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赏析

散文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文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赏析范文第1篇

巷子里的阳光

文/王克楠

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宽宽细细的巷子,才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我很高兴有那样三道弯,倘若没有三道弯,大街上的尘土就会毫无阻拦地逼入我的院子,那将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路况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走到我家门口,鼻子碰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看那些无奈的人回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一个个像误入迷途的孩子,脸红耳赤地跺跺脚:唉,这鬼地方怎么是条死胡同?

我显然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我站在巷口,最喜欢看的,还是驳印在巷子里的阳光。阳光很好,阳光不会唉声叹气,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不露声色,真个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早晨的阳光是桔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要起得早。它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巷子里有几棵树,树干茁壮,树头蓬勃。夏天的午后,树下常有几个退休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闲侃。就是这几棵树,支撑着阳光的舞蹈。阳光穿过蓬松的树头映在地上、墙上,地上和墙上就成了阳光的“舞台”。风是导演,树叶被吹得越厉害,阳光舞蹈的姿势就越激烈,反之,就温柔得很。它或刚猛激烈,或纤细入微,皆是一种自在的景致。

中午的阳光惨白,白晃晃地扎眼,猛烈时,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中午巷子里很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自己的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果不其然,一过下午两点,太阳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子里,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人们便走出院子,走到树阴下打毛衣聊天,或把有毛病的自行车倒扣在巷子里,没完没了地修理。

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它是太阳在一天之中的绝唱,它不知明天早晨还能不能吐着光彩从地的东边升上来。这有点好似人之将逝,还不知下辈子还能不能像活佛似的再转为人类。因而,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呼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的二半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

傍晚的阳光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走在巷子里,会感到有一种被强化了的意味,或者说一种末世的味道。大家该去洗菜的,就过去洗菜,该洗衣的过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乱支招的人们,但是,街坊们活动的幅度比白天要小了许多。也许,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了与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老人和病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老阳儿”。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的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在世不是进行着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色调度过一天又一天,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回返的人感到惋惜,你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思考:

1. 巷子是一种象征,结合文章,说说巷子代表了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阳光具有的丰富“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任林举《岳桦》)

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茗有道】

要分析巷子所代表的形象,首先应该了解巷子所具有的情感义和象征义。从全文对巷子的阳光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巷子的喜爱之情。而通过写小巷的阳光,我们可以看出小巷人的生活场景:有绝尘脱世的清静,有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亲人间的温暖,有坦然面对生死的达观,有邻里间的和睦……这样的生活场景不正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场景相吻合吗?因此,小巷在这里象征着一个与世无争、恬静安详的“世外桃源”式的心灵归属地。巷子以及巷子里的阳光代表了人们对淳朴内心的追求。

在写小巷的阳光时,为了让读者全方位领略阳光的意味,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阳光描写得栩栩如生。

巷子里的阳光是个“藏在云外的哲人”,它是那样谦和深沉,它“不会唉声叹气”,它“不露声色”,只用它温厚的目光抚慰着大地上一切的生命。

早晨的阳光,“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热了”。它调出了巷子和谐的节奏与色调,它画出了巷子里最自在的景致,它也催发了巷子茁壮蓬勃的生命,它是巷子里美的缔造者。

下午的太阳,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子里,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敦厚调皮的情态:只因中午时它“焦躁”了些,阳光猛烈了点,它觉得对不起人们而羞答、愧疚,它在流露出“孩子”活泼的本性时,也只是“轻轻地投”,“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作者用“砸”而不用“洒”,体现了阳光天真可爱的本性。

散文赏析范文第2篇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散文赏析范文第3篇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误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归根说,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么?果真珍惜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说。没有人的感觉,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没有自然的美,质或神方面更无所谓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一切生活艺术的表现!这样说来,谁该鄙弃自己感觉上的小小旅行?为壮壮自己胆子,我们更该相信惟其人类有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于用播音的圆润口调说:我们既然无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盘古到今种种的艺术——无论是抽象的思想的艺术,或是具体的驾驭天然材料另创的非天然形象,——则对于艺术所由来的渊源,那点点人的感觉,人的情感智慧(通称人的情绪的),又当如何地珍惜才算合理?

