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喻句摘抄

比喻句摘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比喻句摘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1篇

小园

我家的东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园里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了一条绿毯,园里一片绿油油的。一群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热闹起来了。

夏天,向日葵长得很茁壮,迎着朝霞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欢唱。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收的果实,我感到了小园的可爱。

秋天牵牛花开了,在绿叶丛中伸出一枝枝粉色的小喇叭,正在为小蜜蜂吹奏着动听的歌。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珍珠般的颗粒,好像冲着我们咧嘴傻笑。这一切怎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之后,园里石榴树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呀,小园!”

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爱——(  )  美丽——(  )  茂盛——(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银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来描写小园的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切怎不惹人喜爱”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本文中摘抄一个比喻句,并仿写。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本文中摘抄一个拟人句,并仿写。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讨厌 丑陋 枯萎

2.银装素裹:一片白色。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 己的感情。

3.总分总。

4.时间顺序。

5.这一切惹人喜爱。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的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持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拆桥的作用。

2、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以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4、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3篇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⒈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3分)

()的月光()的翡翠()的交响曲

()的山野()的柿子()的水墨画

⒉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4分)

⑴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⑵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⑶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⑷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⒊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各一句)(3分)

比喻句:

拟人句:

排比句:

⒋缩写下面的句子。(1分)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⒌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2分)

⒍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⒈(柔和)的月光(碧绿)的翡翠(绝无伦比)的交响曲

(空旷)的山野(沉甸甸)的柿子(美丽)的水墨画

⒉⑴不甘示弱⑵垂涎欲滴⑶载歌载舞⑷一望无际

⒊(略)

⒋田野是翡翠。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词汇积累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学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可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可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写成讲义,或写在小黑板上,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句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彤彤、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搭桥的作用。

(二)比较用词一。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能否用共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四)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同时,作文里的词汇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作文教学,我都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请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我所呈现的范围,则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激发个人兴趣出发积累词语

(一)小学生尤其喜欢到生活中辨识日常见到的各种广告词、标志名称,于是我将识字与积累词语结合,帮助学生人人建立一本"商标荟萃",将各类广告纸、说明书、玩具卡上的字、词剪下来,如"娃哈哈、百事可乐、米老鼠、唐老鸭、甜果冻"等贴在本子上,课余及"展示台"活动中互相介绍、拼读。学生兴趣浓厚,五彩的画纸让他们认识那么多课堂里没有学过的字,心中充满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步尝到了"积累"的乐趣,逐渐喜欢上积累。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5篇

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教材体系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概要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图书馆现有哪些资料可以作为本课程资源,这样引领学生进入这另一个语文课堂才有底气,才能切实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书籍为语文教学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及时推荐,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如学习《揠苗助长》,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学习《夜宿古寺》,推荐学生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学习《丑小鸭》,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三顾茅庐》,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三打白骨精》,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等等。除了以篇带本,我们也可以采取以诗带诗,以文带文的方式,推荐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扩大阅读面。

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为学校图书馆选购图书提出建议,根据平时教学需要慎重推荐,从而及时补充有效资源,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所用,更有效地为学生阅读服务。事实证明,一线教师最能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借阅的书目和有关参考读物。例如,外出参加“亲近母语·经典诵读暨江浙童诗写作与教学研讨会”的老师回来后,就向学校图书馆推荐购买了《亲近母语·日有所诵》《金波儿童诗选》《我们去看海》等优秀书籍。事实证明,这些优秀书籍充实进图书馆之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可以直接搬到图书馆去上,这样就更有实地感,避免了“纸上谈兵”。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教材的习惯篇《读书要有选择》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进行“实战”指导。从老师的现场讲解中,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而且初步掌握了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步骤。教师可以边带学生参观边现场说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它的分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对于如何在书架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及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等问题均可以通过现场操作,将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实践。试想,如果这样的课不在图书馆上,即使教师的导学案再详尽,也还是光说不练,说过就忘。而把图书馆当做第二语文课堂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又比如三年级教材中学生接触了很多的比喻句,也掌握了一些判断比喻句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比喻句的识别能力,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课上带学生直接上图书馆去开展“火眼金睛找一找”“精彩句子摘一摘”的活动,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比喻句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对新的知识点就能及时消化巩固。

现在语文课程中有不少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实践除了亲身体验外,更需要与他人合作,收集、分析、讨论资料。学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查阅、引用资料方法,图书馆也不能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服务。

