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淑敏的散文

毕淑敏的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毕淑敏的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1篇

前几日,有幸读到毕淑敏的《你永远不要说――雪域高原的传奇故事》一书,读后犹如食过橄榄嚼过甘饴,回味无穷:

毕淑敏17岁便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来到海拔5000米的高原阿里当兵。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毕淑敏和战友小如、果平、河莲、小鹿。毕淑敏当班长,她们既是战友,又是姐妹、朋友。在苍茫的雪域高原上当兵,生活是艰苦的,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乐观,她们一起用心演绎着生活的快乐音符。毕淑敏用饱含琼浆玉液的细腻笔触,绘声绘色又轻松幽默地描述出雪域高原上的生活经历:

昆仑之行:毕淑敏和战友们一起连着坐12天的汽车才到达藏北部队,后来又经过一周的乘车跋涉,才到达了阿里。高原上的路陡峭难行,车子在“搓板路”上行走,就像跳摇摆舞。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跌下深谷。幸亏大米压住了车厢,要不然人们就像滚珠似的在车厢里蹦跳不止。一天车坐下来,整个身体活像一把用了一百年的旧椅子,所有的关节处都要散开了。

昆仑之吃:高原上奇冷,一年要生九个月的炉子;高原缺氧,要烧焦炭。他们吃不上新鲜蔬菜,吃干菜和酸菜罐头,吃脱水菜炒肉;每年八九月份山下最热的时候,几卡车新鲜蔬菜经过6天的长途跋涉,运到高原上,但严寒使所有的蔬菜都改变了风味,吃到嘴里,都是雪花的味道;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太少了,她们偷偷地用手术刀割冻羊肉,用毛衣针穿上羊肉块烤羊肉;空投来的西瓜,随着降落伞飘到了雪原深处。

昆仑之喝:高原缺氧,水烧到60度就开了,食堂统一烧水,男兵女兵们提着水舀子、暖瓶,在那里排队等待40分钟;要喝茶就自己煮,抓把茶叶扔进硕大的搪瓷缸子,炖在火炉上,像熬中药似的焖着。

昆仑之眠:睡铁床,床上铺着薄薄的褥子,下面垫着草垫子。晒被子成为奢侈的节目。昆仑之眠充满着陷阱,有些人在梦中就醒不过来了,她们每天早上起床看见大家都活着,就觉得很幸运,心中充满了重生的快乐。

看过毕淑敏亲身经历的故事,觉得不只是有趣、新颖,还感动于她对心灵探索的价值及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她不是用沉重,而是用乐观诙谐的口吻描写了她的高原从军经历,那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沉浸在美好中的一种享受,是那种无论在何种艰苦的环境中都充满生活情趣,充满对美的热爱的情怀。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2篇

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有一个就是“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对幸福密码的破解,可以说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生活家”。

文如其人。毕淑敏的文字不浮躁、不奢华、不卖弄,现实生活中的她真实而亲切――从容的举止、平和的目光、温婉的言语、谦和的口吻、真诚的笑容。面对面采访,宛若在同一位邻家大姐娓娓交流。

找回失踪30多年的“朋友”

“今天,我首先要感谢余玮,他帮我在赤壁找到了一个失踪30多年的朋友……”2012年5月21日上午,羊楼洞,“中国著名作家写赤壁”采风座谈会。

听到作家毕淑敏一开口就提及我,我不免有些惊讶:怎么?我帮她在赤壁找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我仅仅是邀她出席笔会,怎么有这么一回事?迟疑之时,我注意到坐在会场的毕淑敏的先生――芦老师也是一脸的茫然,看来他与我一样也不知云里雾里。

“这位朋友不是别的,就是赤壁羊楼洞的‘川’字牌青砖茶。刚才,我第一口喝到这砖茶,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袭来,30多年没有感受到这味道了。30多年了啊,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当年,就是这青砖茶,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温暖……”毕淑敏深情地讲述着,整个会场静得一根针落地也似乎能听见。听到这里,我释然了。

