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高校;独立学院

[DOI]10.13939/ki.zgsc.2016.51.082

1 研究背景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得下、睡得香(38%)。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对H学院2014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次测试采用心语心理测试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14级全体学生共1636人,实测人数1621人,参与率为99.1%。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0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13.6% ;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0.31%;有中度困扰的学生21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3.3%。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学生人数多,范围广,独立院校老师少,仅靠几名专业老师心理辅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学生自主的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疗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2 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独立学院的实施现状

目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

根据摸底调查,独立学院H学院现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有6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老师34人,校心理协会现在共有234人,学生会心理部有17人,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有7人,系朋辈心理负责人5名,班级心理联络员有123人,寝室心理联络员有1127人。H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自2013年开始构建,目前为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分别是校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协会、校学生会心理部、校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班级心理负责人―寝室心理联络员。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正在构建中,主要由心理中心老师负责,采用每学期一期(四次课)的心理知识培训,由校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通知到系朋辈心理负责人再到班级心理联络员,让有意向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的同学报名培训,培训合格的成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从而对同学们在朋辈中进行心理辅导。

H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两种途径对被辅导者进行心理疏导。第一种途径是由深入每个寝室的寝室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调节寝室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惑,不能处理的再由班级心理负责人协助辅导,如果仍不能处理则转介给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最后上报校心理中心。第二种途径是直接由被辅导者在校心理中心辅导,辅导员由各系朋辈心理辅导干事轮流值班构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转介给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现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在H学院中已初见成效。

3 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3.1 人际关系敏感性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获得了来自朋辈同学的关爱,通过朋辈的心理辅导,他们想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朗。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关爱下,他们的偏执情绪和敌对情绪有所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性也有所缓解了。

城市建设系系大二张中媛“我父母离婚了,我经常会抱怨生活。然后我去找寝室朋辈小组长交流,她就会来安慰我,父母离婚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要过快乐的生活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再这样偏执地看待了。以前爸爸妈妈那种敌对的状态,致使我自己在恋爱和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敢相信别人,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对我的关爱。现在我也加入了朋辈小组,是朋辈小组的系组长,我觉得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从中受益,体会到朋辈小组的关爱”。

3.2 紧张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获得了多种处理问}的思路,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再焦虑和等待,而是主动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成长。

信息工程系大一王书霞“在男生追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点小焦虑,我就跟朋友说,朋友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我,我觉得自己就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人理解自己,不再觉得焦虑了,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3 敌对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敌对情绪都有所缓解,从而获得了成长。生物化学系大二李明“自己在家里一直住,来学校了之后就什么都不适应,在家里都是家里供着,来这里竟然什么东西都是公共地用,觉得那段时间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讨厌寝室的同学,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后来跟我们寝室朋辈小组长讲,她一直做我的倾听者,然后开导安慰我。使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来,我从中收益很大,也去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去辅导别人,同样现在来了大一新生,我也去走近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对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困惑、学业困惑等各方面心理调适能力有了增强。他们在有困惑时,都愿意去找同辈诉说,能够求得一种同辈之间的理解和安慰,也能从同辈的经历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问题及建议

4.1 朋辈辅导在独立学院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1.1 朋辈辅导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只是讲座

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培训讲座,且一直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地讲,讲座完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讲座收获的程度这种形式。而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朋辈心理小组成员进行分层级分专业的小组培训和活动,不少学生觉得培训比较枯燥,甚至培训时自己在下面玩手机。

4.1.2 心理辅导地点在心理中心,往那边去的学生怕被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除了学校平时的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外,学生心理辅导一般是在校心理中心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由朋辈心理小组组长和优秀的成员轮流值班。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心事了不愿意对身边的四级朋辈辅导小组组员诉说,特别是关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是自己的私事,他们更倾向于对一个陌生的朋友诉说。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位置比较显眼,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想去寻找求助,却又害怕自己被别的同学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4.1.3 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反而使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挫败感

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 “有一次,我辅导了一位新生,他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跟我讲,总是一个人。然后我问了他之后,他更多的不是对我说,而是去遮盖他的不好。我觉得无法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挫折感。”朋辈小组成员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有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反而增添了自己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4.2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应用的一点建议

