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曾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在衔接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江苏省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人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二、新生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该市惟一一所四星级独立高中,在全市处于中等地位。该市高中生源可分为A、B、C、D 4类,笔者所在学校由于没有初中部,高一生源基本上集中在B类下限和C类上限。笔者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每年化学均分都在85分左右。2005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化学均分仍然如此,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笔者所教3个班级比上届学生均分低7~8分,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计算是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总是从数学角度,而不是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最简单的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三、高一学习中的新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由于中考成绩看似不低,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课堂上有多次反复。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
(2)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然后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掌握。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
(3)课文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4)几次单元测验成绩统计(班级均分) 试题的难度和前几届差不多,但班级均分下降7分左右。
(5)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在对学生做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性调查中,70% 的学生不准备选考化学(包括学理科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四、对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分析
笔者针对高一出现的新问题,从教材、教学两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4.1 初中教材编制风格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4.2 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新课标给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轻、重、取、舍的余地更大。
(1)连续几年的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在降低,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2)对化学计算,有一种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由此可能弱化了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掌握这些,解决目前中学化学中一般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正确率也高得多。数学很难有一个基本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化学计算问题,这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计算而感到困惑的缘由。
(3)这几年,中学补充了许多新教师,他们对教材的变革不够了解,不能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度”,学生能力的“度”,教学的“度”。教学中容易走极端,或是将知识整理完整,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认为教材很简单,学生不可能不懂,缺乏对学生能力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多次重复的训练培养。故新课标教材中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得意之作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高。
4.3 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一改过去教材主要传授系统性知识的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笔者在使用教材的一年中,感觉到教材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2)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问题,跟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跟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笔者粗略统计这一年见著报纸的各地化工厂爆炸,烟花厂爆炸,食堂的亚硝酸盐中毒,江苏境内多起运输化工产品、化工原料的安全事故,窨井中有害气体使抢修人员中毒死亡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有关。只要中学认真地学习过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思想上重视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惨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缺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将会力不从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弱化了。
(3)关于离子反应。从离子反应可以认识许多无机反应的本质。尽管选修4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但对只学习必修1、必修2的高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笔者以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不衔接。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问题在高中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高中化学始终。从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来分析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
(5)关于化学计算问题。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这对选修文科的学生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五、几点建议
(1)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2)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都要求学生从离子的角度,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关键词:技能性教学;关键;设计思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7-02
高一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等内容,在高中化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常考和必考考点。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倾向,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下面就从促进技能性教学的角度谈谈看法。
1.提高技能性教学效果的关键
1.1重视技能性教学。教高一化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他们教学上有积极性,但经验不足,对初中和高中教材不太熟悉,往往吃不准重点和难点,有时掌握不住教学节奏和环节;一部分教师是刚送完毕业班轮转到高一的,高考综合性复习的惯性有意无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很少用基本的方法来教授,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太难学,造成畏难情绪。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技能性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言传身教,教学技能表达准确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表达准确、到位,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表达各种化学用语、计算、概念、原理等时做到严谨和规范。
1.3建构模式,规范各类技能表达技巧。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各种技能的学习,如各类方程式书写、计算、实验技能等,对于刚刚步入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建构一定的模式,帮助学生规范各类技能的技巧是极为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1.4制订合理的强化程序。学习及学会的速度至少是部分地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程序,习得行为的巩固性也部分地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程序。将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行为)订为总目标,总目标以下按程度或程序、步骤划分为子目标。子目标逐渐向总目标靠近,一个个子目标就像一阶阶通往总目标的阶梯。逐步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
2.技能性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为掌握技能而教, 教学设计往往需要包括以下步骤: 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知识点、 教师示范、开展练习、当堂反馈和逐步强化。
2.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拥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后达到应有的预期水平。
2.2聚焦核心知识点。聚焦核心知识点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预先勾勒一个清晰的框架,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列出完成技能教学目标的步骤或操作过程(包括新出现的公式和定义)。 (2)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关键罗列出来。(3)让学生明确各项规则或定律。(4)在对核心知识点做出说明之后,还要再作进一步说明如何应用。
2.3教师示范。教师示范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技能,教师示范往往需要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正确示范,要呈现如何一步一步达成教学目标(2)确保典例从易到难。(3)按顺序列出所有步骤。(4)每一个关键步骤都应当清楚说明。(5)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或情况,及时讲解说明。
2.4开展练习。由于技能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技能, 因此充分的练习不可缺少。准备练习可参照以下几点: (1) 练习量要充分。(2)出一些容易出错的练习。(3)练习应由易到难。(4)课后练习要与典例相一致。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 就能明确所学习技能的基本套路。
2.5给予反馈。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技能学习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只给出正确答案是不够的。给予反馈往往需要做到: (1) 在布置练习之后及时让学生展示。 (2) 不但给出正确答案还需说明答题思路及解释常见错误。(3)课后作业布置时,还可给出背景知识或其他解题思路。
