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美语段摘抄

优美语段摘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美语段摘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1篇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外阅读更有序有趣有效,方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外阅读中来。

为此,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以下一些努力。

一、选择摘抄,储备思想语言。

作家林白曾说,如果读书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份上就没什么大出息了。也就是说,阅读应该是内因驱动,而非外因逼迫。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积极阅读,因此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压力是必需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这样的几个步骤要求学生:

第一步是分类摘抄精美语段。我一般让学生将摘抄语段分为景物、个人情感、颂扬人性美德、反思人性弱点、文化、哲理等几大类。分类既可以避免内容的单一或纷乱,也是为了便于今后查询运用。语段之“精美”,只是相对而言,对于每个人,最能激发起自己的想象与共鸣的语段,就是最精美的语段。

第二步是仿写所摘抄语段或写出阅读精美语段后得到的启发或者联想,篇幅亦可长可短。

第三步是早读课以法定的一刻钟时间朗读甚至背诵。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摘抄是个性选择的过程,仿写是思考拓展的过程,背诵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在这三步中,有阅读也有思考。乌申斯基说,阅读和思考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阅读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三步,足可避免使阅读沦为消遣,从而为运用语段奠定良好基础。

二、内化运用,提升思想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应该是借助已获得的东西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因此,运用精美语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 教师示范。

精美的语言片段不仅是给学生的,也是给教师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反复运用素材,既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又给学生好的示范。因此,教师更需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语段了然于胸,以便在教学中随机运用,反复出现。例如,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有刘亮程的句子: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某日,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为了强调学习需要主动性,我这样说:

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谁。在学习这条路上,你是孤独的,能帮助你的唯有你自己。我不能在你挑灯夜读时做你书桌上的明灯,我也不能在你清晨奔波的路途中化作一颗启明星,能够照亮你的前程的唯有你自己。

不要低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这样反复的示范强调,必能加深学生对精美语段的印象,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二, 学生展示。

每天在课前的十分钟内让一两位同学背诵语段。这既是对个人的激励,也是资源的共享。为了让其他同学看得更清楚,我会把语段投影在屏幕上,其他同学加以点评。对大家一致认为好的段落,全班齐读或者仿写,这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一个环节。

学生摘抄的语段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青春的讴歌,有散文,也有诗歌。他们朗读优美片断的声音比朗读课文时起码高出两倍,使我常常有一种感动,感动于其中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活动不仅可能提高分数,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灵时时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挣脱出来,用青春的热情提醒自己,不畏艰险,前进。

第三,一周一记。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更强调运用所摘抄语段。郑友雷、章国华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中说,“让文字以及隐藏的情感能够触动自己的感情世界,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因此,在前期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在周记中,必须运用到本周摘抄的任一语段或由语段生发的内容,以美化语言或升华思想,从而改变以往周记中重过程轻细节,有情节无内涵的现象。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督促与激励,一定会让阅读与积累成为学生的习惯。

三、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拓展视野,首先指教师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以向学生推荐精美文章。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一起欣赏《散文》《杂文》《诗刊》等杂志上的精美诗文,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课文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师对作品的热爱激发起学生对作品的热爱,以教师的热情激发起学生对美文的热情。

介绍名家名篇,感受经典的魅力。名著本是要坐下来花时间品味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阅读名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情节,让他们知道为什么美丽的苔丝狄梦娜会钟情于丑陋的敲钟人,为什么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借助音频视频,介绍经典作品。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几首诗的朗诵不可能让学生成为诗人,两三节课对名著的介绍当然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其精髓。但是,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就算达到了它的目的。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2篇

一、培养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教师可通过谈话引入、故事引题、创设情境等方法,采用命题激趣、游戏激趣、实践激趣、电教再现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倾吐的欲望;其次降低写作要求。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应从写话,写片段,到写故事,从模仿续写到独立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激发和保持写作兴趣贯彻始终。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小组同学发现别人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有一点长处,也要指出来。对那些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更要鼓励。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修改得更好。有条件和机会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同学、家长、老师面前展示出来,并保存起来,增强他的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写、持续写的兴趣。

