有一组写于1990—1991年的组诗《诗的星空——唐代诗人印象》,对自己偏爱有加的孟浩然、王维、王之涣、李白、崔颢、王昌龄、岑参、杜甫、刘长卿、顾况、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孟郊、刘禹锡、贾岛、李贺、李商隐、杜牧19位唐代著名诗人,全部在十八行内进行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独到感悟的特色展现。对比一分析,笔者认为《诗的星空——唐代诗人印象》写唐诗个体诗人于先,《唐诗》写唐诗群体感悟于后,是对个体深刻领悟后对群体更刻骨铭心的深思,是对个体具象分析后对整体的精华浓缩。借用孟郊的诗来说,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当今那句众人皆知的话来说,叫“浓缩的都是精华”。或许,对诗歌写作者和诗歌研究者来说,这一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诗的沉思》1995年11月由成都出版社出版发行,《看云楼随笔》2004年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马瑞麟的两本文艺随笔集,笔者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篇诗话,即1993年一1995年写的《诗的沉思》,106则小诗话近3万字,每则不足300字;1999—2003年写的《看云楼随笔》100则小诗话7万余字,每则700字左右。颇有些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坡的《东坡诗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杨慎的《升庵诗话》之风范,留下了不少以文论诗的妙语。

《诗的沉思》中的妙语有:

寓意于象有深有浅:意寓得深,则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于诗外;意寓得浅,则一览无余,平淡而无一点余味。

生活积累与感情积累缺一不可。前者给诗以血肉;后者给诗以灵魂。缺了前者,诗必苍白空洞;缺了后者,诗必干瘪无味。

写好一首诗的本领,就是压缩掉多余的字、词、句的本领。

《看云楼随笔》中的妙语有:

一首一看就明白的诗,不一定就是一首好诗;一首一时难以理解的诗,不一定就是一首坏诗。

只有独辟蹊径,才能不落俗套。只有匠心独运,才能诗意翻新。

鸟靠翅膀飞翔,诗人靠想象写诗。想象使诗意上天入海,使诗意融古化今,使诗的形象得以突出,使诗的容量得以扩大。

上述这些以文论诗的诗话,属于非体系化的诗学散论。从自身创作实践有感而发、浅入浅出,与其诗风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闪烁着对诗歌真善美深入骨髓的真切理解。正如云南著名回族青年评论家马绍玺在《诗美的沉思——马瑞麟的诗学研究》所言:“在诗的美学特征上,马瑞麟倡导纯朴、简洁(这也是他诗歌的美学特征),反对把诗写得怪诞神秘,远离现实,远离读者。”笔者想,马瑞麟从1980年代初至今30年,诗歌老而弥坚,始终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时有好诗奉献给读者,与他诗歌、诗评双管齐下勤于笔耕息息相关。

《马瑞麟创作研究》是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原回族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研究系列成果。第一辑1999年12月由李树江、贾羽、赵慧联合编选,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辑2005年6月由赵慧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辑2009年12月由赵慧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四辑2013年1月由赵慧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如李树江为第一辑所作的序中所言:“应该说,马瑞麟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回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马瑞麟先生的作品、创作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也就是对当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介绍。”

在《马瑞麟创作研究》第三辑赵慧作序的《共同坚守》一文中写道:“出版一位作家的专集,我以为是对该作家集中、系统研究的最好方式,也是为后人提供最为完整而丰富的可贵资料,如《马瑞麟创作研究》中附录的马瑞麟先生年谱及马瑞麟先生出版著作目录,对作家研究、作品解读都是极好的参考资料。从1946年在《云南日报》副刊《骆峰》发表处女作《有星星的时候》至今,马瑞麟先生在文学创作领域已坚守了63年,这坚守仍在继续,我愿意为这坚守增添一份微薄之力。”《马瑞麟创作研究》第四辑赵慧作序的《追求与责任》一文中又说:“马瑞麟创作研究系列集中了马瑞麟先生文学创作活动的介绍研究和相关信息文献,较详尽地汇总了马瑞麟先生的文学活动资料,这对回族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对回族作家创作的推动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赵慧10多年主编一名当代著名回族老诗人研究文选的执著。

