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冯骥才散文

冯骥才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冯骥才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1篇

1.《冯骥才课文》冯骥才 著

简介:本书将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的18篇作品搜集起来,配以相关书影及插图75幅,为中小学生延伸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冯骥才先生亲自审阅本书并作序。

2.《念书的孩子》孟宪明 著

简介:这是一部以留守儿童为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催人泪下的故事,真实描写了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这部作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获得2013年国家基金资助。同名电影荣获2012年“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演员奖。

3.《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全2册)钟桂松等人 著

简介:这是一套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图文版人物传记文学丛书,目前出版有《茅盾的青少年时代》和《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每种分上、下两册。

4.《竹堂文丛》(5册)孟会祥 著

简介:这是一套以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为读者对象的散文体丛书,包括《竹堂笔记》《笔法琐谈》《书法直言》《曾经》《襄城》五册。书中文字看似随意,然而颇具文学描写张力,强烈的感染性流淌于字里行间。

5.《小兔汤姆成长的烦恼图画书》(26册)

简介:本系列图画书引进自法国,囊括了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儿童生活长卷,塑造了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儿童伙伴的形象。书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却能触动孩子们幼小稚嫩的心灵。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2篇

追本溯源: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

“预学机制”介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关于“学习起点”,一般有两种理论来源:一是“教材起点说”,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认识论作为课堂基础,教师整堂课的中心和唯一目标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其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要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然后讲授教材;二是“学生直接经验起点说”,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我们应该把教学起点放到儿童经验上,由此出发并把儿童经验进行扩展和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达到对科学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

两种学说前者只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后者则是忽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

而王荣生教授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文中,提出了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至此,我们应该非常明确: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预学的设计首先应考虑课文处于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什么位置,这一学段的课文根据单元位置、单元目标以及文体的特点,明确这节课自己准备教什么,而后借助预学单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和设计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学习起点”的确立

以《珍珠鸟》一课教学设计为例,我们需要经过文章体式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寻找到教学内容的“落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开都是建立在这个落点上。这个落点的确定应来自于两方面的分析:

第一,对体式的深度剖析 本文作者将纯真的感情融入到对珍珠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使鸟儿似乎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文本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手法运用娴熟,“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蹦来蹦去”,文章作者细心观察,抓住了小鸟的每个细微的举动与神态,然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给读者重现人与鸟温馨相处的动人画面,身临其境最后才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而这篇文章留给读者最典型的语用价值就是,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态。

第二,对学生学情准确把握 假设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懂和读通《珍珠鸟》这篇课文,而且也能充分感受到小珍珠鸟是如何对冯骥才产生信赖,并且信赖给他们创造的美好,那么学生就能学好这篇文章。但是事实上学生对冯骥才这一类散文的“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关注并不多。所以,想要学好文章,必须学会捕捉作者看似随意但背后布局结构的精巧,看似文字的描述是不经意与不刻意,但背后却刻画出细节的精妙,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大珍珠鸟对冯骥才由起初的“设防与警惕”到“爱的放手”的转变,以及他们之间复杂感情的流露,也由此对“信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弄清这个假设的具体内涵,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细节演绎主题”这一写作特色的认知水平。最终,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下表)。

调查的结果:全班36位同学无一例外地J为“小珍珠鸟更信赖‘我’”,他们认定小珍珠鸟信赖“我“也只是从“文章刻画小珍珠鸟的语段多”“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表面泛泛而谈。所以,从学情角度看,教师在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落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理解“动词变化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是妥帖的。

后续思考:如何“因生而异”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3篇

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无力和庞大而沉重的恐惧,于是我们开始做长久计划,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

那便是鉴真。“是为佛事,何为惜命”八个字就规划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白浪滔天,黑海无涯,鉴真盲了的双眼望向的是有目之人望不见的遥远。一次不行便六次,用船,若不行,便用我的命,贫僧平沉之处,便作后人来的灯,做这片海的塔。若贫僧这一缕心光不灭,必念念向东,譬如此万浪相继,于是海波也迎送,扶桑起大佛。

然后规划不总是通向成功,如若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也有可能带来失败的苦果,就像拿破仑于滑铁卢之战,另一方面,规划之外的意外也有可能会带来人生的惊喜。

不确定性本就是不可消除的,没有人可以完全规划未来,所以不确定性才显得弥足珍贵。只有面对全新不加规划的道路,才能磨练人的心智。冯骥才从绘画到专职文学创作里,李娟从流水线工人到散文大家,白石山从木匠到花鸟写意,他们无一不是在人生中寻找和发现的不确定性,并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才开辟出一番新的人生天地。

