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目前基层聋儿康复机构急需改变教育观念的反思,以及家长在聋儿随班就读后续教育效果体现,以期引起包括康复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孩子在内的重视和思考。

结论:1、聋儿早期康复以教师教育理念为主导协助家长引领聋儿全面发展;2、助听设备的更新与定期调试编程不容忽视;3、家长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决定了聋儿随班就读的成效。

关键词:随班就读回归主流全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22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随班就读的含义

随班就读是残疾人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如肢残、轻度弱智、弱视、重听等学生。具体对听障儿童来说,使之他们经过早期康复,在听力、语言已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三级康复标准以上),及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以后接受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形式。

(二)开展随班就读的理论基础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特殊教育新形式。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试验则开始于1992年。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江苏盐城召开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随班就读经验,会后颁发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作为指导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国家教委在1994年颁发的《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中,明确把残疾儿童入学率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另外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教育”项目以及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工程等活动,也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发展很快。如今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广大聋儿提供了一个回归主流社会所必需的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往的环境,融入这个正常的群体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二、当前聋儿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发现,目前在基层开展聋儿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情况如下:

1、地市级早期康复体系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地方康复教师很少有接触先进工作经验方法的机会,对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多数地方康复中心至今还在延用以康复后聋儿送到普校随班就读为最终目标,后续教育工作多由家长和普校去协商解决。原因可能与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工作体系自上而下还不完善,检查和督导有关的规定和要求较少,基层教师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渠道相对欠缺有关。

2、家庭配合随班就读教育的缺失。

聋儿家长在聋儿随班就读中的作用,至今还没有引起包括某些家长自己在内的足够的重视。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在聋儿一生康复中,家长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聋儿步入普小后,家长也要从康复训练转向辅导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上,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尤显重要。据这次调查统计,聋儿随班就读成绩与家长关心帮助程度、文化素质高低正相关。而且在访谈结果中显示,家长工作较在康复机构时明显不足。许多家长在聋儿入普小后表现出惊慌失措,既有在正常人群中看到孩子的缺陷突然被放大的自卑感,又有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学内容、孩子不适应、前途未卜的茫然。

3、普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欠缺教育聋儿的相关知识技能,特教理论水平较低。

目前由于实行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给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中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普校教师的奖金和工资与学生的及格率、升学率相挂钩,使聋儿随班就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聋儿所在班级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在普通学生身上,事实上随班就读学生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被扭曲,原因可能与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缘故有关,因为面对随班就读的聋儿他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很难要求这些教师掌握较多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育训练的各种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为对随班就读聋儿降低教学要求,就是照顾差异,殊不知对随班就读聋生的消极迁就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据了解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协作,以及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聋儿康复事业的发展和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知识的普及,聋儿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进入新世纪,我国残疾少年儿童继续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大力推行随班就读的同时,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是巩固随班就读成果,推动随班就读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康复机构

1、成立听力门诊,培养专业化的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队伍。

不能否认至今我国部分地市级康复中心,还存在着没有开展听力门诊工作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到器材和人员培养经费等的制约。聋儿选配助听器主要依赖于地方品牌的私人供货商,常因听力检测误差过大,选配机型单一,调试技术欠缺等等,给正常的语训工作带来困扰与不便。所以我们常说,听觉重建和补偿是前提,要努力让聋儿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让他们听到清晰的声音,这样才能有利于聋儿随班就读地开展。

2、重视聋儿康复教师的素质建设,多为基层康复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在岗教师,不少人亟待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括听力语言康复技能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我们也可喜地看到新里程计划依托南师大、北京联大以及华东师大,已培养出和正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促进中国聋儿康复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力量。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一部分人才在本领域的流失,以及部分地市级残联所属聋儿康复中心(个人)没有能力出资参加培训学习的客观事实。

3、设立聋儿随班就读服务部门,为家长提供长期咨询服务。

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指导家长认识到帮助孩子随班就读的长期性、艰巨性,可通过办家长培训等更多地沟通方式,引起家长对聋孩子的重视,坚定信念,始终对孩子保持关注与期望。强调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对聋孩子的教育信心。同时对他们逐步进行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定期组织随班就读家长座谈会,彼此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展示成绩,鼓舞家长继续朝成功的目标迈进。这一点在没有政府部门牵头的民间团体――聋儿网和中国聋儿网可以看到很好的体现,他们多以自发、无偿的一条龙形式来服务聋儿和家长,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家庭资源

1、家长定期带孩子做听力检查,保证助听器的正确使用。

调查中发现,已在中小学随班就读的聋儿,正确佩戴和使用助听器、耳膜的情况有所下降,如不能定期做听力检查、助听器调试,耳模与导管常出现撕裂断开……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助听效果,甚至会给聋儿带来二次伤害。

2、配合任课老师对孩子进行家庭课业辅导。

具备辅导能力的家长,尽量亲自指导孩子的学习,或者购买孩子课业同类的教学参考书,帮助孩子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无法辅导孩子的家长,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教会孩子选购和使用各类工具书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

