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视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 虚实 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电视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话可以概括目前电视散文的状况。但我认为,电视散文一旦大大方方地登台亮相,必将备受青睐,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

    散文作为一种最广泛的文学体裁,电视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二者的结合就成了电视散文。它能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使之相得益彰,从而更有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它保留了散文的真实性。真的东西最贴近生活,最具有时代气息,也最能打开读者和观众们的心扉。它的格调雅俗共赏,兼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它的话题广泛,古今中外,天地之间,百姓生活,国家大事,无所不谈。过去,人们爱读那魅力无穷的游记文学,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倾倒、折腰。今天,游记散文配以电视画面,人们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再倾听作者娓娓动听的讲述,就会顿感赏心悦目。此外,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好的电视散文好似一个慷慨的导游,免费领观众周游世界各地。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家庭生活、工作中也存在许多困惑。由于电视散文讲述的是老百姓故事,擅长的是大众语言,易于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沟通感情,启发人们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与反省,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电视剧又多又滥,观众相当不满。这与商业炒作及国人浮躁心态有关,也说明观众想换换口味了。若把电视剧比作大鱼大肉,那么电视散文就是清淡的素菜,令人百吃不厌。电视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并具有长远发展的内在价值。

    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在单位时间内电视散文的信息量是最多的,时限性决定了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大的震动力给予人们视觉和听觉上新的感受,通过声音和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制作成本低,创作随意性强

    因此使地方台在有限的人财物条件下,亦可以进行艺术实践。它或以景寄情、以物喻事,或两三个演员结构一个故事情节;将生活片段进行缀合,自由穿插,随意点染,呈现给电视观众的是可近、可亲的精悍、短小有文学和电视欣赏价值的电视艺术品。它能给地方电台带来特殊的生命力。

    三、形象清晰生动,意韵俱全

    电视散文较多采用表现性强的、油画式的拍摄方法,注重空间造型;有时运用逆光或者对比度比较大的光线,以增强图象的反差和力度,从而达到更深刻,更形象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目的。声音、画面、解说、音乐、字幕、歌曲、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思想感情的表达给予人虚实结合的体验,正是这虚与实的结合形成了电视散文的特殊美。

    四、结构自然,题材自由

    电视散文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头、和结局等戏剧结构要素。它接近生活的本身,将一幅幅生活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电视散文在创作上是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它与纯文字散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写作时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的需要,因而更注重突出画面语言,注重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注重两者之间的互补性。

    五、意境优美

    电视散文充分运用画面的各种表现元素,在单位时间内,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利用光线、色彩、影调、构图等元素,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视形象和电视时空,使观众在真实与虚幻的时空中任意驰骋,得到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电视散文通过声音给人带来了真实的感觉,还可以给人们一种写意感受:写意的语言,写意的声音,写意的音乐,它或烘托情绪,或深化主题,或刻画形象,或激发想象力等。

    电视散文是一种大众的文体,是具有开发潜能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界的一个新的主题和创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电视散文的创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吴国祥, 王兰. 电视散文创作初探[J]. 荆门电视, 2005,(08).

电视散文范文第3篇

《金婚》热播现象的出现,在现实坐标上,对应着舞台上小品式样的活跃,对应着文学中散文化的趋向,它们同样对抗的是以前与大众生活隔膜和隔离的宏大叙事,也给编造过于离奇、情绪过于高涨的情节剧败火降温,同时稀释了艺术本应该具有的审美层面和意义系统的含量。搞笑式的小品,碎片式的散文,编年史的生活电视剧,生正逢时,是当下大众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金婚》和大众这一心理共鸣,受到大众的热捧,是理在其中的事。

《潜伏》的出现,改变了荧屏上《金婚》这样的电视剧一统天下的格局,日常生活中熟悉而庸常的大众,变成了国共两党之间斗争的陌生而英勇无畏的英雄;谁都看得见的一地鸡毛似的琐碎生活,被充满悬念跌宕的暗战所代替。从向小品和散文的滑坡,貌似转向对英雄的崇拜。其实,除了看得出人们对于琐碎生活的不满或不满足的些微挣扎之外,电视剧更以人际关系的叵测复杂、职场内外的明争暗斗,暗合实际生活中在全面商业化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微妙、琐碎和无奈。《潜伏》可以说是披着英雄外衣的另一种《金婚》。

