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科医师总结

精神科医师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09

氯丙嗪的问世开创了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新纪元。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精神科临床用药种类也越来越多,给精神科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现将我院近2年来出院的5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选择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520例,年龄14~18岁,平均32.92岁。男234例,女286例,男:女为1:2。住院天数3~427天,平均为40.45天。

结 果

临床痊愈出院215例(41.34%),好转301例(57.88%),未愈4例(0.77%)。520例患者中,住院选择用药及出院情况,结果见表1。

讨 论

自发现氯丙嗪有抗精神病[1]的作用后,人们试图根据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寻找发明更好的抗精神病药,但迄今为止,尽管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增加,其治疗精神病的效果都未能超过氯丙嗪。其中的奎硫平可能与例数偏少或因属于新药初应用于临床、其治疗经验有待总结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痊愈率无显著差别。

氯氮平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公认的疗效较好的药物,尤其是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虽然有较为复杂的不良反应,但在临床监测下使用,相对安全可靠。由于其疗效肯定,对多次复发的或其他抗精神病药疗效不稳定的精神分裂症,选择该药的频率增多,从而增加了氯氮平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似乎取代了使用率原来一直排首位的氯丙嗪。

一些不良反应较大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呈下降趋势,将有可能被淘汰。但奋乃静因不良反应较少,疗效稳定,而在精神科临床选择用药仍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彻底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的有效剂量一定要达到[2],同时这个有效剂量应适当维持一段时期,这在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防止疾病复发有着积极意义,这一点应引起临床精神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已迅速在精神科临床推广应用。随着时代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参考文献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神经衰弱;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37-01

神经衰弱(neurosthenia)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精神压力之下,导致大脑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和躯体功能衰弱。常有烦恼、紧张、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患者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CCMD-3)中有关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1],无严重心脏、肝、肾病史、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头痛105例、头昏111例、失眠114例、多梦66例、易惊69例、胸闷42例、心悸36例、乏力63例、消瘦3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舒乐安定2mg,每3次,失眠重者夜间加至4~6mg;各维素20mg,每日3次;脑复康0.8g,每曰3次;普通胰岛素4~20U,空腹时皮下注射,以出现低血糖反应为度,观察维持4小时,每天1次;抑郁者加多虑平25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益脑胶囊(福州闽海制药厂生产)每次3粒,每曰3次口服,同时进行电针治疗,选穴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以上诸穴交替选用,随证加减。加用G6805-2电脉冲多功能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厂生产),中或弱刺激.每天1次。两组均为30天1疗程。同时由心理医师反复向病人讲解神经衰弱的病因、性质及预后,通过治愈病例的现身说法使病人解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教会病人做渐进性放松训练,每天做1~2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采用神经症筛选表评分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2]。由2名工作5年以上的精神科医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各测评1次,求出各次得分总平均值。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症状大部分缓解为显效;症状部分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2例(70%),显效10例(16.7%),有效5例(8.3%),无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5例(8.3%),显效10例(16.7%),有效28例(46.7%),无效17例(28.3%),总有效率71.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筛选表评分结果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神经衰弱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Beard于1869年首先提出。其病因大多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其中最突出的症状是头痛、头胀、头昏、头晕等头部症状和失眠、多梦、易惊醒等睡眠障碍症状。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以镇静、催眠为主。由于治标不治本,往往使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本研究中,在以往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胰岛素,通过适当地降低血糖后,可使大脑皮质出现保护性抑制,这种保护性抑制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进一步遭受损害的作用,从而减轻大脑皮层的过度紧张,逐渐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此外,采用结合心理治疗可以解除各种紧张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促进患者的认识转变,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的期望,提高患者心身适应能力,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3],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

神经衰弱属中医虚劳、不寐、头痛、健忘等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五志过极,导致气血耗损、阴阳失调,使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治宜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益脑胶囊由人参、灵芝、获苓、龟板胶、石菖蒲、麦冬、龙骨、远志、五味子等组成。其中人参、灵芝、党参补中益气,滋阴生津,健脾益肺;石菖蒲、远志、麦冬、龟板腔、五味子等补肾宁心.安神益智;茯苓、龙骨利水健脾,镇静固涩。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滋肾健脾、宁心安神益智之功效。结合针刺心俞、神门、内关以泻心火,养心血,安心神;肾俞、三阴交滋肾水,上下交通则神安;脾俞、足三里能健胃助脾升阳。针药并施以达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之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第3版(CCMD-3)[S].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13.

