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清玄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这些佛语禅理,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是点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他告诉人们,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牌子。摊前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都吃两文钱的。突然,一个年轻人吃了一文钱的。吕洞宾赶忙问原因,年轻人说:“可恨啊,只剩一文钱了!”由此推知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却浑然不知。这些佛语禅理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理解、感悟,借佛语禅趣对众人的提点、开导。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从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一个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对人生偶遇、生活片断、自然万物经他巧妙点染,迸发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绘了一幅纯真洁净的儿童心理图画,在孩子们单纯幼稚的心灵中,天堂充满了美好与欢乐,地狱弥漫着苦难与不幸。作者对孩子们的忠告却是:“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导着孩子们摒弃怨恨,用爱心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堂。《黄金鼠》一文则是看到街头卖黄金鼠而引发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我们买高价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进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木就会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关键词:林清玄;童年时代;菩提智慧;生命体验;禅理散文
关于林清玄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之一,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天才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二十岁出版他生平的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三十岁之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秀读物。
林清玄的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国华语材及大学国文选,他的《光之四书》(《光之香》)一节曾被收入大陆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海内外誉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童年时代
一、对林清玄的潜移默化
童年时代的林清玄生活在一个有十几个孩子的农民家庭里,但这个大家庭却是一个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父亲以上三代,对寺庙事物都非常热衷。为了回答先辈们的这种举动,如云: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如此为宗教活动忘情忘身地参与?我想有两点,一来是基于崇敬祖先的心理,因为寺庙所供奉的神明,大部分是我们的民族伟人。二来是那些层出不穷的神奇现象,确实带给了民众强烈的鼓舞力量。①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不得不让林清玄学着去感知、体味宗教。林清玄说:从小,我便经常随着父亲四处区参拜。 正是这种宗教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林清玄从小就对有着强烈的崇敬。然而,在这些言之凿凿的神迹及浓烈的宗教气氛之外,我也开始有了些反思。[1]
二、林清玄与同龄孩童的现实世界
童年时代的林清玄有吃母亲烧的红心番薯的欣喜,有看父亲放鸽的乐趣。可以为了得到一块糖果而和母亲弄别扭,可以为了一直丧生的小松鼠而抱头痛哭。它的童年在物质上虽然是贫穷的,但他在精神心灵上是富足的。 如云:“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知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②与同龄孩童相比,林清玄拥有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追求的是心灵世界的富足。他比同龄孩童更懂得如何去感知,去体味。真如林清玄所思:“宇宙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人又从哪来?我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的我?在我们身心感受到的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世界?或许林清玄孩童时代的思索与领悟也是他后来取得惊人成就的一个缘由吧!