4.2.1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App网络系统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提问App网络系统,学生可以匿名地发泄,或者向朋辈辅导员和老师提问自己的心理困惑。老师和朋辈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在上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关注,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又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解决。App系统可分为咨询版块、发泄版块、互动版块、游戏测验版块。

4.2.2 增强团队横向合作

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加强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横向交流,加强朋辈心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采用分团队、分专长教学,如将擅长抑郁情绪调节的分到抑郁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焦虑情绪调节的分到焦虑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偏执调节的分到偏执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敌对情绪调节的分到敌对情绪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恐怖情绪调节的分到恐怖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同时,允许大家传纸条提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形式,将平时辅导过程中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请专家点评。这样,使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4.2.3 增加朋辈心理辅导测评检验系统

增加朋辈心理o导测评检验系统。把普通同学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朋辈辅导员的心理测评量表区分开来。定期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采用专门测评朋辈辅导员的量表(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效果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日益转型,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给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特别是刚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老师稀缺,学生主动参与心理活动的热情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急需在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朋辈(peer group),指的是具有相仿年纪、相同志向和需求的同辈人。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由非专业人员所采取的帮助过程。在帮助过程中不仅涉及同情、理解、支持、开导、接纳等,而且强调从方法、技术等方面提供心理援助。朋辈辅导是分享性、情境性、互的辅导,是一个代级互动双向的过程[1],而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传递行为。

朋辈在没有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时候,凭着基本的“保密、尊重、平等、理解”等专业态度开始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意识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直觉,朋辈辅导早期更多的是凭借着专业意识开始工作。心理辅导是属于服务性的工作,很多服务的需求往往不是在你充分准备时出现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做中学”“在路上”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使朋辈辅导也很适合在高职院校运用。

二、建立朋辈辅导体系的必要性

针对刚进校大学生进行的压力研究显示,当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时,学生更多的是向朋友或家人求助。朋辈辅导在同学和朋辈之间发生,重在预防与发现,重视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方成长,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形式。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时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大家通常由班级、宿舍、社团联系在一起。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布在他们中间,时刻与他们相处在一起,年龄相仿、学习和兴趣点相似,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专业心理咨询师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与同学沟通产生共鸣,提供服务的时间和场合更多。在宿舍休息,卧谈会时,在一起吃饭时,可以一起快速沟通与交流。和专业心理辅导师相比,建立信任的时间更加短,也提高了心理咨询的时效性,所以朋辈辅导员的纳悦度高,说服力更强。

(二)直接干预性

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一般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室友等,受时间、地理位置、语言的阻抗影响较小。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具有准专业的优势[2]。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帮助求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化解问题。对于平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很难发现的问题,朋辈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自己及时的观察第一时间告诉心理辅导老师,从而快速化解问题。

(三)全员性

全体学生通过培训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的队伍中来,每个班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委员,覆盖面广泛。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老师有限,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很难完成全校几千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层面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学生层面,广大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朋辈辅导成员想要胜任这一工作,从道德素质而言,互助成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3]。

(四)准专业性

朋辈接受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员的培训督导,从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开展心理互动交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助人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历练与成长。美国教育学家福雷乐(Freire,1970)认为参与教育理论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成长。

三、高职新生入校的压力现状

经过调查,高职大一学生入校经历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的压力和焦虑心理

来到大学,很多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远离了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家人,实现了自己高中时的目标后反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平时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动脑子,拖沓、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容易分心,学习知识肤浅,没有恒心。一到考试,往往伴随着学习与考试焦虑,经常体验到紧张不安,情绪失控,引发许多身心问题,如头痛、失眠、烦躁等。

(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限制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称青年后期(18―25岁)心理成长的主要任务是亲密感的获得,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接纳和关爱。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现在寻找友谊和另一半时都包含了诸多限制和偶然因素[4]67。有的同学在高中学习还不错,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像高中那么突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导致自己主观上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形成自我封闭;有的同学个性害羞,在与人交往时有时词不达意,特别在人多的场合更感恐惧,想要逃避,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有的同学自私,时刻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长此以往,往往形成很多心理问题,也不会建立牢固、持久的人际关系。

(三)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

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占20%,而且还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5],国家已为贫困生提供了各种贷款和资助,但贫困生的特点仍然很突出。贫困生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因为生活思想落后,初到城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从未听说,同学谈话根本插不上嘴。有的贫困生,在高中以前一心忙于学习,兴趣爱好比较单一,对手机、包包等高消费品望而却步,看到别的同学高消费,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很大打击,形成自卑心理。但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将国家、学校的资助视为“施舍”,对班级、学校充满敌对情绪;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宁愿独自忍受贫困的折磨,也不愿意接受学校、国家的资助。

