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家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家散文范文第1篇

初中作文网权威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更多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当风吹过沙滩留下一道痕迹,冬季的寒冰融化成叮咚泉水,看阳光穿过树叶撒下的斑点…我们,就要分手远航…

点点滴滴的往事浮现脑海,最后留下的,竟只有悲伤。太多的话无法言语,但愿回眸时,岸边还有熟悉的身影。

初三:蔡源琦

名家散文范文第2篇

要从思想上重视副刊工作。副刊是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名为副刊而视其为报纸的副产品,认为可有可无。报社领导必须把办好副刊看作增强报纸可读性和提升报纸品位的大事,放到重要的位置,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支持副刊部的工作。近年来,菏泽日报社始终非常重视副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报社领导帮助副刊的同志想办法、出点子、搞策划、解决实际问题,并亲自动手为副刊撰写了许多好稿件,为办好副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版面,制订正确的编辑思想和工作思路。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其编辑思想和价值取向必须与整个报纸的格调保持一致,时刻高扬主旋律。而作为大众性的文学版面,又必须做到雅俗共赏、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文学品位,能够以清新的文风、多样的文学体裁和表现形式在党报的各个版面中独树一帜,因而其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菏泽是古曹国所在地,《诗经》十五国风中就有“曹风”,所以《菏泽日报》文学副刊就以“曹风”命名,显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久远的文化传统。菏泽为全国著名的牡丹之乡,而牡丹又号称“国色天香”,我们也因此将“曹风”文学副刊上的杂文随笔栏目就定名为《天香楼随笔》。“曹风”的内容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名家专访、书评、随感、言论及书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多年来得到了读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配备有较高文学素养的编辑队伍,保证副刊版面的文学品位和吸引力。文学副刊在地市报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版面,无论其取材范围、体裁形式、稿件来源还是作者群体,都有别于新闻版面。要真正办好副刊,配备好编辑队伍至关重要。副刊编辑不仅要有期刊编辑的文学功底,还要有新闻记者的政治敏锐性和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题材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舍得用精兵拿强将,把真正热爱副刊工作、有深厚文学素养并能广泛联系和团结作者队伍的同志充实到了副刊岗位上,并保持了副刊编辑队伍的相对稳定。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同志在办好副刊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名家散文范文第3篇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震惊世界,在返回舱内搭载着盐城籍著名书法家、总后勤部政治部某室主任丁嘉耕书写的方正同志诗《光辉的八一》、《嫦娥咏》作品2幅。

丁嘉耕书写的方正诗《光辉的八一》,计800余字,作品长3.8米,高0.5米;《嫦娥咏》56字,高0.33米,长2.0米,两幅作品均为横幅手卷。为创作这2幅书法,丁嘉耕走遍京城,按照飞船要求挑选纸、墨。仅选宣纸就达100多种,为了不至超重,最后选定国产超薄型洒金高档宣纸,并用超薄宣纸自制信封封存。经检测,符合重量要求。作品先后用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九易其稿,最后以行草书创作成功。书法墨色鲜亮,气息古厚,道劲挺拔。

丁嘉耕书法搭载“神舟七号”飞行太空,与他在北京地铁举办的个人书法展,构成荀子所说“天地以合”。按照“神五”、“神六”飞船搭载书画作品每幅均在数千万元以上推算,丁嘉耕的这两幅作品每幅拍卖底价预计在1500万元以上。具有关人士透露:丁嘉耕先生这2幅作品将无偿捐献给国家。他还决定《光辉的八一》、《嫦娥咏》两个题材的创作由此封笔,不再创作同一内容的书法作品,以保证拍品的唯一性和作品的珍稀性。