林清玄的菩提路
一、心灵的空虚
林清玄在开始学佛之前,曾一直担任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后来又升为主编、主笔。但是在林清玄的眼里,职位看似越来越高,但心灵却愈来愈空虚,工作量很大,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如云:“随着年龄日渐增大,志趣愈来愈小,不知道将来的日子要如何过下去。于是,我心想,如果我能重新回到青年时代,不知道自己会用什么态度来面对社会?”③正是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才导致林清玄的头发快掉光了,人发胖,肌肉松弛,这种情形不禁让林清玄陷入了沉思。
二、文章的意境
确实,在生活上,林清玄并没有遇到什么难题,遇到的困难都只是内心的关卡,那就是如何突破生活的层次,文章的意境。在写作问题上,如云:“最初写作,我也总是围绕着自己的朋友、爱情等零碎的琐事上大做文章。一段时间之后,我写不下去了,你一直告诉读者你自己、家人以及你的朋友在干吗等等,这有什么意义呢?”④当林清玄意识到自己的文章是很平淡的时候,他开始反思写作的方向。因为童年时代受到过宗教的熏陶,所以林清玄对佛经还是有一些知识层面的了解。如云:“信佛之出,我曾很积极地想传扬佛法。后来知道该顺其自然,不要强迫别人来信,要在别人因为你的改变,主动询问时,再告诉他佛法的殊胜,否则,你还没来得及把菩萨道的观念传播出去,别人已经被吓跑了。”⑤
三、感情的破碎
根据林清玄的自白,自己走向佛学道路,与自己的婚姻也有密切的关联。如云:“在我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就好像走入泥泞之地,或者陷进流沙,愈走愈荒凉、愈来愈深陷,我感到非常的痛苦和恐怖。”⑥林清玄以此想通过学佛来寄托其婚姻的痛苦,渴望能从菩提的智慧中,探求自己生命的身心安顿之法。如云:“在我生命最困苦的时候,也曾寻找过万灵丹,向天求告:‘请给我一帖灵药吧。’我曾乞灵于宗教,探寻生命的终极安顿之方;也曾炼丹于文艺,追求情爱的平息烦恼之法。”⑦经过感情的挫折,对情爱的描绘,也从往昔的迷醉痴情,提升至一种晴朗明净的境界。[2]
林清玄禅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
有人认为林清玄的多产是某几部宗教典籍,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林清玄曾说,小时候,他家在林厂里,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看到另外的人家,因此总是盼望能见到人,对人非常敏感。直到写了很多书之后,他还是每天在发现人的奥秘,其中包括对自己的发现。读书的时候,我是有点仙风道骨,腰围只有二十四英寸,现在的腰围是三十二英寸,这么胖,不做菩萨也不行了。[3]林清玄在弘扬佛教教义的时候,把自己对人的种种发现连在一起,因此也反过来发现了佛教与人之间的活泼关系。这是这种发现,决定了他在表述方式上作出必须与人亲近,然后让人觉悟的选择。由此他提供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写作生态。
二、对佛学思想的独特体验
在“身心安顿系列”和“菩提系列”等禅理散文著作中,林清玄大批量的引用了“智慧”、“菩提”、“心性”等佛学词汇。这些词汇的引用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加深了文章的通俗性、哲理性与可读性。我在学佛以后,读了许多佛书,发现很多书都把佛教说的太深奥、神秘,或者复杂,使人读了很担心自己不能接受或学习佛教,这样不但无法起信,反而使人畏惧佛法。尤其有一些书把佛教说成一门学问,失去了佛教实践修行的特质。[4]林清玄把佛学深奥的经典转化成平常朴实的语言来探寻娑婆世界的现象,又通过自己对佛学思想的独特生命体验来阐发佛典。所以林氏禅理散文是集佛典、禅道与自我反观于一体的。林氏的禅理散文中,到处都充斥着人的心性与人的智慧。读之使人若捧香茗,久久回味。
三、对佛学经典的深入探究
对于佛学经典,林清玄曾明言:“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为我注重学解的佛教,很容易专门化、复杂化,不能满足我们对宗教实践的渴望与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个人的主张或思想,而是唤起人人自我的觉悟。”[5]由此可见,林清玄的写作行为首先是道义行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使林清玄对佛学经典的阐述发人深省。林清玄以获得身心的终极安顿的理性境界制造了一个动态的实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图以积极有效的行动,把个人、群众与社会从问题丛生的状态中,转变到佛法共证的神圣境界中,用来消除或改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窘困状态。[6]林清玄自觉认识到身为作家的责任而不单纯是佛家宣扬者的身份,所以在阅读佛经,审视现实生活时常常有火中慧影的发现。
“林清玄现象”的思考
从“菩提系列”、“人生对话系列”到“现代佛典系列”、“禅心大地系列”,其许多作品一版再版,由此他也成为了各界争聘演讲的对象。他是台湾学生心中的“青年导师”,并被评为“对青年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人物”。确实很难避开他,在辽阔的海外华文阅读圈内,林清玄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有些学者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林清玄现象,而有些学者则将林清玄现象视为宗教现象来研究……为什么林清玄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何其作品会风靡整个海外华人圈呢?
