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天的散文

描写秋天的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1篇

关于爬山虎的散文佳作:爬山虎

秋天来了,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要进入睡眠状态,生长的步伐放慢了。秋风一吹,街边大树上的叶子发黄了,那一片片金黄色的叶子飘落下来,成了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干。草坪里的小草也黄了,干枯了。大地上到处是一片萧杀的景象------可是我们校园还有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美丽的爬山虎,还在展现着他那迷人的生命力。

你瞧,西墙上那美丽的爬山虎还是那么茂密,只是脱去了绿衣裳,换了一身红装,远远望去,仿佛美术家用浓彩重重地画了一笔。等走近一看,才发现它的叶子原来是那样的多姿多彩,有的红,有的深红,有的嫩绿,还有的一半红,一半绿,美丽极了。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更美了,天空泛出浅红色。夕阳的红色和爬山虎的红相互映衬着,可真是夕阳无限好呀!

爬山虎除了点缀风景外换可以做药、消除噪音、绿化······它那不畏严寒,不怕秋霜、茁壮成长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

关于爬山虎的散文佳作:爬山虎

遥望高山,你畏惧,畏惧那触不可及的高峰;

仰望太空,你渺小,渺小的如一颗尘土:

回望伟人,你自卑,自卑自己一无是处:

这样的你能做什么?无法想象……

我:虽然我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清高、多么自傲,但是我深知在骨子里总流淌着一股自卑的血液。我总是习惯用“也许”、“可能”一系列不缺定词语,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贻误大事;我总是过分的考虑种种我将面对的不利的因素;我总是怀疑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于是,我痛恨自己,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彻底抛掉懦弱与自卑。

我迎着夕阳走着,双脚也不时交替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狠命地踏着由阳光所构成的光影,嘴中不时的嘀咕着。

“碰!呀,痛——”不知何时我的脑袋与它——一块宽大的长满绿叶的墙壁——来了个亲密接触。“唉,真是的人倒霉起来连冷水也会塞牙缝。”我摸着额头说。眼前被一片绿吸引了。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爬山虎呀,我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它小小的手掌…………

爬山虎:我是所有枝蔓中最弱的一枝,当我的兄弟姐妹早早地攀上高峰时,我不停地玩着恶作剧般的游戏。因为我知道恶魔以前也曾是天使,只是被上帝遗弃后,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为了引起上帝的注意。我也是如此。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哭泣,可渐渐的我不再依赖眼泪,因为它无法改变现实。那一天,我看见了一位和我一样迷茫的女孩,她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用碧绿的手掌擦去她晶莹的泪珠。因为我听见我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它是所有枝蔓中最弱的一枝,当它的兄弟姐妹早早地攀上高处时,他却在底下痴痴地仰往着。我关注着它的成长,期望着它的努力有所收获。仿佛间我似乎看见了自己。

爬山虎:我默默地生长、生长,努力往最远处舒展着我的枝条,阳光越过我的兄弟们的头顶,照耀在我的身上;雨水流淌下来,滋润着我的根须。希望就在前方,因为我从不曾放弃。

我:今天的它似乎长高了许多,超出了我原先的所画的标记一大截,虽然还没有达到最高出,但是那努力伸展的枝蔓以及那小小的绿叶好似勇往直前的攀登者。

我们总是生活在不断的抱怨中,却忘记其实只要蜕去身上的硬壳,擦尽自己身上的灰尘,也同样是个强者。有人说“如果心灵强大,那你才是真正的强者。”卢梭曾说过:“对自己现在的力量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鲍里索夫曾说过:“要相信,你是多能的,那样,许多东西就成为可能的了。”……

遥望高山,我用坚实的脚印丈量着峰顶的距离;

仰望太空,我用探索的勇气发现着新的秘密:

回望伟人,我以谦逊的精神学习着,开创新的天地。

相信自己,我能!

关于爬山虎的散文佳作:爬山虎

你细细长长,

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

从天上飘下来,飘下来--

就算,

没有飞鸟的鸣啼,

就算,

从未有人关注过你,

你还是默默地在那里,

一步一步,

从未停歇过……

不需要别人的扶持,

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凭着自己的小手,

凭着自己的小脚,

在悬崖中攀登,

在绝壁中游走。

走到哪儿,

就在哪儿,

将绿色的诗行写就;

走到哪儿,

就在哪儿,

将绿色的生命之歌高奏!

