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龙应台散文

龙应台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龙应台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1篇

  《目送》读后感范文2022

  目送,是为了再次聚首,最开始,先回忆一番。

  第一次闻及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高三的某个课间,隔壁桌的同学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格言,而我却哑然不知这位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深感惭愧。

  看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正是《目送》,此刻还在当当的销售榜上,书是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在某个暑假里看完,当时的情感至今仍有几分印象。书中谈到死亡,衰老和孤独,触及脆弱的敏感神经,几次尴尬落泪。还记

  得是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亲走出厨房门的时候,假装无意地抹去眼泪。当时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其母亲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却有着一股让人心生悲伤的强烈情绪。

  给文字赋予情感,它就是拥有了灵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触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读书会员的书单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决定细细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都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吧,小时候渴望长大,觉得长大就有了自由,却不知越是长大,越会被现实圈住。成长的自由是相对的,大手拉小手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一个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

  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应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能够附着依托。

  人,终究是孤独的,你会有家人,会有伴侣,会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时候,你仅有你自我。你才是你自我的全部,在这世间,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目送》读后感范文2022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目送》读后感范文2022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

  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2篇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范文一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早在一年级(上)时,我就看过了一遍。

我很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妈妈是台湾人说汉语,爸爸是德国人说德语,爸爸妈妈相互交流用英语。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们一家现住在瑞士,华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儿园。在不知不觉中,安安从学会听到学会说,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汉语、德语、瑞士语、英语应用自如。真是太可爱、太搞笑了!

我羡慕安安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理解我们、充满耐心的好妈妈。在《序》中,龙应台写下了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三个字呀!

而我可以说每天都是在"快一点"的催促声中度过的。早晨还在迷迷糊糊中,就听到妈妈"快一点起床,否则要来不及了"的叫声。我穿好衣服,正想顺便看一下桌上的书,妈妈又催我快一点刷牙、洗脸。接着就是催我快一点吃饭,在狼吞虎咽、食物还未完全到胃的时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点,否则要迟到了"的催促声中走上了上学的路。一到学校,又是在老师"快一点坐好、快一点交作业、快一点排队……"的指挥下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放学了,奶奶来接我,回到家后奶奶的第一句话是"快一点洗手",第二句"快一点吃点心",接着是"快一点做作业".直到晚上,在"快一点洗脚"、"快一点睡觉"的催促声中,才度过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认为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欢填鸭式、功利的学习方式,而是喜欢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龙应台那样的教育方式。我做过一个梦,梦中龙应台一会儿变成我的妈妈,一会儿又是我的老师。

真的,"慢慢来"有时候并不是坏事。由于气候的原因,东北大米生长周期长于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饲养40天就可宰杀的速成鸡,它的鲜度和营养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农家养一年才食用的土鸡。

"慢慢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慢慢来"让成长变得更加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范文二

第一眼见到《孩子你慢慢来》时,就买下了这本书。毫不犹豫的原因是,我曾见到老师的桌子上放着这本书,我很好奇,是什么故事让老师都会去看一看。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是"母爱"和"亲情".

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我并不熟知,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可以很肯定,这是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书,记载了龙应台的两个儿子华安以及华飞成长时的一切、全部,虽然并没有一丝一毫都写出来,但是散文中的情感却足以表达了一切。

华安比华飞大四岁,他们互相笑称对方"葛格"和"底笛",这让我呢感受到了他们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谊,从一开始的华安对华飞的"敌对",到后来两兄弟的打打闹闹,之中有一条无形但圣洁的纽带拴住了他们之间的血缘。有时不经意的打闹,完全漏出一种特别的气息。

还有他们的母亲——龙应台。龙应台在这本书里扮起了严母、慈母的形象。她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对德国的教育方式大惊小怪,在一方面比较严格,在另一方面又是另一回事了。我真希望全天下的母亲都能像她一样,牵着孩子慢慢来,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虽然华安和华飞一开始并不友好,但随着时光飞泻却像蜜糖一样甜蜜、黏黏的。我和姐姐也是如此哦。一次我去姐姐家玩,不知怎么的,姐姐对我开始冷淡起来,我一时气愤也不去理她,但是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和好如初了,又相互依靠在一起玩耍了。其实啊,亲情就是这么easy呢!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爱!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范文三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则用沉默的背影告诉你不要追。