16岁那年,毕淑敏赴阿里,开启11年的军旅生涯。高海拔、缺氧、超低温……这些词汇于16岁前的小丫头毕淑敏没有概念。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好,她对吃苦的思想准备有点不足。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她成为阿里高原骑兵部队的卫生员后,感觉似乎到了另一个星球。很短的时间内,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人烟稀少的边疆,从一个单纯的大都市学生一下子变为一名保卫祖国边疆的女战士,角色的切换太快。

在这个完全陌生、极端的自然环境里,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顿悟人的生命之渺小与脆弱。最可怕的是寂寞,能一起侃的人很少,和家人通信也不畅,常常显得百无聊赖,只能一个人去发呆。严酷和寂寥,成为毕淑敏这一段时间生活的主题词。

17岁那年的冬天,毕淑敏第一次想到了自杀。当年,毕淑敏是军队里的小医生,经常拉练穿越阿里高原无人区。那一次,她身背足有70斤重的重负要走60公里的高原路程。那天中午,毕淑敏不小心把自己的午饭扣在了牛粪上,于是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走。她心想,走不动了,就趴在地上休息一下。这时,指导员走过来对她说,不能休息了,太阳落山之前要赶回去,否则就会被冻死在雪地里。毕淑敏回忆说:“负重、远途、空腹,我觉得反正我走不到目的地了,还是死了算了。当时走到一个山体的旁边,非常陡峭,只要把手放开就可以失去生命。但是,我的手反而更紧地抓住岩石缝,我不想拖累别人,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

有一次,毕淑敏为一个战友守灵,“我站在窗外看天上那离得很近的巨大的星星,感觉到生命真的很宝贵短暂,我今生一定要利用好或珍惜好自己的生命,非常明确地为自己确立了生存意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更好,起码也不给别人痛苦”。

“阿里那个地方,海拔5000多米,自然环境特别极端。地理环境有时候对人的思维会构成强大的影响,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那里极端的寂寞,所有的刻板、单调、死一样的沉寂在那里头。而另一边就是一个特别年轻的生命,那时我不到17岁。”毕淑敏常常会整整一天就坐着看那座雪山。寒冷、单调、艰苦、隔绝,并且弥漫着无边无际的寂寞。那万年不化的雪山,冰封了军人们所有的激情,军人们的青春成了那里最鲜明的色彩。

当年,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每人一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老医生还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尽管此时的毕淑敏不知这“川”字牌青砖茶来自鄂南赤壁的羊楼洞,还以为它的故乡是四川,但从老医生口里渐渐知道:“它的茶碱含量很高,在高原,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这茶,就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后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这“川”砖,也曾一度在四川寻找过,但是无果。没有想到这次在赤壁笔会期间邂逅30多年前的这特殊的“老朋友”。在阿里地区戍边的岁月里,特别是在那风雪交加的冬日,她和战士们就靠这热砖茶温暖生活。毕淑敏说,这种砖茶的味道,让自己铭记一生。

在中国青砖茶的摇篮――赤壁羊楼洞找到了“川”砖,毕淑敏兴奋不已。她说,砖茶的味道是10多年暴风雪中浓浓的味道,是青春时代的记忆。她表示,回去后将把找到“川”茶的消息告诉当年的战友,并请他们一起品尝。

笔会结束不久,毕淑敏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散文名篇《洞茶》。全文再现了自己与洞茶“川”砖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初见砖茶时不以为意、茶砖相伴时温暖安慰、寻找砖茶时失望困惑、误买茶砖时绝望黯然、重逢茶砖时思念感动。

“我轻浅地含了一口。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口颊的每一丝神经,都惊喜地蹦跳。天啊,离散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在此狭路相见相拥相抱。甘暖依然啊,温润如旧。在口中荡漾稍久,熟稔的感觉烟霞般升腾而起。好似人已迟暮,蓦然遭逢初恋挚友,执手相望……”深挚的情感宣泄在她的笔下,成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她感喟:“人的所有器官中,味觉是最古老的档案馆,精细地封存着所有生命原初的记忆。胃更堪称最顽固的守旧派,一往情深抵抗到底。这些体内的脏器无法言语,却从未有过片刻遗忘。它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稳定,保持着青春的精准与纯粹。”