 

看了关于爬山虎的散文的还看过:

1.关于瀑布的散文推荐

2.描写绿色家园的散文

3.描写爬山虎的日记作文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2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北方这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们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选自赵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有删改)

在文中,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我们需要勾画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准确把握“芦苇”这一形象,明确作者反复描绘了 “芦苇”的哪些方面。作者写“一片自由的芦花”,即写人的思想。因此,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要抓住“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这些语句,还要准确判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1)作者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2)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

【技法指津】

写景状物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要想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我们应当辨明散文作者抒情的特点:

1.情感的一致性。众多散文开篇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情感成为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在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表面看,这些景物零散、细小,但这些恰是作者用来表现情感的凭借。如果不深入分析其比喻、象征意义,联系更深层的社会背景,就无法弄懂作者表达的真正情感。

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具体的方法有:

一、从文章主旨把握情感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我们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要分析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与人们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从思路脉络理清情感

1.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2.注意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层次。对开头的总括句、结尾的总结句及段首句、过渡句都要细心体会。

三、从景物特征剖析情感

大凡高品质的散文,尽管写法及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一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情感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霜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名胜古迹都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但无论是从何物、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人主观的感受。因此,分析景中寓情,我们要明确这些散文的描写角度。

1.看景物的时空描写。从景物描写的侧重点来理清作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

2.看写景角度。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从这些角度中可探究作者的感情倾向。

3.抓住景物特点。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统一和谐。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苍劲挺拔或娇弱无力,生机盎然或萧条衰败,开阔明朗或狭小阴冷,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爱恨、忧乐、喜恶、赞美或批判的情感倾向。

四、从语言特点体悟情感

1.分析感彩浓厚的词语。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都是通过一些具有感彩的词语表现的,或赞赏敬佩,或憎恶鄙视,或颂扬或批判……阅读中,应细心标出这些画龙点睛的词语。

2.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除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边写景,边抒情,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注意分析意蕴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要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意。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去理解,不仅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含意。

五、从艺术手法辨明情感

文中的艺术手法,有审美与升华意义的双重作用。

1.使用比喻,寓情于景。作者把所描之景物比喻为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抒发主观感情。

2.运用象征,寓情于景。所写的景物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在某种抽象的精神上有相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用象征手法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抒发感情。

3.巧用比拟,寓情于景。有些高明的散文家为了寻找到一条情与景相交的桥梁常常巧用比拟。

4.偶用通感,寓情于景。以通感寓情于景能使写景更有诗意,使抒情更含蓄。

总之,将作者所抒的情感提炼出来,文章的主题也就从抒情中体现了出来。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茼 蒿

徐晓杭

秋天来了。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问谁,问上帝吗?

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作答。

答:

2.作者在文中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联系上下文,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答: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3篇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诗 语言美 意境美 感染力 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散文诗兼有诗性和散文性,它将浓郁的诗情画意融进散文的躯壳里。散文诗既有诗的构思、意境,又有散文舒展自然,若行云流水的文笔特点,它是诗情美与散文美的完美结合。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儿童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对待散文诗教学,从而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词汇,使幼儿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美的享受。我尝试了多次的散文诗教学。在这里,我运有用中,大班教材中的几篇散文诗并结合农村幼儿的特点,谈谈散文诗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选择并分析教材,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各年龄特点的教材,把握好教材内涵。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散文诗。如:大班散文诗《云彩和风儿》就是一首具有童趣的散文诗,作品中所说的云彩是幼儿所熟悉的。作者把云彩被风吹过后的样子说成了是小船,大狮子,胖娃娃,并把这些事物拟人化了,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这首散文诗富有童趣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易于接受。又如,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散文中说到:“呵,这树林会唱歌”,“瞧,这两片叶子多像是小树的两只耳朵。”这些语言描写都是富有儿童情趣,通俗易懂,幼儿乐于接受。

其次,教师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散文诗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每一首散文诗都有自已的内涵所在,而不同地域的幼儿展水平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打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

农村幼儿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见识少,接触面狭窄,加上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幼儿想象力受到了限制,知识也比较贫乏。我班的幼儿大胆,好表现,但是口语表达较差,想象力不够丰富。根据这一情况,在中班时,我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感知散文诗所展现的画面内容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大班时,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欣赏教学中,我把理解散文诗中的词汇也纳入教育目标之中。而由于农村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反应能力较差,情绪体验较弱,我把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教育活动的重难点。如: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把理解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作为重点。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就是从散文诗中的语言体会出来的。也说是让幼儿感受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

