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妇女总结

留守妇女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留守妇女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1篇

一、全市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基本情况

市女性总数为100.45万人,0-18岁的儿童35.62万人。

1、留守妇女整体情况。全市现有留守妇女4709人,占全市妇女总数的0.47%。其中,18-30岁以下的805人,占17.1%;31-45岁的2490人,占52.9%;45—60岁的1251人,占26.6%;60岁以上的163人,占3.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22人,占32.3%;初中文化程度2934人,占6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53人,仅占5.5%。

2、流动妇女整体情况。全市有流动妇女20520人。其中,18-24岁的5666人,占流动妇女总数的27.6%;25-49岁的12220人,占59.6%;50岁以上的2634人,占1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871人,占7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649人,占28%。流动妇女中,市内县区间流动7254人,占35%;市外流进13266人,占65%。

3、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全市留守儿童3574人,占全市儿童总数的1%。其中,高中阶段的55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6%;初中阶段的1508人,占42.25%;小学阶段的969人,27.1%;幼儿阶段的541人,占15.1%。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居多,占69.3%。

4、流动儿童整体情况。全市流动儿童5162人。高中阶段414人,占8%;初中阶段1670人,占32.4%;小学阶段2269,占44%;幼儿阶段602,占11.6%;未入园婴幼儿207人,占4%。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居多,占76.4%。

二、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现状

1、家庭情况。留守妇女中绝大部分年龄在30—59之间,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9.5%。青壮年妇女留守农村,承担了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子女教育、老人瞻养等大部分责任。91.1%的留守妇女因为从事家庭农业生产有自己的收入,但有420名妇女因为是“无地农民”,专职从事照顾孩子和老人,自己无收入来源。由于市各县区之间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本市内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留守妇女的丈夫75.7%的在本市内务工,市外省内务工的1083人,占23%;在省外务工的61人,仅占1.3%。从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丈夫打工的年限看,5年以上的占了53%,务工人员已在打工地成为较为稳定的打工群体。丈夫回家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家庭责任感,被调查的留守妇女反映,丈夫每1—2月回家一次的占92.4%,每半年回家一次的有7.4%,每年回家一次的有0.2%。

2、留守原因和生活状况。市有较充沛的农业土地资源,58.8%的妇女因为照顾孩子,15.1%的妇女因为赡养老人选择了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生产。7.2%的妇女有进城务工的想法但找不到比从事农业合适的工作。留守妇女家庭中多数都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上学的家庭占48%,两个孩子上学的占26%。调查中有的妇女表示,因为工作时间与照顾孩子和老人相冲突,选择务工很难,即使当地企业招聘女工,也不能兼顾家庭。也就是说,因为家庭的需要,绝大部分已婚育的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家庭。这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顾家的传统分工模式仍然是农村的主导家庭模式。74.3%的留守妇女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8.3%的从事加工业;12.5%的选择就近打工或其他行业;只有4.9%的留守妇女没有参加生产活动,专心照顾孩子、赡养老人。55%的留守妇女感觉劳动强度大;16%感觉教育子女压力大;18.4%感觉心理压力大或身体不好;只有2.3%感觉缺乏安全感;不到1%的留守妇女夫妻感情出现危机,这些感受与其它家庭内妇女的感受基本一致。

3、流动妇女生活状况。流动妇女外出流动原因众多,大多数妇女外出打工主要是增加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有8.4%的流动妇女跟随丈夫进城是为了照顾子女和家庭生活,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27.6%的流动妇女因未婚或未育,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谋生,主要集中在企业或服务业打工;有59.6%的流动妇女是为了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而进城务工。流动妇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文化程度的偏低,使流动妇女无法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职业和工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妇女的就业和自身发展。从总体上看,多数流动妇女生活乐观、安定,绝大多数的外来流动妇女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尽管进城后使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上诸多不适应,但她们感觉到城市生活的新鲜和便利,多数妇女有长期在城镇生活的愿望和打算。

4、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以母亲监护为主。高中阶段在读的488名,就读率为87.8%;初中阶段在读的1507人,就读率为99.9%;小学阶段在读的405人,就读率为98.3%。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入学就读。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2949名,占82.5%;母亲外出打工随父亲生活的只有45名,占1.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有480名,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这种情况下,祖父母一般较年轻,身体健康有扶养能力。

5、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高中阶段在读的333名,就读率为80.4%;初中阶段在读的1620人,就读率为97%;小学阶段在读的2258人,就读率为99.5%。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就读。流动儿童高中、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分别比留守儿童高7.4%和2.9%。流动儿童中,有4965名随着父母在务工地就学,与父母一起生活,占流动儿童总数的90.9%;9.1%的流动儿童随单亲生活。

三、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农村留守现象增加,市妇联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留守妇女儿童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面向广大留守妇女儿童开展有效的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建设。在农村和社区依托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资源,做好“农村父母课堂”的收听收看工作,有针对性的组织留守妇女举办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她们重视家庭教育,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工作座谈会,对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督促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组织对困难家庭进行调研和救助,不断推动活动阵地的健康发展。