——题记

无论是温一壶热酒,还是轻酌的品茗。连老人口中的烟卷的也在阐述一个国人无法避免的话题。对,就是这次征文的目的——感恩。我们潜意识中都承载了这些,时光依旧的下滴,论述这我们的情愫。此中的感情是要我们去品读的。

孩子,你慢慢来。本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部集子的。当中的一些文字不断地回忆了她的生命。以及她对自己孩子的前所为有的陌生。这样的感情似乎在《目送》中有些人没有读出来。但还是存在了。这些对她永远鲜活永远遗憾因而不会消逝的瞬间。充斥了她的生活。每每说到这里,一种情感漫上心头。仿佛我能读懂这些亘古不变的点滴。世间的变奏旁如无人地奏起,一路上的行人落了泪。

我的父亲一直很孝顺。尽管他"百事孝为先"的理念会被妈妈嘲笑。但他坚持着,一人在自己的路上踽踽独行。奶奶常说要为父亲留些东西。但他说"我不会要一分。"文字中的情感或有些不真实请相信我的心灵之河。"哗哗"的响着很好听。我爸爸不希望两位老人将走之时,躺在床上眼里流着泪有话说不出。这会很折磨我的爸爸。其中的痛楚我能明白。爸爸的花儿还没落,长辈的山早已屹立。他们的眼神不会带有期待,只是祈福着:孩子,你慢慢来。

曹文轩先生笔下这样写道"厄运中的相扶,困难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也是当代孩子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感谢我们的亲朋。他们的抉择或许很艰难,甚至为我们做出了牺牲。愚钝的我们感知不了那脸色下或许苍白,或许纯真,或许纠结的心灵……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3篇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对龙应台开始熟悉,是在几年前一个下午的读书沙龙会上。温暖的阳光细腻地涂满窗子,春日里的花朵总是开得肆意而张扬。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女教师突然说道:“你们知道龙应台吗?就是写了《大江大海1949》的那个台湾女作家,听说她又出新书了。”

那时候的我正沉迷于古代小说不可自拔,听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时间是红过这么一本书。另一个老师立即接话打趣道:“你说的那本我倒是看过一些,只是有些太沉重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是更适合看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啊。”

于是大家都笑起来,转而话题就转向了那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籍。

直到某一天,我在班上巡看午休,发现一个女生将书悄悄架在腿上装作在睡觉的样子偷看,一些快要被我淡忘的记忆才重新鲜活起来。我走过去,尽量压低了嗓音问她:“在看什么书?”

她似是受了惊吓,猛地抬起头来,乌黑的眼珠子周围红了一圈。我顺着她的手指往下,再一次看到了“龙应台”三个字。

“很沉重?”我问她,“难过便歇一歇再看。”

她摇摇头又点点头,嘟嘟囔囔地带了些鼻音:“我只是……感动。”

我拍拍她的肩,又顺了顺她一直拖到背后的长发。还很年轻的身体稚嫩而充满力量。他们这个年纪,正是多愁善感的时候啊。

我接过她手里的书,再一次翻回封面——上面大大的两个字,像是一双黑黢黢的眼睛在看着我——《目送》。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一生如浮光掠影,最终了无痕迹。而那些春日里的花朵、夏日里的香气都仿佛被设定了一万遍似的,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让我们在麻木中淡忘其实这样的美景我们最多也不过只能看一百年。我们的专注常常会被其他东西所分散——名、利、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后天做什么,甚至还有并肩走在你身边的另一个人。我们辗转于驿站,辛苦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上,扬起的泥土和灰尘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沧桑和衰老……

每一个当时都会稍纵即逝,当我们用完了那么多个当时后,留下的还有什么?