四、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和谐互助的模式

鉴于朋辈辅导的特性与高职新生的压力特性,建立“三位一体,三式联动”和谐互助的朋辈辅导模式(如图1),将指导老师、同辈室友、年级学长三位一体,朋辈伴读、朋辈调解、朋辈心理咨询三式联动。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和谐互助的模式的理念,一是和谐互助强调一种积极改变,积极适应的理念;另一个和谐互助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

(一)朋辈伴读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己的专门技能。对于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独立性不强,朋辈伴读对这些学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朋辈伴读应用于新生适应、学习能力较弱、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辅导。方法就是从高年级中挑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和项目训练后成立互助小组,通过网络、面谈、书信等方式构建立体伴读方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二)朋辈调解

大学生除了睡觉外,70%的时间都在人际交往中。对于缺乏交往能力的一些刚入大学的学生,人际交往往往很困难。因为大学生的交往对象比高中要更加多样和复杂。从学生中选拔优秀的调解员,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朋辈调解对于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朋辈讨论小组、朋辈辩论会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同伴解决问题,提高同伴的交往能力。对于朋辈调解员的素质要求,首先其需要学会倾听;其次需要学会艺术的表达语言,第三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这三个技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轻松化解矛盾,促进同学双方的密切交往。

(三)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专业培训、选拔和督导后,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鼓励等半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4]21。朋辈心理咨询通过电话、网络、书信方式为全校提供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一些学生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后,经常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于自我认同模糊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的引导和行为训练,使当事同学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和调节,从而减轻痛苦,挖掘提升自己的力量。通过心理咨询,使同学知道自己的长处。特别针对刚入大学缺乏自我认同的同学,通过朋辈心理咨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进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五、总结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1关注特殊群体和领域

1.1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激情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1.2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对象和倾诉对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1.3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1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2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2.1朋辈辅导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2.2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

3小结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心理委员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一种探索,而系统、长效的心理培训模式是心理委员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将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课程,不仅可以解决心理咨询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发挥团体辅导技术互动性、迁移性和实操性强的特点,是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 :朋辈团体辅导;心理委员;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15—03

项目基金: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11CY019)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章玉祉(1983— ),女,浙田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认知心理学。

高校的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对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一个尝试和探索。[1]通过在大学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最大潜能,共同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但由于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开展定期调研,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完善制度和创新培养模式,仍然是当前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心理委员工作现状的调查

2013年,笔者就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问题对广东某高校的所有各二级学院进行了走访,并对在校的216名心理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和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及主管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交流、座谈的过程中,各位副书记和辅导员普遍反映班级心理委员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无法很好履行心理委员的职责等问题。同时,主管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带领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品质并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的工作,但他们又在班委选举中胜出了,那么辅导员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由于学校和二级学院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还不够系统、全面,导致很多心理委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最后,不仅心理工作没做好,反而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奸细”,这种情况该如何疏导?心理委员队伍的流动性大,大部分同学体验完一年就想去尝试其他工作,而这个流动性又和该岗位的专业要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随后,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全校的心理委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工作意愿、职责的明确度及工作的困境四个方面,题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76%的心理委员的任职时间在一年以内,并且只有12%的心理委员表示愿意长期担任这一职务,这一数据说明心理委员队伍的流动性非常大。在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方面,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或是比较好的,这一数据说明心理委员的整体心理素质较好。在心理委员工作的喜爱度和工作动机方面,8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心理委员的工作,并且大部分学生是本着希望可以帮助别人(73%)、喜欢心理学(53%)或是想锻炼自己(58%)的动机来竞选心理委员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以解决自身问题(19%)或混个干部(3%)当为目的的。在工作职责的明确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77%)、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6%)和定期汇报危机个案(59%)是心理委员的重要职责,这个数据表明大部分心理委员都能较明确地知晓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困境方面,74%的学生认为目前开展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以专家讲座(47%)、心理委员培训(51%)、心理委员交流(36%)和团体心理辅导(45%)等形式给予心理委员专业的培训和督导。在最后一题“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想法和建议”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的建议都集中在加强培训和扩大交流等方面。