可是话说回来,因为属意于不确定性带来的人生惊喜,而不屑对未来做适当的规划,很有可能成为放任自流的逃避。关于长久的规划,或许会让人看不清脚下的路,不做规划又太冒险,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规划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大方向,缺之不可,不过也不必太执着于规划,尤其不能让规划固化,僵化了我们的人生轨迹。规划之余,我们还能够坦然面对不可规划的事物,或许比起规划与否,把握住当下,才是我们须全力以赴的要务。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4篇

王耀成的《石库门的主人》多半篇章是文化散文,从取材到思维,都有其“特异性”。他勇为人先地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对宁波商帮进行了首创性的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在古老中华大地,一般人重文重农而轻商,宁波则不然。“商”在宁波人的观念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作者认为构成宁波主要元素特征的是“算盘声”、“读书声” 、“叫卖声”,绵绵不绝的文脉和商脉构成了宁波全部的人文历史。从春秋越国名臣范蠡急流勇退,“商以致富”,到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体现出宁波人重商的理念。此书写出了宁波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直面人生、“工商皆本”的务实精神;写出了其聚财的方式,以及散财的传统理念,揭示并描述了宁波文脉和商脉交融的人文历史,是有其创见性的视觉和思考的,充分体现出甬人的务实风格。这对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宁波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现实,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宁波人更喜欢做大生意,书中写到的“船王”包玉刚、儒商李达三、香港纺织巨头赵安中、香港北角“地王”王宽诚等许多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都是做大生意的宁波人;从事文化创作和产业,宁波人也是大手笔,邵逸夫、余秋雨、冯骥才和陈逸飞等是鲜明的例证。王耀成曾经是一个军人,骨子里有着军人的本色,有一种深沉和大气,有一种深情和英雄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书中的题记即显示出这点――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商人,比商人走得更远的是商品,比商品和商人走得还要远的是文化。悲情、胸怀和深情浸透于字里行间。

作者写出了商人经商的艰难,在《徽骆驼,咸骆驼》中,他写到“钻天洞庭遍地徽”,徽商之多、之肯于吃苦,人们称之为“徽骆驼”;宁波人饮食爱吃“鲜”、“臭”、“咸”,旧时,食海鲜只能是季节性的,更多的是食咸鱼、咸菜。日子最困难时,一块咸腐乳也能吃三天。所以宁波人自称“咸骆驼”。

对20世纪70年代后宁波的民营企业家,作者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千万”精神,即:走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干千事万业。这道不尽的千千万万,可以说正是甬商的前世今生,充分体现了甬商的“咸骆驼”精神。

写到徽商和甬商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他充满激情地写道,说起商家,骂起来最解气的一句话是“无商不奸”,而真正的商家前辈呢,应该是无商不“艰”,或无商不“坚”,这才是商家本色!

作者描写了成就大业、又用于为社会、为祖国、为家乡奉献的宁波籍巨子们,有率先捐资2000万美元、首倡宁波大学、圆甬人“大学梦”的包玉刚和其家族;有个人捐资30多亿,被称为“华夏捐资办学第一人”的邵逸夫;有捐资1亿美元创建教育基金会、资助了数千名留学海外中国学者的王宽诚;有“希望工程”功臣陈廷骅和赵安中……王耀成充满激情地赞叹道:每当银河迢迢、星汉灿烂的夜晚,我们即使看不到也能感觉到在那遥远的太空,李达三星与邵逸夫星、王宽诚星、曹光彪星、贝时璋星、谈家桢星一起组成璀璨的宁波星群,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上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的兴起和繁荣,丰富和拓展了散文创作,然而,也常见一些生涩、枯燥、缺乏文思和神采、单纯解读文化和历史的散文。在这方面,王耀成很清醒,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应该很容易让人亲近,而且形象生动。从文化上解读宁波帮,他要写成散文,而不是论文。

这本书写得的确平和易懂,生动耐读,尤其是善于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绍兴师爷与宁波商人》中他选择、引用了两个十分精彩的细节:一为雍正很想翦除狂傲的隆科多,可众多大臣无一人敢言其罪。绍兴师爷邬斯道看破雍正心思,代田文镜上疏,雍正借机杀了隆科多。雍正获悉田文镜幕中有这样的高人,常在田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一为剿太平军时连战连败,自写奏章请援,写到“屡战屡败”,他的绍兴师爷章士杰将其改为“屡败屡战”,被誉为“一字之师”。此两个细节充分显示出绍兴师爷的出色和厉害!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5篇

