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初中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2
地理是初中就已经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初中地理的知识体系较之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更为清晰,并且初中地理的教材中知识点的内容涉及不多,大多数是风土人情和资源情况。而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则是直接从宇宙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知识,其中包括大气、地质等多种层次的问题,知识点繁杂,并且连贯性不强,尤其是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很复杂,因此高中生多会认为高中地理的知识点繁杂难懂,难以学习。
一、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只有有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现如今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量重、课业量也比较大,因而如果学生想要沿袭初中学习地理的死记硬背的方法,那么显然是不科学的,并不利于地理方面的学习。这个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教师想要直接的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学生会觉得复杂,难以入手。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导入实际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中国的动物种类入手,根据动物所处的环境及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地理现象的探究。或者结合典型的水果在不同地界的品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哈密瓜在吐鲁番生长味道会更甜,是由于昼夜温差,这样更容易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通过相关地理的歌曲、影片导入,让学生更容易,也更直观的通过歌曲联想和欣赏影片中壮丽的地理风貌的方式,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简单的课堂导入就会使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再适当的添加疑问,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在地理教材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查找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梳理地理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
想要帮助学生扩大高中地理的知识面,更直观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必须要确保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除了熟知必要的地理宏观知识外,还应该详尽细致的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全部内容,同时需要多阅读地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解释了然于胸。然后再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以理带人,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地理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特点,整理出地理的知识体系,以宏观带动微观发展,让学生大概掌握地理教材知识,再细化知识点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为地理的主干内容作出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在整理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将零散细碎的知识点纳入理论框架,让学生头脑更清晰,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接受。
三、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
高中地理知识面广泛,教师通常是通过一般的教授地理教材知识的方式,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点,但是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自顾自讲解的过程中,难以估计到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教师就已经一笔带过。
通过转变教师在地理课堂的领导者地位的方式,让学生作为讲解者,主动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分享,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下提前指定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组作为在课堂上教材内容的分享者。教师划出一个课题或重点作为主题,给学生3到5天的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或发挥。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高中地理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就自己喜欢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将这种学习兴趣进行传递,传递给其他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设计内容,其实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锻炼方式。
四、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是一门十分灵活的课程,想要更加容易、更加细致地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进行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的是,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册来进行基本的测试,让学生就一幅图进行实际的操作,如分析基本的经纬度、气候类型、地形地质特点等,帮助练习学生的综合识图分析能力。比较重要的是,高中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实际情况所总结的模板,可以通过练习多种习题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能力。
其次,就是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以实地考察,写实践考察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下,借用相关的仪器测量海拔、土壤等情况。也可以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实践,让学生根据当日的影长算出太阳高度角。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地理教材内容的教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
五、关注学生需求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是不同的,教师一味的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掉队,跟不上教教授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新课程知识之前,可以进行小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将熟练掌握教授过的地理知识点的学生分为一层,布置相关的地理模拟题,让学生更深入掌握知识,同时引导这部分学生自行学习新的知识。而另一部分之前讲解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分为第二层,找出共性问题,再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地理知识点。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系统化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地球和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等很难理解掌握,且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是空白,从而造成地理学习困难。,加上初一地理尤其是经纬线一节和气候一节地理知识抽象性强,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知识点多而跨度大,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把初中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系统来把握,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是化解学生学习障碍的良策。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初中地理学习了“气候”的知识时,但知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为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可通过看图分析,然后在总结成表格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①梳理气候分布。
②分析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从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个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来临之前。热带沙漠气候最高月平均气温超过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对流雨,这里的降水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显然不同。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一般在18℃以上”。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学生认知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的过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封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关于关于经纬线知识的教学,就可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经线划分多少度?纬度划分多少度?经度分布规律是什么?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温度带的分界线是那些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那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不但能掌握经纬线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人教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安排有“活动”教学内容,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堂作业类(课堂作业类是指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课堂讨论类(课堂讨论类大多是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课外调查类(课外调查类基本上是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进意见)。教学中可因课制宜,用好“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待于知识的规律化、思维的条理化。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认清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学生学习障碍,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提炼知识规律,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解答地球公转图时,不能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因而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总结解题规律来进行教学,只要抓住解答图的关键点,就可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的解答规律:
看太阳直射点,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不论图如何变,学生只要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只要掌握了解题的规律,解题难点是容易攻破的。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
(一)借助地图熟悉空间分布
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例如,在初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理教学时,可借助地图,通过一些重要纬线穿过的大洲来记住所在的位置,来促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二)借助地图找出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技巧;对比法;联系法;画图法
经过数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初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必修1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以致对后面的地理学习及地理知识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讲授教材必修1的内容时,应尽量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利用分组讨论、知识竞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完美过渡。