但是情绪的驰骋,显然不是诗或画或任何其他艺术建造的完成。这驰骋此刻虽占了自己生活的若干时间,却并不在空间里占任何一个小小位置!这个情形自己需完全明了。此刻它仅是一种无踪迹的流动,并无栖身的形体。它或含有各种或可捉摸的质素,但是好奇地探讨这个质素而具体要表现它的差事,无论其有无意义,除却本人外,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我此刻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换句话说,这好奇与兴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生活的活动。一种力量又迫着我来把握住这个活动,而设法表现它,这不易抑制的冲动,或即所谓艺术冲动也未可知!只记得冷静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会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的情绪上一片紊乱!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绪分划为有闲与实际的两种,而权其轻重,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我也只有情绪上的一片紊乱。

情绪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霭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趿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散文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启发;感知;品析;拓展

叙事性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中学语文教材选了很多的篇目,例如《春酒》《背影》《老王》《散步》等。这些叙事性散文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感情细腻,不但可读性极强,而且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所以几年来,本人一直努力探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模式,既重视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又努力引导学生欣赏、品析文本,指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行拓展写作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快速启发学生进入文本

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其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温馨感人,有的透着淡淡的忧伤,有的又满含悲愤。这些作品都是作家站在成人的高度创作完成的,不少学生都缺乏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因而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学生进入文本的通道至关重要。因此,本人觉得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营造与文本相呼应的情感氛围,对于快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以《春酒》为例,讲讲如何创设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快速启发学生进入文本。

琦君的《春酒》紧紧地围绕“思乡”“思念母亲”这一情感写事抒情,呈现出温馨、淡淡忧伤的色彩。可是这种思乡之情对于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叛逆,甚至想叛逃家庭生活的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不能深切地理解和体会的,因此氛围的营造就尤为重要。上课之前我从网上摘录了一首和文章意境极为相似的小诗,配上柔美抒情的音乐很深情地给学生泛读了一遍,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一些与自己关系特别密切的人,回想和他分开时候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有的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回忆了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温馨日子,有的甚至因为爷爷刚去世而潸然泪下。所以在这篇文本情境的设置上,我紧紧扣住思念两字做文章,而并非从思乡之情入手,这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学生的心门打开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才有一种继续的可能,否则,后面对文本的讲解更多的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感受,根本不可能有深层的体验。

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我想方式再多,形式再花哨,无论如何也不能偏离叙事散文本身包含的情感氛围,否则对学生来说只会是隔靴搔痒,而不能真正起到快速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作用。

二、品味赏析文章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层魅力

不管是抒情性散文还是叙事性散文,文字语言的优美动人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也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也不只是体现在辞藻的华丽上,而更在于表情达意、写人状物的高度准确,所以细细地咀嚼语言的韵味是叙事散文教学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对学生真正领略文本的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有直接的作用。

比如,同样是《春酒》这篇文章,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掌握品读、赏析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阅读叙事散文,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上课时我就抓住了文中一些对“我”“母亲”“乡邻”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赏析。当然在让学生品析之前我先举一个写批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我是如何品味的。

我找的是这样一个句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批注是这样的:“这个细节写出了我当时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心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有了这样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很快找到了赏析的方法,不管是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还是对句子感情的把握都八九不离十,分析得比较到位,而文本中那些蕴藏在优美语言中的乡情美、质朴美都立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老师费尽力气告诉学生文章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效果要好得多。

赏析叙事散文优美语言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但肯定也不是唯一的步骤,赏析文章的语言是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层魅力做好准备。《春酒》这篇文章通过上一个环节的设置已经将母亲的慈爱善良、童年的我的可爱调皮、乡邻的质朴纯真、故乡的真切曼妙渲染得淋漓尽致,可是如此真切可爱的故乡此时又在哪里呢?所以在赏析语言之后设置了资料链接,一是作家琦君的经历介绍,二是中国台湾作家的故土情结。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学生更深层地领略作品的内涵,理解那种隔江而望,可望而不可即,永远也回不去的痛楚和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却又无可奈何的忧伤。有了这些铺垫,文章最后一句“可是让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让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

三、拓展延伸文本,寻找切入点模仿写作

拓展延伸文本是很多教师也会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翻阅很多资料和课例,我们发现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写作五个角度进行拓展延伸的较多。我个人觉得对于叙事性散文,写作的借鉴拓展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最好的。

首先,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写作手法。像《春酒》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运用了很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手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那一份剪不断、割不舍的思念之情,以及再也回不去的那份无奈之情的表达。有了这样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件信物,寄托着你对某一个人的一份情感,或者是亲人、朋友对你的一份深情厚谊。学生在点拨之下很快就明白了,一碗鸡蛋面、一个蝴蝶结,只要能够和相关的人联系起来,都能成为抒感的支撑物。学生只要动情,我手写我心,肯定能成为佳作。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疏清行文的条理。为何大作家的很多文章优美生动又浅显耐读?我想这与他们对作品结构条理的架设息息相关。像琦君的《春酒》从乡俗入笔,自然地引出春酒,又顺理成章地写到了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所以虽然叙事的角度繁多,但是文章行文却丝毫不见凌乱。让学生学会模仿写作,这也是必须要强调和指明的。

写作训练的拓展模仿可以是片段练习,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春酒》的拓展写作中,我先是进行了片段的练习,给学生范读了一段自己写的借物抒情的文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学生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又有了老师很明确的示范,动笔写作就不似往日一般绞尽脑汁。在片段练习完成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又找来席慕容的《外婆和鞋》作为范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篇文章的拓展写作,效果较好。

总之,对于叙事散文教学,模式或方法也许还有很多,重要的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人只是结合教学实际做了最粗浅的一点探索,但我想叙事散文无论怎么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散文的魅力,并为学生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富强.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J].学生之友,2011(7).

