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景抒情的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1篇

一、直接抒情

任何抒情都是有所依托的,无缘无故的感情是没有的。直接抒情是以专门的段落,直接地、单独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几个段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些都是直接抒情。作者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二、与叙述结合

就是抒情与叙述融在一起,感情渗透在对事或人的叙述过程之中。与抒情相结合的叙述,与一般的客观叙述不同,它是带着感情叙述的,有着浓厚的主观感彩。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最后几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尽管没有更多直接抒情的句子,但作者深深的恋念之情,却渗透在字里行间。

三、与描写结合

通过描写来抒情是较多用的方式,在借景抒情中最多见。即所谓“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景为情写”、“情为景抒”。写景就是写情。借景抒情情更浓。景、人、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写事而写事,或某一段写景,某一段写事,要做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巴金的《海上日出》最后两段: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时,人就不能够看见它。然而太阳在黑云里发射出光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到后来才慢慢儿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这两段描写,突出了太阳的伟大力量,它渗透着作者的崇敬和向往的心情,最后以“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的心情。再如《草地夜行》的末段写道:“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这段话,就是借景描写,它来抒发小战士在老战士舍己为人精神感召下,决心搏击风雨,冲破黑暗的强烈感情,坚定了必定胜利的信念。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2篇

1、《樱花赞》。《樱花赞》为散文。冰心作。描写作者回忆1961年访问日本时的情景,尤以汽车工人为了接送中国作家代表团而特意将罢工时间推迟这一友好举动,更使作者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借赞美日本的樱花来赞颂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作品借景抒情,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2、《关于女人》。《关于女人》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等,福建闽侯人。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散文集《寄小读者》表达作者对小朋友的关心和扶植,对未来充满希望。本书是冰心的一本集子,署名“男士”,属“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为“增订本”。

(来源:文章屋网 )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3篇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模拟训练

石渠记

[唐]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③而焚,既酾④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è):指袁家渴。②庥(xiū):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ī):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长可十许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倘徊欢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闻水声,如鸣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4篇

抒情散文是用文字塑造而成的图画和乐曲,这美是自然折射到人内心的情感,或者是人心投映到自然而成的描写。抒情散文的作者最善于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为对象,便能理解抒情文字的图画美和音乐美。

《荷塘月色》就是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彩画。课文的第四段重点写清幽淡雅的荷塘,形态各异的荷花,在作者眼里俨然如仙子一般。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了优美的描绘。作者用微风写荷花的动感、荷香的淡雅,将荷叶、荷花、荷形、荷色、荷味描写得浑然一体。第五段着重写静谧朦胧的月光。作者笔下的月光具有流动感,轻飘朦胧的雾气使月色也更加迷蒙柔和,恍如仙境!作者在这样的美景下暂得安闲,如“小睡”一般。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投射了作者细腻入微的苦闷情绪。

《听听那冷雨》就像缠绵忧伤的琵琶曲。课文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作者用错综复杂的思维表达诉说不尽的情绪。文章采用特殊的形式,大量运用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读起来有如宋词元曲的韵味。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足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叙事散文是用琐事表现出人类的真情和美德,这种美是处于社会中的人类最应该珍惜和拥有的。佛经里有“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尘缘”的感悟,这种感悟就像叙事散文的作家记录在文字里的,所谓的“以小见大”。在作家眼里,一件很小的东西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记录老师金岳霖的散文,他用漫画的手法描绘了金岳霖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金岳霖的性格较为复杂:他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精神孤独,心灵纯粹。作者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这个非凡学者的豁达圆融,韵味无穷。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5篇

一、教学理念

(一).高职语文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重基础,强能力,重素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立足职业需求,应注重学生如下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必需的人文知识;较强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独立敏捷的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二)本人的教学理念

1.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强调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由此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强调主动的意义建构,强调教师的过程引导和对话交流,在不断汇聚、融合中完善和发展认识,并促进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应该尽量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

4.系统论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课程内容结构是一个系统,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可使系统达到优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主体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90%是女生,他们个性活泼有一定上进心,但文化基础薄弱不够自信主动,读写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欠缺。课堂上习惯于“听”和“记”的被动接受方式,缺少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对于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涉及,如《春》《白杨礼赞》等,但他们文体感不强,鉴赏方法不明,怯说怕写。有利的是,他们感性细腻,语感较好,可塑性强。所以在教学中要树信心,指路径,促建构,努力提高他们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三、内容安排

(一)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阅读与欣赏”