3、保持良好的助听条件,听觉语言训练坚持不懈。

听觉言语的康复对聋人可以说是终身性的,因此聋儿在随班就读时期仍要进行听力和言语矫音的训练。在普小随班就读的聋儿反映在课堂上听不清老师的讲话,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自然的移动,以及教室内不可避免的本地噪音都会影响聋儿对声源的听取。这个问题就涉及助听器的更新问题,曾有模拟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的验配实验报告显示:在安静、较安静、有嘈杂声三种环境测试两款助听器听力补偿和言语分辨率,模拟机大部分时候对听力补偿不够,言语分辨率不高;数字机有嘈杂环境的聆听程序,可自动抑制噪声,提高言语分辨率。(袁洋《模拟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的验配实验报告》)。由此可见,从听力损失确诊到听觉康复到随班就读,助听器是整个链条中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三)普通学校

1、任课教师了解并帮助聋儿及其家长克服困难。

担任聋儿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注意了解、研究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与家长沟通,将学校的有关要求向家长交代清楚,同时教给家长一些辅导方法,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2、在许可的范围内给予聋儿一定的照顾。

例如将聋儿的座位尽量安排在教室前面;课堂上有他听不懂的地方在黑板上板书一下;讲课的位置不要距离他太远;允许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为他寻找合适的助学伙伴……应尽量避免发生聋儿“随班就读”变成“随班就座”和“随班混读”现象,给予孩子适度的关注。

(四)聋儿自身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下午好

先作自我介绍,我叫xx,xx年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xx年参加教育工作,在土华小学主要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级组长,团书记,92年调入xx中学任教,主要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96年

任语文科组长,99年9月开始担任教导主任。我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及转学、随班就读等工作,今年成为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xx年xx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96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99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xx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同伴关系 特点

分类号G760

1 引言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儿童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而又独特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价值的获得、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同伴关系研究以来,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已取得较好成效,现有研究中的同伴关系,主要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层面。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友谊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我国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使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我国近20年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学习困难、自闭症、脑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聋一盲双残、言语/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和超常儿童共十一类特殊儿童为检索对象,以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同伴接纳和友谊为主题,查找1990至2011年的期刊与硕博论文,共检索到以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四类特殊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献。但从时间上看,主要文献集中于近十年。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两方面探讨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1)特殊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特点;(2)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2 特殊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特点

当前关于特殊儿童之间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对比研究,探讨特殊儿童之间同伴交往、同伴接纳和友谊的特点。

2.1 听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听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方面,马珍珍较为全面的总结听障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特点,指出与普通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同伴以同性朋友为主,在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对聋人群体、家庭和学校较大的依赖性,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活动更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倾向于交年长或同性朋友,主动发起交往的能力不足,同伴交往层次不深,友谊观相对稚嫩,友谊质量极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同伴交往感受显著差于普通儿童。而刘扬对听障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研究却认为,虽然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水平比普通儿童低,但他们在聋校中表现出的交往技能并不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残疾造成与普通人交往过程中出现被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特点,但聋校中听障儿童之间可以通过手语进行大量的交往和沟通互动,社会交往技能已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提高。

其次,在听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方面,马珍珍使用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和友谊质量问卷调查听障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发现:(1)在同伴接纳上,听障儿童的同伴接纳关系受听力障碍程度的影响,表现为重听、后天聋以及同时掌握手语和口语儿童的同伴接纳情况优于全聋儿童,但年级与性别在此方面并未有显著性影响;(2)在友谊关系上,听力障碍程度、安置情况、性别和年级在友谊质量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低质量的友谊在听障初中生中是普遍现象。李环采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和活动四个维度的自编《聋生同伴关系问卷》,调查聋校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听障学生,发现听障学生同伴关系的总体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由于研究者未进行显著性检验,故无法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该研究得出各年级听障学生的同伴关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马珍珍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研究发现,年级与性别对听力障碍儿童同伴接纳具有显著性影响,如魏瑞丽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听障初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交往状况随着年级升高而明显改善;关威使用同伴提名法对小学阶段听障儿童的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正提名和负提名上均高于女生。

可见,听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到较多关注,但因研究对象的年龄、听损程度和研究工具的不同,使听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

2.2 智力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方面,谭雪莲使用观察法分析学前阶段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特点,指出智障儿童向同伴发起交往的方式以身体语言为主,但身体语言常常被旁人误解;与同伴的交往过程简单,难以形成互动,从而反映出学前阶段智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不足。罗帅则采用张元编制修订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调查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1)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在13岁以前基本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13岁智障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己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13岁至16岁间同伴交往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2)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在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3)8―16岁中度智障儿童只有在同伴交往能力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维度上,低年龄组与中、高年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同伴接纳方面,王娜、田宝和赵志航使用《同伴关系调查问卷》调查12―15岁智障儿童在与他人相处中自我感觉,由儿童自己填写被同伴接纳的情况,结果显示,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智障儿童在同伴接受方面差于普通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恐惧自卑感也多于普通儿童。

