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毕淑敏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谢麟珺
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讲述一个神秘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时不得不作如此想,读书的品类难道真与年龄有关系?或许真是这样,诚如我早已对言情类小说淡了心思。书籍是我与这个世界相拥的主要方式之一,扪心而讲,言情小说并不能达到这一功能,反而容易使人沉溺于虚幻,禁锢了思想。青葱时光热衷于言情,轻熟岁月品味散文,或许才叫相得益彰吧。
散文之好在于其意之精,短小精悍,不必特意留出大段的时光来,也不必忍受读之未尽的心痒,可随手捧读,也可随手搁下。若是精妙之文,其回味无穷,丝毫不担心时间的间隔贻误了文义的领略。就我个人读书感受而言,比起毕淑敏的小说作品,我更喜欢她的散文、游记类文章。除了以前在图书馆借读的数本外,家中也囤了不少她的散文类作品集。读她的文字,总喜欢用一个被我篡改的词来形容:兰心蕙笔。
我想,没多少人真心喜欢被别人倚老卖老地教导吧?尤其是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表面上对长辈的谆谆教诲唯唯诺诺,心里其实一直不停地翻着白眼吧?要我看,散文最容易被写成讲大道理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恐怕也最易受人排斥。幸好,人生经历丰富的毕淑敏不是个爱讲大道理的人。
但就我猜测,仍会有人不喜欢她的文章。或许是基于医者的理性和道德,她的笔锋总是冷静而温柔,平和而清澈,文中倾尽她对人的关怀和悲悯,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真诚而质朴,行文有条不紊到有些循规蹈矩。这种不特立独行、不搞怪辟奇的行文方式,与当下某种求奇心态似乎相距甚远。对于某些追求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人群来说,这也许是老套了。但谁又能说,生活的原味和幸福的底色,不就是由这样的祥和平静和温暖质朴构筑而成的呢?
摩挲着《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厚实的纸页,欣赏着书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品析那贴心的字字句句,是一种别样舒服的阅读享受。文字本身是冰冷而无感的,却可以由一支温暖的笔组成这样温暖的怀抱,予己予人。
链接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简介
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是毕淑敏的一部作品,书中有很多对于生活的思考。把心放平一点,脚步放慢一点,你会发现很多简单美好的小事,都是世界温柔的馈赠。
书中首次发表不丹首都廷布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异域见闻,探讨国民幸福观与生死观,特别收录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元,搭乘邮轮,完成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开创了中国大陆公民航海周游世界之先河。对于这项创举,她自己说:“环球游,并不是为了破一个纪录或者得到一种证明,它只是我们读解地球的一个方式。”在经历了环球一百一十四天的旅游之后,毕淑敏以切身体会及心灵体悟勾画出《蓝色天堂》这部深度文化笔记,这同时也是一部解答幸福的散文集。
正如文中所述:“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作家以旅行为契机,在讲述沿途风物美景、人文地理的同时,嵌入人在旅途孤独中对人生命运以及幸福生活的思考,呈现一种建筑于人生历练之上的幸福智慧。每篇文章皆是美文,全书通过游历、故事、感悟的形式,表现了行走、心灵、人生三大主题。
《蓝色天堂》是一部智慧散文,二十岁的人在这里看到崭新的世界,三十岁追赶“行走”的时尚,四十岁享受心灵幸福,五十岁品读人生智慧。作者在该书中声称,到一个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反差的地方去旅游,在大自然的暴虐威力下,会真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
书中开篇写道:“人生真是太渺小了,和时间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哪怕是一朵浪花,也比人更长久。”这使我想到在日本发生的九级大地震,不禁引发出一声考问:人啊,是否必先确立了人生的虚无,然后才能确立人生的意义?如果真像毕淑敏说的那样,我宁愿相信那上万死亡和失踪的魂灵已化成一朵朵浪花,在海的胸膛上睡着了。他们已成了海洋的儿女,像躺在襁褓中的婴儿,没有生也没有死。
毕淑敏谈及自己在海上的第一感觉:“我们的生命是来自海洋的,在每一个细胞里,都储存着对于海洋的眷恋和记忆。”生命是一个偶然,在海上,智者能够体会一种大道若简的意义,航行在海洋上,人会变得极其渺小,思绪也会极为简单。航海,是用返璞归真的方式,重新调动起生命的激情。看大海、看浪花,能悟到众生之平等,它能够荡涤灵魂糅合身心,使我们找到心灵与精神的依存。海天一色中,作家道白:“你知道自己是一定要灭亡的,而大海则永远存在。”
品书,是浪漫的。毕淑敏说过:“阅读是一种孤独。”而我,却认为阅读是一种浪漫。我们可以坐在书桌旁,在绵绵春雨下,品尝一杯浓郁的红茶,品味一本好书。是多么有情趣的啊!