对于“林清玄现象”,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认为:学术界谈论精神需求和生存意义的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著作早已不少,但大多数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成果,艰涩枯燥,不可能直接渗透到社会。林先生要交待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美好的心情,他把这些专业区一一打通,而且坚信自己与读者是“同一种人”,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存在,因此可以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把读者自身的生命点燃。这种诚恳态度,使广大读者找到了一个亲切祥和的交谈者,而交谈的范围又必然会快速扩大。⑧一个作家在写作时怀着感恩的心,燃香祈祷,读者应该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样的心情。而东海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对“林清玄现象”这样揭示:林清玄现象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在解决生存为题之后,必然会开拓谈论生命意义的空间。为解决生存问题,大家冲锋,拼搏,无暇顾及精神领域,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群体性的心理残缺,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开始在生命意义上的反省、觉悟,变成了一种广泛的自然需求。
林清玄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其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当代文坛散发出熠熠光辉,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思想来满足人们的的精神需要,而林清玄的作品很好的抓住了人们心灵的这种渴求,把寻找自性、开启清明的禅宗智慧融入如画的描绘之中,为在万丈红尘中空茫挣扎的万千灵魂洗涤着心灵的尘埃和负重,引导他们回归自性,融入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如云:“寄情,不是在外面寻找寄托于慰藉。寄情,是在转动的世界中,有自己不变的内在风格;是在世俗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⑨
由“林清玄现象”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中国一批优秀的作家,不应该变成布袋戏里“秘雕”和“怪老子”这种的人物,其文字也不要深奥难解,而是应该关注现代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与思考。(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①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09页。
②林清玄:《星月菩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65页。
③林清玄:《天边有一颗星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第35页。
④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17页。
⑤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21页。
⑥林清玄:《生命中的龙卷风》,圆神出版社,1998,第14页。
⑦林清玄:《生命中的龙卷风》,圆神出版社,1998,第245页。
⑧余秋雨:《林清玄寻找心灵的故乡之大陆版序》,知识出版社,1999,第109页。
⑨林清玄:《心的丝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第102页。
参考文献:
[1]释果淳:《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月《人生》杂志。
[2](港)罗乃萱:《七情略影――林清玄印象记》,香港《突破》杂志。
[3]秦情:《愿是芒花,或是和风――林清玄的文学与菩提》。
1、中国经典名著:《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杜甫诗选》《苏轼词选》《西厢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
2、新课程标准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
3、名家名作: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雨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它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2、《在云上》,作者:林清玄。林清玄一如既往地为我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3、《家》,作者:巴金。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来源:文章屋网 )
林清玄的文风淡雅自然、充满禅意,富含智慧而毫无炫耀矫饰,感悟灵动而又踏实随性,饱蘸深情而又冲淡平和,充满出世的超越意味,又表现得世事通达,却没有出世入世之间的焦虑和紧张,正所谓来去自如而又积极有为,敏感多思而又不昧因果。如万物倒映入水,纤毫毕现而又不起微澜;读他的文章,如饮清茶一杯,回味无穷。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在地上的小虫尸体,我把它拾起来放进草堆与泥上,说:“怎么这样不小心,下辈子但愿你往生善处。”
从此,我登山的时候特别留意“看脚下”,几乎每天都会看见蜗牛、毛虫、金龟子缓缓的爬过石阶,我总是把它们拾到草丛里去,告诉它们:“小心不要再来石阶了,人的脚是不长眼睛的。”
在把小虫移走的时候,我会想到禅宗关于“看脚下”“活在当下”的教化,不只是教我们安住于此刻,也是在教我们细心的生活。一个人唯有从那种细心中,才可能生起觉察的智慧和微细的慈悲心。我想到佛陀的前生曾是一个慈悲的人,经典上说他“践地唯恐地痛”,走在土地上都担心把地踩痛,如果有这么微细的心行,怎么可能踩到石阶上的小虫呢?
在佛教的戒律里,出家人每到夏天要“结夏安居”,除了安心办道之外,因为夏天的小动物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踩死一些小虫,所以古代的出家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三个月不出寺门一步。
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夏天夜里在寺院附近散步,突然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啪哒一声裂开了,他心想:“糟糕,一定是踩到夜晚出来觅食的蛤蟆了!”
