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发现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墙壁、天花板、桌面、地面等之间的关系,积极发现空间的两个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学生心理上有了满意感,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法

它是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和研究方法诱导迁移,让他们充分讨论的一种方法。学习对数函数时,前面已学过了指数函数,都是从定义及其一般形式、图像形状和作法、性质及应用三方面研究的,对数函数仍然研究这几个方面。学生顿有所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展开了“对数函数”内容学习。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学生整体轮廓清晰,方向明确,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方法。

三、强调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首先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复数”时,先强调:有一种新数,十八世纪以后,它就在数学、力学和电学中得到了应用,现在已成为科学技术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工具,它就是复数。然后由数的概念推广引入复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直接法

它是一种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三垂线定理”时,先把定理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后,然后证明过程十分容易进展。

五、反馈法

它是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后,学习它在求值、化简、三角恒等式证明的应用就水到渠成了。

六、设疑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如,学习“球的体积”时,先给学生提出:我们能否利用前面柱、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出球的体积公式呢?将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等于球半径的圆柱,挖去一个以圆柱的上底为底面、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剩余的体积与半球的体积会相等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使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十分顺利。

七、故事法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阅读与思考;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观

1 前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编写说明说:设置 “阅读与思考”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在其教材导引中也指出:开辟“阅读与思考”等拓展性栏目,为师生提供选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数学实践、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教师重视高考的知识要求,较少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要求,习惯于“填”,忽略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而学生惯于“听”,一方面疲于应试,另一方面是缺乏对阅读材料的了解与认识,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栏目的形同虚设,有违教材编写者初衷.

本文试从栏目内容分类、栏目对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对“阅读与思考” 栏目的功能进行阐述.

2 “阅读与思考”专栏的内容分类

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将“阅读与思考”根据内容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加深,如“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第二类属于数学史的介绍,或数学思想的反映,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画法几何与蒙日”、“欧几里德《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割圆术”、“笛卡尔与解析几何”、“海伦与秦九韶”、 “斐波那契数列”、“坐标法与机器证明”;第三类属于教材相关内容的应用,如“错在哪”、“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概率与密码”.

3 “阅读与思考”专栏对教师有何作用

3.1 从“阅读与思考”专栏中学习数学史,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包括从历史上考察数学进步的数学史,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图表表示的具体的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和逻辑演绎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模型,以及数学美等.

通过阅读“对数的发明”,认识到16、17世纪之交,改进天文、航海、工程、军事等方面繁杂的计算问题是对数发明的背景,即发明对数目的是为了简化计算。从而不难理解等式是高一级的乘法运算向低一级的加法运算的转化。这种由高级到低级的数学转化思想,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的十六进制、十进制、八进制、最后到二进制的数学理论转化。从对数的发明还可以看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建立对数和指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表明,使用较好的数学符号体系对于数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数学符号体系大大地节省人的思维负担.

通过阅读“函数的概念的发展历程”,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背景,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数学概念的严谨化、精确化过程,都是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不懈努力、深入研究的结果。函数体系及其演绎过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2 学习“阅读与思考”专栏,总结模块结构之间关系,提高数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再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是“充电”;另一方面是为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通过Venn图形象地解释了,再举事例进行数学实践,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我们对集合概念及集合运算的认识与理解。“错在哪”通过对例题“已知且,求的取值范围。”的正确与错误两种解法的分析与对比,运用线性规划观点,强调了与的相互制约关系,加强整体观念的树立。较为清楚地复习与总结了不等式与线性规划模块的内容.

3.3 教师学习“阅读与思考”专栏,并对专栏内容进行整理与补充、思考,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

如“错在哪”中,如果将例题改为“已知且,(1)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2)求的取值范围。”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线性规划观点的运用明确,这就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了.

适当补充专栏内容,为学生提供素材以期达到复习回顾模块知识的效果。如介绍高斯求……的故事:在德国一个小乡村,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岁的高斯即刻回答:。老师感到极大的惊奇和诧异,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高斯的速度也太快了,而且准确!其解答方法如下:

……=+……+

==5050

高斯是分组求和的方法,敏锐而快捷。同时也为以下“倒序求和法”及等差数列的以下两个结论相关提供思维模型,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我以前给学生的解释是:我们编程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帮我们解决问题,类似于高斯公式的规律,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直接使用公式,不是让计算机帮我们解决问题,而成了我们来帮计算机解决问题了。当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公式可用时,如何让计算机来解决呢?有规律可循,我们就能利用循环,让计算机充分发挥它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极快的运算速度,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一句话,程序设计时要跳出“人”的思维,采用“机器”的思维。

这种“机器思维”,看似笨拙,却来得简单,我们只需要根据规律,让机器重复运算,不需要太动脑筋思考复杂的解法。“算法”的本质虽然也是解决方法,但它是给机器准备的,不是给人工计算准备的。