由上可知,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现有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出现一致或矛盾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结论进行验证。

2.3 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

首先,在同伴交往方面,张利总结出学习困难儿童倾向交往同性朋友和与自己相似或比自己低成就的朋友,由于有部分是校外人员,因而交往范围较广泛:邱悦和何源运用个案研究法调查一名学习困难学生的同伴关系,发现该名儿童与性格开朗、邻桌及学习成绩也不好的同伴交往更为密切,受同伴影响较小,对同伴的依恋也较弱。

其次,在友谊关系方面,刘在花使用友谊质量问卷

在多篇研究中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困难儿童的友谊质量较差,并且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喻轲对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儿童友谊关系的研究也证明,学习困难儿童拥有的好朋友数量少于非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也总体较低,并且进一步提出学习困难女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此外,已有研究均证明,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并且在同伴中的地位偏低。

可见,在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表现上,已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年级是否会影响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者的结论不尽相同。杜向阳的研究显示,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班级同伴关系差在学习困难儿童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喻轲则指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友谊质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初一和初二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友谊质量高于初三学习困难学生。因此,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关系和友谊是否存在年级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究。

3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随着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班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也日益引起学者关注。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特点,以及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特点。

3.1听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听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只涉及学前听障儿童,研究者均通过观察法调查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特点。王永华、舒红和顾蓓观察发现,在普通幼儿园中,普通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明显多于与听障儿童的交往,但即使如此,普通儿童向听障儿童主动发起交往的次数也明显多于听障儿童,此外,由于普通儿童对听障儿童使用手势表达的次数少,导致他们与听障儿童交流的有效度较低。夏滢和周兢则进一步观察到学前听障儿童不但向普通儿童主动发起交往的次数低,发起交往的有效性也低,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经常与情境不符,时常使用攻击行为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维持交往的形式单一,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常因无法相互理解而中断与同伴的交流;他们解决交往冲突的方式也不成熟,倾向以抱怨或诉求的方式解决冲突。

3.2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前阶段,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在普通幼儿园中进行的,研究者通过观察法分析普通儿童对智障儿童的接纳特点,研究指出虽然智障儿童难与同伴建立稳固的良好同伴关系,并且缺乏来自普通儿童主动和自发的帮助,但学前阶段的普通儿童还未意识到智障儿童与自己的差异,基本能接纳智障儿童,并以普通眼光看待,而且经常与智障儿童接触的普通儿童会表现出较大的容忍性,可以提高普通儿童对他人情绪感受的敏锐度,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特点。

小学阶段,智力障碍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同伴接纳关系的探讨。吴支奎在2003年使用自编《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生接纳态度问卷》,由随班就读班和非随班就读班的普通儿童填写对智障儿童的接纳态度,结果显示,两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普遍持消极和不接纳的态度,但非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接纳态度比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态度明显积极。而王娜从另一角度出发,使用《同伴关系调查问卷》了解智障儿童在与他人相处中自我感觉,由12―15岁轻度智障儿童自己填写被普通儿童接纳的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特殊学校中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儿童认为自己被同伴接纳的状况显著较好,交往过程中的恐惧自卑显著较轻。

由已有研究可知,相较于其他学龄阶段,学前智障儿童更易被同伴接纳;但小学阶段非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接纳态度是否比随班就读班儿童的态度积极,以及智障儿童自我感觉的被接纳状况是否能反映其真实的接纳状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学习困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习困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最早引起研究者关注,研究内容以普通儿童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接纳状况为主,得到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首先,小学阶段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同伴接受性远远低于普通儿童,受到更多的同伴拒绝,已得到诸多研究证明。其次,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也较低,属于被忽视儿童,得到很少的正面提名和反面提名,拥有好朋友的数量也少于非学习困难儿童。此外,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性别差异,也得到一致肯定,研究显示,因为学习困难男生较多存在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及更多的行为问题,所以比学习困难女生更容易遭到班级同伴的拒绝。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学习困难三类特殊儿童。研究维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特殊儿童之间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的表现及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交往特点及被普通儿童接纳情况。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证明特殊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和友谊质量均低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伴关系不乐观,但总体看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如扩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验证不一致的研究结果等。据此,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趋势,表现为: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可以进一步扩大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如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聋一盲等多重残疾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其他障碍类型儿童的同伴关系也亟需探讨。研究对象的障碍程度也需细化,区分出儿童的障碍特征和轻重程度,若以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可分为轻度、重度和全聋儿童,或分为手语交流、口语交流和同时掌握两种交流方式的儿童;还可以比较不同安置环境殊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第二,从研究维度来看,我国对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维度,国外研究者在九十年代已将同伴欺侮(peer victimization)加入同伴关系的类型,今后也可将特殊儿童的同伴欺侮特点加入其同伴关系的研究范畴。

