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1临床资料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共364例,年龄5~86岁,男232例,女132例。高危跌倒患者263例,发生跌倒2例,均为男性。例1,男72岁,股骨粗隆骨折,住院3个月后在扶拐行走时,由于脚步不协调,平衡掌握的不好发生跌倒,致颜面部擦伤。例2,男55岁,上臂碾挫伤,在住院10d后上厕所时感头晕,跌倒于卫生间,当时陪护人员未在场。自2011年2月实施细节管理后,2011年2~8月252例住院患者无一例跌倒。护理细节管理增强了护士的风险意识,让护士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的防范,严格事前控制,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

2跌倒原因分析

2.1疾病原因

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四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肌力下降,拐杖使用掌握不好,不协调等,使患者身体和精神储备功能下降而易跌倒。

2.2年龄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约1/3的人会发生跌倒,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3环境因素

患者入住病区后,由于环境陌生,光线不足,地面积水,行走时稍不慎极易跌倒。

2.4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影响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

2.5陪护因素

陪护人员不重视跌倒的预防,防范措施不到位,有时擅自离开,夜间陪护人员熟睡不易呼醒。

2.6护理工作方面

护理人员对跌倒危险因素预测不足,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加强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未引起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警觉,护理人员高危跌倒知识培训不到位,夜间人力资源不足,巡视不及时。

3细节管理方法

3.1及时准确评估是降低跌倒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①患者入院由责任护士进行跌倒/坠床危险性评估,以确定是否为高危患者,评估项目包括年龄、有无跌倒史、意识、视力、体能、肢体活动情况、药物因素、有无陪护人员等,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量化评分。总分、4分时,列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发放跌倒告知书,及时对患者、家属、陪护做好安全宣教,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采用床栏、约束带等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床尾挂醒目警示标志,以便引起护理人员及陪护的警惕,列入重点交班内容,严格交接班,并在晨会中告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②患者住院期间要随时评估患者的跌倒/坠床的危险性,跌倒评估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它贯穿于住院的始终,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半个月或一个月发放一次防跌倒告知书,再次对患者、家属陪护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对病情发生变化或服用影响意识、活动的药物时应及时给予再次评估,加强防范措施,对长期卧床、体能虚弱的患者,经过加强营养后要有预见性思维,及时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防止意外起床导致跌倒的发生。③及时评估环境的安全性,指导全科护士参与到防患者跌倒的管理中来,如评估病房的光线是否充足,地面是否潮湿,病房有无障碍物,高危患者有无床栏,有无陪护人员,病房家具有无破损。④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时了解患者对跌倒高危因素的认识,对于因害怕跌倒引起的跌倒高风险患者,注意降低病床的高度,对存在不愿意麻烦他人心理的患者,护士及陪护人员应主动给予帮助,对个性好强,不能对自己的活动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患者,需反复教育,并严加看护。

3.2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预防跌倒的有效保障。目前护理人员趋向年轻化,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加强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培训尤为重要,重点掌握骨科疾病的特点,医生用药情况及相应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等,提高对跌倒的干预意识,增强责任心。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方法对本院自2011-2012年500多例内科住院病人应用此表,对其跌倒事件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评估,分析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既往跌倒史、视听力情况、疾病因素、药物影响、精神神经情况及平衡能力下降等是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住院患者应用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及时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防止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医护安全性。

【关键词】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 临床应用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据统计,每年有20%的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等损伤[2]。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患者总体年龄偏大,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性增加,为了加强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采取有效地防跌措施,本院护理部于2011年设计并使用了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自2011-2012年应用于500多例住院病人,对其跌倒事件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评估,分析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意外事件危险因素

1.1内在因素

1.1.1年龄年龄是患者跌倒危险的显著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于70岁的,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感觉迟钝,反应变差,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容易跌倒。

1.1.2意识:认知异常,精神障碍,重度抑郁,平衡功能失调60岁以上约有30%左右的老年人可出现平衡失调,如走路不协调、站立不稳,易发生跌倒。

1.1.3感觉:视觉异常如视力障碍视力减弱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而视力在维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一项视力损害与髋骨骨折风险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视敏度的降低,还是立体影像知觉的退化,都会使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增加6倍。

1.1.4行动:需要协助(人或物),虚弱下肢虚弱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是跌倒的较为常见原因,腿虚弱者跌倒的危险性可增加5倍。

1.1.5药物不良反应:使用利尿剂、镇静剂、降糖药、降压药等,如大量的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其他药物都可不同程度降低老年人的机敏性。有研究发现,健康老年人服用镇定药(咪达唑仑)105min后才可重新获得姿态的稳定性,易导致跌倒。利尿剂、泻药服用后老年人可因机体短时间内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出现嗜睡、乏力、头晕、站立行走不稳而跌倒。

1.1.6其他慢性病、性低血压等也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2外在因素

1.2.1光线及地面因素不平的地面和照明不足是公共场所跌倒最常见的原因。

1.2.2不适宜的病房设施,大多数老年人跌倒发生在室内,浴室、马桶缺少扶手、病房座椅无靠背、无扶手、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或床档固定等都是造成老年人跌倒坠床的潜在危险因素。

1.2.3其他自身因素如穿着过长的衣裤、不合适的鞋袜等,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也是跌倒的相关因素。跌倒发生与患者活动高峰时间是一致的[3]。

2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应用方法

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均按表格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填写。总评分≥4分者为高危患者,交由护士长签字确认,并建立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跟踪表,每天跟踪检查,由护士长每1周记录1次,而

2.1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确立跌倒的高危人群对高龄体虚能活动的患者,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降糖药、视力下降、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患者床头悬挂易跌倒的警示牌,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并预防落实措施,避免患者跌倒的发生。

2.2防范措施

2.2.1对有跌倒/坠床的高危人群(分值≥4 分者)必须采取的预防措施有:(1)使用床栏;(2)对烦躁不安者使用约束带;(3)床尾挂警示标识;(4)使用手腕带;(5)指导家属防护;(6)加强安全教育:穿防滑鞋、睡前少饮水、起床前先坐片刻、特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7)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注意事项;(8)落实相关护理记录.