第二,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让幼儿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

散文诗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意境美。散文诗创设了一种美的意境,那么如何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中呢?我除了利用音乐、挂图、朗诵等方式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如大班散文诗《秋天》它所描述的就是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在上这节课这前,我先带幼儿去附近的农场、小山坡、小溪边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这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使幼儿初步领会了散文诗中的“红袍”、“黄衣”等词的意思。这样,就直接把幼儿带入散文诗的意境之中,使幼儿真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

第三,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散文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应从理解词汇着手,突破语言关,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散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把散文诗中的事物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赋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但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拟人句”和“比喻句”这两个概念对幼儿来说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应采用特殊的的表现方式,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感知欣赏散文诗中的语言,领会诗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

如:在散文诗《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散文诗中把云彩被风吹过以后的样子说成了什么?云彩变成的大狮子真的会吼叫吗?那为什么这么说?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了幼儿理解了散文诗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因为大狮了、小白船、娃娃都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文学作品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幼儿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小树叶的两片叶子像什么?小树苗听了后觉得怎样?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领会了拟人句、比喻句等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四,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里所指的环境当然也包括丰富健康的教学环境。幼儿离开家长来到幼儿园,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与周围人不熟悉,感觉没有安全感,他们就变得胆怯、怕生、不敢说话,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富有安全感、充满爱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关心。在是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每一位幼儿,有时摸摸他们的头,有时拍拍他们的肩,有时把他们搂在怀里说悄悄话……渐渐的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敢说,敢讲了。 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我会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有益于幼儿更快乐地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秋天》时。首先,我带孩子们去郊游,让他们畅享在秋天的怀抱中。其次,我及时更换了教室的墙饰,把它装饰成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画面。然后,把散文诗中的内容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裙上,让幼儿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在一定程度上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欣赏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得以实现的。

如:在中班散文诗《梦是什么》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把自已的梦告诉同伴。这就让幼儿口语表达得到了锻炼。在《两片树叶》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说说:“小树苗的两片树叶还像什么?”这时就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结束时,我又让幼儿当小树苗,我当树妈妈,配上音乐,这不仅加深了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也把幼儿带入了美的意境之中。而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部分我用了游戏《云彩和风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做各种定型的动作并让幼儿回答:“你变的云彩象什么?”从而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吹画,让幼儿在吹画的活动中想象云彩像什么,并进行创编,从而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知道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

第六,利用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好散文诗教学活动

散文诗的意境十分美,怎样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之中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投以大量的感情。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等感染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富有童趣的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大胆的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教师要把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情感从而转化为一股强有力的感染力,使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体验作品的美。教师潜移默化对幼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愿望。因此,教师的感染力是散文诗教学成败的键。

散文诗教学陶冶了幼儿的情操,激发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幼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想象力不够丰富,领会力和感受力也较差,因此上好每堂散文诗欣赏活动对于农村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对农村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3]王俊英编著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的语言素质教育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吴然的儿童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他将自然、人文和爱的主题完美结合,在边地风物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童年特有的精神特质的赞美和追求,在陌生化美感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吴然 儿童散文 创作特点

儿童散文出现在“五四”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迎来了繁荣,涌现出以沈石溪、吴然、乔传澡等为中心的“太阳鸟”儿童作家群。其中吴然的创作颇具艺术魅力,冰心评价到“朴素自然,我很欣赏。”[1]吴然作品常聚焦于儿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来描写云南诸多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在对自然、人文、爱的主题的表达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广博、充满爱的儿童世界,是献给小读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书。

一、和谐自然——儿童成长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吴然儿童散文关注的焦点之一。儿童对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吴然的散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得可让儿童放飞心灵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态的、隐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性”[2]的愿望和态度。他从平凡之中取材,细微之处落笔,把自然比拟为一个个儿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觉感受中呈现理想化了的自然。让这充满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并表达着作者对和谐自然的追求,对纯真童年的追忆。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贡山的声音》《小凉山的风》《草地上的联欢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满色彩的语言饱含深情地介绍珍珠泉,其周围环境是清幽的,清澈凉爽的泉水从潭底冒出晶亮、饱满、五彩的水泡,在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的抒发中,将一个好奇于山水、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来。