“自然的心迹”是新编职教语文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第二单元,是本套教材中唯一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单元。《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散文等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精彩片段。”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接触过散文,但由于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组元,学生对这种文体的认知并不明晰。本单元以文体组元,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语言、意境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并可适当挖掘一些人文元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表达与交流”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十分重要。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朗读的本质是以真意来传达和表现作品的内容,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要读好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理解得准确,并借助于一些技巧。

语段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训练方法,写好语段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或社区、学校)显得有些隔膜,这个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认真地打量、思考、表达,拉近自己与家乡(或社区、学校)的距离,反思自己在家乡(或社区、学校)问题上的缺失。

(二)本单元作品特点

本单元四篇写景抒情散文均为名篇,风格、写法、情感各异。《荷塘月色》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典雅、生动,抒发的是淡淡的忧伤,不激烈。《长江三峡》壮美,以游踪为线索,善于抓住特点,有序、层次分明地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三峡,语言畅达、明朗、热烈,情感比较豪放。《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小屋及周围环境,细致生动,超然空灵,语言精美,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晚秋佳日》描写的是晚秋的太阳,细腻地写出了“早晨”和“傍晚”光线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写朝阳是间接写,写落日是直接写。文章结构随意、短小、率性,但很有韵味,在一种幽静中与自然对话,孤独、寂静、空灵,透露出一种禅意和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是日本审美文化中典型的“物之哀”。

(三)各部分知识要点、内容难点

内容知识要点内容难点

《荷塘月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比喻(含通感)、拟人理解作者的感情

《长江三峡》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

2.善抓特点,多用修辞引用的作用

《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多角度、多侧面描写

3.精美的语言小屋的寓意

《晚秋佳日》1.写朝阳(间接)与夕阳(直接)的不同手法

2.日本文学的“静”与“美”审美观日本文学的审美观

口语交际·朗读朗读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朗读的重音

写作·语段语段的类型、结构形式、写法描写型、议论型语段

综合实践·走进家乡1.获取信息的手段

2.研究、整理、归纳信息

3.信息的表达信息的筛选、整合

小组的有效合作

(四)内容的处理

现代职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故结合各篇情况,做如下考虑:

1.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着力突出《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长江三峡》等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品味语言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写景及景点解说等相关知识;同时不囿于教材,大胆拓宽信息渠道,引入活水清泉,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时代气息,给学生以更大的情感和心灵空间,突出人文涵育。比如对《荷塘月色》的哲学意义可进行适当拓展,而《晚秋佳日》“物之哀”则可点到为止。

2.新教材除了传统的“阅读与欣赏”模块之外,加大了“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的比重,突出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带来新难题,即有限的课时很难保证所有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鉴于本单元各篇作品本身就是朗读名篇和写景典范之作,所以,可尝试把不同板块的教学有机整合,即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有机穿插“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的教学,系统地安排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的朗读训练以及语段的知识及其写作实践;在练习内容、作业布置的选择和安排上,也尽量考虑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联,力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因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把“综合实践活动”改为“走进Ⅹ校”,可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和感情,也便于活动开展;且校园本身就像花园一样美,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进行景物解说的写作和实践练习。

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口语训练语段写作课时数

赏荷塘月色停顿、语速校园一景(描写型)3

我的空中楼阁语调、重音园中小亭(叙述型)3

长江三峡朗读设计Ⅹ校简介(说明型)2

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Ⅹ校校园解说谁是最佳(议论型)2

四、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新课标及教材、学生情况,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写景抒情文景与情的内在联系,把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多侧面描写、运用修辞等散文表现手法及基本鉴赏方法。

2.了解语段的不同类型、结构、写法,能写出符合条件的语段;懂得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基本技巧。

3.进一步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如历史、规模、专业、荣誉、建筑、文化等,懂得通过多渠道去获得信息、筛选信息。能初步进行“校园解说”。

(二)过程与方法

1.缘景入情,关注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精彩片段,在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技巧美,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训练及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掌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朗读基本技巧;在文本研习过程中不断渗透语段的相关知识,进而通过语段写作实践加深认识。

3.指导学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并分组,通过实地调查、文字资料和网络检索等手段获取信息,通过比较同任务组的成果来认识信息处理的必要性;通过“校园解说”促进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自然的美丽多彩,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懂得热爱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宁静、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自己的成长,在对话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和分享,培养思维品质。

2.理解朗读的本质,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养成朗读的习惯;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懂得从语段入手,锻练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进对学校的感情,懂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认识到只要细心留意关注生活,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教学重点:

1.缘景入情,领悟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

2.散文的基本鉴赏方法和表现手法;

3.朗读的基本技巧和语段写作;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所寄予的深情和内蕴;

五、教学策略

(一)培养理念

三贴近:贴近学生,重引导、激励

贴近文本,重体验、对话

贴近职业,重技能、成长

(二)教学构想

1.缘景入情,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课标强调,“通过作品鉴赏活动,能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养人文情怀”。

2.加强对话和引导,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在对话理论指导下的现代阅读教学,是一个“众声合唱”的课堂,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乐于思想、敢于表态、勇于质疑争论,以便生成、深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以营造更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和心理情境。

3.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兼顾,关注精神成长。

从学生现状来看,他们初次离家独立生活,难免有些烦恼不顺,需要学会化解;从旅游职业需求来看,他们将来要和各色人打交道,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学会自我调适,培养心理抗挫力尤为重要。

4.阅读教学与口语、写作教学优化整合。

将“口语交际·朗读”和“写作·语段”部分知识的教学合理、有组织地穿插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以求高效。

(三)学习方式

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是生本对话,多元解读;师生对话,共同提升;多元评价,以评促学。教师重在“导”:《学案》先导—问题引导—启发指导。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朗读法,问题法,点拨法、练习法等方法,为学生的知识建构设置阶梯、引领提升;学生主要学法是个性化阅读、合作探究法、对话法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小组竞赛的活动。

(四)评价方式

从“自评”“他评(含小组互评)”“师评”三个视角综合评价;细化评价要素,既重过程——从课前“自主学习”到课堂“合作探究”全程全面评价,又重结果——最终目标的达成情况,发挥评价表的导向功能(详见《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教师在评价中,力求富有激励性、引导性、建设性的阅读评价,并注重延时评价。

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情况评价表

项目内容要素自评他评师评平均分量化评分

自主

学习

(40)能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解决疑难(10分)A9-10分

B7-8分

C6分

D5分

个人能解决《学案》及教材中简单问题,有记载(10分)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理解(10分)

及时发现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作记录,能质疑问难(10分)

合作

探究

学习

(60)

参与状况:是否参与整个过程;是否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否很好与他人合作;是否主动积极思考,参与对话等(10分)A9-10分

B7-8分

C6分

D5分

表达状况: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普通话良好,声音响亮;语速适中,态度大方;内容清楚有条理(10分)

思维状况: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在讨论中争辩;思维是否有条理性;思维是否有一定深度;有无创见等

(10分)

倾听状况: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吸纳;即使对方与自己观点相左,在坚持己见的时候,也懂得尊重别人(10分)

达成状况:学习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是否全面实现,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10分)

记录状况:学有所获,能认真整理知识点、内容要点,能积累课内外精彩句段(10分)

综合得分

六、教学程序

(一)教学组织

课前组织学生按照学案,预习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搜索相关资料和图片,并且完成幻灯片的制作。课上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实践探索及对话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及时开展自评、互评。课外指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

受作家余华的启发,笔者把本单元文本学习设计成“我们旅行去”,即教师引领下的一段旅行,饶有趣味,且导“文”和导“景”原本“异曲同工”,对旅游管理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应景。

旅程一:步入景区

旅程二:景点观赏

旅程三:情感探幽

旅程四:景区留念

旅程五:整理行囊

旅程六:旅程总结

七、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标准、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学习指导用书等相关资源。编写精心,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网络资源

信息时代,可以很便捷地获得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料,能发挥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适时补充、有效拓展等诸多作用。如果能够精心筛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QQ平台、博客可便捷地实行资源共享,分享个性化阅读的成果以及问题。“专题网站”为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空间。

(三)人力资源

我校语文教研组有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学有专长,又各有特色。年长的教师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理念新、富有激情。我校一贯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督导听课、专家评课、反思说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团队智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后盾。

(四)其他资源

校本资源,专业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6篇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

B.通过具体形象来烘托意境、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表象 意象 意境 写作

一.表象:无生成的存在

表象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每个人皆可见之,皆可因见之而有所感,作文者无不因见之感之而有所作。因此,表象乃是写作思维的基础。