据悉,香港收藏界人士准备组团赴京竞拍,然后将这两幅比钻石还要珍贵的“国宝”级书法再捐赠国家博物馆,以示港人的爱国之举。

丁嘉耕的名字随着“神七”远播海内外,他是盐城的骄子。

丁嘉耕出生江左人文荟萃之乡――江台,自幼得乡学家教的滋养,使他深扎灵性之根。他在浙江驻军部队工作了13年,活跃于江浙锦绣之地和充满朝气的行伍之间。江南灵秀山水的熏陶,吴越人文乡风的濡染,军旅火热生活的熔炼,名家大师的度化,使他很快出类拔萃、卓然而立,在散文写作和书法艺术上连续获得成就。正当其青春焕发、才气显露之际,丁嘉耕又调京工作,以后辗转京、宁,两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如鱼归海,纵情乐游。30年临池笔耕,终获大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连获大奖,前三年连续出版《丁嘉耕书法集》、《中国书法名家研究丁嘉耕卷》、《瀚海苍茫一丁嘉耕等六人书画集》,好评如潮,深得名家赞誉。他还出版了散文集《南窗听雨》、摄影集《灵溪》和人物报告文学集多部,他的散文作品宛如书法作品之典雅秀逸,充溢着琴韵书香,常教人爱莫释手,其优秀散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国内知名刊物转载,深得好评,其中如《远行的墨客》,写得情深义重,点墨成韵,读来余昧无穷。丁嘉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

丁嘉耕广泛涉猎,精于汲食,通览古今,兼收并蓄,他用辐射式的方法学习,由书法而学习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史学、文字学、金石学等学问,然后又用聚集法把各门学问的精髓集于书法,使书法的构章结体,行笔运气,风韵气势高上层楼、卓尔不群。他点墨成书,行文成章,举镜聚影。他的各种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透露出共同的个性,典雅、秀逸,美轮美奂,正如刘艺先生评论他的行草书法所言:“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稳,章法变而贯。峭劲似率更,遒古如鲁公,飘逸似襄阳。其俊逸之气、雄秀之气扑面而桌。”

丁嘉耕20世纪80年代在江南已崭露头角,90年代在国际、国内书法大展中获奖,得名家赁誉,正当他名声大震、可以顺道走红之时,他却突然走进寂寞,销声匿迹。从寂寞走进热闹是一种境界,从热闹再回到寂寞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作为书法学方面扎实而审慎的学者,丁嘉耕怀着“书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决心从更高的起点上艰苦攀登,重塑自我。他告诫自己“要坐得住冷板凳,十年二十年毫不动摇”,他谢绝招摇和光环,潜心攻读书法专业本科课程,广泛学习钻研中外文化典籍,尤其是从头临帖,日日不殆,晨昏无辍。他通达古今,遍临诸帖,审察精微,掘菁汲华。汗水入池续发,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锋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经过10多年的努力,用丁嘉耕自己的话说,在艺术之路上作了一次“深呼吸”,在这10年的吐故纳新中,丁嘉耕的书法艺术水准和文学写作能力,终于从寂寞中走出来,露出大气象。他的四部书法专集一经出版,行家从其楷、行、隶、篆诸类书品中看出其“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实现了古朴、典雅、遒劲、厚重与自然、流畅、豪放、潇洒的统一,秀美与壮美的有机契合。人们惊呼,书坛跃出一匹“黑马”,这绝非偶然。正可谓十年寂寞任磨洗。一纸惊人书瀚香。

丁嘉耕的人品与其书品如出一辙。他做事极具信心,行为执著;他为人坦白率真,热情诚挚;他处世旷达淡泊,爱憎无遮,颇具君子风、贤士风。他永远保持那种率真与诚挚、旷达与洒脱。他的家成天就像招待所,南来北往的朋友不断,大事小事能帮则帮。他的字有求必应,爱者卷了就走。他的人格像水晶般剔透,从里到外,一览无余,与其交,你永不需要在心理上设防,只管与其倾心畅怀。丁嘉耕爱笑,语辄出,常畅怀大笑,欲止不能。他的笑极具感染力,由不得你再去想其他,笑声休止时,议论的结论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桃花识君正少年