二是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流动妇女儿童平安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意见》。在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和企业中,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为流动妇女提供学习培训、健康教育、法律帮助、文化娱乐等服务,维护流动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共享蓝天”大行动,在社会上营造了关注、关心、关爱流动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拓展“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禁毒防艾”宣传、安全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等,增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市成立15所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

三是开展“牵手流动、留守儿童”活动。通过不断壮大留守流动儿童维权行动志愿者队伍、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一步推广开展“妈妈”、“爱心妈妈”等活动,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四无”和“五有”,即无伤害、无失学、无犯罪、无不良习惯;有监护人、有社区联系点、有心理疏导、有社会关爱、有安全保障,不断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各项权益。全市有2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级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有1所家长学校被评为省级流动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区被授予全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区。组织举办了“牵手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同读一本书”捐书活动,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市儿童积极参与爱心图书捐赠,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收到捐赠爱心图书近20000册,书包、文具盒、光盘若干。为2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和5所农村幼儿园捐赠图书,帮助其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

另外,市妇联不断加强大维权格局建设,将留守妇女儿童作为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纳入整体维权工作,为改善其生存发展空间做出了积极努力。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中所有35-59岁农村留守妇女均获得免费检查。在“信贷助推巾帼创业扶持计划”实施过程中,留守妇女受到特别关注。“春蕾计划”、救助“贫困母亲”等活动中,留守流动妇女儿童中符合条件人员全部得到救助。

四、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留守流动现象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现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一是留守现象多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全市共有留守妇女4709人,其中,3450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利津县。在调查中,96%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收入会增加,由于家庭规模小,人口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市农村大多数家庭仍从事传统农业,在土地不多的情况下,家庭中分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的确是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自然转移大势所趋。二是流动人口多发生在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较高和服务业发展的城镇。全市流动妇女20520人,经济较发达的广饶县和区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区。广饶县工业项目发展吸纳了大批流动人口就业,区中心城区商业和服务业是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行业。三是留守流动儿童随着留守流动妇女增长变化,儿童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留守流动妇女数的变化与儿童留守流动变化大致相同,这也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子女成长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我市留守流动现象总体人数偏少,群体规模不大。我市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只占妇女总人数的0.47%,留守儿童只占儿童总数的1%。统计调查的留守家庭中,丈夫在县外市内打工的居多,有75.7%的家庭打工就在本市,23%的在省内市外打工,大部分人员每月都能回到家庭中团聚,仅有1.3%的人员在省外打工,不经常回家,家庭留守人员虽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庭责任,但外出打工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一问题不敏感。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要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家庭这一课题在我市表现并不突出。

(三)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活区域分散,有些普遍性的帮扶措施难以奏效。调查中了解到,我市留守妇女量小,区域不集中,每个村庄仅有很少的几户。流动妇女中在企业打工的多数为25岁以下单身女性或已婚未育妇女,成年流动妇女主要与家人共同经商生活,缺乏组织性,想要有效组织开展普遍性的帮扶活动,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中,市妇联采取了一些措施,创建了2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16所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举行了多次捐赠仪式,发起了多次倡议,但这些措施很难让所帮扶对象人人共享。大规模的投入与解决社会实际需求之间难成比例。我市应更多的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普遍进步,让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和教育是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途径。目前,学校与社会对待留守和流动儿童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视同仁,就学,生活等各方面不存在差异和歧视的问题。城区学校在招生和就读中,流动留守儿童与固定生活在同区的孩子享受同样的待遇。但现实中确有留守流动孩子出现问题较多现象发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道德养成和全面成长,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忙于工作,孩子的不少问题和苦恼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排解,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留下一些隐患。有些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家庭,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与城镇一般家庭相比有差距,儿童生活环境不稳定,易造成自卑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封闭意识较强。

五、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几点建议

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在我市群体不大,但随着黄蓝两大战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农村留守和城市流动人群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之一,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群团组织为重点,社会力量为骨干的长效关爱机制体系。

(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留守人员集中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土地合法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土地收益,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劳动负担。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鼓励外来流动人员举家进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工作规划,由党委政府全盘规划,统筹部署,逐步解决对“留守流动儿童平安之家”等教育活动设施的投入。

(二)因地制宜,强化部门联动,切实解决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流动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流动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流动妇女心理压力等。教育部门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流动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2篇

一、大力促进城乡妇女发展

1、开展城乡妇女创业就业服务。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巾帼在行动”工作,建立全镇妇女创业就业人才库,培植带头人1-2个,打造创业就业示范点3个,激励妇女积极投身经济新领域,新业态。

2、积极推进农村“科技直通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农技、人社等部门配合开展各种适用技术、技能培训,为她们科技致富传递服务。