这个师父不敢细看,惭愧自己犯了杀生的戒律,当场就逃回庙里。夜里愈想愈愧悔,想到那只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母亲,忧心了整夜睡不着觉,心想:明天一定要把蛤蟆的尸体厚葬,并为它念一堂经才好。
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这位法师就跑去昨夜踩死蛤蟆的地方,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原来,他昨夜踩破的是一个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怀着细腻、谨慎、惭愧的心来走路和生活,路上的蛤蟆可能是怀了孕的妈妈,路上的小虫何尝没有父母妻子呢?
我们要疼惜生命,一定要融入、体贴别的生命的心。
有一天黄昏,一个走在森林里的人,遇见了一只蜉蝣正在哀伤的痛哭,那人问蜉蝣:
“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
蜉蝣说:“我的太太在今天中午死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那人说:“现在已经黄昏,你也很快就会死,何必哭泣呢?”
蜉蝣听了,哭得更伤心。
那个人不禁觉得好笑,蜉蝣朝生而夕死,中午死和黄昏死有什么不同,何必哭泣呢?
于是他就离开了。
等他走远了,他才想到,从人的眼光看来,蜉蝣的一生虽是如此短促,中午和黄昏差别不大;可是从蜉蝣的眼睛看来,中午到黄昏就是它的下半生,那下半生也是和人的下半生一样的漫长呀!因此,他慈悲的走回去看那只蜉蝣,蜉蝣已经死在黄昏的树下了,那只蜉蝣竟以自己的后半生来悼念爱妻,使那个人深深的感动,而亲手把蜉蝣埋葬了。
春天的时候,雪山的雪开始融化,两条河就从左右一起向海的方向出发了,就好像雪山伸出的两条手臂一样。
左河一边唱着歌,一边对着右河说:“我们来自相同的母亲,有着同样充沛的河水,一定可以同时流到大海!”
右河一边扭动身躯跳舞,一边快乐地说:“是呀!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到海里去玩吧!”
两条欢天喜地的河,平行地流向大海,它们唱歌跳舞地路过高山与河谷,穿越城市与乡村,有时化为瀑布俯冲,有时化为湖泊休息,有时则在卵石滩上跳跃,凡是它们抵达的地方,花都开了,草也绿了,人们都跑来汲取这雪山的春水,并且感受到河的清澈与欢喜。
河,偶尔也会在较靠近的平原谷底,互相呼唤:“嘿,流向大海真是快乐的事!”
但是,当河穿过所有的群山和平原之后,它们同时来到了沙漠。
非常奇怪而恐怖的事发生了,河的流速变得很缓慢,水流也变得非常小了,不管它们从母亲那里要来多少水,一冲进沙漠,就被无穷无尽地吸走了,感觉像是逐渐死去一般。
两条河在夜里忍不住呜咽起来。
河的呜咽是非常惊人的,整个流域都为之震动,来自上游的春风,带着白云和小鸟来探问。
春风就问:“你们为什么哭得这么凄厉?”
河说:“我们相约到海上相见,但今天流到了沙漠,眼看没有会面之期了!”
天上的云说:“你们这样是不可能流过沙漠的,不如像我一样飞,我们一起飞过沙漠,很快就到大海了。”
左河说:“不可能的,会飞的河是前所未有的,我怎么可能飞?我一定会死在沙漠的。”
右河听了,眼睛随即变得清澈,说:“好呀!好呀!可是我从来没有飞过,你能不能教我飞呢?”