2.2.2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地面材料应防滑,,病室及走廊安装扶手,保持足够的照明灯,选用合适高度的床和座椅,并保持良好的功能。

2.2.3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个人的防护及预防跌倒的知识以及对有跌倒危险、神志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并放置护栏。同时,加强护士巡视病房,呼叫铃、常用物品放置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必要时协助患者上下床、用餐、如厕,随时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3优点

3.1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详细准确记录了跌倒/坠床、自伤等相关的危险因素,规范了评估方法与标准,使护士在评估阅览后能够比较准确判断并采取适合个体的防护措施。

3.2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及时的防跌倒、坠床宣教,增进护患间的沟通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3动态评估监测,持续质量改进定期对患者进行再评估,总结分析当前与患者最为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对病室环境进行改进,提供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探讨新增的危险因素,着重关注心脑血管病及服用的相关药物,

4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感觉迟钝、视力下降等,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因此,通过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的使用,及时全面地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护士在老年患者入院当天就掌握了其潜在的跌倒危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危险项目及程度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赵陈英,闫成美.老年人跌倒生理、病理变化及致跌因素的分析与护理.现代护理,2004,(4). 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 探讨分析PDCA循环管理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与坠床发生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至2016年我院PDCA循环质量控制小组成立之前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7年至2019年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给予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跌倒与坠床发生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为12.00%,研究组跌倒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坠床发生率为8.00%,研究组坠床发生率为0,统计学分析后显示,研究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与坠床的预防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与坠床发生率,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 PDCA循环管理 跌倒 坠床 发生率跌倒与坠床是我国老年群体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和坠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有一定障碍,坠床跌倒发生率比普通人群较高[1]。跌倒、坠床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很可怕的,老年患者出现跌倒最容易损伤到骨头,容易出现股骨头骨折,另外如果头部先着地,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坠床与跌倒除了可导致老年人死亡外,也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残疾,曾经跌倒、坠床的老年患者,通常遗留各种身心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多数患者在跌倒、坠床后的恐惧心理也可降低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使其活动受限,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老年患者在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因为年龄比较大,器官功能退化,并且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弱,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合能力,导致康复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静脉血栓、肺炎等,因此,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和风险管理十分重要[2]。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方面[3-4]。本次研究选取10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对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与坠床发生率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选取我院2017年至2019年收治的50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8.78±6.78)岁,精神分裂症3 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 0例,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4例,中度精神发育迟滞2例;研究组5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8.63±6.74)岁,精神分裂症3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例,中度精神发育迟滞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护理人员加强跌倒、坠床风险管理和预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研究组给予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计划。对本次研究中老年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显示,视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走路不便、精神障碍等患者及家属因素是导致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跌倒与坠床的主要因素,且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缺乏家属的探视和陪伴,鞋子较为破旧,鞋底易打滑,极易发生跌倒。(1)疾病及症状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易出现躁动、奔跑、爬高等行为紊乱,较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以上症状行为都是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的重要原因;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大,易怒易激动,易与其他人发生争执而导致跌倒;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走路不稳、行动迟缓等原因易跌倒;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走路不稳或癫痫发作易出现跌倒或坠床。另外,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易表现出日落综合征,即白天烦躁,夜晚睡眠,定向障碍,精神混乱,共济失调,从而易发生跌倒或坠床。(2)治疗与药物因素:抗精神药物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药源性癫痫、急性肌张力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发生以上药物不良反应时,患者可能由于头晕、肌肉痉挛等原因而跌倒,行无痉挛电休克治疗的患者易出现恶心、躁动不安等情况,易发生坠床。(3)护理人员因素:由于护理工作较为繁重,患者数量较多,部分护理人员对跌倒和坠床风险事件缺乏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不到位,尤其是夜间巡视病房次数较少,从而导致不能够及时发现以及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采用Hendrich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评分1~6分为低风险、≥7分为高风险。对于1~6分者,每周评估1次;对于≥7分者,每日评估1次。随病情变化调整评估频率,并作好相关记录。高风险评分结果可为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制订合理的预防计划与防范措施,如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做好重点患者护理管理,密切关注病情与心理变化,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等。计划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将用药错误事件降低为0。第二,执行。加强患者病情评估,设立明显标识。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根据量表评分,高风险患者予以重点管理,每日对患者所穿鞋子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合脚防滑,鞋底应平稳、底厚、齿痕深,尽量不穿薄底的拖鞋,以防跌倒,若存在跌倒风险,应及时进行更换,同时,患者应该穿大小适宜的衣服,裤子不可过长,避免活动时绊倒。在床头、楼道设立明显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和患者引起注意;加强病房环境安全管理,病房床位应固定,床间距距离应固定,移去地上多余的杂物,并将病床周围用品整理好,以保持地面与走道通畅,避免空间狭窄给患者带来不便,值班护理人员检查病房内设施完善情况,保持地面干燥,若有潮湿,立即进行处理,尤其加强卫生间水管处、洗漱间等处的检查,发现漏水、渗水及时报修,在病房走廊、卫生间两侧设置安全扶手,保持光线充足,清洁人员清洁地面时应注意防止醒目的防滑提示牌。在患者心情躁动的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不可将约束带松绑或者独自留下患者;特殊时间段安全管理,用餐时段,设置专门人员组织患者统一用餐,避免患者发生拥挤而跌倒。夜间加强巡视病房,可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的客观需求;加强宣教,于病房宣传栏内张贴宣传海报,引起家属与患者的重视,在家属探视时,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的与家属及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述发生跌倒、坠床的风险因素,使患者与患者家属掌握跌倒、坠床的预防,以及如何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跌倒坠床时如何处理、学会自我保护等,并叮嘱患者尽量在宽敞明亮的场所进行锻炼,在活动时,应该有人陪伴,并告知患者若出现头晕眼花等跌倒风险时,应立即坐下或蹲下,避免高处跌倒,平时更换时,应缓慢平稳;加强病房巡视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一级护理患者予以24 h监护,二级护理患者每2 h巡视1次,高风险患者需加强巡视频率,夜间每半小时巡视1次,对药物不良反应较强的患者予以重点管理,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与不良反应情况,询问患者自主感受,及时告知医师,遵医嘱减少药物用量或停药,给予拮抗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入病房应有人跟随或搀扶,行无痉挛电休克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予以适当保护性约束,以防患者出现无意识的跌倒和坠床;加强高风险患者的管理和护理,对于老年障碍性患者,要增加床栏,避免防止患者发生坠床,在患者卧床时,应该及时拉上床档,避免患者出现坠件,患者下床时,可指导患者正确的下床姿势,并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锻炼,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入,强化体质,增强肌肉韧性和骨质硬度,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警惕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时注意保护患者,缓解期患者一般意识模糊,应遵医嘱予以适当保护性约束,防止发生坠床;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跌倒、坠床相关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充分掌握跌倒、坠床预防措施,对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每日要进行重点交接班,并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改进预防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跌倒、坠床风险事件认识,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意识。第三,检查。护理部、护理质量与安全委员会、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跌倒、坠床方面知识进行检查,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跌倒意识,并对预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过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交谈,了解其对该预防措施的接受程度与认知度,不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危险因素,分析管理实施后有无安全隐患存在,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出相应整改,将其列入到下一PDCA循环中。第四,处理。发挥三级质控管理原则,落实三级质控检查,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检查结果,针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组内研究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实施整改,并加以完善,护士长需定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将较为成功的病例,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使PDCA循环持续运转,不断降低跌倒、坠床风险发生率,持续改进护理质量。1.3 观察指标本研究需观察两组患者跌倒与坠床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跌倒与坠床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P<0.05为数据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后显示,研究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2.00%、坠床发生率为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2.00%、坠床发生率为8.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对比