[2] 沈渔郭,陶国泰,李从培,等.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6-247.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3篇

――吉恩(美国男性健康联合机构委员会专家)

生活中,上了点年纪的男人,其身体就像一台运转已久的机器,需要一次大修。日前,台湾《康健》杂志总结出男人身边“埋伏”的7大“敌人”,并提醒大家,如果不尽早主动出击,等你上了岁数,这些毛病可能让你吃尽苦头――即使你身体硬朗,平时很少感冒;即使你思维敏捷,记起电话号码来一点也不含糊;即使你精力充沛,伴着香烟、浓茶就能熬上半宿……就算你把自己想象成山一样的汉子,你也可能成为体检中的“问题人物”。

那么,危境中的男性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呢?专家建议有以下7招――

1.拦截心血管疾病:20岁就该关心自己的胆固醇。

据统计,由于女性拥有雌激素的保护,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时间约比女性早10年,他们患冠心病的几率是女人的3倍之多。

在临床上,65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居多,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心梗,导致猝死。因此男人应努力降低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如:20岁以后开始关心自己的胆固醇,如果正常,每5年追踪1次;如果异常,先从戒烟做起,然后每天增加至少30分钟的活动量,并多吃杏仁、菠菜、海带等食物。

2.照顾肝脏:少喝酒,多吃十字花科食物。

肝脏就像一个“化工厂”,它有一根重要的血管通往肠道,将肠道中不易吸收的代谢物质带回“解毒”。如果饮食过于油腻,时间久了,会导致过多脂肪沉积在上面。所以,一定要小心肝脏“超重”。要知道,当脂肪堆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就意味着你已经患上脂肪肝了。

首先一定要把握喝酒的量,酒精伤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多吃十字花科食物,如高丽菜、绿花椰菜、小白菜等,里面的硫化物具有解毒功能,可以保护肝脏;每天运动10分钟(编者注:还是以半小时为佳),让肝脏做做减肥操,能让轻度的脂肪肝自愈。

3.绕开肺癌:戒烟将危险降低90%。

由于吸烟和空气污染,目前,肺癌已成为中国男性癌症的第一死因。

要想远离肺癌,首先要戒烟。戒烟前3天多喝酸性果汁,两餐之间喝6~8杯水,吃B族维生素,都有助于清除体内尼古丁;少吃油炸食物;感觉烟瘾难忍时,每天洗2~3次热水浴,每次15~20分钟,可彻底放松身心。此外,要多吃苹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表明,经常吃苹果的人咳嗽、生痰的几率比不经常吃的人低33%,这是因为苹果皮中的果胶和抗氧化物能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

4.拒绝痛风:避免暴饮暴食,控制尿酸。

痛风其实是吃出来的病。如果高尿酸没有控制好,5年后就有可能痛风发作,一辈子与关节疼痛为伍。所以,应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肝脏等;多喝白开水,每天最少要喝2000毫升,帮助排出体内过量的尿酸;避免过度肥胖;少喝酒,尤其是啤酒,咖啡及茶也应适量;更要避免暴饮暴食,尿酸值忽高忽低,会加速尿酸钠盐的沉积,使痛风发作。

5.保卫前列腺:多吃红色蔬果。

前列腺是男人的“多事之地”,但人们显然对它知之甚少。英国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只有1/3的英国男性了解前列腺的功能,而且他们也都不知该如何预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尤其是前列腺癌,一半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是晚期。

国内外研究建议,不妨多吃红色蔬菜以及葱属蔬菜,它们对男性好处多多,甚至称得上是“男人菜”。尤其是红色蔬果,如西红柿、葡萄柚等,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可降低前列腺癌风险。大葱防止前列腺癌的效果也很突出。男性每周至少应吃3瓣大蒜或吃3次洋葱、大葱、韭菜,得前列腺癌的危险能低一半。

6.摆脱糖尿病:腰臀比是第一警讯。

超负荷的工作使得现代的男人慢慢变懒,不愿“动弹”:能坐车就不走路,有电梯就不爬楼,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在外边吃就不自己做,身体活动逐渐减少。可你有没有想到,在“偷闲”的同时,你的健康也被悄悄偷走了。

如果不提高警觉,血糖过高会以蚕食方式伤害心脏、眼睛、神经和肾脏,从而拖垮男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教授表示,对中国人来说,“腰臀比”是第一大警讯,其次是腰围及高血压病程,也就是说,腹型肥胖的人最容易得糖尿病。准备好一把皮尺、一个体重秤,就能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7.回避焦虑:七成男人是“隐藏性抑郁症”。

研究发现,女性虽然常企图自杀,但男性通常下定决心完成它,男性自杀死亡率是女性的2.2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约有七成男人患“隐藏性抑郁症”,未被诊断出来。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老年期躁狂症;临床特征; 社会心理因素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ZHANG Huai-li.The 3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yang,Jiangsu Province 224300,China

【Abstract】 Retrospective analyse and conclude instances of 29 leading cas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occasions of the incidence of senile mania,clinical symptoms, prognosis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are all different from common mania,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rries weight on the occuring , develop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Elderlymania;Clinical features;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老年期情感障碍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其中以老年期抑郁症为多见[1],而老年期躁狂症在临床上较其他精神疾病少见,占老年期精神病的5%~10%。本文通过总结分析29例老年期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探讨其临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1996-2006年住院治疗的≥60岁首次发病的躁狂症,按照CCMD-Ⅲ[2]诊断标准重新核查,对其中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的29例患者结合门诊和电话回访。其中男24例,女5例;男∶女=4.8∶1;年龄60~78岁,平均(64.1±4.9)岁;已婚25例,未婚4例;急性发病20例,亚急性发病6例, 慢性起病3例;病程12 d~6.5个月,平均(48±54)d。发病季节:春季8例,夏季10例,秋季8例,冬季10例。4例入院首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后修正为躁狂症。住院次数:21例患者是首次住院,5例患者住院2次,3例患者住院3次。平均住院(68.1±47.6) d。