云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忘了你是一条河,化为春水,把手交给我,让我牵着你的手到天上,让春风吹着越过沙漠;到了沙漠的另一边,我放掉你的手,你就回复成一条河了。”
右河听了高兴极了,就邀请左河一起到天上去,飞越沙漠。
左河说:“不可能的!我宁可死在沙漠,也不要做这种不可能的蠢事。”
右河只好伤感地向兄弟道别。它慢慢地放松,化为水汽,放心地将手交托给云。云一把将右河拉到了天上,春风带着云和右河,飞向远方。
到了天上的右河才吃惊地发现,如果在地上流,一条河是不可能流过沙漠的,沙漠的广大超过河的想象,不要说一座雪山的水,就是十座雪山的水也会在沙漠中干涸,否则沙漠早就变成森林或绿洲了。
右河享受着天上飞行的滋味,飞过了广阔的沙漠。云对右河说:“这里下去不远就是海了,我和你一起下去吧!”云和右河化成一阵暴雨落在地上,形成一条新的大河,流到了大海。
传说,在沙漠边缘形成的河流,在流向大海的路上,呜咽的声音特别响亮,这是因为想念它在沙漠中死去的兄弟,常常悲伤哭泣的缘故。
关键词:高中生;读书;缓解;心理疾病
阅读疗法是由图书馆员或专业人士根据读者的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素材帮助读者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进而自我治疗,找到恢复的效果。总而言之,阅读疗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绪治疗的功用之外,也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使他们从目前遭遇的问题中成长、发展;同时,阅读疗法也是一种借由与材料内容互动,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阅读可以减缓学习压力
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有的学生心里就紧张,本来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到考试时就发挥不出来,导致恶性循环,甚至惧怕考试,心理上排斥考试,有些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理紧张,带来身体上的反应,一考试就生病。有一个严重的学生,甚至在考场上封闭自己意识,出现晕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推荐一本《冥想减压书》,这既是一本书,又是一种方法,我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自我减压。所谓冥想放松法,是把精神集中到一点,造成大脑里的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抑制其他部位,利用生物反馈的原理,控制机体的某些自动系统以对身心加以控制。一个人冥想达到一定状态时,会全身放松,在最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状态。我觉得对于初中和高中学生来说,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冥想放松法减压。
二、阅读可以排解不良情绪
排解不良情绪,我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孙少平是一个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他的一生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任何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书中的孙少安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跋涉者。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他与生俱来就与贫苦搏斗,不屈服于命运。
三、读书可以让人不再焦虑
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样的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静心,安静不下来,和别人交流时也心不在焉,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治疗焦虑我选择《林清玄散文》。林清玄的文字有远离俗尘的清幽,有说不清的睿智禅意,有孩童般的真诚,有月色般的清凉。我以为阅读林清玄的文字就如同喝一杯清茶,可以让人瞬间安静。所以,我给内心焦虑的学生选择这剂药,希望他们灵魂宁静,找到自己栖息的角落,让自己可以真正找到自己。
还有一些学生经常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要么过于自信,要么过于自卑。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治疗自卑我推荐学生读《秘密》。《秘密》讲吸引力法则。人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吸引而来,在心里构想的画面会在现实中产生。古巴比伦人,这一群占世界人口1%的人是怎样赚取全世界96%的财富呢?有人认为这是意外,我深信这是运气的帮助,但郎达却告诉我们这绝不是偶然,这是人为行为,因为他们了解这个秘密。《秘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要专注在自己想要的事物上。当你关注到其他不好的事物时,这些不好的事物也会被你“吸引”过来。郎达说得非常对,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治疗自负,我推荐学生阅读《狼图腾》。海尔集团张瑞敏评价《狼图腾》,认为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值得借鉴。《狼图腾》中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等等,都充满了震撼力。
我希望自负的孩子可以在文字中看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纵使你是最优秀的,你也要把自己融入大海,否则个人的生命很快就会枯竭。
读书是快乐的事,更是一件能促进心灵健康发展的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用书籍滋养自己的灵魂,让书香浸润我们每一天的成长。
参考文献:
从文中我也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联想到自己过去的四千多日子(十二年),而在这四千日子里我又做了什么呢?
有些同学写作业要用很长的时间,不是因为作业多,而是因为他边写边玩,让时间溜走了。
时间到底什么东西?是一只飞在空中的小鸟,一会就不见了踪影;是一个地下的小精灵,一下子钻到地里找不到了;是一阵风, 说走就走。它到底是什么?
朋友,你应该知道时间有多么的宝贵。林清玄说过:“你若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是呀,你要抢在时间的前面完成要干的事,你就有充足的时间干别的事。周末两天的作业,我往往在星期五写完;我才上六年级,我却常常去读初中的书。我如此和时间赛跑,为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