3 讨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也逐渐增加,老年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情感、动作行为、认知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明显的异常,不能够正常的日常生活与日常工作,在病情的影响下,患者会产生自杀、伤害他人的异常行为。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知力受损、意识清晰度下降、患者对生活特别的敏感,通常会因为错觉或者幻觉而表现出害怕惊慌、兴奋、躁动。加上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患者在医院住院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十年,大多数患者都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属探视时间比较少,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反应迟钝、体质差、行动缓慢等各种因素,导致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与坠床是精神障碍患者较易出现的意外事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更易发生。跌倒、坠床是导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许多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跌倒、坠床受伤后,会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威胁老年患者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5]。其不仅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是引发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坠床进行积极预防,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跌倒、坠床因素的进行有效的干预,在走廊、厕所应该设置扶手,病区通道不应该有障碍物,光线充足,保持地面干燥,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安全的治疗环境,以避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坠床、跌倒后产生的严重后果[6]。患者跌倒、坠件在医院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跌倒、坠床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延长住院天数,还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出院后的活动能力。医疗质量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方面,防范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预防尤为重要[7]。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办法[8-9]。PDCA循环管理方法将护理管理共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PDCA循环管理要求各项工作以做出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实施结果、将成功结果纳入标准处理的流程解决。PDCA循环管理方法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提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法,可保证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有效落实,同时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10]。本研究中,PDCA循环管理对患者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完善跌倒、坠床防范措施,并将成功结果纳入下一PDCA循环,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加强重点患者的护理管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与心理变化、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显著降低了跌倒、坠床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照组患者共50例,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2.00%,发生坠床4例,坠床发生率为8.00%,研究组患者共50例,发生跌倒1例,跌倒发生率为2.00%,发生坠床0例,坠床发生率为0,研究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PDCA循环管理法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坠床的预防中是切实有效的,可明显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从而降低医疗纠纷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坠床的预防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参考文献[1]杨彩霞.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住院老年病科跌倒坠床发生率[J].医学信息,2017,30(2):221-222.[2]张迎,金爱玲,程淋,等.应用PDCA循环法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件发生率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2(6):193-194.[3]黄丽芬,吴绍长,朱满连,等.PDCA循环管理在防范老年精神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125-127.[4]冯艳文,邓新征,江美玲,等.PDCA循环法在降低足外伤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5):74-76.[5]文焕,金超,罗姗姗.运用PDCA管理降低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3):197-198.[6]廖长青.PDCA循环在老年病区跌倒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8,31(7):178-180.[7]季红娟.PDCA循环法在康复医学科提高患者防跌倒、坠床依从性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28):387-388.[8]李秀丽,张崇丽,董荷白,等.PDCA循环模式在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2):1670-1671.[9]刘运平.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3):13-14.[10]李美艳.PDCA循环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2):64.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选取2014年1月—6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5d~15d的患者496例,年龄23岁~73岁,平均48岁。其中产妇196例,子宫肌瘤74例,妇科炎症52例,异位妊娠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8例,纳入标准:意识清楚,能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自愿参与者。2组患者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QCC管理方法,通过圈员间的互相协作,按照PDCA循环([Plan(计划):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Do(执行):对策实施与检讨,Check(检查):效果确认,Action(处理):相关指标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的程序实施,预防和干预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降低高危患者跌倒率,具体措施如下:

2.1组织培训

2014年1月,护理部选派人员外出参加QCC的相关知识培训后回院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本科室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对QCC知识进行了相应培训。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考试,对圈长、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实施应用能力考核以评价培训效果。

2.2组圈

根据自发自愿,将护理人员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人。观察组6人组成一个圈按照品管圈模式对观察组的病员进行跌倒预防干预管理,选举该组的责任组长为圈长,组织QCC小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分析调查结果;圈员5人,负责为圈活动建言献策,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分派到的各项工作;推选护士长为辅导员,负责指导监督品管圈活动,并评价活动效果。

2.3拟定计划

2.3.1确定主题

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了需要改善的问题,并按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分别依照5分、3分、1分进行评分,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改善的主题。选出了本次活动主题是“降低住院患者的跌倒率”,实施日期为2014年1月—6月。

2.3.2现状分析

圈员们对我科2009年—2013年住院患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常见因素有7个,其中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全面、健康教育不落实、预防措施不得当为要因。

2.3.3拟定对策

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针对妇产科常见疾病情况及疾病性质讨论制定了相关制度及预案流程。分别是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预防跌倒的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措施、患者跌倒应急处理程序、患者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住院患者跌倒预案流程等。

2.4对策实施

2.4.1及时准确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或转入24h内即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65岁、视力障碍、体弱、服用镇静药等患者按照自制的《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评估表》立即给予跌倒危险评估,评分≥4分者评估为跌倒高危患者,给予持续评估;首次评估<4分者,暂不做持续评估,若发生病情变化(特别是产后、麻醉术后)、增加特殊治疗及使用特殊药物后出现了危险因素,及时再次评估;辅导员及圈长对评估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对评分≥4分的高风险病例进行重点预防,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2.4.2注重效果的健康教育

①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和陪护做好入院宣教,介绍室内相关物品使用注意事项,使其熟悉病区环境。②病室内张贴形象生动的“防跌倒十知道”宣传画,并将“十知道”的具体内容对患者和陪护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③反复强化防跌倒重点环节。如:起床“3个30秒”再行走;在活动中若有眼发黑、头发晕、行走不稳等情况时应立即蹲(坐)下,呼叫他人帮忙;若床挡已拉起,患者下床时应先将床挡放下,切勿翻越。④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克服不愿麻烦别人或不服老的心理,有困难及时求助。⑤定期评估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对掌握程度较差者进行反复宣教,直至完全熟练掌握。

2.4.3切实落实干预措施

一般措施:①环境干预。提供充足而适宜的灯光;清除过道障碍物、保持地面清洁干净;走廊和卫生间安有扶手等。②患者常用物品安全易用。呼叫器就近摆放,患者“呼叫器”响时,尽快做出回应;坐椅、床边护栏、轮椅定期检查。高危患者预防措施:①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评估单上签字。②建立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登记本,并列入交接班重点。③患者的床头挂“防跌倒”的警示标识。④患者活动时有陪护在场搀扶,产后及术后第1次下床时有护士在旁搀扶。⑤患者服用易引起头昏/低血压等药物时,做好解释和观察。⑥对极度躁动的患者如子痫患者恰当使用约束带等安全工具。⑦安排高危患者邻近护士站,各班次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需要。跌倒患者的处理措施:发生跌倒事件后,立即启动病员跌倒应急预案,及时上报。

2.5检查相关制度、措施、流程执行情况

辅导员及圈长定期检查评价圈员们对住院病员跌倒评估、预防措施、流程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

2.6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促进标准化的建立

本次活动将住院病员跌倒评估、防跌倒流程、跌倒预案等纳入妇产科住院患者护理常规,予以标准化;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质量。

2.7评价方法

自制预防患者跌倒相关知识问卷,对2组护理人员进行住院患者跌倒相关知识的考试测评(100分为满分);统计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2.8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有形成果

观察组护士对防跌到的认知测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高危患者跌率为38.46%。观察组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为5.8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无形成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改进。

4讨论

4.1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比较2组护理人员对预防跌到的认知测评分和高危跌倒患者跌倒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管圈活动中,圈员们采用头脑风暴法认真讨论,共同查找患者跌倒的要因、预防跌倒的措施等,促使护理人员对跌倒的高危因素、预防跌倒的措施、流程等的认知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护理人员亲自参与制定跌倒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制度、流程、预案等,一改以往由主管负责人解决的管理方式,不但能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改善对策也较易被员工所接受,从而使执行过程更为顺利,圈员在落实住院患者跌倒的评估、预防、干预管理中执行力增强。一是对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更为全面,准确性提高,降低了跌倒高危患者漏报率;二是对高危跌倒患者主动及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各项跌倒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有效低降低了住院高危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4.2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管理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护理; 安全隐患;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9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95-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发生法律和规定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神经内科所收治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常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现将神经内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因应措施总结如下。