2 结果

2.1 病前性格 外向12例( 41.3%),内向8例(27.5 %),无记载4例(13.4%)。

2.2 家族史 5例报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其中能确定为情感障碍的有3倒。

2.3 合并症 29例中合并躯体性疾病的有17例(58.6 %)。其中合并脑血栓、脑动脉硬化3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4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2例。

2.4 发病诱因 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者24例(82.7%),均为负性生活事件。其中人际关系紧张7例,亲友去世5例,退休做生意被骗和亏损3例,患躯体疾病4例,亲人受伤害2例,提前退出领导职位1例。

2.5 主要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见表1。由下表可发现躁狂症典型的“三高”症状(情绪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和思维奔逸相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在老年性躁狂症患者中并不多见,仅占12例(41.3%)。而以类似癔症发作或不协调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17例(58.6%)。

2.6 治疗及预后 29例患者分别采用中、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和情感稳定剂治疗,其中氟哌啶醇6例次(20.6%),利培酮5例次(17.2%),氯丙嗪8例次(27.5%),阿普唑仑15例次(51.7%),丙戊酸钠12例次(41.3%),碳酸锂10例次(34.4%),氯氮平各2例次(6.8%)。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电图明改变19例(65.5%)。

临床治愈18例(62.0%),好转8例(27.5 %),自动出院2例(6.8%)。出院后一直保持正常19例(65.5%),复发住院7例(24.1%),复发前5例再次遭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2例出院后因病死亡,2例联系不上。

3 讨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老年期精神障碍越来越为精神科医师所关注。老年性情感障碍以老年性抑郁症较为多见,而老年期躁狂症相对较少[3]。国外报道老年期躁狂症仅占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0.60% [4],国内于欣报道老年期躁狂症占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11.1%[1],本组29例占住院的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4.98%,与国内、外报道均有较大出入,可能系由于收集的病例较少或是将分裂样症状的躁狂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而减少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率。

躁狂抑郁症首发年龄、临床表现和疾病转归均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5]。虽然老年期躁狂症以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与一般躁狂症相似。但是从症状组合来看,以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和思维奔逸相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典型躁狂症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41.3%,而以严重程度不一的言语行为紊乱与心境或环境不相协调症状占了较大比重,高达58.2%,且因症状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加之具有易激惹、态度傲慢、行为紊乱、兴奋躁动等不典型表现,而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组4例在入院时因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提示在诊治老年期精神障碍时应注意避免精神分裂症诊断扩大化的倾向,需要对症状进行动态观察,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本组病例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因素者达24例(82.7%),与国内报道心理社会及躯体因素与老年期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相符[1],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退休、丧偶、独居、患病、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负性生活事件的机会远较中青年人为多,且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发生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机会成上升趋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9例患者的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病前性格外向者12例(41.3%)。内向12例(27.5%),与国外报道躁郁症病前个性多外向相符。老年躁狂症患者多合并重要的躯体性疾病(本组达58.6%),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等,一方面提示躯体疾病对抑郁的发作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警示老年期躁狂症的治疗与一般躁狂症不同,老年人体质较差,器官功能减通,多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因此在选取治疗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上应持谨慎态度,宜首选低毒、安全、易排泄的药物,并注意控制药物的剂量。在治疗中应关注躯体疾病的变化及心电图的异常改变。

本病虽然可复发但预后良好。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期躁狂治疗见效较快,多数患者在2周内临床症状即消失,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良好。虽有部分患者出院后病情有波动或复发,但多因再次蒙受精神打击而起,且疾病发作间歇期正常,并没有出现智能或人格的退化,与一般躁狂症相似,所不同的是呈现双相发作者较少。

综上分析,老年期躁狂症的起病形式、单项症状出现频率以及病程、预后与一般躁狂症相关并无较大区别。所不同的是老年期躁狂症患者病前精神心理诱发因素明显,非典型症状组合较为多见,而精神心理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症状的内容以及稳定性,因而使临床症状复杂化。在实际工作中对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动态观察症状的演进和发展,避免单以某一“分裂样”症状而给出“精神分裂症”的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鉴于老年情感障碍的特点,也是为了便于老年精神病学家能更清晰更深入地研究老年情感障碍,方便文献检索和教学研究,促进诊疗和研究工作的规范和统一,盼望从年龄划分、诊断标准等方面,制订统一的或相对独立的老年性情感障碍诊断分类。

参考文献

[1] 于欣,许滨,田运华,等.老年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76.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85.