很多语文老师也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训练,因此我们必须邀请图书馆老师来到语文课堂,具体给学生们介绍图书的分类以及如何通过图书馆网络快捷地查找、借阅图书。图书馆老师通过课件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为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只会选择所要查阅的资料还不够,还应该具备怎样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如开展“小小贺年卡传递人间情”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贺年卡,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体会贺年卡中蕴藏的人间真情,更要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师和图书馆老师相互配合教学,学生与他人合作,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必将日益提高,一旦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图书馆就会成为学生平时使用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

如今教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图书馆已经不是语文学习的点缀品,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图书馆阅读再也不是可有可无,心血来潮的事情,也不是因课业负担重而停止,因考试压力大而取消的课程。为此,学校必须有固定的制度来加以约束和保障。

比如,学校可以规定开设图书馆阅读课,确保每周有一至两节课的固定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还有一个宁静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拓展探索的能力,而且使师生的身心在宁静中都得到陶冶。

阅读是一种享受,因为阅读,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自我。语文教师作为领航人,在此过程中,应尽力指点学生畅游书海,获取信息门径,在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着重做到两方面的辅导:一是阅读内容的辅导;二是读书方法的辅导。学校也可以将此列入专题化教学研讨的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利用好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的责任,在班内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图书馆变成学生钟爱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

教师除了上面所说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外,还应该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设条件。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并让他们把积累的材料适时地运用到作文中或演讲比赛中,一旦他们在这类活动中有亮点展现,得到大家认可,他们就会积极投身于下一次的活动,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优秀阅读卡展评、小报展览、美文朗读比赛、故事会、征文活动等都是强化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方法,我们语文教师都可以积极实践。

很多语文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倡导,把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活动与我们的语文学习,与我们的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如可以开展“水浒英雄会”“三国人物故事会”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学习图书馆查阅资料方法,在书的海洋中采撷精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加深学生与语文学科的情缘。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简介]秦秀丽(1973―),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红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以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多渠道尝试运用两方面培养小学生阅读积累习惯,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发积累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阅读和积累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在朗读中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读”,可以在朗读课文中积累。在教学中,首先,初读课文时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第一感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如描写人物的课文《少年闰土》,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初读时可摘录文中描写云雾姿态万千的词语,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其次,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用以读代讲、以赛激读、配乐诵读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和储备。

(二)在背诵中积累

如果熟读是积累的基础,那么背诵则是关键。只有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均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对背诵的数量和篇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教师可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重点段落通过课堂上当堂背诵、课后组内背诵、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实,二是将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描写优美的语句等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班级背诵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描写同一类事物的古诗,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描写春季的古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引导学生利用每日晨读和课前三分钟以个人领读、集体诵读、小组接龙背诵等形式强化背诵积累,将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语句内化为语言储备。

(三)在阅读中积累

大量阅读经典作品才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笔者一方面根据课文适度拓展阅读,如教学《海上日出》后,让学生再阅读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写日出的文章;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经典语句的习惯,让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赋予“酿蜜集”“聚珍册”“汇美小书”等名字,分类摘抄,如写景类的、人物外貌类、性格类、心理活动类等,配上插图、注解,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笔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台,如:在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开展 “最佳采蜜者”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摘抄本等。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二、多渠道尝试运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揭示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果学生只是积累不会运用,那么积累的语言就是简单的堆砌,如同摆设,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要边积累边尝试运用,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书面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写话、习作等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如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写春雨的“淅沥淅沥”“叮叮咚咚”等象声词,以及“整个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比喻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再将自己摘抄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如写人物的习作,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外读物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各种儿童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把人物写活。对于学生引用合理的诗句、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笔者就用红笔标出并予以好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运用积累的语言了。

(二)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角色创编等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在讲读课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邻居、庄稼人劝说种田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打破课内与课外界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学会表达。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中,常采用辩论会、小记者会、演讲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笔者开展名人名作简介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用于介绍活动中。