散文赏析范文第5篇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品味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神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图景,既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表现人们惜时、勤劳、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四幅山水图景,紧扣“温晴”的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和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蕴?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历代文人对春、秋的态度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

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的果实,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有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有暗喻,有明喻,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散文赏析范文第6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对考生的影响很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概括作品的主题1、标题提示法

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主旨。主要用于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2、段意整合法

通过整合每段的中心意思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与归纳,归纳是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幷提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是将每段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他们表达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来。

3、首尾归纳法

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许多文章都是在开头、结尾部分表明其主旨,尤其是对散文来说,运用首尾归纳法,一般都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词句归纳法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文章时,常用一些词句来表明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仔细分析,即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准确分析作品的结构1.抓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将零散的片段和场景连接起来组织成篇。如散文一般以时间、空间、物件或情感为线索。

2、注意开头、结尾、过渡段、相互照应的语句

开头和结尾,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过渡是上下文之间转换的衔接,照应是前后文的关照呼应。考生把握了过渡与照应,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掌握了。

3、捕捉关联词、标志性语句

(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

(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

(3)总领、总结性的语句在全篇中或是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的重要意思。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就变的清晰了。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赏析作品的形象和内涵1、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技巧

(1)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等。

(2)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

(3)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2、赏析作品内涵的技巧

(1)从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入手。对于散文,考生应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对于小说,考生则应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从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入手。考生应重点关注决定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散文赏析范文第7篇

设――巧妙创设优美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散文诗作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美学上尤其讲究意境美。意境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水融,两者虚实相生,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故而意境极具感染力。虽说“意境”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之物,但对幼儿来说,如何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意境,确实需要教师借助手段巧妙创设。如散文诗《绿色的梦》:这是一个特别的晚上,大家都做了一个特别的梦。小兔子梦到了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五颜六色的花儿,是她美丽的发夹;青蛙梦到了绿绿的荷叶,田田的荷叶下,是他的好朋友小金鱼;瓢虫梦到了绿绿的叶子,晶莹的露珠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幼儿梦到了绿色的小岛,绿色的清香沁到了他们的心里。整首诗里描绘了优美温馨的意境,教师是这样创设的: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有绿色的窗帘和许多绿色的物品,多媒体里播放的是诗歌中描绘的绿色场景,幼儿们在这样的场景里,倾听着舒缓的摇篮曲,感受到轻松浪漫的氛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和想象:在这绿色的世界里,小动物们会做一个什么样的绿色的梦?如此巧妙地为幼儿营造出优美的梦幻般的意境,为幼儿的散文诗赏析搭起一座想象的桥梁。

讲――教师声情并茂讲述意境内涵

鉴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散文诗的欣赏与创造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而获得,更多地需要依靠教师的朗诵来感受。

首先,教师要认真鉴赏散文诗,把握作品准确的感情基调,是清新自然、优美舒缓,还是活泼明快、诙谐风趣,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朗诵表达,有助于幼儿对作品情感的感受和领悟。其次,教师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该是真挚自然的,是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流露出来的由衷的喜爱、自然的陶醉,这些会带给幼儿很深的感染力,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喜爱。如在一次观摩活动――诗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觉》的欣赏教学中,老师怀着对晚班工作者尊重以及崇敬的感情朗诵了诗歌,幼儿们听得热泪盈眶,甚至有幼儿表达:“老师,我长大了也想做一名这样的人!”观摩的老师听了都大为动容。

解――寻求多种方法化解赏析难点

散文诗欣赏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对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二是对诗歌结构的把握,尤其是前者成为幼儿散文诗欣赏的障碍。所以,有效化解难点是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多年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有效方法:

1.丰富感知

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如能带幼儿对诗歌中的内容进行感知,有助于幼儿对散文诗的欣赏学习;如果教师能注意分析作品中的难点,在丰富感知时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则更能提高幼儿欣赏学习的效果。如散文诗《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很显然,后一句属于白描,容易理解,前面一句把小池塘比作小朋友,把涟漪比作小朋友的酒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池塘的活泼可爱。但这个比拟手法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城市幼儿来讲很难领会,因此,活动前教师可带幼儿去观察小池塘,和幼儿想办法制造出一些涟漪,既增加了幼儿们的感性经验,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更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巧妙设问