二、淳朴而多彩的人文——儿童成长的摇篮

吴然的儿童散文常在边地各民族的节日风俗民情、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既抒发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又呈现出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异域风味。如散文《彩蛋节》《鲜花节》《尝鲜节》《火把节》等是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则把民俗情节自然穿插在故事叙述中,如《在美丽的大理》中的“葛根会”等。他以儿童的视角把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与那些古老的节日节庆场面结合在一起,描绘得生动而又独特。如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是经过一个有着成年人思维的少年形象“我”讲述出来的,通过“我”的视角,穿少年眼中的爱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爱情,一种美好、淳朴的民风民俗悄然流露,让儿童在作品阅读中既获取了独特的人文知识,又满足了探寻新奇的阅读心理。

三、无私的爱——儿童成长的精神平台

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吴然散文创作关注的又一焦点。吴然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表达母爱、父爱,传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如《妈妈教我一个字》通过儿童“我”的回忆来讲述母爱的伟大,读起来朴素亲切,字里行间满蕴着“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在《梧桐树》中儿童对梧桐树充满关怀和爱,感谢它夏天带来的浓荫、秋天带来的阳光;《爸爸的相册》里表达着儿童与同龄人、长辈之间愉快地交流沟通,萍水相逢时一见如故,分别时依依不舍;此外还有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经久犹新的同学情谊的追忆(《老陀轶事》《铜墨盒》);有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书包》《走月亮》《女儿高考》)等。

四、吴然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多元性

吴然就是一位充分发挥精神主体性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用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修辞、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来构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艺术方法上呈现出开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将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融合于一体进行叙事。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身份,使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统一,叙述者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统一,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开篇先以“我”的称谓向读者传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和地点(表哥家),接着“我”开始了具体的描述,通过“我”与表哥的对话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终说“我记不得老燕一天来来回回飞多少次。为了它们的小宝宝,它们是多么辛苦啊!”[3]类似的作品还有《和花朵说悄悄话》《我的小马》等。这些作品和特定的读者取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产生的亲切感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和心灵。

儿童散文的写作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吴然从儿童的感觉出发,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加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在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灵动。《歌溪》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着手,在神奇、俏皮、欢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朴素的描写里,展现出一个聪明、活泼的儿童形象,透露出对歌溪的喜爱、赞美之情。《学校旁边一条河》用反复、排比等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将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来。《快乐的夏令营》中的“圆弧形的树冠,美丽如同一柱绿色喷泉……投下巨大的浓郁。”[4]一颗壮大、葱绿、挺拔的龙血树便立于读者眼前。《哭泣的昆虫》在毛毛虫们与人类的对话中融入了拟人、象征、夸张的手法。多种修辞与形象性的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散文灵动、清丽、有趣。

吴然对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还体现在他糅合了诗歌、小说、童话等多种文体的写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诗的笔致,“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一颗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既充满了诗意,又创造出鲜明欢快的节奏。类似的还有《三月,我们去植树》《春娃娃》《蓝色泸沽湖》等,这些作品充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小霞客游记》突破了儿童散文的惯有格局,吸纳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还师承郭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话的写作方法。《哭泣的昆虫》则讲述了哭泣着的毛毛虫、蛇、蜻蜓与人类的对话,通过昆虫们的自述,传递出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激起儿童对生命、对环境的一种思考,激发了儿童的环保意识。《伞花》《小鸟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话的色彩,这是吴然丰富散文表现方式的成功尝试。他常在民情风物的描写中,插入神话、传说,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吴然从事散文创作已经20多年了,纵观他的创作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吴然的儿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丽和谐的自然、质朴善良的人类、精彩淳朴的民风民俗,儿童在作品里收获了爱,得到了理解与认同,满足了内心体验的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真情的赞美,蕴含了对生态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对纯真、明净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保护儿童的“完整性”。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注释:

[1]曾扬:《浅析吴然儿童散文的美学特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3]吴然:《我和鸟丽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6篇

读霍桑的《秋天》,从“遍地推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沙沙地响”的“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中窥见了夏天的存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岩。“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的景象,……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一反“萧萧秋杀人”(《古诗十九首》),“玉露凋伤枫树树”(杜甫《秋兴》)之常态,印证秋天是美丽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者在秋天仍体会到夏天给人“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