第三,从测量工具来看,研究主要使用同伴提名法测量特殊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同伴接纳水平,使用友谊质量问卷调查友谊关系,也有研究采用自编同伴关系问卷或同伴接纳态度问卷进行测量,或者通过观察法探究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但已有研究较少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此外,现有测量方法还无法反映出一个同伴群体中是否存在多个小团体,以及特殊儿童在小团体中的同伴接纳特点。因此,研究者今后可结合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为研究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依据,或探索新的测量方法与工具,对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第四,从现有研究结论来看,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的差异,已有研究结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出现较多不一致研究结论,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研究

者既可以对已有研究的矛盾结果进行验证,也可以加强不同阶段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的一致性和衔接性,还可以拓展研究视角,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

5 教育建议

针对我国特殊儿童同伴接纳水平、友谊质量和同伴交往能力普遍低于普通儿童;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容易受到普通儿童的拒绝,更愿与自己同类儿童交往的特点,本研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一些教育建议。

第一,在学校方面,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均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主题社交活动、角色扮演、才艺竞赛等,促进特殊儿童与同伴的了解、互动和交往。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扩大特殊儿童之间或普通学生与特殊儿童之间的交流,增加特殊儿童与同伴的相互了解,使儿童在宽松的氛围中增进交往。

第二,在教师方面,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或随班就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增加特殊儿童与同伴的互动机会,如通过小组合作,使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交往。其次,积极寻找特殊儿童的特殊才能,如绘画、体育、组织能力,一方面增加特殊儿童的自信心与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改善普通儿童对随班就读儿童的错误观点,提高接纳水平。再次,针对性地指导特殊儿童的交往技能,比如教会儿童如何对同伴发出邀请,友好地提出要求,维持交往等,改善冷漠、攻击、逃避、退缩等情绪行为问题,从而提高社会能力。最后,特殊儿童可能由于学业成绩低下导致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建立同伴辅导制度,教导特殊学校中成绩优秀的特殊儿童或普通学校中的普通儿童,为特殊儿童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帮助,增进双方的认识与接纳,从而促成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12―18

2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3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85―88

4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

5 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马珍珍,张福娟.聋校初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5):35―37

7 刘扬.1―6年级聋生与普通学生学校社会行为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1):42―46

8 马珍珍,张福娟.听障初中学生同伴关系特点的调查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6):43―46

9  李环.沈阳市聋生同伴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 魏瑞丽.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干预研

究.硕士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11 关威.聋校学生的同伴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12 谭雪莲.幼儿园智力落后儿童与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13 罗帅.中度智障学生同伴交往、心理理论及其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 王娜.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5 赵志航,王娜,田宝.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适应行为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6,(9):48―52

16 张利.对小学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探析.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90―93

17邱悦,何源.学业不良儿童同伴关系的个案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40―141

18 刘在花.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19 刘在花,许燕.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2):236―239

20 刘在花,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5):127―130

21 喻轲.初中学习困难学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友谊关系的对比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22 杜向阳.小学学习困难儿童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2):68―72

23 易莲英.小学优、差生班级人际关系差异探析.江西教育科研,1990,(3):33―37

24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1):59―64

25 张妍,刘爱书,武丽杰.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与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5):450―452

26 朱冽烈,许政援,孔瑞芬.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5):556―559

27 王永华,舒红,顾蓓.聋儿与普通儿童在自然交往中障碍表现的观察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8,(1):23―24

28 夏滢,周兢.融合环境下听力损伤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8,(3):41―45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先作自我介绍,我叫李,1965年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在土华小学主要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级组长,团书记,92年调入凤江小学任教,主要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96年任语文科组长,99年9月开始担任教导主任。我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及转学、随班就读等工作,今年成为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今天,我竞聘的第一个岗位是教导主任,第二岗位是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0年2004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96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99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2000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所分管的语文、英语、艺术科获得许多奖项。我还多次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我主持的语文科工作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校语文科被评为"新窖镇先进科组".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1999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协助校长搞好教导处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课改,加强教研科研、教学反思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同时,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服务意识,成为你们的合作伙伴。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细节;学校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历史发展中与长期德育实践中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理念、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教风学风的总和以及体现这些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核心。

追根溯源,学校德育文化领域并不缺少宏观性政策导向和前瞻性教育理念,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指引行动的科学策略、人文情怀。有人将“100-1=0”的公式用来说明细节败坏整体的严重后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由此,就从关注学生的细节行为出发吧,精心培养一份修养,体现一种品质,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主体价值与意义,发展学生的自主品质与精神,打造成就学生完美人生的奠基工程。