3、进一步推进农村妇女和农村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扩大宣传面,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者申贷提供优质服务,并对先进创业者积极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二、切实加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

1、围绕《镇2011-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查漏补缺、攻坚克难,争取在终期评估中全面达标。

2、大力推进反家庭暴力工作。开展反家暴宣传活动,常态化推进妇女维权周、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协调解决妇女儿童维权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3、积极开展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关爱帮扶工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整合资源,为全镇留守妇女、儿童建档登记,对贫困者有的放矢地帮扶。同时,围绕市妇联开展的“燕归工程”活动,引导年轻母亲回乡创业和务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关心关爱子女成长。

4、提高妇女维权服务水平。组织妇女干部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利用“妇女之家”、“知心姐姐工作室”、“爱心妈妈驿站”,开展与妇女的交心谈心和心理咨询、法律宣传等活动,引导妇女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各项权益。

三、加强和提升家庭领域工作

1、协助做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关心关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安全。

2、大力开展家庭道德建设工作。围绕市妇联提出的“四大行动”,即:开展家庭美德实践行动、家庭教育促进行动、家庭美德传播行动、家庭关爱服务行动搞好服务,进一步深入推进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好爸好妈好家风”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3、为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实施巾帼创卫行动,以家庭为单位,坚持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搞好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以小家带大家,共创清洁环境美丽家园,将创卫工作与文明家庭创建结合起来,评先表优。

4、积极普及农村妇女健康知识,巩固扩大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和救治。继续做好女性团体安康保险工作,让患病妇女不因病返贫,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

四、加强妇联自身建设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入创建示范“妇女之家”,让“妇女之家”真正成为妇联组织的“坚强阵地”和妇女群众的“温暖之家”。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妇女干部教育,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妇联开展的相关培训,继续落实一月一次例会制度,提高妇女干部队伍素质。

五、开展“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

1、各级各单位举办一次庆“三八”妇女群众会或妇女干部及代表座谈会,总结安排工作,表彰先进,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

2、继续与农技部门联合开展妇女农技春训、与人社所联合开展“燕归工程”专场、招聘等服务活动,为妇女群众办实事。

3、加强妇女普法宣传,重点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开展“三八”维权周活动,集中处理妇女儿童维权的来信来访。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积极履行职能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市妇儿工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妇女儿童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争取政府支持,解决妇女儿童发展实际问题。去年7月,在市长吴存荣主持召开的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上,市妇儿工委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专题汇报,并研究解决了出台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意见、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增拨妇儿工委办公经费等有关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会后,市政府办公厅立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实施两纲重难点问题等方面对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是政府首次下发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文件,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市实施两纲所需经费也逐年增长,20*年我市本级安排教育经费4.4亿元、卫生经费1.58亿元,改水改厕专项经费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612%和10%。此外,市卫生局、市教育局等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将妇女儿童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如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等纳入市政府12项民生工程,并出台了配套实施方案,保证了问题的有效解决。市卫生局编制的《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2007-2011年)发展规划》,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规范开展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市残联编制的《合肥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把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狠抓基础工作,加强妇儿工委机制建设。一是召开了工作会议。市妇儿工委先后召开了妇儿工委工作会议和联络员会议,总结交流各县区、成员单位实施两纲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会议还对12个合肥市两纲中期监测评估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通报表扬。各县区也纷纷召开工作会议推动工作开展。二是举办了两纲监测评估培训班。对成员单位联络员、各县区妇儿工委办专职干部和统计局两纲监测统计业务干部近40人就两纲监测评估的数据采集、审核、上报等内容进行培训。会后,各成员单位及时完成了我市20*年度两纲数据采集任务。在市统计局的努力下,我市两纲监测评估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省两纲监测数据库建设评比中,我市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三是加强示范工作。为发挥两纲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妇儿工委制定下发了《合肥市实施两纲示范点工作标准》,从领导重视、工作机制、宣传发动、监测统计、调研工作等五个方面对示范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下发后,各示范点纷纷补缺补差,有效推动了示范工作的开展。四是调整组织机构。鉴于人动,市和县区均及时调整了妇儿工委领导小组及成员,部分县区、乡镇还重新修订印发了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从组织上保证了两纲的顺利实施。

二、多措并举,促进妇女儿童发展

着力培养推荐,促进参政议政。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妇女儿童实现长足发展。为促进妇女参政,开办了第13期女干部培训班,并首次将女干部培训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使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紧紧抓住换届和干部调整交流的机会,做好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和女干部的推荐、推选和配备工作。市十四届人大女代表和市十二届政协女委员的比例分别为19.7%和27%,市人大和市政协女常委分别占常委总数的26.5%和25.6%。截至20*年底,城区310个居委会中,女性进两委比例达56%,女社居委主任占总数的81.6%。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占总数的29%,较上届提高了0.7个百分点。包河区经过大推荐、大考察、大反馈等组织程序,提拔的女干部占总数的45%,11名女干部担任区直部门和街镇主要负责人。