二、丰富写作素材,克服畏惧心理

一说到写作文,学生就犯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这类命题作文,许多学生不知该写什么。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瞎编、应付了事,当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因此,丰富写作素材至关重要。

1.走向大自然和社会,搜集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但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关注大事件,却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观察想象的天地,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多参观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爱的活动,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别具一格。

2.扩大阅读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在作文课上,我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课文里或课外书中的有关精彩片段,如本次习作是写景,我就要求他们摘抄有关写景的片段;下次习作是状物,我就要求他们摘抄有关状物的片段。在平时,我还积极鼓励他们从课本及课外报刊、书籍中摘抄优美语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渗透写作方法,可从模仿入手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又是他们学习的最初形式。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范文,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思路、写作技巧来写相同题材、相似结构的作文。比如《翠鸟》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头部、背部、腹部三方面来具体说明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待学生明白写法后,我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这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以“介绍我熟悉的一种鸟”为主题进行仿写。学生有了具体模仿的对象,在写作中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写出来的内容可读性强。学了《我喜欢》一文,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进行仿写,结果学生的习作不亚于作家张晓风,其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词句。在仿写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的思维火花一旦被点燃,写作兴趣浓,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写作。

四、改变写作教法,鼓励发挥想象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阅读;兴趣;提高;素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跨进中学的大门时,我就开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首先利用教材后的名著导读激发他们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列出这学期要读的名著清单。(2)逐一的介绍作者,作者要介绍详细,尤其是作者的成就,这样好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拜感,并由此喜欢他的作品。另外还讲点作者的感人事迹,如作者刻苦好学的故事,如作者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故事,以此打动学生。(3)讲精彩片段,讲到处就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悬念,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到图书室借书来读。(4)开读书交流会,书读得认真、读得深入的同学,势必在交流会上发言也最精彩,这部分同学也势必会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其他同学也有兴趣效仿着读的。

其次,利用课堂教学激趣。如学了课文《智取生辰纲》,我就顺势再给学生讲几个梁山好汉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兴趣正浓时,我就立即抛出一句:要想知道更多的精彩故事,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请阅读《水浒传》一书。

再次,我抓住2+2活动这个契机,激励学生阅读。每周一节的2+2活动课,我就带学生到图书室阅读,一节课读不完的就让他们借回去读。到图书室阅读,面对浩如烟海的好书,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的,再说,集体去读,又创设了读书的氛围。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始终。

(1)摘抄或作读书笔记。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把在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和优美语段摘抄下来,或者把该书的作者,主要内容,读后的心得体会等记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这样可以鞭策学生阅读,又让学生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和善于积累的习惯。

(2)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对于思想浅薄的书,如一些中长篇小说,应教给学生“跳读”的一些技巧,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对篇幅较长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只研读精华的部分即可。这样既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够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而有的书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是一些名篇名著),这就需要精读,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逐段阅读,还要反复琢磨,细细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吸取文学作品的精华。对中学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只有学会将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做到博览群书。

(3)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对语文学科而言,不能只是立足于课本,而应指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的方法有:①学了节选文之后,进而阅读整部著作;②学了某篇名作之后,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③学了某类题材的作品后,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这样,学生就知道选择哪些书来读了,并且学生还能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课外,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展成果,促阅读

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把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发现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对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形式要多样,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文学知识赛。教师把这段时间以来,学生应该读的书的文学知识做一归纳,然后制作成抢答题的形式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分组比赛,评出优胜组和每组的最佳答题者。

(2)对摘抄或对读书笔记的交流、评比。每月,学生分小组对摘抄或读书笔记的内容作一次交流、评比,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再在班上展出。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读;效率