现在回头来看,这种思想与后来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不谋而合。根据周教授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很好地概括了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相关学科研究和思考时应该遵循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计算思维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步入程序设计的大门。

一次在让学生设计一个带单位运算功能的计算器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仅仅是布置下去任务,并没有仔细考虑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当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单位运算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时,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个数学问题、编程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

表面上看,单位运算还要取决于数值运算的类型:对于一级运算(加法、减法),单位是不需要参与运算的,只要转换为相同单位即可,如1米+2米=(1+2)米;对于二级运算(乘法、除法),单位却要参与运算,数值和单位同时分别进行运算,如2米×3米=(2×3)米2,10米÷5秒=(10/5)(米/秒)。虽然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一级运算中单位不参与运算而二级运算中单位却要参与运算?

在网上与一些信息技术教师讨论,大家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一级运算隐含了一个特殊条件,即单位必须相同,运算才有意义;有人认为一级运算中的单位其实也参与了运算,只不过因为单位相同,看不出是运算过的;还有人认为,单位运算有可能采用的是逻辑运算而非算术运算规则,1米+2米中的单位“米+米=米”就类似于逻辑运算中的“1+1=1”了……

继续深入讨论,最初的数学问题逐渐转变为哲学问题。为了把问题简化,避免在举例时出现众多单位,我把所有单位都用“U”来表示,无意中这个“单位”就成为一个变量符号了,写在纸上一看,不由欣喜若狂!――管它什么一级运算、二级运算,只不过是变量的加减乘除、多项式的四则运算,所有的运算都遵循数值运算的法则!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于新课引入处精心设疑,诱思激趣

新课引入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发学生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出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他们探究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教师在新课部分设疑前,需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一些重难点部分设置疑问,帮助学生们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加强他们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要在设疑环节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激发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我在新课引入环节设置了疑问,并且引入了一个故事情境: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他们列了一道数学题1+2+3……没过多久,高斯就给出了答案。不光其他学生,就连老师都感到?O为惊讶,一开始老师还以为高斯“胡闹”。可是,一听到高斯说出来的结果,老师真正的震惊了。此时,我问到:“同学们,你们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究欲望十分强烈。接下来,我引出了“倒序相加法”,学生们学习了这个计算方法后也都试着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果然都能快速地得出答案,学生们的脸上透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在这个课例中,我利用一些疑问来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计算方法的欲望。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疑问,可以点燃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们逐步养成质疑思维,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深化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结构、教学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利用一些习题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可是,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并无法帮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而利用巧妙的设疑,制造一些“陷阱”,给学生们造成思维冲击,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让他们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题无数,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利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不如对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设疑,帮助学生们把握数学的规律,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我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我利用一道例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换,如改变原题的条件、改变原题的结论、改变原题的问题来促使学生们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变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综合地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和求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剖析,将其疑问和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然后利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问题,提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

三、于思维困顿处灵活设疑,柳暗花明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解决一道习题时,这个习题给自己的思维造成了阻碍,出现了“卡壳”现象。当评价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探究把这道习题解决后,我们对这道习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也验证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因此,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们的思维,在了解了学生们的思维状况后,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设置疑问。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剖析习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解习题的原理。当学生们最终将习题解决后,他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此时,学生们对这道习题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这道习题,而是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46-01

前言

数学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相关技能与能力,进而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现实中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想学习数学,最终没能完成中职数学学习任务并达到各种学习目标。因此,通过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原因的内外因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现有的数学学习状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主客观原因

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数学兴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00名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仅占12%,不感兴趣或兴趣薄弱的占88%。结合问卷,通过进一步对部分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原因问卷调查与谈话,总结出如下几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

(1)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

(2)内容枯燥无味,难理解;

(3)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原因分析:首先,学生学习数学没有动力,中职生与高中生不同,不需要面对高考,很多学生不明白中职阶段开设数学课的目的,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他们更注重的更实际的专业技能。其次,数学教科书没有语文、历史、物理等其它基础学科的趣味性,也没有专业学科的实用性,学生们看着课本都觉得泛味。

此外,不少学生认为进入中职主要任务是学习一门技能,专业课才是“主科”,更没有面对高考的压力,加上数学难学让他们早早就产生了心理排斥。

二、提高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策略

1. 从数学故事、数学家故事入手

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数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学史所提供的丰富的史料无疑将启迪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各种重要概念和理论。因此、把数学知识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实践数学

2014年新大纲规定中职数学学习任务之一,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应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高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各个知识点的用途(包括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在知识结构上的应用),实际上在课本的引入部分有一些,但学习完毕后应该与学生探讨更深更广的用途。

3. 活跃课堂,营造对话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若能营造一种像“铿锵三人行”、“实话实说”等电视栏目那样的氛围,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那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兴趣,并为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智慧和潜能迸射出耀眼的光辉。

