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适合朗诵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之美表现在语言上朗朗上口,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那些讲究对仗、押韵的古体诗更是美不胜收,音乐之美、韵律之美流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品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各异的诗歌对诵读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别的,有的诗歌诵读起来要给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离骚》;有的是柔情万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则是低沉舒缓,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诵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采用多种吟诵方式来提升诵读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来》的第一、第二节比较适合集体诵读,第三节则适合个别诵读,最后又可以集体诵读。这样的诵读方式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胸臆与壮烈的情怀。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适合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表达出诗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将慢慢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那种美将如春雨润物般,为学生的审美情趣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分析意象,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它在诗歌中发挥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应该说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在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蕴含着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样的意象,并借助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学煜的《虞美人》时,我就以词中两次出现的“月”这个意象展开了分析,提问这首词中为什么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呢?月亮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隐喻怀念故乡和亲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而今李煜笔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国怀乡的情感中,又多了无限的凄凉与浓浓的伤感。“流水”在诗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种对岁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叹息与哀愁,请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首先,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由专业的播音艺术家朗诵的配乐配画的经典诗作,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选取了名家朗诵的配乐配景视频,画面中呈现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奥运会的壮观场面、老水车、稻穗……将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扩大诗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欣赏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诗歌的营养。如在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其他的诗词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咏梅》《七律・》等,让学生对的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诗词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之美的艺术概括和精神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创作展现诗歌美
一、解意――教师的课前准备
在新授这首诗歌前教师仔细地研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各段落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前面写小雪花落在河里、地面那些欢快的场面,就是为了衬托出后面小雪花融化在妈妈脸上这样凄美的情景。而“快乐”地融化,这一关键的转折,又把这种凄美的景致升华为一种无私的亲情表达,有了这一层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就会真正地利用好这首诗歌,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了。
二、授意――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1 选择合适的导入法和教法。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种抒情风格的诗歌,教师选取用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引出诗歌,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在教授,教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幼儿来当小雪花,很自然地说出雪花飘落的地点、变化,以及体会小雪花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更有助于幼儿对诗歌的回忆和情感表达。
2 设计严密、有启发性地提问。诗歌的内容较精练、思维跨度也比较大,因此更需要教师用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本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很好地掌握了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特别是第四段的教学,简短的几个连环问题便把诗歌的主题展现在幼儿眼前,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表现――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表达诗歌
幼儿掌握诗歌的最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对诗歌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也是对幼儿进行诗歌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要求,本活动中教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1 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示范朗诵时激情但并不夸张,轻重、快慢,抑扬顿挫非常明显,给幼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 教师的指导。要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而教师的指导,不是简单地让幼儿模仿,而是要让幼儿学会朗诵的方法。诗歌前几段都是以问句结束的,教师就提问幼儿: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问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来表现这种问话的句式呢?这样的提问、讨论,止幼儿明白,那是因为这时小雪花还没有落下来,那是它在天空中想的,是不确定的,要用向上扬的语调、不确定的语气来表达。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句式幼儿自己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声调来表现了。
3 体态语言的帮助。体态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来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无声语言: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这些体态语言来表现诗歌。在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的朗诵中,教师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的同时,借助了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雪花的飘逸、雪景的美丽以及对妈妈的无私热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歌的美妙意境中。