一、和旧观念说再见

首先,这样的早读现状,我们老师是有责任的:不重视早读,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过于看重高考试卷中只占6分的名句默写了,这太功利。我认为对语文学习来说,读是必须的。不仅要读高考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还要大量朗读美文美句、现代诗文等佳作。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只有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进入对文章的深层把握。其次,要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和早读的看法。现如今,语文学科处境尴尬,由于学生认识的偏差和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等,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学科。记得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上课随便听听就够了,没必要花课外功夫在语文上,所以,早读就胡乱背背,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要改变早读现状一定要改变学生观念,让他们知道,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人格的高度。让学生知道早读有比背古诗文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名著导读,经典品读……

二、把新任务迎进门

部分语文教师存在一种思想,在早读课上,学生只要诵读就能收到成效,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对早读课不能从客观上确定目标。

1.构建明确的教学目标。面对高中语文课实情,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应该整合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精确细致地制订早读课教学规划,可由长、中、短三期计划组成。长期计划是高中三个学年的整体目标,中期计划是每学年的分项目标,短期计划是每周计划的实际目标,可以把计划编写印制,再根据年级或班级学情的不同,弹性分配早读任务。内容、活动、方式都应有一个具体规划。

2.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师生应该共同精心挑选出早读课的朗读背诵篇目及内容。(1)拓展課外资源。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备了一套《语文读本》,选编了若干篇不同时代的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但被部分教师弃之不用,我建议应将其重视起来。(2)品味国学经典。早读只背区区几篇课文很不充实,应适当加一些课外经典进来。比如,每学期可选一本不同的国学读本,如《论语》《孟子》《庄子》来作为主背篇目,给学生布置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底蕴就会增强。(3)背诵妙词佳句。学生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大脑依然一片空白,这主要是因为平时读书太少,缺乏积累,为此,每天上课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作为早读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去广泛阅读,有意搜集佳句,这对学生主动博览群书是督促。

三、让诵读文学化

针对形式单一的背诵,必须创新早读的方式,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文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读。早读课还是以读为主,但应有所创新。(1)范读。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要做好范读和指导,帮助学生去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和情感,体验朗读的艺术魅力。准确清晰、激情澎湃、抑扬顿挫的示范性朗读,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出浓烈的朗读氛围。(2)配乐读。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更能唤起人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比如,诵读《琵琶行》时,可以播放林海的《琵琶语》和琵琶独奏,在感受中学生会更惊叹于白居易的高超笔法。此外,可以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小组朗读、学生领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早读积极性。

2.写。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降低效率,因此需要增加适度的书写方式,内容可以是对诵读教材的测试(如默写)、体会(小练笔),也可以是学生整理摘抄的美文妙句。

3.听(看)。对于教材中文质优美的散文、诗歌,早读课可以给学生播放名家诵读的视频、录音,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对于经典作品和著名选段,可以给学生剪辑播放《百家讲坛》和《子午书简》栏目,让学生增强积淀,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4.比。竞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竞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班内、组内和小组之间展开一些朗诵比赛、诗词竞赛、成语大赛、背课文比赛等。隔几周展开一次,既不占用过多的朗读时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劲头。如此,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也更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5篇

面对以上困惑,我正在努力地尝试,试图从以前陈旧的作文教学中寻找新的探索之路,现就我初步的探索和肤浅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美文推荐

如果说词语是文章活跃的细胞的话,那句子就是文章的强劲骨干了。句子是否通顺连贯,句意的表达是否准确明了,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表达效果。之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脑海里没有那么多优美的词汇,以至于到写作的时候,不论怎么苦思冥想,就是思维枯竭、行不成文。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优美语段,我班实施了“课前美文推荐”这一环节,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课前我们每个小组会推荐出一位同学,提前准备好优秀文章,然后把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段抄在黑板上,以便同学随时记忆背诵和整理摘抄。另外课前负责推荐美文的同学再给同学们阅读完美文之后,还要说出推荐的理由,从而可以进一步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为了避免听觉疲劳,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不停地变换推荐的主题。比如,我们学完叙事散文后,就会推荐以父爱、母爱为主体的优美散文,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熏陶;学完诗歌后,我们就又改变方略,改为推荐优秀歌词;学完戏剧后,我们就开始推荐我国文学史上较著名的戏剧,像《雷雨》《茶馆》等。

