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萧红;迟子建;儿童视角;自然;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24-3

萧红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给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快乐与痛苦并存,一边是祖父与后花园给自己带来的美好的回忆,一边是父亲等人对她的冷漠给自己心灵造成的伤害。迟子建也是从小离开父母,被寄养在漠河北极村的姥姥家中,是慈爱的姥姥、姥爷伴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迟子建曾经说到“我想我和萧红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都是在家境优裕的外祖父家中长,都热爱菜园等等北方相似的景致,这使我们的作品在某些气息上一确实有相似之处。我想这是特定的环境赋予作家的天然气息,绝非刻意求之的效果,这也是无法求来的”。而这种相似除了在小说创作上之外,也在散文创作上得到了体现。

在两人的散文创作中,都用到了大量的儿童视角。所谓的儿童视角就是“通过从成人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别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展现不易为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无论是萧红还是迟子建,都用到了儿童视角来回忆童年生活。儿童的质朴无华的童心和感性直觉的思维形式,使她们更善于忠实地记录生活的原始内容。本文主要从萧红、迟子建儿童视角下的成人世界、自然界以及对故乡民俗风情的回忆来探讨两个人在散文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于萧红《呼兰河传》的文体,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它兼具散文和小说的文体特征。严格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大像小说,更像散文。尤其是前两个章节,没有一个主要人物,如同徐徐展开的一幅画,人物隐藏在吵吵闹闹的生活后面。由于论述的需要,在本文里将《呼兰河传》视作散文。

一、儿童视角下的成人世界

汪曾祺曾做出过这样的论断,认为孩子是“最能完美地捕捉住诗”的。儿童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会过滤掉成人世界里的丑陋、恶毒、心计这些肮脏的东西。所以,透过儿童视角观察到的人生更多的是美和快乐,并且富有诗意。认知的有限和天真的目光使他们更愿意观察而非评判他们所不理解的成人社会的人与事,生活的复杂本性也使单纯幼稚的孩子无法也不需要做出理性的是非褒贬和价值判断。

在萧红的《家族以外的人》中对有二伯偷澡盆子的描写:“他掮了大澡盆从菜园的边上横穿了过去,一些龙头花被他撞掉下来,这次好像他一点也不害怕,那白洋铁的澡盆刚郎刚郎的埋没着他的头部在呻叫。并且好大一块的白银似的,那闪光照耀得我很害怕,我靠到墙根上去,我几乎是发着呆的站着。我想:母亲抓到了他,是不是会打他呢?同时我又起了一种佩服他的心情:‘我也敢和他这样偷东西吗?’”,后来又因为自己在小朋友中自己捉的蟋蟀最少而怨恨有二伯“你总是跳墙,跳墙……人家蟋蟀都不能捉了!”有二伯的这种偷窃在成人世界里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儿童的眼里却成为了一种冒险的行为非常的富有诗意。《蹲在洋车上》所有的故事都是通过儿童的“我”的视角展开的。“我”讲述着儿时所新奇的洋车,一直也得不到的大皮球,以及我所不懂的祖父为什么打了拉车的。回忆里有我童年的天真纯洁,也有我的顽皮和乐趣,更有我对人世的天然理解和困惑懵懂。

同样,在迟子建的散文中也会有类似的描写,《暮色中的炊烟》中写到的“老毛子”。由于社会的原因,人们不愿意接触她,怕被戴上“苏修特务”的帽子。

“但是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越过栅栏,跟着她去了”。与“老毛子”熟了之后,她教“我”跳舞。大人不敢接近她,年幼的“我”并不在乎这些,因为和她在一起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寻石记》当中由于“我”的好奇砸碎了家里冬天用来腌酸菜,夏天用来当板凳的石头,母亲这样一句“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的气话,竟使“我”信以为真出门寻石。“我”想要拿河里的石头,打鱼人告诉我“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的回家去了”。年幼无知的“我”竟然相信了打鱼人和采药人讲的故事,赋予了自然万物以一种灵性。