2.6逐步强化。斯金纳(Skinner)认为:某种行为之后的强化可提高该行为的以后发生机率,审慎地强化教师所要求的那种行为,是实际控制学生学习时有效的办法,在某一学习环境中要控制所学的东西时,最有效的途径是运用强化。建立一定模式的最简单、最迅速的途径是在它每次出现时都加以强化。一般说来,强化量的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增加都会引起学习成绩的增加。由于逐步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逐步强化可参照以下几点: (1) 编写适当的练习, 帮助学生回忆和再认识学习。(2)在学生学完该知识点后的学习中,只要能与该知识点联系上,应及时进行重复、补充。
3.教学课例-陌生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难点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有区分度的题目中一般都有涉及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书写陌生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经验和方法,才能在高考中不失分。
【新课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平时习题及重要考试中,一般都会涉及出现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写好这种方程式,应按一定的书写步骤及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理解进行。
【知识点复习】(1)对"降得还氧,升失氧还"的理解
(2)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对应产物
【教师说明】 下面,我们就以酸性条件下KMnO4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必修1课本P52内容)为例,来学习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板书】(1)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教师示范】①找到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粒子(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MnO4D 还原剂-ID
②合理推测出主要的产物粒子:氧化产物-I2 还原产物-Mn2+
【教师强调】熟记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对应产物
【教师示范】③配平有化合价升降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2MnO4D+10ID2Mn2++5I2
④配平两边总电荷及原子数:2MnO4D +10ID+16H+2Mn2++ 5I2
【教师强调】在配平两边总电荷时,应注意考虑溶液的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相应用H+或OHD及H2O补充在方程式的两侧。规律是:在酸性介质中缺氢的一边加H+ ,缺氧的一边加H2O,而在碱性介质中,缺氧的一边加OHD,另一边加H2O,缺氢的一边加H2O,另一边加OHD。
⑤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离子的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请按照上述书写方程式方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酸性条件下KMnO4溶液和FeSO4溶液的反应
⑵NaClO溶液与SO2的反应
【学生展示】由2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教师点评】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重点掌握陌生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尤其要理解如何推测出主要的反应物、产物及配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大家继续体会,才能"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
[3]毕华林 姬广敏、《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的测查研究》化学教育2011年第2期
关键词:微课程;制作;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52-04
高中化学素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形象生动地阐明高中化学知识的零碎和逻辑性,它并不是简单地依靠记忆或者理解就能掌握的,只有理解没有必要的记忆是不行的,死记硬背更是死路一条。因此,它成为了困扰莘莘学子的一门困难学科。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广为人知的网络课程、PPT教学、课后答疑似乎都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有何行之有效的对策?微课程作为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人们的学习与生活。
一、微课程
1.什么是微课程?在现行的“微课程”这一词汇出现之前,学校教育中已经出现一些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诸如微视频、微学习、微型课程等。这些概念和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防止这些微概念之间的混淆,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首先是“微学习”,即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适用于开展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及短期学习活动。其核心理念是: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世间万物。其次是“微视频”,其时长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是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既可以用于正式学习,也可以用于非正式学习。再次是“微型课程”,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微型课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适用于正式学习。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我国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人们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微课程和其他微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已逐渐融为一体。若微课程用于解释某一具体知识点,则是以微学习的形式呈现;若用于阐释某专题或单元中多方面知识,则表现形式为微型课程。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灵活自如地更换呈现方式。由此可见,微课程是在教学中,以解释一个具体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聚焦化的视频教学模式,通常视频时间为3~5min,最长不超过10min。
2.微课程发展现状。国外十分重视微课程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视频式,课程结构较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尤其在深圳、佛山、天津、上海等地对微课程的研究处于前列。广东省于2010年建成“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的使用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如今,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学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微课程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开发和应用。
3.微课程的应用前景。依据微课程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和学校教育的整合,总结归纳微课程在以下三方面的应用前景:首先,微课程是现今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手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一知半解的。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方便地选择微课程来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只有课后答疑,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方法,必将发挥巨大的功效。其次,微课程是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必然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以便开发和制作与本学科相关的微课程,不仅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途径。再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一名教师对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存在局限性,这时就需要集合不同教师的教育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微课程能够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确实给教师、教育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灵感与思考,他们也在各个方面对微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然而,目前的很多工作仍停留在阐释理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如理论层面的丰富和有效。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微课程毫无疑问是非常适合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繁多而零碎,有时由于某几个重难点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导致学生对整块知识结构不能熟练运用。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一旦无法正确掌握,学生的成绩必然不会理想,长此以往,便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将微课程和化学学科紧密结合,既可以检验微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丰富其内涵,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一些重难点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及借鉴。
二、微课程的制作
戴维・彭罗斯不仅提出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对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做了系统的阐述:(1)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2)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4)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李玉平的微课程制作“两步法”:(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2)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素材的选择与加工。我们根据上述“两步法”的思路,选择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为素材进微课程制作。