就这样我们每天背诵一点、积累一点、丰富一点,同学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总会有积沙成塔、积水成渊的那一天。

二、建立个人成就档案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还在班里制订了“快速作文之星”和“作文进步之星”两个栏目。

“快速作文之星”的评选是这样产生的:

1.在快速作文之后,我先让学生按要求认真批改,批改完后,让同学推荐优秀作文。

2.我会在学生挑剩下的作文中再挑选一些优秀之作(同学的判断标准不一,可能会有遗漏)。

3.二者结合,再在其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作品,完成第二次挑选,如有必要,有时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的挑选。

4.挑选出的学生的作品,在我有选择性的朗读后,由全班同学评议,并从中学习、借鉴其成功之处。

5.下一步,我会把这部分同学的名字写在“快速作文之星”一栏内,以示激励。

6.最后,我还会把他们的作品展览到教室外面的空墙上,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自己的杰作,以激励他们认真写作的积极性。

7.学生的优秀作品每选中一次,就会在这位学生的名字后加一颗红五星。这样有红星的激励,同学们就会为了“快速作文之星”栏内的荣誉不懈努力,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永远不甘落后,从而更努力地学习,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的来临,期待下一次的成功。同时这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另外,对于写作稍差一点的后进生来说,“作文进步之星”就又给了他们一种希望,因为我会把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展示出来。我会刻意放大他们的优点,给他们信心,给他们鼓励,使之也能感受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不再畏惧作文、逃避作文,慢慢地把他们引上作文创作的道路上来。

具体做法:每位同学进步一次,就用红色圆圈贴在“作文进步之星”栏中,圆圈上工整地写上他们的名字。我想,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也“榜上有名”时,心情是愉悦的,写作的热情也会随之升温。

三、常规作文提前布置,快速作文当堂训练

所谓的常规作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作文。有时为了能让学生写出最优秀的作文,我常常会把本单元的作文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下去,以便于他们及时收集、整理或认真观察生活。

好的文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会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去整理思路,寻找作文的创新点,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保持随时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对于快速作文,我则严格按时间进行操作。比如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在前15分钟,我会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作文,并要求学生打好简稿(定好题目,选择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写好开头、过渡、结尾),然后再计时开始。一般要求学生在50分钟内完成,到时间准时收卷,没写完的也要准时收,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考场作文时间的紧迫性,并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

四、留心观察生活,培养诗意人生

用心观察他人及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安排学生回去后好好观察自己的亲人,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怎么关心、爱护我们的,回去看看曾经给我们美好回忆的那颗老树,走走或残缺或沉默的古桥……即使学生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当时的感受,但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感情触动,学生再写作文时,就会很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和写作的突破口,从而能很流利地写出自己感触最深、情感最真挚的文章。

诗意人生如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馨香;诗意人生如瓶,只有向其中不断输入液体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魅力;诗意人生如歌,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陶醉其中,乐在其中。

因此,在每一个季节的转换,我都会提醒同学们用心去感受春的勃发、夏的灿烂、秋的沉稳、冬的肃穆。用心去感受第一场春雨带给大地及人们的惊喜,用心去感受第一颗小草破土而出的坚韧,用心去感受第一朵花开时的动人声音……从而让同学们学会生活,懂得生活,进而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有了生活的细腻感受,写文章还会言之无物,生涩、乏味吗?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已有不少学生写作文时由以前的愁眉苦脸,到现在的满心期待;由以前的语句不通,到现在的佳句连篇、佳作频现。优美语句,精彩语段在班内已遍地开花。作文教学终于迎来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6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便会自觉地涉猎名著。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书的内容,二是老师、同学推荐,媒体评介,三是家长支持等。