开展培训帮扶,提高就业能力。以培养新型女农民为目标,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去年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382期,使数万名农村妇女掌握致富技能。通过“妇女创业行动”、“春风送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等举措促进城镇妇女创业就业。20*年共对1.8万名女性进行创业就业培训,帮扶6000余名女性实现再就业,1.1万名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有120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在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代表作经验交流。

保障教育权利,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女子成人教育,帮助5000多名青壮年妇女脱盲,全市女性青壮年识字率为98%;不断完善城乡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去年春季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学杂费,覆盖学校1133所、学生53.3万人;33所标准化、现代化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如期建成使用,可接纳47个住宅区4万名中小学生入学;大力推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工程,共投入县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5206.6万元,三县改造D级危房面积达67670平方米,新建校舍83467平方米;对市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生减免课本费708人次58684元、资助高中贫困生9431人次226万元。通过实施“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发放助学款物90余万元。2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4%,初中入学率为98.67%;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1.8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加强卫生工作,提高健康水平。进一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20*年末,全市共有73所医疗保健机构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同比上年增加了114.7%;继续开展创建“合格爱婴卫生院”活动。2005—20*年三年累计有65所乡镇卫生院获“合格爱婴卫生院”称号,占全市爱婴卫生院的78.3%;每年对长丰县“降消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发放住院分娩贫困救助资金98.6万元,惠及8025名孕产妇;开展“新春送健康、关爱到社区”、“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出生缺陷”等系列宣传活动,并组织19000人参加全国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竞赛,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

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合法权益。一是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将妇女儿童的普法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重点对象之中,在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了市县区百名法制副校长给全市100多所学校10000多名中小学生分别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深入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禁毒和防艾宣传以及平安家庭、“无家暴社区”创建等活动,市妇联全年共接待472例,我市庐阳区益民街道廻龙桥社居委荣获全国妇联、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命名的首批“全国妇女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二是强化司法保障。通过148法律咨询热线、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做好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截至20*年11月,市司法局受理妇女儿童维权案件41件,接受各级人民法院刑事指定辩护未成年人案件163件;三是切实保障劳动权益。其一,开展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工作。通过下发通知、召开现场会、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调查、开展专项检查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开展,截止年底,全市已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1092份,覆盖女职工66000人,签订率达63%;其二,做好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工作。通过劳动年审、举报投诉专查、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有效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共受理查处有关妇女儿童的投诉举报案件1900件,退还女工非法中介费、培训费等3.51万元,清退了童工4名,5.7万名女工新签了劳动合同;其三,大力推进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全市现有参保单位8642个、参保职工32.9万人。截至20*年底,支付生育基金6803万元、1.3万名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切实维护了女职工产期的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氛围。20*年市少儿图书馆接待读者18.7万人次,创办了“新肥少儿商厦分馆”,并建成了省内首家“汽车图书馆”,把书籍和服务送给贫困农村的孩子们。合肥科技馆先后举办了中国自然资源、第五届合肥市少年儿童科幻画展等多场展览,全年共接待青少年观众近10万人次。青少年科教培训取得新成绩。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去年我市承办了省20*年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共获得15个一等奖中的12项,在全国竞赛中,获得了四金、三银、六铜的好成绩。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我市获世界大赛金牌一枚,国家级奖项170多项,省级奖项300多项。此外,各级妇儿工委“六一”期间层层组织安排四大班子领导开展慰问活动,特别是长丰县妇儿工委组织了16个慰问组,由县领导带队,82个县直单位参加。市、县区妇儿工委共慰问学校幼儿园60所,贫困儿童、家庭132名(户),向孩子们赠送了价值17.15万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

三、倾情关爱,大力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4篇

__县妇联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紧跟形势,结合实际,树立了项目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按照“积极向上争取、适应形势自产、专业精准实施”的要求,将妇联业务工作逐步推进形成项目。2014年以来,县妇联向上争取和承接了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计划”工程、“伴随成长”、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普查、“微善风”助学、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6个项目,项目资金以及带来的效益300 多万元,项目覆盖全县34个乡镇(街道),项目受益28000多人。

1.筑牢阵地,从源头上注入维权动力。全面实施“一点二中心一庭两站”项目建设,加强妇女维权服务阵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妇女,上下联动的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一点二中心即与公安部门联合挂牌成立家庭暴力报警点和暴力鉴定中心,与民政部门联合挂牌成立家暴庇护中心;一庭即与县法院合作加强维权合议庭建设,不断壮大了女人民陪审员队伍,2014年参与案件审理23场次;两站即维权咨询站和法律援助站。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健全妇女法律维权咨询站,以及各乡镇妇联、村(居)妇代会依托“妇女之家”建立妇女援助站。

2.畅通渠道,在中强化维权能力。积极实施“免费法律援助”项目。开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并聘请专业律师常年坐班接访,2014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38例,办结率达100%,并为2名妇女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完成2件法律援助案件。