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难点剖析。“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重难点。因此,我们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微课程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教学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安排在高一化学《必修1》。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仅能够轻松解决配平和计算的问题,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建立信心,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该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区分;(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针对上述三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实际学情。和以上重难点知识相对应的有三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第一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A类学生”,他们连最基本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都不能正确区分,可见基础很薄弱,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存在较大问题。这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差,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必须以生活经验为支撑,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进程十分缓慢,因此必须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第二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B类学生”,他们能够正确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基本概念,但是对于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尚不能熟练地掌握。要解决这类学生的困扰,首先还是要根据反应方程式,加强训练他们对于氧化剂和氧化产物、还原剂和还原产物的判断,其次帮助他们归纳总结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第三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C类学生”,他们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由于缺乏对相应的原子轨道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系统认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便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加以巩固。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逐步地配平方程式。为什么这块知识的难度如此之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因。作为高一学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并且要求学生攻克上述三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尚未成熟,很多知识的理解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学生尚未建立起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转移的观点,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的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都决定掌握这部分知识对高一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从教师方面考虑目前关于这块内容的教学模式,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根据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采取单向地不断向学生灌输概念,并加以海量练习而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忽视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主动起来是目前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资源与手段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尝试一些随着时代进步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手段。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几个关于不同层次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采取如下的解决问题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微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及视频制作脚本。针对“A类学生”,教师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该微课程,帮助“A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区分氧化剂、还原剂的问题;思路:以生活中的借钱问题类比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现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台词:以Fe和稀盐酸反应为例: 。我们以铁和稀盐酸反应为例,来学习怎么判断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Fe失去电子,变成Fe2+,化合价升高,它是还原剂,对应的Fe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电子,变成H2,化合价降低,它是氧化剂,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我们可以类比生活中的借钱问题,反应中的电子就是钱。Fe把2块钱,也就是2个电子借给H+,Fe作为提供钱,也就是提供电子的那一方,它是还原剂,它被H+氧化,所以对应的Fe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Fe借给它的钱,也就是Fe提供的电子,H+作为接受钱,也就是接受电子的那一方,它是氧化剂,它被Fe还原,所以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这就是怎么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方法。针对“B类学生”,教师要依据反应方程式准确阐释判断方法和规律,辅以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帮助“B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强弱的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反应方程式比较不同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台词:以Cl2和KI反应为例: 。我们以Cl2和KI反应为例,来学习怎么判断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性强弱。在这个反应中,首先我们要判断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
和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方法,等以后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便可以利用其他规律加以辅助判断,提高准确性。针对“C类学生”,教师要依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逐步配平方程式,其中要抓住一个关键、掌握三个原则。一个关键是指:准确判断并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求得化合价升降数及其最小公倍数,进而求得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三个原则是指:(1)质量守恒;(2)得失电子守恒;(3)电荷守恒。帮助学生解决配平问题以后,还要让他们明确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余下2mol参加了反应,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帮助“C类学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方程式为例,帮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台词:以“实验室制取氯
气”的反应为例:
我们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来学习怎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以及计算问题。在这个反应中:锰(Mn)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2价,降低了2价,生成物中的MnCl2中只有1个Mn原子,共降低了2价;氯(Cl)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升高了1价,生成物中的Cl2由2个Cl原子构成,共升高了2价。2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2,所以这个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是2,也就是说,该反应共转移了2个电子,这是得失电子守恒。MnO2、MnCl2、Cl2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根据质量守恒,生成物中有4个Cl原子,那么反应物中也应该有4个Cl原子,全部来自于HCl,HCl的化学计量数为4,又因为H原子守恒,H2O的化学计量数为2。至此,该方程式已经配平:
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在这个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余下2mol盐酸虽参加了反应,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只有那2mol当作还原剂的HCl才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而不是表面上的1∶4,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这是个很常见的错误,学生要十分重视它。由此,我们完成了微课程的脚本制作。
3.脚本的可视化处理媒介。根据上述典型问题分析及脚本制作,可视化处理是制作微课程至关重要的步骤。可视化处理主要是视频制作,可以是摄像录制,也可以是录屏软件录制。
Showme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又被大家称为网络平台上的交互式白板,画面简洁,非常适合手写,操作简单,可全程记录边画边说的过程,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过程中不会出现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作完成的课程可上传至网站实现全网共享。之外,目前比较常见的可视化处理方式还有以下几种:(1)录制屏幕工具Camtasia Studio。这款软件的优点在于视频录制后可自动生成视频格式,还可以进行屏幕局部录制。完成后的视频可进行后期字幕添加,可自动追踪鼠标进行局部放大。难得的是,这款软件很小,安装方便。(2)PPT自带功能。用PPT自带录制功能也可以录制微课程视频。由于画面是未经转换的,画面清晰度非常高,可以使用演示时的荧光笔进行书写。根据PPT的功能,不仅可以添加图片资源,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3)手写板。手写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各种笔画并记录大量的书写过程。(4)智能手机。具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是录制微课程非常方便的工具,不仅可以录制书写的内容,还可以拍摄各种实验、实践操作以及运动技能等。在用手机录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的固定以及正确选择录制方向,以确保视频的画面质量以及可视化效果。上述几种方法各有特色,可根据微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及实际条件来选择。我们采用ipad中的showme软件来制作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共享。
三、微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微课程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不仅加强学习效果,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微课程理念的诞生、发展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手段的重要变革。为了微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际学情分类疏理,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作微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根据不同学情制作多个微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因材施教,更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不仅能更有效地巩固知识,更是为其自主学习意识的逐步树立与能力提高提供载体,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5-57.