同时体态语言还能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新词,提高幼儿对诗歌的记忆。在丰富词汇时,有些同单纯用语言或是图片解释,幼儿一时难以弄懂。如果我们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幼儿很快便能掌握。像诗歌中的“飘落”,教师就可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做动作了也就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指导幼儿有感情朗诵诗歌时可以有意无意地加上体态语言,这样给幼儿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幼儿在朗诵时记不清诗歌的内容,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提示就行了,所以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诗歌的教学非常重要。
四、创作――让幼儿做名副其实的小诗人
当幼儿已经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时,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尝试仿编诗歌了(当然有的诗歌不适合进行仿编),这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环节,
1 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其实诗歌的仿编环节和其他环节一样也是互相渗透、相互牵连的,并不是说为了仿编而单纯地增加一个仿编环节,仿编就是为了检验幼儿是否对诗歌内容已完全理解,是幼儿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一个延续:因此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中也要为诗歌的仿编打好基础,在让幼儿仿编时一定要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比如在教授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时,让幼儿记住雪花先要自己产生疑问,然后再想到要飘落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经过反复提示幼儿就会明白、记牢。等到仿编时教师就可以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让幼儿想一想雪花除了飘落到诗歌中所描述的这些地方,还可以飘落到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情。事实证明,有了前期的渗透、巩固,幼儿想象非常奇特,创编也很完整,
关键词: 童诗 诵读 仿写 创作
现代儿童诗作家金波曾说:“儿童不应当远离诗。”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能让儿童在念唱或朗诵时,潜移默化地逐渐增加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培养接受文学的能力。
小学低年段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首先,他们极富想象,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那些看似无忌的童言,常常不经意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意;其次,儿童接触最早的语言便是歌谣。从儿时妈妈常在枕边吟唱的童谣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韵文,这些童诗依附于生动、美妙的形象,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对儿童最具吸引力。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童诗创作的兴趣,我就近两年的活动实践谈谈看法。
一、诵读,打开童诗阅读大门
让孩子亲近童诗,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班级诗韵文化和积极浓郁的读诗氛围。诵读尤其适合于童诗,通过诵读,摸索记忆的规律,感悟诗的意境;通过诵读,使诗词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1.《365夜儿歌》领进门。儿歌是最纯真的歌、最自由的歌、最快乐的歌。在学完汉语拼音后,我带着学生走进了童诗的摇篮。学生人手一本《新编儿歌365》(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编儿歌365》荟萃了几十年来的儿歌精品,每一首儿歌都是童趣盎然、简短上口、易于吟诵。一开始,很多孩子背不熟,老师不求全责备,不搞“一刀切”,先以奖励为主,在班级形成一股整体向上的力量,一年多的时光,一本《365》日不间断的诵读,真的使孩子形成了才情诗意。
2.童诗欣赏课带上路。低年级课文中有不少优秀的童诗,这就是很好的赏读资源。在童诗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将童诗与音乐整合。如在教《欢庆》一诗时,可让学生尝试给诗配画,更好地理解儿童诗的意境;在教《“红领巾”真好》时,可连接金波的《白天鹅》、《鸟儿的生命》、《愿站成一棵树》,让学生接受诗的熏陶、诗的洗礼,让诗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播种,发芽,生长。
3.多种活动激乐趣。为努力营造儿童诗教育氛围,增强儿童读诗活动的情趣,班级“读书角”中《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是必不可少的;班级文化墙上依据不同季节、节日等定期流动变换的“赏诗乐园”也是孩子们读诗、赏诗的乐园。每学期开展的儿歌连背、诗歌朗诵比赛、我为童诗来配画等活动,更可积极有效地督促孩子们开展个体阅读诗歌活动,使诗成为儿童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仿写,架起童诗读写桥梁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模仿,写作儿童诗也不例外。仿写,降低了写诗的坡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仿写是架起读与写的最好桥梁。
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事物进行诗歌写作,这就是最简单的仿写。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四季》,孩子们就有了:“小雨沙沙/它对禾苗说/我是春天/ 西瓜甜甜/它对太阳说/我是夏天/落叶飘飘/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朵朵/它对可爱的小朋友说/我就是冬天/”这样,在愉快的仿写活动中,学生不仅对课文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渐渐熟悉。
低年级课文多为并列段式,这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写话平台,由此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完全有能力创作儿童诗。
三、 创作,绽放童诗情感之花
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先生说:“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正好用来润泽,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发现诗韵美,学会表达诗中情。
我们教孩子写诗,就是启引学生以童眼瞩望世界,以童心感悟生命,几行小诗,便是他们五颜六色的幻想,深厚隽永的睿思。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写诗时,要引导他们找出自己感动过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想象描绘、表达。如一个孩子所写的《爱》:“爱是什么/爱是我给爸爸泡的一杯热茶/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给我烧的香喷喷的饭菜/爱是什么/爱是同桌借我的一支铅笔/爱是什么/爱是我把摔倒的小弟弟扶起/”
诗是稚嫩的,却把看似平常却难得珍贵的情感在几行小诗中如此真切地流露出来,这正是“我笔写我语,我语表我心”的童心体现。
当然,仅凭丰富的生活体验还不够,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诗的灵感,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独特的心理体验,用笔录下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足迹。
一首优秀的童诗,不仅仅在童年吸引过孩子,还一定会跟孩子以后的成长一道永存。童诗似清泉,滋润影响着儿童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丰富盈满,使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潘人木语)。走进童诗,让我们带给孩子最美的童年,让孩子徜徉在童诗的天空,乘着童诗的翅膀飞翔。
参考文献:
[1]陈玲娣.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策略.
[2]洪志明.用新观念学童诗.广东教育出版社.