内容和风格很容易相互传染的电视剧,在如此旺盛收视率的诱惑下,闻风而动,你方唱罢我登场,接力赛一样,立刻跟上,《咱爸咱妈六十年》、《相伴》和《勇者无敌》、《冷箭》一批谍战片的出现,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电视剧从来都会放下身段,美女蛇一般,扭动着柔软的腰身,以媚眼十足的敏感迎合商品时代消费文化的兴起,满足都市消费者世俗琐碎的感觉和感受,给大家饭后茶余一个共同宣泄和散步的通道。

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越来越精通商业文化的大众传媒的代表――电视剧,则是一种流水线上成熟的文化工业产品。电视剧像孵小鸡一样,一窝一窝的,不惜以趋同化的标准,批量生产相似的产品,也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电视散文范文第4篇

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而现在的我,开始学会沉默。渐渐地开始想起自己最初的梦想,开始学会在考前一星期的时间内复习,开始习惯复习与预习,放弃了看电视以及上网的念头,收起我的散文集,从记忆中烧掉它们,新的我,浴火从生。最后一年的初中生活,我不想留下遗憾。

中考是面玻璃,我要冲破它,血肉模糊的开始我的初三生活。每天听着时钟的声音,就是警惕着我,我还要继续努力。

有一天,我打开抽屉,恍惚中,看见几本老旧的散文集,上面有着厚厚的灰尘。我不知不觉地又将抽屉推了进去。你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心也麻木了。

学校发下来一张成绩的表格,我填好成绩后,看着仅有的89分发呆。

电视散文范文第5篇

二十多年前,焦波还是个山村教师,他借女朋友的一台老式相机,回村里给爹娘拍了第一张合影。望着日渐衰老的爹娘,焦波很想用相机把父母“留住”,从那时起,焦波坚持拍摄父母的起居劳作和喜怒哀乐,拍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拍摄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拍摄一对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0年,面对父母。焦波又开始了DV的拍摄。迄今为止,焦波为父母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600多个小时的DV素材带。以《俺爹俺娘》为题目的摄影作品和纪录片,都给焦波带来了很多荣誉。影像的时空穿透力,使焦波不仅留住了爹娘,也留住了时代的身影和历史的内涵。

《大众摄影》的姊妹刊――《大众DV》2005年第3期“DV人物”栏目对焦波进行了专访,并在附赠的光盘中选用了他的DV获奖作品,详细内容参阅《大众DV》。

纪实摄影与DV拍摄

焦波

为我父母拍照片已经有20多年了,拍出一些名堂以后,就有很多电视台的人来家里采访,我当时有个要求:所有来采访的摄像资料都必须送给我一份。哪怕我自己出钱买磁带翻录都可以。

2000年中央电视台来我家采访,白岩松和我聊天,我对他说我有个想法我能不能用摄像机来拍我的父母,这时正吃着煎饼的白岩松突然说:“焦波,你再不拍就再也没机会了。”正是他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有了个人买得起的DV,回北京后我就买了一台二万七千的索尼PD-100DV机,并且还配了一个广角,一共三万块钱。然后我带着这些东西就回家了,当时我一次就拍了九盘带子。

抓桢图片选自纪录片《俺爹俺娘》

因为我知道,照片的表现还是有限的,尤其是记录性的拍摄,要表现情景交融,音容笑貌,一张照片的信息量要比摄像少得多,这时DV的记录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DV可以多角度灵活方便地拍摄,而且因为它很亲切,不象电视台那种大机器,人只要站在前面就不自然了,DV就象我手中的玩具,不会给人一种强迫的感觉,所以它拍到的影像会更真实自然。它虽然比大摄像机素质差一点,但是对于纪录片来说它的真实更为可贵。

对于搞摄影的人来说,拿起DV拍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纪实摄影师,因为他知道如何用影像来讲一个故事。因为他还知道事件发生的重点,他懂得怎么去抓细节、抓情节,交代环境,以及相关事件的交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很微妙的关系。所以一个摄影师拍摄DV会很容易就上手,而且画面会更讲究一些。在用光、构图上,摄影师也都有自己的一个基本审美。所以,一个好的摄影师,一但掌握了摄像的技术,就一定是个好的摄像师。