[3] RC Young,GL Klerman,李秋香.老年期躁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 2(20):87-92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胸部恶性肿瘤; 术后; 精神障碍

术后精神障碍(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 POP)一般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活动紊乱,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2]。胸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精神障碍(POP)发病率比较高[3]。因此充分认识引发POP的可能诱因,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是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重要的课题之一[1-4]。本科2012年8月-2014年9月共行1200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出现POP患者53例,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8月-2014年9月共行1200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1200例患者中53例发生POP,占总病例4.4%,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67.2岁,术前均无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其中食管癌根治术32例(颈胸腹三切口20例、左颈左胸二切口9例、单纯左胸切口3例),贲门癌根治术3例(胸腹联合切口);肺癌根治术17例(肺叶切除术6例,支气管袖状切除术8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3例),纵隔胸腺癌1例。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6例。53例胸部肿瘤患者POP多出现在术后2~7 d,其中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缄默少语5例,被害妄想6例,自杀倾向1例,烦躁不安及躁狂9例,大叫及暴力倾向12例,语无伦次3例,谵妄12例,不自主动作2例,幻听、幻视3例。

1.2 方法 出现POP患者均行心电监护,吸氧、血气分析、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颅脑CT检查排外缺氧,电解质紊乱及颅脑器质性病变;同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5-8];对不同类型患者予以舒适安静的环境,相应治疗及护理;对症状较轻主要予以心理疏导及加强护理;对症状较重者则将四肢固定床的护栏,重点预防患者拔除引流管,同时将盐酸哌替啶50 mg+盐酸氯丙嗪50 mg+盐酸异丙嗪50 mg配成混合液,将混合液缓慢静脉推注,待患者出现睡眠后停止,同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准备简易呼吸设施及抢救药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精神症状消失;好转: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偶有错觉及幻觉、思维不连贯、失眠或多眠[9]。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41例患者治愈,12例为好转。一般患者经2~4次上述处理,本组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全部恢复出院,但有1例连续4 d后病情才恢复正常,经随访无复发及使用精神类药品。

3 讨论

POP发生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POP发生后容易导致患者拔除胸引管、胃肠减压管、十二指肠管及导尿管等不配合治疗而导致吻合口瘘而导致吻合瘘、肺部感染、尿道出血等并发症增多,致使患者康复时间明显延长,医疗费用上升[10-13]。

发生POP原因:(1)年龄因素:本组发生POP患者年龄大,平均年龄为69.5岁,最大年龄为83岁;因老年患者脑组织退行性病变,神经递质含量减少,神经核衰老等均使大脑功能降低,另外老年患者脑血流量减少,葡萄糖代谢功能降低,对缺氧敏感及药物代谢能力降低。(2)基础疾病:肿瘤患者大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部分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营养不良等,这类患者(尤其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对手术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等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3)心理因素:由于患者及家属对肿瘤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患者往往采取欺骗的手段,患者本人得知后会夸大肿瘤危害的程度;患者手术苏醒后发现身体布满管道及活动不便;ICU监护仪的报警声;医护人员态度生硬;不同患者拔管时间的不一致;恢复状况不同;经济因素;其他患者的抢救及死亡等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甚至躁狂等精神状态。(4)药物因素: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肝肾功能下降致药物代谢下降,如抗胆碱药物可干扰脑信息的储存过程,导致记忆功能减退;丙泊酚、异氟烷会影响患者的精神运动功能;术后部分药物如奎若酮类药亦可致精神症状,如幻觉等;术后使用镇痛泵等均会是POP产生增加。(5)手术因素:由于胸部肿瘤手术都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如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致肺灌注不足;特别是术中术后大出血,使脑血管有效灌注下降;术后疼痛且止痛不彻底限制患者呼吸功能;担心咳嗽会使伤口撕裂,患者无有效排痰而出现肺部感染或/和肺不张至低氧血症[14-16]。

POP是一种可逆性的脑功能障碍,部分POP患者可通过对其危险因素及促发因素有效进行干预能达到较好效果,这跟本组发病率较低有密切关系。具体做法:(1)积极的心理疏导:成立由主刀医生、经治医生、责任护士组成的治疗小组对手术患者,特别是有焦虑倾向的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及配合;(2)基础疾病的控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控制到可以耐受手术治疗的程度;胸部手术肺功能欠佳的患者术前每天低流量给氧2~3 h;(3)围手术期处理:出现POP可疑情况应予以重视,排外其他基础疾病情况下,停用一切可能致精神症状的药物,如术后镇痛泵及部分静脉药物;积极止痛;如仍不能控制病情则果断予以盐酸哌替啶50 mg+盐酸氯丙嗪50 mg+盐酸异丙嗪50 mg混合液缓慢静脉推注;加强护理;同时应提高手术水平,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水平[17-18]。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手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跨入老龄社会及肿瘤发病率的提高,必然有较多年龄高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POP造成的医学及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重视POP的防治,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节约医疗资源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萍.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2003,24(1):10-12.

[2]林云,罗翠松,张国然,等.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4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6):51-52.

[3]王云平,杜新艳,谷凯恺,等.食管癌术后精神障碍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J].河北医学,2011,33(2):294-295.

[4]王松祥,陶锋,单水阳,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及预防[J].临床医学,2008,28(1):53-54.

[5]张波,王雪清.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谵妄13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4):1674-1675.

[6]彭德富.为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中施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125-127.

[7]陆群央.老年骨折患者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与对策[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3):56-58. [dylW.NET专业提供教学和医学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

[8]闫晋.老年骨折患者全麻术后合并急性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75-77.

[9]郑艳.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原因探讨与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5):84-86.

[10]薛铁花,王爱萍,余晓芳.老年骨折患者牵引术后并发精神异常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104-106.