积累与运用密不可分,重视积累,养成习惯,多形式引导,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境界,那么学生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平时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语言文字,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也许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许会因喜欢上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其次,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将本班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抓住优点重点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趣。也可以成立班级文学社,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的做法会吸引很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之前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写作自信,那么学生将会如鱼得水。怎样鼓励学生的写作自信呢?从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从优秀的作文中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同时告诉学生“仿”不是机械的模仿,也不是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写情感类文章时,许多学生习惯性写父母雨中为我送伞,雨中送我看病,老师为我补课,同学拾金不昧等这一类比较陈旧的题材。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感人的题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创作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文。例如,学习《春》,让学生模仿写景的句子写一段景物描写的片段,或写几句运用博喻和通感的比喻句;学习《最后一课》可以学习课文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段自己心理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描写,激发创作灵感,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件教师应恰当处理,甚至可以利用其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如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让其描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学生上课没带书或没交作业,让其描写被老师抓住时的尴尬的表情及心理;上课时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学生争着观看,这时可让他们写一段场面描写;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当好导演,准确的把握好“度”,这些写作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时机,正确引导,不能喧宾夺主,只作为课堂花絮,并且每次任务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三百字左右,便于及时讲评,选出优劣,这样学生才不断能看到进步,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欣赏、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

对于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半成品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

五、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

比喻句摘抄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生;拓展

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课外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关系。阅读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要与书为友,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让更多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1.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真正受益。学生有阅读兴趣,会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活动,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师生要做到全员参与,立足课堂教学,利用教材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课堂上要保证阅读时间,抓好早读、午读:“早读”、“午读”时间为学生到校后到预备前,每个班级晨间、午间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每人都要有一本好词佳句摘抄本和日记本(包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中低年级的读书笔记以摘抄好词佳句为主;高年级的读书以写心得体会为主。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批阅,好的读书笔记将以班级展示进行交流,定期评选班级读书小明星,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2.为学生搭建起了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

(1)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提高了家长的阅读素养,家长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热情,也能感染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例如一段优美的文字、与孩子讨论评价书中的内容、彼此朗读一段,或复述书中故事情节,谈谈读书心得,就书中某一角色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孩子知道自己思考的思路,这对孩子的表达能力有着很大帮助。这些崇尚学习的活动,也有利于孩子的成才。教师通过家校联系会,向家长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引导孩子阅读,从这样几方面考虑:阅读时间、阅读内容、故事中的人物、喜欢的词句、通过阅读认识的生字、生词、明白的道理等。(2)开展读书交流主题活动。阅读活动需要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例如,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诗词朗诵会”等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通过读书,给他们一次展示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能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让它浸润孩子们的人生,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基。如在学完以“爱”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中,很多孩子感悟最深的就是感恩类的书籍,如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孩子们感悟到了亲情的伟大、老师的无私、友情的珍贵和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充满了墨香的文字,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化解为对读书的渴望和高尚的追求。(3)向学生推荐好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如:《古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小兵张嘎》、《中国民间传统》、《爱的教育》等,并“结识”了许多知名作家,如:中国女作家冰心、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美国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等。通过阅读,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对生命的意义也体会深刻了。为了拓展图书来源,可建立班级图书角。完善班上的图书角及班级图书借阅登记制度,全班可每人交换看,并为学生带来的书进行了编号登记,敞开小书柜。(4)读书卡或书签的制作。学生们在读书活动中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读书卡,记录了孩子读书收获的点点滴滴。这些读书卡,融文字、图画、设计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各自的生活、学习之余,更自觉地沉浸于浓浓的书香,更自觉地读好书,更好地长知识、明事理。每一张设计得很有创意,如“读书是种美丽的休闲!”“让书香伴我成长!” 读书卡或书签记录了孩子阅读成长的足迹,在孩子终身阅读的路上留下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各年级开展的阅读活动都是异彩纷呈的,如《我与课外书的故事》《我们爱阅读》《我是小诗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常给学生讲学校里以及班级上勤读课外书的同学的例子,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或向学生们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无形中就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伟人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楷模,使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3.引导我们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真正做到与书为友。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引导我们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真正做到与书为友。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采集书里的好词好句,在优美词句下面划横线,写体会、写困惑,引导孩子读童话、名人故事、成语故事、成长经历等,让他爱不释手。即使是能力弱的学生,他们也慢慢乐于思考,展示自己思维的方式了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且随时批注、摘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符号划出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记忆。阅读时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思维的好习惯。如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什么地方有趣、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等等,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总之,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对于观察和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这其中还涉及到许多相关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因此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好习惯,拓展课外阅读,与书为友,让阅读相伴孩子们快乐成长!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