人只有在亲眼见证了死亡之后,才会忽然感受到生命的绚烂。龙应台便是在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开始了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她写到她的母亲,一个不管说了多少遍却总是忘事的女人——不记得自己的女儿,不记得自己的岁数,不记得自己身在何时何处。化了妆的她,羞涩地坐在长椅上,犹如十几岁的女学生,对着镜头绽开微笑。她写到自己的父亲,那个年老了之后反而显得有些畏缩的老人,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够邀请女儿参加他的友人聚会。她写到自己的儿子,看着曾经幼小的身影渐渐长大,年轻一辈的存在,提醒着自己即将老去的事实,渐行渐远的背影,不过是她无数次目送的对象。

她将这些一一记下,证明他们曾经来过,证明他们曾是一家人相爱过,证明他们曾分享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样也证明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那是一种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

其实翻完了整本书,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琐事,如同一幅长轴画卷般,在眼前不断地展开、拉长,上面的人物或嗔或喜,或无奈或叹息。而正是这些小事,让人慢慢体会出了一种最深刻最隐秘的“伤逝”与“舍”。三代人的故事,演绎出的是一个人生阶段:当父亲死去、母亲失忆、孩子的成长迫使她不得不站起来做一个母亲时,她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目送他们的背影离开。她开始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她在目送的过程里,渐渐参透“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我忽然明白,其实那个女生的感动,是感动于三代人之间细腻的亲情,她的沉重、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怅然若失,是一种无法安放青春的茫然。

我趁课间将书还给她的时候,她又恢复了笑嘻嘻的模样,浅浅的两个酒窝十分讨喜。我问她:“还难过了吗?”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看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每次离开家,我也从来不知道回头,想到我的父母也是那样目送着我离开,我就难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分开一次,就少了一次见面的机会,其实后来想一想,我究竟错过了多少东西呢?”

我明白她口中的东西,不仅仅是背后父母期待她回头的目光,也是她曾错过的、未曾留意过的生命中的美好。人终将抵不过时间,会衰老,会死亡,可我们留下的记忆,却是谁也无法取代的。

有些路啊,你一个人,慢慢地走。

文摘

读书,缺少的仍然是深入……

最近读到报刊的两则消息,一则是《文汇报》3月5日的报道,另一则是《文摘报》摘发的《广州日报》2011 年12月3日的一段文字。两则报道给我们这么一个结论:不阅读不行,阅读不深入也不行,只有深入阅读才可以。问题在于,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浮躁的氛围中的时候,深入阅读谈何容易。然而,因其不易,才尤其要给力。

如何给力?尝试着提一些想法。其一,阅读要深入,还要倡导读经典。提倡读经典,既是对这种成果和影响的巩固,又是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向。

其二,如何读经典,恐怕少读、慢读、熟读加背诵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少读,因为历史积累下来的经典太多,必须根据条件和可能选择有限的种类;慢读,因为经典多为古典文字和修辞,往往一个字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熟读,就是一旦选定了一本经典,就不能只读一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笔者以为,恐怕也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功课,尤其在电脑屏幕削弱了我们记忆力的情况下,此条尤为可贵。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4篇

在中国,学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从秋季九月份开始,到农历腊月初十左右,各学校开始放假,至元宵节后寒假结束。而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寒冷的冬季,交‘九’之际,被称为寒假。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寒假高二作文8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寒假高二作文800字1韶光飞逝,弹指间一年便走到了尽头,当班主任站在讲台上宣布寒假到来时,想象中的激动与期待并未出现,看着几位为即将能玩游戏通宵而兴奋的同学,我心中却涌上一片迷茫,寒假里我到底应该做什么,长大步入高中的我显然不能像小孩子一样地玩耍了,身上还有繁重的学业,以往轻松惬意的寒假变得无比沉重,我突然涌上一股无力感。

面对寒假,我突然失去了动力与目标,在校园里的豪言壮志,一到家早已消失殆尽,我不禁惊叹自己的意志力之差。

放假第一天,我窝在家里,打开电脑,登录游戏,泡上一桶泡面,然后盯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双眼无神,心被空虚淹没,虽然过上了期待已久的“自由生活”,可我此刻却如此颓废,想想下个学期和以后的生活,感到一片迷茫。

