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边城读书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来,苏北地区与苏南、苏中在高考上的差距呈扩大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北学生语文素养的巨大差距。就我校的情况而言,学生片面地把学习等同于做练习题,很少能主动的阅读好的文章和书籍,普遍存在着的语言感悟力不高、想象贫乏、思想低幼的问题;各科老师都反映不少学生不会审题、不会分析材料,语文的缺位严重制约了其他科目的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增加“高品质的阅读”。
所谓“高品质的阅读”,首先是选择高品质的阅读材料,不是消遣休闲的文字,而是有严肃思想性或精湛艺术性的文章、作品。
其次,“高品质的阅读”就是要我们用心去读,能品出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刻、生活的多彩、生命的可贵、自然的神奇,能起到增广见闻、优化思维、促进思考、启迪人生、催人奋发的作用,能使读者体悟出言下之意、言外之旨,在体验作者表达之妙的同时,也让自己学会美妙地表达。阅读不仅仅为了增益学业,更是为了改善人生、滋养精神。
第三,“高品质的阅读”要阅读者做笔记留下痕迹,要摘取文章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归纳整理文中的内容,记住一些特别精警的文字,写一写读后的心得体会。
由于平时在校期间各科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暑假成了广大同学最宝贵的阅读时机,望全体同学抓住机遇,认真按要求实施暑期阅读计划。
暑假录取的新生:《红楼梦》(建议用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边城》《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建议用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语文读本》(必修1—4),《阅读年选》(本学年学校统一配发),《呐喊》。
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语文读本》(必修5),《史记选读读本》,《家散文选读读本》,《语言规范与创新》选修教材,《阅读年选》(本学年学校统一配发)。
高二年级文科生:要通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未买书的同学建议买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哈姆莱特》,《茶馆》等10部指定篇目。
要求:
(1)准备一本可以长期使用的笔记本,阅读时要做读书摘抄,并写3篇读书笔记(每篇不少于400字)。
(2)大部头作品要适当对其人物、情节做梳理。
(3)文科生可自备一本高考附加题学习材料,阅读名着时配合使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 方法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确,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德,不仅可以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实现自我生命的升华。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既然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在承受着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读书呢?
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要想搞好阅读,首先就是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从而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质。上阅读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内向的学生喜欢默读,外向的学生喜欢朗读,那就满足他们。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比如“有情朗诵”,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或者用画画的形式去描绘……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主要是乐读、有效读、享受读。途径有两种:一是强制,二是暗示。只要能坚持下去,阅读慢慢地就会变成每个学生的左右手而不能忘怀。
二、针对学生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等;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的内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做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家长多鼓励学生阅读
好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成绩的唯一条件就是做题,大量做题,有的甚至把课外书籍当成“闲书”,不准孩子摸,不准孩子碰,一经发现就惩罚、就没收等等。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他们把读书的目的搞错了。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发大财,或者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却不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所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读书,还要要求孩子读书,切不可妨碍阻挠。
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保证学生精神食粮的供应。
2.动员学生捐书,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3.时间要充分保证,既集中读又分散读,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每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充沛的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六、周期性地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新教材选入了大量阅读篇目。而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显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扩大视野,积累好词佳句;可以学习模仿作家的写作方法,领悟写作的小窍门;还可以提高想象力、陶冶情操等。多读书,读好书对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能力无疑大有裨益。然而,高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课业繁重、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加之社会上书籍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良莠不齐。怎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多读书,又读到好书?第一,要制定明确的读书计划,如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等。每天由教师挑选和印发一些优秀的文章给学生作为早晚读的读物;每周推荐一些实用性知识性较强的杂志给学生,要求至少读完一本;每月要求学生要读完一本书。第二,每周要用一节语文课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可以检查学生背诵教材中名篇名段名句的情况,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在课外找到的好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读物。形式可以多样,但目的必须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确保学生读好书。在语文学习中,只要学生做到天天读、教师坚持周周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随之提高。第三,捕捉时机,创造条件,激发阅读欲望。中学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且普遍缺乏阅读的热情,但是他们却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这一个性,捕捉时机,创造条件,适时引导他们参与阅读,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沈从文的《边城》一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自己到凤凰古城旅游拍摄的照片,让迷人的湘西风光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给他们讲述湘西人的感人故事。当学生有了了解湘西的强烈欲望时,我马上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的相关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湘西的风情。最后,从教《边城》这一课的情况看,发现许多学生都花了很大心思去阅读,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提高阅读效能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多读书,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读书技巧?