儿童视角虽然是以儿童作为叙述者,有着欢快的叙述基调和单纯的讲述方式,表述的是儿童的感受和直觉,但是,作者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成人世界,其所建构的主题依然非常严肃。只是借用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纯净心灵,为复杂的现实人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和观察角度。

萧红运用到儿童视角的散文有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她写《家族以外的人》的有二伯,可自己又何尝不是家族以外的人?还有从启蒙的角度来审视的,凝聚着她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如《镀金的学说》是对封建礼教和人的伪饰的批判,《蹲在洋车上》也有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而迟子建则试图召唤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注重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崇尚自然。《暮色中的炊烟》虽然写到村民们对“老毛子”的忌讳,奶奶也不允许“我”去和她玩,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通过“老毛子”家的炊烟以及她的傻孙子来关注她的生活状况,而“我总觉的最美的一缕炊烟已经消逝了”则是对于人性以及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寻石记》的结尾写到“我真的是石头吗?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则是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二、儿童视角下的自然万物

一个好的作家对有灵性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关爱怜悯之情。可以说萧红和迟子建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两个都是非常有童心的作家,善于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自然,以她们的全部童年记忆和人生体验写出了东北这个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

萧红一直没有脱掉“孩子气”,她能够运用儿童的感性思维来把握世界。童年家中的大花园,是萧红儿时的乐园,后园里有白的、黄的和带着金粉的大红蝴蝶,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园子里还有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的各种色彩和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的明晃晃的阳光。 在鲜艳亮丽色彩的装扮之下,大人眼中供应蔬菜的菜园子,却成了儿童心中充满惊喜、充满幻想的乐园。《家族以外的人》写到“因为那马蛇菜的花,开得过于鲜红,院心空场上的高草,长得比我的年龄还快,它超过我了,那草场上的蜂子,蜻蜓,还更来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也来了一些特殊的草种,它们还会开着花,淡紫色的,一串一串的,站在草场中,它们还特别的高,所以那花穗和小旗子一样动荡在草场上。”在这样一个蓬勃绚烂的背景下,在一个孩子清澄的视野里,萧红铺展开有二伯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已经家庭衰败的过程,在自然的鲜亮和现实的凄凉之间形成了一种落差,表现出萧红对人生的真切体验。

除此之外萧红还赋予了自然界的万物以生命力,《呼兰河传》里“说也奇怪,我家里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大破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

迟子建说“大自然使我觉得它们是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事物,使我觉得它们也有呼吸,我对它们敬畏又热爱,所以不由自主地抒写它们”。迟子建也喜欢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自然,故乡的自然之景,在迟子建的笔下熠熠生辉,充满了灵性与生命的原始活力,富有绚丽美妙的幻想色彩。

故乡的菜园是迟子建散文经常涉猎的一个内容,在《年年依旧的菜园》中,她写到了月光下的菜园“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把那些开花的和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普通的菜园在她的笔下充满梦幻色彩,和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三、儿童视角下的民俗风情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它世代传承,长期因循,对人们思想、生活和行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渗透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再现,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缩影。日积月累就积淀了人们特定地域的文化心理素质。萧红和迟子建都对故乡的民俗风情进行了描绘,迟子建曾经这样说过:“萧红关注民俗风情,我也恰恰喜欢这些。我们有共同的关注目标,又有相同的生活经历。”她们共同回顾着故乡的民俗风情。但是半个世纪的时间差距,却使得她们在回顾和关注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很多对于民俗的描写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完成的,但是其中也穿插着角,“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呼兰河小城的人们,“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天还没黑就奔到河沿等着看河灯。“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呼兰河上放河灯的情景是:“金呼呼的,亮通通的……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这些可以说是以儿童视角观察到的放河灯的景象,然后萧红切换到角,当河灯从呼兰河上游流来时“金呼呼的、亮通通的”,人们看了自然满心欢喜;然而到了下游灯一会灭一个,逐渐“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看河灯的人们感到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这里可以看到萧红对人生的体验,可以说是她长期漂泊在外的一种心情的表达。