在寂寞的军营,在冰天雪地的极寒边防,一杯砖茶温暖着身体、陪伴边关岁月、也见证着毕淑敏那些青春的日子,成为记忆中永远的温暖,让她一直魂牵梦萦。

让毕淑敏高兴的是,洞茶“川”砖的故乡羊楼洞早年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茶商云集,极盛时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小汉口”之誉,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今天已是中国茶文化的名片。如今,毕淑敏已被授予赤壁荣誉市民,作为“老朋友”的赤壁已把她视为“自家人”。

“戎装・白大褂・爬格子”的变奏曲

阿里的生活是寂寞的,惟一的娱乐休闲是读书。毕淑敏酷爱读书,阿里地处偏远地区,运来的书并不多。当时,毕淑敏所能看到的书除了一些马列与《毛选》等政治书籍,再就是全军下发的《鲁迅全集》。她把《鲁迅全集》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她不但是喜欢他的文笔,更喜欢他的思想深度和眼光敏锐,喜欢他的根据形势对自己人生方向进行定位。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奠基人渐渐成了毕淑敏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偶像。巧合的是,毕淑敏后来的经历与鲁迅弃医从文有些相似。鲁迅的骨头硬,毕淑敏无论是在写作或为人处世中都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迷失自我,也颇相似。

后来,毕淑敏脱去戎装,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22年。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

日常工作不免琐事,然而阿里却像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毕淑敏的生命中。“无论是面对雪山,还是行走在荒原,我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感觉,就是人生非常短暂、脆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不努力地赋予它价值和意义,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会像昆仑山的雪或寒冰一样很快消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当年阿里岁月的历练,让她心灵剔除浮华,留下本色。

对于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得毕淑敏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欲望。为此,她用一年半的r间自学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

毕淑敏至今还记得电大现代汉语的考试。考前,一位考生向她透露说,当天的阅读分析题是分析茅盾的《子夜》,很多考生头天晚上就知道了题目,而且全北京的《子夜》一书因此都被借光了。“我当时就想,我反正也没看,那就能写多少写多少吧。”

拿到卷子后,“我一看,那道大题真的就是分析《子夜》,但老师说,这道题作废,改为分析《骆驼祥子》。”第一个题是骆驼祥子拉过几辆洋车;第二题是“骆驼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对早就读过《骆驼祥子》的毕淑敏而言,这实在是太简单的题目,她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1986年,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一吐为快。利用当医生值夜班的时间写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全不懂写小说章法的毕淑敏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处女作《昆仑殇》。“起初写小说完全没有经验,心中充满了激情,心里有话要说,要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就做了,就这么简单。”

毕淑敏记得,那天自己把稿子用牛皮纸袋封好,准备去邮局寄,结果先生表示他骑自行车直接送到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昆仑》杂志编辑部,“编辑说回家等3个月,未见通知就自行处理”。很快,编辑部来信,说“被文中磅礴的气势和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同时质疑稿件是否是请人捉刀的。

次年,第4期《昆仑》杂志重磅推出了《昆仑殇》,《小说选刊》接着转载,引起轰动。不久,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从此,毕淑敏步入中国文坛。

她的先生曾这样说:“对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怎样白手起家,踏出了第一步。对一个作家的家人来说,评价作品也许和读者、评论家有所不同。我看到她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努力。”

从此,毕淑敏边做医生边写作,直至1991年,她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她的生活经历堪比小说。从医经历中,毕淑敏是个不错的医生,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1998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课程班的一名学生。那一年,她46岁。面对别人的不解,毕淑敏说:“我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着迷。正好有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就很自然地报了名。”

一个简单的理由,毕淑敏开始涉足新的领域。在毕淑敏心目中,心理学就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一门科学。在北师大主修心理学博士之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心理咨询中心。出乎她意料的是,来咨询的人太多了,很多人为了得到她的诊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她坦言,喜欢和人有关的学问――医学和文学,包括心理学,“这样的学问,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快乐”。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