第一,定期向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每学期开学初先把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老师简单把书的内容、作者及其重大影响介绍给学生。

第二,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每学期至少两次。报告会上学生或叙述故事情节,或赏析优美语段,或介绍作者传奇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报告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交流体会、培养情趣、激发兴趣。

第三,注意向学生介绍新人新作,文坛新动向,及媒体介绍的作品。这些作品关注当代生活,以新的视角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之媒体的炒作渲染,学生一般都会好奇地阅读。

第四,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一是要有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意识,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起投入到作品中,体验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悲,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二是树立终身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当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终身阅读意识不仅对现在语文学习及各种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今后人生都大有裨益。

二、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常言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细细读一页书甚于粗略地读一本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阅读能力,增进阅读效果的关键。

第一,因文体而异,因人不同。不同的文体方法不同,如诗词用涵咏、朗诵、背诵,小说则快速浏览,散文则找联想点……有些书可“随便翻翻”,有些书可咀嚼品味。读书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和全文的大致内容;读后必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第二,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只阅读不思考,就像进了宝库却空手而归。读思结合是历代大学问家必用之法。思考内容、作者、形式,都在阅读中必不可少。思考能深化对作品的体认,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我的做法:一是注意发散思维,由此及彼;二是要比较阅读,内容相近而体裁不同的作品,或者体裁一样而内容不同的作品比较,同一时代不同风格比较。这些有意义的比较促使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内容,思考作品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等不失为好的阅读方法。很多学生习惯于只读不写,怕写,懒于动笔。教师要先给学生讲清读写结合的好处,然后督促其读写结合,典型示范,榜样引路。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善加引导。二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读写结合中汲取语文精华,从成功中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摘抄,是阅读常用之法。要勤动笔,该圈则圈,该点则点。建立各种摘抄本,长期积累,必有收益。向学生讲述名人读书法,例如徐特立、的读书法,使其明确圈点批注有益于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累阅读中的精华,“制卡片、建资料”为读书人必备之法。阅读不是为了积累,但积累不仅能更好地阅读,而且对其他学习都会非常有益。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早读;明确;任务;形式;检测;定时定量

读书的意义众人尽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再创造,能够训练人的理解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文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早读作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早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今大多数学校的早读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刚开始的时候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样,一阵人声鼎沸,不久就声音渐小,哈欠连天,甚至伏倒一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和部分教师不重视早读的目的意义,以致早读效益低,气氛沉闷。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在教学中采取了浅陋的做法,现归纳如下:

一、明确任务,胸中有靶

早读也是一节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做到胸中有靶,有的放矢。如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是泛读、熟读还是背诵默写,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适量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明确告知检测方式,让学生的早读产生动力和一定的紧张感。

二、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早读不同于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适当的组织方法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声情并茂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营造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仔细地揣摩、体会朗读的技巧,渐渐发现朗读原来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因此在早读课时我经常朗读一些作品来和学生一齐分享这种。如《组歌》,让学生直接读,多数人会读错停顿,也未必能抓得准语调、重音,自然也读不透感情。于是我进行了范读,这样学生通过模仿,再自己读,一下子就掌握了朗读该文的语气、节奏,对思想情感也有了很好的感悟。

2.创新性地开拓朗读新形式

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中可不断地创新,让朗读变成一个万花筒,如,齐读、领读、对读、评读、范读、轮读、抢读、快读、吟诵读、体验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等。如果结合课文内容、学生特点,创新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3.诗情画意的配乐读

朗读还可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引愫,当文字与适宜的音乐结合,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上《荷花》专题时,布置早读《荷塘月色》片段,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在音乐中朗读,更好地体味到了月光的轻柔、缥缈、朦胧。