一别鹏程路八千

江南携去才思雨

京都润丰艺墨园

旷达济世开怀笑

澹淡益友忘情癫

嘉风和畅耕不止

名家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散文;借景艺术

我国园林设计艺术中很讲究“借景”,所谓的“借景”就是将远处的景物“借”来纳入有限的环境中,使远景和近景在观赏者的视野里有机融合,构成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这种“借景”的手法,在我国古典散文的景物描写中时有运用。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一例。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首先描写了小石潭本身的美景:潭水——清澈见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树蔓——参差披拂;游鱼——时动时静,可谓细腻生动之致。但是这些景物都仅仅是限制在小石潭的范围之内的。接着,作者又为我们展示了远处的一幅绝妙景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这样作者就将这幅远景纳入了小石潭的范围,并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小石潭记》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妙处有二:

一是扩大了读者的观赏范围,造成了开阔宏大的艺术境界。仅仅只写小石潭,不论小石潭自身如何优美动人,毕竟也只是孤单的小石潭,甚至不免给人以拘狭之感。我们在欣赏小石潭美景的时候,猛然抬头西南而望,又看见了那潭水的源头“明灭可见,犬牙交错”的奇景,远处之景和小石潭相互衬托,佳境顿出,使人耳目一新。小石潭有远处的山水作广阔背景,就不显的孤单,而远处景物因有小石潭作为衬景,也就不显得过分渺远,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开阔的美妙境界。小石潭处于这样一个广阔优美的环境之中,更增加了它的景物容量,凭添了新的光彩。

二是增添了读者欣赏景物时的层次感,形成了深远的艺术境界。读者在这里能够看到的,不仅有伸手可掬的水中游鱼,也有岸上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还有远处明灭可见的潭水源头。这层层加深的景物描写,不仅扩大了景物的范围,更增添了景物的深度,有强烈的透视效果,给读者层次鲜明的感受。

还有,北宋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有多样统一。先写远处“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这样,作者把远景和近景融为一体,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声色,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受。

名家散文范文第5篇

大地母亲派她的风女儿、云妹妹给我们送信来了。

烟花三月的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就连乍暖还寒的北国也已是冰雪消融、杨柳吐绿,感受着这扑面而来的春之气息,朋友,难道你不想到大自然中走走吗?

本期的“美文链接”给同学们推荐了几篇中外散文名家的作品,让我们追随着这几位散文名家的脚步一起走进大自然中,感受一下――有着碧草、鲜花,有着妩媚的流水、鸣唱的鸟儿的世界!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我们选录的这段文字节选自《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写出了自己摆脱生活俗物的缠身,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独自一人平静愉快地度过太阳照耀下的每一天,“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表现出作者尽情享受生命、无限热爱生命的精神风貌。

阿尔弗莱・德・缪塞,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诗人与剧作家之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作者赞美的是平静有序的自然界,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自然的力量,世界和生命在宇宙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人是否是真正地认识了自身?通过思想的无限延伸,作者认为在无限远处有着另外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力量的无穷无尽,人们永远无法得到最终的认识。

徐志摩的文章一贯有着华美的语句、热烈的情感,在《翡冷翠山居闲话》这篇畅游于大自然的游记中,作者尽情地描述了一个人漫游于山间的随意与纵情。“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作者所要说明的不仅仅是一次漫游所带来的心灵感受,更在于揭示生命的真谛:只有认识了大自然这部书,生命才会具有真正永远的意义。

名家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名家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 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 的课外阅读。再次 ,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 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 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 学的 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 读。

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 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 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 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2.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 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名家散文范文第8篇

在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则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的。根据现阶段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实际应用状况,笔者发现散文这一体裁几乎占据了各类教材的半壁江山,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散文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对策。

一、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实地调查,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留学生、教师、教材。