3.延伸触角,在活动中展示维权效力。全面实施“妇女之家”项目,全县34个乡镇(街道)的村(居)实现了“妇女之家”全覆盖,并实行标识化管理。张公庙镇高路铺村被授予第一批省级“示范妇女之家”和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__县__乡牌楼村、__西街道办事处小西门社区2014年被确定为县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小西门社区还被推荐成为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分别开展了“美丽乡村美在农家—巾帼在行动”和“建设文明家庭推动完美社区创建”活动。

4.拓宽领域,在帮扶中扩大维权影响力。__县妇联从2009年起启动了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免费普查项目,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工作。2014年完成宫颈癌免费检查3126人,乳腺癌免费检查2570人,11位特困的“两癌”患者获得了1万元“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

1.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基础建设项目。建立了34个留守儿童工作站,6个心里援助站,目前全县共有2698名干部参与“一对一”活动,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698人,发放帮扶款物共计110万元。2014年耗资15万元,在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起了一个高标准的儿童心理行为校正中心,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铮传教授担纲,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校正工作。

2.实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北京市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的“伴随成长”大型公益项目,__县成为首批项目试点执行单位之一,是常德市目前唯一的项目县。目前,我县有2万多名0—6岁农村家长免费接收了“每周一信”的手机彩信,收到了护理保健、营养饮食、智力体能、合格家长等科学育儿理念彩信,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0-6岁的家庭免费发送教育指导信息,让家长陪伴孩子走好成长中的第一步。

3.实施“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__县__乡中学、__中学被确定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学校,目前__乡中学已经全部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孩子们喝上了放心水。

4.实施“微善风”助学项目。与各乡镇(街道)妇联主席积极配合协调常德市爱心慈善组织“微善风”调查走访活动,目前已经和156位儿童结对帮扶,每人每期1200元,帮扶三年。

1.因人制宜,促进妇女实现技能就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免费职业培训”项目。2014年以来,围绕失业人员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syb创业培训等四大类培训项目,先后举办了电动缝纫、手工编织、纺织挡车工、月嫂和家禽养殖、果蔬栽培等13个专业的技能培训17期,培训妇女843人,全县各类技能培训班中累计培训妇女3126人,占全县技能培训总人数的44.2%。培训合格率和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其中,举办的3期“巾帼创业syb培训班”,培训妇女小老板102人,在全县各类创业培训班中累计培训妇女237人,占全县创业培训总人数的47.4%。特别是2015年,面向全县城镇大龄女性、进城务工妇女实施 “__县2015年民生升温‘八项行动’贫困对象技能培训”项目。截止目前,共举办了二期3个班次的培训,培训妇女195人,已结业的学员中有33人已经走上了月嫂岗位。政府在上述培训项目中累计支付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78万余元。

2.搭建平台,帮助妇女实现自主就业。为妇女搭建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多渠道实施“免费职业中介”项目。2014年以来,先后组织妇女参加 “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关注社区妇女就业专场招聘会、

民营企业招聘周、人才供需现场洽谈会等各类招聘活动14场,已帮助239名妇女成功推介就业岗位。3.创新方式,扶持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激发用工方拓展就业岗位。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中,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妇女,2014年以来,已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613个,其中安置妇女上岗203个,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率达33.1%,落实岗位补贴资金24万余元;加大对“4050”妇女对象的就业援助力度,以落实就业援助为手段,促进城镇失业妇女就业再就业。2014年至2015年一季度,已对473名40-53周岁的城镇失业妇女实施了就业岗位援助,落实补贴资金142万余元,为她们提供了充分稳定的就业岗位。

4.创业扶持,助推妇女实现成功创业。实施“信贷扶持”项目,积极缓解我县妇女就业创业难题。县委、县政府将扶持妇女创业列入《__县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2014年,县妇联联合人社局组织对农村妇女从事养殖、种植业无营业执照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按照“村居妇代会出证明、乡镇妇联机构报材料、县级妇联组织拿意见”的业务流程,办理发放贷款230万元,直接扶持27名农村妇女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43人。这一做法在全市就业服务系统作为“__县经验”得以推广。

1.政策保障不到位。目前,妇联组织实施的政府转移或部分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大多是通过与党政领导的沟通获得支持,关于工作立项、项目化管理、项目验收等过程没有一套完备的项目建设保障体系,缺乏有效的、与妇儿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调控和保障手段体制。例如,农村妇女“两癌”救助途径来源只有新农合、“两癌”贫困母亲救助中央彩票公益金、女性安康保险等保障政策,但新农合政策中有部分患病妇女医药费报销比例偏低,贫困母亲救助中央彩票公益金救助对象名额有限,对于那些病情很严重、家境很困难的患者,缺乏完备的保障服务体系,解决不了看不起病的问题。