一、寓规范于细节

行为规范的进一步落实,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学生

整体行为素质的提高。为突破以前的行为规范教育无序、盲目的低效状态,我们师生重新一起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对学生的常规进行了细化。学期初,确定了以下几种行为为不文明行为:追逐狂奔,吵架打闹,采摘、践踏花木,做危险性游戏,乱涂乱画,乱丢纸屑,给同学起绰号,攀爬围墙,不文明小便,墨汁(或脏水)乱倒,校外惹事,乱吃零食,损坏公物等。红领巾监督岗对各班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检查、评比,做到一日一反馈、两周一评比。同时,值班的教师一周一小结,对相对集中的问题进行友情提醒。我们还对值班的教师提出了每学期至少记满8次学生不文明事例的要求,并把这一要求作为评比文明办公室的要求之一,从而使教师的值班不流于形式,而要在值班时留意学生的课间活动,善于捕捉学生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安全。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一个特别的“检查小组”,是由学校少年警校的小警员组成的督察小组(学生戏称他们是“秘密警察”),不定时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检查督促,督察小组还负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监督。

德育中的细节需要发现、探究和解决,细节中的德育更需要反思、总结和升华。检查中我们发现不文明行为中“追逐狂奔”一条屡禁不止,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间特喜欢。追问他们,回答都是两个字:“喜欢!”确实,作为儿童,追追打打是他们的天性,但倘若废除这一条,意味着校园内将小事故不断,隐患连连!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于是,在德育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认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经过了几番酝酿后,一个新方案出台了:在校园设立“禁跑区”!德育组成员实地对校园中学生易出事故的地方进行了勘察,确定了楼梯口、通道口、拐角处等几个地方为校园“禁跑区”,而除此之外的大操场、草坪、跑道等地方则让学生尽情释放儿童的好动、天真、狂野……

一系列的检查机制逐步规范着学生的行为,打铁需要趁热,期中阶段,我们随即出台了《虞园小学学生十大文明习惯》:上课专心字工整,勤奋自强每一天;禁跑区域不奔跑,安全有序每一天;楼梯过道靠右行,礼让他人每一天;钱不乱花爱粮食,勤俭节约每一天;举止文明乐助人,宽容友善每一天;主动招呼有礼貌,微笑待人每一天;环保卫生从我起,干净迎接每一天;热爱集体争荣誉,敢于负责每一天;心中装着你我他,学会感恩每一天;诚实守信讲文明,自我欣赏每一天。并通过广泛征集,出台了10条《我们身边的道德细节》。为引导学生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保驾护航。

规范深入了班级,深入了人心,潜移默化中,学生把做一个文明学生的要求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候的多了,视而不见的少了;使用文明用语的多了,说粗话脏话的少了;回收箱里的回收物品多了,地上的废纸少了;课间追跑打闹的少了,做有意义活动的多了……文明,在校园已蔚然成风。

二、寓教育于细节

在实施细节德育的进程中,我们力图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一次,一位学生像旋风一般奔跑着下楼,值日老师叫住他。他说,我是科代表,赶着去拿作业本。“你不知道上下楼梯的要求?”值日老师追问。那位学生一脸的茫然。那时学校专门围绕“学生不文明行为”重点检查,已经持续了一个学期。看来,建立制度仅仅是制度建设工程的起始阶段,使学生了然于心、落实于行才真正进入制度建设的攻坚阶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监督、落实与反馈!

“案例点评”,又是我校德育管理中的一大举措。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点滴小事,捕捉有针对性的德育资源。每月,针对捕捉到的案例,拍成照片进行公示,并配上一段朗朗上口的警示语,使学生对公示的不文明行为铭记在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则通过全校广播会进行案例点评,让全体学生引起共识!另外,学校还与居委会取得联系,让居委会的人员随时留意我校学生在校外的不文明行为和优秀的案例,及时反馈。学校把反馈的信息作为德育的资源,也在学生中及时传达,以点带面,教育学生在校内校外都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确实,用学生中发生的错误来教育,有时比空洞的说教、严厉的批评还有效。而这些细节不可能因我们刻意地寻求而闪现,它往往点缀在学生学习轨道上或生活琐事中,只有善于捕捉才能及时、有效地将它转化为教育契机,成为转变某种不良行为和转变问题学生的巨大动力。习惯于大手笔的人常常对细节不屑一顾,这好比一个用惯了百元大钞的人,很难再想象一分硬币的用途。敷衍了事、急于求成的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看不到细节,不把细节当回事,不可能真正感悟德育的真谛,因而也无法体会细节的功效和魅力。

三、寓关爱于细节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

我校先后接纳了三位听障学生,遵循“普特融合 共同提高”的教育理念,力求让听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上课时,用期待的目光去征询他们;下课时,和他们一起玩耍;天冷了,嘱咐他们多穿一些衣服;生病了,主动为其买药、送水。而最重要的是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那幼小稚嫩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分层教学,给听障学生同等的教育发展机会。我们通常采用间隙辅导法:课上,教师经常利用学生自由读课文或者思考讨论问题的间隙,走到听障学生身边进行个别辅导;直观教学法:教师经常借助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或影像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碰到问题时,也绝不用“谁来帮助他?”这样的话,而是努力地寻求一些策略、方法,做到让帮助无痕于课堂教学中,保护听障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内驱力,树立学习自信心。

伙伴助学是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听障学生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学生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助学伙伴以个人或助学小组的形式出现,给予听障学生适当的帮助。当然,在挑选助学伙伴时,要注意到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学生,还要遵从自觉自愿的原则。同时对助学小伙伴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辅导态度、辅导方式、记录其学习情况方法及与人相处的经验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坚信只要真心实意地从细节处帮助听障学生解决问题,热心扶持,他们一定能做到最好!