所有诚实的人,他们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尽管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认为这是一项面目可憎的缺点,似乎如毒蛇般可怕,兴许会伤人伤己,又如烈火般危险,更恐将玩火自焚。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体验过嫉妒,它和快乐悲伤一样同属于人的七情六欲,身为凡人的我们可以否认它的存在却无法回避它。善良的人每每发现自己的嫉妒心后,会有强烈的不安感,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如此地不道德,但嫉妒不一定都会伤人。看过网上有则散文,把嫉妒按不同深浅程度分为了微风级(心中略有不适)、大风级(喜欢看别人倒霉)、台风级(暗中对他人下绊)、飓风级(极力压制、损害他人)。心里觉得这个比喻真是形象极了,尤其是在解释微风级的嫉妒时还提及一个成语“见贤思齐”。作者在求学时因看到同学考名校也有了追求上进的心态和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轻微的嫉妒心不仅无害,有时还可以成为一种动力。

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嫉妒,令它保持在微风级?我想起著名作家冯骥才写过的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着冯先生去看富人区。美国人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瞧那千姿万态的房子和庭院,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冯先生忽然有个问题问美国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要好!”这是标准的老美式回答。他们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着冯先生参观一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冯先生问日本朋友同样的问题:“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冯先生感叹:日本人真厉害!

回国后,冯先生问一位在南方特区工作的朋友:“有没有人去富人区那参观?”这位朋友说:“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已。”冯先生又问:“感觉怎么样?会不会嫉妒?”“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6篇

1.生命它从不会温柔地对待我们,也不会管我们本来打算往哪里去,它只是不停地前进,逼近,然后我们一点点一滴滴的,去学习接受,面对。然后有时看着它,有时看着自己,有时与它奋力对战,有时与它并肩同行……

――刘若英

2.时光宛如海洋,浩瀚无际。你的今生今世就是海豚跃起的光滑背脊,灵光一现酣畅淋漓。之后和之前,我们都将沉没在蔚蓝的海底,潜行着,时间的海水抚摸着我们,生生不息。浪花之上再生浪花,湮灭之后再现湮灭。天因此而蔚蓝,人因此而珍贵。

――毕淑敏

3.物件的确存在高低贵贱。正是知道这些高低贵贱的差别之后,通过勤修苦练意识到,这些差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物质在不同的时候给我们的细小的快乐和温暖。

――作家冯唐的话

4.看清楚这个世界,并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可能让你在看清楚这个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后,把你自己变得比较好。

――庸

5.年轻时曾和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杨绛

哲 理 五 句 话

1.“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学者易中天

2.生活教会了我如何思考,思考却没教会我如何生活。

――实践出真知

3.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挽留,而是命运的安排,自然的选择;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有时候离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乔华东

4.有人寂寞在热闹里,有人热闹在寂寞里。

――人生需要淡定

5.微笑和沉默是两个有效的武器:微笑能解决很多问题,沉默能避免许多问题。

趣 味 五 句 话

1.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笑笑别人。

――人生可以很轻松

2.时间就像卷笔刀,我们都是笔,有的人被卷啊卷,笔蕊就断了;有的人头就尖了;有的人花边很漂亮。

3.没有方向的人生叫折腾,有方向的人生叫奔腾。没有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

4.说自己熬夜很晚,有人给我留言,“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有点意思的一句话。

――熊培云

5.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是散文;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

――冯骥才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

平 实 五 句 话

1.你可以发火,但也要发光;你可以发泄,但也要发奋。

2.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3.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温暖不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和谐不过人让人,幸福不过人爱人。――一切问题不过是人的问题

4.【农民三句话培养好孩子】1.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2.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3.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还有饭吃。

5.【城里人三句话害孩子】:1.宝贝,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爸爸妈妈来办;2.宝贝,记住不能吃亏;3.我告诉你,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

微 博 五 句 话

1.@张语恬:信任就像一张纸,如果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状。

2.@词作家葛根塔娜: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还没爬起来,发现历史又在倒车。

3.@蒋克华:一切快乐,没有比祥和更为快乐;一切享受,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 ;一切保障,没有比安全更为保障。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7篇

⑴你和王倩一起参加市团委举办的一次大型演讲比赛,你获得了一等奖,而王倩只获得了优秀奖,她很伤心。这时,你会如何安慰她?

⑵获奖后,你想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在电话中你会怎么说?

2.请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罂文对雪梅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李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他家里找他行不行?”

A.当天下午,雪梅在校门口对李老师的儿子毛毛说到这件事。

雪梅说: 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雪梅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李老师本人。

雪梅说: 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阅读下面的一份请柬,指出用语不得体的毛病并修改。

请 柬

×××老师:

您好!

