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舍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舍散文范文第1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块“宝地”就是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黄河,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泉水丰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气候特点,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这儿生活了四年,对济南的秀美风光钟爱有加,也特别享受在这里的生活。“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说。《济南的冬天》等系列散文就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创作而成的。

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济南是如梦如幻的,澄澈空灵有如处子;秀丽恬静有如韵致款款的古装仕女;温情脉脉有如慈爱体贴的母亲。然而当我们静静地读完老舍先生的《老舍自传》和《济南的马车》等一系列文章,会发现真实的济南呈现在老舍先生眼前的一切却并不是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中描写的那般完美,相反是有其“败陋”的一面的。济南的环境是这样的:“大路上灰尘飞扬,小巷里污秽杂乱,虽然天色是那么清明,泉水是那么方便,可是到处老使人憋得慌。”关于秩序:“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那么,是什么深深地迷醉了老舍先生,而使济南的景物给他这样妙不可言的美感呢?结合《一些印象》和《老舍自传》等资料,我们理解了老舍先生的两种情结,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济南的冬天》中的美轮美奂的景物。

一、乱世文人对恬淡生活的追求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提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显出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凸显了这个“理想境界”的舒适宁静。老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的确,不管是一种文人气质使然,还是半世颠沛后对安全感地追求,他内心深处都有了这样一种对安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来到济南,济南秀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老舍先生,与童年时代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的只身一人漂泊相比,他个人生活上也是趋于稳定安乐,而且这个阶段不管是任教,还是创作都进入一个成熟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特别是创作获得了大丰收,有小说《大明湖》《猫城记》和散文《一些印象》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所以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物更多地呈现一种静谧之美,是那样的安然、宁静。

二、爱国深情晕染美景

济南自然景色的美丽掩不掉人为的“败陋”。对现实的不满,对当局的失望,必使这位经过了“五四”洗礼的进步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在两年后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忆》一文,这是以杂文的形式直接抒发要唤醒世人的写作目的。老舍在1944年开始创作的史诗式的巨著《四世同堂》,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国深情记叙了北平沦陷后,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百姓的不安、惶惑,更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

同样是为了唤醒这种忘却的记忆,出于一片爱国之情,而老舍先生在散文《济南的冬天》中却用了另一种方式:把济南的美描摹出来,告诉国人: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要去热爱她,保护她。于是先生把自己眼中济南的秀丽娇媚用生花的妙笔表现出来,甚至把济南人格化,把她写得娇美可爱,颇通人性。用“不忍得”把水写得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绿意。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此充满灵性,可谓山含情、水含笑。老舍以“理想的境界”“宝地”对济南的山水极尽赞美,甚至对笔下的济南景物是那么怜爱,甚至请求老天对娇秀的济南给予呵护,“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溢于言表。是呀,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的母亲,一草一木总关情啊!那么娇美柔弱谁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拼尽一己之力去呵护,使之不受蹂躏。那么情意相通这样带泪的微笑将使多少壮士扼腕叹息,立志奋起一搏啊。作者把济南的冬天描摹得美轮美奂,突出她与我们的情意相通,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忘却的记忆”呀。

老舍散文范文第2篇

作者:舒乙

出版:漓江出版社

定价:32.00元

【内容介绍】本书是舒乙在21世纪初的专集作品。全书分为五个单元:写人,写地,写馆,写情,写书。还配有舒乙的画作插图和大量照片,图文并茂。

【读书人语】

舒乙提倡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张散文一为写真事,不要华而不实;二为抒真情,要有感而发;三为找准切入点,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本书文字通俗鲜活,简洁明快。文章别开生面,举重若轻,具有文化韵味,充分体现了舒乙先生的写作特色。

【精彩选摘】

外院的空地是老舍先生的花圃,种过和大丽花,多达百余盆。夏日暴雨时,哪怕是深夜,也要全家总动员,起来抢救,十分紧张,逐一将花盆搬到屋里,避免浇坏,或积水烂根。一年,暴雨将邻家院墙冲垮,砸死30多种,100多棵。老舍先生写在文章里深表惋惜,说:“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甬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老舍先生很看中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心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10年,树干直径已超过海碗。春天柿花开时,招来蜜蜂数千只,全院一片嗡嗡声,重如轰炸机。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个头不大,只有拳头的一半,圆形,皮薄,很甜,无核,橘红色。老画家于非阁曾来给柿树写生,作工笔国画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因这两棵柿树,后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子作篇名――《蟋蟀葫芦和柿子》《北京的柿子》《柿子的话》。柿子成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选摘自《老舍的丹柿小院》)