一、夯实基础,掌握区域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的第一步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掌握各地域的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第一步。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是什么”“在哪里”之后的更深层次的讲述,其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也是与初中地理知识的相互印证。而很多学生深感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认为其只是一些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名词的简单堆砌,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于是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成为他们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大障碍。笔者建议,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时常翻看初中地理教材,将初、高中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更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必修1教材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学生如果对各地域的位置信息不明确,就很难将各种气候类型和具体地域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答题。
二、巧用方法,使地理教学更高效
高中地理知识庞杂,上至宇宙空间,下至地球核心,许多高中地理一线教师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调侃自己,而很多学生面对着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地球各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要教师能教会学生有效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各圈层知识有效联系起来,一定能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刻理解、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利用一定的学习技巧,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对比法
初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众多的专业地理名词让学生应接不暇,而很多名词就字面意思来看又很相似,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巧妙抓住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别,从而达到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的目的。如锋面、锋线,风力作用、风化作用,荒漠化、沙漠化……各组地理名词乍一听虽很相似,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后再进行记忆,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再次出现混淆的情况。
2.联系法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决定该地的整体环境,如地理教材必修1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节体现的就是这一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模块地理知识内容时不妨向其他方面延伸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某一个地理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习多想一步的习惯,明确各知识点存在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内容时,就需要教师联系洋流分布及变化、风带移动、温度带范围、下垫面物理形态、陆地轮廓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各因素对具体地域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联系法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3.画图法
鉴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庞杂,而各模块知识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利用画图法梳理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各部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系统,提高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画图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各知识点之前的联系有效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地理教材必修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巧妙利用画图法,将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绘制成一幅图,有效呈现各类岩石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不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画图法,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此种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列举出的对比法、联系法和画图法只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高中地理知识虽庞杂却又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适时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就可以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综上所述,若要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打造更有趣、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永杰.提高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初中生 地理学习兴趣 培养建议
地理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家长对其不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也没兴趣,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有效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其他事物之间,在认识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占有主导地位的效应。第一印象的突出效应对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第一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第一印象,包括教师着装、教学语言、教师仪表和学科知识等。教师着装应给学生以正式却不失亲切的师者风范;教学语言应谈吐得体、表达清晰、声音明亮;仪表应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以学习的动力;知识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心理知识,都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最初的第一印象。教师自身第一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二是地理学科本身的第一印象,2012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绪言就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师上第一节课之前,可以做一个学生对地理第一印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喜欢地理,你心中地理课是什么样子,喜欢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方式,等等,然后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地理的印象。在开学第一节地理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故事或地理游戏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并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地理有趣、有味、有感,从而形成对地理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充分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图表表达出来,而图表的直观形象性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首先,在图方面主要采用常用的地图和一些地理景观图片。如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时,开始上课时放一些关于东南亚典型的民族、海滨、历史、城市、农业等学生喜欢的景观图片吸引其兴趣。让学生找出图片中与我国某些区域的差异以提高兴趣。通过刚刚兴趣的引导,接下来用东南亚的地图整体学习区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上,要让学生落实在地图上,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表的处理上,最典型就是两个知识点的对比。如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如果是南方地区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知识,然后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思考自己家乡的相关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日常所见所闻学习本地区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带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如第一小节“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以家乡为出发点去全国各地旅游,让每位学生设计好线路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旅游,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选择的多种交通方式,引出要学习的“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及经过的铁路干线,教师提示学生“如果你知道这些旅游经过地区的铁路干线,那就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激发其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是充分利用初中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选择这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原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地理作为一门集社会性与科学性于一身的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首先,地理教学是以地图呈现很多信息的学科,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语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很好地把地图展现在地理教学中。如全球的气候分布图、崎岖的地形河流图、美丽的地理景观图、多样的民族风光图、区域的行政区划图等,都是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更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会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其次,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它是由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图把我国的地形图表示出来,让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形势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这样趁着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其把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主要山地等地形类找出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易于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从而乐于学习地理。
五、原有兴趣的迁移
兴趣迁移就是将原有的兴趣延伸到其他相关事物上,进而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地理课虽然是在初中开始设置的,但是小学期间科学和社会两科的学习让学生多少已经接触到有关地理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前对小学所学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两科中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研究,以便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申到初中教学中。具体来看,首先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中有介绍有关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初中生进行小学相关地理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把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整合起来,然后结合到人教版七年级-域”“人口”和“民族”三大节内容学习。将原有知识和兴趣进行迁移,不仅可以给初中生地理学习带来亲切感,而且可以更好地把小学与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教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总之,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可充分运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并结合图表引导,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和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加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有效改善课堂氛围,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一、命题的基本思路