心理委员问卷的调查结果和二级学院的反馈存在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些矛盾。一致的地方是心理委员的流动性确实很大,在受访的所有心理委员中,有76%的心理委员是任职在一年以内的心理委员,并且只有很少的同学(12%)愿意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其次,心理委员确实存在缺乏专业知识而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但是,从心理委员的调查反馈中也可以发现,大部分心理委员竞选这一岗位是出于对心理工作的热情而非其他动机,大部分心理委员也明确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没能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可能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缺乏系统、长效的心理培训模式。

心理委员不同于一般的班级干部,不仅需要一腔热情,更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专业心理知识的武装,不懂得具体问题的应对方法,即使怀有热情、明确职责,心理委员也无法开展工作,因此,系统的专业培训是将潜在的心理委员转变成真正能够承担职责的心理委员的重要桥梁,只有将桥梁搭建好,才能实现当初在设置心理委员时规划的一些愿景。

二、当前心理委员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理念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校都普遍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也开设了心理委员的相关培训课程。但是,心理委员到底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承担哪些职责往往比较模糊。有些高校常常将心理委员等同于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咨询师,认为他们应该担负起班级同学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中融入了大量的心理咨询师的理论和实操的内容。但是,这样的培训理念是和心理委员的职责相悖的。事实上,心理委员需要履行的两个最重要的职责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排查心理危机人群。因此,在心理委员入职之初,对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应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并且根据心理委员的职责来设计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心理委员课程培训计划主要由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自行确定,而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委员人数较多而心理咨询老师相对较少的矛盾,因此,各心理咨询中心只能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精力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学期初期,对心理委员进行统一的几个学时的培训,在随后的工作中,不再有后续的交流和指导,大部分心理委员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甚至有研究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然而,心理委员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班级干部,他们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中,仍需要通过不断开发人力资源的方式来提高心理委员培训的专业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三)培训模式单一化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在心理委员的培训中也是如此。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适合大班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和教师对班级纪律的把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方式比较刻板,难以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主动探索,不利于实操课程的进行等等。心理委员的培训目的更像是一个岗前培训,经过这个培训,心理委员们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在相应的状况下该具体怎么做,但是,这种培训效果是在当下的培训模式下难以达到的。

(四)培训缺乏实用性

心理委员的工作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可在当下的培训过程中,往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训老师常常只关注心理委员制度、职责和相关理论的介绍,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操训练,这导致心理委员只是对一般的心理知识理论进行了理解和记忆,但不知道这个理论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开展具有什么意义,也无法通过情景的模拟来熟悉未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对的方式。

三、运用团体辅导等技术开拓心理委员培训新模式

面对当前心理委员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开拓心理委员培训的新模式。比如,有的研究者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心理委员的培训。[2]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总结出应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心理委员对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讨论、总结出的方法也可以直接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项目教学法是比案例教学法更进一步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心理委员的培训过程。[3]因为项目教学法不仅包括典型项目(个案、问题)的收集和小组讨论过程,还有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实施的过程,即不同的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生动再现这一问题,并在这一情境下,进行问题的解决。

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都是对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创新探讨,但这些教学方式也主要依托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仍然不能解决高校心理师资匮乏的问题。因此,仍需要开拓新的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一矛盾。朋辈团体辅导是将朋辈力量和团体辅导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不仅可以解决师资的难题,而且也具有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的互动性、迁移性。

(一)朋辈团体辅导技术的优势

朋辈即朋友、同辈之意,该词来自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旨在通过选拔、培养一批和来访者背景相同,价值观相似的朋辈咨询员来弥补心理咨询师资不足的问题,也为某些心理咨询工作带来新的视角。朋辈团体辅导技术是指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朋辈为领导者,带领各个心理委员小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从而将心理委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术传递给心理委员的过程。这种技术可以解决心理培训工作中师资匮乏的问题,同时,还能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的多样化。

(二)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步骤

1.选拔优秀的朋辈队伍

朋辈小组讨论的模式是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到心理委员的培训师资中来,因此,对于朋辈的选择需要严格把关。朋辈由二级学院选拔报送,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考核、确定。选拔出的朋辈队伍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二级学院辅导站的双重管理,需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和督导。