“最幸福的人”的“手和脚”

20世纪80年代,毕淑敏在国外一家报纸上看到,按照投票者投票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所的“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排序为:第一,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第二,给病人治好了病,和病人告别时刻的医生;第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城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此时,毕淑敏与自己一对照,居然自己已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

生活中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毕淑敏说,有些时候,“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黑白的照片。“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者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为此,她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没有一件金首饰、宝石,也没有一套名牌衣服,没有名车,没有大房子。”毕淑敏说,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她这一生将永不化妆。“有场合需要的话,为了表示尊重,我还是会化点淡妆。”据悉,她惟一的一支口红还是出席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时受赠的礼物。一如她在散文《素面朝天》中所言:“我是女人,也很爱美。但我却不喜欢化妆,不喜欢往脸上涂抹一些失了真我的颜料。”

其实,她的文风也是“素面朝天”,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凡之中见真情,素朴之中见思想――读她的作品不失是一种精神享受。“素面朝天”是毕淑敏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解读。在毕淑敏看来,真正的美丽并非来自外表而是心灵。当一个人的精神富足时,那种朝气与活力,乐观与自信就是一种美丽。这美丽足以弥补一切外表的缺陷,同时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快乐。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毕淑敏认为,再多的金钱也和幸福无关,因为真正的幸福并非经济条件上的,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她说,幸福并不是爬到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3篇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省文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

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诉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象征性的。

我喜欢送实用的礼物。

不单是因为它可为朋友提供立等可取的服务功能,更因为我的利己考虑。

此刻我们是朋友,十年以后不一定是朋友。

就算你耿耿忠心,对方也许早已淡忘。

速朽的礼物,既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善意,又给予朋友可果腹可悦目可哈哈一笑或是凝神端详的价值,虽是一次性的,也留下美好的瞬间,我心足矣。象征久远意义的礼物,若是人家不珍惜这份友谊了,留着就是尴尬。或丢或毁,都是物件的悲哀,我的心在远处也会颤抖。

若是给自己的礼物,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好。比如一块石子一片树叶,在别人眼里那样普通,其中的美妙含义只有自己知晓。

电话簿是一个储存朋友的魔盒,假如我遇到困难,就要向他们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畏惧孤独的潜意识,像冬眠的虫子蛰伏在心灵的旮旯。人生一世,消失的是岁月,收获的是朋友。虽然我有时会几天不与任何朋友联络,但我知道自己牢牢地粘附于友谊网络之中。

利害关系这件事,实在是交友的大敌。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视患难与共的友谊。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赏析:

要让这棵树上的这一个果子永远保持鲜亮、晶莹,就必须做到信任。信任如水,时时刻刻滋润着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信任如光,总是毫不厌倦地照耀着它,令它茁壮成长;信任似风,把这个果子所散发出来的芬芳吹向五湖四海。信任,会使这树四季常青,会使这果子四季永存。

作品特色:

毕淑敏的作品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散文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感悟,阐述了她的人生观,女性观。表现出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或动、对人生的追求。总的来讫,她的创作风格是笔触细腻有味,抒情或人,文章洋溢哲理,行文幽默,情节跌宕起伏。

毕淑敏经典语录:

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毕淑敏《幸福盲》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毕淑敏《提醒幸福》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

——毕淑敏《教养的证据》

幸福是个哑巴。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毕淑敏《孝心无价》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性尊严 毕淑敏小说 女性权利 理性

如今,大多数女性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着和男性一样的双重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她们虽然在社会获得了一些经济和政治地位,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下的世俗心理对女性的偏见仍未消除,女性在社会流言蜚语的约束下举步维艰,这就使女性对自身尊严的追求显得格外重要。

走出家庭参与社分工的典型女性代表在毕淑敏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女工》中浦小提代表着思想尚未解放却要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谋得生存的传统女性;《女人之约》中精明干练但姿色平庸的女厂长代表着在社会上赢得一定地位的女强人;艳丽妖冶但作风不正的郁容秋代表着遭人们议论的的女人;职业体面的兰医生代表着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女性知识分子。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新时期女性不同阶段的尊严状况。