品书,是一种乐趣。别人说:“品味着《孟子》我感到它的“理趣”,品味着《三国》我感到它的“智趣”,品味着《水浒》我感到它的“义趣”,品味着《红楼》我感到它的“情趣”,让人荡气回肠;老庄的玄妙,太史公的深邃,苏子的旷达,易安的细腻,让人陶冶性情;浮士德的探求,安德列的追寻,保尔的顽强,老人与海的拼搏,让人奋发进取。躲进小楼,畅游在书海当中,那是最惬意的时候;理清思路,品味着其中的语言,圈点、批注,积累运用是最好的品书方法。”
写书的人都是富有经验的老手。他们会从生活中品味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有甜有苦、有酸有辣……都一一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一个人生。同样地感受几个不同的作家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几个人生。我们感受作家的思想,更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这些道理却是会使我们感到如获至宝的道理……
首先,要确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确立文体主要是确立经典文体,即散文、诗歌、小说等。其中的散文主要包括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和叙事散文,小说也主要是小小说。每种文体以短小为佳。确立自己喜欢的文体时要超越以往的训练文体的局限,即不要去模仿四平八稳的所谓记叙文、议论文等,这些文体类型本不存在,是中学作文教学出于低起点训练的需要,而临时确立的文体;走出中学校园,这种文体就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尴尬。同时这种文体还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形成了一套作文的评判标准、审美标准,由于这个体系缺少科学性和文学的现实基础所以逐渐走向僵化封闭,从而成为一种学生八股,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因此,确立自己喜欢的文体主要是经典文体。另外确立文体时可以从最擅长的文体入手,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多副笔墨,因此开始时可以扬长避短,一种文体熟悉后,再以长带短,以长促短。
其次,确立并跟踪自己喜欢的作家。选择的作家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对某种文体公认有很深的造诣的,而不要单凭着道听途说的名声来确立。同时选择作家要注意文学审美标准的发展性,如同买服装一样,即使不跟流行,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比如学习诗歌我们最好不要模仿、郭沫若、徐志摩、田间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因为文学是发展的,当下的诗歌有当下的写法。小说的写法,也不要只盯着鲁迅、沈从文、莫泊桑、契诃夫等,因为小说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也在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立足传统,关注现代;熟悉国内,兼顾国外。
第三,确立并跟踪自己喜欢的刊物。跟踪刊物很重要,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当下的写作审美方式、审美标准的走向,即知道当下的某类文章怎么写。诗歌如《星星诗刊》、《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如《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美文》、《中华散文》、《散文》等,小说如《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世界》等。也可以跟踪一些大刊物,如《收获》、《十月》、《萌芽》等,但这些刊物对一般的中学生来说不易模仿,只可感受其精神。
第四,扩大阅读视野,寻找新的模仿对象。由于我们的阅读视野有限,因此我们所知道的作家、作品很少,模仿的对象也很单一。我们要边写边读,不断打开新的阅读视界,发现新作家新作品,不断调整自己的模仿对象,而不要“从一而终”;但对于新涌现的作家,要有理性的判断,不要跟着炒作走,流行并不等于永久,不等于永恒。当下一些小作家也许很有名气,但写作上还很青涩,同时我们的审美经验也许会很稚嫩,需要在长期和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成熟。因此我们可以阅读一点相关评论,也可以请教一些老师和专家。最好是请教有写作经验的人。
第五,要关注有灵气的作家。作家的灵气是首先体现在语言和感觉上。好的作品一读就有一种迷人的感觉,现代如鲁迅、沈从文、老舍的作品,当代如余华、残雪、莫言的作品等。感觉往往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关注作家的语言,作家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如简洁洗练、幽默风趣、深刻独到、油滑老道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爱好,通过写作语言模仿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的灵气还体现在作品的构思和思想深度等方面。灵气能够激发创造力,模仿有灵气的作品不会使我们陷入写作灵感枯竭时的尴尬困境。
习作选登
家的疆域
李书