[11]覃爱玲.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3,6(13):75-76.

[12]陆明琴,范喜华.老年患者骨折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天津护理,2009,17(6):94-96.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自杀未遂;农药;农村女性;生活事件;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 ,R7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12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uicide attempters who ingested pesticides and those who used other methods.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ies was conducted in the emergency rooms of 9 general hospitals in China.Totally 617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accompanying family members were surveyed with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for their suicide intent,quality of life,and life event mainly.The diagnosis of mental health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Results:The 617 subjects were mainly females(74%),and their average age were(33±13)years,the average years of education were(5.5±3.4).These 617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68 individuals who ingested pesticides,and 149 who used other methods.The suicide attempts by pesticides ingestion were more in rural villages than suicide attempts by other methods(OR=4.7,95% CI=3.1~7.1).After controlling for location of residence,gender and age,the pesticide-ingestion suicide attempters had less education years(OR=2.6,95% CI =1.6~4.1)and lower per capita family income(OR=1.8,95% CI =1.2~2.8)but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OR=1.9,95% CI =1.2~2.8).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experienced an acute stressor(OR=2.6,95% CI =1.7-3.8),have a lower score on the objective subscale of the Suicide Intent Scale(OR=3.4,95% CI =2.2~5.1),have a diagnosable mental illness(OR=0.4,95% CI =0.3~0.6),and have less prior suicide attempts(OR=0.4,95% CI =0.2~0.6),but have more relatives who had suicidal behaviors(OR=1.9,95% CI =1.3~2.9).Conclusion:Compare to those who used other methods,the pesticide-ingestion suicide attempter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lower level of suicidal intent,and to have experienced an acute stressor.

【Key words】 attempted suicides; pesticides; rural females; life event;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2):128-133.)

自杀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在全世界每年有(1000~2000)万人企图自杀,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20倍[1]。据卫生部报道,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2]。近20多年来,农药与自杀的关系是自杀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Gunnell等[3]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的自杀情况时称服农药自杀是自杀的主要方式。Fleischmann等[4]及Eddleston等[5]在8个中低收入国家的综合医院急诊科调查,发现服毒是自杀未遂的主要方式,服农药、治疗药物和其他毒物占69%~98%,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服毒自杀未遂者服农药最多。我国Phillips等研究也支持此观点即发现农药中毒是自杀最主要的方法[6-7]。但国内对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特征了解较少,难以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此,本研究着重比较服农药与其他方式自杀未遂者的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为1999-2002年就诊于我国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北和北京等省市的9所综合医院急诊室的自杀未遂病人,共794人。其中42人抢救无效死亡,107人病情较轻经抢救后6小时内离开医院,无法调查,10人拒绝调查(拒绝调查率12.6%),18人调查资料不完整。本研究对留院观察6小时以上的617例自杀未遂者及家属等知情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自杀方式,分为服农药组468例(75.8%)和其他方式组(使用其他方法)149例(24.2%)。农药组病人所服农药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其他方式自杀者采用的主要自杀方式为:服镇静催眠药99例(66.4%),其他精神药物20例(13.4%),其他治疗药物6例(4.0%),化学制剂、酒精和其他制剂8例(5.4%);其他非服毒方式(如割腕、上吊等)16例(10.8%)。

1.2研究方法

由经过系统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自杀未遂问卷进行调查。在本研究开始前,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反复修改问卷3次。问卷涉及的主要问题有:①社会人口学资料。②自杀相关情况:自杀意图量表(Suicidal Intent Scales,SIS)[8],生活事件,躯体情况和生命质量、社会功能等。③定式临床访谈患者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Patients,SCID-P)系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9],问卷评定约需3小时。本研究得到北京回龙观医院和中国CDC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研究是我们自杀未遂课题的一部分,详细方法见已发表文章[10]。

变量说明:(1)自杀意图量表(SIS):包括主观和客观自杀意图强度,按0~100分量化,分值越高,死亡意图越强。(2)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所致慢性心理压力: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近1年影响存在的时间(月数)与其对心理的影响程度[0(无)~4(巨大)]乘积之和。(3)前2天有急性严重生活事件影响: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距自杀行为间隔越短,自杀当时对个体心理影响越强烈,即对心理有持续影响的各负性生活事件存在的时间(按月计算)的倒数与其对心理的影响程度乘积之和。(4)生命质量:按0~100分量化自杀前1个月的生命质量,分值越高,生命质量越高。(5)自杀前1个月抑郁症状:综合自杀前1个月抑郁症状的数目、严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来量化个体的抑郁程度(根据SCID-P评分,无=0,可疑=1,肯定存在=2),将9个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自杀前1个月存在的天数的乘积之和转换成0~100间的得分。(6)社会功能是指自杀前一直在工作或学习的情况。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 和95% 可信区间(CI),控制性别、年龄(3组)、居住地(城镇乡村)和研究地区前后分别对比两组的OR值,为了便于解释OR值,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前,将连续变量化为二分变量或等级变量。