萧红再以充满童趣的笔调描写扎彩铺的时候,却也有“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了,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躺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的感慨,似乎是不带任何强烈感情地叙述她眼中的世界。但这种不加雕饰的本色叙述,却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颤栗。

迟子建在散文中多次写到故乡的民俗,写到春节和元宵灯节。《农人的浴室与茅楼》写到了腊月里的“放水”习俗,放水即洗澡,于除夕前两三天时间,“在室外零下三四十度左右的气温下,烧上一锅滚烫的水,再把炕也烧得滚烫,将洋铁皮的洗澡盆摆在炕上注上水,拉上窗帘,洗澡就开始了,每个人洗起来总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洗得大汗淋漓,每一个毛孔都像花蕾那样绽开了。”对故乡人来说,“放水”是过年前极为重要的事,不仅意味着洗去了一年的满身污垢和秽气,同时也使随之而来的春节显得格外清洁和别致,人们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通过“放水”这一习俗,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迟子建回忆起这些风俗感觉是非常温暖亲切的。在《冰灯》中,迟子建写道:“除夕,家家户户门口的左右两侧都摆着冰灯,它们体体面面地坐在木墩上,中央插着蜡烛,漆黑的夜里,它们通身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宁静和光明,那是每家每户渴望春天的最明亮的眼睛了。”写出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期盼。

萧红在写以儿童的眼光打量这些民俗的时候,更多的融入了一种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和盛极而衰、繁华落尽的悲凉,也有从文化反思和启蒙的角度来写的对百姓的封建愚昧思想的批判。而迟子建写冰灯、“放水”更多的是怀旧,寄托着她对故乡昔日生活的深切怀恋,向人们展示宁静悠远的民俗风情和淳朴的情怀。

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说“故乡最本己的东西早已造就,而且已经赠送给在出生之地栖居的人们。故乡最本己的东西已然是一种天命遣送的命运,或者像我们时下所说的,就是历史。”故乡的历史是萧红和迟子建两个人都从无法忘却的。所以两个人都选择了回望故乡。虽然在“忆乡”散文的创作上,两者有着相似之处,但却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萧红有对社会、对国民的批判,更有对苍凉的人生的深切体验。在优美抒情的文字里让人体会到人间的悲惨,品尝到人生的心酸。迟子建的散文则充满了温情,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芸芸众生的一往情深。这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萧红比迟子建多了一份敏感,迟子建则更加的豁达。

参考文献:

[1]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J].花城,1998,(1).

[2]迟子建,闫秋红.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小说评论,2002,(2):28.

[3]崔淑琴.朝向故乡的深情书写――论迟子建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作家与作品,2009,(5).

[4]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0,(1):11.

[5]郑孝苹.永远的故乡风云――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

[6]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李红梅.儿童视角发生机制及诗学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08,(1).

[8]郭秀琴.萧红迟子建儿童叙述视角之比较[J].阴山学刊,2008,(1).

儿童散文范文第2篇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何谓儿童文学呢?截至目前,对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王泉根(2009)编撰的《儿童文学教程》指出:儿童文学也可称之为少年儿童文学,其阅读对象为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依据读者的年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2)童年文学;(3)少年文学。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儿童文学简单理解为: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爱的文学形式

在苏联学者梅拉赫看来,艺术作品均是有生命的。不论是任何文本形式,唯有读者真正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欣赏和阅读,才能赋予文本以灵魂。因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我们可发现唯有那些可被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方能真正受到儿童的喜爱,其文学价值方能真正得以体现。儿童文学读物无疑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儿童的审美经验及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内容也较为活泼、浅显、轻快,所用文学语言也大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词汇。儿童文学读物描述的内容大都是具体的,再加上轻松活泼的语言运用,往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运用亦充满形象性。当儿童读到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获得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儿童文学读物独特的语言魅力,才使得儿童文学读物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玩游戏是其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得其乐、摆脱成人的束缚,获得更好的情感宣泄,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在儿童文学中,不同程度上渗透有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正是儿童普遍喜爱的。儿童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充满游戏性的美好世界,通过阅读文字让儿童更好地体验到自由、快乐,实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游戏愿望。