从已出版的《马瑞麟创作研究》第一辑至第四辑来看,总共80多万字,精选了马瑞麟创作研究的评论文章近260篇,对各种诗集、童话寓言集、诗论随笔集、儿童传记文学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评论。其中笔者认为比较有分量、有深度的有晓雪的《明净而深沉的河》、冉隆中的《论回族老诗人马瑞麟的诗创作》、马绍玺的《绿色的伊斯兰心灵之火》、马旷源的《读马瑞麟的诗》、张承源的《豪华落尽见真纯》等篇目,对马瑞麟文学创作进行了从点到面的深入研究,让读者看到了一名当代回族文坛诗歌不老松所取得的累累硕果,领略了一名活到老写到老的云南著名回族老诗人的迷人风采。

著名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诗画融合 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6-01

诗歌和绘画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是诗歌和绘画可谓异形同心。中国优秀的山水画要表现意境美感,注重画境和诗境的完美融合,我国南宋著名艺术家吴龙翰指出:“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歌和绘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有着很强的相通之处,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作画,或依照一定的画作做诗是中国文艺史上经常有的事情,并且不乏佳作,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诗歌与绘画的巧妙融合,在增强中国山水画作形式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凸显艺术魅力,让中国绘画艺术更具审美情趣。后汉的刘褒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依据诗歌意境作画的人,他根据我国的《诗经·北风诗》、《诗经·云汉诗》做的画作具有强烈的冷热感。依照画作进行诗歌创作有着较早的历史,苏轼不是首创,杜甫以前甚至更前就有了,早在我国的六朝时期就开始在画扇、屏风上题诗了,到了我国的唐代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全面繁荣,杜甫的题画诗才得以凸显出来。到了元朝时期,在绘画作品上题写诗句或诗词兴起并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时期题画诗最为盛行。这一时期的山水题画诗歌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发展,同时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以及附庸风雅之人争相表现和显现的一种形式。

中国山水画与诗融合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画面的构思、章法的运用、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调配方面趋于诗化。也就是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没有在上面题诗,但是整首诗却是扑面而来的诗意,这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又被民间称之为“无声诗”或“有形诗”,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大多都是“无声诗”,如《辋川图》画意突出,诗情很浓。

我国先有了山水诗,后有了山水画的兴起,六朝时山水诗为我国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之境的大门,盛唐抒情诗大行其道,尤其是表现出山水风情方面的驾轻就熟,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更是顺水推舟。到了唐代诗人王维那里,立足中国盛唐诗歌的艺术土壤,加上个人艺术天分,诗境与画境一下子彻底融通,我国北宋的著名艺术评论家张舜民指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氏父子更是在境界上强调画出诗意,这一切都得益于宋意山水画,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其作品的欣赏评价,而且给很多创作者极大的启发,引领众多画家去追随诗人,去借鉴汲取诗歌的意境。宋代画作的诗意表现为四种形态——空间境界、自然情趣、生活情味以及理喻,代表着宋代绘画的典型特色,即审美意境。

诗歌描绘主要是利用文字唤醒想象,画家更多是激发观者体验,尽管两者在形式上大不相同,但是,这样的艺术元素投放在读者的心里所唤起的想象与体验,却是难分难解的。王维的画作都可以称之为“无声诗”,如读者看过《江山雨雪霁图》就会立即想起他的《汉江远眺》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画中有诗意,意境大美,同时,王维的著名诗歌《山居秋暝》,在诗中作者选用雨后空山、浣女、渔舟、明月、清泉。每句诗都是一幅画,读者如同观看动态电影,这就是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境。

中国山水画与诗是相通的,画中流淌着诗意,诗中叠放着画意。但是山水画与诗绝不是相等或相同,他们只能相似或相通,如果把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山、松、月、泉、竹、石、莲等一下子都摹写于娟素,诗的神韵就会大减,画的情绪也绝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王维的诗句在脑海中再造一个优美意境,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一经画家定格,就会严重限制和束缚读者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力。画家不能直接用绘画来图释这诗中的画,只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让读者去更好地把握画中诗。诗中画是读者幻化出来的画,它的妙处在于虽有画,但他仍然是诗;在朦胧的感觉中,诗与画融为一体。画中诗,诗也是体验出来的诗意,它的妙处在于给读者带来浓浓的诗意,但它依然是画,在创造者与再创造者的心中把画与诗融为一体。在观赏画中诗意油然而生,在吟诵诗歌中萌生无尽画意,这一切都是在读者的吟诵欣赏体验中。空间艺术的山水绘画作品有了时间性,时间艺术的诗画具生了空间画面感。意境之来就是这种由联想、知觉、联结的相互渗透转化的时间和情感的联生体,带给读者观众无尽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从唐代开始,我国山水画开始注重诗画合一,提升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宋代成为我国诗画的鼎盛,发展到明清风气大盛。中国山水画境之美得益与诗结缘,在意与美的双向前进中拓展,给山水诗意境与美感的成熟提供了沃土、阳光、雨露,中国山水画走向至高至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著名诗歌范文第6篇