家,是一个让人只会日日感受、眷恋、体味却怎么也难下定论的概念。是船?是岸?是河床?或是港湾?家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这世上或许没有人愿意完全孤独,那是在荣耀、疲惫、沉默背后隐藏的冷若冰霜的矜持和尖锐。厌倦的喧嚣,无法躲避的孤寂无聊,低调压抑的状态里让人明晰地对空虚产生一种恐惧。我们急切地想回到家,那个能给予我们踏实的生命感觉的地方。那份踏实也许只是来源于那张日夜相伴的书桌。若是白天就让金色的阳光射进来,那种很纯粹很柔和的亮色会在情绪冰凉时暖和心田,将曾有的苦闷与无奈以慢慢灼烧的形式熔化、蒸发;若是在夜里就习惯性地铺开张纸,肆无忌惮地挥洒情绪化的千姿百态,在真我的自在空间里尽可以痛恨我的痛恨,崇拜我的崇拜,心灵找回原本的灵性与松弛。此时家是我的游乐场,仿佛有蓝的天,绿的草,我自在地雀跃驰骋,收获欢愉的沐浴,身心的舒适,和谐的宁静。
爱之万相,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它终究无法完全摆脱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父母曾经明知要面对平凡却依旧浪漫的结合,产生了我们和这个温馨的家。继而从未停止过的劳烦和唠叨便成了日常生活的伴奏曲。它的旋律舒缓得没有一点波澜,然而每一个音符的跳动却都积极而有催促感。那常常是对错误的批评,对疏忽的提醒,岁月不会倒流,未知的前方我只能用执著稚嫩的脚步摸索,耳边熟悉的嘱咐叮咛竟让征途显得并不陌生,每一个驿站都会成为人生的好风景。此时家是一扇门,门的这边是家的温情与关怀,门的那边是我又一个理想的起点!
家是一个鲜活而有生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怀着爱心将它看作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珍惜。因为人的天性需要一个家,家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实在,也凝聚了我们生命的岁月。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载游子远航的船,是游子梦魄萦绕的岸,是铺满无尽慈爱的温床,是永远等待,守候游子归来的港湾。
家无垠。
[评点]
此文模仿毕淑敏的语言,她的文章华丽而不乏深刻性,具有一种独到的见解和美感。文章模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毕淑敏的洗练与随意等,还没有得着神髓。
抓住常态生活中的些许片断和微小物象进行深入开掘,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这是毕淑敏的特点。本文抓住“家”这个悠远、凝重、鲜活的意象,展开了有关家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很得毕淑敏的精神。语言优美而不浮靡,深刻而富于感觉,也很有毕淑敏的语言特点。
习作选登
哭长城
苏昕
我带着希翼与梦想站在长城上,没有自豪,没有壮志,凝视远处的断瓦残垣,又怎能想起这是中国的脊梁?一种负罪感压在我的双肩,使我无力前行。目光呆滞中,传来了远古的一瞬。那一瞬,是寻夫者恸天撼地的悲号,长城动了情,为之倾倒,仿佛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是一种错。这错一错千年,秦始皇指点江山,说那是御敌的最佳效果,可谁知换来的却是更多的血染山河,家破人亡。长城倾倒了,于是一个朝代倒下,一个朝代兴起,一轮血腥湮灭,一轮屠杀开始。长城见证了一切。用它身上的伤痕、脚下的墓冢见证了一切。
同样是远古的见证,赵州桥屹立千年不倒,见证了远古的科技;敦煌飞天神舞,见证了盛唐的文明;《论语》传遍中国,见证了古典的思想;而长城,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奇迹,见证了兵戈铁甲,见证了流离失所,见证了朝代的兴亡。长城,一座耻辱的丰碑。
抚摸着残缺,仿佛一个遍体鳞伤的巨人,远处群山巍峨,与它极不相称。
我不晓得,为什么游人还可轻松自如地在上边行走?为什么游人还可兴致极高地刻画标志,签名留念?为什么游人还可仰望高山且疾呼“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没有断定好汉的权力,却有烈士的足迹。请把脚步放慢,慢到可以让你回忆起历史为止,去感受,去体会,追溯一些不寻常的东西。让肩头觉得沉重,让步履觉得紧迫,让头颅觉得低沉。
站在月球上,我会看见两道伤痕,一道是地球的伤痕――东非大裂谷,一道是中国的伤痕――长城。
[评点]
关键词: 《提醒幸福》 幸福珍惜 享受
作家毕淑敏以其独特的视角呼吁人们应当普遍关注往往容易忽略的话题――幸福。《提醒幸福》话语中肯,语重心长,每读一遍都如沐春风、如浴春雨,一种新的感悟便油然而生。的确,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我们何不好好地珍惜每一天、每一年?正像作者提醒的那样:“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
散文开篇便从日常人们经常“提醒”的内容谈起。文章没有深奥的大道理,但绝非没有说理性,寓说理于平凡的事例之中,读来亲切、真实。作家真正走进了平民生活之中,以其人文关怀的深邃体验,举出种种事例:“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心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作者在一番感慨之后,发出呼吁:“请从此注意幸福!”