1 常见安全隐患

1.1 患者自身因素

1.1.1 跌倒 有资料显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为34%[2]。这除了高龄体弱,中风后遗症等原因外,长期使用镇静、降血糖、降血压药物也是主要原因[3]。此外天雨地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患者更加容易发生跌倒。

1.1.2 坠床 神经内科病人多肢体活动不便,易平衡失调致坠床。另外有些患者躁动、痴呆、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需加床档防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但有些病人陪护对此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档,易发生坠床。

1.1.3 烫伤或冻伤 神经内科病人多数存在感觉障碍,病人对痛温觉感觉迟钝,护士对家属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易烫伤或冻伤。

1.1.4 走失 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大多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或老年痴呆患者未做到24h留陪护,易发生走失。

1.1.5 误吸 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困难,进食时易呛咳引起误吸。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病人关心不够,缺乏慎独精神,不按等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发现问题不及时或者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不及时通知医师从而延误了抢救时间。

1.2.2 业务能力不强 神经内科疾病变化快,需护士及时发现和处理。而年轻护士往往存在技术水平偏低、理论知识缺乏以及工作经验的欠缺。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给患者造成技术风险,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4]。

1.2.3 仪器和急救物品因素 由于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或维护不周,在急救时出现故障,从而延误对患者的抢救工作。此外,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和开发,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5],如果护士对新的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应急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2 安全隐患的应对措施

2.1 完善病区基础设施 根据患者的需求在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安装扶手,病床加床档,地面保持干燥、清洁,做好防滑措施,卫生间加防滑垫及扶手、呼叫器。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 使每一个人充分了解护理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营造护理安全文化,不断提高自律能力与责任心,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2.3 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神经内科病人多,病情重,变化快。这就要求高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应急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

2.4 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这是杜绝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神经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对患者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或进行整改,排除安全隐患。

2.5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风险预案及应急处理预案 正确及时评估每一位新人院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做到班内重点观察,重点防护。针对神经内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针对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杜绝安全隐患。

2.6 加强监督,抓好安全管理环节 神经内科护士长要抓好重点病人、重点时间段、重点人群。重点病人指急危重病人、新人院病人、卧床病人;重点时间段指节假日、中夜班等人员薄弱的时间;重点人群指新上岗护士、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的护士等。做好重点监督和管理,避免安全隐患。

3 小结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安全性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对患者进行防护措施的宣传,对预防反生各种护理危险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神经内科护士应了解专科的护理安全隐患,从安全角度正确评估病人,以防患于未然。也只有抓好护理安全,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优质、有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丘彩兰,韦巧灵.护理安全隐患意识的调查及警示牌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621.

[2] Stolze H,Klebe S,Zechlin C,et al.Falls in frequent neurological diseases-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aetiology[J].J Neurol,20045,21(1):79-84.

[3] 吴迪,于普林.老年人跌倒和神经系统疾病[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4):243-244.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跌倒;住院患者;消化内科;预防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和负担,而且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本院以往很少发生患者跌倒,近年消化内科跌倒的病人增加,这给护理人员敲响了安全警钟。为了探讨有效防止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本文作者在消化内科内对住院患者跌倒现存和潜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防范措施。

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一2012年1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108例,跌倒高危患者381例。跌倒患者中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由家属陪同上厕所后踩踏脚时打滑摔倒2例,肝硬化终末期患者由其女儿陪同时从靠椅上下滑落地1例,病窦患者行肠道治疗后发生晕厥而跌倒1例,精神病患者躁动无家属监护从床栏空挡下滑至床沿1例,患者行钡餐过程中出现低血糖虚脱而跌倒8例,应用扩血管药物的过程中需小便起床时跌倒3例,中午输液完毕急于上厕所起床后倒于床上9例。

2 原因分析

2.1 不良的环境与设施

厕所的扶手较低,扶手位置欠妥,仅适合蹲位时抓扶,当患者方便后起立的过程中出现头晕时却抓不到扶手。病床问题突出:有的病床过高,患者坐在床上时脚不能着地;一部分已坏床栏维修质量不理想,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医院去年新买的一批床无床栏且床过高部分患者上下床不方便,使用时不安全。内科楼大部分地板脱胶翘裂,易致人绊倒;保洁公司未提供合适的卫生工具,卫生员拖地时拖把较湿,致走廊过道地面湿滑。

2.2 高危人群

大于65岁的高龄患者,特别是有跌倒史的老年患者,单独上厕所无人陪扶或陪扶人员无安全知识易发生跌倒。大量研究表明:跌倒史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因素,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再次跌倒。腹痛查因等入院诊断不明患者,入院后护士短时间内难以对患者病情潜在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普遍不如心血管、神经系统疾患患者重视健康问题,认为“胃病”均是小病,且患者自身活动无限制,有自主活动的能力,输液过程中坚持要提瓶上厕所,甚至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急性期也不接受床上大小便,坚持蹲厕所。(2)部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食减少,行内镜治疗者,多日以流质为主,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肠镜治疗患者在导泻、洗肠和进流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易出现低血糖和低血压。(3)消化系统疾患伴有心理障碍和精神异常的患者,其动作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均低于正常人,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排便中因费力而诱发心梗致跌倒。便秘患者排便时间较长,站立时动作过快而出现性低血压致跌倒。