其他推荐

《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作者:姚明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5.00元

【内容介绍】

在书中,姚明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成长历程及在NBA第一个赛季的经历,其中穿插姚明的队友和教练对他的评价,但大部分内容均来自姚明自己的声音。书中还披露了姚明为到NBA打球而进行的种种努力甚至是斗争,以及他在NBA与“大鲨鱼”奥尼尔交手的感想。

老舍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建议

初中散文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散文作品,并且有自己的切身情感体验,能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学生要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对作品呈现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感知,对作品中感动的情景和人物的形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认真品读作品中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语言。为达到以上效果,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初中散文阅读理解

我觉得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就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要培养学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阅读,通过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出来的内容来开拓思维,提升阅读质量。

散文之所以这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它的魅力在于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背后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没有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像诗歌那么牵动人心、一唱三叹的韵律节调。它不过是作者平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随想随感,只是它的结构与想法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又巧妙。很多学生都欣赏作者的文笔,但是往往因为诸多负面因素而止步于对它的兴趣。但是散文的作用又决定着散文不可被忽视的地位。

二、提高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要提高初中生在散文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出建议:

1.从老师的角度。教师对散文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散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倾向。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钻研散文作品,在这基础上再对该文的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和情感认真解读和领悟。这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首先教师要反复诵读这篇课文,理解文本后,再结合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练的文笔,来感悟这篇写景散文。他所写的山、水、城、雪都会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老舍先生紧抓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虽然济南位于北方,但是冬天却独有显著的“温晴”,接着,后面的景物处处跟“温晴”紧紧相联,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全文的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教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整体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欣赏文章的设计

思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有三种意识:(1)独特意识,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文思独特,情感唯一。学生在学习时要潜心领会作者所呈现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深掘作品独有的情思,悟出作者的个性特点。(2)鉴赏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理解―感受―鉴赏的步骤循序渐进。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的相关课件图片,同时配备音乐朗诵,让学生理解感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奇思妙想,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观赏和欣赏后的感悟,这就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3)语言意识,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欣赏价值、教学价值的语言让学生加以咀嚼,最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的“让”“赶趟儿”“眨”“逼”等词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春天百花争艳的繁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等不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还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春”这一主题,熟练运用鉴赏语言,表达抒情。

2.从学生的角度。初中生刚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思维在独立性和批判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会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要抓好文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文章描写的景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问题:冬天是怎样的季节?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入课文。把本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对比,感受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别样的美。

提高初中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多媒体的运用、测评手段的运用等。在此,我们只就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必然不难。

参考文献:

老舍散文范文第4篇

2、成语出处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3、成语辨析

【同义词】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老舍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舍;文学语言;俗白;精致;对称美

清代姚鼐曾言:“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1]可见,为文者对于写作语言的重视程度从古有之,近代白话文运动发起后,由于语言日益多样化,语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愈加凸显,写作者们都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力。被称为“语言大师”的老舍更是剖白:“我们创造人物、故事,我们也创作言语。”[2]

身为满族人,老舍深受满族审美取向的影响,以对称性为美,体现在语言艺术上,便是“俗白”与“精致”的形成的对称与和谐。“俗白”与“精致”在语言范畴中本是矛盾的,字面理解,“俗白”即指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精致”则指语言经人雕琢修饰,旨义耐嚼含蓄。可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精致”的美感正是来源于“俗白”的材料,二者的矛盾被充分调和,形成了对称性的语言逻辑,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由于成长年代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老北京的胡同和大杂院中的语言被种在老舍心里,从《老张的哲学》、《二马》到《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以及50年代后的《茶馆》、《正红旗下》形成了京味语言风格。老舍对语言的第一要求是通俗易懂,不管是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还是抒情表言都坚持以老百姓口中的“北京话”入文。

“北京话”又称“京片子”,表达干脆利落、直截了。北京话中的儿化音非常多,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广泛运用。例如“门脸儿”、“叫座儿”、“招儿”、“劲儿”等;介绍刘四时这样描述:“涂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写人生三件事时并未直接说成“做官、挣钱、娶亲”,而是“当官儿、挣俩钱儿、娶媳妇儿”;人物对话中的儿化音俯拾皆是,车夫在刘四的牌局上试探着问:“来铜子儿的?”这些儿化音亲切有趣,在烘托环境氛围、表达喜恶感情、突出人物身份方面大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它们是老舍作品区别于他人的“京味”风格的标志之一。