三、儿童文学读物的具体分类

儿童文学读物有很多形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动物小说

所谓动物小说,即是指以动物为小说主角,通过特定环境及故事情节描述创造的一种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动物小说将动物视为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在小说中对相关动物的命运、生活及遭遇进行描述,进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引发阅读对象对生活、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典型的动物小说主要包括:《酷熊贝鲁克的烦恼》、《春田狐》、《大泽蛙国》、《最后的藏羚群》、《秃尾巴的捣蛋鬼》、《蚂蚁王国的奇闻》等。通过上述动物小说的阅读,可将儿童带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帮助儿童从小建立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另外,动物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也会更好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讲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1)儿童的社会生活;(2)儿童的学校生活;(3)儿童的家庭生活;(4)与儿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自然世界等。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故事在极大程度上可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如探险、好奇及求知心理等。通常而言,儿童故事的篇幅不会太长,大都短小精悍。在情节描述方面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生动有趣,较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故事具有三方面特征,即完整性;生动性;口头性。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它才能更容易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我国,《贝瓦故事》《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等均是经典儿童故事的代表。

(三)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受儿童喜爱。童话具有幻想性特征,纵观国内外所有童话,均具有较强的幻想性特征。童话故事作者在创作童话时,会积极运用自身想象,有机构勒出一个虚幻世界。在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奇异的事物,且都传递着快乐,可极大程度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此外,童话还富有隐喻性和游戏精神,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阅读童话时,儿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童话世界,享受童话世界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及《一千零一夜故事》等均为童话的经典之作。

(四)儿童诗

儿童诗较为适合6~12岁之间的儿童阅读、吟诵,亦是儿童极为喜爱的文学作品形式。儿童诗涉及题材广泛,主要包括:(1)社会生活;(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自然;(5)人物等。在所有儿童诗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占大部分。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6~12岁之间的儿童主要生活在校园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更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儿童诗的文字内容大都较为浅显易懂,在写作手法上喜欢采用象征、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儿童诗还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元素,符合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国著名作家金波创作的儿童诗《春的消息》便是儿童诗的典型代表。

(五)儿歌

儿歌的形式大都较为短小、精悍,儿童诵读起来也容易,适合记忆。儿歌大都运用较为简洁优美的韵语创作,其内容不仅生动活泼,阅读起来也较为琅琅上口,极为符合广大儿童的认知特点。古时,儿歌也被称为童谣。童谣在民间广泛流传,不同程度上具有民歌的韵味。发展至现代,很多作家和诗人会专门为儿童创作儿歌。因为其读者对象较为明确,即为儿童,所以,作者在创作儿歌时,往往会下意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审美能力,创作的儿歌也大都生动、有趣,如儿歌《平平搭积木》等。除此之外,儿歌的形式大都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并富有一定的音乐美。

(六)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亦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儿童散文大都为作者对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忆,极为适合儿童欣赏及阅读。儿童散文具有散文的典型特点,即在选材、形式及写作手法上均表现的极为灵动和自由。正因如此,儿童散文才更符合儿童的率真天性。通常而言,儿童散文往往充满更多个性化特征,抒发人性情感,描述的大都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和客观感受,充满着浓浓的儿童情趣。