四、寓榜样于细节

在德育实施中,我们想了许多办法,组织了很多活动。但很多时候“德育依然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重视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主题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略了让一时的良好行为变成长期自觉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烧开一壶水需要水温达到100度,我们的许多德育只烧到前50度(认知和行为),更为艰巨的后50度(行为习惯)尚未烧开。

水,只有沸腾了,才能升腾起激情的热浪;人,只有自律了,才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作为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严爱有度,垂范有方,和学生一起,将每一件基本的事情做好,将每一个基本的习惯养成,让习惯成为自然,习惯成为品质。烧开德育这壶水!

学生早们要求做到三点:站好队、走好路、做好操。集合时做到快、静、齐;队列行走要走直线拐直角,步调、步幅、摆臂的动作幅度要求整齐一律、和谐一致。而作为教师,你要使班级的早操收到好的效果,除了常抓不懈,还要从严从细。你首先要学会学生的每一节早操,这样,你才能对学生加以指导。因此,我们的教师都会做学生早操,在我们学校,学生的早操训练并不单单是体育教师的事,早操上的落后生会像语文、数学学科上的学困生一样会受到单独辅导的机会!整齐划一的出操培养的是学生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如今,学生早操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五、寓特色建设于细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我校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警校。根据少年警校的特点,并适应学生年龄、心理要求,把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参与日趋复杂的交通作为教育的起点,确立了以宣传交通法律法规以及交通安全知识为载体,以交通安全常识、五自实践常识为重点的知识目标。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前聋儿 识字学语 训练方法 教育策略

1 识字学语的依据。语言康复旨在使听力残疾的人获得所要求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识字学语就是根据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相联系的特点来充分调动聋儿视觉器官作用,强化聋儿各感官交替参与语言学习,力求做到语言训练“视、听、说一体化。从这点上说,我们在开展特殊教育之初,就得了解汉字的主要特点,以及聋儿识字学语的条件。在这两点上,尤以聋儿识字学语的条件为重要。聋儿识字学语,就是充分利用聋儿视觉敏感度较高的特点,以克服听力障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聋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可缩短聋儿语言康复的时间。

2 如何开展识字学语的教学。主要方法如下:

2.1 直观演示法:适用于初学汉字的聋儿,主要学习名词、动词。方法是循序渐进①认识词语卡片:在每天活动中,教师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幼儿认识卡片,从两三张开始,教师示范演示,让幼儿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跟读。②找出卡片,对已经教过的卡片,教师采用“找一找、看一看、对与错”的方法来复习。先是教师念一张卡片并伴有动作的演示,然后教师找出一张卡片。请幼儿来判断老师找的卡片是否正确,如错,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意思找出正确的一张卡片,运用此方法时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听力差的幼儿一定要用实物、动作进行操作演示,对听力好的幼儿训练找卡片时,可不用动作演示,而且要避免无关动作和实物对所学词语的影响。

2.2 语境游戏法:此方法可运用于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粮”,是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适时出示词语卡片让幼儿认识。以学习动词、形容词等比较适合。

2.3 情景表演法:此方法比较适合已经过半年以上学习的聋儿,因为这些孩子已初步学会了简单的表演,有的大些年龄的孩子已能理解情景表演中基本动作,而且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词语,为学习简单的句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情景表演不要太复杂,要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来设计情景。

2.4 参观法:此方法运用比较灵活,可适用于识字初级阶段以引起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也可运用于有一定识字能力的幼儿让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不过在参观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又要让幼儿知道参观的内容,让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5 个别辅导法;此方法可运用于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优点可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使每个幼儿得到发展。缺点在于由于学习汉字比较枯燥,而且一个幼儿学,故竞争意识不够强,因此必须要有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才能让其专心学习汉字。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感交互技术;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研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6-03

国内外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现状述评

体感交互技术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应用的十大关注技术领域之一。在教学中,体感交互学习具有多媒体视听性和人机交互便利性等特点,它能够高效构建学习情境,融合信息感知,提供一种寓教于乐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并有助于支撑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国内外各科研及教学单位的技术开发者都在积极地研究拓展体感交互学习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体感交互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体感游戏、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技术可行性和零散案例建设,其中微软公司开发的各种游戏体感软件已进入家庭。这些产品和研究均表明体感交互学习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其在各教学应用场景、各学段、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却尚未进入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源体系建设阶段。下面,笔者对南京市展开的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能够充分发挥体感交互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1.研发背景