[2]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5]张静然.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Z1):19-21.
[6]Morris L V.Innov. High. Educ.2009,34(2):67-68.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下,教育部除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外,对老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视的,特别的对于化学教学,老师的作用就更不能忽视,所以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开始针对老师的反思作用,从老师的教学态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做教学反思,书籍上对其的解释为: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
对于老师来说,不管是对新教材的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他们都会对他们日常教学作出一定的反思。它是由于教师们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或教学方式根据真确的理论有目的、有计划作持续不断地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也打造了教师的专业化。对于在新教材改革前时,老师们的反思是属于理性的反思。这种反思需要一种教学评价的标准,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之后,就用自己身上的事和标准作对比,然后判断正确与否。教学经验上没什么教学的标准,选用自认为标准的经历,对于理性的反思标准肯定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和不够科学的,甚至会使得这些老师走向极端。
1、化学教学反思存在的现状
通过了解教学反思的定义与特点,可是教学反思有什么用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新课标下,虽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从不忽略老师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老师在反思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哪个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提升自我,反正在默默的反思中,老师可以真正的得到发展,从而可以使学生也能更好的发展,之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在的教育得到全球的关注,这与老师的作用离不开,但是面对着老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方面都转不过来,例如,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上课的板书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老师可能表现的不太好,这里就要通过老师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质量。在现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提升自我?笔者从2个反思方式进行分析:1、从上课内容,习题情况进行反思;2、从上课情景,上课方式进行反思。
1.1、从上课内容,习题情况进行反思
因为评价一个老师,上课时的状况和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比较方便,比较直接。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3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当讲到SO2的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而后又变澄清。但做实验时却看不到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1.2、从上课情景,上课方式进行反思
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提问还有平时老师为了增加趣味性,举行公开课或搞师生给互动;老师要在上课的情景中和上课提问中反思,当然,并不是所有反思都是坏的,反思可以是教学经验中一种回忆、思索。评价。老师可以在尝试中提升自我能力。案例二: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因此,我带领同学们经过探讨,最后得出应存在I2,并在我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实验,并且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②溶液先呈蓝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到淀粉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2、化学教学反思艺术的改良方案
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菲浅。
2.1.认真落实反思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老师也不能保证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出错,所以,对于老师出错的情况,老师要认真落实。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和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师可以先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书本中的实验2-2。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此时教师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并归纳——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
2.2、加强化学教学反思力度,提升反思高度,优化教学过程
加强反思力度要靠老师的毅力和上进心,提升反思高度要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老师要认真对待,对于有些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比较难的化学方程式,很多方程式都不能记住;另外有些同学觉得化学有点难度,就拿有机物来说,单单是写化学式就一大堆,同学就想通过老师的帮助,找到学好化学的窍门。笔者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加大自身知识的提升;老师在反思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例如有机物很难学,方程式记不住等等问题,老师可以同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提升反思力度,关键看老师的化学知识和见解,还有老师要制定一套教学方法。从以下例子就可以看出:
1、铁的钝化是不是化学反应?