四、结语

儿童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散文诗 语言美 意境美 感染力 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散文诗兼有诗性和散文性,它将浓郁的诗情画意融进散文的躯壳里。散文诗既有诗的构思、意境,又有散文舒展自然,若行云流水的文笔特点,它是诗情美与散文美的完美结合。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儿童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对待散文诗教学,从而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词汇,使幼儿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美的享受。我尝试了多次的散文诗教学。在这里,我运有用中,大班教材中的几篇散文诗并结合农村幼儿的特点,谈谈散文诗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选择并分析教材,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各年龄特点的教材,把握好教材内涵。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散文诗。如:大班散文诗《云彩和风儿》就是一首具有童趣的散文诗,作品中所说的云彩是幼儿所熟悉的。作者把云彩被风吹过后的样子说成了是小船,大狮子,胖娃娃,并把这些事物拟人化了,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这首散文诗富有童趣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易于接受。又如,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散文中说到:“呵,这树林会唱歌”,“瞧,这两片叶子多像是小树的两只耳朵。”这些语言描写都是富有儿童情趣,通俗易懂,幼儿乐于接受。

其次,教师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散文诗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每一首散文诗都有自已的内涵所在,而不同地域的幼儿展水平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打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

农村幼儿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见识少,接触面狭窄,加上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幼儿想象力受到了限制,知识也比较贫乏。我班的幼儿大胆,好表现,但是口语表达较差,想象力不够丰富。根据这一情况,在中班时,我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感知散文诗所展现的画面内容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大班时,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欣赏教学中,我把理解散文诗中的词汇也纳入教育目标之中。而由于农村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反应能力较差,情绪体验较弱,我把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教育活动的重难点。如: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把理解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作为重点。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就是从散文诗中的语言体会出来的。也说是让幼儿感受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

第二,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让幼儿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

散文诗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意境美。散文诗创设了一种美的意境,那么如何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中呢?我除了利用音乐、挂图、朗诵等方式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如大班散文诗《秋天》它所描述的就是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在上这节课这前,我先带幼儿去附近的农场、小山坡、小溪边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这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使幼儿初步领会了散文诗中的“红袍”、“黄衣”等词的意思。这样,就直接把幼儿带入散文诗的意境之中,使幼儿真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

第三,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散文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应从理解词汇着手,突破语言关,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散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把散文诗中的事物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赋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但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拟人句”和“比喻句”这两个概念对幼儿来说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应采用特殊的的表现方式,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感知欣赏散文诗中的语言,领会诗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

如:在散文诗《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散文诗中把云彩被风吹过以后的样子说成了什么?云彩变成的大狮子真的会吼叫吗?那为什么这么说?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了幼儿理解了散文诗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因为大狮了、小白船、娃娃都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文学作品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幼儿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小树叶的两片叶子像什么?小树苗听了后觉得怎样?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领会了拟人句、比喻句等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四,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里所指的环境当然也包括丰富健康的教学环境。幼儿离开家长来到幼儿园,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与周围人不熟悉,感觉没有安全感,他们就变得胆怯、怕生、不敢说话,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富有安全感、充满爱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关心。在是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每一位幼儿,有时摸摸他们的头,有时拍拍他们的肩,有时把他们搂在怀里说悄悄话……渐渐的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敢说,敢讲了。 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我会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有益于幼儿更快乐地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秋天》时。首先,我带孩子们去郊游,让他们畅享在秋天的怀抱中。其次,我及时更换了教室的墙饰,把它装饰成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画面。然后,把散文诗中的内容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裙上,让幼儿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在一定程度上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欣赏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得以实现的。

如:在中班散文诗《梦是什么》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把自已的梦告诉同伴。这就让幼儿口语表达得到了锻炼。在《两片树叶》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说说:“小树苗的两片树叶还像什么?”这时就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结束时,我又让幼儿当小树苗,我当树妈妈,配上音乐,这不仅加深了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也把幼儿带入了美的意境之中。而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部分我用了游戏《云彩和风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做各种定型的动作并让幼儿回答:“你变的云彩象什么?”从而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吹画,让幼儿在吹画的活动中想象云彩像什么,并进行创编,从而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知道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