就这样度过四分之一的假期,过年去参加表姐的婚礼,站在人群之中,看着周围的火树银花,我突然想到了人生,一直以来,我都在混吃等死,之后和普通人一样为生计和未来打拼,如同无法摆脱的宿命,人生就像一个圈,所有人都在这个圈里走着一样的路迹,无法摆脱,我想跳出这个圈,却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

正月初十,我去了甘南,坐在座椅上看着公路两旁带着厚重高原气息的山岭,我突然惊醒般睁大了双眼,人生的确难以预料,但哪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随便做一件小事,都会改变我之后人生的轨迹,想跳出这个轮回的圈,必须拥有力量,而我现在所要做的,便是让自己以后可以对现在的所为不感到后悔。一直以来,我都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从未直面自身的缺点,是自己不够努力,却仍要怨天尤人,为自己努力了一点而沾沾自喜,这个世界有太多努力拼搏的人,而我的这点努力又算得了什么。

算算剩下的日子,寒假已然快要结束,为补救寒假落下的功课,便在网络报选了一些班课,与来自四方的同学在一起上课,为被老师点名表扬而努力地做着题,虽然只是胡乱起的昵称,几番努力之下,我发现原来自信是可以培养的,越比就越有自信,越逃避则越是节节败退,为了能左右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掌控,我有理由去努力拼搏。

这便是我的寒假了。

寒假高二作文800字2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寒假。

寒假,欢迎你!

我精心地策划了这个寒假生活。首先,刚放假的头两、三天是我的“放羊”之日,彻彻底底放松了一下。接着打起了作业的“攻坚战”,最后剩下的几天,进入了入学预备期。虽然在放假之前就安排好了假期生活,但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我又改变了之前计划,随之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可不管怎么说,我这个寒假过得还是蛮充实、快乐的。

制订计划

记得我刚开始放了几天的“羊”之后,便满腔热血地投入到下学期预习当中,每天上午用1个小时背诵课文和英语单词,然后用2个小时预习数学,且边看书边做笔记。吃过午饭,午休1个小时后,接着翻阅历史、地理和生物课本。晚饭后,就是我一天最喜爱做的事情——看电视,也是最享受的时刻。刚开始我觉得一天过得挺充实的。这样的生活维持了3天,到了第四天时,妈妈对我说:“你这些天只预习新内容了,而学校发的寒假作业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你打算什么时候做呢?”听了妈妈的话,我猛得想起来,哦!我还有三本寒假作业和几篇作文和论文呢?那么多作业我得安排时间去做呀?我想了半天,也想腾不出时间,只好求助于妈妈,她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觉得你将预习放到后面,先做作业,再把上册没有弄懂的内容回头复习一下,”我有些疑惑地问:“为什么?”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预习的内容开学后老师会讲的,而之前学过的你能保证百分之百都会吗?你先把基础打好,”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的确是自己考虑的不周到,只好重新制订了计划。

完成作业

我开始着手做作业了。各门作业我交替着进行,再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猎人笔记》、《西游记》和《镜花缘》三本书,这样坚持了十天左右,作业基本搞定了。接下来,我实施了复习计划,对上学期来了个“回头望”,把各科所学过的知识系统温习了一遍。最后,再去预习新课了,不过这次预习,我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精益求精,只是把课本内容熟悉了一遍,等老师讲时,心里就有谱了,当然这个寒假也快结束了。

感悟

在即将收假的这几天,细细地回想这个短暂而又紧张的寒假,渐渐地领悟到:做事情都不要尽顾着往前走,也要时而低头看看自己现在脚下的步子可否整齐,铿锵有力、有条不紊,更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寒假,再见!