作者的呼吁难能可贵,因为时下拥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对“幸福”一词的理解有天壤之别,一些人幸福观严重扭曲:有的人把当官当作幸福,为了升迁,不择手段;有的人把捞钱当作幸福,竭力捞取不义之财,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有的人把吃喝玩乐当作幸福,为了满足感官的享受,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夜夜笙歌;有的人把出名当作幸福,为了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弄虚作假、炒作,以此作为步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阶梯。相比之下,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观点:“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平民百姓、粗茶淡饭也别有味道,因为平淡、安稳且又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常日里,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也就是这平凡之中,正孕育着幸福。“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黯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幸福是什么,是淡泊的心灵与平静的生活所共同酿造的甘露浇灌出来的花朵,只要你懂得幸福的真谛,把日子过得简单、充实,你的生活中就有可能增添更多的温馨色彩,你才能有更多的幸福感,幸福之花就会常开不败,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因为一次同学聚会,我回到故乡看望家住农村的老同学:极普通的农家小院,低矮陈旧的平房,简陋的室内摆设,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就看见成袋的粮食堆满了大半个灶间,等待时机,渴望卖上个好价钱。他们没有城里人那豪华的楼舍和高档的家电,却保有本色的淳朴与善良。看得出,他们家的生活也是过得有滋有味,平平常常的小日子也很幸福。此情此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猛然间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感正是在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中得来的,也因此会常驻心间。看来,追求幸福的时候,特别是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幸福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去体验,应在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中去获得,更应该在辛勤的劳动中去创造。
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把追求与奋斗看成是一种幸福呢?陈然的那首《我的“自白”书》:“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是一种改天换地拼搏奋斗的幸福;“刑场上的婚礼”,一对忠贞的伴侣,手挽手、肩并肩,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这是一种追求理想而献身极其悲壮的幸福;“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为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不顾完全尽到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的责任,却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造福一方平安,从中体验恪尽职守这一神圣而伟大的幸福。
毕淑敏曾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身负多重角色,所要经历的坎坷和苦难也许多不胜数,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将要面临的苦难,却可以预知面对苦难的态度。人生是一个大舞台,要想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时刻提醒幸福。作为教师,就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角色,把上好每一节课看作是最神圣的幸福;作为晚辈,就应尽其孝道,在其中体验享受父母之爱的幸福;作为母亲,更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刻关照儿女的冷暖和事业的进程,让儿女们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成长、成才、成功,让他们体验家的温馨。扬幸福之长,避苦难之短,“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在讲授《提醒幸福》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观。有的说,自己的家人和自己认识的朋友都快乐健康就是幸福;有的说,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和一个温馨的家就是幸福;也有的说,吃喝玩乐就是幸福。总之,幸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由此看来,幸福真的需要提醒,尤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有提醒的必要。