首先要教会学生运用浏览式阅读和研究式阅读。所谓浏览式阅读是指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要求能把握文章的大意,并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的阅读方法。如,在新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闻的写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浏览文本的标题和导语部分的内容,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了解新闻的主要事件和要素的目的。至于长篇小说,可以先看序言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经过,再看目录了解篇章结构,最后看章节部分的主体内容。浏览式阅读采用跳跃式的方式把文章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文章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或章节的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提高了阅读速度,扩大了阅读量,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研究式阅读属于精读的一种。要求字斟句酌,对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要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要透彻,包括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和质疑。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时,经过反复思考发现了一个错误: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里用的就是研究式阅读,是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无论是在语文阅读中还是在应考中,浏览式阅读和研究式阅读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读书方法,也是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基本体现。
其次,要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轨迹的体现,是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依据。在阅读中若能把握文章的思路,就能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情感等主要方面有一个准确的感知。通常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从体裁的角度去把握。如,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思路一般是:先交代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再按照时间顺序对传主生平中最有典型性的几件事情展开叙述;结尾是作者或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在传记阅读中,学生只要沿着这一写作思路并结合一些表时间、地点和官职的词语来细读文章,就能很快地找到传主的典型事迹,进而领会文章的内容,把握传主的思想品质。第二、从题材的角度去把握。如,边塞征战诗的写作思路一般是:先写边塞的风光或将士们戍边的生活情景,大多选取大漠、烽火、关口、长城、雪山、胡马、羌笛等意象来展现其特征;接着就是采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方式来抒情,或抒发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抒发反对穷兵黩武、对统治者不满的情绪,或抒发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感情。在诗歌阅读中,学生若能从题材入手,揣摩不同题材在写法上的特点,就能举一反三地读懂写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
第三、借助一些重点词、中心句和小标题。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论述类、说明类文章通常都使用一些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中心句和小标题来安排结构层次。阅读时,利用好它们也能把握文章的思路。
最后,指导学生写笔记做批注圈点勾画,总结阅读体验。读书如吃饭,贵在消化吸收。写读书笔记和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吸收消化的有效方法。古人云:“不动笔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圈点勾画,对重点内容和精彩部分进行批注,再加上阅读后写读书笔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不仅能把阅读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更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悟,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效地增强阅读能力。
三、强化阅读训练,促使阅读能力形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的是文字,而接受的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表现的一般思维规律,并学会遵循思维规律进行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强化阅读训练过程中,本人采取的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如,教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时,采取了纵向思维训练方式设计了几个探讨性很强问题:第二天清晨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了自己变成了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变形?为什么变成了甲虫而不是别的东西?甲虫的形象蕴含着什么含义?试列举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变形的现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很快就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马上进入探讨角色,结合小说的情节既概括了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寻找出变形的原因,更令人欣喜的是能联系社会实际创造性地剖析了格里高尔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可见,强化纵向思维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可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而在教《六国论》一课时则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要求学生从写作目的、材料的引用、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六国论》与《阿房宫赋》的异同。通过将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比较对照,让学生既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又看到两篇文章的差别,有助于把握其特点。强化横向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梳理语文知识的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强阅读能力大有帮助。当然,在思维训练之外,对文本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筛选和整合信息、对表达技巧的鉴赏等方面的训练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论述。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交流探究的空间,着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交流,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大家一起对“金柳”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古代的柳就是现在的谐音是“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别离意象,所以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别来表示依恋与牵挂。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中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呢?大家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个性化的解释。有同学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诗人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绪,更是对往日的眷念。