师生对话

下面以一个数学课例《等差数列》为载体,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剖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1+2+3+……+100=?,然后看哪个学生计算得快而准,做完的举手。有部分小学学过奥数的同学利用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很快就得出结果,老师让这部分同学把自己的方法与其它同学分享后,再引出如下故事:

被誉为“数学王子”的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他10岁时在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一天在数学课上,老师为让全班学生都能安静下来有事可干,要求他们把1―100这一百个数加起来,许多同学都是一项项相加,计算这个冗长的算式,高斯并没有马上动手,他只是细心地观察一会,就立即写好了答案,第一个交到了老师的桌子上。在大家的惊叹声中,高斯讲了他的算法:“从和式的两端开始,首尾两项依次相加,1+100=101,2+99=101,……,50+51=101,共有50个101,从而答案是101×50=5050”如此简单快捷而又准确的计算,令大家眼界大开敬佩不已,高斯因而获得了“神童”的赞誉。

说到这,老师接着上(1)式,写下:(2)2+5+8+11+……+1001=?,要求大家利用刚才的方法,(首项+末项)项数2求得等差数列的和。很多学生把代入公式时把项数搞错,有些学生则根本不会做。

老师:以上(2)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每一项比它前一项多3.

老师:也就是说,5=2+3,8=5+3=2+3+3=2+3×2,11=2+3+3+3=2+3×3……我们可以把(2)式化成:2+5+8+11+……+1001

=2+(2+3×2)+(2+3+3+3=2+3×3)+……+(2+3×333)

实质是对1-100这100个数求和,是一个计算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前100项和问题。

在师生对话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乘方”的与众不同,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了解决问题。

生生对话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一、巧用数学故事创设情境,让学

生迷上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教师可结合课堂知识内容穿插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给数学课堂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例如,在讲“椭圆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用“神奇的刁尼秀斯之耳”,带领学生“走进”古希腊的西西里岛监狱,感受椭圆性质带来的神奇力量;在讲“递推数列”时,教师可以讲述古印度“世界末日”的故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计算欲望,去探究其中的数学规律,计算世界末日是否会真的到来;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可利用10岁小高斯求和的故事和世界七大奇迹泰姬陵寝图案宝石的个数设计悬念,让学生去感叹小高斯的聪明和泰姬陵的豪华奢靡;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棋盘上的麦子”的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去感受等比数列求和带来的魅力。

二、巧用数学幽默调节气氛,让学

生迷上数学

“学生在课堂中高高兴兴地学,或是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来点数学幽默,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例如,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时,忘记了小数点,教师可以及时来个笑话:数学家同女朋友在公园漫步,女朋友问他:“我满脸雀斑,你真的不介意?” 数学家温柔地回答:“绝对不!我生来最爱跟小数点打交道。”学生不仅不会生气,而且会印象深刻,从此再也不会忘记点小数点。

又如,在讲“充分必要条件”时,有个数学教师风趣地说:“我非常爱我的老婆,一天老婆问我,她是我的什么?我说:你是我的对称轴,如果没有你,我找不到另一半自己;你是我的值域,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该去哪里;你是我的必要条件,也许你可以没有我,但是,我绝对不能没有你!”学生哄堂大笑,不仅佩服了教师的幽默,更体会了充分必要条件的含义。幽默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力量,只要教师将数学幽默发挥在关键时刻,定能发挥这种神奇艺术带来的力量,学生在感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数学。

三、巧用数学实验实践探究,让学

生迷上数学

“看过了,你忘记了;做过了,你记住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具,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在讲“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一支笔尖、两支笔尖、三支笔尖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绕教室一周,看能否不掉下来。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三次游戏中能否都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结论后,让学生继续用只用两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绕教室一周,可以有哪些方法?为什么?通过这个实验和思考,学生能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其推论。

四、巧用口诀记住公式,让学生迷

上数学

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学公式繁多且记忆困难,学生也常常因为公式记忆困难,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信心。若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总结出一些诙谐上口的记忆口诀,往往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爱学、乐学。

五、巧用数学实例联系生活,让学

生迷上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若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感觉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在讲“容斥原理”时,教师可以编排学生外出旅游情景剧,模拟学生购买饮料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容斥原理;比如学生迷上了体育彩票,天天潜心研究,教师则可结合概率的教学,带领学生计算特等奖的概率,使学生掌握概率求法的同时又能认识彩票只能作为一种爱好,而不能痴迷。

又如,在讲“二分法”时,教师播放“幸运52”中观众猜价格的录像,使学生在替观众未能猜中价格惋惜的同时,体会猜商品价格中蕴涵的数学常识。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教学;激发;调动