吃、喝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绝不是最终目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对于伟人、名人来说,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多地造福于人类是他们的幸福;对于平常人来说,也应活得充实,尽自己的责任,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赫拉斯曾经说过: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幸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受战乱之苦,我们理应珍惜生活,感受其幸福;我们能与自己所爱的人长相厮守、相濡以沫,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无疑更应珍惜这种幸福;如今的生活能够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应很好地把握和享受这种幸福。所以,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看你是否注意,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
文章最后一部分,提醒人们及时感受和享受幸福。海伦・凯勒曾告诫我们:当一扇幸福之门关上时,另一扇幸福之门会打开;但我们往往在那扇关闭的门前茫然呆立过久,以至看不见另一扇已向我们打开的门。让我们时刻提醒,随时发现那“另一扇已向我们打开的门”,那就是幸福之门,不要把自己拒之门外,要勇敢地走进它,那里有鲜花绿草,令你赏心悦目;那里有美妙动听的音乐,荡涤你的心灵;那里有甘甜的美酒,等待你去品味;那里有五彩的生活,任你尽情享受。放飞自己的心灵吧,时刻提醒幸福,时刻珍惜幸福,时刻享受幸福。一生中,我们可以没有更多的金钱,可以没有显赫的地位,但绝不可以没有幸福。幸福就在对平凡生活的深邃体验之中。
参考文献:
——《布雷迪的猴子》读后感
邱夏绪
最近,我阅读了《毕淑敏散文集》,对《布雷迪的猴子》一文很有感触,希望能在这与大家一起分享。
文章讲述了一名叫布雷迪的科学家,拥有2只猴子,它们被绑在电椅上,每20秒遭受一次电击。猴子甲发现它椅子上的拉杆可以阻挡电流,而猴子乙的椅子却不行。于是,猴子甲紧张地计算时间,在电流来之前掀动拉杆,以躲避电击。待实验结束,猴子甲得了胃溃疡,而猴子乙却安然无恙。作者朋友问作者想当谁,作者却说她宁愿当甲猴子,因为它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是的,如果让我选,我也会选择当猴子甲。即使它最后因为高度紧张而患了胃溃疡,但至少,它掌握过自己的命运,而不像猴子乙,在灾难来临时无能为力,在别人的保护下苟且偷生。这样的猴子,它真的健康吗?不,表面上它并无损伤,但它的内心早已受到了重创——想想吧,面对已知的灾难,却进行着未知的防守,它会健康吗?
倘若我和猴子乙是朋友,我愿意把保护我们不受侵害的重担留给自己;假如我和猴子乙是路人,我会按照自己的探索之心行事;假如我和乙猴子是敌人,我会傲然处置自己的生命,绝不在对方的保护下苟存……我将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令它焕发光彩。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旷野与城市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旷野与城市毕淑敏
(1)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2)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3)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
(4)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5)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6)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7)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8)我以为这凄壮的一暮,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致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9)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10)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选》)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不超过50字)(4分)
答: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3)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4分)
答:
3.第(7)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4分)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4分)
答:
答案:
1.【答案】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在建造城市时,保护好旷野。
恰当处理好建造城市和保护旷野的关系。【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成功登上珠穆拉玛峰、拥有先进的通讯手段的勇敢者象征“城市”;
遭遇的暴风雪象征“旷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