在讲到硝酸的氧化性的时候,当我指出硝酸能够使铁或铝发生钝化现象的时候,有些学生往往不能理解钝化,往往将钝化误是不发生反应。这个时候我就指导让学生去设计实验探究两者的区别。将一铁片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洗净,再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铁片表面有无铜析出,判断铁在浓硝酸中是被钝化还是不发生反应,如果放到硫酸铜中铁片上有铜生成,那么说明钝化是不发生反应。但是实验结果是没有铜生成,从而说明钝化确实发生了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比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结论要有效得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更大兴趣。
2、比如高一化学绪言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把导语、考题、提问,包括学生回答,都设计得较为详细。在上课的过程中,却会发现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中,有时存在着内容的缺失,有时存在着教学节奏的失衡,有时存在着学生思维角度发生了巨大的偏移。从上课内容,方式,情境中,本以为完整的一节课,却留下诸多遗憾。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是必修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组成,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来说,无机元素化合物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化学1中。从教材上来看,似乎比以前的教材简单,但实际上不然,新教材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内容标准首先是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角度选择元素化合物;然后再按照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选择了典型的金属元素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进而综合考虑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元素和化合物。其次,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内容一定要讲,那些内容需要加深,这样给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这样,在必修化学实施中应该注意到,与现行高中化学Ⅰ相比,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的重点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在化学教学反思中,教师的反思能提升自我,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庄启昕.高分子通报[J].中国化学会,2008(11)
关键词:化学史;概念发展;分段呈现;深度开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5
上世纪80年代,廖正衡在《化学哲学基础》中曾撰文提出化学与历史的结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化学教学中克服忽视历史的偏向,加强化学教学同化学历史的结合,就是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1]。进入新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在化学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该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可能不是一两节课的灌输或讨论就能实现的,需要渗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始终。笔者尝试以“羧酸、酯”、“氧化还原反应”及“氨和铵盐”等高中化学的常见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几种方式,在此基础上阐释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重要意义。
一、选取化学史素材作为引课、过渡的教学资源
选取化学史素材作为引课资源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一种融入化学史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有力指导下,带领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使学生能保持着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中阶段很多课题[3-4]适用该法,当然化学史素材的引课不能过简单化地进行史料呈现(就像某些课堂开始的新闻、广告视频的简单呈现),需要有意识地对化学史料进行梳理、加工,从中引出问题或研究方法,有时可以将史料适当分割,串成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本文以“羧酸、酯”(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第三章第三节[5])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断为例:
[引课阶段]
化学史材料1:早在我国唐朝(618-907年)人们就发现柳树皮汁可以止痛和退烧。1800年人们发现该类植物中的活性物质――水杨酸盐。1853年,柯尔柏(德国)合成了水杨酸,并于1859年实现工业化。
学生活动1:阅读史料1,结合图1认识水杨酸,并回答下列问题:
(1)指明水杨酸分子中官能团名称。
(2)1mol水杨酸最多可以消耗多少NaOH?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从史料1中可以看出水杨酸及其盐的功效,为羧酸的讲授提供了贴近生活的素材,尤其前半段史料(我国唐朝的医药成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赞赏我国的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可以联想2015年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成就);水杨酸中还有另一呈酸性的官能团――酚羟基,呼应前两节学习的酚的酸性。
[展开阶段]
化学史材料2:鉴于水杨酸及其盐类对胃的刺激性大。1889年德国拜尔药厂F.Hoffman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于1899年大量生产。
学生活动2:阅读史料2,评价水杨酸及其盐的药用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静脉滴注NaHCO3溶液缓解水杨酸中毒的原理”。
(2)评价药物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在史料1肯定水杨酸及其盐的基础上,顺势提出合成阿司匹林的必要性,一方面客观评价药物发展的曲折历程;另一方面为羧酸的酯化反应做好过渡的铺垫。
[提升阶段]
思考1(选修5教材:科学探究2[5]):我们已学习过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是羧基和羟基之间脱去1个水分子,你能设计一个方案证明是哪一种吗?
化学史材料3:海维西因(图2)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推进了对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的理解而获得了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思考2:结合史料3的成果,思考如何以水杨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尝试在方程式中标明反应物的断键位置。
[设计意图] 借助海维西因的同位素示踪技术进一步明晰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并应用该原理实现史料2提出的将水杨酸转化为乙酰水杨酸。
二、对化学史素材分段呈现让学生体验概念发展过程
化学的历史,不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也是化学科学思想演变的再现。很多化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在克服理论同实践、理论同理论等一系列矛盾之中前进的。诸如原子结构理论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从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再从玻尔到薛定谔[6]。再如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在今天看来再自然不过,而在19世纪末刚刚提出时却遭到了门捷列夫等知名化学家的质疑,经过反复斗争,该学说被认为“与原子论、分子论和元素周期律学说一起共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1]。事实上,很多学说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均有其特定背景,这些学说的发展过程正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念的最佳素材;我们如果只是将“目前”最先进的理论简单地教给学生,其“营养价值”将大打折扣。
例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氧化还原反应”,该课题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基本概念,上完本节课是不是让学生知道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就是“过时的”、“有缺陷的”?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视角认识它才是正确的?其实不然,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本身是化学概念结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枢纽,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不同阶段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联系科学的发展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的。单纯教会学生“……是氧化还原反应”教会学生的是一个孤立的、没有根源的知识,而把氧化还原反应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追本溯源的学习是一种科学创造活动。下面给出笔者参加同课异构时对维基百科中“Redox Reactions”词条英文史料(高一学生的词汇储备基本满足阅读需要,可根据学生基础适当解读个别生僻词汇)的分段呈现方式:
[概念完善过程]
阶段1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略)The word oxidation originally implied reaction with oxygen to form an oxide, since dioxygen was historically the first recognized oxidizing agent.