2.3 高危时段

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患者经较长时间输液后急于上厕所,起床时又不遵循“三个半分钟”。加之午间是换瓶和拔针的高峰期,护士人手不够难以关注安全问题。凌晨五时到早上八时,此时大多数患者均需上厕所排便,但又未完全睡醒。

2.4 药物反应的影响

部分跌倒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如血管扩张剂等。

2.5 床护比不合理

护士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按要求做好健康教育。

2.6 患者方面

沟通障碍及患者的依从性欠缺等。

2.7 护士方面

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病区内缺少醒目的预防跌倒的标识。管理者在工作中对护士的警示教育不足,护士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管理

医院应重视患者安全,成立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的环境、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责令相关部门配合、履行职责。配备足够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药剂科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确保临床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新药知识,安全用药。建立跌倒病人报告登记制度,做到于病人发生跌倒后24 h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加强安全监控,寻找跌倒原因并提出对策;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就病人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病区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建立住院病人跌倒的危险评估和预防记录制度,及时掌握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修改与完善入院告知书,添加安全告知内容,对可能发生跌倒的某些特殊情况实行告知签字制度。对卫生员进行安全教育,保障清洁卫生用具,确保地面清洁、干燥。

3.2 加强培训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防跌倒与健康教育能力,做到人人能辨别高危人群,熟练运用干预技能,熟知跌倒的应急预案。提高沟通能力,采用恰当的方式交流,确保信息正确的传达到患者。

3.3 明确护士工作重点

宣传板上增添“防跌倒”栏,提醒工作人员重点关注和宣教。对高危人群重点交班并加强夜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预防意外。合理安排病人外出检查的时间,并尽量做到事先与有关部门沟通,以防等候时间过长。晚间保持一定的照明度,并加强巡视与交接班,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床旁护栏、约束带。对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的患者,劝其在床旁进行。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

3.4 落实宣传教育措施

制作健康教育小手册、健康处方,充分利用护患接触的机会进行宣教,做到人人参与,各个环节贯穿安全宣教,不厌其烦的反复讲,将防跌倒方法讲清楚、讲透彻,并在病房内营造病人间互相照顾的氛围。制作安全提示及标识牌,置于厕所、床头、走廊。将高危病人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现场指导其缓慢起立、坐下及上下床的方法。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即:先在床上坐半分钟,再在床边坐半分钟,然后在床旁站半分钟。

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医院管理领域最重视的议题之一。跌倒已成为美国社会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6位原因,中国医院协会在提出病人安全目标时把“防范与减少病人跌倒’,制定为目标之一。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无固定模式和地点,但后果十分严重。患者病情虽然轻重不一,但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防跌倒意识必须加强,防跌倒措施必须到位。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加病区内醒目的预防跌倒的标识,管理者在工作中切实加强对护士的警示教育,护士自身增加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这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而如何有效防止患者跌倒是广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相应措施的改进及落实,对发生病例的原因分析及总结护理防范措施对后期同类事故的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跌倒、坠床防范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尚需长期持久的监督考核及全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奚从华,金其林,张郁慧. 33例住院病人跌倒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 2012, 12(5): 35-37.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7篇

心内科

按照护理部2011年护理工作计划安排,在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科客观存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达到社会,医院,患者,医护人员四满意,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一、领导重视,完善机制

从2010年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科室主任,护士长一直十分重视,亲自督促此项活动的开展。护士长主抓活动方案的计划,实施,检查及临床护理工作的管理。全科护士积极行动,参与这项活动中来。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对此,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支总成员对将要面临的新情况,提出新的要求。

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成员:科室主任-高光华,护士长-赵怡,主管护师-……,护理组长-……

(一)首要问题是患者数量的扩增。患者数量的增加,要求增加更多的护士,以满足患者数量增加的需求。因此,首先要做好护士人力资源的储备工作。心内科分军人和地方两个病区,展开床位100张。地方病区分为三组,由……担任责任组长,军人病区由……担任责任组长,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并参与本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并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二)建立科室护理工作的三级质量控制工作。由于每年都会有新护士加入护理队伍,使优质护理服务质量面临下滑的风险,因此,经科室研究决定,建立科室护理工作三级质量监按机制,即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构成,负责对每位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工作。其中,护士长负责整个心内科病区的整体护理质量监按工作,责任组长负责本小组内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整体实施,责任护士负责具体护理工作的实施。科室护理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定期如开会议,总结经验,修正不足,实施改进。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为进一步加强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意义与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科室利用各种机会对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讲评,除学习相关文件外,重点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对每一步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说明和解释,以达到全体护士的一致认同。尤其加强对基础护理目标,内容,规范等知识的培训,每周三下午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由主管护师负责对基础护理规范及常规护理技术操作逐项进行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每月进行一次专科疾病护理查房。对不同护理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重点是3年资以下的护士,对新护士的培训重点在基础护理及满足患者基本需求方面。通过对新护士的强化培训,是护士进一步明确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受益,让患者满意,并通过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一步夯实基础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士的形象,同时,在全科护士中将达成一致共识,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建立一人为本德护理管理工作机制。

三、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是深入,持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完善工作流程,用流程指导和规范护士工作行为,用流程建立护理工作模式,即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我们科室在已经确立的十余项护士工作流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系列护理工作流程,其中包括;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增设了基础护理操作流程一如面总清洁,床上洗头,温水擦浴等具体操作流程;不断完善和改进各班护士的工作流程;如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夜班护士,总务护士,办公护士,治疗护士,换药护士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一步优化,最大程度开发护士人力资源。

