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狂人日记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狂人日记赏析范文第1篇

这幅对联突出了两个字,一个是“愁”字,一个是“苦”字。它们十分逼真地说出了许多师生的心里话。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么怎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就精彩的美文呢?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而我们不禁要问,这“胸中的积蓄”从何而来?我想,是从书籍的天地、生活的点滴中来。那么,这种积淀从何而来呢?

一、善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活水就是读出来的,读什么?读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智者,它和我们在灯下交谈,能让我们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可以说,读书非常重要,而读书也要有章法,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家长说,我们孩子特别爱读书,为什么总是写不好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而要想引导好孩子写作,关键是老师爱读书、会读书,见多识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对其中的两点感触颇深。

就是从备课中汲取读书的资源,即以备带读。我们教师经常说:“太累了,哪有时间读书啊?”这确实是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但是我们既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以前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上升到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这滚滚的长江水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时,其中的一段颇为精彩:“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雨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是全文的最大亮点,作为赏析,我们都明白,她用了比喻的修辞,歌颂了母爱,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这样的说法我们都赞同,而且自古至今歌颂母爱的诗篇文章也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冰心捕捉到了“荷叶护莲”这个动人的情节,让我不禁走进了冰心的《儿童文学全集》。《纸船》让我知道了她从未离开过母亲的和关照,当孑然一身离家万里、远涉重洋去异国他乡求学深造的苦楚,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母亲居然在自己这种状况下,心中想的依然是孩子,冰心怎能不泪如雨下?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她的作品中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悟,她的作品中才会深刻地体现“爱的哲学”。走进《荷叶母亲》让我走进了冰心,走进冰心让我走进了她的情感,走进了她“爱的哲学”。通过讲《老王》,我们走进了杨绛,读懂了《洗澡》也就读懂了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学《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走进了鲁迅,读了《朝花夕拾》,又读了《狂人日记》。这样以点带面,日积月累,怎么能提高不了老师的文学素养呢?

而另一点是我很提倡和学生们共读一本书,以不同的形式写写感受,哪怕只是三言两语,这样极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又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情感的沟通,这不是读书的功利性,而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必须,而冰心母女有时也经常共读一本书,她们为故事情节中的欢喜场面开怀大笑,又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留下泪水。况且,孩子们爱看的书,也应该是我们爱读的书,也是我们老师必读的书。记得我们曾一起读过海伦q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当时即兴写了一段感受: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她失去了与世界的沟通;海伦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莎莉文。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海伦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一位学生也为我激动不已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她失去了与世界的沟通;我们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遇到了您。您把我们带到了书籍的天地里,汲取着营养,充实着自我,您为我们构建了在书海中畅游的美好蓝图。学生用仿句的形式,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我的感激之情,令我激动不已。是的,每次读书,我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就这样被你感动着,我的挚友――书籍。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二、善写――妙笔生花秀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文学教师期间,曾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他是这样解释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点,我们都深有感触,每当我告诉学生要读我的习作时,他们的眼睛总是为之一亮,精神也为之振奋。而在读的过程中,他们也常常会越来越兴奋,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是,就是这样!”读到精彩的句段,还会不自觉地重复起来。全文结束,有的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有的则用劲鼓掌,而更多的则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习作了。我曾经尝试过,读其它不管多美的文章,如朱自清、冰心等现当代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或是毕淑敏、刘庸等现代美文作家的优美散文,学生们的反应都不及读我自己的习作反应强烈。我知道,我的文章不会比名家的更美,只是因为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习作更感兴趣,还因为老师与学生日日相处,比较熟悉,下水文中所写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人和事,非常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写出了学生的心声。所以,他们在听老师习作时会心情激动。啊,老师写得多好,多生动!对了,我也有类似的东西要写,我也能写得这么好。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了。是啊,下水作文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实的经验。用真情铸就的文章,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也会显得熠熠生辉。下水文它不单单展示了自己的文采,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显示了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素养。

狂人日记赏析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 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风波,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