阶段2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略)Later, the term was expanded to encompass oxygen-like substances that accomplished parallel chemical reactions.
阶段3: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略)Ultimately, the meaning was generalized to include all processes involving loss of electrons.
[总结归纳阶段]
学生活动:从上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发展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 上述3段呈现的方式本身就暗含了概念的发展,学生即使个别词汇认识有困难,但类似“Later”、“Ultimately”等副词的过渡让学生体验了具有特殊魅力的“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对化学史素材深度开发辅助课堂教学
人教版氨和铵盐(苏教版课题为“氮肥的使用和生产”)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选取哈伯(F.Haber)合成氨的化学史实作为引课或过渡的素材,这样的呈现方式固然可以,但若结合合成氨的其他史实适当辅以问题设计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引课阶段]
化学史材料1[7]:
(1)1900年勒夏特列根据理论推算,认为合成氨反应在高压下能进行,但他所用的气体混合物混进了一些空气,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爆炸;
(2) 第二位研究合成氨反应的化学家是能斯特,但他在计算时用了一个错误的热力学数据,认为这一反应没有多大前途;
(3)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通过大量实验获得了以下结果:175~200个大气压、500-600℃时可以合成约6%氨;工程师博施(C.Bosch)实现了该法的工业化,花了5年时间两万次实验筛选出合适的催化剂。
学生活动1:从合成氨的历史沿革评价科学研究的特点,并在史料(1)和(3)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用方程式表示。
[设计意图](1)氨的合成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通过对合成氨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丝毫错误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这样的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同时作为人工固氮的主要方法,合成氨的利弊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观念――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哲学观念。(2)化学史材料中的“混入空气引起爆炸”、“6%”等问题解决均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尝试从史料中筛选、加工信息,包括合成氨的方程式中老师反复强调“7个字”的反应条件和“可逆符号”都能通过史料3加深印象。
[小结阶段]
化学史材料2[7]:
(1)1774年,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第一个发现了氨气;
(2)1785年,贝托莱(Claude-Louis Berthollet)确认了它的分子组成,即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
(3)古罗马人在朱庇特阿门(Aumn)神庙旁发现了氯化铵晶体,氨(Ammonia)和铵盐(ammonium)的名称也就源于此。
[设计意图]结合古罗马时代铵盐的发现、18世纪普利斯特利首次发现氨气等史料,让学生体会氨和铵盐的悠久历史和化学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历史的回放,让学生感受含氮化合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为后面客观评价人工固氮提供素材。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足迹,就会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增强学生的主动的求知精神,有利于学生从发展层面把握化学知识。化学史素材的简单呈现有时只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或一笑而过,部分史料还需要老师去进行较为细致的开发,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化学史实才不是一则孤立的故事,才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知识讲授中获得思想启示。
化学学科中有很强的历史传统,20世纪化学教科书的大多数作者们都感到非要在他们的著作的开头作一点历史介绍不可,著名科学史大师、芝加哥大学终生荣誉教授艾伦・G・狄博斯(Allen G. Debus)就是通过使用帕廷顿的《无机化学教科书》(Text-Book of Inorganic Chemistry)以及斯尼德和梅纳德的《普通无机化学》(General Inorganic Chemistry )开始了解化学史的[8]。这样的传统在今天不应该也不能丢失,以上教学实例仅是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阶段融入化学史的初步实践。化学史为一般自然科学提供的素材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具体的,这需要教学一线的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强大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组编.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7-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灿.化学史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化学电源”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学,2014,(8):31-32
[4] 罗展宏.以史为“境”――化学史教育功能例谈[J].化学教与学,2014,(9):35-36
[5]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0-61
[6] 顾晔.辩证思维方法在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3,(2):72
关键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学困生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的理想目标。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的人,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一化学教学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继续,又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关键,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和思维层次的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能力的要求出现了飞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学习化学的人,为三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做好初高中链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顾虑
初中化学知识跟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点要求低,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但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及化学计算,使得初高中知识脱节太大,学生在高中学习时感到困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就相当薄弱,高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并及时性、阶段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针对这些情况,高一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初高中教材,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及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总结、抽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复习,做好知识发展的衔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知识得到合理推进;还可依据学习进度安排链接模块的复习,如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计算等。通过对初中知识的补习为高一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元素周期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前提。
二、做好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工作