第六,利用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好散文诗教学活动

散文诗的意境十分美,怎样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之中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投以大量的感情。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等感染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富有童趣的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大胆的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教师要把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情感从而转化为一股强有力的感染力,使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体验作品的美。教师潜移默化对幼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愿望。因此,教师的感染力是散文诗教学成败的键。

散文诗教学陶冶了幼儿的情操,激发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幼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想象力不够丰富,领会力和感受力也较差,因此上好每堂散文诗欣赏活动对于农村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对农村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3]王俊英编著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的语言素质教育

儿童散文范文第4篇

你看,在《“儿童本位”的当代意义》中,孙建江从当今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主潮来谈论“儿童本位”的当代意义,概括出“本位”的几层涵义:“一是特别强调作品贴近儿童心灵,二是特别强调作品的艺术品格,三是特别强调作品有益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这三层涵义彼此渗透,缺一不可。”这“儿童本位”的三层涵义,他是七年前提出并阐述的,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其“当代意义”的明显和“前瞻的艺术眼光”,都令人信服和令人深思。

我觉得他对“当代意义”的关注,有一种超越“当代”的意义。比如他谈“任溶溶的意义”、谈“安徒生的当代意义”等等,他的心中似乎充满更多的激情。在《任溶溶的意义》这篇精短论文里,他是那么动情。他认为,任溶溶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溶溶对中国幽默儿童文学的重大贡献;二是任溶溶对汉语语词功能的创造性运用;三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今天,不要说整个社会,就是儿童文学界,对任溶溶这样的儿童文学大家,也还缺乏应有的尊崇和深度研究。这是不是也和当年人们并不知道安徒生的“当代意义”一样呢?那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安徒生是童话大师的今天,人们是不是又认识到安徒生的“当代意义”了呢?并不见得。

孙建江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一直在想,安徒生对当下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我们今天应该从安徒生身上汲取什么?”于是,写了让人警醒的《安徒生的当代意义》《安徒生:童话之外的世界》等论文。事实上在此之前,或者说他同时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出版了专著《飞翔的灵魂――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并作为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方面的特别策划人之一,主持出版了浙少版《安徒生童话全集》,以及“典藏本”、“普及本”、“注音本”,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全球庆典之际发出了中国自己的声音。孙建江的研究表明,“安徒生的当下意义在于,他将许多人类共通的、基本的价值观艺术地传达给了读者,包括承载着人类希望的小读者,也包括对孩子施以影响的大读者。” 安徒生给后人留下的是无尽的启示。

儿童散文范文第5篇

 《纸船》是第四单元所选四首托物言志的现代诗之一,主题是倾诉童年梦想,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新月集》是他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初版于1913年。这些诗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而来,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和贤妻。《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全诗以纸船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我的纸船投到急流中的新奇的想法和奇特的感受,然后写我夜来时的梦幻,充满神奇色彩,表现童心童趣。诗人庞德评价泰戈尔的作品说:“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及其普通的感情,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验想象,唤起学生童心童趣的回归,促成善良美好的人性滋润心灵。

 2.学习者分析

 初一学生有的也许知道泰戈尔或他的名句,但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可能了解不多,本诗触及他们有了解的需要。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库名称,课前让他们自己收集了解。这首诗反应的儿童内心世界正是学生过去所感受过的或现在还可梦想的,所以他们有进行阅读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有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应鼓励并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支持学生仿写散文诗。

 3.教学目标

 依据对应《课程标准》、学生和环境情况制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文学常识,揣摩修饰性词语作用。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文,通过查资源教师讲授等方法了解本诗文学常识,通过默读诵读等解析诗意、思路,猜测诗情。感受本散文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童心回归,唤醒学生童趣,促成学生对善良愿望美好情感的体验与追求,催生学生用散文诗表现生活。