2.工作机制不健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尚未形成包括策划、论证、实施、评估、监督在内的机制。往往是项目在程序上实施完毕即宣告该项目的结束,缺乏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开发实施新一轮项目,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等均不到位,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妇女之家、维权咨询站、法律援助站、留守儿童工作站等项目,建设时间稍长,但站点建设机制仍不健全,发挥的作用受限。

3.经费支持不到位。现阶段,各级妇联组织的经费相对较紧, 绝大部分乡镇、村没有将妇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开展活动都是靠临时打报告,请领导批示,所以用于项目投入、管理方面的费用基本没有,往往只有等待上面的经费划拨,而上面又是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阶段总结评比后才划拨,这样对项目实施所需经费得不到保证,尤其是中长期项目,若实施过程中遇到分管领导变动等情况就有可能中断。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管理的意图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以致项目化管理存在无序、低效、不可持续等不足和偏差。

1.人才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县乡镇、村两级妇联干部兼职比例高,100%的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兼职、100%的村妇代会主任兼职,由于身兼数职,使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从事妇联项目建设相关工作,每一个项目也没有专人专职负责。

2.管理专业化不足。对于妇女工作项目化建设而言,目前还只是在进行项目的初步实施,而精准的项目化管理是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现在的妇联工作人员因观念、经验、知识结构所限,缺乏项目设立的深度以及项目建设及管理等专业知识,成了妇女组织项目化管理水平的瓶颈问题。

3.工作方法传统单一。妇联组织以往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搞活动,达到团结、发动妇女群众投身于某项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禁毒宣传周等等,所有活动的运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运动式的,层层发动、典型开路的群众运动,有时候各类活动经常来不及检验,又匆匆忙忙地被下一个活动赶向前方。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方式尚未成为妇联工作方法的主流。

1.项目覆盖面小。从项目的落户上看,一般先选点示范,全面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度慢、难度大。例如“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目前,在__县只有大坪乡、__乡和王家长镇三所学校得到此项目,大坪乡、__乡已经完成建设,__2015年才申报成功,乡镇覆盖率仅占全县的9%。再如“两癌”普查,省里只配套乳腺癌普查资金,每人79元(其中省里配套60%,县里配套40%),而实际每人需要100元,靠配套资金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有限,我县每年享受“两癌”免费普查的人员仅2000多人,免费普查尚不能全部覆盖。

2.项目影响力小。从现有妇女儿童项目来看, 仍然是政府主导、组织引导为主,前瞻性、发展型的自设项目少,部分项目实施中由于多方因素制约,其效果也大打折扣。例如,我县目前支持妇女创业所出台的政策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这项政策仍有它的局限性,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现对妇女的政策倾斜,我们需要经常与财政等部门协调、做工作,效果还不好,机制不顺、合力不大。

3.项目帮扶力度小。例如,在就业方面,近年,县妇联尽管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岗位援助、小额贷款等促进妇女创业就业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从__县职介中心提供的全县近3年的职介业务数据来看,大龄劳动妇女群体就业质量仍然不高,超过45岁的妇女就业难度较大,尤其是制造类企业,基本上都以该年龄段作为招聘红线。现行的大龄妇女就业多以服务类的小微企业和灵活型的就业岗位为主。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多半落实不到位。就业质量偏低。

1.立足业务,确定常规项目。根据妇联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等进行认真梳理和汇总,组织开展针对性调

研,对确实适于项目化管理的工作进行立项,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妇联的有关业务工作和主题活动,都用“项目”固定下来,分解确定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例如,设立“免费法律援助”项目、“关爱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项目等,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带动人、财、物和信息、智力资源的整合,引导妇联基础工作由“活动型”向“项目型”转变,进一步推动妇联工作抓细、抓实、抓出特色,让妇联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2.立足服务,主动争取项目。在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下,妇联组织应根据“政府买单、妇联承办、妇女受益”的工作理念,积极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项目。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组织转移的与妇女儿童有关的实事项目。例如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项目、“母亲水窖__;校园安全饮水计划”工程项目、“伴随成长”项目、“两癌”免费普查项目、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等实事项目,扩大项目覆盖面,用上层项目推进本级妇联事业的逐步发展;二是承接政府转移的与妇女儿童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当前,各地纷纷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将转移出来的有关妇女儿童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或委托等形式,交给妇联组织,用于购买与妇女、儿童等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例如,“农村女童的入学项目”、“农村贫困妇女的生育保健项目”等。妇联组织可以主动申报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承接政府项目实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或者是在政府购买社会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中, 如“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服刑人员子女帮扶志愿服务”,妇联组织可以利用妇女的优势,将社区妇女组织起来,在社区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务,也为这些妇女寻找到工作机会;三是积极争取国际项目和社会化项目。妇联组织要积极争取社会项目、国际项目,如“救灾慈善”、“农村妇女扶贫”等项目,争取新的资源。