如何绘景?一方面要逼真如画,写山像山,写水像水。即所谓“写景需曲有此景”(施补华《岘慵说诗》),霍桑对“林间小径漫步”举目见到的描写“移步换形,中有真意”。(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六下)“黝黑和黄色叶子”――“去年脱下的衣裳”;长满“新鲜的青草”,“雪松组成的栅栏”,“灌木丛”伸出枝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作者的工笔手法,展示了秋的魅力。但是,在写到他在树林中发现的两种生命物时,他的感觉却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有温情。如他对蚊子的“心慈手软”。这种慈悲也许只有作家才能具有。

艺术创作必须重视意境的创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要做到“动中有静,寂中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管蒯》)霍桑的《秋天》就很重视意境的创造,做到了将生命与自然合为一体。即使写景,也在动中显示出静来。如“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这种动景更好地渲染出秋天树林的宁静。

霍桑的《秋天》,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中夏天的存在,歌颂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附原文:

秋天

(美国)霍桑

这是十一月一个连绵不断的阴霾日子,秋天在加速凋零的进程。山坡上或山谷里现在已很难找到一小块绿色的草地,就是罕见的绿洲上也撒满枯黄的落叶――衬托得周围这些短的鲜草分外嫩绿。除掉柏树林外,遍地堆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没有什么比这声音更能象征秋天了。然而在这天下午散步时我看到两株橡树仍然保持着夏天的翠绿。它们生长在巨大的岩石附近,树干紧抓着崎岖的岩表;它们扎根岩下,高耸入云,用一片新绿荫覆着灰色的境岩。遍布各处的其它橡树,零星点缀着几片绿叶和几根翠枝,它们滋生在坎坷的偏僻处。沙沙地响。

一个暗淡阴沉的日子,树林中是一片惨淡,然而在河岸的斜坡上和隐蔽的地方,却是一番特殊的温暖和丰茂景象,明亮的阳光照射到这里。使得棕色的橡树呈现着欢快。有一种舒适的暖人心房的感觉,这是只有在夏天才能体会到的。

这天下午我沿着林间小径漫步,路蜿蜒曲折。举目能见到的甚少,在一座小山爬上爬下,时而钻入时而钻出浓荫。一部分路上铺满白松的黝黑和黄色叶子――这是它去年脱下的衣裳:一部分路上长满剪短的非常新鲜的青草。有时树林横跨它而过:有时它长在路边。靠近一排古老与满身绿苔的雪松组成的栅栏,树下长着灌木丛。在草上伸出它们的枝条;有时它又挨着一道古旧的石墙。墙身比它围着的树木还古老。一道石墙,当它周围长满灌木丛,它们的根所入墙下,就成为一件令人快慰并引起遐想的物体。它是很久以前造成的,很明显不为人类所有,似乎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昨天我在林间发现两个蘑菇,可能是前夜才长出来的。我还看见一只冻僵的蚊子。本来我想因它的同类在夏天所给我的伤害进行报复。看到它那可怜巴巴。就不再折磨这个孤单的幸存者了。

带着青壳的胡桃正从树上落下,落下的还有板栗。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7篇

2007年5月初,搬家到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租房住下,手中多了一台相机,顿觉每天上山入林如鱼得水,一段时间竟至痴迷,耽误了我的主业―写作。长白山原始林有太多太多可拍的自然景物,对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有无尽的素材和对象可拍摄、可描写、可惊叹、可赞美。这里有世界上最新鲜的空气,最清澈的河水,最动听的鸟鸣与泉声,最美丽的野花与蘑菇,最甘甜的野果与浆果,最活跃的昆虫与动物,最壮美的树木与植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拍摄的对象!

渐渐地,看过这些片子的朋友把这叫做―生态摄影,我也认可了这种说法。这是一种记录:记录野生动植物千万年进化的奥秘与成果;记录在森林里点点滴滴的新发现新体验;记录千姿百态的自然界随时随地展现的活力与生机。然而,还有另一种记录:各种贪婪愚昧的人对野生世界的索取与破坏。对此你会痛惜、愤慨,五内如焚。于是从良心出发,你会站在野生世界的一边,维护森林的繁盛,维护地球生态。这时,图片也成为保护自然唤醒良知的手段。

有一次我在悬崖边的陡坡上滑倒,整个人向崖边滑下去。当时右手拿着相机,右侧有树;左手空着,但左侧没有树。我只要扔了相机抓住一棵树就可以止住下滑,避免跌落山崖。那时相机里2G的存储卡马上就拍满,是我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心血结晶啊!于是我抓紧相机硬是不撒手。恰巧前方靠近崖畔处有棵树,滑到那里被它卡住,才没有跌下悬崖,人、相机和相机里的珍贵图片都保住了!