四、实施弹性排班,开发护士潜能

根据科室护理队伍人员配置现状,进一步摸索新的排班模式,以充分开发护士潜能。目前,我科展开床位100张,护士22人,按床护配比要求,我科应有40名护士,比现在护士多近1倍。

在目前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经反复研究,决定开始实施新的工作模式。并且已研究一套新的排班模式,即采用责任组长负责制,责任组长由高年资的护士担任,每位责任组长配备两名责任护士,满足病房的工作需要,进而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

五、定期评估考评,持续改进质量

1、制定专科护理理论知识试题,每月考评一次,促进专科护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2、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考评细则及标准,加强基础护理质量的提升。

3、每月进行一次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护理安全质量,治疗室管理质量,给药质量,换药室管理质量,科室护理文书的考核及评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出新的整改措施。

4、护士长定时组织召开护理骨干会议,分析研究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对策。

5、针对科室开展情况,定期向护理总汇报一次。

2012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心内科

在2011年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科室对以往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找出不足,分析了原因,继续持续改进,将在本年度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一、强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落实核心制度

考核检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严格交接班,查对制度,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责任到人。

利用交接班的时间对平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提出防范对策,如“杜绝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穿刺,留置针的患者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患者加强翻身,小儿及高龄患者控制好输液滴速,加强功能锻炼”等等。

每月召开护士会,利用护士会时间将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逐一进行原因剖析并制定整改措施,以改进工作。

对新护士做到重点交代,重点跟班,护士长跟踪检查其护理工作完成质量,并进行培训-指导--考核。

建立护士长“护理五查房”制度;即查房落实在晨会交班前,医嘱执行中,中午交接班前,下午接班后,晚上下班前,督导核心制度的落实,了解患者的需求,保障护理安全。

二、弹性排班,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分组管理

根据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工作模式的要求,总结上一年度护理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实行护理人员分层使用和护士责任制,小组责任制,把护理单元分成两组。各下设一位护理组长,护理组长由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负责分管病情相对较重患者的同时,对组内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帮,带。每天下班前护士长通过查房对两组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讲评。

针对病区重大手术较多,夜间急诊重患多,低年资护士多等实际情况,采取了弹性排班,新老搭配排班,晚夜班两人包班制(16点共同接班,22点后轮流休息,次日6点起床共同完成大夜班工作质量。晨8点共同交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时间表,除原有的晨晚间的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间外,增充了每周二,周五为患者清理胡须,剪指甲,周三定位患者洗头日。

三、提升专科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保障

优质护理服务是责任护士的全程护理服务,对责任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操作技能,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提高。

本年度采用“晨间提问”方式提升专科护理水平,具体安排如下,周一:抽取一名护士对危重或术后病人进行床旁查房,时间10-15分钟;周二:学习科室一种常用药物;周三:一名护士小讲课,题目自选,内容多样化,时间10分钟;周四:护士长提问1-2明护士专科知识,时间10-15分钟;周五:护士长随意抽取一名责任护士汇报分管病人的“七知道”。

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专科知识讲座,一次护理查房(护师或护师以上组织,护士长讲评);由责任组长……对科室常用的四项专科操作技术-静脉留置针,会阴护理,口腔护理,心电监护进行培训,未教,考核。下半年举行了“百针穿刺竞赛”,年底组织了“护理人员健康考试知识竞赛”,以健康教育主题是否立足患者需求,宣教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辅助工具是否运用恰当,教育过程是否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保护,患者印象是否深刻等12项评价标准,采取量化打分的方法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通过本年度的训练考核使全体护士的专科护理,健康宣教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加强护理风险识别,重视护理细节管理

1、抓好重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把大手术,老年,小儿,有心理障碍,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作为观察的重点,护士严密看护。

2、抓好重点护士的带教督查。 将新来护士,实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护士作为关注对象,要求护士做到五个“不可”,即不可随意简化操作流程,不可忽视每一次查对,不可凭经验估计办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变化,不可放眼实习生无监管的单独操作。

3、抓好告知义务的旅行落实,将防跌倒,防坠床,防盗等安全防护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范围。

4、抓好安全警示标识的管理,跌倒,坠床,压疮,控制滴速等均有醒目标识,推广使用腕带,加强二次核对,有效保证患者安全。

5、精细化护理服务流程,推出“五个一点”服务举措。

2013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心内科

通过两年来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让护理服务内涵在2013年度更好深化,继续持续改进,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强调基础护理工作的内涵及重要性,积极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思想观念。

心内科生活不能处理的患者居多,尤其心梗和心衰的患者更加需要精心照料。很多疾病患得都会在床上大小便或大小便失禁,因此为患者擦洗整理的工作,很多护士会有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在严格要求工作的同时,护士长尊重信任每名护士,从感情上不断激励护士追求进步,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士长自己的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对危重患者的直接护理并进行专业指导,将护士长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自己的言行激励护士成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心内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实行优质护理工作前,心内科病房对于业务学习的安排比较随意,一般是有新护士入科组织学习心内科专业知识和操作。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后我科每周都有计划地安排业务学习活动,通过护理查房,晨会提部,知识讲座,文件学习及不定期的随机抽查考试等途径不断巩固护士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轮流外派护士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较好的医院和病房参观学习,对护理总考核实践技能较好的护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组织全体护士对操作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为心内科患者提供全面具体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内科的特殊性,康复训练难度大,患者卧床时间长,全面具体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实行优质护理工作前,我科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仅是机械地将宣教内容给患者及家属复述1遍,很少进行其他更人性化的措施和服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每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入院介绍,用药指导,心内科特殊检查说明,骨科手术前后相关知识讲解,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每周都要对护士开展专科知识培训和疾病讲座,尤其是对心内科患者较关心的手术和康复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讲座;借鉴和学习其他医院的健康教育护理经验,对患者采取床旁个体指导为主,其他多种形式为辅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定期制作和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为患者发放宣传材料及播放相关录像;术前对心内科患者进行术后床上的配合行为训练,如:床上排尿,床上洗漱,松弛训练等;对康复期心内科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和自我生活能力训练,如:教会家属如何进行家庭生活护理,在患者出院时每人发一张写有基本信息和注意事项的出院联络卡,方便日后复诊和咨询。