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内容与2012年相比,在试题的整体设计上,有创新,有突破,实现了地理中考(学业考试)与时俱进的特点,命题者更注重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试题结构上,变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考察力度;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有变,难易适中;在具体试题内容上,无论哪种题型中的试题,均不同于上一年,达到考题连续两年内不重复,年年有变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命题者是经过用心思考、细致准备和精心编制的。
本套试题立足新课程标准,遵循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化了对地理读图、填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测试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识运用水平,可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业水平,实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试卷考查了初中学生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础,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地理基础知识,难易适中。
本试卷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填图题等题型,基本上都是分别按照七年上册、七年下册、八年上册、八年下册的先后顺序设计和安排的。试题绝大部分是围绕每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识,涵盖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主要内容,试题内容科学、准确,表述清晰无误,没有特别难和特别繁琐的题,也没有偏题和怪题。大多数试题既是主要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龙江东部地区中考地理考试说明》中关于易、中、难比例为80:15:5的说明。其中,比较难的试题有选择题第5题,“关于地球五带中,哪个温度带有极夜现象”,七年级上册教材P12图1.20中并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只有在教师特别加以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带和南寒带,即选项“D寒带”。选择题第15题,“关于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答案应该是“A湄公河”。不过,教材中对此也没有指出,没有在正文中明确写出来,学生只有在考前的学习中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教材P27图7.18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材料分析题第57题中的第(2)题,“关于雾霾天气的成因”,须要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生活体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属于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分值分配较为合理,突显基础。
在教材结构中,《地球和地图》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突显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识编排在七年级的上、下册中,中国地理的知识则编排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关于试卷中分值比重,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这个标准来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识点占试卷分值比重来分类,如下表:
材料分析题考查的是“中国地理”的内容,这从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即七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57分;“中国地理”的内容,即八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38分;我省的乡土地理知识占5分。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地球和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45%;乡土地理约占5%”的试题知识内容分布结构。试题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了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了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突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相比,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在知识内容分布及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侧重于对七年级上下册知识点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要通过读图和填图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图表的运用更是涉及面广,适用性强。所以,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套试卷中,第四大题共有6道填图题(51~56),共37分,所占卷面总分的比重是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四)试题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本套试题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并能把试题的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既不显得枯燥无味,又能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例如,选择题第22题,“当校园中的五星红旗飘向北方的时候,说明此时校园所在地的风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学生能否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再如,读图分析题第51题“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第(4)题“我们考试的时间是6月27日,此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______两点之间”,就属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设计。第55题“台湾略图”中的第(2)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图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题“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中的第(2)题“冬季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素有‘______’城之称”。这些都体现了本套地理试题与时俱进,注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适当增加试题人文性,学以致用的特点。还有第57题,在这个材料分析题中,将2013年上半年以来对我国影响严重的雾霾天气的话题,通过详细真实的数据和背景资料表述出来,并通过“材料”的“提示”,让学生找出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车”,分析出“汽车尾气”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业的检查、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得出“工业生产排放烟尘”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对主干道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得出“道路扬尘”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答出题目中要求的3个答案。当然,这3个答案也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与材料相关,符合题意就可以。本题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紧密联系生活,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五)试题中的不足。
在试题内容比例的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图的相关试题约占10%,而本套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占了8分,分别是第3、4、5和第51题,关于经纬线和地图的试题则根本没有,而经纬线和地图的相关知识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又是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比如,关于某一点地理坐标的判定、某一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某两点的相对方向、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等等,这些重要基础知识点都应该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在试题题目的表述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选择题第21题,原题的表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应该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读起来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确,况且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称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则可称为“北非”。
另外,填空题第46题,题目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_____”,应该表述为“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虽然只是增加了“主要”两个字,却可以突出表现西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个特征,即“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为主以外,还有冬冷夏热,气温年差大、气温日差大,风沙天气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两个字,试题的表意才更加明确,学生在解答时才更容易准确。
三、教学建议
针对2013年的中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两方面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主要的、必备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图表分析能力,并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为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点培养图表分析技能,加强填图训练。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推理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题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读图分析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要地图、图表的阅读和分析,通过地理图表记忆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图文互换,能够准确、全面地“看出”图表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
地理中考复习涉及内容多,初中两个年级的4本教材都要兼顾,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计划安排,力争将课本内容变薄变少。在设计复习题时,切忌搞题海战术,弄得师生都很疲惫。每个学校安排的地理课时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两节课,为了有好的复习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把好关”,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决胜地理中考。
(四)考前让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一般都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能够做好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预先对考前发生的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可以将材料分析题这5分全部拿到。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来看,试题设计的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话题,并结合中国“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倡导节约和环保,让学生谈一谈对“绿色消费”的理解,设计公益广告等等。在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中,则设计了关注“雾霾天气”这一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产生“联系”,早作准备。
(五)教育学生规范书写答卷。
【关键词】小升初;语文教学;转轨衔接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加,使学生既兴奋又紧张,面对众多科目,有时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无论是在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上有何不同呢?那心态和学习方法如何调整才能将小升初语文衔接好,以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势呢?