新时期初期成长的女性在家庭中受到老一辈旧思想的灌输,在社会上又被世俗的道德观念约束,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对自我压迫的传统女性身份的默认。基于这一认识,女性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漫长的物的朦胧期, 惨痛的人的觉醒期和追求女性尊严的成长期。如此才能获得人格精神上的真正独立。

以《女工》中浦小提的一生为例,当无赖泼皮的白二宝热情追求美丽善良的浦小提时,他善于利用舆论制造假象,又抓住传统社会要求未婚女子保持贞洁的心理来威胁她。在社会舆论的支配下,浦小提被迫草率地与他结了婚。结婚后的浦小提虽然在社会上获得一份工作但仍被束缚在家庭中,她始终没有摆脱女性为物的地位,丈夫白二宝却认为:“娶个女人不就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嘛①”,婆婆更是因浦小提生了女孩而不再过问她的状况,他们全然把她看做生育和劳动的工具。她对歧视她的丈夫和婆婆一味地忍让和付出,在婚姻中,女人一旦只为了丈夫、家庭而活着时,她的美与尊严就会丧失殆尽。浦小提这种自我物化的意识必然换来无情丈夫的抛弃。离婚后的浦小提懂得了忍受孤独,并开始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浦小提在找工作时遭到了无数次拒绝和卖酒老板对她的人格侮辱,这无疑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像过电影一样回顾了她屈辱的前半生,长期压抑的自尊被痛苦的泪水彻底地激发唤醒,经历了惨痛的觉醒期,她的理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要享受并行使她应有的权利!浦小提开始进入追求女性尊严的成长期。

此时的浦小提再面对白二宝的欺辱时敢于反抗,并且她开始理直气壮地向白二宝索要女儿的教育费,不再独自一人承担。当浦小提和高海群一对相爱却因误会没在一起的恋人在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再次相见时,尘封的爱情被迅速地从心底唤醒,可是此时的浦小提渐渐理性和成熟了,她拒绝了早已有妻室的高海,最终选择了让自己最美好的那个少女形象永远留在爱人心中。她终于获得了人格精神的独立。

进入社会,女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漂亮的女人干事业处境艰难,甚至会受到更多的威胁和诱惑,男性把她看做事业合作伙伴的同时,也觊觎她的美色。《女人之约》中的女厂长并不漂亮,“皱纹像一把精致的折扇,铺满脸庞” ①,多年在社会上拼搏的经验告诉她:“漂亮几乎是女人事业上的大敌”②。正是因为女厂长不漂亮,男性才会以一种相对平等的态度与她合作,她凭着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才不会被大家质疑。女性除了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还受到比男性更加强烈的内心干扰。随着时间的流逝、容貌的衰老以及因忙于事业未来得及考虑的婚姻问题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恐慌和担忧。对于这一现象,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阐述得更为深刻,“即便她选择独立,她仍然在生活中腾出一个位置给予男人和爱情。如果她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她往往担心会错过自己女人的命运。②”

毫无疑问,两性以不同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存在着。女性在个头和力量上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这就会使女性由生理上的弱势转而形成心理上的自卑。这种生理、心理上无法消除的自卑情结使她们在工作上变得更加敏感和小心翼翼。越是在社会上拼搏的女性,越看得到男性拥有社会特权。在事业上,女厂长经常碰到这种性别上的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是不稳定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尽管女厂长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但为了使工人们尊重并乐于听从她,她必须时时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维护厂长身份的权威。事实上她被工人们的舆论束缚得更紧,女厂长的威严会因为向声名败坏的郁容秋鞠一个躬遭到工人们的纷纷议论而随之贬低。在《第二性》中,男人可以将任何女子,不论是女仆还是,带到他的床上而不会降低他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女子如果选择了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结婚或私奔,就被认为是一种堕落。女厂长孤独地在男人的世界里拼搏,为了立住脚,她总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西装的打扮留给工人们一个像男人一样威严的形象。女人如果“想要让男人接受,就必须像他们一样思考和行动”③。为了保持作为厂长的价值,她不得不失信于郁容秋。

