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作文摘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名著阅读。要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尤其要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了解作家生平、思想、作品以及相关评论,定期给学生举办中外名著欣赏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另外,每学期可举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钟爱的书籍到讲台上向同学们推荐,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对人生的启迪。
2.推荐优秀报刊杂志。要把学生喜欢阅读的《读者》、《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读书》、《随笔》等优秀的报刊杂志引进课堂。这些杂志多取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来以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见长。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采众家之言论为己用。
二、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根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的源头在哪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借助生活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1.关注生活小事。“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够以小见大、能触动内心的小事,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这些都将成为作文源源不断的素材。
2.关注焦点问题。不关注现实,不思考社会问题,思想就得不到磨砺,是写不好作文的。引导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时代感、思想性强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教学中要时常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到处是谴责批判那18个人的声音。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果你是路过的第19个人,你会怎么办?结合身边事例,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学生立即写出文章来表达内心的反思与震撼。这样的文章情真意切,毫无做作之态。
三、笔记积累是素材汇聚之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要让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养成“不动笔墨不?x书”的好习惯。
摘录课内外文笔精华,记录身边周围时事,讲述国内外新闻动态,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及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思想短评,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锻炼;指导学生每周剪贴短小精悍、深蕴哲理的好文章,进而写点评,让学生深刻自己的思想、提高文章的品位。
要求学生将要摘记的内容或整篇摘录、或摘要、或缩写,都能达到摘记的目的。同时要把摘抄的深蕴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句子熟读成诵,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或写作中加以运用。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积累,因为篇章烂熟于心,就可得到美的熏陶,又可在作文需要时呼之即来,提高作文的品位。许多时候,我们行文还缺乏高瞻远瞩的透视能力,缺乏精湛绝伦的把控能力,此时适当地引经据典,用名言警句来武装自己、装点自己,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四、实践感悟是素材内化之法
1.平常口头锻炼。除了多看、勤听还要常说。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讲出来,也可以背诵优美的语段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想要学好语文,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四、培养兴趣
同学们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愿意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五、重视积累与归纳
语文学习,或许一时的努力发劲,成绩上来了,但下一次忽视了语文学习,成绩立即一落千丈,这说明语文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说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语文,而重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段时间来积累,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滴水穿石,最终语文成绩会逐步稳定提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那么,积累什么呢?
(1)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语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在平时学的课文,课外读的文章中,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读音、容易写错的字,把词典翻出来,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专门用本子记忆,一般留一个印象就好,每次如此,同一个字词,难一点的反复这样3、4次就记住了,长此以往,你的字词就十分扎实了。对于成语,我的做法是拿一个本子,在做题中积累,隔一段时间做一些成语题,在做题过程中,不认识的成语、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特别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褒贬色彩)都记到本子上,抽空拿出来翻翻看看,顺口造个句子,成语的使用就这样熟练了。平时老师讲课文时,都会提到作家、作品,这是留一下心,用心听一下或在书角上记一下,文学常识不至于会到贫乏的地步,也足以应付考试。
(2)作文素材的积累:好多人(尤其是男生)都抱怨自己的作文语言太贫乏,简直是大白话,其实语言是积累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你的语言会很含蓄优美的,专门准备一个作文积累本,记下写作的材料和优美的语言。擅长写散文的同学可以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小故事、好例子抄到本子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写什么用这个例子,把平时看到的优美的段落、句子可以摘抄或粘贴到本子上,慢慢积累,不求每天数量多,但要真正是好的句子;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最好下载下来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勤读勤背,学习酣畅淋漓的语言,把自己读到的新鲜例子、生动材料都记下来,学习在作文中长短句结合,多用排比句,多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把一些开头、结尾的万金油好句子多背一些。平时作文时,写之前把本子翻一翻,说不定能找到好的灵感,尽量把所积累的材料有意识的多用,把优美的精彩语句变换到自己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