2014年,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制订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行动方案》,方案中的六大行动工程之一“基于网的教育”行动工程明确指出南京市要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媒体的研究与实验,并围绕中小学部分学科课程,在全市建设新技术教育应用体验中心(基地),逐步形成探索和推广的机制。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开始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体感技术被纳入研究之列。南京市第五幼儿园、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南京市摄山中学、南京华之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的开发与建设。笔者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参与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2.研发思路

本项目的总体研发思路是针对不同学段及不同学科,有侧重地进行体感交互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从资源体系架构层面,综合考虑应用场景、学科、学段等因素。其次,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紧扣学习指导纲要,发挥体感交互和测评两大技术特色,瞄准实际需求点,明确教学目标,选定适切题材,以游戏互动为形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度和趣味性。最后,通过“试用―反馈―论证”,提炼体感交互学习的不可替代的应用规律,总结其教育价值和使用效益,从而为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路线图提供必要的案例和理论支撑。

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领域,体感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视听与动作的多维度综合刺激,符合儿童学习感知和生理心理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走、跑、钻、爬、跳等动作技巧、音律舞蹈训练、常识认知、观察表达能力及其他适龄教学目标,而且能够促进儿童探索环境、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表达自我、解决问题。

在基础教育领域,体感交互技术在创设情境及行为测评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能够弥补常规教学手段的某些局限性。教学者可以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如安全自护和感统训练等),采用“情境引导+自主行为+智能测评融合”的智能交互功能,实现教学流程和效果测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自我管理意识及良好的认知思维习惯。此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身心发育阶段特点,教育者可以弱化体感交互学习的低龄游戏化形式,强调学习辅助及效果测评工具属性。同时,体感技术还可用于体育或类似的教学场景,提供学生动作姿态的定量捕捉和测评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和数据来驱动教学方法创新。

3.建设目标

体感交互学习的研究推广需要丰富和持续的资源体系支撑。首先,需要针对场景、学科和学段的若干维度,归纳总结案例经验,建立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的创新性、可行性、适切度、不可替代性、性价比等标准。其次,通过内容开发、案例建设、效果评估、标准论证的螺旋上升式的、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构建科学均衡的资源体系架构,提供资源建设路线图和内容开发指导,并加速实现其规模推广态势。

根据体感交互学习自身的特点,研究团队从架构和内容两方面构建体感交互学习资源体系,其内容为:①确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段体感互动学习适切开发的题材;②制作系列体感交互学习软件;③研究体感交互学习应用开发流程和使用环境参数;④建设应用案例,形成使用辅导材料和视频资源;⑤通过案例回顾、效果测评、文献调研、专家论证,建立资源建设路线图。

4.技术支撑

体感交互学习需要技术的支撑及硬件的保障。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专业技术团队,采用了国际领先的Kinect体感开发软硬件平台、Unity3d跨平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动画创意制作、OpenCV计算机视觉开源平台及若干自研图形、图像和信号处理算法等手段来开发体感交互学习软件、课件和游戏等资源。

当然,仅仅依靠这些技术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界面的艺术设计和接受学习内容策划方面的专家指导,才能够为资源开发提供全面高效的技术支撑。

5.阶段性成果

项目执行两年来,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针对体感人机交互技术手段在若干学习场景下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从体感安全自护模拟训练、幼儿情境扮演游戏、体能技能训练游戏、感统交互训练和体育测评等五个系列构建了体感交互学习资源体系,并开发了配套的软件和课件资源。经过试用和迭代改进,这些软件和课件满足了基本的使用要求,并在开展各项研究和展示的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好评。

(1)体感安全自护模拟训练

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险情场景,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模拟,构建了安全的代入式学习环境,由学生自主探究,以对应动作驱动虚拟场景的发展及动作因果的反馈,从而实现体感交互模拟演练。展开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强化逃生及安全自护意识。

目前已开发的资源有:①火场逃生资源:针对虚拟的校园火警突况,由学生动作驱动的体感模拟逃生训练软件,具有练习和游戏模式;②交通安全资源:学生在虚拟三维街道场景内学习过马路常识的体感模拟练习软件。

上述的资源均已在试点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接下来,项目团队还将继续开发诸如逃生路线演练资源,家庭和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火场和地震逃生演练游戏、防袭击训练等社会实践和安全自护系列的资源。

(2)幼儿情境扮演游戏

项目团队从幼儿发展五大领域中选取合适的题材,构建了虚拟情境,让幼儿以角色动作进行互动扮演游戏。

目前已开发的资源有:①虚拟场景角色扮演游戏(小红帽郊游记、三只小猪、雪地狂欢等);②实景视频和虚拟道具融合的交互游戏(超级舞者、职业换装扮演、儿童实像与虚拟玩偶互动游戏等);③实景人物抠图融合虚拟场景的交互体验游戏(海底星空、世界大观等)。