新课标的要求主要是趋于内容上的,情感、意境、形象这些范畴都更多偏向于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其文学体裁来说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对于诗歌来说则不是样子。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最大的成就并非是在于内容,中国的现代诗并非是从文言文到白话,从整齐的句式散化那么简单,现代诗歌形式的突变才是诗歌的一次大飞跃、大突破,如果稍微研究一下“现代”这个词,就能轻松获得这样的结论。

传统的现代诗歌的教学上课,都是很常规的授课方式,和授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课文没有不同,这就忽略现代诗歌的特殊性。很显然的是,现代诗的文字排列方式就大不同,形式的意义是非其他文学样式可同日而语的。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先向学生介绍清楚作品创作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方式进行引导,其实这种“知其人论其文”对于现代诗是相当行不通的,当然对某首具体的诗歌是有帮助,但是对整个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无疑没有什么益处。更多时候,我们在课外阅读中,甚至是在考试中遇到的现代诗,都不可能给学生详细的写作背景,这时让学生能自主的理解作品内涵,体验情境和形象就相当难实现了。课标中“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实不应该当做是一个要求来看待,而应该把它看着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很多从字面上无法理解的句子和整体意象的钥匙。从这个方向上,我们教师必须加深对现代诗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的认识,想给学生一个房间时,首先还要给学生一把钥匙……

毕竟,诗歌是一种最为重视形式,有时甚至是形式的意义大于内容的文学体裁!与传统的文学相比,现代诗在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了剧烈的变化,这点教师必须重视。正如著名诗歌理论家袁可嘉先生所总结的,现代诗的新手法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传统文学都有所超越,诗人的表现法增强了艺术表现的真度、深度、力度和新度;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戏剧性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技巧、意象的特殊营造、梦幻和荒诞手法都有一定成效。可以发现,现代诗的新手法很多方面都实现了对艺术规律的突破,产生了飞越。教师还是把自己关在传统文学的小屋子里,就难在现代诗的教学中实现让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的学习目的。课标中,“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就只能当做一句空话了。

可以这么说,传统的初中的现代诗的教学对学生欣赏能力的益处是不大的。在历年中考中也出现了不少现代诗的身影,如有一年就选了现代著名诗人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选了其中的两节“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你走近它便会发现/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我相信很多学生考试中看着这些诗句一下就蒙了,这首诗歌究竟要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向日葵的形象很难把握住。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课文,比如何其芳的《秋天》,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和《阳光中的向日葵》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差距也太大了。如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想用情感和情境的套用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必须在掌握诗歌的形式特征的基础上,才可以找到理解的可能性,回到袁可嘉先生的总结中,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正是用了 “意识流技巧,意象的特殊营造,梦幻和荒诞手法”,这在我们授课中给学生讲解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带领学生走在欣赏现代诗的正途;如果你的答案的否定的,那么对不起,快来改变你的教学方式,不要就一首诗而一首诗,一定要从总体的文学体裁特征着手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针对像现代诗的形式这样的困难课题时,教师的作用将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最好能向具有这方面的学者专家和具有深厚现代诗创作体验的诗人请教,获取专业的知识,学校也可以设立课题召开教师的研讨会,请名家来讲学,相信不管这对教师的学识提升,还是学生日后的发展都有大的裨益!