在山上,我认花、辨草、识鸟、看蘑菇,处处离不开相机。久而久之,它成了我的最佳助手。尤其是自2008年秋我开始认蘑菇时,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天要拍20余种蘑菇,还要做必要的笔记。经三个秋天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近五万字的大散文《蘑菇课》,实现了我来长白山的一个理想,揭示蘑菇对于森林繁育的巨大功绩。现在我写的熊题材纪实作品《熊冬眠树》,以往考察熊所拍的熊足迹、熊巢穴、熊采食坚果及捕食小野猪留下的残骸等活动痕迹都给我提供了那时那地的回忆与记录,其中最重要的是熊对森林繁育的十二大好处。我结合考察,大多做了拍摄记录,将来有机会向世人展示熊对森林的大贡献,对生态的大贡献,也是对人类的大贡献。

我是个文人,本不懂摄影,更谈不上技术,拍东西时不想其他,只凭感觉。但是,这份长久以来的记录对我的写作、我的探索与思考起到了重要作用。草草总结,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森林是陆地上净化空气的最后一道防线,森林万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感恩于它,尊重并爱护它,直到永远。

猴头蘑:2012年秋,摄于长白山原始森林。著名食用菌,位列百余种可食用菌的前五名。气味芬芳,滑润可口,不多见。

交尾的黄蜂:2011年晚春摄于进山路旁。黄蜂交尾时间长达数小时,所以边交尾,边各自在山高粱的花丛吮吸甘甜的花蜜,为花朵授粉。

侧金盏花:2011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地。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又叫冰凌花。成片盛开于早春四月的林地上,黄灿灿的花朵十分醒目。

(上图)灰松鼠: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与花栗鼠把树种藏于地下仓库不同,它将松子、橡子等树种三五粒一组分散埋藏在三平方公里的数千至上万个小坑内。春天,它吃剩或忘记的种子会发芽,长出小树苗。

(中图)花栗鼠: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白龙水电站小路旁。三月,花栗鼠结束冬眠,最早见它是3月2日。出巢就尖叫着四处求偶,外号又叫“骚闹子”。

(下图)花栗鼠:2009年秋,在长白山保护区寒葱沟拍摄到这只花栗鼠在颊囊中存储搜集来的树木种子,两颊被撑得涨鼓鼓,然后搬到过冬仓库中。它最多可储藏6公斤松子。看似可爱,实则对森林有害。

(上图)雌性大斑啄木鸟:2010年早春摄于寒葱沟头汊河畔。我长久不动等候鸟儿到来,这只雌鸟竟飞到我头上观察我到底有无危险,胆子真够大的!

(中图)针尾沙锥鹬:2010年冬摄于二道白河畔。秋天有些年老体弱的候鸟无力迁徙,只好留在北方。寒冬来临,它找到一处相对温暖的居民用水排水口度日,但愿它能挺过冬天……

(下图)松鸦:2010年春摄于长白山原始林松鸦领地。这是一种会模仿其他声音的聪明鸟类,我曾听它模仿四声杜鹃等鸟类的叫声,它还会储藏种子过冬,数量不多,但常见。

描写秋天的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祖国山川颂;修辞;色彩;意境;高中语文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最为朴素、最为真挚的思想感情。对于祖国这样一个既宏大又具体的概念来说,其地理区位、自然风貌、人文精神的独特性,都使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其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保护、传承其绵延不绝的文化。正是基于这种感情,创作了经典的《祖国山川颂》,该文情感深挚,而且语言和情感相得益彰,值得深入分析。