诗歌教学要多读,这一点语文老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而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存在一些误区,使得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让学生把一首首优美经典的诗词读懂,读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在诵读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用多样化的朗读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典诗词美则美矣,可是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有些艰涩难懂,没有小说戏剧那样精彩,部分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自然很难沉浸到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要让学生主动走近古典诗词,首先要采用丰富有趣的朗诵方式,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1)古诗吟唱
古典诗词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富有音乐美。有些古诗词已经被配上现代流行音乐传唱,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最有名的是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有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安雯演唱的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可以让学生学唱这些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曲,配合诗词演唱。让学生在流行歌曲的旋律中,轻轻松松唱会经典古诗,何愁学生对古诗学习不感兴趣呢?
(2)配乐诵读
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教师可以配上与诗歌意境一致的音乐,营造诵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在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一曲古韵十足的《高山流水》。音乐创造的意境可以营造特有的心理氛围,把握诗歌的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熟读成诵。
(3)配画诵读
配画诵读,即将诵读作为欣赏风景画的过程,边读边用多媒体配上诗词描绘的画面,或者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归园田居》时让学生一边朗读“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边想象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看到:堂前静静地开放着一片的粉色桃花和李花,如桃花源一样梦幻;屋后,榆树和柳树已经吐出嫩绿的新叶,带来一片清凉;眺望远处,村庄里袅袅炊烟升起……这是一派何等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学生自然能从中体会陶渊明此刻如鸟归山林般的喜悦之情。
(4)比赛朗诵
要提高学生吟诵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诗、学诗、背诗,还可以开展各种读诗、背诗活动。比如组织一些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定期组织一些对诗歌感兴趣的学生探究、诵读诗词。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主题,开展一些诗词朗诵比赛,让喜欢朗诵的学生到舞台上一展才华。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学生与古典诗词亲密接触的过程,也是学生诵读水平提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促进。另外,一些参与其中的学生对于诵读古诗词会积极性更高,信心更强。
指导古诗诵读的方法还有不少,语文老师既要积极努力探索新的朗读方法,掌握各种信息,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又不能过于依赖这些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由古典诗词转移到这些手段上来。
2.重视范读的作用
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尽快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而且范读带着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范读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理解诗歌的情感。另外,教师的范读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诵读诗歌还起到鼓励作用。现在部分老师不喜欢自己读,喜欢到网上搜索朗读录音,我不提倡这样做,偶一为之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每首诗都这么教读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诗歌朗诵的不自信或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就感受不到诗词朗诵的乐趣,更读不出诗词的意境与内涵。而且现在网络上的朗读录音鱼龙混杂,并非都是精品,与其让哗众取宠的劣质朗读破坏了古典诗词的美感,不如教师自己朗读,虽然教师范读也有不足,但是,这种与学生共同品味经典的愉悦和亲切感,是任何录音都无法比拟的。
3.重视朗读水平的检测与评价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在课堂上先由教师范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然后学生齐读或自由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教师很少关注。对于朗读水平的检测除了让学生单独朗诵给教师听以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测评,还可以通过举办古典诗歌朗诵比赛,用这种方式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但要实事求是,不能不管学生读成什么样都是一句:很好,读得不错。这样不负责任的赞扬对已有判断力的高中生不是鼓励,而是另一种伤害。对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表扬他字音读得准,读得很流畅,让他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对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表扬他读得抑扬顿挫,语音语调掌握得不错,要注意进一步体会诗词的情感;对于朗读水平很高的学生可以给个荣誉称号,这是对学生诵读的激励。
4.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体悟
【关键词】新诗能力培养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怎么学
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悟是诗歌感悟。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诗歌
正说着,西西也跑过来说:“老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了一首四季的儿歌,您想听吗?”
……
自从上周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后,这几天,经常有孩子跑到图书馆,让我欣赏他们创编的诗歌,书架上那些摆放整齐的有关诗歌的图书也少了许多。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看来朗诵会的成效还真不小。
以前,看着书架上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四季儿歌》、《彩图名家儿歌》、《平安童谣》等图书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很少有人借阅。我觉得很奇怪,问过几位正在挑选图书的家长,他们随手翻翻我递过去的书说:“儿歌呀,念一遍就完了,没有什么意义。”“儿歌的内容太简单了,不能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孩子一两岁时教教他们还行,现在都四五岁了,还是多看点童话故事或知识方面的书吧。”
真的是这样吗?回味一下,儿歌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比故事少,同时,它那简练的语句,上口的韵律,短小的篇幅,多适合孩子朗诵、记忆呀。怎样让家长认识儿歌的价值,让孩子喜欢儿歌呢?我决定组织一次“幼儿诗歌朗诵会”。
我按不同年龄对孩子提出了要求:3岁以下的幼儿可背四句左右短小的儿歌或古诗;四五岁的幼儿背诵一些传统民谣、较长的儿歌、绕口令等;五六岁的幼儿要有语气地朗诵篇幅较长的儿童诗。
朗诵会那天,三楼的报告厅里热闹非常。当天天朗诵完《下巴上的洞洞》后,我问台下的孩子:“小朋友们,太奇怪了,下巴上怎么会长洞洞呢?”吴奇站起来大声回答:“因为他浪费粮食,吃饭掉饭粒。”
“听了这首儿歌,吃饭时应该怎么样呢?”