老舍主张写小说要重视朴实口语的表现力,“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3]通过对北京口语的恰当使用,他将老北京的世俗人情直接铺陈开来。《茶馆》里刘麻子向庞太监“表白”说:“我要是敢骗您,您把我脑袋拧下来当夜壶。”《骆驼祥子》中的“妞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词汇都是常见的北京话,在形容某类车夫时说“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拉晚儿”、“嚼骨”、“杀进腰”等词在阅读之初毫无头绪,可它们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结合小说语境理解后便深感其艺术效果之妙,若用规矩书面语表达,叙述与人物都会大为失色。

作家写作通常会使用很多技巧以求表达更为精准动人,修辞手法必不可少。鲁迅曾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4]虽然老舍坚持语言的“自然”,可他并不排斥修辞,用比喻、夸张、同语等手法,从结构到意象创造性融入了鲜明的“京味儿”,搭建了一个声色、动静、虚实相生的活的老北京。

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中说:“比喻能把印象扩大增深,两样东西的力量来揭发一件东西的形态或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一些图像。”[5]《骆驼祥子》中比喻祥子辛劳受累时说:“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柳家大院》中老王的儿子被描述成:“脑袋还没石头顺溜呢,没见过这么死巴的人”。人物的表情、性格及状态都在喻体的生动展示下得到了加倍的凸显。夸张的表面呈现是“言过其实”,可老舍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朴实的情感白描赋予“虚假”某种“肯定”,在夸张中呈现出“别样的真实”。《正红旗下》描写大姐婆婆“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人,生气时“鸣炮一百零八响”,写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柳家大院》里讽刺自诩“文明”的老王:“洋人要是跟他说过一句半句的话,他能把尾巴摆动三天三夜”。同语的标志是判断词“是”,形式为A是A,在故事中插入特定场合或者结合人物语气时却有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骆驼祥子》里孙侦探抢走祥子卖骆驼和拉车攒的钱时说:“算了吧!我不赶尽杀绝,朋友是朋友。”两个“朋友”将孙侦探贪婪可笑的嘴脸展露无遗。老舍还常常在同语前后添加修饰词或转换“是”的形式,以加强语气、表达言外之意。《四世同堂》中描述当时的北京:“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北平,北平人也已经不再是可以完全照着自己的意思活着的人”,表达了老舍对此的哀戚。

除了以上论述的三例,拟人、排比、借代、用典、飞白等修辞格也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修辞中所用之物常为老舍的眼见手取,在作家的匠心选择和巧妙搭配下,它们与语境相适应,时而生动俏皮,时而沉郁顿挫,在传情达意、状物记人、调整语言节奏方面的作用言之不尽。

老舍的文学语言中有着“顶平凡的话”,带着白话的“原味儿”,初读或许觉得庸常,可细读后却发现,它们已被“调动得生动有力”,[6]因为在老舍的文学语言又充满大量矛盾悖论,能指和所指的语境、语义冲突频现,常借此技巧营造出“以笑代愤”的氛围,文章自然有声有色,这正是老舍所说“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7]老舍对“京白”的大量运用增加了了作品语言的通俗性,可它们并不是肆意罗列,而是在老舍提炼加工下,变得平易而不粗俗,鲜活而不油滑,幽默而不戏谑。从小说、戏剧到散文,老舍对写作语言的执着未曾变过:坚持语言的原味,同时N词炼字挖掘出其与文学的重合面,互以凭靠打造出集平民视角和文艺风范和谐对称的语言艺术。

老舍是满人,虽然长期受北平文化的熏陶,可他从未脱离自己的民族出身和文化归属。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民族。除了在作品中坚持满足文化精神的追寻,老舍在语言艺术上,深受满族以对称性为美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创造了“俗白”与“精致”的语言对称之美,实现了大众化和文学性的审美诉求。

参考文献:

[1]钱仲联编.姚鼐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第6页.

[2]老舍.老舍文集・十五卷 [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257页.

[3]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第69页.

[4]鲁迅.鲁迅书信集[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712页.

[5]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第93页.