一、修辞让文章意蕴丰富

在《祖国山川颂》一文中,多种修辞手段交相应用,让语言显现出形象而生动的特色,既传神有力,又雅致自然。比如,首先在比喻方法的应用方面,作者注意到了比喻应当选用贴切新鲜喻体的要求,使文中的喻体始终流畅而传神。诗中把天上的羽云比喻成轻纱,把天空比喻成碧玉,把桥的两孔比喻成眼睛等等,其中“轻纱”“碧玉”以及“眼睛”等词汇非常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了羽云、天空、桥等事物的真面目。可以说,正是喻体所具有的生动之美,让语言无形中显现出形象化特色。其次,在拟人方法的应用方面,作者大胆发挥想象力,使得客观事物仿佛真的具有人的情感、人的神态、人的动作。作者写到春天时,运用了“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昆虫们)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等等,无一不是生动的拟人;另外像云雀歌唱、红光满面的太阳、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等等,都让大自然显得灵动,并且使得自然的节律变化和人的思想情感交织到一起,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效果。第三,在排比方法的应用方面,排比句式迭相应用,使得散文在语言上显现出繁富之美、雄壮之美。例如在说明祖国疆土之辽阔时,作者提到了像珠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诸多景致,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把这些自然景物排比在一起,真可谓是一气呵成,使读者于一览之后,即能体会到祖国山川之壮美丰富,其行文大有包举六合、并吞八荒的气象。再比如有一段是用来形容扬子江江水的,作者在文中说:“它在成长,在变幻……奔腾在崇山峡谷之间的险滩……”这段描写可谓是一波三折、摇曳生姿,生动地刻画了扬子江极其壮美的身姿,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另外,像文中诸多段落同样采取了整段的排比句式,其势诚如扬子江之奔流,一气贯注,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旋律美感。

二、色彩让语言更绚丽

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大量的色彩描写,从而让语言以繁花入眼的效果呈现在读者面前。按照作家刘白羽的说法:若是缺少色彩,那么便没有了艺术,色彩是表明形象特征的关键性要素。《祖国山川颂》一文大量色彩描写的成功应用便印证了这一点。比如为了描写与赞颂祖国大地焕发出的生机,作者写群山穿墨绿色衣裳,冈峦堆垛翠绿,沟壑辽阔葱绿,在这一段里面,作者以几种相近却又相互区别的绿色,让绿色海洋的图景层次十分分明,蓬勃无尽的生命力自然于此间显现出来。文中写祖国四季变化:“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色彩的铺排使祖国四季绝美风光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除此以外,文中还有多处涉及到色彩的描写,如用绿色形容苍苔,用碧油油形容春草,用银色形容小溪,用金红点缀果子,用翠锦斑斓指称黄叶等等,皆是如此。这些色彩应用,让一幅幅画面尽显绚丽夺目之致,传达出美不胜收的意境。而萧伯纳曾经讲过:“总的说来,文学作品和抽象观念是相背离的,所有的思想在文学作品里都应该是形象,所有的文字都需要可以显示出色彩鲜明的印象。”《祖国山川颂》无疑是这一理论观点的实践印证。

三、意境让作品显情思

《祖国山川颂》一文中的情思既包括诗情,也包括哲思。作者以新诗名世,其后走向文艺理论研究,因此便有人评价其散文,称其诗意是弥漫其间的,而其抒情特色也便因此显现出来。在《祖国山川颂》一文中,这种抒情特色同样非常显著。首先,文中对仗工整,有明快的节奏、诗一样的韵律,都使意境跃然于纸上,如“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其次,有些语言能够让人对其他诗词产生联想,这种联想效果的形成,同样依赖于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文中在描写黄果树瀑布时,作者写“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其中“彩练”这个词,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六朝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而像“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是不是会让我们从中引申出宋代辛弃疾的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呢?再比如像“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句,和晏殊“微雨燕双飞”的意境又何其相似。第三,有些语言的哲理性是比较明显的,这让作品的思想意境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像“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一句,说明了宇宙永恒,但是人生无常的道理,约略等同于李白所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像“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一句,既有诗情,又有哲思,可谓妙手天成。总之,无论是整饬的句式、诗词的联想,还是哲思的引入,都使本文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境,值得深入领会。

当赏读完所创作的《祖国山川颂》一文后,一方面会被作者深挚的爱国之情所感染,另一方面也会为其隽永清新的语言所打动。其中该诗的语言特色表现较为突出,值得在教学时给予足够的关注,无论是修辞的使用,还是色彩的配合,亦或是意境的渗透,都能够给学生以语文素养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张建杰.批判,应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以《祖国山川颂》教学为例[J].现代语文,2015,(9).

[2]王友花.赏析《祖国山川颂》的语言特色[J].新课程(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