(一)留学生方面

笔者在研究期间,做了一份关于散文教学的调查表。调查对象是来自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均具有三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读过散文,但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散文有兴趣。他们阅读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扩大词汇量,学习写作技巧。大部分留学生认为学习散文对提高汉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有较大帮助,但普遍反映课堂散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散文。为了准确把握他们对中国散文的了解程度,笔者特意设置了三道选择题。有10%的人知道朱自清,有30%的人知道散文主要是记事、写景或记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当问及学习散文存在的主要困难时,留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词汇量比较大,很多词汇比较生僻,特别是一些成语、歇后语和俚语,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位土库曼斯坦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有些词语书本没有注释,没有老师指导,根本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一些排比句,连续使用很多成语,更加难以明白。二是散文中牵涉到大量的语法和修辞问题,例如介词、副词及其他词类的使用,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方法的频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散文的难度。三是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其对散文中的人物、情感、事件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譬如,西方的留学生很难理解《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情感交流方式,也不明白《五色土》中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与古代的“五行学说”。

(二)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据了解,目前高校教授留学生的师资主要来自中文系和外语系。中文系的老师文学功底普遍比较深厚,对散文的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到位,但大都缺乏较好的外语基础,遇到一些需要对比解释的词汇或文化现象,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外语系的老师在语言上占有绝对优势,在与留学生的沟通上几乎不存在任何??题,但其文学修养却相对比较匮乏,讲述散文的语法、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也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问题。据留学生反映,散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老师只是一般性地解释些字词句,不太注重对情感、文化的深入解读,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很多老师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读和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学习热情。

(三)教材方面

一是编选的随意性。现行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增加了散文的分量,有些甚至高达50%左右。但至于选择谁的散文、什么时代的散文、多长篇幅的散文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标准缺失,选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当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二是所选课文难度过大。根据笔者的统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散文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朱自清、季羡林、秦牧、周作人、汪曾祺……不可否认,出自名家的经典散文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学比较高的水准与成就,是向留学生推介中国文化的最好窗口,但是,名家散文一般也意蕴深厚,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恐怕很难真正读懂这些文章。所以,如果编选者在选择课文时只注意到了作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而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那显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三是缺乏标注和英语译文,影响学生自学。现行教材在课文背后一般都有几个知识点的提示和练习,如关于语音、语法、较难的词汇与句式的注释等等。但由于篇幅关系,课文中大量的成语与重点词汇都没有精确的中文注释和相对应的英文译文,这个缺失导致留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目前的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突破,整体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对外汉语散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他的能力素养与人格魅力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留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就是中文教师,可以说,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方能很好地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文学课的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素养。

1.熟悉中国文学史,有较大的阅读量,具备较好的分析解读作品的能力

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重词汇、重阅读而轻文化、轻分析,把散文教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散文的特点及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据了解,目前高校承担对外汉语文学课教学的大都是年轻教师,而且以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居多。由于专业的差异,这些年轻老师对散文的阅读与了解较少,基本上是既不熟悉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又不清楚中国散文的创作现状,所以,讲授散文的时候往往向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靠,以至于散文欣赏课最终都演变为词汇教学课、语法教学课。散文自身的美、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关键内容在课堂上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必须要从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做起。文学课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熟悉中国文学史,比较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散文,培养与提升自己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只有当自身的学识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教授起散文来也才会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通过精彩的讲述与剖析激发起留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具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双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即“首先包括对表面的文化现象的感知,其次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外来文化的感知,再次是能够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最后是以外来民族本身的角度去感受他们民族文化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像散文这样的文学课教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子。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既要熟悉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化,同时又要对教学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双方的文化特点、文化差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哪些文化具有相似性可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哪些文化具有对抗性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

3.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前面说过,留学生不喜欢散文类文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类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讲授《荷塘月色》《清塘荷韵》《春》之类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一个可感可触的充满美的艺术世界,把散文中相对枯燥的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与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进行讲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汉语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在学习《五色土》《胡同文化》《旗袍》等充满文化意蕴的散文时,我们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课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土地”“胡同”“服饰”这些象征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的历史变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了解中国人的旨趣、心理、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针对不同的课文,对外汉语教师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尽量让课堂充满生气、趣味和激情,避免那种从头到尾解释词语或语法的单调式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收获。