2 结 果

2.1社会人口学特征

617例自杀未遂病人女性占74%,平均年龄(33±1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5.5±3.4)年。服农药组468例,女性占72.6%。其他方式组149例,女性占77.9%。服农药组居住农村及已婚比例高于其他方式组。两组平均年龄差异不明显。控制居住地、性别和年龄后,服农药组受正规教育年限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表1)。

2.2自杀意图比较

服农药组主观自杀意图低,强度略低于其他方式自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OR 为1.4(0.9~2.1),客观自杀意图低,强度明显低于其他方式自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OR 为3.4(2.2~5.1)(表2)。

2.3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变量比较

两组相比,服农药组近1年慢性心理压力低、但更多的人在自杀前2天经历急性严重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婚姻问题、经济问题、亲属得病或死亡等(说明:这些主要因素及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负性生活事件,它们共同作为一个因素对自杀的影响准备另文分析)。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高,自杀前1个月与家庭成员接触的多,自杀当时社会功能好,家中有学龄前儿童的比例低,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者比例高,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比例低(表3)。

2.4精神障碍相关问题的比较

617例服农药自杀未遂病人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8%,仅11%看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与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第一诊断为精神障碍比例低、心境障碍和精神病比例低,自杀前1个月有影响功能的中重度抑郁症状少,自杀前1个月应用精神药物比例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诊断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滥用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3 讨 论

近20多年来,农药与自杀的关系是自杀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国外中低收入国家的调查发现服毒是自杀未遂的主要方式,服毒自杀未遂者服农药最多[4-5]。Phillips等[6]研究发现农药中毒是自杀最主要的方法,女性占71.6%,男性占61.5%。李中杰等[7]在全国选取25家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作调查,中毒自杀未遂者4060例,男女之比1∶3(P

尽管上述许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农药与自杀的关系,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服农药与其他方式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研究报道。在本研究中发现,控制居住地、性别和年龄后,服农药组受教育年限低,家庭人均收入低,生命质量高;自杀前经历的急性严重生活事件压力大,主客观自杀意图低,诊断为精神障碍比例低,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比例低,亲友或熟人自杀者比例高。提示这部分人群的自杀可能有一定冲动性,还因为在农村农药储存家中随手可及,将来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的重点是健康教育结合降低农药的可及性。

李献云等[10]发现,与非乡村组相比,乡村自杀未遂者受教育年限短,家庭经济状况差,服农药自杀所占比例高。李献云等[11]还比较了首次和反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结果发现有自杀未遂史者居住乡村和服农药自杀的比例低,两组人群特征明显不同,相对独立。本研究发现服农药自杀未遂病人既往曾有自杀未遂史者比例低,但亲友或熟人自杀者比例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研究均证实服农药自杀未遂者中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比例低,即多为首次自杀者。结合服农药组近1年慢性心理压力低、主观自杀意图低、但自杀当时社会功能好,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高,更多的人自杀前2天经历急性严重生活事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杀未遂留院观察者的人群特征服农药组明显不同于使用其他自杀工具者。

许多研究揭示了服农药与精神障碍的关系。Eddleston 等[12]研究发现服农药组诊断为精神障碍比例占40%,本研究发现服农药组诊断为精神障碍比例占38%。London等[13]总结了有机磷暴露与自杀的关系,提出急慢性有机磷暴露在动物与中枢神经系统的5-HT分布有关,在人类与心境障碍和自杀有关。本研究发现服农药组诊断为心境障碍比例比其他方式组少,但明显高于我国普通人群心境障碍患病率。我国2001-2005年4省流调显示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1% [14],从而推测农药与心境障碍和自杀可能有关,但需进一步证明。张艳萍等[8]发现农村地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明显不同,有精神障碍组的自杀意图强,服农药和冲动性自杀的比例低,服农药自杀未遂者患精神障碍比例低。本研究结果与张艳萍等研究相似,即服农药组诊断为精神障碍比例低、心境障碍比例低,自杀前1个月有影响功能的中重度抑郁症状少、自杀前1个月应用精神药物比例低。

通过本研究与其他对比研究提示,主观自杀意图低,服用高致命性的农药自杀可能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独特的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尤其是农村女性更为明显,亦可能与农药的可及性高有关。WHO与国际预防自杀协会近期发出倡议[15],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促进在社区开展预防自杀计划,三项主要措施为:安全储藏、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干预,结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我国的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的重点应针对农村女性、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大的人群等,并限制高致命性农药的获取。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取样仅限于我国6省市9所综合医院急诊室观察6小时以上的自杀未遂者,不是社区样本,且部分病情较轻者经抢救后很快离开医院而无法调查,因此结果能否外推到所有自杀未遂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证实。将来有必要在全国更广的地区和更多的医院尤其是农村开展类似研究,以降低自杀率特别是农村女性的自杀率。

致谢:本课题受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和瑞士国际开发研究中心赞助,全国协作的9所综合医院对本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1998-2003年[R/OL].(2003-5-19)[ 2010-02-03].http:∥whqlibdoc.who.int/hq/2003/DGO_2003_1_chi.pdf

[2]殷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8.

[3]Gunnell D,Eddleston M.Suicide by intentional ingestion of pesticides:a continuing traged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nt J of Epidemiol,2003,32(6):902-909.