通过积累相关的古诗文中“意象”,把问题情境和体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阅读活动,而是融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甚至到自然科学等方面于一体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因而,采取创设情境和边缘渗透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各种文化纵横交织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大气磅礴的音乐能把学生引入那段英雄的历史。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让学生与小说《明湖居听书》进行对比,继而让学生品味古琵琶曲《昭君出塞》,最后让学生找一些有关音乐描写和评论方面的资料。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极好地激发学生对作品详细深入的领悟,并增进学生对一些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来渲染铺垫,让音乐与作品互相渗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读《逍遥游》后,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看《我为什么而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求人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读《逍遥游》,学生能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胜过教师精雕细琢的讲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配唱和配画等形式来研讨文本,从而在充分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实课程资源。
三、强化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从体验中熟悉学习的内容并能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收获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且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高深莫测,而是人人可以参与。教学中要尝试由本课知识向他课迁移,通过引导学生,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课题中引出,并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课题。例如: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的教学主要体现为自主阅读。我在《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金岳霖先生》等课文的教学中,就遵循自主阅读的理念。在模块示例教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或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交流。另一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拓展性阅读进行教学,例如,学习《鸿门宴》时拓展阅读《项羽本纪》,学习《赤壁赋》时读《坡突围》,教学《边城》时看《美丽的凤凰――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等等,把阅读活动发展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师生互相启发的方式,学生变成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互相提升,共同探讨的交流平台。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语文教学的特色。
一、精心设计活动,展示学生写作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并学着去表现这种美。2.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倾注热情、表达热爱、体现作者的品味和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让自己的文章触动人心。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交流、搜集写作材料。2.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第一单元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比如《黄山记》拟人,援引历史故事、诗文,对比等手法;《瓦尔登湖》白描、转换时间与空间的细描手法;《巩乃斯的马》场面描写、托物言志等手法。3.作文写在练笔本上,相互点评,然后交给小组组长,由组长当天交给老师。4.各小组总结活动成果,以PPT(包括图片、音乐、组员优秀习作文段)形式展示成果,在课堂上每组有五分钟的展示时间。最后由老师打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两个。
二、恰当运用课文,激发学生感悟自然写作灵感
在“感悟自然”活动写作单元的三篇课文中,作者描写自然,从自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作者走近大自然,有的时候是情感的释放,有的时候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勇气、寻找动力。作者在描写大自然时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更好的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既可以学习作者如何感悟自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把感悟精彩地表述出来。
三、创设交流平台,展示学生感悟自然写作活动过程及成果
1. 分组展示成果
用图片展示活动过程,用音乐渲染感动气氛,用文字传递体悟感受。
(1)名胜风景组
(2)家乡风光组
(3)校园风光组
(4)动物植物组
2. 交流创作心得
即分享观察和构思创作心得,激发感悟和描写自然的灵感。
比如,看了小组写作展示后,有些同学疑惑,范文呈现出作者细腻描写、深刻的感悟,这究竟是怎么写成的呢?他们是如何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范文的作者介绍创作的过程及如何捕捉写作灵感,然后由同学自由发问,解答疑惑,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热情。
3. 教师点拨指导
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可以抒感,也可以夹杂议论。我们感悟大自然,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之外,还会引发历史探索和人文思索,还经常糅合社会政治、人文风貌进行介绍,也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感慨。
4. 评价方式多元
活动写作单元要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写作活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和同伴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交流、合作中实现言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可充分利用第一单元活动评价的“写作评价表”,分别从“态度、过程、文章”多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强调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要关注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四、教师示范习作,展示教师写作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教师示范习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示范习作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人格魅力是远胜于学识魅力的。
在感悟自然的活动中,笔者每日都会在课堂用五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或是对荷塘边的柳树,或是对小礼堂前那两株笔直的木棉,或是看到班上某同学流连于荷塘边的背影时的感动。教师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去,以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开启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五、养成阅读习惯,借鉴哲人思想提升丰富学生认识及思想
在活动中与文章展示过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陷和表达的阻碍,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别人的思想,让自己的感悟更成熟、更丰富、更深刻。
1. 教师:推荐优秀作品,分享阅读感悟
推荐书目1:《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推荐书目2:汪曾祺《人间草木》
推荐书目3:宗璞《告别阅读》
推荐书目4:沈从文《边城》