经过初三紧张、短暂的化学学习,学生大都感到所学知识很浅显,但化学实验会极大地挑起学生的兴趣,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让学生开始质疑化学的魅力,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化学不难学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密切关系,很多时候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暂时的,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持续的。只有培养学生具备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一次次的成功才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如果高一刚开始就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太难,也就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传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教学时应严格把握教材深、广度,不要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人为制造教学难点,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课堂上须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可以开展学生实验、学生演示实验,课堂外可以开放实验室,开展学生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兴趣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持续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关心他们学习的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帮其解决;要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
三、运用教师超强的课堂执行力,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找到优秀的教学设计根本不是问题,同时,在新课改下更强调交流和合作,备课组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再是问题,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不同导致的。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课堂执行力。应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期待和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充分发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教学中多赞赏和鼓励,使学生时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要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注重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收获知识,获得前进的力量,这需要教师的魅力和力量。当然,每位教师的特点各异,但必须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好基础知识,让45分钟的课堂真正有效,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得,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有力保障。
四、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高一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进行物质的量教学要注重微观与宏观相互转化、类比类推的思想;进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渗透守恒的思想;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要注重分类、类比类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绿色环保的思想等。
五、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运用典型学习促进全体学习
高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关键的时期,而因初中学习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高一刚开始就会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有元素符号都不会书写的学生,而这一时期是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触摸时期,也是学习愿望最强烈的时期,教师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外教师还需不辞辛苦,额外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杜绝学生在高一学习中的掉队现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能促进整个学习氛围的变化,激发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干劲,刺激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支柱。
高一学生对学习充满憧憬,教师更应充满热情、带着激情面对学生,并积极适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的学习,帮助其具备学习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人,为高二、高三乃未来养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实习化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及热爱,带领学生们进入那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那么你要怎么去写化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呢?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化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
从20xx年9月14日来到佛山xx高中,到如今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在指导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指点下,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在化学教学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都受益匪浅。
一、化学教学工作
1、 听课;
听课贯穿了整个教育实习,刚到xx高中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活动以听课为主,我听了科组各位老师的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幽默风趣的,有严谨认真的,有细心执教的,在不同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优点。
刚开始以为听课听不到什么,真正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慢慢发现,听课也是一种技术,学会听课也很重要。而且听课要听不同老师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优点,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刚开始我总是很不愿意去听文科班的化学课,不太愿意听新老师的课,后来在队友的带领之下,我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才发现老师们都各有优点,文科班老师讲得非常细致,而新老师则讲得更有趣味性。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听课,只要有化学课,我都一定会安排时间过去听课,只要有一点点收获,我就满足了,听课就非常值得了。
在实习期间,我还听了高二、高三老师的课,不同的年级,讲课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更强,在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待化学学习的态度差别很大,而相对于高一高二,高三的知识容量则更大,听着老师信手拈来的例子,我忽然觉得,我们实习生在化学教学中是多么地稚嫩。
2、 备课;
备课是整个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细心细致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直觉得备课是一个持久战,第一次备物质的分类和分散系及其分类方法,简简单单的两个课时,我从暑假一直备课备到讲课的前一天,不断的修改,不断地完善。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的备课是不是太不值得了,直到后来用1,2天的时间备一节课就直接上课的效果对比一看,才发现,备课真的很重要。
在前面物质的分类和胶体这节中,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备课,认真研究对比下载的课件,形成了自己认为最好的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连贯通顺的课,并且通过多次试讲,把一节课游刃有余地讲完了。而在后面离子反应那一节,由于备课时间不充分,没有把握好一节课的所有细节,没有多次试讲,导致在上课过程中,总是遗忘连接知识点的关键词关键句子,上完一节课下来,感觉只是把知识点讲完了,却没有讲透,不连贯。所以,要想游刃有余,上好一节精彩的化学课,必须严谨认真地备课,多研究不同的思路,形成自己最好的教案;
在实习期间,考虑到备课的时间长,我们便决定由整个化学科组的实习生统一备课,在学目标的前提下,各位实习生分配任务,完成不同课时的课件。而理想总是非常美好,现实总是非常残忍,由于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在之后的试讲和上课中,总是记不住课件接下来的内容,没有办法完全衔接好知识,导致了知识的缺口,自己上课讲得也非常不流畅。这样的一次经验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踏踏实实地做课件,亲力亲为做课件,才能对课件有个深刻的印象,衔接好自己的教学思路。
3、 讲课;
非常感谢xx中学的老师,特别是杨剑老师,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化学实习生得到了很多讲课的机会;在国庆放假之前,我们首先讲解了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的习题课,第一次上课,虽然是评讲习题,但还是很紧张,在讲习题的过程中,有些计算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晰,学生临时问到一些问题,一下子也反应不过来,也凸显出了自己的高中知识不够扎实熟练。