老舍散文范文第6篇

过渡句是:“可是,现 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这句话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母鸡》是老舍的散文代表作,主要描写了“我”对母鸡由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以此来赞颂母爱的伟大。语言简洁精炼,自然朴实,结合白描手法、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紧扣散文“形散

(来源:文章屋网 )

老舍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实施建议

《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2020年4月,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因此,以《骆驼祥子》为例研究整本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走进整本书阅读:老舍与《骆驼祥子》

老舍为何写《骆驼祥子》?老舍自幼就生活在北京的小杨家胡同里,在此见证了勤劳朴实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的时代场景,目睹了城市的平民百姓在社会现实的残酷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老舍笔下,“祥子”就是普普通通的众多北平车夫中的一个。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道,在与朋友闲谈时,聊到北平车夫三起三落的买车故事,其中一个车夫虽被军队俘获,但却因祸得福,牵回三匹骆驼,而这就是老舍写这本书的源泉。[1]老舍从小扎根在社会底层,他对车夫的艰辛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骆驼祥子》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人物命运才显得真实动人。老舍怎样写《骆驼祥子》?因老舍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感同身受,他将祥子放在了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尽力用平民的视角去叙说祥子的故事。他在撰写《骆驼祥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同情,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病态,进而唤醒更多无知的人们。在关于如何诉说“祥子”的人生命运上,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到:首先确定小说的中心,他向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性,之后便确定应该以车夫为主,骆驼为陪衬;其次从朋友那里得知了骆驼和祥子的关系,故祥子便冠有了“骆驼”的称号;接着确定了小说人物的基本形象特征。在撰写《骆驼祥子》时,老舍考虑到了所有与祥子相关的出身、性格、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最终完成了《骆驼祥子》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骆驼祥子》中包含各式人物,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上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层的为人与处世方式。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及,这是他第一次以车夫的视角来描写北平的生活,也是最满意的一次[2]。《骆驼祥子》语言新鲜活泼,借用些许北平口语,充分实现了语言艺术与深刻思想的完美结合,奠定了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是深远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掌握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具体知识点,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是阅读的教学目标。课标对第四学段的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骆驼祥子》是一部约26万字的长篇小说,一方面满足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的思考。在学情方面,七年级学生刚完成小升初的学习阶段转变,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仍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因学生们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在理解《骆驼祥子》描述的种种社会现象时存在较大难度。《骆驼祥子》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部分。该单元所选取课文讲述着“小人物”光辉品格的故事,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重熟读精思,感受文章的意蕴[4]。基于此,笔者将《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第一,通读全文,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写作表达技巧;第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分析祥子人生命运的变化过程,体会祥子的人物形象;第三,联系生活实际,总结《骆驼祥子》于青少年的启示及意义。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概括《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运用圈点勾画阅读方法,探究与学习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学会阅读长篇小说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话语概括出此书的主要情节,借助思维导图来厘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圈画的方式把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或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或放到课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因《骆驼祥子》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教师需引导学生们挖掘人物描写背后所运用的手法与技巧,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教学难点是结合祥子的人生命运变化过程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探讨《骆驼祥子》的时代意义。《骆驼祥子》写了人力车夫如何因生活所迫从一个心地善良、刻苦刚强的车夫逐渐堕落成“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的人生命运为何有这些转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阅读此书时,应当明确学习本书不仅要知道祥子的悲惨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对百姓的无情压迫,还要能够从书中获得相应的人生启示。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保持积极阅读心态。因学生对“小人物”传记式一类小说接触较少,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此书时可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引导同学们以前学过老舍的《猫》《草原》《养花》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散文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此外,还可从书名入手进行设问:祥子是人名,而骆驼是一种动物,题目为何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本书,借此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以“骆驼祥子”为题?祥子长的像骆驼吗?祥子是卖骆驼的人吗……而要回答此类问题,可在书中找到答案:第一,骆驼给了他继续思考的希望和动力,正如书中写道:“骆驼!祥子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5]。可见,祥子把骆驼当作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第二,表现出祥子对骆驼的同情,正如书中表述“他明知道骆驼不会帮助他什么,但他和它们既同是俘虏,好像必需有些同情”。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祥子对骆驼命运的走向也无法预料,故心生悲悯也不足为奇。