[4]Fleischmann A,Bertolote JM,De Leo D,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ttempted suicides seen in emergency-care settings of general hospitals in eight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J].Psychol Med,2005,35(10):1467-1474.

[5]Eddleston M,Gunnell D,Karunaratne A,et al.Epidemiology of intentional self-poisoning in rural Sri Lanka [J].Br J Psychiatry,2005,187(6):583-584.

[6]Phillips MR,Yang G,Zhang Y,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J].Lancet,2002,360(9347):1728-36.

[7]李中杰,陈曙洋,周静,等.25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中毒自杀未遂病例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5-287.

[8]张艳萍,李献云,王黎君,等.自杀与其他伤害死亡全国性未服农药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61-864.

[9]First MB,Spitzer RL,Gibbon M,et al.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TR Patients axis Ⅰdisorders,Research Version.SCID-P [M].New York:Biometrics Research Department,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2002.

[10]李献云,费立鹏,及惠郁,等.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4):272-277.

[11]李献云,徐东,费立鹏,等.综合医院诊治的有无自杀行为既往史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61-864.

[12]Eddleston M,Phillips MR.Self poisoning with pesticides [J].BMJ,2004,328(7430):42-44.

[13]London L,Flisher AJ,Wesseling C,et al.Suicide and exposure to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cause or effect? [J].Am J Industr Med,2005,47(4):308-321.

[14]Phillips MR,Zhang J,Shi C,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临终老人 疾病 死亡 心理 临终关怀

衰老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临终患者中60 岁以上的老人占81%(李义庭等,2003)。衰老所带来的包括疾病在内的死亡的较大可能性成为老人所面临的最痛苦的问题之一。临终老人同时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他们需要他人的护理和关怀。而在临终老人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病人,他们正接近人生的终点,却很难接受即将死亡这一事实。如何帮助临终老人安详快乐地度过晚年、克服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和模式

在机体死亡前的濒死阶段称为临终状态,关于何为临终关怀,曾有很多学者和组织对其给出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的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致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许加明,2010)。从医学的角度看,临终关怀是一套有组织、有计划的医护保健项目,重点在于对临终病人的各种身心症状的控制和解除,以及死亡前后对病人家属的慰藉和支持(梁彬、王佩玲,2003)。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临终关怀定义为为减少临终患者痛苦,增加其生活的舒适程度,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满足其对于生活的合理要求,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和安慰。简单地说,临终关怀就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照顾。

综合现存的临终关怀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模式:医院型、家庭型和社区型。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老人尤其是城市中的老人是在医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医院型的临终关怀也成为最主要的模式。医院型的临终关怀主体一般由专业的医生和医务护理人员、亲人家属、社会工作者及爱心志愿者共同构成。老人在医院中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可以及时处理身体健康问题,得到专业的生理照顾,延长生命时间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然而从心理层面上开看,老人们也许并不喜欢冷冰冰的病房和医院阴郁深沉的气氛。医院的环境良好、设备先进,却很容易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压力。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在得知自己即将结束生命的时候,会选择回到家庭中,与家人一起享受生命最后的时光,这时对老人的关怀即为家庭型临终关怀,关怀的主体以亲人家属和社会工作者为主。老人在家中享受最后的天伦之乐,对于老人落叶归根的情感心理状态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家中医疗设备和家人护理专业技能的缺乏也给家庭型临终关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对老年人临终问题的关注,社区型的临终关怀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社区型关怀可以有效整合利用社区资源,给老人患者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也为老人的护理提供比家庭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减少医院带来的心理压力。然而社区型的临终关怀要求更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护理人员介入,同时要求社区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环境,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普遍。

二、临终老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老人的心理特点是十分复杂的,往往会经历多个不同的心理状态。美国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曾提出临终心理五阶段说:即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当病人突然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往往表示不能接受。这是自然的心理防卫反应,是个人对令人震惊的噩耗的心理缓冲(林少莉,2009)。愤怒阶段是当病人开始意识到病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时,就会陷入恐慌、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的混合状态,这时他们性格暴躁,情绪十分不稳定,极易与别人发生冲突,很有可能出现极端的表现。交易阶段又称协议阶段,指的是病人已经认识到死亡这一事实不可逆转,于是就会与医务人员讨价还价,希望争取延长生命的机会。经历了前三个阶段之后,病人发现还是不能摆脱死亡的命运,并且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办法阻止死亡的发生,因此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心情陷入严重的抑郁,对人生和生命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终日沉默寡言,甚至不吃不喝。在接近死亡的最后阶段,病人会产生一种超脱现实的想法,从而主动迎接死亡的到来。这种“接纳”与“无助接受”的心理截然不同。哲学家认为这种心境的发生,是生命最后阶段的“成长”,是人的生命在即将跨入死亡门槛时的最后一次升华(梁彬、王佩玲,2003)。