寒假高二作文800字3曾经,幻想过一个漫长自在的寒假,可谁曾会想到真的有那么一天呢?今年的寒假因疫情一直拖到现在,回首这个寒假,有欢有笑有忧愁。

安静的冬精灵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在暖阳的怀抱里休憩。春风十里,轻起微尘。这个寒假仍是用来学习的,因此,时不时地脑海里总有一些数学计算式,历史的放映,以及英语单词的浮光掠影。寒假我学习了一些学科,首先从皮毛入手,再渐渐参透,想读熟课文,当然,同时也背诵一些古诗文言文,我先推开力学的大门,向着物理世界闯荡。接着,沉浸在英语的软磨硬泡里,于是在数学世界寻找宝藏。可是,一日日的学习也伴随着,些许松懈。开始投入,后来粗略。

从一开始的深入学习渐渐变得浅薄学习起来,所以呢,知识学的不多,有些鱼目混珠,就这样囫囵吞枣。哎!至于原因嘛,就是因为不想坚持。可是在学校里,却能坚持下来。因为我非常想要一个人陪我一起学,那样我就会有学下去的动力,便能坚持下去。当然以后会慢慢改掉这个毛病,争取耐得住时间带来的寂寞。

当然虽然收获不多,但是也看了一些优美的散文。那些散文思路好似行云流水,文笔清新隽永,如潮水一般,涌向大海,扑进了我的世界。因为散文的优美其实从字面上便可看出来,所以,如果是用心体会,一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活泼、天真、无邪直接击中我的心灵,使之灵魂一颤。

假日里春风和煦,暖阳毫不刺眼的洋溢着五彩的光芒。我在一旁悠然自乐的,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回忆起儿时读这本书场景,恐怕也只能想到英子的童年是很有意思的,而我现在重温一遍后,感觉非常不同呢。竟能感受到英子对朋友的情谊,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心,她也渐渐有了责任感。人总是会变的,在不同的时间会做正确的事,思考正确的事,当然,也会渐渐成长起来。

昔日的时光里我没有把时间好好把握住,但是趁着现在寒假的尾声,我会抓紧时间学习,将每日学到的知识掌握牢固,一定会坚持下去,与同桌互相督促。因为,坚持勤奋才会有进步嘛。为了未来,怀着信念,踏着朝霞,让我们一起迎光直行吧!

寒假高二作文800字4一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湿润人心,安定人心。

今年的冬天,绵绵不断的下了两个月的雨,天气阴沉,湿润的像梅雨时节。这是曾经有雪的冬日,但它没有压过枝头,没有铺满大地,没有安静世界,更没有湿润我的内心。

我盼望着雪,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回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想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的流逝的时光,没有留下痕迹的一串连一串的脉音,这时一齐涌到眼前,来到耳畔。

你见过雪下的一片绿色吗?你见过人们滑雪的情景吗?还有,迷人的雪雕,如同孩子般稚嫩的雪人……

下雪吧,再让人们骄傲地戴上翻皮帽与雪来一场约会。

下雪吧。

夜已深,正将卧床入眠,却发现眼前一片耀眼。窗前挂着一轮明月,仿若静影沉璧,默默低垂。

沐浴在月色下,端详月亮圆满而安静的容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而我又是第几个见到月亮的人?生命在苍天和月空下,如同沧海一粟,无足轻重。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月亮总是不远万里,如期而至,默默守护,默默相随。

如此,我将拥抱一轮明月而眠。

我凝望着眼前的一杯茶,眼前一阵温热,不知是升腾的雾气还是我涌动的泪水。我想到了人生。

一粒粒叶子,蜷曲着,像是抱香枝头的残菊,但却不曾绽放过。它期待着绽放,我想。

一粒粒叶子落到了杯底,随着一股滚烫的水倾泻而下,一下子被托到杯子顶部,它们忍耐着热浪的烧灼,拼命地汲取着生的甘泉,不计较疼痛。吸足了水的叶子,缓缓地舒展,绽放,躺在杯底,宁静而安详。杯口便传来了幽幽的芬芳。

茶最终没有了芳香,完成了生命的轮回。由最初的苦涩,到后来的甘甜,到最终的淡如微风。但水依旧留在茶的体内,依然饱满。

人生如茶。经历了青涩,体验了成熟,学会了淡定,再也没有当初的青春,壮志和激情。但岁月在他心上刻上了一本书,一本耐读的书。

寒假高二作文800字5“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出自龙应台笔下的《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它质朴,自然,能够吸引读者又不会因为太过华丽而显得虚伪。这,令我陶醉。