3.立足需求,积极自产项目。根据妇联工作实际,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体的实际需求去设计项目计划。相比以前妇联组织为妇女提供的服务来看,除了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这些基础的工作和促进妇女发展、维护权益、扶贫济困这些传统工作外,当前的公共服务应开拓新的思路,创设新的服务空间,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只有我们的项目计划真正体现了服务群体的需求和意愿,才有立项的价值。

1.强化政策保障,扎实推进项目持续发展。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项目化管理走上有章可循,可持续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保证妇联项目建设的经费,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承接项目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配套的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2.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机制。一方面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是管理项目化的核心,在组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充当项目管理的支持者、项目的控制者、战略的管理者。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其合理地融入到妇女组织的组织结构中来,更加有效地支持妇女组织的管理项目化。另一方面明确项目责任主体。明确每一个项目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同时明确项目承担者在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空隙,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实现责任的无缝隙传递。同时,明确各项目分管领导,负责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3.强化人才保障,培养壮大项目管理人才。一是选拔一批项目管理人才。妇女组织设定系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用人标准,努力营造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妇女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项目需求,根据项目实际,直接选聘符合项目实施的管理人才,做到能立马上岗,精准实施。二是加强项目专业人才培养。培养项目化管理人才,要不断丰富项目化管理的专业知识,要“走出去”学,将员工送到标杆组织进行观摩取经,或者分送团队骨干到学校院所或专业培训机构参加专题培训;“引进来”学,外聘专家前来授课, 或者由妇女组织内部具备一定妇女工作项目化管理经验的资深妇女工作者授课,师傅带徒弟,组织现场教学等;“探索性”学,针对一些新开发的项目,没有可参照的管理经验,要边干边学,探索出能有效管理项目的办法,妇女组织只有加大了培训力度,才能增加妇女干部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妇女工作项目化的水平。三是吸收项目工作志愿者。妇联可吸纳一大批不同知识结构、各学科的专家、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员,组建多技能的团队和广阔的有志于妇女工作的志愿者网络,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家庭维权的等多方位的服务。

4.强化监督保障,稳步推进项目取得实效。一是通过专项调查做好前期监测评估。服务群体需求状况是项目申请的前提条件,立项前应首先调查了解服务群体的具体状况,根据她们的实际需求确定项目目标、拟定项目计划、制定策略措施、设计活动内容。二是有计划地推进阶段监测评估。阶段评估即包括项目的半年评估和年度评估,要评估已完成的活动、取得的经验及存在问题,评估的目的是总结反思已执行项目,调整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三是认真搞好终期监测评估。终期评估是在项目执行终结后,由妇联或资助方参与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成果、经验教训、可持续性、后续计划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着力点在于项目成果的转化运用,后续计划的制定,为新项目的申请、今后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无论是前期评估、阶段评估,还是终期评估,都要写出评估报告存档。

(三)积极探索,促进项目由“常规型”向“品牌型”转变。一在传统工作上造品牌。妇联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精品工作,在与基层妇联或其他组织的合作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但是没有严格规范,今后可以优先进行尝试在传统工作品牌基础上的深化型、提升型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化,达到工作重点突出,影响广泛,亮点精品纷呈,最大化实现工作目标的效果。二是在个性化产品上造品牌。妇联组织应将不同经历、阅历、不同需求视角的妇女融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为之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公共产品。积极打造直接关乎妇女生存的产品,如针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建立妇女儿童庇护中心、举办家庭暴力干预培训班等有针对性地对准不同群体妇女的需要,力图改善她们的生存境遇。三是在热点问题中造品牌。例如,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妇女”,2005年的调查表明,全国有4700万年轻留守妇女,且呈缓慢增长的势头。留守的年轻妇女,面临着心理、身体和社会等多重压力,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何稳步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心理援助”项目服务,打造“关爱留守妇女”项目品牌需要积极探索实施。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5篇

__县辖19个乡镇、379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其中妇女人口19.8万,占总人口的47.24%。在编的企事业单位成年至退休年龄段女性3104人,占全县职工的38.99%。当前城镇就业人员总数16037人,其中妇女就业人数5447人,妇女就业率??%。2014年度,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345人,其中妇女失业人数1673人,占50%。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为5231人,其中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人数3178人,占60.75%。

1、受生理因素和家庭角色限制。生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等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应扮演的家庭角色带来的沉重负担影响了妇女创业就业。

2、文化技术素质偏低。不少女性缺乏学习主动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创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女性多,而留守妇女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3、公共服务不完善。缺乏针对妇女创业就业系统性的创业扶持,相应的服务机构也不够健全。妇联部门缺少服务资金。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妇女创业就业的自觉行动。一是通过进村入户、个别座谈、组织妇女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妇女破除陈旧观念,鼓励她们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求发展。二是注重典型的培养,树立巾帼创业带头人,充分利用“三八”节庆进行表彰,并对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发动,使创业就业体现价值、实现致富的思想观念深入妇女内心深处。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6篇

在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提起“春来早手工作坊”,村民们无人不知。这个作坊是该村党委副书记桑乐在村里串门串出来的创业项目。

说来话长,桑乐所在的垫湖村,土地全部流转了,留守妇女连农活都没得忙了。经过挨家挨户串门聊天后,她有了初步的想法:留守妇女也是生产力,能不能发动大家做些“三来一加”项目,赚钱补贴家用呢?