毕淑敏除了关注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严外,更关注那些城市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生存境遇。她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毫无尊严的女性形象。《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是与女厂长相对立的一个人物。郁容秋说:“我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偏巧又生得心比天高。我想做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可我没有这个机会②”。 《红楼梦》中的晴雯和郁容秋有着相似的境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③”。作为封建大家族里一个卑微低贱的丫鬟,晴雯没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和机会。同样,处在社会底层的郁容秋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获得人们对她的尊重,最后死在追求尊严的道路上。封建制度下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戕害了古代社会中无数个想摆脱自身命运的美丽女子,而如今,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大众言说的形式包裹在威力巨大的社会舆论之下,成为女性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又一大杀手。

毕淑敏在《两性》中曾经说过,“男人和女人都做事业,男人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女人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 ④郁荣秋抱着“决一死战的气概”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去替工人们讨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一次次的陪酒耗尽了郁容秋玫瑰般美丽的生命。但是郁容秋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她的尊严基石是敌不过时间的“美貌”②,“令男人神魂颠倒的手段”②,以及自以为是的“聪明”。她的自尊自信完完全全建立在别人身上,她通^性征服了有地位的男人,以为就征服了男人统治的世界;她请求女厂长为她鞠一个躬,以为这样就提高了她做人的价值。女人的尊严像一只易碎的玻璃杯,一旦打破了就难以复原。

兰医生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这场女人与女人之间独特的约定。她既同情郁容秋,但她又非常理解女厂长处境的艰难,默许女厂长失信的行为。她想‘女人能够干的事业,除了从医之外,实在是很有限的……②’”在两者中间,她更体会出女性走出家庭到社会上求得尊严的艰难。

与两者相比,兰医生的为人处世则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她中规中矩地过着市民生活而不会遭到大众的猜忌和议论。我们可以从文中隐约看到兰医生的生活轨迹: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回家做饭洗衣。她是一个成功的家庭妇女,最重要的是她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她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严格地遵守着由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对女性的社会规范,其生存尊严才在世俗中得到了保障。

女性天生敏感而又自尊,她们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有的像郁容秋一样往往显得天真幼稚,借别人的评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像女厂长一样压抑着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一副不可亲近的模样;有的像兰医生一样中规中矩地过着低调单一的生活,不违常规;有的像浦小提一样经历过血泪的教训,才开始理性的觉醒……

女性尊严的获得和提高需要社会和个人双方共同努力。社会除了赋予女性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外,在舆论上也应该给予女性平等的对待。从个人出发女性要懂得自我肯定和理性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女性只有在经济、政治、人格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她们才能对自身尊严有着理性的认识与判断,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做人的尊严,从而追求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尊严。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分析新时期毕淑敏小说中女性不同阶级的尊严状况和女性追求尊严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时,我们并没有过分地贬低男性,男性和女性本是互补的一个整体,一味地宣扬女权主义或一味地鼓吹男权主义都不利于两性的平等对话。两性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舆论应该模糊两性的性别差异,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准平等对待每一种行为,而不是过分放纵男性或是过分约束女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 毕淑敏.女人之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

②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③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④ 毕淑敏.两性[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女工[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

[2] 毕淑敏.一厘米[A]//毕淑敏小说[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 毕淑敏.女人之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

[4]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 毕淑敏.女心理师[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

[7] 毕淑敏.两性[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8] 毕淑敏.尊严[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9] 毕淑敏.毕淑敏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5篇

“你说有什么意思,看得太过透彻再也没有悲喜。”

自六岁起,似乎便能穿透别人的内心。姨妈婚礼在即,婚戒却丢失,她说,被猫咪无意吞了下去;姨妈离婚,后再恋爱,她说,他是骗你的,他待你不是真心;有男孩追求,她说,他娶的不是你……

有人羡慕,有人忧。亲近的人这般说,你有全世界最晶莹的大眼睛,可惜,也看不清未来。而她也只不过是想做个普通的孩子,慢慢地长大罢了。

倘若,在最初相见的时候,便会知道与这个人是否会有一个美满的结果?