1.新阶段新情况需得心应手——心理衔接
进入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觉醒,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些心理状态的改变都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变化。为此,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也要在心理变化上随之调整跟进,心理学认为,只有适合不同身心阶段发展的心理调节,才能适应各个阶段的学习。
1.1 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成绩再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与其他同学相比总是有差距;与自己的小学语文成绩对比产生巨大落差;老师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其实,在进入初中之后,本身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系列的问题,恰恰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不必害怕,不必躲避,善待自己,允许自己有个调试期。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也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才会真正获得进步。
1.2 克服松懈心理不掉队。相当一部分同学,以为考入重点中学,进入重点班,就万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反正中考还早着呢!这就大错特错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与长期学习的过程,而且,语文不比数理化,可以通过补习很快见效。所以,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就很难赶上了。加上后面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同学们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1.3 克服浮躁粗心依赖心理障碍。浮躁、粗心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但到了初中,这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是似懂非懂,二是浅尝即止。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高手过招,有时候比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到了中学,尤其是重点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依赖心理在很多小学生中存在。小学阶段,在生活上依赖甚至在学习上依赖,但是到了初中,很多问题家长也不懂,怎么办?所以必须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语文题目,很多讲究独立的见解,个性的思维。尤其是阅读理解与作文,更是独立思考后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复别人或者观点陈旧都不可能得到高分。
2.让自觉成为习惯——习惯养成
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启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培养其自主思考、质疑探究、自我评价的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获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和培养:
2.1 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得较松,作业留得不多,也不太检查,全凭自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首先要做到自觉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地学习。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语文的学习习惯呢?
自觉预习与复习。课文先预习,生字必须自己先解决,课文大意要了解,不懂的先做记号,这样上起课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还要复习,加强记忆,加强运用。
自觉做课堂笔记。培养在课堂上专注听讲的习惯,不仅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
养成自评作业的习惯。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老师让孩子准备纠错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极大帮助,应多查询,找寻确切答案。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多多练字,注意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在作文评比中,书写尤为重要,书写潦草是得不到高分的。
2.2 养成对文本质疑的习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质疑,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才能提高。
3.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方法衔接
语文学习方法的摸索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做有心人,不断加强积累、丰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并使其上升为一种为我所用学习的策略:
3.1 要学会有计划学习。初中的学科较多,学习内容多而且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计划是很重要的。比如: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复习练习,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课外书籍(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有计划地进行练笔(日记、随笔、作文、素材积累等),有计划地随时查漏补缺。
关键词:普通高中;初高中衔接;原因;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在从事高一年级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学生从初中九年级到高一的学习衔接过程中很不适应,成绩下降,兴趣不浓,特别是普通高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普通高中的学生英语本来就不够扎实,如果这个衔接问题不能做好,势必会给普通高中英语教学雪上加霜。
一、分析原因
1.基础不牢固
普通高中的高一新生,初中时英语基础本来就不好,对高中英语学习更是畏惧。同时,中考过后,经过暑假两个月的放松,英语更是被荒弃了。
2.高中教材容量大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1600左右的生词和300个习语及固定搭配,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都只要求基本简单的。而进入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生词一下子上升到3500,加上360多个短语和习语,句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语法点和知识点的量越来越多,课文越来越长,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文学、教育、科学、网络、生活等各个方面,听力语速越来越快,试题越来越难,这样,畏难情绪不免油然而生,有些学生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
3.初高中英语教法不同
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简单、直观的教学,一个知识点反复机械操练,老师逐句逐词拼读翻译,而进入高中,课文一下子变长了,内容复杂了,老师讲课的速度快了,不再细讲,不再反复巩固强化了,对篇章的理解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归纳。这些能力对于普通高中的新生本是脆弱,这样,他们感觉很是不适应。
4.初高中英语学习策略不同
初中英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的策略,而高中英语要求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勤动脑,去归纳总结语言现象,自主学习。然而普通高中的新生,因为对这些缺乏了解,往往会沿用原来的学习方法,只想着在课堂上让老师来促动,没有像预习、复习、练习、总结等自主学习的习惯,致使学习困难较大,策略难以形成。
二、搞好普通高中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对策