我校定于4月20日下午3时在电教室举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请您做好准备,务必准时出席。

此致

敬礼

××中学校长办公室

2012年4月18日

4.一名读者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下边是他和营业员的对话:

读者:请问有没有《汉语成语小词典》卖?

营业员:卖完了。⑴

读者:本市哪家书店可能有?

营业员:不知道。⑵

读者:贵店什么时候能到货?

营业员:不知道。⑶

营业员的三次回答既简明又如实,但读者不仅感到扫兴,而且心中不是滋味。试为营业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使读者有亲切感和心理满足感,但不能改变原意。

⑴改为:______________

⑵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

⑶改为: 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骆驼祥子》的内容,回答问题。

某校初三(3)班的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对祥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祥子不值得同情,他狭隘、自私、经不住生活的打击,轻易就认命,等待他的当然只有穷途末路。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网络信息的漩涡让青少年仅有的一些汉语功底变浅变薄,网络聊天的语言,全是叫人目瞪口呆、一头雾水的“火星文”,里面夹杂着韩文、日文、英文等,以此标明时尚前卫的身份。如果还有谁在网络上吟弄“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定会招来他们奇异的目光,仿佛在看“外星人”,甚至招来“口水”、“板砖”,被一脚踢出论坛。

假如你的好友就是这样汉语功底薄弱的人,却自诩为“新新人类”,你应该怎样劝告他呢?

7.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城里人的颠倒事》。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把路边上植树的地方用来盖楼,在家里栽盆景。”请仔细品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8.北宋时期,欧阳修有一次和朋友到一家饭馆吃饭,饭馆主人得知大文学家光临特别高兴,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欧阳修。吃完饭后饭他请欧阳修题诗以提高饭馆的知名度,招徕更多的客人。饭馆的饭菜实在太差了,可欧阳修碍于主人的热情不好直言,于是就在墙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欧阳修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 。

9.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请你据此说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

散文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 ,小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诗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

10.2012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为响应号召,班级开展了“我与书法”的活动,请你参加。

⑴请你针对本次活动拟写一个标语。

⑵请你代表班级邀请著名书法家刘岳来做演讲,你会如何说呢?

⑶假如你来主持本次活动,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参考答案】

1.⑴示例:王倩,不要气馁,下次成功的一定是你。⑵示例:妈妈,演讲比赛结束了,我得了一等奖。

2.A.(毛毛),罂文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爸爸了,请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你爸爸行不行?B.李老师,罂文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3.①“您好”,在请柬中是多余的,应该删去;②“请您做好准备”,看起来很客气,实际上包含着不尊重的意味,从请柬的写作看,它也是多余的,应该删去;③“务必”是居高临下,命令式的用语,也应该改。这②③两处,可以改为“敬请光临指导”。

4.⑴刚卖完,你早一点来就好了。⑵对不起,这我可说不准。(或:我来帮你联系一下)⑶暂时还没有消息,书一到我就通知你,好吗?

5.①祥子本来勤劳、善良、本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是当时的社会把他逼向了无赖和。②在烈日下拉车。感受要点: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辛酸。

6.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有悠久的历史,身为中国人,应该学好它。网络上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适合现实的生活,我们还是学生,应该学好自己的功课。我们一起学好语文吧!

7.就是说现在人们的绿化意识变得形式化,想要绿化,却把树砍了,最后变成机械绿化,在自家栽盆景。

8.大雨哗哗飘湿墙, (无檐――无盐) 诸葛无计找张良。(无算――无蒜) 关公跑了赤兔马, (无缰――无姜) 刘备抡刀上战场。(无将――无酱)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8篇

一、略读课文要教得“简略”

略读课文要教得“简略”。但“简略”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取有舍。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略读教学有三大任务:把握大意,交流感受,重点赏读。”要在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内容或写作方法进行重点赏读。这就要对内容有所取舍。以新人教版下册《花的勇气》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遗憾: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晶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亮点纷呈,不能什么都抓,要忍疼割爱——删繁。

二、略读课文要教得“丰满”

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可以是课文内容,也可以是写作方法——深入思考,重点阅读,充分交流,即略读课文要教的“丰满”。还以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课为例。这册书的(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

(一)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语文是从语言文字中读懂的。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作者失望的心情时,抓住“乏味”一词。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为了让学生体会“乏味”的草地,可以找图片。

(二)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

(三)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相信学生会给我们一份惊喜,学生理解了花儿在冷风中傲然挺立的样子后,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从玉树泥石流中,从海啸灾难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