2.设计各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课程内容

根据各个年级心理委员工作的特点,设计课程培训内容。比如一年级的培训课程,应当包括心理委员角色定位、危机识别和处理、沟通技巧等内容,二、三年级的内容应该包括日常个案的探讨以及学习、交友、恋爱等发展性问题的团体辅导内容,四年级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对整个心理委员工作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面对毕业就业问题的一些团体辅导设计。

3.心理咨询中心就每次专题内容对朋辈进行培训

每年分时段对各个年级的心理委员进行团体培训。心理咨询中心根据设计好的培训课程内容,先对全校朋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模拟心理委员的培训过程,每个朋辈小组包含5~6个成员,主要是帮助朋辈更好地理解培训主题,掌握培训的技巧。

4.朋辈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根据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内容,朋辈回到各自的二级学院,对心理委员开展相关培训。一般5~6个心理委员为一个小组,根据每次的主题安排,可以进行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活动。每次培训结束后,各小组对自己的培训效果进行总结。

(三)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

朋辈团体小组以朋辈为主要力量进行心理委员培训,因此,对朋辈的选拔和考核工作一定要严格把关。同时,中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应主题明确,指引详细。最后,心理咨询中心需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和朋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

总之,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为了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潜能,必须创新心理委员的培养模式,形成系统、长效的培训体系。当然,各种培训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根据不同的培训主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发挥不同培训模式的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来燕,李海滨,刘曼曼.案例教学在班级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以某高校心理委员培训项目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3]刘静.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2(6).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刘倩倩(1981-),女,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吴少怡(195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36-02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自2003年起,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快速增加,但由于存在缺乏培养规划、专业设置不科学、就业渠道狭窄等体制问题,加之研究生本身就业定位不准确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并没有显著增加,[1]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明显上升。2010年,江苏、重庆等地媒体报道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出现学历层次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2-3]高就业压力催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结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实践,笔者将对高就业压力引发的研究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高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1.高就业压力可导致严重的情绪问题

据刘洋等人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99名研究生在就业前的调查显示,焦虑、抑郁均有发生,其中焦虑的发生率为20.30%,抑郁的发生率为15.29%。[4]笔者在咨询实践中也发现,就业前夕,前来咨询的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加,较严重的案例一般也在这个时期集中出现。可见就业压力明显影响研究生的情绪,甚至导致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生从年龄来看已经属于成年人,社会赋予了他们种种发展任务,而所有任务的落实均取决于他们成功就业从而实现经济独立;[5]很多研究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是对本科就业的暂时逃避而选择读研,就业期望值比本科毕业时更高;同时,受我国大学扩招的影响,研究生取代大学生成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天之骄子,使一些研究生过于关注工作的起点,一旦现实情况与理想出现差距,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严重的情绪问题。

2.高就业压力可能诱发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是指以强迫为主的、反复而持久的思想、冲动、意向和行为症状等。[6]强迫症状不同于强迫症,也可能出现在正常人身上,但强迫症状长期存在会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高就业压力下,许多研究生出现了反复思考同一问题,过度关注同一细节等症状,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消耗过多的心理能量;有的研究生一入学就忙于考各种证书,临近毕业时连续报考各级公务员、赶场考试;许多研究生在找工作期间出现了“信息强迫症”,不停翻看手机、邮箱、QQ等通讯工具,害怕错过可能的机会。高就业压力导致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扭曲,研究生用于学习专业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大大减少,专业能力提升受到严重抑制,浪费了宝贵的研究生教育资源,[7]不利于研究生个人及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3.高就业压力下部分学生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是反映心理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部分研究生意识到就业道路比较艰辛,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研究生曾经遇到过挫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从而采取了包括逃避、幻想、自责在内的消极应对方式。有的借酒消愁;有的对自己的失败逐渐麻木,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影视剧;有的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他人和社会,一味地抱怨,而不去思考自身的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事业发展极端不利,消磨降低了研究生处理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难以把握机遇,错失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二、高就业压力下的研究生心理辅导方式分析

1.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生入学后存在各种各样的心态。有的认为从此生活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有的认为和上大学时没什么区别,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有的认为学业无用,一味追求增加社会实践,进入社会做各种兼职,无心学术。但他们没有明确未来要做什么,怎么做,因此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研究生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相关经验。心理辅导在研究生入学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手段帮助他们评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帮助他们迅速找准方向,做好生涯规划,明确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尽快适应角色,做好规划。