有了创业的初步意图,桑乐结合在村里的了解发现,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不适合长时间离家工作。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担心自己技术不行,一天赚不了多少钱,不太热心做“三来一加”项目。

既然“三来一加”项目不行,桑乐只好另寻门道。不经意间,桑乐发现隔壁的阿姨在家做缝制袜子的手工活。她想,农村妇女和老人擅长的就是缝缝补补,何不做这个项目?她当即联系县城袜子供销商,拿到一批货回村,挨家挨户动员,介绍袜子的缝制方法,给村民计算收益账……因技术简单易学,婆婆媳妇们都很乐意参与,“春来早手工作坊”就这样开张了。

经过两个月努力,“春来早手工作坊”逐渐形成规模。在此基础上,桑乐成功实现与总经销商的直接联系,省略中间多道经销环节,提高了村民加工品的价格。目前,“春来早手工作坊”拥有仓库1间,技术指导员2名,带动50余名妇女就业。除织袜子以外,作坊的业务还扩大到衣料精修加工,留守村民有了更多赚钱机会。

2. 新品销售一波三折

去年初秋,天津市武清区高村镇里老村大学生村官杨代显且喜且愁:喜的是,他到村后引进种植的新品种蔬菜――黄秋葵喜获丰收;愁的是,黄秋葵销路尚无着落。

毕业于天津农学院的杨代显,为了带领村民致富,经过一番考察比较,决定种植经济效益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黄秋葵。由于大多数市民对这一新型蔬菜比较陌生,因此天津本地市场需求量有限,批发商不敢贸然大批量进货。

这是杨代显种植前未曾预料到的。黄秋葵肉质柔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在日韩被称为“绿色人参”。小杨起初只是了解到,黄秋葵在北京市场卖得挺好,并未作更细致的市场调研。他心中计划:等种植成功后,就卖给北京的批发商。但当采收季节来临时,他跑到市场一问才发现,事情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批发商需要稳定的供货商,特别是冬天也要有货。批发商的胃口挺大,但村里的黄秋葵产量太少。没有温室大棚,也不能保证冬天出产。”杨代显说,即使自己把批发价格压得很低,批发商仍然不愿前来收货。

碰壁后的杨代显,尽管最后通过以高档礼盒的营销方式,一家一家地推销,最终解决了这茬黄秋葵的销路,但这一次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创业前的市场调研,应该做得更加细致周到才行,包括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之类的环节都要考虑在内。

3. 两次碰壁找准方向

2008年9月,大学毕业后的卢双华来到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板仓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在摸清了村里情况后,卢双华发现,青壮年劳动力连年大量外出,撂荒土地逐年增加,乡里道路不通……重重困难摆在面前,而这也坚定了他要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决心。

卢双华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村里有种冬瓜的传统。于是他一口气种下了1.34公顷冬瓜,可到上市的时候遇到了“供过于求”的困难,自己种的冬瓜根本卖不动。第一次创业亏了1万多元,宣告失败。卢双华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市场需求才是出发点,前期对市场行情预估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紧接着,他又盯上了林下土鸡养殖项目,找朋友借款10万元,承包下村民的大片沙田柚林地,买来500只鸡苗,准备大干一番。结果还没等土鸡上市,一场疫情又摧毁了他的梦想。两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要创业,对项目的前期功课一定要做好做足,不能脑袋一热,盲目上马。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等因素都要有充分考虑。

汲取了两次教训的卢双华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次他瞄准了生态化土猪养殖。他花了4个月时间,先后到重庆、成都、遂宁等地找生猪饲养大户、专家了解市场行情,学习养殖技术。2011年6月,卢双华凑足了30万元起步资金,养殖生猪100多头。同年第一批生猪出栏,卢双华赚了7万多元。“这一次的路子是走对了,下一步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加入我的养猪大军,一起创业致富。”卢双华自信满满地说。

一个通过扎实的串门调研,顺利做成了带领乡村留守妇女增收致富的项目;一个因前期市场考察欠周到,导致产品虽好销售“梗阻”;一个两次碰壁回头,终于柳暗花明。3个大学生村官不同的创业经历,显现的是同一个道理:前期调研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是不可忽略的第一步。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8篇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问题

*是经济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历史长、规模大。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截至2007年底,我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5市有400402人。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233536人,占40.93%;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未入学的106人,占0.02%。留守儿童总数中由祖辈监护的347820人,占60.96%;寄宿学校的143749人,占25.19%;托其他亲友的67865人,占11.89%;“社会妈妈”监护的11034人,占1.93%;无人监护的110人,占0.02%。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生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5、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6、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4、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