(二)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基本依据,特别是对于留学生而言,它更是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本编写精当、合理、规范的教材,会对留学生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虽然出版了种类繁多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如马树德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李晓琪的《博雅汉语?高级飞翔》、肖奚强的《多文体、精泛结合?高级汉语教程》等等,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笔者前面提到的编选的随意性;所选篇目难度过大,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应有的英文标注,影响学生自学等等。所以,如何编选合适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挑选恰当的散文篇目,就成为留学生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看来,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具体到中高级阶段的散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编写体例和所选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高增霞在《高级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文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选编具有随意性,不利于词汇和语言点的系统化设置[2]。针对这种编选的随意性问题,我们编者可以根据教材体例进行系统、科学的设置。例如,在安排散文篇目时,我们可以有选择、有组织地将某一类型的散文集中起来进行编写,以利于学生学习。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写景类文章,我们可以按照难易原则有序安排;而秦牧的《五色土》、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张爱玲的《更衣记》等文化类散文,我们则可以根据课文文化含量的深广、多寡进行合理编排。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某一类散文的特征,通过不断反复、对比与延伸,对这类散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知。

2.适度与实用原则

当前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大都选自名家名作,虽然文章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保证,但留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过大。以笔者的调查为例,留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课文理解困难和词汇量过大。应该说课文理解困难不完全是词汇量过大造成的,因为它也包含了文化背景等因素,不过词汇量过大的确是一个主因。据郭曙纶对三套对外汉语高级教材(肖奚强主编、马树德主编、郭曙纶主编)的研究,“生词方面,三套教材的生词种数的比例都太高了,超过了一半,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且,在生词种数中,超纲词种数是丁级词种数的四倍到五倍多[3]。如此多而难的词汇,当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留学生还普遍觉得散文的篇幅较长,长句过多,非常用词数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根据科学原理与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中的散文篇目。譬如,文章长度以3-4页为宜,每课生词量最好控制在76个以内,非常用词数每百字一般不宜超过10个[4]。在这个范围内,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普遍会好一些。

注重所选篇目难度适中的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实用性原则。首先,高级阶段的散文选材应尽量突出当下性,选择留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描写,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次,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每篇散文后面的要点分析都应有中英文双语注释,便于留学生自行阅读与学习。

3.活泼、有趣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温良恭俭、隐忍节制,因此虽被称为礼仪之邦,却也少幽默、欢快之趣。遍览中国散文,文笔优美者多,情韵深厚者众,却唯独幽默、有趣者寡。基于此,对外汉语教材中所选的散文篇目也大都是一副面目庄严、不苟言笑的神态。由于中国散文的意蕴与域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了很多留学生不太喜欢阅读此种文体。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一些活泼、有趣的散文选入教材。譬如梁实秋的《孩子》《吃相》《请客》;林语堂的《我的戒烟》《读书的艺术》《论政治病》;贾平凹的《吃烟》《弈人》《秃顶》等等。这些散文都是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却能用一种风趣与智慧察人之所未察,发人之所未发,于嬉笑怒骂中体现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这种幽默、有趣的文章一方面更容易激起留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出中国文化被遮蔽的一面,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三)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比较注重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便利性,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阻断了留学生和外界的密切联系,因此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都非常有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针对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授介绍民俗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像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让留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获得深刻的记忆与文化体验。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春节,老舍在散文中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如包饺子、贴春联、卖年画、放鞭炮、团圆饭、守岁等等,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或仪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肯定,对亲情血缘的珍重。对于留学生而言,书本上的中国春节多是抽象而复杂的,更不可能深入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但是,如果有条件让留学生参与到中国家庭的春节活动之中,让其切身感受到这一节日文化的特殊性,那么他的印象及对中国春节的理解就必然要深刻得多。事实上,除了春节之外,中国民间尚有诸多充满文化韵味或地方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苗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组织留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节日活动中去,课堂之外的这种实地考察与接触将比单纯的课堂灌输要有效、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