高中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比初中数学更强,内容含量也更大,是高中阶段令不少学生畏难的一门课。一些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考试失败后,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最终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成了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业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提高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是实现新课程一系列理念的必要前提。高中学生面临高考,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很多高中生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而是为了高考的分数,是纯粹地为学而学,被动地学、没有兴趣的解题训练,这种学习模式导致学习效率低,而且收获小。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为此,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巧设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对学习兴趣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课堂内容设置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更利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此外,课堂内容设置的有效性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习效率。学生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教师可通过一些讨论式或者是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兴趣才会跟着调动起来。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学习成绩也会随着兴趣的提升逐渐得以提升。

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启智之祖。”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时,便会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为此,数学教师可利用问题的趣味性,创设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促使他们愉快学习。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内容时,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读小学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刚读完题目,高斯立刻给出了正确答案:5050。那同学们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呢?此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反响强烈。在学生们的反响中开始了今天的新课“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之倒序相加法……过渡自然,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数学 “动起来”

数学学科由数字、符号组合而成,传统的说+板书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理解不透,长此以往下去,会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一些特定章节,可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图形规律以及运动变化的原型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可借助动画,将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再通过对比观察,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分析“三角函数y=A sin(ωx+φ)”的图像一节内容时,单纯的板书很难展现出y=A sin(ωx+φ)和y=sin x的图像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变换规律则显得更加直观清晰。这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数学“动起来”,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新鲜感、惊奇感,更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创建宽松的学习情境

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师生发自内心,主动积极,真诚交流、探讨的高效课堂。如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投入真挚的爱,无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舒心的事情,教师要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尤其在学习上、生活上,要多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慈爱的温馨,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化为内在的积极动力,积极去探求数学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热爱这份职业的真情。生活中不煽情,课堂上不矫情。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情感理论教育上,精心设计每一节数学课,用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争取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好,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以特有的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也能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更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探讨兴趣。

五、作业评价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建议,作业评价也要随之进行改革,要调整以前分数“一刀切”的单一评价方式,将多种评价因子融入其中,如作业完成的质量、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具有创新等,评价方式要以分数评价为主,评语评价为辅。评语主要以激励式的评价为主,要挖掘学生的优点,委婉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评价要体现出区别,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评价也要体现出发展性原则,当学生很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水平也随之有所提高时,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促进他们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将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总体上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教学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与行动并行,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多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另一面,让他们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都能在兴趣的激发下真正爱上数学学科,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竺仕芳.激l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信息技术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社会的结构,是当今发展知识经济的支柱之一。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类生活都离不开软件。因此,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乃至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计算机软件基础》(以下简称《软件基础》)课程是不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没有计算机其他基础课程作为基础,要讲授好这类课程,实践成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立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软件基础》教学模式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实需要和理论契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探索了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融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基础》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但由于专业的原因,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差别影响学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别,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技能掌握参差不齐,部分发达地区学生高中就接触过相关基本知识,而有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生学习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学生专业差别,导致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修养也存在较大差别,有的专业理工基础比较好,有的专业偏重文科,在《软件基础》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进度,难以确定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密集。《软件基础》以某种计算机语言为实例(比如visual basic),不但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还要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等内容,达到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简单编程,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有限。

3、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存在不匹配。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生实践得到保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容易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技术手段得到改进,教师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多媒体教学,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演示,但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忽视了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达不到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改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基础》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基于任务驱动的《软件基础》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产生了良好效益。主要分为五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任务设计。任务设计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任务设计应与实践案例结合。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前者任务简单,后者综合性强。“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寻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针对《软件基础》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内容,设计相关具有实践性的任务。例如,讲到循环问题的时候,设计如何利用不同循环结构,实现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程序的任务,即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将所学内容融入问题的解决中。

第二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自然真实地引出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例如从高斯求和引申出循环求和,再给出特殊条件下的多数求和,引入循环的程序结构解决高斯求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接受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授受任务后,教师帮助分析任务,对任务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原则原理、技术方法、步骤过程、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任务,考虑要完成任务需要的条件,需要引入哪些结构,这样学生就会针对所面临的情况来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不仅了解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还会了解到自己尚欠缺的是什么。

第四步: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分析问题,并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对于将思路转化为程序设计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协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该阶段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步:评价任务、归纳总结。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上机实践的情况,适时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全面掌握知识点,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完成上机任务后,教师可以把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一步步分析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思路构思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模式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是关键。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要紧贴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任务应少而精,体现核心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实践过程是灵魂。《软件基础》的“任务驱动”教学应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通过学生的上机操作环节,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训练学生形成应具备的计算机思维,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学和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3、总结评价是核心。由于“任务驱动”教学围绕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而展开,因此,教师及时、科学的总结评价在在《软件基础》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个任务都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结论

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基础》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克服了当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实践证明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邹云松,涂海燕,赖 祥,军事经济学院;凌晨,总后后勤科研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