在这部书中,龙应台记录了她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表达了她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龙应台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给孩子做饭,换衣服,讲故事。同时也享受着这看似平凡的生活;她是一位有耐心的母亲,带着孩子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她很快乐,仿若因为这可爱的孩子,她真正融入了这个世界;她是一个细心的母亲,讲故事前,总要认真挑选一番,避开那些暴力血腥的画面,她想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童年……

书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的胸口,就能使我感到幸福。”多么直接,多么质朴,在她看来,也许做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就是幸福吧。她内心那浓浓的母爱,在这字里行间洋溢着。

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龙应台的孩子们好幸福,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好母亲——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好母亲。

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在我看来,她也是一位好母亲,她是唯一一个能理解我,并无条件支持我的人。小时候她曾蹲下来和我说话。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尊严的震慑,而是蹲下来,轻轻地告诉我:我们是平等的。从那时,我便什么都愿意与她倾诉,就像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她应该也这么认为吧。在她的陪伴中,我懂得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可我渐渐发现,她从不对我倾诉她的困难,她的悲伤,以前我不懂,现在我却明白,她是不想让我伤心,只愿默默承受……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5篇

何为原著,即作者将脑海中无数的思想与画面转化为文字。因为原始,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让人难忘。读者品读文字时,体验的主体是大脑,它将文字重新构成画面,再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意念进行想象。如临其境,在作者的世界里不断遨游,不断冲击,不断内化为自我。

然而,其他艺术形式的体验主体则是五官,在加工的条件下,直接跳过大脑,感受感官的乐趣。相比文字,这种形式虽更易被接受,但却肤浅。我读《笑傲江湖》,江湖的广阔浩荡令人神往,可电视剧一出,却总有一股痞味,武打画面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精彩。我读《飘》,思嘉・奥哈拉的磨砺让我感受到她点滴的成长与蜕变,可在电影中,夺人眼球的竟是爱情的发展情势。

另一方面,艺术效果大半是渲染出来的,有了文字的大量铺排烘托,心里的触点才会更深,景物、背景、伏笔,都只能以文字形式呈现。相反,其他形式大多是省略,或都被一笔带过。我读《基督山伯爵》,十多年牢狱,几年复仇,都被作者渲染到极致,而电影中,短短两个小时,怎么能完美呈现呢?而且,散文、诗歌等离开文字又有何意义?

更重要的是,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的境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修炼。而原著的阅读正是最完美的港湾,因为原著是作者人格和风尚的载体。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无眼耳口鼻身意,无色香形声触法,让心灵在翰墨中得以涅,让人格在文字中得以升华。阅读让我们感受张晓风清丽典雅的柔美,周国平隽永深刻的理性,龙应台犀利强硬的抨击。它似清辉月华,圆润红日,照亮心灵;它似甜美甘泉,和风细雨,润泽心田。

当然,如电影等形式的经典载体也有传播快、普及性高的好处。但被别人消化后的产物毕竟营养不高,自己咀嚼,你会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名著阅读兴趣;分层教学;摘抄积累;影视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如下:“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升入初中以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且还要从有限的休息时间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况且这一举动有时还不能得到部分家长的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在教学中针对名著阅读我尝试过以下几种做法,现与各位共同分享。

一、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名著阅读教学走捷径

教师全面、整体的名著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它决定教师认知的高度、知识延伸的宽度,同时也决定学生了解名著知识的深度和名著阅读兴趣的浓度,还将影响到学生喜爱名著的程度、阅读名著的速度。教师对必读书目了然于心,自会在课堂内外熟练驾驭名著考点,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共同阅读、共同成长。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名著阅读见成效

1.趣味导入教学,将名著中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作为普通阅读教学的导入部分,先将学生走进名著的“胃口”打开。如教学《丑小鸭》《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孤独之旅》等篇目时可摘取相关情节中引人入胜的部分导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吸引学生课下去读更多的相关篇章。