后来,国庆放假之后,我们正式开始讲新课,主要讲了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两大课题都是高中的基础课题,物质的分类这节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基本方法,而离子反应则贯穿了整个高中的知识,也是高中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原理,因此,讲好这两节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非常重要。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还是顺利完成了这两节的教学任务。
真正的教学课堂与微格教学确实区别很大,有时候,上完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取决于老师上得好不好,更重要的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因此,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才使得教学真正有意义,而要让知识的传递过程真正完成,是需要师生达到共鸣,不断地反馈与负反馈的。
在xx中学,我讲了将近30节课,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在实习期间,我也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课时,我尝试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对比,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尝试了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离子反应的第三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尝试了探究性教学方法与验证性教学方法。每一次尝试都有新的收获,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4、 反思;
教学反思也是实习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实习期间,老师的要求下,每节课上完之后我都完成了教学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我逐渐摸清楚了教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雏形。
二、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这一块,我做的工作并不多,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了有效管理班级的方法。
1、 公平、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xx中学是一个全封闭式管理的中学,在这种条件下,宿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宿舍有宿舍的规定和要求,否则以扣分来惩示,作为班主任,最怕的就是见到自己班的学生被扣分,而要如何处理这些扣分问题,就是一个难点。不同的老师会根据不同的方法来惩罚学生,在这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要公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如果奖惩的标准不统一,必然造成同学的不服气,也会认为班主任有私心,会有所偏袒,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听从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导致班主任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相反,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能够在学生眼中树立大公无私的教师形象,让学生打从心理信服老师,这样,班主任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2、 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
如今的高中生都很有想法,相比于服从教师的安排,他们更愿意自主管理自己,对于班级管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以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为借鉴,让学生多点参考。这样,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让班主任的工作减轻负担,也能培养部分班委的工作能力。
3、 创建班级文化氛围;
一个班的班级文化是班风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南海中中学,今年举办了班级口号、班徽的设计大赛,这些都是以前高中学校所没有的,通过大家一致统一的口号和班徽、班服等标志的建立,能够从表观到内心处影响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一种集体荣誉感。另外,班级座位的设置也是一种技巧,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的组合,在班级中形成小小的学习圈,是提高班级学习氛围的一种好方法。
三、实习感受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中间穿插着国庆假期和军训,真正听课、备课、上课的时间并不多,但在这两个月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跟xx中学的老师、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非常感谢xx中学的所有老师,特别的化学科组的杨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谢谢高一化学科组的所有老师,谢谢我的指导老师兼班主任华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宽容大量,极力放手让我们学习,才得以获得更实在的经验,谢谢高一17班的所有学生,这两个月是我大学四年最幸福的日子。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友谊之树才刚栽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xx中学会越来越辉煌,老师会越来越幸福,学生越来越开心。
化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 、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实习基本情况
我于 20xx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在xx市第七高中进行了为期六周的教育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学校到社会的环境转变。不短不长的六个星期实习对我来说是进入职场前的培训,我在这次实习中深切地已经体验到了当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
在这一个多月里,让我尝试了身为一名教师的苦与乐,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实习期间,我能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表,关爱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教学及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
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很好的塑造了我们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好的印象。
实习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工作
(1)听课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于10月10日开始了实习生活。这里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上课语言生动精炼,课堂气氛活跃,这些使我深感压力之大。但是面对压力,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接挑战。前一周主要是听课。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就是听教师的课——写教案——试讲——修改——试讲,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听课期间的认真准备,刻苦钻研,使我真正体会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2)课堂教学
反映出自己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为人师的这条路上,我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但不管怎样,我都会以人为本,把实习中学到的一切加以融会带到今后的事业中去,我会以我的真心去呵护学生,因为我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的心。尽管听了无数次老师好,但每每回应的时候我依然带着欣喜的笑容。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做到一名好老师,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但只要有一名学生记住我,那么我的实习生涯就有了难以泯灭的闪光点。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了,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在实习中,我逐渐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有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勇气去尝试。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即使在尝试中失败,也要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
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习,使我经受了痛切心扉的挫折,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化学教师实习自我鉴定
第一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第一章至第六章以及实验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xxx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