倘若,明明爱,却又知道未果,那么,还是否会在未知的情况下勇敢?

……

我不否认,亦舒的这本书并非我最喜爱。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她的早期作品。

也许,一个人的心与身在历经时间和环境的反复更迭后会逐渐沉淀或者改变。有些人,在最初的最初,多么肯定地说,这一生,不愿婚娶,只愿日日开心度过下半生,但是时日久了,也许累了,终究厌倦一个人的生活;有些人,繁华的生活过久了,日日想着如何返璞归真,殊不知他人又是如何羡慕当前生活,至少不用为生活所奔波。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前程如锦绣般繁荣,只需按着节拍向前便可,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心也依然还是不满足。

可是,还有什么可以敌得过时间?还有什么没有变?

回忆起看《情人》之时,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河流里荡漾起伏着。一片喧闹声中,身着西装的中国男子走到法国女孩的面前,故事就这样开始。

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想起当年的我那样渴望去越南,想去看看杜拉斯笔下的湄公河,想去看看那一抹残阳凄艳有着说不尽的瑰丽,却又有说不尽的悲怆。也想看看当初河堤岸的唐人街,想去看看那些街上挂着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中文字招牌……

可当抵达之后,景致完全改变,丝毫没有了当年的气息,心理不是不失望的。

改变是好的,只是彼时心情不同,望过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或许,早已经失去了当初等待摆渡的心情,所以悻悻而归。

假若爱可先知,那么,当初的法国少女是否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是否会去爱那样一个人?

我们都是俗人,没有预知的灵心。而年轻的时候,又如何懂得,爱之一词,实属妄言。又如何能够看穿?

不,谁的一生没有失恋过几次,只是有的人情愿身经百战,但仍乐在其中而已,又有几人可以未爱先知,倘若不是如此,又怎么可以镇定、从容、微笑?就此而撇下前世今生。

所谓,浓情蜜意,绝色艳名,纵是当下颜色正好,争先恐后奉上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又如何?对于女人来说,终其一生,不过是觅得一良人给其余生安稳罢了。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送给被生活粗暴对待,依然内心柔软的你

出版年: 2013-7

页数: 288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世间总会有些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生活在一个简单粗暴的世界,内心要保持柔软安宁。这里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你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和拥有幸福的提醒,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毕淑敏的文字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受到更多的是生命向上的张力,禁锢在心灵的悲伤如冰霜噼噼啪啪地裂开,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畅快。

她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使心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一盏冬天的红灯笼,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琐碎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毕淑敏最温暖的作品,送给经历过生活粗暴对待,依然内心柔软的你。愿我们都能好好爱、好好生活,被世界温暖对待。

《谢谢你离开我》

作者: 张小娴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张小娴最美的散文

出版年: 2013-4

页数: 223

定价: 30.00元

张小娴,香港知名作家。她是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上世纪90年代初于《明报》连载《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声名鹊起。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6篇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点评:

对你的亲人来说,对你的朋友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无法缺少的一部分。你,就是很重要!这,是毕淑敏老师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如果你能够仔细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会对自己说:“我很重要!”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体会,你一定不会再贬低自己,一定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好好地活着,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具有非常含蓄谦虚的特点,常常说“我不重要”。读完全文,我们一定会昂起头,对着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这也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7篇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梦想把追求的门推开,而阅读把我的心灵之门推开。

阅读是什么?她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度;她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骨;她是醍醐灌顶的智慧琼浆;她是纯洁心灵的弥天大哲。

读散文,抚平了我躁动的心,让我变得亲切平和。你看那毕淑敏,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般的亲切关怀之情,没有说教,没有斥责,有的只是温情。你看那俞伯平,读其文知其人,谈亲情说友情,文字都极为接地气,饱含人间温暖真情,如一位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谆谆教诲。散文的“真”,不再让我们雾里看花,如扯蜘蛛丝般去辨析纷纭无绪的情和爱。散文的“纯”,如清澈见底的溪水,让人心动不已,如豆蔻年华少女,美得让人心神荡漾。喜怒哀乐、啼笑幽怨,都纯得让人动情,让人心颤。

