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1篇

1、散文的分类。散文按内容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叙事散文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写景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情景交融,叙事散文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2、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形散而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选用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所谓“神聚”,是指蕴涵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是统一、高度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散文的“神”,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己服务。

3、散文的线索。散文的选材主要靠线索来贯穿,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发展的脉络。散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作者感情,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甚至是时空的结合。

4、阅读要三抓。一抓线索,二抓“神”,三抓意境,重点是抓“神”。主要方法是:找文眼,进意境,品抒情,明技巧。扣住了文眼,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进入了散文的意境就能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体会了作者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了表达技巧,就把握了作者是怎样表现写作意图的。

[考点]

散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能力,重点又在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1、鉴赏散文语言。主要是考查理解作者的遣词用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能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

2、鉴赏作品形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鉴赏这些形象的特点,体会作品形象的寄托和作用,也是散文阅读不可缺少的方面。

3、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对全文结构的一种设计与安排,是作者思维活动趋势的形象说法。如果说体现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是文章的外衣,那么思路就是文章结构的内核。

4、鉴赏表达技巧。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如高考全国卷中基本上是考查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渲染、托物言志、扬抑、以小见大等,考查是要求分析鉴赏,即分析鉴赏某种技巧的作用与艺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辨别。

5、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技巧]

1、审题干,明要求。阅读解答前要审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条件,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抓暗示,定区间。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题目或出处有关,有时则源于题干本身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更多的则是在与题干有某种密切关联的文章文段中,抓住这些暗示,再据此找到信息点所在的文段区间,作答就不难了。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游记散文 优化方法 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和内洞“奇妙美”得到了显现。此外,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是“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3篇

1.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1.2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1.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1.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2.结语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4篇

一、考点阐释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最能够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大题分值重(20到25分),主观性强(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分析综合”中的第二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本考点要求考生: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二、典型题例

例1.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

例2.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到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例3.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

例4.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三、技巧点拨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基本以散文和小说为主,所以对这两种体裁的基本特征要透彻了解。以小说为例:比如回答小说鉴赏题,自然要对小说文体知识即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等作个回顾温习。其次,要认真读文本,搞清文本所写主要人物是谁,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什么社会现实,揭示什么社会本质,表达作者什么态度和感情倾向;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有什么个性特点和优秀品质,有什么社会意义等,并对文本自然段作出标记。第三,要快速阅读设题,在文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区域。第四,认真按设题要求(不要忽略设题中的任何一个小信息)或把原文“照抄”或把原文进行“整合”或“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答即“自撰”,只要看清问题,找准对应区域(某段或全文),一般都可答出基本要点来。至于用语的准确度,全看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汪曾祺;意识流

汪曾祺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比当代的许多作家要早,尤其在汪曾棋的早期小说中,有几分“狂”,这“狂”恰好体现他对现代主义的借鉴与认同。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而《受戒》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探的是这个时期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识流倾向。

一、 汪曾祺受过的文学影响

一个作家审美心理结构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个人气质、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人际和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整合的结果,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家所接受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和熏陶。 汪曾祺非常重视作家风格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而他曾说到:“研究一个作家的风格,研究一下他所曾接受的影响是有好处的。”2

1、 东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书香门第,自小学习书画,这对他后来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有关系的。汪曾祺受过多方面的文学影响,中西兼有。古代作家对汪曾祺影响最大的,当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他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归有光,说:“归有光用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对我是有影响的。”3“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中国古代作家”。4归氏文章的这些特征,标志着注重理性的正统载道散文向着近代散文的转变,汪曾祺将归有光比作中国的契诃夫。

东方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还表现在沈从文对他的影响上。从汪曾祺的文本看,颇有沈从文的风范。如他们都对人现乡土的关注与温爱,对文体创新的自觉意识。象沈从文一样,汪曾祺也有意实验过各种小说文体,而且作过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的尝试。

2、西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

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影响的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翻译作品,汪曾祺也接受了各种外国文学影响。对他影响较大的外国作家,他认为是俄国的契诃夫与西班牙的阿左林。

阿左林意识流的影响。汪曾祺高汪曾祺称阿左林是他终身膜拜的作家。阿左林―这个西班牙“98年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小说与散文写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西班牙,充满了回忆、怀旧和感伤情调。汪曾祺还喜欢阿左林在安静的回忆中写出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并以他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作为自己创作的参照系。

契诃夫对他的影响。汪曾祺高度评价契诃夫通过他的作品使小说从重情节、编故事发展为写生活,从戏剧化结构发展为散文化结构,甚至认为自契诃夫之后才有了真正的短篇小说,并认同了契所提出的“现读者要求的是真实,想读的是生活,生活本身。现代读者不能容忍编造。……现代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线逐渐在泯除。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汪曾祺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时期与特点

1、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时被其称为现代主义的温床

汪曾祺的现代意识的萌发和西南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集中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有、冯友兰等己成熟的学者专家.也有[钱钟书、冯至等刚刚学成回国的一批青年佼佼者。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完整的中西文化教育的背景,欧化程度颇高。“在西南联大”思想是自由的,个性是解放的。汪曾祺读的是中国文学系.但大部分的时间是看翻译小说。他的现代意识就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萌发、滋长并施益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的。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魅力。

2、早期小说的分类

汪曾祺早期的小说用活泼、自由、跳跃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手法、新技巧去打破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新式的小说型体。正因为如此.他旱期小说文体便显示出多样化的色彩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有意识地使用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特别是象征、暗示、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被频繁运用。增加了作品对人物心理的表现而减少了写实的成分。这主要体现在《复仇》、《小学校的钟声》、《绿猫》、《礼拜人的旱晨》等作品中。