著名诗歌范文第7篇

他想进入那个人的圈子里,便为自己制造机会,房间布置妥当之后,他将房门半开,然后故意将画笔扔在地上,在他弯身拣起画笔的那一刻,有人闲闲地走了进来。

进来的是那个人的密友,以一种略带着矫揉造作的口气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萨尔瓦多・达利。”

“我是路易斯・布努艾尔。”

虽然日后这两个人合作了两部超现实主义电影杰作《一条安达鲁的狗》和《黄金时代》,但在当时,两个人并未一见倾心,因为达利更想认识的是布努艾尔的朋友西班牙天才诗人兼剧作家加西亚・洛尔迦。布努艾尔转身来到房门口高喊:“大家快来7号房间。”渐次走进来的陌生人中终于露出达利最想看到的面孔。

在布努艾尔以82岁高龄完成的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一书中,他这样追忆与达利的初次见面:“他刚搬来不久,有一天早上我经过他的房间,房门敞开着,我探头一看,看到他正在为一幅肖像做最后的修饰。我跑去找洛尔迦。我说:‘我们这位捷克来的画家完成了一幅很棒的画作。’此话一传开,许多人不约而同跑去达利的房间要看画,达利从此就跟大家混熟了。”

显然,有一些潜在水面之下的细节,布努艾尔没有注意到,而英国导演保罗・莫里森却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到了。在他以天才画家达利、著名诗人洛尔迦以及电影大师布努艾尔之间的友谊为线索拍摄的影片《少许灰烬》中,对艺术史上这段佳话的缘起,做了上述这般个性化的描述。

当一部电影和一本传记同时回放某一时光片段时,你会选择相信谁的描述?如果你放弃选择。就会遭遇一道“罗生门”,因为每一种讲述都有自己的角度,他们组成一道多棱镜,折射出事实的各个侧面,让沉浸其中的你迷惑不已。

在这段超现实主义三人行中。相对于达利和布努艾尔,洛尔迦的名气略弱一些。但在上世纪世纪二、三十年代。你走进任何一家西班牙咖啡馆,都能听到洛尔迦创作的美妙歌谣。他是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诗歌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一名诗人,他的《哑孩子》《海水谣》《吉他》等诗作,如“橄榄树林间的一阵悲风”。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美国著名诗人勃莱曾说:“洛尔迎的诗歌是人类智力的楷模。”

当布努艾尔与洛尔迦在马德里大学相遇之后,志趣相投的两个人很快成为朋友。布努艾尔称洛尔迦是“我们时代声名响亮的佼佼者”,说他“很聪明,而且很迷人,在穿着方面非常讲究”,“他的眼睛乌黑雪亮,炯炯发光,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当年,在宿舍后的草坪上,洛尔迦优雅地念他的诗给布努艾尔听,尽管他不太欣赏那些关于蝴蝶和树木的诗歌,但还是从洛尔迦身上发现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洛尔迦曾即兴写给布努艾尔一首诗:“……在这绿黄相间的夜里口路易斯我的密友口临风编织丝带口小孩正在弹奏风琴口忧郁而哀伤口在纸张编成的拱门下口我握住你的手”――如果没有迭利,洛尔迦也许会一直握住布努艾尔的手。但离经叛道的达利出现了,改变了这一切。

在3位风度翩翩的大才子相识之后。常常一起同饮一瓶威士忌,一起泡咖啡馆,一起恣意畅游在马德里的大街小巷,据说他们总是打两辆出租车,一辆他们坐,一辆在后面跟着,这一举动在当时引无数人效仿。

影片《少许灰烬》中,狂野的达利曾宣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道德与不道德,善与恶,我们必须把这一切砸个粉碎,我们必须超越一般界限。”当世人在猜测他们的友谊是否超越一般界限时,布努艾尔解释说:“洛尔迦对达利很有好感,可能气味不相投。达利却始终不为所动。”这又是一道“罗生门”,因为在保罗・莫里森的影片中,达利偷偷打量过读书时的洛尔迦,悄悄跟踪过与女友出游时的洛尔迦,默默地为洛尔迦画过画。随着影片的推进,三个人之间平衡的友谊渐渐倾斜了,布努艾尔渐渐成为陪衬者,他的目光在那两个人之间游移,交织成经纬线,为那段暗涌的情愫逐渐定位。

然而,再深厚的友情也难敌时光的离间,离开校园后,洛尔迦参加组织知识分子反法西斯联盟,布努艾尔去了巴黎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而达利娶了加拉之后就变得只为钱作画。三个朋友各从其志,各奔东西了。影片《少许灰烬》的结尾,当达利从收音机中得知洛尔迦惨遭国家主义者的杀害时,他不发一言,只是将黑色的油彩涂遍全身,从此变得更疯狂了。

著名诗歌范文第8篇

陶渊明的诗作主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其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田园诗佳句。

谢灵运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初去郡》等。

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代表作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著名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两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主要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蕴含哲理。代表作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