 4.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 重难点:诗人的奇思妙想,童心童趣。

解决措施:教师导析唤醒,媒体音像刺激,学生体验表达。

 5.课时计划

 一课时

 6.课前准备

 1、 学生查阅网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

2、 教学相应媒体及课件制作。

 7.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 本诗内容学生大都有些感受,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实践性学科特点,联系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梦幻,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文学修养、心灵素养。教学要让学生活跃起来,教师要适时适情适度发挥组织引导“打火”作用,营造探究氛围,积聚互动内涵,荡漾青春的心旌,放飞师生梦想。设计思路:预习感知——朗读欣赏——导析探究——归纳迁移——动手仿写。

 8.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 知识点1:文学常识(作者、作品、散文诗)。

学习水平:了解《纸船》相应文学常识。

媒体内容与形式:互联网络资源;自制多媒体文学常识重点阅览教学课件。

使用方式:课前学生按网址查询了解相关内容,课堂教师相时出示相关课件。

知识点2:揣摩修饰性词语作用,理解本诗诗意、思路、情感。

学习水平:正确理解本诗思路,充分理解本诗意象意境情思。

媒体内容与形式:本诗动漫四层次想象及本诗结构思路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时出示演示文稿。

知识点3: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

学习水平:迁移积累,体验托物言志。

媒体内容与形式:自制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时呈现。

使用效果:提供直观印象,激发兴趣,刺激想象,促成情感体验。

 9.教学流程设计

 9.1 安排预习,整体(直观)感知

 1、 推荐网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课前安排浏览了解。

2、导入:清澈明快的小溪上,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把心爱的小纸船一只只放出,看着它们越漂越远,你想知道这些纸船承载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吗?请预习《纸船》。

预习要求:默看课文、注释、体验内容思路;划出纸船触发的"我"的四个想象方面内容的诗句。

3、安排预习(教师出示相应文学常识重点阅览课件供学生掌握。板书课题思路为学生预览导向)。

 9.2 激情引入作者作品文本介绍,疏通字词

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纸船》选自《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诗集中天真的孩子的原型就是作者的小儿子。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实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比喻描述了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

字词:异地 载 子夜 浮泛

 9.3 教师范读诗文学生联想欣赏,学生自由朗读展现意境诠释意趣。

 说明:意境 儿童口吻 意趣

 9.4 导析诗文

 1、课文借以表现童心童趣奇思妙想的事物是什么?本诗这种写法叫什么?

2、纸船触发了我哪四个层次的想象?( 课后练习一)

3本诗结构思路和内容分析。(出示动漫四层次想象和本诗结构思路演示文稿)

四层次四部分 导析

 9.5 探究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 1、学生看图读文写出。

2、抽生交流,教师做肯定性归纳。

 9.6 本诗主题特色归纳

9.7 拓展延伸(出示演示文稿)

 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比较阅读。

 9.8 作业

儿童散文范文第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儿童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童年视角 ;散文化叙事 ;思乡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林海音于1960年创作《城南旧事》,抒写自己对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抱病完成了《呼兰河传》,在回忆中重温祖父的爱和温暖,也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借以慰藉寂寞、凄凉的身心。本文试通过童年视角、散文化叙事、对故乡的思念三个方面来探寻两部经典之作的共同之处。

一、童年视角叙事

童年视角,即通过孩童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成人世界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创作主体主要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与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审视和表现世界。童年世界是单纯、天真、美好的,此时的小孩还未形成明确的社会价值观,生活的复杂使他们无法也不需要作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话语里也没有道德化的议论和理性的说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纯客观的还原、透明的再现。

《城南旧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我”是个小女孩。她们单纯可爱,天真活泼,调皮好奇,以一颗童真之心观察她们周围的人和事,使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在《城南旧事》中,大人们对疯子秀贞都避而远之,唯独英子敢于接近她,和她成了要好的朋友。 英子还和小偷成了好朋友,英子并不认为他是坏人,因为在她心中嘴唇厚厚敦敦的就是老实人相,是好人。在《呼兰河传》中,则更充满了童趣: “我”与有二伯共同偷东西,并约定都不说出去。