我确实看到了DV的好处,原来我(包括我们摄影界的同行)对“拍录像的人”有些看不起,总觉得他们那么一扫就过去了,推拉摇移特别简单。实际上把握摄像机的使用确实是一门学问,所以我觉得摄影界的朋友千万别觉得那么简单。真正拍出好的东西也不容易。它殊途同归,表现一个东西利用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的工具,各有各的特点。而这些也都是影像的大的范畴,所以,我相信,随着DV以及电脑后期编辑技术越来越普及化,会有更多的摄影师都会拿起DV,双管齐下,创造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

《俺爹俺娘》的光荣历程

1998年8月,组照《俺爹俺娘》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大奖;

1998年12月1日,摄影展《俺爹俺娘》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惟一让人落泪的影展”;

1998年摄影散文集《俺爹俺娘》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9年在韩国出版同名摄影散文集。2004年再版;

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中成为摄影家系列的首位被推出。

200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中、英、德、法 4 个文版大型摄影画册《俺爹俺娘》在海外反响巨大。

2002 年 4 月,焦波主编的散文集《咱爹咱娘》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由焦波拍摄编辑的纪录片《俺爹俺娘》:2004年荣获中央电视台《讲述――科龙杯 2004 我们的影像故事 DV 大赛》评委会大奖、最佳纪录片奖。

爹佯说试试娘发不发烧,其实……( 1999 年)

我爹

电视散文范文第6篇

回想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最早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我们牛角寨的小学里当代课教师,牛角寨是我们让烈村的一个自然寨,为开设牛角小学,还是老支书花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争取得到乡中心完小的邓校长许可同意开办的,没有校舍,没有课桌椅,开办小学谈何容易?老支书找到我,劈头就是这么一句:“你是牛角寨里的第一个高中生,我们牛角小学的老师你不当那个当…..”我二话不说就应承下来,租民房当校舍,课桌椅学生们就从自己家里带来,就这样我一人一校带一个一二年纪复试班,白天为学生们上课,早晚忙着我自己家里的责任田土,虽然十分艰辛,但我还是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因为我在校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一直优秀,当时就花上自己代课老师那点微薄的工资订阅《湖南文学》、《长江文艺》等文学杂志,边看边学写诗歌和散文,虽写了不少,但只是在当时的《湖南文学》发了一首题为《辣椒红了》的小诗。真让我欣喜若狂。

我的代课老师生涯只有5年的光景,时间虽短,我学到的东西却终身享受,那就我的汉语拼音让我20年后仍然让我依托拼音很熟练地用电脑写文章,别看我平时的讲话带有很重的方言音调,但在电脑上写文章,我的普通话拼音咬得蛮准的。

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我离开了代课教师的讲台,来到了乡文化站当一名半脱产的辅导员,对我来说,视野开阔了许多,我就开始学写新闻来,好像我还是写新闻的“料”,刚开始写了几篇消息给我们当地的一份党报《团结报》投去,很快就见报了,一下就激发了我写新闻的积极性,写得多也见报多,真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我在乡政府任文化站辅导员的年头里,曾有人这样说:你把这个乡的角角旯旯都写遍了。这话不假,有时在这张报纸的同一个版面就有我的两篇新闻稿件发出来,就这样,新闻写作为我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被县广播电视局破格录用,从一个土土长农民的儿子来到县广播电视台当上一名电视新闻记者。

就新闻写作而言,对于我来说,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不是科班出身,尽管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县台记者,也是半路出家,没有厚实的基础和前提,一凭爱好二凭勤奋三凭悟性,初学写新闻时,那知道新闻里有消息、特写、现场短新闻、通讯以及新闻的六要素等等,只晓得在校读书时老师讲的记叙文和说明文两大类,于是我就多看多写,学着写着也就写起来自如了,写起来像新闻是新闻了,就好比我们乡里的木匠在建造一栋新房子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物理数学方面的知识原理,理论上他们讲不来,但实际应用起来是那么的得心应手呀。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我本身就是这样类似的“木匠”。

回望我初写的新闻,不难看出,我是从消息起步的,刚一起步就十分讲究新闻的亮点,特别注重从司空见惯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的亮点,同时很注重标题的新颖和独到,新闻题材一般,题目却十分新颖,你说,这样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稿件,编辑能不采用吗?