2.课前趣谈名著(形式如表演、朗读、对话、背诵、印发知识点问卷、抽签讲故事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本册教学任务中的名著篇目随机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自主完成名著篇目的阅读,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还能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下深刻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作品主题,这些独特的个人体验也将助推语文课堂迸射出奇妙的思想火花。可谓是知识在于积累,兴趣在于培养,能力待于提高,功夫全在平时。

三、分层、分阶段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名著阅读做到“少食多餐”

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余力精心阅读,教师就要指引他们进行合理的名著读,并读出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乐趣。每册必读的书目可合理的分配在18个教学周中,每月利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既能促进学生总结阅读中的收获与感悟,还能帮助读书进度慢的同学加快阅读速度。读书交流既是对某一阶段名著阅读的总结,也是新的名著篇章阅读的开始。针对阅读速度快的同学教师还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方面的书、励志方面的书。如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或阅读三毛、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名著的学习不能等,不能攒,不能靠,不能丢,这就迫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规划时间,分配学习名著的时间。

四、摘抄应日月积累,有助于名著阅读“消化吸收”

1.摘抄喜欢的句段。文学作品中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共通之处应慢慢品味,阅读课上也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或一月交换一次摘抄本阅读,相互学习加强生生间的阅读交流。

2.摘抄经典的句段。某些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自有其中的奥秘与魅力,理应抄下用一生去体味。

3、摘抄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的内容或喜或悲,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或美或丑,或真或假,或短或长……这其中自有可以学习借鉴之处。

4.摘抄景物描写的句段。看景不若听景,听景不如读景,读景不如写景。怎样才能将满眼的风光汇于笔下,需要功夫,这功夫在乎平时的积累和思考。集思广益,终有一获。文见百家之长,将百家之景汇于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眼中的风景该如何下笔,从何处落笔。

五、影视作品,有助于名著阅读画上感叹号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7篇

调查显示,1~6年级小学生对各类课外图书的阅读率达84%。但52.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被36.6%的小学生认为是他们课外阅读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发现,在读过课外读物的4~6年级小学生中,有近八成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学习水平”而进行课外阅读。据介绍,该调查收集有效样本超过一万个。

近日,中国青年报也一项对11 67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0%的人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远离名著。采访中一些孩子表示,较之这些轻松的“快餐式”图书,大部头的古典名著看起来太累了,那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的生活环境,不太能读得懂;至于读外国名著,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某中学学生苏晨马上要上初三了,她告诉记者,上中学后,为了考出好成绩,要做大量习题,阅读的也都是和作业有关的内容,就连这个暑假也不例外。所以,真正能拿来阅读的时间并不多。还有的学生表示,有时很想看看《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部头,但一想到花的时间太多就放弃了,索性等上了大学再看。

对于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专家表示,“功利阅读”、“娱乐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成绩好的孩子一般家里藏书多

名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历史、知识的宝库。国内关于“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调查发现,家庭藏书量与学生的学科成绩高低成正比。一些老师也发现,成绩好的学生,一般家里都有很多藏书。

今年考入北京重点大学的李同学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看书,古今中外都涉猎。我觉得读书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在所读过的书中,我比较喜欢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四世同堂》、《城南旧事》、龙应台的散文等等。”今年9月读高二的林佳琪成绩也非常优秀,她喜欢文学和历史,准备读文科。林佳琪说:“阅读历史书籍,你会被它的真实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深深震撼,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反观现实,获得更多的感悟。而文学能更好地陶冶性情,我正在读《瓦尔登湖》,已经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史记》,这个假期,我过得非常享受。”

名著阅读不提倡看改编版

龙应台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做题才是硬道理精审穷究长期持守经典涵咏

每周四下午,为我校例行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每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人感喟“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但近来我校高三一老师提出了“做题才是硬道理”的教学策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道出了自己的秘笈:从高一到高三,天天一小练,周周有检验。先做《学法大视野》,再啃《学海导航》,然后攻《优化设计》《学考联通》。如此轰炸,学生分数焉能不高?至于教材,带过去就行了。他的一席话,顿时让备课室炸开了锅,许多同行纷纷表示愿意效仿,认为这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于是语文组三十多位同志一起去他班上取经,见习他的操作方法。果真如此,他一节课至少有二十五分钟的作业时间,生先做习题,师随后讲解。采访他班上的十来位学生,证实了每堂课都是这种情况。但学生对语文没多大兴趣,坦言一切为了高考,是硬着头皮在学。