两部作品中都以大量篇幅追溯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有不同的感受。《城南旧事》给人的是英子快乐、温暖的童年生活,而《呼兰河传》却是寂寞、孤独、凄凉的童年生活。林海音从小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因此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以开朗、乐观、坚强的形象出现的,叙述语调明朗、积极,虽有苦难,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失落,而是率真与豁达,蕴含着希望。而萧红从小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中,只有祖父相伴,且祖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又离开了她,这样整部作品也就笼罩着苍凉、孤寂的氛围。

二、散文化叙事

散文化叙事即打破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叙述模式,淡化了情节,弱化了戏剧性,没有典型人物,而是以人物心理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呈现出了一种自由而随意的表达形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散文化即它不以通过塑造经典形象来再现客观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而是随着作者的感情节奏流动,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的散文化即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散乱化、片段化,戏剧性不强,作者的思绪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正是从这两方面彰显了小说的散文化。

《城南旧事》分为五章: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落了、我也再不是小孩子。作者没有通过这五章揭示某种深刻的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拾起童年生活的几个刻骨铭心的片段,来表达对故乡北京的相思之情,是作者乡愁之思的一种表现。《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是对呼兰城风土人情的描写,第三、四章回忆了“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将叙述的重点移到了小城中的人物。整部作品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来统领,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描写,因此作者就无意于揭示某种社会生活现实,而是通过对呼兰河城风俗人情的描写和捡拾童年的碎片来抒写自己对呼兰河城的思念之情。在形式上,他们的结构散乱,随作者的思绪铺排而成。

三、对故乡的思念

林海音和萧红离开故乡而不能重返故乡,她们只好借助小说来回忆故乡的的童年生活和风土人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乡愁之思。

林海音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在那里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三十岁时返回祖籍台湾苗栗县。她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童年冬阳骆驼队》中情真意切地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①后来在其散文《苦念北平》里也深情写道: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②于是她的笔下,流露出了纯正的京味儿语言,展开了一幅幅富于北平地方特色的画卷。打糖锣的老头儿;“出红差”的场景;七月十五提西瓜灯逛街等,作者借助英子的眼睛,在有声有色的描绘中,重温童年生活,做一次精神还乡之旅,慰藉了思乡之苦。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曲折,从呼兰县到上海,又到东京,最后凄凉客死在香港。1940年12月,她写下了最后著作――《呼兰河传》,借以抚慰那寂寞的心情,因为“然而即使在此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③在伤世怀旧的感怀之中,故乡的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祖父后花园里的无忧岁月,夹带着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她是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和压力艰难返回童年憩息之地的,故乡曾给予她的苦涩记忆已经淡化了,她惦记着那留下她多少欢乐与秘密的后花园,蝴蝶、蚂蚁、大倭瓜、露珠、太阳和童年生活里的人物。她说:“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④这些画面穿越辽远的时空,凝聚成萧红内心中最美最值得珍视的家园记忆,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梦回故乡,品味那点点滴滴的温馨,给了她一生永恒的安慰。

四、结语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从儿童视角、散文化叙事、浓浓的乡愁之思,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和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辽远的时空,回到那过去的时代,那座小城和那个时代都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傅光明.舒乙.冬阳 童年 骆驼――出版后记(林海音研究论文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3]文洁若.乡情悠悠―林海音研究文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4]林海音.城南旧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5]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6]林海音.苦念北平―林海音作品精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7]萧红.生死场 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注解

①傅光明、舒乙:《冬阳 童年 骆驼――出版后记(林海音研究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②林海音:《苦念北平―林海音作品精选》,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儿童散文范文第8篇

1、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2、儿童文学的读者指的是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包括身心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等,因而又区分为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

3 、幼年文学的特点是:内容方面,应着重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备的知识,要有浓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方面,既要浅显、口语化和规范化,又要形象有趣,富于动感,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体裁上主要以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为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