自然和社会中的物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这种存在,人产生不了艺术感情,更发展不了这种感情,也没有基础去从事艺术创作。艺术中的美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又高于现实。自然中的美,有时昙花一现,不是人人都能够遇到的,艺术却可以使之永久化。譬如一道闪电,一幅摄影作品可以将它保存,没有亲见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有些美,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们没有机会亲身体会,艺术却可以突破这些局限,使之再现于眼前;社会中的美,常常是分散的,或者司空见惯,容易忽视,艺术使形象集中而鲜明,使人感受到它强烈的魅力。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这里的所讲的“实境”,即是指未经作者心灵的表象,是写作的基础。

宗白华说:“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湖山的情景在我的童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种遥远的情思吸引着我,让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 [1]当我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仿佛有一阵风或一场雨把一股清新的气息吹入我们的心胸,涤荡我们的情怀。而当我们把大自然当人一样看待时,大自然也仿佛在向我们呈现着它的喜怒哀乐,这就为我们对大自然的情感注入了新的东西。除了自然界,还有社会。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重山水的倾向,但这些幽咽泉流毕竟只是世界的一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美,比如人,富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我们阅读的对象。比如身边的人,包括熟悉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甚至与你擦肩而过的一个人,还有历史中的人、文学作品中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

种种这些世界的表象,是写作的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二.意象:想象对物象的生成

表象是没有经过生成的客观存在,只有经过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辗转反侧的构思,经由了作者那颗敏锐的心,烙上了作者的审美体验,染上了作者的人格情趣,表象才化蛹成蝶成为具有美感效能的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 如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意象:“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组成。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顾城的《生活》就一个字“网”,一个“网”字,就道出了错综复杂的生活百态,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戴望舒的《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百年的小花在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这首诗用“蝴蝶”“小花”这些意象,来表达诗人丰富的内心。蝴蝶、小花本是自然界中平常的物象,大家都能看见,未经诗人心灵时,它们仅仅是蝴蝶小花而已,但诗人敏感的心灵却可以让它们生出更为丰富的蕴藉来。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说:“但幽赏真境,遍环宇间不可穷尽,奈好之者不真,故每人负幽赏,非真境负人。我辈能以高朗襟期,旷达意兴,超尘脱俗,迥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妙观真趣。况幽赏事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举足可得,终日可观,梦想神游,吾将永矢勿谖矣。”平庸的生活里,永远不缺乏美的存在,但离不开个体独特的体验。

朱光潜说“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2]好的作品都是以对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追求为出发点,加入了作者的用情而写成的。

三.意境:语象对意象的生成

表象进步为意象,但这一切仍都发生在人的心中。世间不缺敏锐的心灵,但能将这种种心灵事件用文字恰切地表述出来的,为数不多。我们称这些人为――作家,或诗人。他们就是能将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中,自如地表达的那群人,他们也是掌握了语象的人。所谓语象,就是语言文字,意境是语象对意象的生成,意境是意象的完整性生成。

我们汉字本身就富含诗意,是有语感美的。比如“云游”,像白云一样飘荡,那么从容,那么淡泊。比如,中文中有字的重叠。“甜甜蜜蜜”好像比“甜蜜”要甜蜜很多,“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词就勾勒出了哀婉的氛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一叠,莲叶连天的景象顿现眼前。比如简单几个量词就活现一副画面:“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庾信《小园赋》)。再比如“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简单的重复也能表现出诗意。

语言的运用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譬如修辞,譬如在描写时运用诸如白描、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正反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手法,譬如在抒情时合理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

用语言勾勒出一种意境,即为写作。意境体现着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它具有对现实境界超越的根本特性,它能把内心世界和对象世界的最细微、最独特的东西传达出来。诗以意境取胜,词曲亦讲究意境,而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实质上也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好的散文都能在审美境界中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就连小说也有意境:在小说的叙述中恰当运用诗词,加以烘托、点染,构成意境美,《红楼梦》就是将诗词曲赋自然地镶嵌到小说之中从而构成独特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一。

古人对意象的运用对于我们的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学习诗人处理意象的方法,在写作时用意象来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

四.结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一文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胸中之竹,并非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虽然他讲的是画画,但写作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一过程看做对写作过程的概括:“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递进,就是自在的物象到意象的转化;“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转化,就是作者用语象把意象落实为作品的过程,而最终完成的充满意境的生成品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称为艺术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无言之美.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22。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第8篇

 

每逢语文考试,同学们都会对语文的各个考试点或多或少存在担心,有些同学不擅长些作文,有些同学不善于文言文背诵,又有些同学担心阅读理解拿不了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考试中的难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 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考生经验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①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③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④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通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够发挥的更好,考出理想的成绩。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 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