(二)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浓郁的乡土色彩。作品篇幅相对较长,重感觉、重印象、重意境。极为看重营造一种淡雅而朦胧的氛围.如《老鲁》。

(三)不去营构完整的故事内核.追求某种散文美。如《风景》、《职业》、《年红灯》等。

三、 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的意识流的表现

汪曾棋曾说:“我要形式,不是文字或故事的形式,是人生,人生本身的形式,或者说与人的心理恰巧相合的形式。他的早期小说更多地体现了“人生本身的形式”。具体说来,形式方面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人物的象征化和符号化

汪曾棋的某些早期小说致力于人物的符号化和象征他。如在《落魄》中有些主人公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作为人称的“我”“他”与作为通称的“扬州人”、“南京人”之类.作家并非着意于翔画出人物性格而是要写出某种人物类型,某种符号。扬州人是怯懦者的符号或象征,南京人是争夺者的称号或象征,我"是安于现状者的符号或象征,这种用法颇具普遍追性。因而唐提称赞汪曾棋“有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探索与心理分析及捕捉意识流的手法。”

2、西方意识流手法的本土化

汪曾棋运用意识流手法相当娴熟,他对意识流的运用,不仅局限于借鉴,还把它与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西方意识流的本土化。如在《复仇者》中,他将人物的意识流动跟行为动作结合起来。复仇者独宿于山寺禅房,由单上的蜂蜜和花束,联想到和尚的光头,联想到白发的母亲,联想到臆念中存在其实并不存在的妹妹。这一意识闪现是由于他看见了井边的小姑娘,他希望有这样的妹妹。意识的产生大都以现实作触媒,人物意识的流动不太突兀,时空的跳跃也不明显。从而与西方的意识流手法有所不同了。

总之,汪曾祺早期的小说的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正如他所说的:“我追求的是和谐。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汪曾祺对现代主义的思考是辩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也正是江曾祺作品获得多种魅力的理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汪曾祺《谈风格》

[2]汪曾祺《汪曾祺说我的世界》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 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 ” “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 80-84.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7篇

散文考查表现手法,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作答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技巧,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作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作答表现手法题,可按“手法+分析(举例)+作用”的模式操作。首先,先指明所用技巧或手法;后结合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即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例1.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例2.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以上三例都是按照“手法+分析(举例)+作用”的模式组织答案的,规范严谨。

分析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说作用,但必须明确一般常用表现手法的特殊表达作用。几种常见表现手法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形象鲜明地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请看下面两例: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高考·浙江卷)

相关文段: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找到描写抓药的细节,可以发现,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准确地描写了人物抓药时一连串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正是白描写。作答时首先指出是白描手法,然后分析白描手法的具体体现,再指出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作者在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5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节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考生便知道文章表现的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我”的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只是为了再现“壶口的黄河”,而“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具体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用些常规术语来归纳其好处。

参考答案:主要是运用衬托手法。作者在这里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地图

文/高鹏程

(1)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3)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5)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6)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8)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9)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3)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

答:

2.请指出第(6)段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3.你认为第(9)段中的“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5分)

三舅的神情:

两点依据:

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答:

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答:

参考答案

1.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2.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3.①忧伤:因为第二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八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八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②憧憬: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建议让他女儿回来说“不”。③迷惘:第二段的“呆立”,第十一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4.(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第8篇

他对画很着迷,学习很用功,笔不离手又肯动脑筋,且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而进步很快。尤其是近年来,画作日趋成熟精到,观之,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

檀东铿的作品既端严精微又气度开张,给人宽博之感。他的每幅作品都画得很精美,从造型的概括取舍到用线用色都十分讲究,但是却不拘谨:形体丰秀大方,线条消劲圆隽:放得开’收得住,色彩统一协调又有统一中的小变化。像他的牡丹、芙蓉,花朵都画得硕大、丰满,占据了画面很大的位置,显得轻盈厚实,毫无空薄之感。他的几十幅作品,每一幅都有一种基调,既保持了一幅画色彩的协调,又拉开了画幅与画幅的距离。

檀东铿的作品,在突出画面主体时,注意到主体和环境的联系,注意到借物言情,努力把对象表现得有活力,有诗情画意。因而他的作品给人许多画外的遐想,给人余韵无穷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看到作者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功力。

出画集,办画展,画作一多,往往难以避免雷同,要克服这点,就要注意收集素材,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就要注意不同的立意取材,就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檀东铿注意到了这些。他的作品直接来自于生活,像杜鹃、马蹄莲、芙蓉等,无一不是来自于写生稿本。正因为来自于生活,所以像木芙蓉之类的花,他画得绝不同于画本,而是画出了自家的画,且显得风姿卓约、体态万端。

他平时学习勤奋’空余的时间抓得很紧。他注意向传统、向前人和当代的画家吸取营养,学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他作品中以工笔花鸟为主,却能兼工写意和山水。他注意至盯工与写、双勾与没骨、白描与重彩等多样花鸟画表现手法的结合运用,且结合得十分自然。此外,为了拉开画作的距离,他还注意到构图的变化。这本扇面集的作品,有的画材满纸,枝繁叶茂,有的画面空灵,仅幽花数朵。但不论是繁是简,他的构图都处理得跌宕多变,正相生。画材多的画,密而通灵,风姿依然秀美:画材少的画,少而不空,空白处皆成画境。古人云:行成于思。一幅画要画好笔墨的基本功是需要的,但还要有灵感,要善于用脑筋去思考,有了创作的灵感,三思而后行,才会把作品画得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