关键词:语文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大纲将课外阅读10 部中外名著纳入考试范围,构成文科附加题主要内容。这些名著或因独特的语言风格,或因特殊的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性,概括出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记录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给予人不同的审美体验。江苏省高考增加对这些名著的考查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图把学生从快餐式信息摄取中拉出,令其走进名著,亲近名著。也能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考范围内的名著篇目内容长短、深浅不一,无专门系统的教材,学生本身亦层次迥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的名著教学贯穿高中整个学习阶段,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课堂点拨结合,按照高一泛读、高二精读、高三应试的梯度分层进行,力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名著人物情节,并具备一定鉴赏分析的能力。名著教学应高考而生,但绝非为高考而存。
一、泛读为基,逐层精读
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探微究深的阅读方法。《边城》、《雷雨》、《老人与海》、《哈姆莱特》、《欧也妮?葛朗台》这些篇目属中短篇,泛读正文,学生需做到了解作品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情节。《呐喊》属合集,需清晰掌握各篇目与人物,切忌混淆。《女神》因是诗集,且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反应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追求,故可泛读各辑重点篇目,了解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宏观把握其艺术内涵。10部名著中《家》虽篇幅相对较长,但是人物关系较两部古典名著显得明晰简单容易记忆,情节有限,人物性格处理多属扁平,学生通过泛读通常即能够理解把握。
《红楼梦》、《三国演义》无疑是名著中的晦深之作,此时泛读应立足把握章节主要内容,在阅读指导时要求学生首先以简短梗概记忆各章内容人物。面对众多出场人物,不求把握全貌,而立足主干重点记忆。
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内容,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紧抓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分析人物性格。
精读必须立足于扎实泛读的基础之上,亦应逐层推进。考试篇目中尤以“红楼”、“三国”两部文学经典为重。精读章节、精读人物逐层深入,将重点人物放置于重点章节中理解,不可相互割裂,据此赏鉴故事内容的深刻内涵,品评人物性格特点。
二、自主阅读为先,教学策略多元化
名著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应对名著逐一通览,并整理归纳为高三作铺垫。在复习备考阶段,相对集中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和适当的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利用阅读及课外时间自主阅读,结合书面作业的形式,如概括章节、整理人物关系等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为日后备考做足铺垫。自主阅读的最初阶段,读书笔记交流的方法可以使阅读深入。读书心得写作可成为阅读成果的呈现平台,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要说出、写出必须熟知这一人物,熟悉相关章节,通过说写又对人物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自高二下半期开始,适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讲解环节。“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这里,自主建构是针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名著。教师的价值引导体现在创设适宜阅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引导学生以开拓的思维赏鉴评价作品。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且目的明确。可以针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作品叙述的方式等各个方面设置问题,将作品内容解析成问题,最终着眼于解决实际题目。
名著内容浩瀚,不可面面俱到,为进一步有效阅读,针对命题形式与特点,应兼顾宏观和微观制定教学策略。首先,在备考过程中,对作家以及其创作风格、作品标题内涵、创作背景、情节梗概、主题思想这些覆盖整体的知识要有宏观的了解、归纳、识记,并注意高度概括。
其次,对作品的重要情节、片段、细节,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细节,则要有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掌握,并能对其进行评判与赏析。在复习的时候对每部作品的重要情节进行整理归纳。如《三国演义》,可以关注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与之有关的具体情节、人物与细节;还可以关注与主要人物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的细节――定三分隆中决策、博望坡出奇制胜、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失街亭与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再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元春省亲、黛玉焚稿等。
再次,对主要人物形象,要熟识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相关故事情节、精彩场景、人物特征性的动作语言、重要语句等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2010年江苏卷简述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此类题型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列举与之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细节加以举例说明,这是侧重检测对小说中典型形象的性格内涵的感知。
三、文本阅读为主,引入影像阅读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对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影像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主流阅读形式之一。 “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将影像这种超文本形式引入名著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要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同时处理好名著文本和影视资源、教与学、看与思的关系,找准文字与影视的结合点,抓住动情点,落实知识点。强调影视的魅力和优势,并非认为其可以取代文本阅读与课堂教学,而力图将其作为文本阅读的铺垫及延伸。
通过影像阅读,学生必然对名著文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再记忆、再体验,由此完成了多次的信息摄取,为解题打下良好基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影像的解读和储存明显优于文字。但影像阅读的比重不能超越文字阅读,从学生实际解题情况看,文字阅读与重点章节的影像阅读相结合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应试效果。
江苏省名著阅读考查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改变最初仅仅要求学生对情节或人物简单记忆的浅层方式,逐步向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赏鉴人物性格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习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目前10部名著割裂考查的局面也可能被打破,教学须具备一定超前意识,立足更高的理解层面,寻求篇目之间能够比较阅读的切口,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悟文本深层次意蕴。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对话”。当高考与名著对接,意味着人们对文明精髓的自我肯定与传承。名著阅读教学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启发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而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来阅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高效把握名著内容和形式,在应试之中完成对名著价值与作用的重新估量与体悟。
参考文献:
[1]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