2.将心理能力提升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走进职业是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方面,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在研究生中开展职前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会对其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合理的职前教育体系应包含“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环境认知、求职能力提升、职业能力提升、成功素养修炼、初涉职场适应和创业素质教育”八个模块。[8]其中涉及到生涯规划、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课程以提升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课程的形式应以互动和参与的体验式课程为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不同的行为方式,使良好的求职能力和职业能力成为研究生行为方式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

3.开展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自愿参与,由心理咨询专家或教师指导,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9]朋辈辅导以其实施灵活、易被接受以及容易产生共鸣和便于现身说法等特点在大学中逐渐被认可并发展。朋辈辅导员以其积极进取的心态感染被辅导者,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教会同学如何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全方位了解求职信息、制定适合自己的求职策略以做到有效求职。朋辈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时,朋辈辅导员还可以发挥与研究生生活接触较多的优势,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并有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危机事件的重视,总结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经验,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危机干预机制。干预机制的建立应针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培养单位工作人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各方面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利用研究生入学时的心理测试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导师和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持即时沟通,关注研究生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力求形成一种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协调合作,在危机发生时各方联动、协调配合的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利于发生危机时迅速行动,降低危害。

5.就业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研究生顺利进入职场

就业前是研究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自己的工作预期、与其他人的比较、父母亲友的期望、入职后的适应等都是研究生在这一阶段要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科毕业生的研究表明,进行有针对性地团体辅导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其应付方式具有重要作用。[10]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在这一特殊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于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启发他们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处理目前的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研究生克服心理问题,让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以积极的心态步入职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胡伟.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理论与当代,2010,(9):27-29.

[2]黄艳.今年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N].现代快报,2010-11-19.

[3]研究生就业率不及专科生 渝研究生就业率77.6%[EB/OL].腾迅·大渝网,2009-08-14.

[4]刘洋,王金祥,李杰.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5):467-469.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24-425.

[6]MurisP MerckelbachH ClavanM.Abnormal and normal compulsions[J].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7,35(3):249-252.

[7]王帅.就业取向下研究生“考证热”的一种质化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40-43.

[8]尹小波.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95-196.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7篇

目前各高校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不断增长,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压力不断加大。因此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为切入点,指出强化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通过分析前期的工作成果,总结了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构建完整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关键词:

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数量不断增加,从最早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发展到现在涉及各个方面: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性等。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重点逐渐从原来的治疗性模式向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二级学院,缺少符合学科特点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效果不明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试图设计一整套适合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3+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发展性与治疗性相结合的3+3模式,即预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全体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1)组织机构。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专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每班分别设立一名男心理委员、一名女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员要掌握本二级学院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重点学生要进行跟踪治疗,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项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班的心理委员要掌握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每学期认真填写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本,配合心理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系列讲座。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消除产生困扰的源头。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各个年级的凸显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系列心理讲座主题。通过这些讲座,能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开设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大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的问题,开设学习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和技巧;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恋爱与性的问题,开设恋爱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婚姻与性,理性解决因为感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技巧及就业心态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积累面试技巧及改变就业认识和压力。此外,每年面对全院学生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人际关系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发心理问题。(3)系列活动。设计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表演心理剧、拍摄心理微电影、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关心、解决自己及他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2.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1)危机干预体系。在二级学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干预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进行危机干预。(2)心理咨询。在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担任咨询师,这样能解决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不足,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排期过长的问题。(3)对个别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家庭的印记,因此,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良认知的来源,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与党团建设相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很多学生不知道活动的举办及举办该活动的意义,导致自愿参与的学生很少,无法真正达到覆盖全体学生。在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多数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虽然都学习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没有机会深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导致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进行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没有掌握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委员对本职务不明确、不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多数心理委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少部分心理委员工作热情高涨,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途径

1.提升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以“点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即治疗性和发展性两手抓,在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帮助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现代心理健康新观念,逐步建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朋辈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宣传阵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开展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活动,提高二级学院师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提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从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从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成长和健康,定期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和心灵休息站,排解负面情绪。

3.强化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朋辈教育理念,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一项关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诉求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压力时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占到了32.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容易从朋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行为,同学之间“同住、同吃、知情、关心”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因此“让同学告诉同学”的方式效果突出。从院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心理委员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荆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二级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

[2]潘龙领.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