四、简化心内科护理文书,把时间还给患者

通过电子病历和取消心内科不必要的护理书写,如取消与医生记录中重复的内容,简化患者首次入院护理记录等内容,简化护理文书,减少护士书写护理文件的时间,同时将书写时间尽量安排在护理完患者后进行,将更多的时间用到护理患者的实践中去。

跌倒坠床护士长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陪检;安全隐患;防范

患者生病住院,医生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法,辅助检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临床治疗的依据。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日趋下降,必须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作出检查,因此辅助检查是为患者实施治疗的前奏[1]。随着高科技技术及设备应用与临床,大量高尖端检查设备如CT、MRI、B超、X线、脑电图等都需要患者到病区外的相关科室检查。老年患者反应慢,行动迟缓,加上医院的科室复杂,患者弄不清具体的方位,科室应安排具体的人员陪送患者到医技科进行辅助检查。绝大部分科室都采取集中送检的方式,一次性将需检查的患者送达相关科室。由于老年患者认知能力差,一次性引领患者人数多,检查项目复杂多样,陪检人员在陪检过程中不能兼顾,造成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甚至病情突变导致抢救不及时而发生意外,引发医疗纠纷。本院从2007年6月开始实施陪检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366例。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183例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04例,女79例;年龄66~84岁,平均(70.2±0.67)岁;所患疾病高血压78例,冠心病心绞痛50例,脑血管意外21例,COPD34例。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3例老年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89例,女94例;年龄65~85岁,平均(70.6±0.58)岁;所患疾病高血压69例,冠心病心绞痛56例,脑血管意外26例,COPD32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由家属自行陪检。

1.2.2观察组由陪检小组成员组织陪检。

1.2.2.1成立陪检小组陪检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由临床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安全意识高、善于沟通的医生护士各1名组成陪检小组,另安排2名护工协助。组长总理全局,护士负责整理申请单,和各相关辅检科室联系,预约检查时间,并负责陪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工作。医生负责陪检过程中的医疗工作,护工负责护送和照顾待检患者。

1.2.2.2制定送检制度每次送检患者前,针对患者检查项目,最好组织相同辅检科室的患者单独送检,比如需做X线检查的患者,将患者集中起来送往放射科,检查完毕集中将患者送回病房;然后分送其他辅检项目的患者至相关科室,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及忙乱。陪检过程中选择最安全的护送通道,能行走的患者给予扶行,防止患者跌倒;不能行走的患者用平车,并加固床档,防止患者坠地,发生意外。陪检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疾病突发,及时给予抢救。最好请家属协助配合,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感[2]。

1.2.2.3陪检工作流程①护士每天定时整理申请单,填写送检单,并通知患者做好准备,告之检查的目的,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与相关医技科室联系,预约具体时间。②依据申请单项目,结合医技科室楼层场地,合理安排送检顺序。③医生评估患者病情,护士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护工一起护送患者到达相关医技科室,协助患者检查。④检查完毕,向辅检人员询问注意事项,确定报告单领取时间和领取方式;清点患者人数,护送患者返回病房。

1.3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辅助检查成功例数,对比陪检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辅助检查成功率比较观察组辅助检查成功163例,不配合6例,辅检成功率(96.7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送检意外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09%,坠床发生率为0.55%.检查过程中疾病突发0.55%,意外总发生率(2.1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老年化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到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患者大多合并多器官功能退行性变,住院期间为诊断病情、了解患者心肺重要器官功能,必须对老年患者做相关辅助检查。但老年患者由于反应较迟钝,行动迟缓,应变能力不足,造成送检过程中摔倒或送送检床坠地,发生不必要的意外;部分患者对辅助检查缺乏认识,不愿意配合,致使检查成功率不高;少数陪检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经验和相关专科知识,送检前对患者病情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致使部分老年患者在送检过程中疾病突发,极少数患者因抢救不及时死亡,导致医护纠纷[3]。

本院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辅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陪检小组和相关陪检制度,小组成员中护士及时整理申请单,通知患者做好准备,并做好辅助检查健康教育;和相关医技科室联系,确定送检时间;小组中医生做好病情评估,通知护士做好急救药品的准备,防止检查过程中疾病突发;护工协助患者步行或用平车推送,减少患者送检过程中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发生;检查结束后向医技科室询问取单时间及取单方式,及时送患者回病房,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个陪检过程有条不紊,保证了检查效果,又节约了侯检等待时间,减少了检查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

本文研究表明,实施陪检制度后,观察组辅助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意外总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陪检制度,可有效防范安全隐患,提高辅助检查成功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具有积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少芝.全程安全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07(2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