1.榜样鼓励,树立信心
普通高中新生进入高中,心理或多或少总有点自卑,觉得自己不行,考大学前途一片暗淡,来读书也是来熬日子。为此,教师则应收集一些典型例子,请高年级的学生来谈普通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并传授方法,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树立信心。
2.加强高中英语学习习惯的形成
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初中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学。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育者的重要职责,高一新生对新学校感到新鲜,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因此,我们主要要让高一的新生加强以下习惯的形成:
①查字典的习惯。初中生遇到生词,要么问老师,要么放在一边不管它。这样,生词还是生词,知识很难积累,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选好一本好字典,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遇到不懂的生词就查字典,主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探究的词汇,掌握得更持久、更牢固。
②
做笔记的习惯。普通高中的新生,上起课来,带着两只耳朵听,桌子上除了一本光课本外,什么也没有,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了不少,黑板上也写了不少,可学生的书上还是一字不留,更不用说还有笔记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有些学生记性本来就不好。因此,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英语知识点,句型,语法等。这样日积月累,每次考试前,笔记就是一本很好的复习材料,到高三时,还可作为总复习使用。
③整理错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纠错本,把每次练习考试中错了的题,进行记录,并整理归类,然后弄明白自己的缺点及遗漏,对症下药,以后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以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
3.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①教法的优化。从普通高中高一新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先慢后快,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上课速度进度上,起始放慢,逐步加快节骤;知识难度上,逐级分解,从低难度到高难度;课堂容量上,由少到多;知识导入上,由初中已知的知识逐渐导入新授知识。这样,既可以帮助普通高中的新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分解知识的难度,从而使学生适应高中的教法。
②教学内容的优化。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补充,全方面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根据普通高中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现状,对高一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例如教材的Listening部分,因为它的要求相对较高,普通中学的新生,根本很难达到,所以我们都常用更容易的材料,比如听力风暴等。
③激趣保趣。普通高中的新生,对英语的兴趣不高,再加上随着学习的深入,生词难记,语法难懂,课文难理解,练习难做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出现,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丧失殆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学生喜欢的直观事物,营造真实场景。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4.转变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15-0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的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笔者通过深入一线学校听课、与师生交流、亲自授课,总结和探讨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交流。
一、引导学生分析本学科特点,抓住学科特点去学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学习。
1、思想品德课教材,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由材料事例到事理的一般认知规律。先以新颖的事例材料,图文并茂地吸引我们,然后辅以“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相关链接”等栏目引导我们分析事例,提出和启发解决问题。最后课本正文部分总结出上述事例所说明的道理,进行阐释。往往每一段正文的首句、末句或中间一两句揭示要点道理。把握好课本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搞好自学。
2、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无论自学哪一课,都可以有意识地从上述三个角度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做自尊自信的人时,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去思考:“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者有何表现”、“自尊与虚荣,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有何区别”,“做人为什么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为何说自信是成功之基”、“怎样才能赢得自尊”、“怎样才能使自己更自信(或你打算如何唱响自己的自信之歌?)”、“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等等。相信经过锻炼,就会逐渐发现学习这门课的诀窍。
3、对课堂教学中讲明的重点问题和理解的要点,要求学生及时地标注到课本上。如把问题记到答案的旁边;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标上序号①②③等。课堂上的笔记要简练,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通过课后复习时再加以完善。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鼓励学生运用“读”的学习方法
“读”在学习方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节题、框题、目题之间的联系。读思想品德课课本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益处:
1、再现、再认知识点。有许多同学在思想品德课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
2、把握知识结构,增强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
3、帮助查漏补缺。课本中知识,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5、提高思想品德课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
四、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严爱结合”。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五、启发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华罗庚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本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所谓“由厚变薄”就是把知识形成网络,会总结概括知识。为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先看课前的目录,理清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中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每一知识点的位置,能用简要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来概括所学的整本书。如初二下册就概括为:集体、环保、现代科技、依法治国。
六、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