读小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谓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俊美与丑陋。托翁的沉稳冷峻,果戈理的鞭辟入里,马克・吐温的无情嘲讽,鲁迅的嘻笑怒骂,贾平凹的融情于理,都如黄金般珍贵。有时闭目冥思,想想周围之人竟与作品中的人不谋而合,竟可对号入座。抠门的葛朗台、自我精神胜利的阿Q、面丑心善的伽西莫多……形形、性格各异的人物纷至脑海,熟稔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顿感这些伟大的作家体验生活之深刻。与书中人物对白,便是与这些泰斗们进行思想交流,心中的感受果真是妙不可言。

我佩服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济世情怀,我敬佩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事准则,我为生于乱世漂泊不定的李清照感慨不已,我为食无粥却垂青史的曹雪芹同情至极,我怜惜多坎坷却流芳百世的莎士比亚,我愤慨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南唐后主李煜……智者的心,只有孤独的人会懂,只有超脱世俗的人才知。

毕淑敏的散文范文第8篇

重评的发生与新时期文学的规划

8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与接受

前夕激进文人诗文中的新型婚恋意识书写

论后期创造社的实践观及其实践之维的沦陷

工具革命:“活”与“死”的实用辩证法——论白话文理论的命意基点及内在理路

日本的现代批判与鲁迅

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试析鲁迅《过客》中的三位“过客”

鲁迅与苏童

“当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八十年代北京诗歌发展概况

永世为农的文学表达——重读李锐《厚土》系列小说

论《芙蓉镇》的传统

由“殊途”走向“同归”——柳青《创业史》中“民间话语”和“政治话语”的融合

道德理想主义的困境与小说的折断性叙述——评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

论阿来小说中的反讽精神

文学的另一种“现代启蒙”:毕淑敏写作意义略论

走进新时代——从刘震云写作风格的变化看新世纪城市生活转变

文学与性别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读毕新伟《暗夜行路: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

论梁启超戏剧

试论20世纪初小说中“英雌”构型的基本要素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动物世界”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艺术价值

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论新时期农村小说的悲剧风格

论戴厚英的小说创作

在波诡云谲的历史中叩问人性——评艾伟长篇小说《风和日丽》

从“底层写作”到“打工诗歌”的批评综述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之比较

试论莎士比亚对早期戏剧创作的影响

叙述的魅力——张爱玲与张恨水言情小说叙述者形象之比较

与唐对话——从匡燮文化散文专著《唐诗里的长安风情》谈起

晚清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和中国形象

世俗的死灭与神性的显明——陈映真短篇小说《加略人犹大的故事》意义阐释

罗门蓉子六十年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筚路蓝缕的学科研究史——评黄修己、刘卫国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作为方法的“对话”——读张丽军的《对话与争鸣:新世纪文学文化热点问题研究》

评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

现代性幻象——基于听觉维度的理性主义文化批判

文史见道——章学诚“六经皆史”论

南理工诗学研究中心举办长篇散文体小说《平民之城》研讨会

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

批判与重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史写作视野下命运及文学革命

试论“家庭苦情”系列对“伤痕文学”的艺术超越——重读张平1980年代的“家庭苦情”系列

祥林嫂的人生困境与鲁迅的现代性焦虑——以《祝福》为中心

异中求同: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鲁迅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之二

顺逆之间的文化接力——关于“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

21世纪初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新趋势

“村委直选”与乡土中国——李洱长篇小说《花腔》到《石榴树上结樱桃》阅读随笔

精神还乡与宏大梦魇——评阿来《空山》

回忆不止于抚摸——评杨剑龙长篇小说《金牛河》

三城记——都市景观与作家心态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及其启示

越界狂欢:肉体献祭之谵妄及消解——对木子美等网络现象性别政治的文化解读

戴着镣铐起舞——解读《红日》的情爱叙事

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精神的难度与韧性——读谭湘散文

将笔当桨以诗证史——评《舟行纪——同济百年诗传(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