“不东张西望。”
“不边吃边玩。”
“左手扶碗,右手拿勺。”
……
演出过半,我现场教孩子们学习绕口令《数数》,并带领孩子边拍节奏边朗诵。由慢到快,每一遍节奏都不同。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快速地拍着手,大声地说着,兴奋得不得了。
演出快要结束了,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儿歌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三单元‘母亲河’,在下周的班队课上,我们打算来一次诗歌朗诵会。”老师的话音刚落,大家就兴高采烈,我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同学们没有用言语表达,他们的欢愉,全写在了那张充满玫瑰的脸上。
下课后,大家议论纷纷,到处找自己的搭档。我也找来了自己的好朋友?瑶和果果。哎,别提我心里的蜜有多甜了。
“该选什么好呢?”果果说道。
“既然是朗诵母亲河的诗歌”,?瑶挠挠脑袋,“那就选《长江之歌》吧。
“对,说的对,念书上的有什么关系,只要有感情、流利就好。这首诗歌的内容就很便于抒发感情。”我欣喜若狂地说道。
就这样,我们拿着语文书到走廊里练习了起来。
“?瑶念第一段吧,我觉得你最适合念第一段了。”(哈哈,其实我最念不好第一段了)我说道。
我和果果就齐诵第二段。任务分配好后,练习正式开始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瑶读得神情兼备,津津有味。哎,真不愧是班上朗诵第一女强人啊,可到我读的时候就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我原本以为她们会责怪我,可没想到她们竟然对我说:“没事,好好练。“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给自己打气,坚持练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终于能有感情地把第二段读通了。
当我们再次练习的时候,天哪,天下第一完美组合,漂亮!每个人都读得很有感情,很流利。
“配首音乐吧!”果果说。配音乐,效果不是更好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时光飞驰,朗诵会很快就到了。
“下面请徐青蕙、王成果、王?瑶为我们朗诵《长江之歌》。”主持人声音洪亮地说道。
我鼓足勇气,精神满满地向讲台走去。音乐起了,听到音乐之后我不再那么紧张了,不知为什么,心中的自豪感在我的心里潜滋暗长。我们的朗诵令同学,老师都陶醉了。我们三人朗诵得很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一种喜悦之情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随着课外阅读的进一步推广,儿童诗这种形式也日益受到关注。它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非常适合儿童念唱和朗诵,同时短小精悍,充满丰富的想象,又童趣盎然,非常适合学生写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的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发现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笔者近日执教了一节儿童诗创作课,旨在探索儿童诗仿写、创作的一般课堂模式,探索如何有序引导激发出儿童天生的诤陛。
二、现场扫描
第一阶段:观摩儿童诗赏析创作课《蜗牛》,教学流程如下:
1.赏析台湾童诗作家林良的两首儿童诗《蜗牛》,学生以诵读、品析诗句的趣味性橹鳌
2.欣赏两位小学生的儿童诗作品《蜗牛》,学生模仿写诗句。
3.观赏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蜗牛的各种形态,选择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创作儿童诗《蜗牛》
第二阶段:教研大组长评课。
1.这节课的亮点。一个内容――关于蜗牛,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两种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充满灵气的思考;三个层次――①赏诗,欣赏名家的诗情;②仿诗,感受同伴的诗心;③创诗,挥洒自己的诗意。
2.用复盘的方式来看这节课.第三阶段: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发表对于童诗的看法。要大胆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在低段引进这种文学形式,
三、活动反思
潘新和先生指出: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让孩子写儿童诗歌便是诗意语文的教育。诗意语文,正是要借助儿童无瑕的童眼,为他们的人生亮起一道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有:
1.有读诗的兴趣。耳熟能详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出爱诗的学生,首先自己得做个爱诗的老师。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诗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通过阅读促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使其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精神日趋进步、不断完善和提升。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所以,教师,必须成为儿童诗的“第一读者。”
2.有选诗的眼光。书店、网店、百度……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途径都可以搜到一大堆儿童诗,但到底哪些是我们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为学生选诗的时候,必须掌握一个原则――不偏食,要把不同国籍、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多样化的儿童诗选出来供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有大量阅读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