提问对于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以下两种设问最为行之有效。一是在作品奇特想象处设问,引发幼儿对文学手法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如散文诗《我家小池塘》里这样描写小池塘的夜景美:晚上太阳去睡觉,池塘摇着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这时老师设问:“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和池塘里的小鱼捉迷藏呢?”这个问题很好地促发幼儿思考,从而明白小鱼是在和星星的闪闪倒影捉迷藏,这是多么大胆而奇妙的想象。这样的设问,就能启发幼儿更好地领悟这生动奇特优美的诗歌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二是在作品情感升华处设问,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感。如散文诗《夜里什么人不睡觉》中有如下描写:在黑夜的星空下,火车在大地上奔驰。……车上的旅客睡得又香又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火车上,夜里不睡觉的,还有他们……教师提问:为什么旅客睡在火车上会又香又甜,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启发孩子思考,原来是火车司机开车平稳、工作人员照顾细心周到,从而很好地领悟了作品表达的对晚班工作者尊重和爱戴的情感。

3.多媒体技术辅助

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化解赏析难点很有帮助。一方面,恰当的动画能再现散文诗中的形象,特别是动态形象,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

另一方面,适宜的音乐能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幼儿文学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4.运用小图标

小图标的运用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如散文诗《春天》是这样描写的: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嗒……我们利用小图标,按诗歌结构把图标摆成三段,每段的第一句分别摆上表示颜色、笑容和歌唱的图标,诗歌中出现的一个个物象在下面分行摆放。这样的图标设计,不仅有助于幼儿对诗歌整体结构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对诗歌内容的认知记忆和创编表达。

导――引导幼儿

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环境,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表达,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1.语言表达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如问孩子“喜欢作品中的哪句?”“觉得哪一句特别好听?”说说“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诗歌的感受,也可以请幼儿一起有感情地朗诵美的诗句。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拓展表达,让幼儿通过这样的表达进一步领悟诗歌意境。

2.绘画表达

欣赏诗歌后,引导幼儿用喜欢的绘画方式做进一步的表达。如欣赏了诗歌《春天》,幼儿们和同伴合作,按照诗歌意境,把“春天”做成一本本大图书,用画或撕纸粘贴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

3.肢体动作表达

如散文诗《落叶跳舞》中,教师让幼儿把自己装扮成落叶,按照诗歌中的动态描绘,用身体动作表现。在幼儿们肢体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如何表达出“欢快”“自在”“热烈”等情绪,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散文赏析范文第8篇

现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须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 “品读”、“赏析”、“感悟”中, 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思想,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品读“语言美”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其细腻的笔触,高超的写景技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严谨而洒脱,平实而惊人的语言,拨动你的心弦,触及你的灵魂,更使你留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一重要任务。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反复,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绘景物还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写“活”,就要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别”,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譬如同是写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这是被初阳蒸融的缘故;雨天里的春草则是“青得逼你的眼”,这是细雨滋润的结果。再如写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细密,“像花针”形容它的状貌,“像细丝”形容它的绵长,而“密密地斜织着”,更把微风吹动细雨的景状写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说,在《春》里句句是景语,句句也是情语,通篇绘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树木、风雨,无不渗透著作者对春天到来而勾起的无限喜悦的情绪,而显得“气韵生动”。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突出了爬的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春》为什么有那样大的艺术魅力?关键就在作者善于体物写真,他以为“逼真等于俗语说‘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气韵生动”。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雨景确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写“活”,还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说,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暖和舒适地睡着”、“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她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等等拟人化的语言,再现了济南的娇小可爱,像个可爱的胖娃娃睡在温暖舒适的摇篮里面的感觉,不但突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也侧面暗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气候特征。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孕育着浓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精辟”主要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人物的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精心地寻觅、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诵读,把品味寓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才得以进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释放和升华。

二、赏析“意境美”

现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语言精美、含蓄、精辟外,还在于它再现的优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这是散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而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在引导学生赏析散文的意境时,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绍的“祖母之死,父亲卸职”的背景交代,尽管是寥寥数语,却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情感氛围,了解了这一切,再分析父亲的一系列举动时,才能感受到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独特性。《风筝》一课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两处交代了“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现意境的真实性。在教学《台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头脑中真实地再现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从而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进而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从“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从而体会作者崇敬和悲悯的双重情感。

三、感悟“主题美”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慨是因为自己从小忍受病痛的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强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时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种深沉的悲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借助一树紫藤萝花来睹物思怀,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些都是个性化的,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才能够感悟到。

再如,《风筝》的主题,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这些都是从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或者说引导学生感悟的思想内涵。

对于《老王》一文的主题探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作者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听说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为了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而且总是照原价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无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发自内心地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本再现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小事情引发大主题!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窥探大道理、大主题。

总之,散文的教学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陈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赏》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