后来我进城了,视野更宽,新闻题材更广,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且是站在全县的高度,稿件的采用率明显高了许多,新闻稿件的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

这些年来,我先后应邀在县委宣传部、县国税局、县信用联社、县烟草局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讲课,事先他们请来是报社的编辑记者,论资历论学识都不及他们,我该讲什么呢?想来想去,我就讲基层通讯员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研究各类报刊杂志各有侧重的稿件需求以及每个版面每个栏目的用稿特色,然后,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去采写新闻和投寄新闻稿件。我说,如果你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稿件的采用率就高了,我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我的新闻写作的成功之处,久而久之,我就在这个小县里小有名气,成了大家公认的“名记”。

这么多年来,给报刊杂志写新闻寄新闻,我都是业余的,在县电视台当记者,下农村,进机关,走企业,接触面广,一个前提我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台里的新闻报道任务外,忙里偷闲写一些文字新闻给报刊杂志寄去,源源不断的新闻稿源更加激发我的写稿热情,而且题材更加广泛,表现手法更加娴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团结报》的通讯员中,我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各类奖项数不胜数,也许在通讯员的队伍里是屈指可数的。

正因为我孜孜不倦地写,先后被借调到县委建整扶贫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从事新闻报道和相关的公文材料写作,每到一处都让我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尤其是到了财政局,让我涉足了调研文章的写作,而且获得了成功,近年来在国家、省、地区相关的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财政方面的局领导署名调研文章,有的还入选省财政厅编的优秀理论文章集。

这些年来,我在写新闻的同时,也写写散文,特别是我结识之后,写散文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手法更加娴熟。被编辑们推荐上了优秀会员榜。回顾我写的散文多半是乡土的,我熟悉的,就写我的山里乡亲豁达质朴大度的情怀,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来叙述乡亲们的激情如火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对于他们的真善美的赞颂,字里行间倾注着我的真情实感。

人要学会感悟。我很佩服篮球明星王治郅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些球员,就像工匠一样,这辈子注定只能做这么一件事,做好就行。”我也一样,这一辈子也只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论到什么单位,不论遇上什么波折,还一直很固执、很执着、不放弃的笔耕不休。

人要懂得感恩。回想起来,还得感恩当年的5年代课教师、5年的乡文化站辅导员、10年的电视新闻记者经历和目前县财政局办公室这个岗位,感恩这个平台,感恩各位编辑的热心指点,感恩天南地北文友们的支持与关怀。

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脚迹,的确有艰辛,也有欣慰,就如同一棵根植山里的果树花开花落,几经风雨,到了秋日还是挂上了一树累累的果实。

电视散文范文第7篇

文吴童萱(囧小兔)

读完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深受感悟。从前,我总以为一件事做不完,推到以后再做也没关系,反正时间多得是,并不差这一会儿。可是当我读过《匆匆》之后,猛然明白了时间是那样宝贵,那样来去匆匆,即使在我们说话,吃饭,洗手时也没有停过。

匆匆地,时间老人一去不复返,每当玩电脑的时候,时间从键盘上跳过;每当看电视时,时间从屏幕上闪过,可是我却从未察觉,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了。

再想想自己,写课外作业时总是能拖就拖着,直到妈妈要检查时才急急忙忙去做;星期天早晨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出来,家长叫了半天才肯懒洋洋地起床;玩电脑时总是全神贯注,爸爸不喊就不关机……

时间过得这样匆忙,现在我们无所事事,可是老了之后又会怎么样?人生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只有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才不会当年老之后还后悔莫及。

《匆匆》读后感

我轻轻的翻开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低声读了起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多么优美,多么有哲学,真是让我震撼啊!

朱自清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这篇《匆匆》美文时,才二十三岁,他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但他觉得他还是在浪费时间,他写这篇文章就是他当时心灵的写照。

电视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