(3)体能技能训练游戏

该系列资源属于融合体质、体能和技能学习目标的体感游戏。游戏通过屏幕虚拟场景动态引导学生运动、统计动作数据,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可运动的游戏化体育应用形态。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龟兔赛跑、踢足球(小学版、幼儿版)、保龄球(体验、抛掷方向)、猫接蛋(侧向走停折返跑)、体感弹球(侧向折返+上肢运动)、打地鼠(手眼协调)、切水果(手眼协调)、太空Boom(体质+反应)等。

(4)感统交互训练

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项目团队利用体感交互技术的优势,结合人与器械、人与计算机的多重交互,辅助脑瘫、唐氏综合症、孤独症等感统及官能康复训练,提供测评数据。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沉香救母感统平衡木和8字环训练软件资源(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并已在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进行了常态化的应用。

(5)体育测评系列

体育测评具有依托体感(人置、姿态追踪和三维空间测距)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捕捉、检测、指标判定及结果反馈的定量、定标测评功能。

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有:单杠引体向上、跳绳等体质锻炼测评软件。

反思与展望

两年来,南京市的体感交互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项目基本达成了预期的阶段性开发目标,验证了体感技术在游戏活动、安全自护、智障个性化训练、体育测评等应用场景的技术可行性和场景适用性,也取得了诸多的应用需求点的信息和思路,并初步地应用了资源开发成果。

随班就读辅导总结范文第8篇

一、小班额的现状优势

一提起小班化教学,一向面对大班额教学的很多教师不觉茫然无措。静思之其实不然,小班化教学有其大班额远不及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充分挖掘小班额有利的条件和优势,扬长辟短,并在教学策略中有效运用,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学生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毋容置疑,面对几个学生到一二十个学生的班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表情的细微变化,洞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关注度的极大提高,使其能够产生快乐、喜悦的健康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个性心理的发展,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参与式教学效果更佳

小班额的教学,一般分为三四个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有效组织小组学习,时时掌握小组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密度增大、频率提高的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可以充分、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才能更加到位,使得参与式教学效果更佳。

3.师生关系真诚融洽

在课堂教学中的任何环节,教师几乎都能同时和所有学生交流,教师随时在学生身边,师生间、学生间距离变小,交流变多,师生关系真诚、融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积极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在小班化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小班额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用其所长,避之所短,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行为反思

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中,我大胆探索,潜心琢磨,形成了结合实际、富有成效、简便易行的一些做法,反思、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自己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分享,以达到研讨商榷、共同提高的目的。

1.因材施教真正落地

相对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有其难以完全消除的盲点和无法顾及的盲区而言,在小班额教学中则完全可以消除这些盲点和盲区。由于大部分班额在20人以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完全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和学习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开展富有针对性地教育。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措施、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让因材施教的真正落地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作业面批高效运行

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难以做到作业面批面改,对于在作业中反馈信息的处理,难免存在时间差,相对滞后的情况在所难免。而在小班额教学中,作业完全可以采取面批面改的形式进行。教师在面批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大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在作业面批的过程中,针对一些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加以纠正辅导,让问题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在作业面批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行为中的缺失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手段,为有效教学赢得时间。

3.参与式教学有效开展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参与式教学策略,教师有能力有精力时时、事事掌控课堂。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等参与层次和形式会更加多样有效。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的把脉更加有效,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会及时跟进。在参与式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密度增大、参与焦点更加聚焦、学生出彩的机会更多。参与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大大奏效,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参与式课堂教学。

4.分层教学招招见效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是的,教师一定要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面对小班额,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客观、全面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教学,这样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顾及到每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更加准确的区别对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能做到个别辅导有时间,培补工作有重点,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压力下得到个人的最佳发展。

5.评价方式精准多元

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式,如即时评价,多元评价,分层评价,形象评价,弹性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鼓励评价,集体评价等。这些评价策略在大班额环境下实施,难免出现偏面性和以点带面的现象,而在小班额环境下则会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准度,强化评价的激励机制,提升评价的导向功能。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对学生多一次肯定和鼓励,学生就多一次内在的体验、生命感悟、情感释放和理想追求,精准多元的评价策略,利于学生找到自我,便于学生找到自信。

6.德育教育快捷实施

学校每周抽出一两次时间,集中全校学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室外活动,让学生在心神愉悦、其乐融融的活动中学会集体生活的能力,切身感受集体的力量,有效培养团结精神。也可以集中全校学生组织开展绘本阅读,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形象直观、入情入理地洗礼言行、净化心灵,培养人间真情,学会关心别人、关爱他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实效。及时有效的开展集中德育教育,这在大班额环境下很难做到,难以奏效,在小班额环境下可轻松实施,快捷高效。

7.走班参与微课教学

鉴于微课教学用时少,焦点清,重点明、教学内容集中的特点和小班额环境下学生便于组织的有利实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效组织走班微课教学,及时加强教学重点内容的系统化,高效整合教学难点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微课教学内容的学习,既便于深化系统知识、升华知识衔接,也可以拓展所学知识的外延,达到承前启后,纵横延生的教育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