有学者指出根据国内的临床观察,上述的各个心理情绪阶段并不一定按顺序出现,大多数临终病人的心理常表现为下列特征:回避、否认、敏感、恐惧、协议、忧虑、双重性格、忧虑、接纳(王平,2000)。虽然这一说法认为临终病人经历了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阶段,但事实上这两种理论的内容和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回避是指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均知真实病情,但为不伤及对方,佯装不知、互相隐瞒。彼此很少谈论病情和预后,更不谈论死亡,尽力掩饰各自内心的痛苦(林少莉,2009)。病人在回避病情的时候,事实上也是一种否认疾病存在的表现,有意回避实际上是心理的不能接受。而敏感、恐惧也都是容易愤怒的复杂心理状态中的部分内容,双重性格、忧虑都是抑郁的表现。因此总体上来说,国内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也是符合临终心理五阶段这一理论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心理表现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他们经历不同阶段的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另外,不同性格的老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性格乐观豁达的老人会更早地坦然接受死亡,性格内向的老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愤怒的情绪。除此之外,老人的家庭、知识文化背景、、职业、疾病种类等等都会对老人的临终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总之,不论是库布勒・罗斯的心理五阶段说还是国内学者总结的心理九阶段,都只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大致的理论思路,而实际上临终老人的心理特点是因人而异的。

三、临终关怀的几点建议

1、尊重老人

想要关怀老人,首先要做到尊重老人。临终老人虽然已经处于生命的边缘,但是仍然拥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我们帮助和关怀临终老人,不能扮演领导者和支配者的角色,更不能把临终的老人当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尊重临终老人意味着尊重老人的各种权利和人格尊严。他们有权享受正常人的待遇,有权要求不受痛苦,有权保持一种希望感,有权不受欺骗,有权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命期限,有权选择怎样安排剩余的生命。很多病患家属在得知病人的病情后选择隐瞒病情,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有时候病者因为自己的身体疾病的生理反应而怀疑自己患病,但其家人和亲属对其隐瞒病情,反而会导致病人的猜疑、不安和过度焦虑,这样更不利于临终老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尊重老人还意味着尊重老人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想要给老人更加舒适的生活而强制老人改变生活方式或者试图帮他们安排好一切,虽然更加舒适的生活是所人们共同追求的,但是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了几十年,他们一时间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突然的改变会另他们感到不适应、不自在,有时还会产生感到命不久矣的悲伤情绪。

2、克服恐惧

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临终老人面临的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濒临死亡的临终老人。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对死亡讳莫如深、充满恐惧(6 6 % ),仅13 % 的患者能坦然面对,接受安乐死的更为少数(5%)(李跃跃,2002)。他们面对着死亡、不愿接受死亡却又无法改变死亡的事实。只有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才有可能使临终老人舒适快乐地度过剩余的时光。而要使老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首先要鼓励老人说出自己恐惧和忧虑的情绪,通过与老人的沟通、倾听老人的心事、与老人谈心等方法鼓励老人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尝试建立临终老人团体,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使得团体成员获得经验分享和彼此的精神支持,协助患者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克服恐惧的心理和其他消极的情绪。在对临终老人的照顾过程中,应当尽量容忍他们对消极情绪的发泄,适时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更新他们对于死亡概念的认知,以积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来看待死亡和生命。最重要的是,当临终老人产生恐慌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予他们关心安慰和精神支撑,以尽量避免使他们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3、重视情感和家庭支持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应该尽量使老人过上舒适快乐的生活,然而2002年李跃跃在对上海市三所医院的105例临终老人所做的调查中发现,较多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不是在平静、舒适及亲人的陪伴中度过,而是陷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包围之中,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人性治疗等痛苦的经历。目前对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以身体医疗护理为主,缺乏对他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而事实上在这一阶段,老人最需要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撑和慰藉而不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在精神支持上,家庭支持尤其是亲人的陪伴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老人提出要在家中度过最后一段生命,应当尽量满足,因为老人往往在家中与亲人在一起生活才能感到快乐和安宁,最后离开世界的时候也会觉得有安全感。即使老人是在医院度过临终阶段的,亲人也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在老人身边,使老人不会感到孤独和沮丧。老人在生命结束前往往有一些尚未完成的心愿,这时候我们应当尽量满足,因为这些心愿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临终老人来说必定有着深刻的意义,完成了这些心愿很可能会使老人感到人生圆满没有遗憾,从而欣然地接受死亡。

四、总结

临终老人的护理和关怀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主要有医院型、家庭型和社区型三种临终关怀模式。临终老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往往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通常会经历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这五个心理阶段,其中对于死亡的恐惧给他们带来最大的痛苦。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以及临终老人的家属必须重视对临终老人的心理关怀,尊重老人,帮助老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给老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情感帮助,使老人能够舒适快乐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安宁平静的状态中结束生命。

注释:

[1]这一定义是笔者结合多位学者对于临终关怀的定义总结归纳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而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界定的,并未有明确的权威定义。

[2]这三种模式类型主要是从临终老人度过临终状态时所处的地理空间划分的,曾有学者划分过临终机构的类型,与这里的模式类型有所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临终机构的类型为医院型、病房型和家庭型。

参考文献:

[1]李义庭,李伟,刘芳.临终关怀学[J].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许加明.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探析[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9).

[3]梁彬,王佩玲.临终病人心理特点分析及其护理关怀[J].护理研究,2003(9).

[4]林少莉.老年临终关怀护理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2).

[5]王平.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医护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