4.充分将早读形式活动化

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直接轻松地获得经验与技能,记忆深刻,甚至受益终身,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感悟、领会,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早读活动,还可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目标与要求。比如:“男生女生朗读对抗赛”——让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看哪组读得最好;“小组背诵(朗读)接力赛”像接力赛跑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背(读),每当背(读)错就换人,一定时间内看哪一组背(读)的多(严肃庄重的课文不宜采用);“课本台词大比试”——对课文场景描写等片段内容的创造性表演比赛;还有文学常识(基础知识)擂台赛、课本剧表演、朗诵(朗读)个人秀、阅读交流会等等都是初中学生热衷参与的,如果配合时令、节日、新闻大事等还会创造出更为异彩纷呈的语文早读活动。

5.积累、扩充式早读

在早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再读的一部分,摘抄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侧重于一些古代经典,如《诗经》《离骚》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训练朗读技巧,还可拓宽阅读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文学涵养。

三、定时定量,适时测评

早读切忌放羊式,即学生自由读,到下课便完成任务,教师只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早读最好能限时限量,这样既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内容,同时又有一定的紧张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同时还要作适时检测、评估。其用意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与学的质量。早读效果的检测、评估标准应从提高语文素养与兴趣的角度出发,以激励为目的,通过比赛、竞争、测验、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奖励机制为立足点,根据学生意愿设立活泼新颖的奖项,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一个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黄金时间,绝不能让它在沉闷无效中虚度,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用心、用情、用力地来耕耘这片田地,使其蓬蓬勃勃,苗肥株壮!美学大师李苦禅曾语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让我们牢记他的哲语,关注早读,提高质量,读出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

优美语段摘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教师必修 学生内需

课改的春风让我们语文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只会“饮”教科书这一谭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我们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课外阅读就如一渠活水,会为我们阅读教学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如何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一渠活水?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诠释和演绎着我对课外阅读对我们阅读教学重要性的理解。

一、课外阅读:教师必修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并且是新鲜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及时更换桶中之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我们教师自身具有“大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那么我们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一个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能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当我们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感觉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觉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如果仅仅只读懂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是无法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我们不去进行课外阅读,不去抓紧时间“补钙”,何以指导学生,又怎么能迎接挑战?课外阅读,早已成为我们当代语文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该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但要让学生能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则必须指导学生学会从课外汲取更多的“养分”,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内教学阅读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的阅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外阅读:学生内需

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外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在需求呢?孔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和能力的主动获得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了班级捐书活动,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与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这样就会营造出浓浓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如今的课外书籍包罗万象,良莠不齐,而学生的年龄小,有时无法分辨书籍的优劣。这就要我们教师平时做好课外书籍的推荐工作。推荐有益读物要同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学习的实际相联系,要注意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阅读契机和阅读主题:探索人生的需求、信息填补、成就激励和社会需要等。教师要区分不同学段,分清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结合课本名著导读推荐的一些如传记、寓言、小说、散文等可读性强的文学读物。至于阅读的方法,虽然有人提出“读书无定法”,但对于中学生,使他们掌握精读、略读、游览、速读、跳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通晓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的阅读博览和精读相结合。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略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当然,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为宜。

“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阅读时既要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我把这句话送给学生,告诉他们:读出思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比如阅读一部名著过程中,要学生想想文章好在哪里?读完后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以便日后向老师、同学请教。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到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时用笔把它们圈划起来,并学着在旁边写上一些简短的批注,阅述自己的见解、看法。让学生在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都要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把这些精美语段读熟到背诵,而且多练笔或多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得到丰富,语感得到培养,阅读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黄庭坚说过:“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可见,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摆到教育的首位。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需而不是外压。

结束语:生活中无处不语文,学生应该学会走出课本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去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去感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一渠活水中升华他们的人文精神,放飞他们一颗颗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