学生纵然语文分数不很低,但课堂简单、机械,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学生苦不堪言,兴致索然。这样海量做题,能留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询问学生能否背诵《陈情表》《赤壁赋》《阁夜》等古诗文,则头摇如拨浪鼓,一脸茫然。

做题才是硬道理,用在数理化学科上,也许有几分道理。但语文学科万万使不得。这属快速催肥,是典型的“填鸭式”“快餐式”教育。虽然也能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的门槛儿,但这些学生往往会后天不足,极易形成依赖思想,想象力被扼杀。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应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掌握语文,更多的是用于自身的内在交流和丰富。北大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一味做题,会使学生灵魂麻木、荒芜,难以体认传统,亲炙祖先,难以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难以皈依信仰。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认为,没有被大手握过的小手长大以后,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有某种缺憾。在阅读方面同样如此,没有经典的熏陶,学生难以养浩然之正气,清纯之品质,极易得佝偻病。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成长,使学生多活出几分幸福。

信奉做题才是硬道理,忙于做题,汲汲于分数第一,这是有学无修的行径,学生触摸不到优美文字的温度,感悟不到方块汉字的无穷魅力,学生内心很难安详、强大、宁静起来。这样,何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立人价值?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修学并重。为什么某些教学成绩好的所谓“名师”,学生民意测评时满意度反而很低很低呢?违背相悦定律呀!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师生间的相互吸引,亲其师,才乐信其道嘛。满堂充斥题目的课堂何来亲和力?

精审穷究经典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小胜靠做题,大胜靠品读经典。

精审穷究经典,就是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嚼一嚼教材,特别是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39篇(首)古诗文。

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将经典诵读作为基础工程,以此点燃师生激情,增强师生人文底蕴,这是让语文教学回归了本真。

精审穷究经典,贵在涵咏。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坡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当年被贬海南,在黎子云家里看到柳宗元的文集,便逐段玩味起来,不论早晚坐卧,都捧着柳集读,他能精审穷究如此!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做题千千万,读文章万万千,可是旋读旋忘?----鲜有精审穷究之精神。读书关键在质,而不是量,不是做题。长期涵咏经典,语文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

而要涵咏,教学节奏必须慢下来。语文教学,慢下来是美丽的。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学生不出错的课不是一堂好课。近段,我在看作家龙应台先生的散文《孩子你慢慢来》时,深为这本饱含母子亲情的生活散文集打动。它岂止是一本生活散文集,更蕴含着教育的精髓。教育孩子一定得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精审穷究经典,贵在取舍得当,不必包罗万象,不必面面俱到。要特别防止语文教学中的放胖现象。我在教学必选教材中的《项脊轩志》时,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出发,突出此文的不事雕琢,至情言语即无声的特点,设计了两个问题:1.找出全文承上启下的一句,概括文中可喜可悲之事;2.本文以轩写人,试从所写的日常琐事中选取最能打动你内心的一处细节谈谈感受。本来这堂课我使用课件,准备了二十多张灯片,结果只用了五张。大胆取舍,充分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当然,长期持守经典,不能泥古不化,得善于化用。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在活用文化经典方面堪称楷模。近段读他的《随想录?做人与处世》,充分感受到了其中浓浓的文化味。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曾提出过度学习理论,强调的正是精审穷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而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对经典篇目的重视远远不够,根本谈不上强化。试问有几人反复地、不间断地朗读、背诵、默写过?不熟焉能生巧?七录斋的主人张溥不是太迂,当年明月苦读十五年古书也不是傻。

腹有诗书气自华,肚藏题目乃草莽。做题不在多,质靠精审穷究经典。

反反复复做题只是技,精审穷究经典“进乎技矣”。 精审穷究经典才是学习语文之道。

参考文献

[1]《留住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胃口》,作者:施久铭。

[2]《随想录(十一)?做人与处世》,季羡林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3]《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作者:白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