第三,祥子将骆驼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正如书中所述“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可见,“骆驼”与“祥子”在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二是充分保障课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养成,教师可根据《骆驼祥子》篇章结构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如《骆驼祥子》整本书呈现出了祥子人生命运的“三起三落”,因此可将全书24章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祥子从有车到被军队掠夺后的无车,可谓第“一起一落”;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卖骆驼攒钱买车到被孙侦探骗钱无车,可谓第“二起二落”;第十三、十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祥子无奈回车厂,却不幸与刘四爷决裂,与虎妞成婚,这也是他走向落魄生活的开始;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婚后生活,虎妞给祥子买车,事后随着虎妞难产死亡又无车,可谓第“三起三落”;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为第五部分,主要介绍祥子的结局。在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书本脉络,分析人物关系,探究人物命运变化原因,完成对本书的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学生在读该书时,可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学习。圈点的内容应当是本书的理解关键点或者疑难点,为理解本书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可选择某一种固定的圈点勾画方法,并将这种圈点勾画阅读符号固定下来,逐渐养成自己的一个阅读习惯。三是设置阅读任务,层层击破本书难点。首先是分析祥子人物形象。书中第一章对祥子进行了一段十分细致的外貌描写,其中最典型且具有总结性的句子是“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坚壮”指的是祥子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沉默”指的是祥子的性格孤僻,书中写道:“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委屈,他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朋友。”另外,还可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来观照祥子,如书中讲到给老马买包子是这样说的:“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这也充分体现出祥子身上善良的品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祥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愚蠢麻木、懒惰奸猾、自暴自弃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可针对书中的事例对描述祥子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进行提炼,逐步完善祥子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探寻祥子堕落的原因。祥子的堕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祥子作为底层人物身处恶劣的时代环境中,他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买到一辆车,可是对于他来说却如此之难。更令人痛心的是祥子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何沦落至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底层人们的压迫是多么残酷。作者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祥子的妻子,足见其妻子的重要性。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虎妞是特别爱祥子的,如为了和祥子在一起而和父亲决裂。但虎妞的爱是占有的、自私的、霸道的。在地位、爱情不对等的情况下,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最终也走向了悲剧。当然,祥子堕落还有他自身的原因。在固执、狭隘观念的影响下,祥子认为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总是事与愿违。当失去了虎妞与车后,在精神上无依无靠的祥子终于被现实生活压垮了,最终走向了堕落。再次,品析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根据自己在北京生活居住的经验,最大程度发挥了北京市民口语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刻地感受着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时代风貌。在书中,使用北京口语的例子随处可见,如“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这些话语中以北京的“儿化音”居多,呈现出浓厚的北京味儿。此外,老舍在描写画面时也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如虎妞早晨起来的片段,书中是这样说的:“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像拔去毛的冻鸡。”这一比喻可谓生动形象,虎妞被寒冷天气而冻住的样子在我们眼中活灵活现。学生们在阅读时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学习老舍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及写人记事的写作水平。最后,总结作品阅读启示。从书本脉络来说,可以“三起三落”中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思考祥子的境遇,获得相应的启发。如“一起”(攒钱买车)中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充满磨难,需要自身勇敢奋斗,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一落”(被捉失车)中祥子为了赚更多的钱,冒险拉客人,结果连人带车都被带走了,启示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而吃大亏,做事应冷静考虑;在“二起”(二次奋斗)中祥子向刘四爷租车,为第二次买车而奋斗,告诉了我们人要有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二落”中孙侦探敲诈了祥子所有的钱,使得祥子买车的希望再次落空,这告诉我们社会是现实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收获的却不一定是成功;在“三起”(再次买车)中虎妞给钱让祥子买车,祥子从勤奋刻苦转向了麻木颓废,这说明残酷的社会现实终将会磨灭人的意志;在“三落”(妻死卖车)中祥子为办丧事无奈卖车,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堕落,这告诉我们在这充满压迫的旧社会,普通百姓很难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从书本主题来说,我们不仅要明确老舍借助《骆驼祥子》来表达自身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更要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思考,珍惜当下,在广阔天地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阅读启示时应注重结合具体事例,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2]贾靖.《骆驼祥子》导读[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老舍散文范文第8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兴趣是学习之母。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学深学透。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兴艺术。这里我谈谈激兴中定调的艺术。

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选定调子,调子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表演的艺术效果。定调准确,既可引起听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础,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题材与学生有共鸣之处,能使他们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实际,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首先不说课目,合书讲到: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少年时代的许多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经这一问,课堂陡地热闹开了,纷纷回答。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共鸣。我趁机话锋一转,言归正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的总名写了一组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时才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这节课要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选的。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问的用意,一个个情绪都很高昂,后面的课堂教学一直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